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电贸易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42

机电贸易论文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机电产业;国际贸易环境;贸易引力模型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迅速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重要基地。从国内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早已超过半数,并呈递增趋势;从国际上看,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已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因此,保持机电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保持份额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支撑力量。

但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已由关税逐渐向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如技术贸易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反倾销等转移。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全年出口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在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产业排行榜中,机电产业位列榜首。

关于国际贸易环境,学者之前的研究主要有:杨秀平、刘合光等(2009)从理论上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但是短期内形势比较严峻。严复雷(2006)提出面对愈来愈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必须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体制存在的结果性问题。刘苗(2010)认为从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现状看,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亟需拓展比较优势,并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由于国际贸易参与主体多样、涉及面广,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相当多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次,并没有实际的根据证明。本文以贸易引力模型为依据,以机电贸易为立足点,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试图进一步探究我国贸易受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政策与建议。

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说明

2.1 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既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最早由tinbergen(1962)和plyhonen(1963)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量与这两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和两地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且为减少模型中变量的异方差性,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误差项而得到如今常用的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公式:?ln?t??ij?=c+c(1)?ln?g?ig?j+c(2)?ln?pg?ipg?j+c(3)?ln?d??ij?+d。式中t??ij?指i国与j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量;g?i和g?j分别表示i,j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通常以?gdp?表示;pg?i和pg?j为各国的人均?gdp?;d??ij?表示i国家或地区到j国家或地区的距离,一般以两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的距离来衡量。式中c为常数项,d为随机误差项,系数c(1),c(2),和c(3)为t??ij?对g?ig?j和d??ij?的弹性。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中国对国(或地区)的出口量,而非双边贸易量,所以本文在对上述模型有所修改的基础上,添加贸易变量后构建的机电产品出口引力模型为:?ln?t??ij?=c+c(1)?ln?g?j+c(2)?ln?pg?j+c(3)?ln?d?j+c(4)?ln?fq?j+c(5)?ln?js?j+c(6)sa?j。模型中,新加的解释变量的含义、数据来源以及解释和对因变量的理论预测影响及说明如表1所示。

变量名变量含义数据来源预期符号理论说明

g?j进口国i在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注:此为引力模型基本变量)2011年世界经济年鉴+以进口国gdp反映进口国的机电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和增长潜力,机电产品需求能力越强

pg?j进口国i在201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011年世界经济年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反映了一国的代表性需求水平

d?j我国首都北京与i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公里)(注:此为引力模型基本变量)中的距离计算器citydistance tool-距离的远近反映了运输成本、通信成本的大小,距离越远,成本越大,从而影响了机电贸易

js?j2009-2010年进口国i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通报数(件)中的数据整理而得-一国关于机电产品tbt通报数越多,对机电产品的进口约束就越大

sa?j进口国i是否有企业加入sa8000(虚拟变量)sa8000官方网站/-加入sa8000代表该国的社会责任较强,对国外的社会壁垒l较高,此时取1,可见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呈反向关系

fq?j2009—2010年进口国是否对我国机电产品实施反倾销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反倾销的实施阻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所以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呈反比

2.2 样本国家的选取

综合考虑对华贸易情况、国家发展水平、国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通过对该24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贸易引力模型回归分析,其结果将反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其出口的影响。

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机电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11.1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ln?t??ij?=-1.987+9.656?ln?g?j+0.049?ln?pg?j-0.001?ln?d?j-0.015?ln?fq?j+-0.028?ln?js?j+0.016sa?j

(-7.40)(34.33) (3.09) (-2.32) (-2.69) (-2.46) (0.27)

r?2=0.8965 f=998.79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尚可,但变量sa?j的t统计值过小,不能通过严格的t检验。既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国是否加入sa8000对中国对该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变量sa,对模型?ln?t??ij?+c(1)?ln?g?j+c(2)?ln?pg?j+c(3)?ln?d?j+c(4)?ln?fq?j+c(5)?ln?js?j进行再次回归分析。得到统计结果如下:

?ln?t??ij?=-1.985+9.679?ln?g?j+0.039?ln?pg?j-0.004?ln?d?j-0.015?ln?fq?j-0.025?ln?js?j

(-7.69) (35.88) (2.93) (3.09) (-2.46) (-2.34)

r?2=0.9963f=1084.62

-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剩下的5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vif检验结果如下图。

从统计结果上看,vif检验结果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r-squared=0.9963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变量的符号和预测吻合,各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也很成功。因此,以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解释变量的的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实际意义上看,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这5个变量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显著,这说明这5个因素是目前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进口国gdp的系数最大,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最大,这符合事实情况,中国机电产品最大出口国如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很好,gdp值很大。其次,由结果可看出空间距离对出口额的影响最小,这也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运输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全球运输网络的建立,空间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已越来越小。同时,进口国是否加入sa8000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中国劳工保障的提高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中国已达到了相关标准,并且随着中国机电科技的发展,sa8000对中国机电产业的制约效应已大幅度降低。最后,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阻碍效应,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效应大于反倾销,但两者相对于gdp的影响程度小,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弹性系数为0.245175,该数值表示,针对我国机电产品的tbt通报量每增加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将减少0.245175%,反倾销同理。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与本文研究命题相关的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和sa8000中,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出了明显的负效应,从系数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而sa8000的影响不显著。

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且这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机电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早已置身于众矢之的。因此,在外贸出口发展方向上保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下大力气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为此,国家应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完善检验体制,建立标准体系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各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控制进口纷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这对我国在新世纪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构成现实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依据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使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制定出台健全、完善出口机电产品技术标准、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高原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本国机电产品提供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权威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

4.3 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具有专业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涉及面广,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素养。教育部应该从实际考虑,在部分大学的相关专业开设贸易标准化方面的课程,提高在校学生对此方面的素质,同时鼓励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从业者的知识更新换代,加强国际交流,注重贸易人才的后续培养,注重相关的实践,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操作水平。机电企业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收,保证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相关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熟悉国际单证标准,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苗.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贸易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0,(10):184-185.

[2]?严复雷.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3):59-62.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对策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conomicglobalization,thewideapplicationofE-commerceintheinternationaltradehasbecomeaninevitabletrendintheageofknowledgeeconomy.ThispapersummarizestheimpactofE-commerceoninternationaltrade,analyzestheproblemswhenapplyingE-commercetointernationaltrade,andfinallyproposesmajormeasuresfor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andE-commerce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change,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coretechnologyresearchandcorrespondingpolicy.

Keywords:E-commerce;internationaltrade;proposedmeasure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20世纪40-5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与光纤通信技术结合,引爆了至今仍未停息的信息技术革命。不论是数据的处理,还是信息的传输,人类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时代。20世纪70年代,EDI技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尝试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商业数据的自动交换,这便是电子商务的初级形式。

继EDI之后,随着宽带技术的普及与网络安全技术的更新,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电子方式进行贸易或商务活动为特征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Business,ElectronicCommerce,或E-commerce)逐渐成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依托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Extranet(企业外部网),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是全球信息流动在国际贸易领域得以实现的形式。[1]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电子商务在全球出现以来,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营销手段、政府宏观管理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2][3]具体表现如下:

1.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空间存在为前提的束缚,全球贸易市场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形成。

2.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益和效率。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使得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电子商务能够降低交易价格,让那些成本过高或执行困难的交易变得可能。

3.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求链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4.电子商务增加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通过公司群体网络运作的“虚拟公司”,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5.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应用与企业生产制造活动相结合,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贴近市场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成本低、快捷等特点使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大的国际贸易中来,开拓国际市场,并且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信息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贸易参与国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但国际电子贸易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4]

(一)技术层面

1.EDI报文标准的不统一。在EDI作为电子化外贸的主要载体时期,EDI所需的专用硬件线路和各国不统一的报文标准是主要问题。只有使用统一“报文标准”(即发送方与接受方的计算机都能识别的通用语言)的买卖双方,通过EDI传输的数据才会被对方解码,进而使用。在进入2000年之后,iEDI对传统EDI的取代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iEDI将传统电子数据交换移植到internet上来,使数据交换摆脱了专用网络VAN的束缚。然而,目前主要适用于北美国家的美国EDI标准和主要在欧洲和亚洲国家使用的联合国EDI标准并不统一,这对国际贸易信息的传输带了许多不便。

2.EDI硬件成本高而且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问题。EDI必须使用专用的网络硬件,即VAN网络(Va1ue-addedNetwork),这不但需要企业或政府机关从电信营运部门申请专线,而且,即使大型进出口企业在使用EDI的过程中,EDI的应用程序即电子商务所直接依存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

(二)法律层面

1.数据电文的法律承认。传统上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在电子商务中,贸易双方主要依靠数据电文的交换来达成合同,包括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等形式。如果要承认通过数据电文订立的合同合法有效,首先就要承认数据电文的法律地位。由于数据电文是存储在硬盘上的无形物,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是否有充分的法律地位的认识是不统一的,尚待进一步明确规定。

2.要约的撤回、撤销及承诺的撤回。关于要约及承诺的撤回,法律在时间上的要求是“送达之前”或“同时送达”,而在EDI电子商务之下,要约和承诺的送达只需几秒中,所以这种“撤回”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同样,要约的撤销在电子商务中也是不可能的。

3.电子签名的法律问题。传统的合同、单据大都需要双方当事人的签章,才会具有法律效应,相应的电子商务的合同单据则需电子签名,而在当前条件下,电子签名的技术还不完善,制作伪造电子签名远远易于伪造实际合同的签名。因而我国法律对电子签名的应用目前还有许多限制。这就大大妨碍了正常贸易的进行。

此外,还存在网络信息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无形产品的网络交易对征收海关进出口关税和国内其他财政贸易政策与市场准入等问题。这些由电子商务带来的新问题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使之有利于保护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我国国际贸易应用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信息产业部CCID的调查统计,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显示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1)法律及人文环境不断改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法律趋于成熟,电子商务教育和培训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网络基础设施及支付环境进一步改善,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跨银行、跨地区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全国已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机构约60个,中国跨行支付系统运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交易额持续增长。电力、纺织、交通等各行业都建立行业网站,开展在网上产品信息,进行网上洽谈、签约,开展网络经销。按赛迪顾问的统计,2004年全年交易额共计4800亿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73.7%。[5]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展EDI应用开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尚停留在对安全,保密认证,法律等技术手段和标准规范是否成熟可靠的讨论上。我国现阶段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贸易,而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

2.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的因素较多。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公众购物观念落后于商务模式;国内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质量差;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企业信息化普及率低;网络安全和保密措施不足;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网上支付尚未真正解决;缺乏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等。

3.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还比较模糊。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对电子商务认识不深刻,仍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使已经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也并未真正认识电子商务。目前我国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

(二)我国国际贸易应用电子商务的对策

电子商务取代传统贸易方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6]为了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的应对之策:

1.转变观念,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并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社会培训,以促进国民和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电子商务在欧洲的推行与发展也与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们在光缆铺设、电脑普及以及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许多边远贫困地区至今没有建立网点,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或“荒漠”。“信息贫困化”被视为下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3.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问题是各国发展电子商务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技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尤显迫切。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国际贸易,涉及外经贸及与其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诸多部门和行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行也有赖于以上各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问的协调与共同努力。当前围绕着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早日实现国内网互联,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例如,罗端红等人(2006)在分析描述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系统结构和其中的主要流程的基础上,对ebXML等电子商务规范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中间件技术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关系,针对电子商务分布式跨平台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中间件技术实现规范与标准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可供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开发商和国际贸易电子交易运营商(e—MarketMaker)在决策时参考。[7]

4.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电子商务在改变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应当注重理论创新、宏观管理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交易方式创新、营销创新、运输方式创新等创新活动。

5.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中国现行贸易法是基于传统的有纸贸易方式而制定的,许多规定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方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

6.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既需要熟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又需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熟识各国的政策法规及对贸易环节的要求与对策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电子商务专业还未被列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现有的各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参差不齐。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投入,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运营机制,指导、规范各类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和考核,加强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电子商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自主研发人员和一批熟知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最终在我国形成一种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在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呈现出的变化是对新的贸易环境和贸易方式适应性的表现。据预测,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应用电子商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态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培育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的竞争能力,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新的里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秀华.论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

[2]崔范华,杜世风.谈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与策略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3]张希颖,王恒书.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6(30).

[4]牟小刚.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所面临的问题[J].科技广场,2006(10)

[5]/X10/ppt/dianzishangwu,我国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机电产品 外贸竞争力 贸易实得指数

一、引言

自1995年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支柱以来,机电产品对国家出口就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力。从量上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连年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质上看,外贸竞争力强弱却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战略性问题。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分工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商品(服务)价值链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一国商品(服务)出口的贸易实得与其名义出口价值往往不成正比。进入21世纪后,中国机电产品“贸易实得”与“名义出口价值”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如此现实启发我们,解决这个战略性问题要分三步走:第一步,重新界定外贸竞争力内涵;第二步,创建契合外贸竞争力新内涵的评价指标;第三步,选择适当的国际标杆对中国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

二、基于贸易实得的外贸竞争力内涵和测度指标

(一)外贸竞争力内涵的重新界定

外贸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亚当·斯密时期,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才开始有较多的文献出现。从文献公开发表的时间看,外贸竞争力内涵等规范研究,并未与外贸竞争力测度等实证研究同时起步。第一个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Balassa1965年创建的,直到1978年Carmichael才正式界定外贸竞争力为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的能力。这种从销售能力视角进行界定的做法被广泛认同,因为此后13年都未出现其他界定。1992年Markusen从实际收入增长速度的视角进行界定,但未得到广泛认同,国内外学者或者继续直接引用Carmichael的定义或者加以改进。

在对Carmichael的定义加以改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学者是陈宝春,他的视角从销售能力拓展至了获利能力,但他没有强调利润的多少,也没有创建相应的测度指标。利润(本文指会计利润)是一国企业开展外贸活动的基本动力,而利润的根本来源又是本国企业为出口商品(服务)所创造的附加值。当一国企业为出口某种商品(服务)所创造的附加值与其名义出口价值不成正比时,名义出口价值增加并不意味着该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也相应增加。一国的外贸活动由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组成,商品(服务)进口后可能直接进入本国消费领域,也可能先进入生产领域再进入本国消费领域,还有可能进入生产领域形成新的商品(服务)再出口至国际市场,即“先进(进口)后出(出口)”。在第三种情形中,出口商品(服务)价值链主体就既有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名义出口价值减去由外国企业创造的价值,才是本国企业创造的、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的价值总额,本文称之为“贸易实得”,它正是本国企业为出口商品(服务)所创造的附加值的依附主体,其大小将直接决定利润的多少。所以,在当前商品(服务)价值链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应该立足于贸易实得对外贸竞争力内涵重新进行界定。我们认为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商品(服务)并获得相应利润的能力。

(二)贸易实得指数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三大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下文称为传统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均为国外学者创建:RCA是Balassa1965年创建的;Grubel等1975年创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G-L);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是John等1987年创建的。此后,国外学者都是直接应用以上指标测度外贸竞争力,再没有进行指标的创新。

根据我们对外贸竞争力内涵的重新界定,就不难发现以上三大传统评价指标都无法真正契合其内涵,因为它们都只涉及名义出口价值量的方面,而忽略了名义出口价值背后质的问题:这些出口商品(服务)价值链主体全部都是本国企业还是包含了外国企业?通过出口本国产业或企业获得的贸易实得多还是少?能获得相应的利润吗?为此,我们创建新的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贸易实得指数(Actual-Trade-Take,ATT),它是一国企业或产业出口某种商品(服务)的贸易实得与该商品(服务)名义出口价值总额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1)

(1)式中,ATTj表示一国企业或产业出口第j种商品(服务)的贸易实得指数,Xj代表该国第j种商品(服务)的名义出口价值总额,Mxj代表该国为第j种商品(服务)出口而进口的价值总额。ATTj的取值范围为[0,1]。根据贸易实得、附加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ATTj越接近于1,该国企业为第j种出口商品(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总额越接近于名义出口价值总额,本国企业通过出口商品(服务)得到的利润就越多,该国第j种商品(服务)的外贸竞争力就越强,反之亦反。公式中的Xj可以在统计年鉴等渠道查到,Mxj需要我们计算,公式如下:

Mxj=xj(αj β+b) (2)

(2)式中,αj=(a1 j a2 j … an j)代表国内直接消耗系数向量,aij表示j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出需要国内i部门直接提供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数量,■,Di表示国内i部门直接为j部门生产Y所投入的中间产品或服务总量,Y为j部门总产出。β=(b1 b2 … bn)T代表进口投入系数向量,bi表示i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出需要本部门进口产品或服务用于中间投入的数量,■,Fi表示国内i部门为生产出Yi的总产出所进口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数量,Yi为i部门总产出。■,b表示j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出需要本部门进口的数量,F为j部门为生产Y单位的最终产出需要本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或服务数量。

从ATT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ATT指数能够充分体现一国出口产业或企业获取利润的来源和外贸竞争力的新内涵。

三、中美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

(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现状

鉴于美国既是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的贸易强国,又是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重要伙伴,本文拟将美国作为中国横向比较的参照样本。2005年1月1日中国98%工业品的“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机电产品自此失去了“入世过渡期”保护,开始面临全方位的国内外竞争。200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2682.2亿美元,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63%,同期美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3931.1亿美元,占世界机电出口总额的11.19%。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增加至7031.0亿美元,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8.13%,同期美国为4453.4亿美元,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1.48%①。从市场占有率看,“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与美国相比已从落后逆转为超出,说明中国的名义出口价值不断扩大,即销售能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机电产品销售能力逐步增强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好的事实——“先进(进口)后出(出口)”现象非常普遍:2000年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六成以上,2010年为67.36%②,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越高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大出(出口)大进(进口)”现象越普遍,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价值链主体除了中国企业还有大量的外国企业,获利能力急待深入研究。

(二)中美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的比较

本文拟以HS(1996)作为机电产品的分类标准。根据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2008 年联合颁布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机电产品是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及其零部件和元器件,从内容看上,它们隶属于HS(1992)的第84—89章。

1、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的测度

TC是指一国某种商品(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公式如下:

■(3)

(3)式中,TCj表示某国第j种商品(服务)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j代表该国第j种商品(服务)的出口总额;Mj代表该国第j种商品(服务)的进口总额。TCj的取值范围为[-1,1]。从TC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虽然它涵盖了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但仅以名义进出口价值为计算因子,没有考量名义进出口价值总额中贸易实得的大小,因此它只能衡量中国机电产品生产企业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能力。由于中国逢2、7年份才编制国家投入产出表,2012年的国家投入产出表尚未,下文的贸易实得指数仅能从2007、2002和1997年三个时点对研究样本的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进行测度,因此在这里我们也仅计算这三个时点的TC值,计算结果和变化趋势见表1和图1。

根据计算结果和TC指数的评判标准,此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1997—2007年这10年里,前5年中国机电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总体比较弱,后5年有一定的改善;相比较之下,美国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不但比中国弱,而且逐步恶化,平均值为-0.24,比中国平均值低0.134。但事实上,美国不但是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国家,而且还是当前全球机电产品贸易市场上高尖端技术机电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与中国相比,美国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本节应用TC指数得出的结论明显违背事实的情况,足以说明在当前商品(服务)价值链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化加剧的背景下,TC指数已经无法准确、客观地测度一国商品(服务)的外贸竞争力。

2、基于贸易实得指数(ATT)的测度

在此,我们将应用ATT重新测度两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根据ATT的计算方法,我们需要的数据是两国的投入产出表和机电产品进出口数据。各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数据在联合国官网就可以查到。为了测算出各国机电产品名义出口价值总额中的进口价值总额,我们需要部门分类非常详细的国家投入产出表来计算αj、 β、和b。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每年都编制有国家投入产出表,而根据国务院的规定,中国每逢2、7年份才编制国家投入产出表,2012年国家投入产出表尚未,最新近的国家投入产出表是2007年投入产出表,因此,我们仅以2007、2002和1997年作为纵向比较的时点。

经过计算,得到了中美两国1997、2002和2007年3个年份机电产品的ATT值(见表1)。透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以下基本情况:美国机电产品贸易实得指数的平均值为0.585,10年里的增减幅度非常微小,无论是各个年份的贸易实得指数还是贸易实得指数平均值都位居中国前列;中国机电产品贸易实得指数在起点(1997年)本来就不高,落后美国0.15,2002年还出现了大幅倒退,此后至2007年虽有一定上升,但始终没有回归至1997年的起始状态,最终导致三个时点的ATT平均值落后美国0.171。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第一,在当前商品(服务)价值链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基于贸易实得重新界定外贸竞争力的内涵,才能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全面、准确地把握外贸竞争力。

第二,ATT能够比TC更加准确、客观地测度一国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因为它能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即从销售能力和获利能力两个维度对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加以测度。本文应用ATT比较中美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美国是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强国,中国只是贸易大国,其外贸竞争力与美国等机电产品贸易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大出(出口)大进(进口)”的加工贸易方式是导致中国机电产品贸易实得不多、外贸竞争力不强的根源之所在。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应将主要依靠初等要素投入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成依靠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品牌培育等高等要素投入的一般贸易方式,成为机电产品价值链高端价值的创造者。

第四,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今后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的焦点将趋向于高尖端技术密集型产品。政府要尽快调整机电产品相关产业引资政策,完善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涵盖标准、认证、国际信息收集与等的机电产品扶持与监管体系。

注:

①数据来源:UN Comtrade 电子数据库。

②数据来源:《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Carmichael, E. A. Canada’s manufacturing sector: performance in the 1970s. Canadian Study, 1978, 51, 72-128.

②Balassa, B.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Manchester School, 1965, Vol. 33, No.2, 90-123

③Grubel, H.G., Loyld, D. 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75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美贸易;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Aquino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03807

一、引 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的核心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基本保持8%~10%的速度,为同期世界GDP增速的1.5倍[1]。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整体水平。2010年,其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早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本文中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定义是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中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定义:电子信息产品,是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件。的第一大国。在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中,美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在2007年间就达394.5亿美元,为2003年133.6亿美元的3倍,而贸易差额的增长更是快于贸易额(2007年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差额为290.4亿美元,是2003年90亿美元的3倍),中国对美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已经出现巨额顺差。

1997年后中美贸易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贸易结构变动幅度进一步缩小[2]。中美贸易额急剧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尤其在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贸易争端更是频频出现。但中美贸易产品整体上仍存在从低技术向高技术渐进升级的过程[3]。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水平越高,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却越低[4],这说明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越强,在中美贸易中就越处于不利的位置[5]。在具体研究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文献中,张静中和王翔宇(2006)对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产品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美国实行的严格出口管制和中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了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差额的转移[6]。

在对产业内贸易的类型研究中,Greenaway等(1995)对南北贸易的研究发现,垂直差异化产品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7]。在对迅速崛起的东亚经济区研究中(Hellvin,1996;Hu和Ma,1999)[89],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也是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Fukao等(2003)的研究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很可能是由要素禀赋差异推动的,发展中国家很少拥有技术来生产发达国家出口的同类商品, 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垂直产业内贸易更加显著[10]。在对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中,林琳(2006)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是其主要形式,这正符合了南北研究的结果[11]。

综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仍然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同时,中美贸易条件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在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地位。已有文献中对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整体发展及局部结构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采用1992―2007年间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统计数据,从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和类型等视角分析中美该产品贸易的特点,并深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期为制定有效的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中美贸易发展,进而减少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客观依据。

二、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及特征分析

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采用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现在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一般采用的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统计委员会编制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和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的编码协调制度(HS, 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以它们为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现实中,国内外学者还未在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收集时使用何种汇总体系达成一致。在产业内贸易研究中,采用SITC下两位数、三位数对产品进行分类的居多,且大多数研究趋向于采用SITC下三位数分类产品。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下三位数为基础,中国采用中国作为报告国主要是考虑到多年来,中美在进出口统计口径上存在着差异:美国统计采用原产地原则,在计算转口贸易时,将转口贸易产生的增加值归为原产国,而转口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的比重又比较大,从而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向UN COMTRADE报告的与美国进出口贸易的#751、#761、#762、#763、#764、#772、#774、#776产品#751指办公用机器。#761指监视器和投影机,未装有电视接收设备;电视接收设备,不论是否装有收音机或录音、录像或重放装置。#762指收音机,不论是否在同一机壳内装有录音或重放装置或者时钟。#763指录音机或重放机;录像机或重放机;不论是否装有视频协调器。#764指未另列明的电信设备及第76类所列装置的附件和未另列明的零件。#772指电路开关或保护用电器或联接电路用电器;电阻器,加热电阻器除外;印刷电路;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开关、保护或联接电路、控电或配电装置的板、盘、台、桌、柜和其他基座。#774指内科、外科、牙科或兽医用电诊断装置和放射性装置。#776指热离子管、冷阴极管或光阴极管及其他管;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光敏半导体器件;发光二极管;安装好的压电晶片;电子集成电路和微型组件及其零件。统计数据。

为了准确衡量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我们选取以上三种指数以期能综合客观地考察其真实水平。但同时由于各个指数存在的缺陷,也使得本文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测度结果及分析

1.GL指数测度结果

在中美整个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中,#764(电信设备)所占比重最大(基本在40%左右),所以整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很大部分被电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所左右。如表1所示,整个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走势与#764大致相同;其次为#776(半导体产品),该产品占整个贸易的比重平均在15%以上,而其在1992―2007年间的GL指数一直平稳地保持在0.5左右,对于整个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样本期间内#761和#763产品的贸易比重波动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整体变化情况。#761(影像产品)在整个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近几年逐渐增大,而与此同时,#763(录音产品)的比重则出现下滑,以2005―2007年间情况来看,下降趋势还很大,由2005年的192%下降到2007年的9.6%。

三、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甄别

(一)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VIIT,vertical IIT)的贸易品质量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HIIT,horizontal IIT)的贸易品通常存在明显质量差异,它是一种基于产业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形式。为了准确把握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发展的实态,需要进一步甄别中美该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随着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Greenaway等(1994)[16]提出了GHM方法测度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该方法假设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差异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产品的质量差异,根据进出口单位价格比将贸易重叠部分中质量相似产品从质量显著不同的产品中分离出来。通常采用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与进口产品的单位价值比例作为指标,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中方口径的SITC第三版分类下三位数的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数据,借助GL指数、修正GL指数和Aquino矫正指数对中美1992―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GHM方法对产业内贸易类型进行测算,总结得出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特征。

第一,中美之间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仍以较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伴有“较低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的变化趋势。根据Aquino指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都在0.5左右波动,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相比之下,2001年之前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但在进入2001年后出现了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业间贸易的情况,而且至今仍没有转变为产业内贸易的迹象。

第二,中美电子信息产品整体上虽然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但在单个产品上却存在明显差异。电信设备及零部件产品的持续且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与其他产品的低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电信设备在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中占有的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的较高水平产业内贸易带动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也能看出,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间产品及加工品上。

第三,2001年后,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巨大转变,中美贸易总量也快速增长。加入WTO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美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中美两国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引起的美国对华的抵制和反倾销诉讼,以及美对华在高端技术产品上严格的出口限制,都对中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形成了障碍。

产业内贸易对于一国发展贸易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前文分析来看,美对华在电子信息产品上的巨额逆差,并不能代表中国是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中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主要处在国际生产网络末端――加工组装阶段,这些低端产业大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中国作为国际产业链上的一员,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发展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在继续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应鼓励自主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适时向产业链的研发环节渗透,重视加工贸易的结构转型,逐步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小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培育有利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市场结构。另外,通过对主导产业的保护和带动,及对薄弱产业的扶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欢进,王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8(1):7376.

[2] 程晨,臧新.中美贸易的商品结构及类型性质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7(9):57.

[3] 李强,唐磊.中美贸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4755.

[4] 王梦婷,曹家和,程哲.中美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杨小凯的消费者―生产者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9(21):103106.

[5] 王苍峰,王恬.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8):3135.

[6] 张静中,王翔宇.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现状原因及对策[J].财经界,2006(4):225226.

[7] GREENAWAY D, HINE R, MILNER C.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A Cross Industry Analysis for the United Kingdom[J]. Economic Journal, 1995(November):15051518.

[8] HELLVIN L.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J].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Technical Papers,1996(114):633.

[9] HU X, MA Y. Internation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9,135(1):82101.

[10] FUKAO K, ISHIDO H, ITO K.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J].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ational Economies, 2003(17):468506.

[11]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3339.

[12] GRUBEL H G, LLOVED P 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13(4):13611362.

[13] 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3):3236.

[14] AQUINO A.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78,114(2):175196.

[15] 陈迅,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J].财贸研究,2004(3):4147.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中亚周边国家;灰色关联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壁垒在多边贸易发展中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多边贸易谈判搁浅、多边贸易发展停滞不前。作为抑制世界经济衰退、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贸易便利化(Trade Facilitation,TF)成为近年来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商界普遍关注和大力推动的重点议题。

中亚周边国家①凭借优越的政治、地缘、交通、人文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规模日益扩大。2000-2012年,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41.54亿美元增加至2 064.0亿美元,增长超过14倍。然而,“贸易的非效率”(如通关拖延、港口效率低下、海关程序和法规复杂化、提交不必要的文件材料等)作为一种“隐形”的市场准入壁垒增加了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环境的不透明性和贸易交易成本,阻碍了双方贸易收益的进一步扩大,制约着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2013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减少和消除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高效的贸易便利体系、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回顾

WTO、UNCTAD、UN /ECE 、APEC等组织分别对贸易便利化进行了定义,普遍认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旨在清除跨国交易投资过程中的机制性和技术,减少交易成本和困难,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开放。亚太经合组织(APEC)自1989年成立以来,就将贸易便利化作为其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APEC(1996,1997)成员承诺逐渐降低由标准差异及技术管制引起的贸易成本,重申了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谋求建立更加快捷的通关程序。2001年以来,APEC贸易部长会议通过了《APEC 贸易便利化原则》和《贸易便利化具体行动和措施清单》。WTO 作为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原产地规则协议》、《海关估价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及《装运前检验协议》中均涉及了贸易便利化问题。

国外对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实际调查分析、引力模型和CGE模型方面。欧共体委员会Cecchini报告(1988)认为贸易便利化带来的潜在收益为欧共体内部全部交易额的1.6%-1.7%。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以贸易便利化为发展引擎》研究估算全球贸易文件处理成本每年高达4 2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时间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商业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Moenius(2000)和Freund(2000)分别应用引力模型测算了技术标准与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Kaufuaun et al.(1999)、Otsuki et al.(2003)、Wilson et al.(2003)运用引力模型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予以量化,测算了服务部门的基础建设、港埠效率、国内规章环境及海关环境对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影响。Dollar等(2004)对来自八个发展中国家的7 302个公司调查发现,海关清关时间是影响出口的决定因素且进出口国的海关清关时间对出口都有显著影响。Engman(2005)、Nordas et al.(2006)、Djankov et al.(2006)则研究了进出口时间延误、物流服务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Inmaculada Martínez-Zarzoso et al.(2007)、Wilson(2007)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部门贸易流量的影响,发现降低运输费用、缩减贸易过程中的时间延误以及减少繁复的通关手续等都会提高贸易流量。Helble and wilson(2007)对东南亚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贸易流量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通讯技术非常敏感,并且东南亚国家能从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中得到非常显著的经济收益,且这一收益远高于关税消减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世界银行(2010)采用硬件设施(有形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政策透明度、贸易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两个维度对东南亚的贸易便利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带来最大的出口增长。Felipe和Kumar(2010)采用联合国的物流绩效指标来衡量便利化措施的质量,研究表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设施环境的改善能提高贸易流量。

国内学者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贸易便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便利化的基础理论、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分析、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贸易便利化和海关、WTO贸易便利化议题、区域和国别贸易便利化议题等方面。投资便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EC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国-东盟投资便利化以及区域投资便利化效应等方面。卢进勇(2006)、孙衷颖(2009)梳理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理论,把交易成本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自由市场安排(FTA)相关理论等作为在区域经济组织框架下研究贸易便利化的理论基础。曾铮、周茜(2008)最先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数,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陆燕(2004)分析了多哈回合谈判下的“贸易便利化”议题。王玉倩(2007)、万宁(2007)则定性分析贸易便利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问题。周阳(2010)、上海海关学院课题组(2010)、匡增杰(2009)、严波(2007)等研究了中国海关贸易便利化的实施与监管问题。沈铭辉(2009)分别测算了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王慧彦等(2009)着重论述了贸易便利化具有“加和博弈”的性质,所有参与者都将受益。谢娟娟(2011)、孙林(2011)、丁丁(2005)则从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利益。王海燕(2008)、郭羽诞(2012)、胡颖(2011)初步分析了中亚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程度及对新疆的影响。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发达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国内学者更侧重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性分析,而针对某一区域特别是中国-中亚区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本文拟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因素进行动态分析,以期推动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Gray Relative Analysis Method,简称GRAM)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主要依据空间理论的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接近性的灰色关联四公理原则,确定参考序列和若干个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量化的度量。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进出口量主要受经济、制度、环境、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随机变化量,非常适合灰色关联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运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法首先设系统行为序列: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论坛(http://)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简称TI)(http://)、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简称CPI)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3年)。样本选取2008-2012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及蒙古7个中亚周边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中国面向中亚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参考数列。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根据John. S. Wilson(2003)构建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结合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从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电子商务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详见表1)。

(1)口岸效率(Port Efficiency,PE)。双边口岸效率越高,进出口货物通关所需时间越少,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公路口岸设施质量、铁路口岸设施质量、航空口岸设施质量及工作效率三个指标衡量口岸效率的高低。

(2)海关环境(Customs Environment,CE)。海关环境趋于良好表明通关的成本降低,通关管理透明度高,有利于降低进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水平。衡量海关环境,通常选取四个评价指标:①贸易壁垒是否盛行;②海关程序的效率;③非常规支付与否,衡量企业是否为了顺利通关而额外支出(如行贿);④清廉指数,反映全球各国商人、学者及风险分析人员对世界各国腐败状况的观察和感受。

(3)规制环境(Regulatory Environment,RE)。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是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四个二级指标:①政策制定透明度和稳定性,反映政府政策的制定是否透明、稳定;②政府解决法规冲突效率,反映政府解决法规冲突方面的效率;③法规是否被严格执行,衡量一国法规标准是否严格;④不合法收入,该指标衡量不合法收入出现程度。

(4)电子商务环境(Service Infrastructure for E-business,SI)。指互联网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普及程度,企业和个人是否广泛地运用了电子商务进行交流、沟通等。具体选取两个二级指标:①互联网使用人数;②新科技的可获得性,指新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否满足企业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与讨论

1.贸易便利化指标中的口岸效率与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进出口额的关联度始终最大,表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增加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流量。从2008年到2012年,口岸效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虽然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转运合作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但运输成本过高、缺乏高效的区域内过境转运系统始终是制约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2.电子商务环境指标与双边进出口额的关联度始终位居第二位,表明互联网络、电子通关等设施的改善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使双边贸易规模增加。2008-2012年,电子商务环境指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由0.4855上升到0.513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国从较为关注双边贸易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物流运输设施的建设,转向改善电子商务环境,电子通关得到普遍的应用。

3.海关环境指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有所下降,由第三位降到第四位,说明海关环境的改善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与此同时,2008-2012年,规制环境指标与双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由0.4487上升到0.4822,关联度排名由第四位升到第三位,说明规制环境对于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作用日渐强大。

(二)提高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建议

1.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贸易便利化良好环境。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口岸众多,应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口岸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道路互联互通,提高口岸的通关效率,完善仓储、口岸联检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边境地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已有的设施设备,采用新的通关便利技术以提高中亚区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2.改善电子商务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技术水平。一方面,应加强多个机关和部门的协同配合,利用贸易无纸化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另一方面,双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电子口岸(海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相关口岸部门的电子联网,构建协调机构和制定协调机制,落实“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便捷通关模式,实现“边境相隔、海关相联”。

3.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双边贸易便利化措施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创新和服务升级,制定对外贸易相关政策时注重加强口岸各部门之间、政府与进出口贸易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双边政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沟通机制,探索贸易便利“最大化”。同时,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扩大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公布、评议、听证范围,梳理进出口贸易各环节的部门管理职能,简化审批手续和减少收费项目,尽快建立有效的咨询机制,掌握进出口企业贸易便利化需求,及时解决通关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2〕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4〕19号)中的提高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切实提高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注释:

①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计算性,本文中的中亚周边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7个主要的经济体。

参考文献:

[1] Helble M, Shepherd B, Wilson J S. Transparency & Trade Facilit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Estimating the Gains from Reform[M].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07.

[2] Felipe J,Kumar U. 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Central Asia: A Gravity Mode[DB/OL].[2010].

[3] 曾铮,周茜. 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8(10):4-9.

[4] 王慧彦,王健,纪啸天.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分析[J].商业时代,2008(16):29-30.

[5] 沈铭辉. 东亚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及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9(7):41-46.

[6] 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8):81-86,89.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de Facili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CHENG Zhong-hai, SUN Pei-l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China)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外贸函电 现状 问题 改革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强劲,增速明显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速,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4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外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外贸人才的整体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外贸函电作为外语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外贸从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也应进行新的改革探索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外贸函电课程性质及定位

外贸函电是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各种函件、电子邮件、传真等的总称,是外贸业务中客户双方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外贸业务中与客户进行英文书面沟通的能力,恰当处理进出口业务中往来函电的能力,帮助学生为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外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外贸函电教学现状及问题

外贸函电课程的特点要求从事教学的老师不仅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但是现在大部分老师来自英语教育专业,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容易脱节。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来教授此课程往往无法把握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尤其是写作课堂教学技巧,容易出现重专业知识轻写作技能训练的局面。

外贸函电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国际贸易知识。当前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外贸类专业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知识较扎实,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较薄弱,需要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英语语言能力以达到课程的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但是国际贸易知识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因此需要他们课下多查阅相关资料以弥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目前外贸函电教材种类繁多,围绕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等教学模式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改善。但是教材中诸如电报、电传等内容已过时,另外信例比较陈旧,过于书面化,未能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简明、便捷的时代特色。教材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贸易流程,但是其中的案例不连贯,前后不统一,不利于学生把握整个贸易流程。

在教学模式上,许多老师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也多采用多媒体课堂,但是在强调教的同时容易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以学生为主,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上以国际贸易知识链接和案例分析为主,多让学生课下练习写作,多数学生参照样信进行仿写,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很难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无法适应外贸工作的实际要求。

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来说,外贸函电课程缺少实践的机会。一是由于一单外贸通常需要几个星期或几个月,课程本身安排上无法实现。另一个原因是外贸因考虑到客户信息、财务等商业机密不愿意让实习学生接触。工学结合的实施遇到了挑战。

三、外贸函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调研明确改革思路。通过对外贸行业的调研和外贸企业的走访,以及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和反馈,充分了解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任职要求,参照“外贸业务员”职业标准,进行整体化职业分析,确定外贸业务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确定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照外贸业务流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外贸函电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切入点,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以项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每一个项目化的工作流程中进行“仿真式”模拟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一步任务驱动-呈现建立业务关系的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步知识支撑-建立业务关系知识拓展(例如建立业务关系的途径等)、建立业务关系相关词汇和信函结构讲解;第三步项目入门示例-建立业务信例的讲解;第四步项目主导演练-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从短语翻译到句子翻译再到函电仿写进行演练;第五步项目自主实践-学生综合利用拓展客户的知识,自主完成建立业务关系函电的写作;第六步点评总结-小组内互评,教师挑选优秀作品展示点评。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外贸函电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在外贸函电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多参加外贸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考试;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到外贸企业顶岗实习,让教师熟悉真实的外贸业务操作,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4)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各国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也不断变化,贸易壁垒和摩擦也时常出现,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外贸从业人员和即将踏上外贸工作岗位的学生应该关注的,但是我们的教材相对滞后,网络外贸论坛的出现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和老师可以借助外贸论坛了解到最新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态。福布外贸论坛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外贸论坛之一,大量的外贸从业人员在上面发帖交流经验或求助,各种外贸信息。此外,课堂上,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写作和评改,学生利用电脑撰写函电,并E-Mail给老师,电脑可以提示一些拼写和语法错误,便于学生自行更正。教师将具有典型性的学生的习作投放到多媒体进行评析和修改,学生们可以直观地得到习作修改的信息反馈。

四、结论

本文针对外贸函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外贸函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外贸函电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高的课程,所以其教学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需统筹规划,协同提升,从而打造出生动高效的外贸函电课堂,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7

2000―2014年,中国与越南在机电产品领域的贸易往来密切,贸易额逐年攀升,贸易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2000年,中国向越南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6.62亿美元,2014年,中国向越南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278.53亿美元,是2000年出口额的42.09倍。在2002年,中国向越南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7.16亿美元,比2001年的8.63亿美元减少了1.48亿美元,中国向越南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额降幅为17.11%,2002年也是中国向越南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唯一负增长的一年。在2007年,中国向越南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42.00亿美元,比2006年的21.97亿美元增加了20.03亿美元,出口额增长率达到91.18%,是近15年中,中国对越南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与此同时,中国自越南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额却稳步攀升。从整体来看,2000年,中国自越南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额为0.13亿美元,2014年,中国自越南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额为98.67亿美元,进口额扩大了747.57倍。在2012年,中国自越南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额为76.38亿美元,比2011年的34.35亿美元增加了42.04亿美元,进口额增长率高达122.39%,是中国自越南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额增长率最高的一年。然而在2013年,中国自越南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额为82.91亿美元,比2012的76.38亿美元增加了6.53亿美元,进口额增长率为8.55%,是近15年中,进口额增长率最低的一年。

从双边贸易额的角度来看,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的双边贸易额绝大部分年份均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仅2002年,出现了下降的状态。2002年,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的双边贸易额为7.56亿美元,比2001年的8.85亿美元减少了1.29亿美元,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的双边贸易额下降了14.55%。从总体来看,2000年,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的双边贸易额为6.75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77.2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扩大了54.88倍。

根据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贸易情况,还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4年,中国在与越南机电产品的贸易中始终呈现顺差状态,这表示,中国在与越南进行机电产品贸易时,始终处于优势的地位。这样看来,越南不仅与中国的机电产品贸易越来越紧密,更是一个对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极为有利的国家,越南也将会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二、中国―越南机电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本文采用的公式为:

RCAij=Xij/jXijiXij/ijXij

式中,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iXij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iXi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ijXij表示世界总出口额。RCAij>1时,表示i国在j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如果一国的RCAij大于另一国的RCAij时,则表示该国在j产品上相对于另一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根据计算中国――越南机电产品贸易的RCA指数得出,见下表。在2000年和2001年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RCA指数分别为0.87和0.94。这两年,中国机电产品贸易RCA指数均小于1,说明这两年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具有比较劣势,而自2003年开始,中国机电产品贸易RCA指数均超过了1,这说明,自2003年起,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开始转为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但是,越南机电产品贸易的RCA指数却始终小于1,也就是说,越南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始终处于比较劣势状态。这表明,中国相对于越南,在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这对于选择越南作为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国家,是极为有利的理论支持。

三、中国―越南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测度指数为G-L指数法,本文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GLj=1-Xj-MjXj+Mj×100

其中,GLj表示一国j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j、Mj分别表示这个国家j产业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并且0≤GLj≤100。那么GLj越接近100则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根据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2000―2014年,中国―越南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出现了上下波动的情况。其中,2012年,中国―越南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72.79,是自2000年到2014年间最高的一年,也就是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最为密切的一年。

从整体来看,2000年时,中国―越南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3.91,2001年,中国―越南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也仅为4.82,这两年,中国与越南之间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当低,说明两国之间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极少。但中国与越南之间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着,直到2012年,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72.79,超过了50,这表明,中越两国之间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超过了产业间贸易。2013年和2014年,中国与越南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58.24和58.32,虽然两国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但依旧大于50,这说明,中国与越南之间机电产品贸易依旧以产业内贸易居多,中国与越南的机电产品的贸易在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四、结论

中国与越南是近邻,自1991年中越两国的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便迅速发展起来。中国与越南同是亚太地区经济较为活跃的国家,两国之间又有着互通的口岸,这些都为中越两国之间的经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贸易往来便更为紧密,中越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也连续9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其中,中越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始终是贸易研究的焦点。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机电贸易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理论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88

自进入本世纪以后,电子商务便出现了飞速的发展的态势。这一态势对于国际贸易逐渐有了进一步的影响,不论是在形势还是在业态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交易,目前的电子商务表现出了交易的虚拟特征,并且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的优势,另外,在交易的范围上也更加广泛,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严格限制,以上种种特征都导致了传统贸易遭受冲击,并且开始慢慢萎缩,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的贸易操作流程中叶影响深远,比如在贸易的方式以及营销手段和相关的政策等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不断提供给国际贸易以新的贸易方式。互联网的存在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新的交易平台,使得交易不同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具有突出的虚拟性。比起传统的贸易市场,互联网使得这个市场更为开放和多维,使其不再受到传统的严格的低于空间的限制,借助于网络虚拟平台,一个全球化的大贸易市场得以形成。

其次,电子商务使得传统的贸易运作得以创新,在效益和效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在多元主体所形成的系统中交互传递,电子商务在这样的推动下,使得信息的收集与获取变得愈加便捷,并且信息逐渐完整,这无疑给国际贸易增加了动力,并且,在信息获取与传递方面的优势也使得信息收集的成本得以降低,所以,交易达成的价格也更低,从而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益比传统的贸易有了大大的提高。

再次,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在当下的参与主体显现出虚拟化的特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国际上的多家公司联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聚集成为多方参与运作的“虚拟公司”,其显著的整体性效应,实现了在实际市场中难以达成的目标,对市场上的需求有更好的掌握,能够更准确地提供商品与服务,突出的合作性,使得作为参与主体的公司具备更优化的功能。这个“虚拟公司”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比实体公司更能精准地把握市场上价格的竞争趋势以及消费主体的需求变化,因此,公司能够及时作出更灵活的市场发展方向,对于这多家公司拉说,更加便捷的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等利益目标。

最后,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的竞争趋势向更加新颖公平的方向发展,企业追求创新下的发展,从而应对市场的转向。互联网的存在为生产性的企业输送了企业所需要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引导着企业向实际的市场需求靠拢,生产出相应更为准确的商品或服务,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定,产品的存在时间更长,同时,对于需求产品或者服务的生产,企业的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市场中交易的成本更低,所以进入市场更为容易,这也使得难以进入市场的中小型企业现在也有机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发挥中小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创新国际贸易的策略

当前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渐渐地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并且这是难以逆转的事实,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电子商务的趋势,我国有必要进行贸易方式创新,从而占据国际市场中的更多份额,所以,电子商务需要提到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日程上来,不断强化我国的贸易实力。具体的措施可以参照如下几点: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电子商务最为基础的就是提高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最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且也得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投入和建设力度仍然有所欠缺,网络的架构基础不够系统牢固,要提升到金融和商业电子化仍然需要付出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努力。就全国而言,我国目前存在着普遍的信息贫困化,这是我国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等经济方面发展的难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不利,因此,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加强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问题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所遇到的一个共同困境。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方面的研究水平较低,所面临的挑战更大,所以,发展电子商务,最为关键的就是解决当前的技术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贸易,离不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企业通常要和多方面主体进行交涉共同进行业务上的往来,例如银行、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保险公司等等。在保证多方贸易主体顺利进行信息交流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在当前,各种网络技术的开发需要在一个整体的范围内进行合作完成,需要共同努力,从而形成一个组织有序、完善有效的贸易信息系统,完成安全高效的国际贸易流程。

(三)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电子商务是助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其发展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各部分的共同努力,对此,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支持、鼓励与引导全社会进行信息化概念的普及,并且全面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去。首先,国家要明确普及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还要对此进行资金投入,鼓励研究,大力培养与此相关的商务研究和应用性人才。我国当前在在网络信息方面的技术性人才虽然对于网络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是,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和法律方面的规范,因此,建设全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方面的努力还有待提高,对于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考核需要建立其一套全面有效的制度,加大对培训和考核的投入,不断丰富技术人才的经济和法律知识,从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源泉。

(四)完善政策法规

对于过去实行的政策法规,如今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贸易方式,因此,为了使这些政策法规不对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产生阻碍,政府相关法律部门需要对此作出在知识产权、安全技术和结算等问题的新规范,新法规,从而能够适应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的(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90页)发展,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国内国际贸易发展一定要抓住机遇吗,善于迎接挑战,积极创新,这样才会真正为国内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恒.论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