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42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抗震设防能力,提高建筑防震水平,提高应急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年,建立健全“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实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不断提高,短期预报有新突破的目标;城市新、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设防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固改造任务,使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健全专兼结合、较为完备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实现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及时赶赴灾区实施救援;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扎实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使全市60%以上的社会公众受到一定程度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抗震设防能力,建筑防震水平,应急救灾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安全感”普遍增强。

三、工作任务

(一)建设地震前兆科研试验场。

从现在开始,利用3—4年时间,在市辖区内建设一座部级水平地震前兆科研试验场。防灾科技学院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立项审批和资金筹措,市负责项目选址、土地报批征用等相关手续。试验场建成后将在地震数据收集、宏观观测分析、地震知识普及,以及监测大厂夏垫地震断裂活动、研究三河—平谷大地震发生构造等前兆现象,提高全市整体监测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填补我市多年没有专业台站的空白,在全国市级地震台站中也是绝无仅有。该项目已列入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家地震局,选址初步确定在距大厂夏垫断裂带较近的三河市境内,占地约20亩,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项目计划分三期完成,年办理前期立项手续,年开工建设,年交付使用。其中,第一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完成实验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地震前兆台网。

地处Ⅶ、Ⅷ度高烈度区,被确定为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年完成了《市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成纵横交错的5个监测网络,使我市监测手段和监测水平实现大跨度提升。一是全市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个占地3—5亩的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增加观测项目,优化观测手段,提升观测能力。二是建设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辐射式强震台站监测网络,涉及三河、香河、大厂、广阳、安次、永清、固安、霸州等县(市、区),逐步架设地震强震动观测仪16台。此网对提高首都圈地区,特别是我市地震背景场探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意义重大。三是根据活断层探测结果和现有的地震构造带分布,建立完善地下水位观测网和二氧化碳观测网。在三河、香河、永清、文安、大城形成地下水位观测网,在大厂、香河、永清、霸州、文安形成二氧化碳观测网。四是建立形成覆盖全市的电磁观测网络。以市地震局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CNEM—01型电磁数采仪器为依托,形成遍布各县(市、区)的电磁观测网络。五是以动物养殖户为依托,在各县(市、区)建立180个左右动物宏观观察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动物异常宏观观测网。

(三)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认真落实《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管理办法》,全面总结“三网一员”网络体系建设、工作进展和保障措施落实情况,修改完善《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管理办法》。年上半年要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市推广,下半年召开“全市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会议”,对全市群测群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群测群防工作达到网络全覆盖、工作见成效、经费有保障的目标。

(四)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

按照国家地震局要求,要积极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开发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年完成主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从年开始,利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开展全市县级政府所在地及经济开发区的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真正做到“地下清楚、地上结实”,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更为精确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五)推进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建设。

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是国家地震局“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市及大厂、固安两县是国家地震局确定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县试点。按照“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的要求,从年开始,全面实施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年完成机构设置、实施方案编制、配套资金申请等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利用2—3年时间,建成包括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系统、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系统、城市规划服务系统、建设工程设计服务系统为主要内容的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形成分别面向城市与农村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防震减灾应用技术信息服务。

(六)搞好重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

按照市政府第二十三次常务会议要求,开展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作为与防灾科技学院的合作项目,在完成主城区建筑物调查摸底工作基础上,年上半年根据调查结果和市政府意见制定具体抗震加固方案,并逐步实施,确保达到抗震要求。

(七)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依据《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性能评价,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同时,会同市委农工部、建设、规划等部门共同设计开发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又具备规定抗震设防能力的多户型农村民居图籍,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试点建设,逐步推广。

(八)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经过软件升级、数据采集录入等工作,基本完成了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升级,年上半年进入最后调试阶段。为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平台的作用,分期将市本级及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学校、医院、商场、宾馆、酒店、体育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大工程的应急预案逐步输入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统一管理,便于地震应急时随时调用。同时,将县、乡、村三级地震应急预案分步纳入全市地震应急管理体系。

(九)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提高“应急救灾能力”的基本要求,年完成:一是以公安消防为依托,组建编制为100人的“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综合救援队伍——市地震救援队。每年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培训,配备专用设备和器材。二是发挥好“市地震应急救援连”的作用。对已组建的“地震应急救援连”开展专门训练,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是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依托,组建震害现场评估专家组。由防灾科技学院选派20名有丰富现场救援经验的专家教授,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四是由团市委牵头,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红字会、市卫生局、市民政局等单位组建以适龄青年为主体,具有专业特长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

(十)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一是利用与防灾科技学院合作的平台,制定《市主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专项规划》,年完成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市城乡建设规划》。二是利用公园、广场、防空设施,加快避难场所建设步伐。对原有公园、广场和防空设施每年升级改造1—2处,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对新建公园、广场要按国家避难场所的有关标准要求实现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年完成时代广场和馨境界防空设施升级改造任务。三是对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按照标准要求,分批分期规范避难标识和应急疏散通道建设,并配备相应的紧急救生避险设备,确保应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其中,年选取一家学校、医院、商场进行试点,逐步推开。

(十一)加快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地震局要求,每个城市或县级政府所在地都要至少建立1—2所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主城区由于没有大型科技场馆,拟在学校、社区等现有场地建设小型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场所。年主要完成主城区一个学校和一个社区的试点建设任务,其它县(市、区)也要创造条件,争取在1—2年内各完成一个试点。

(十二)推进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按照国家地震局《—年防震减灾宣传规划》要求,利用3—5年时间,逐步在每个县(市、区)建成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村、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地震安全示范学校。根据我市实际,计划年在市区范围内建成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地震示范社区和一个地震示范学校;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市展开。十二·五期间,在市区和各县(市)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典型,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全面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保证《意见》的落实,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以各相关责任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推进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地震局。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落实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二)落实责任。推进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全部工作任务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相关责任部门。要将当年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责任领导、责任人等内容进行细化,做为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责任部门。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2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一】

一、规划背景

(一)当前形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益聚集,城市社区已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也更为重要。

(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洪山社区积极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建立了由社区书记(主任)为组长、各楼楼长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较完善的日常宣传方案、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震后自救互救方案、震后生活安置方案等,每年按计划组织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不少6次,使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过去的努力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各应急预案实战性较差,社区防震减灾及避险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社区志愿者队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等。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形式的日益复杂,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逐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体系,提高社区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综合素质,

预防和减轻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损失,确保社区安全、文明、和谐、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利用3-5年时间,把洪山社区建成一个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齐全完备,应对各类灾害风险的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具有成熟社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安全、文明、和谐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社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建设和规范设置社区地震宏观观测点(员),使社区对辖区地震宏观前兆及其它自然灾害前兆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准确反馈,做到不漏、不慢、不虚。

(二)全面提升社区地震安全能力 进一步健全社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更新制度。建立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队伍,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开展生命线紧急处置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社区课堂、老年文艺队、社区志愿者队载体,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编排文艺节目、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坚持志愿者队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扩大防震减灾受教育人群,提高全社区防震减灾意识和灾害救助能力。

四、重点项目

(一)完善避险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规划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通道和群众疏散通道,使社区居民在遇险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获得救助。

(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地震业余观测兴趣小组。组织社区养宠物的居民建立动物宏观观测点。建立完善地震安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做到遇险能够快速查阅。

(三)开展社区隐患排查 通过居民自查、志愿队帮查等形式对辖区住户进行逐一排查,必要是可协调区地震局聘请专家制作评价报告,以最大限度排除安全隐患。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各种5.12、7.28等特殊纪念日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积极与市地震局沟通,制定志愿者队定期培训计划,使志愿者队员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内行人,使志愿者队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专业救援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二】

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使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迈向规划化、制度化、迅速化,促进社区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根据本社区实际,特制如下订防灾减灾社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各类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整合各种社区应急资源,发动社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建立一支防灾队伍,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工作目标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长城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减灾知识和争创减灾示范社区”三方面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播放专题片、文艺表演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参与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组织居民观看预防灾害电教影片,参加自救呼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班等。

同时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等地,居委会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救灾技术。

三、计划安排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如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通过进一步组织领导,把综合减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统一规划、全面部署,进一步夯实社区综合减灾的工作基础。

二是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把社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针对社区灾害隐患,制定细化的应急预案,把组织居民开展演练经常化,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明确灾前、灾中、灾后的各个进程和环节中应该做什么、怎么样做和如何避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三是努力完善社区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平时参加减灾宣传教育,遇有灾害事件时及时报告,并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使其成为社区灾害预警、救助、服务的主力军。

四是继续开展好社区的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围绕社区灾害隐患和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现状,健全减灾宣传工作机制,注重实效,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减灾知识素养。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尽管我们社区在减灾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和居民对我们的要求还差的甚远。我们会加倍努力,做到思想创新、办法创新、与时俱进。掌握主动权把减灾工作搞得更好。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三】

20**年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根据区防震减灾工作精神,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构建安全和谐小区”为思路,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形似多样的防震减灾工作。

1.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入手,促进我社区应急公共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利用板报、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力争让广大居民人人重视防震减灾,人人掌握防护自救知识。

2.组织防震减灾培训,邀请区地震局专业人士进行授课,主题为“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3.做好应急避险场所的维护和保养,做到标记明确, 场所畅通无阻,与驻地单位配合,更新和增加防震减灾所需物资,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4.针对学校和幼儿园、青少年多的情况重点加强青少年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应急安全认识,根据上级安排,在学校、幼儿园青少年中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教育,提高意识,举办丰实的科普活动,必要时开展应急演习。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3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部门联动、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完成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达到1.5级以上地震监测能力;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助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二、夯实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

(一)加强监测台网建设。科学规划和布局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快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烈度速报台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年,在区或县境内建立1个地震自动监测台站,在市政中心所在地建立1个地下深井观测台;2015年前,新建监测台站6个、前兆台站6个、烈度速报台站40个。保障瓦屋山水库专业台站健康运行。

(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落实乡镇(街道)、重点村(社区)分管安全工作的基层干部兼任防震减灾助理员,年底,各区县配齐基层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队伍,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奖励制度,将震情跟踪经费和防震减灾助理员补助经费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

三、强化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市、区县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要将防震减灾部门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审查的必备内容,确保各类建设工程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二)推进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各区县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川人发〔〕69号),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市、区县要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税费优惠政策等方式,每年至少建成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严格按照《地震灾后农村房屋恢复重建选址技术导则》(川办发〔〕36号)相关规定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选址、避让工作。自年起,我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工作。2015年前,市防震减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境内的裂带、裂带开展地震活动性研究,评估地震危险性。完成市中心城区和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和危险性评价工作,其余各区县完成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组织开展水库、桥梁、房屋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提升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应对灾害的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提高水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抗震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重大工作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提高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能力,新建的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型场所要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及抗震加固改造。

五、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加强地震救援力量建设。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按照“一队多用”原则,年底前,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一支具备地震灾害救援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组建一支由防震减灾、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卫生、电力、通信等各行业专家组成的20人左右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各区县建立一支不少于5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和重点企业要于年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报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备案。年,由民政部门牵头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含1个市级仓库和、分库)。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馆等场所,年在市中心城区完善8个避难场所的设施建设,2015年前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避难场所50个。

六、深化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完善宣传网络。各区县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创建1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地震安全示范乡(镇)。今后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集中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健全地震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地震信息。建立地震谣言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大防震减灾投入。从年起,市、区县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为防震减灾部门开展群测群防、宣传教育、震情跟踪、应急准备、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创造条件。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二)健全防震减灾制度。年,各级各部门要依照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把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同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制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管理规定和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制度。

(三)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各区县要贯彻落实省编委《关于建立健全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川编委〔〕28号)精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烈度7度以上地区,单独设置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各项业务经费,保证防震减灾部门办公、监测等正常运行,规范地震监测设备布局和地震应急装备储备,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开展。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提升科技支撑,健全法制保障,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推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应对地震灾害的机制和体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赤峰市主城区和境内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和在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牧区抗震民居比例有较大幅度增长;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以地震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市、旗县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普遍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

(三)旗县区防震减灾工作建设目标

各旗县区要完成“八个一”工程,即:1个县级行政审批服务窗口,1支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个农村牧区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1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基地,1台地震应急救援越野车,1套流动监测地震现场技术装备,1部应急专用电话。

二、扎实推进“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各地区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认真编制本地区的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规划要突出实效,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市地震局在编制全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时,要充分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争取与自治区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对接,经组织论证后,适时列入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内,以项目带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三)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编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应用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统筹资源配置。

(四)各地区及有关部门要在年6月份以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一)全面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各级地震部门要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台网布局,完善台网运行管理,争取项目和资金,增设监测手段,建设覆盖全市的地震监测网络。积极探索建设大型水库、矿山等专用地震台的新路子,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二)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各级地震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震情跟踪、异常落实和分析研判工作,改进完善地震会商模式、地震预测和预报工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和地区的合作,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建立人员数据库,制定巡检制度,掌握观测人员的动态,加强对观测人员的培训。各旗县区要在现有观测网点的基础上,建设1个群测骨干点,处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旗县区,至少要建有2个群测骨干点,市地震局对各骨干观测点进行直接管理。各地区要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资金,保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队伍的稳定。

(四)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各级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各级地震部门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地震监测设施及保护范围的划定,设立标志牌,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登记备案。

四、加强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各级地震、发改、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按照职责分工,严格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批把关,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国家和自治区的抗震设防标准,从源头上杜绝地震安全隐患;地震部门要依法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执法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检查,做到以重点带一般。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执法干部进行地震法律法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依法行政。

(二)着力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要严格执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本地区地震动参数值提高一档的要求抗震设防。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医院、体育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统筹安排各项防震避险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三)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照自治区地震局的要求,市地震局要尽快开展赤峰市中心城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年内要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期调研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年着手实施。市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做好配套资金及相关技术保障工作,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赤峰市中心城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

(四)全面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安保工作。根据我市实际,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要实现“由局部的重点防御拓展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由城市逐步向农村牧区转移,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新建农居抗震设防质量的指导和管理。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由市地震局牵头,建设、设计、规划等部门通力配合,组织开展建筑抗震知识及抗震技术培训,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防震安保试点项目仍然以巴林左旗为主,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及时拨付配套资金,在年内至少要建成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20-40户),并利用1-2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市的农村民居安保工程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五)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新建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审批部门颁发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提高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质量。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在完善我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各旗县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年前,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旗县区都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并与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接。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尽快完成我市新一轮地震预案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修订、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旗县区政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市地震局要在应急预案的修订过程中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三)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体系,明确定位和职责,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地震救援队伍的培训。继续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建立本地区的志愿者救援队伍。年前,力争将全市地震救援志愿者发展到2千人(中心城区1000人,各旗县区1000人)。建立地震救援行业组织,加强对各级各类地震救援队伍的培训。

(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各地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市地震局要抓紧完成“赤峰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旗县区也要制定本地区的规划。年,赤峰市中心城区要建成2个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长期性应急避难场所,10个临时避难场所;各旗县区要在现有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至少建成1个避难场所。在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设立地震安全志愿者,培训地震安全员,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到有序组织、安全撤离。

(五)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保证震害发生时能有效应对。

六、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完善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深入持久、以特点带全面地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在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等重要时段还要开展集中强化宣传。地震部门要牵头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言的能力。扎实推进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要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把防震减灾纳入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到年,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要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所有中小学校在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使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设施和平台建设,各地要利用1-3年的时间,至少建成一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旗县区要全面开通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

(二)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论收集和分析机制,做好信息、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处置地震谣传,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市地震局要抓紧研究设立地震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地震相关信息的需求。

七、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地区要认真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自治区与市县三级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二)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5

通过“一县一台一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合理规划全市地震监测台站布局,增加地震台网监测密度,基本形成覆盖全市、观测手段多样、技术设备先进的综合性地震监测系统,为提高我市地震监测能力和分析预报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城乡综合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完善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和地震安全医院工程建设。推动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抗震隐患消减工程、结构健康监测诊断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示范,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对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积极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提升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灾害处置协调机制,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处置决策效率和能力。提高政府和社会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基础数据、地震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地震信息处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提升震后灾情快速获取与研判能力,为抗震救灾决策部署提供服务。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地震专业和社会救援队伍的协调调用机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高效、规范、标准和实战水平。继续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快建立完善室内避难场所遴选、建设、管理和补偿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提升保障应急避难和救援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四)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提供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预警、活断层分布、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烈度分布等防震减灾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为提高全社会的震害防御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从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凝炼防震减灾核心理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防震减灾精神,丰富防震减灾文化内涵,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素养和能力,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推动地震灾害社会共治。

(五)加强科普宣传,提升防震减灾社会动员能力

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和互救、自救、紧急避险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六进”活动,强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模式,以学校、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流动科普宣传。继续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区市、示范社区,提高公众抗御地震风险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查询服务,为公众推送地震预警、地震烈度影响实时灾情分布等信息,提供避难场所实时引导等实用信息服务。

二、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一县一台一中心和三网一员建设。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在现有观测台站的情况下,增加观测手段,建设完成一市一台的建设任务。不断完善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群测群防网络

(二)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科学合理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综合防灾公共设施的抗震标准,对我市农村房屋进行摸底排查,落实防震减灾法中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的具体要求。

(三)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物资储备基地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6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开展灾害评估工作,组织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专家委员会由跨部门、多学科、老中青专家组成,来自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教育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等10个部门,涉及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陆动力学、土木工程学、灾害学及水电工程、水环境与生态、气候等22个专业学科。30位专家中有13位院士,17位研究员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宗晋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

指出,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支持,对于受灾群众的安置、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十分重要。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进行地震和地质构造的现场调查和评估,协助国家地震部门做好地震预报和次生灾害防治工作。第二,通过调查研究,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和研究,总结这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意见。

科技部:召开全国科技系统抗震救灾视频会议

5月20日,科技部召开全国科技系统抗震救灾视频会议,进一步部署科技抗震救灾工作。科技部部长万钢做了重要讲话,党组书记李学勇主持会议并提出要求。

万钢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总书记、总理亲赴一线指挥,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做出了重要指示。科技部对地震灾情迅速做出了反应,制定了科技抗震救灾行动方案,确定并组织实施了六项应急措施:派出航空遥测小组奔赴救灾前线;迅速组织多领域专家对地震灾情和次生灾害预防进行综合技术研究;筛选和组织实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送往灾区;编发科技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组织开展科技对口支援灾区工作;派遣联络组到灾区,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需求等。这些措施在前一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钢强调,目前抗震救灾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把科技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重要作用。要围绕抗震救灾工作的紧迫需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他强调了下一步科技抗震救灾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针对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地震余震监测、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组织重建等工作需求,组织各方面专家,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为政府抗震救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二是围绕卫生防疫、群众住房安置、建筑物安全诊断、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灾区善后处理、心理康复等具体需求,为抗震救灾提供先进实用的技术、产品和设备;三是面向志愿者、部队官兵等救助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工作,提高科学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组织专家编写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加强抗震救灾科技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和普及,为灾区群众提供最简单最实用的抗震防灾知识;五是进一步加强灾后重建技术的筛选和推广应用,为灾后房屋和道路修复、通讯与电力系统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等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李学勇:科技支持四川抗震救灾提出六项措施

日前,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带领科技部抗震救灾工作小组赴四川察看灾情,了解科技需求,研究指导科技抗震救灾工作。

李学勇强调,科技系统要急灾区所急,解灾区所需,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四川提出的需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六项措施,支持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针对四川安置灾民所急需的帐篷和简易住房等,择优组织科技力量和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先进、设计合理、安全适用、成本低的居住区示范。二是组织各方面专家,为四川抗震救灾提供咨询建议。三是加大对四川省抗震救灾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组织科技装备、科技产品等支援四川,并开展科技培训和服务。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持力度,初步选择7个重灾县,组织部分省(区、市)科技部门,支持其恢复科技基础条件和能力。六是选派得力干部驻川协助开展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科技工作。

李学勇随即到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送去指挥部急需的最新遥感遥测影像图,并应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领导的要求,协调国家遥感中心及时提供有关影像资料。之后,李学勇又赶赴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听取灾情介绍,了解灾区对科技的需求,并看望了为抗震救灾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科技人员。

科技部:完成《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等5套实用技术手册编制

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工作正式启动以后,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发挥重要作用,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限度,科技部社发司组织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心筛选和集成,连续奋战,编制完成了《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等5套抗震救灾实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

《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分册主要包括预防传染病、消毒、杀虫灭鼠、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处置、临时厕所卫生处理、临时住处的环境卫生、垃圾废弃物的处置以及震后心理康复干预、震后心理危机和干预、震后灾民心理危机的自我调适等内容。

《安全饮水与供水》分册主要包括灾区居民生活用水常识、灾区水源的选择与防护、分散式与集中式供水设施的特点和技术措施、各类净水药剂和器材、供水器具与设备,以及供水设施的恢复和稳定运行等。

《食品营养与安全》分册主要包括地震食品安全保障基本要求、地震灾害地区易发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原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清单和地震灾害地区食品营养保障及其产品清单。

《地震次生灾害应急实用技术》分册主要包括大坝安全与堰塞湖应急处置、地质灾害防治、生产安全、灾害损失评估四大类内容。

《建筑安全诊断与重建》分册主要包括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构筑物、水库大坝和堤防工程、地下管网与地下结构设施等五部分。

国家遥感中心:启动应急机制应对地震灾害

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害发生后,科技部下属的国家遥感中心高度重视,紧急启动应急工作机制,成立了应急工作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1.应国家减灾委要求,安排北京宇视蓝图公司5月12日晚即为国家减灾委提供北京1号小卫星的存档影像,并部署实拍,掌握灾区最新影像信息,为灾区抗震救灾决策服务;

2.安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负责技术总协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灾区遥感影像,与国家减灾委总工李京教授保持热线联系,随时提供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

3.安排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刘先林院士航空遥感飞机待命,根据国家减灾委要求可随时奔赴灾区;

4.根据科技部领导指示,在相关计划中安排应急项目,高效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等研究,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

生物中心:组织专家编写《抗震救灾公共卫生技术手册》

日前,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抗震救灾公共卫生实用技术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主要是针对地震以后可能发生的急性和突发疾病,提出防疫的技术和相应对策。针对易发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虫媒传染病、皮肤病、食源性疾病等方面共30种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救灾人员及灾区民众共同采用的防御措施,要做到“灭蝇灭鼠抗感染,净水洁手防虫咬,皮肤破损涂碘伏,头疼发热早问医”,并将对灾后疫病情况不断提出新的疾病防御办法和措施。

万钢:从八个方面推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浦江创新论坛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事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紧迫需求。

万钢表示,科技部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要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构建共性技术平台,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地方行业科技工作;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整体外交。

万钢强调,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科技人才的队伍,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创业领头人。

科技部:“科技奥运”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

日前,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与“科技奥运”相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320项,经授权专利已逾180项,“科技奥运”正快速提升中国在汽车、信息、环保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在2001年申奥成功后,科技部会同其他部门启动实施了“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科技奥运”建设,新能源汽车、3G通信、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新兴技术,在奥运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创新和快速发展。在奥运期间将有500辆纯电动公交汽车示范运行,国家体育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也将在奥运期间投入使用。

农村科技司:星火计划工作会议在泉州召开

日前,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在福建泉州组织召开了2008年度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2007年国家星火计划工作进展,并对2008年工作重点作了部署。根据科技部党组部署,2007年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围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星火计划统筹两件大事,加强基层科技工作调研,研究形成了一些好的工作思路和建议,制定新农村示范试点工作方案,启动了193个示范乡、村,统筹星火计划,协调有关涉农科技计划,启动15个星火产业带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08年星火科技工作要重点抓好新农村科技试点示范县乡,跟踪地方试点示范实施动态,探索一批产业技术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新农村示范县模式;重点推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加强集成、统一管理,抓好星火科技12396特服号的试点工作。

200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开幕

200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日前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开幕式。

万钢指出,2008年科技活动周,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期盼奥运成功举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重要时期举办的一次群众性科技活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也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创新泉流竞相奔涌,让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助推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举办科技活动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实用技术,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亿万群众;要大力宣传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良好风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公众对科技的理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运用科技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科技界、教育界以及其他行业和青少年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有关领导同志还向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赠送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为科技列车贵州行服务队授旗,为科技教育服务志愿者颁牌,并在开幕式后与青少年一起参与了“科技助燃圣火,创新圆梦中国”科技奥运科普互动活动。

上海:举办“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科普展

由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科技周组委会承办的“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科普展于5月23日在上海科技馆落下帷幕。4000余平方米的科普展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大量的实物、模型、多媒体互动等展示手段,聚焦于科技创新支撑下,在“部市合作”框架指导下,上海市近几年在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旨在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实现全民参与,全民行动。

展览以“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节能、新能源和生态建设三个板块来体现。观众不仅可以分享节能技术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欣赏到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先睹综合应用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创新成果的上海崇明生态岛的未来蓝图,更可以了解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展望。

北京:启动“技术转移服务专项”申报工作

日前,由北京市科委实施的2008年北京市科委技术转移服务专项资金正式启动。该资金旨在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在北京地区注册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转化部门以及担保公司予以资金支持和引导。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环境,更好地实现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

2008专项仍将采用无偿资助、择优支持的形式,支持范围是为高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及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的项目,包括技术集成与经营服务、技术经纪服务、技术投融资服务、技术转移平台服务。

江苏:成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

日前,江苏省科技厅宣布“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转移中心将及时收集、跟踪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向江苏企业进行介绍和推荐,为中外双方提供跨国技术转移的中介服务。为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供各种快捷、高效的资源信息服务。关注国际技术市场、产品市场的需求动态,为江苏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提供相关服务。从最初的技术信息介绍起,到中外双方人员交流、商务洽谈、项目评估、合同签定、项目实施和跟踪、项目完成为止,向企业提供跨国技术转移的全过程专业服务。同时中心还将策划和举办与跨国技术转移有关的国际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和展览会等国际性活动。开展与世界著名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之间的合作,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

浙江:召开创建“科技强县”动员大会

日前,浙江省安吉县召开了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县”动员大会作。有关负责人指出,用三年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把安吉县建设成为浙江省“科技强县”;突出重点,就是要搭建四大支撑体系,即通过突破科技孵化、提升项目承载、强化技术合作、完善政策机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平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力体系,激发科技人才为创新主力军的动力体系和打造全县齐心协力合力创新的氛围体系。

青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地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保税区以争创保税港区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保税区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保税区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特色品牌经济,形成“阶梯化”品牌集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青岛高校软控、青岛易邦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拥有国际和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达到10余家。今后,还将重点引进、培育高科技或高附加值企业5家,形成高新技术成果5项,培育形成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发展。新培育进口过1000万美元和出口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各10家,使品牌建设成为青岛保税区发展的亮点。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评为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单位

最近,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评为厦门市首批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单位。为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厦门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厦门市经发局今年在该市首次开展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单位的认定工作,18家单位从该市800多家中介服务结构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示范单位。

招远:以专利试点为载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山东省招远市把开展专利试点作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使全市重视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初步形成,企业在专利申请、管理、保护和运用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从2005年起,招远市知识产权局把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作为实施专利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启动企业专利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按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辐射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思路,与市科技局联合开展了专利试点示范工作,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推进了专利技术的实施,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

浙江:设立1亿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日前,浙江省设立1亿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其提供方。该基金面向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促进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008年首批将遴选确立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4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由省财政给予资助和扶持。

武汉: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近年来,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武汉市和东湖开发区政府分别设立了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并相继出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东湖高新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等产业扶持政策。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etinglina”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上半年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上半年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 上半年,县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突出灾前预防,重视风险防范,强化综合治理,统筹。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为凤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上半年工作工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依法监管,落实工作职责

自2020年安徽省开展建设工程执法检查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对全县医院、学校及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进行了执法检查;2021年上半年,根据2020年检查中上报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单位进行了图纸复核,切实落实部门职责。

5月17日,为进一步做好凤台县经开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等工作,淮南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天超带队,市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杰、县地震局长赵峰主及市县局业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凤台县经开区开展地震区评现场监管。

二、地震监测

一是保障地震监测设备运转正常,向省、市地震局发送地震前兆数据。二是新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凤台基本站,基建工程部分已完工,预警工程仪器设备已完成进场,待下一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三是抓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全县地震宏观信息点每天照时上报观测信息。

三、部门协调,开展应急演练

5月19日,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应急自救能力,县地震局与实验一小联合开展中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既定的路线有序撤离,集中在学校操场中央。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有条不紊,未发生推挤、踩踏事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月25日,淮南市、县地震局会同县应急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在城关镇菜市社区开展地震、消防安全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物业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地震、消防避险自救互救安全意识和技能,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一是利用3.14、4.9、4.14日科技三下乡契机,深入关店、杨村、古店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基层活动;二是利用国家安全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三是利用凤凰台报纸开展凤台地震工作纪实及法律法规宣传;四是开展防震减灾电影进社区活动,普及地震应急避险知识;五是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精忠中学)活动,把减灾知识传递到教师和学生中,切实增强他们应急避险能力;六是在6.1儿童节当天,组织留守儿童参观防灾减灾科普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留守儿童自防自救能力;七是组织开展线上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及微信朋友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八是制作凤台地震工作和震情,在地震局政务公开网进行,使群众从互联网了解我县地震工作及震情;九是利用食品宣传周活动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扩大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面;十是利用唐山地震纪念日组织开展“普及地震知识、科学避震减灾”专题讲座,进一步普及地震应急避震知识,提高地震应急避险参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五、组织开展省级综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4月19日、5月6日,为认真做好凤台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有效提升城乡社区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中的防范及应急抢险能力。县地震局会同县应急管理局、县消防大队、县气象局、县科协、县红十字会深入创建社区,现场指导创建工作。

6月2日,县地震局会同应急、气象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行授牌,通过创建带动全县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提升。

六、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

根据《关于开展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综合评估等工作的通知》(淮抗震指办[2021]1号)文件精神,推动全县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信息采集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年度信息采集工作,并录入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平台。

七、会同应急等部门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根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要求,县地震局完成前期政府灾害管理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录入工作,为下一步风险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自六安、合肥肥西及近期新冠病毒发生后,县地震局切实加强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召开会议对疫情进行安排部署,并组织单位未接种疫苗人员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效降低传染风险,现全局除一人身体原因无法接种外,其他人员已全部开展疫苗接种。

七、下一步工作措施及谋划

(一)继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力度

1、积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宣传,利用党校青干班培训的机会向领导干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使其全面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知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加深对地震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更加有力地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提高地震应急指挥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线上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干群宣传预防地震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使广大群众家喻户晓。认真办好《凤台地震工作》与《震情》内部期刊,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透明度。

3、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和时段,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公众宣传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和防、抗、救知识。

(二)继续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及值班工作

加强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对本局地震前兆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并做好数据归档,存储。组织对地震烈度预警工程后期安装调试工作,确保台站发挥预警功能。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做好24小时值班工作,达到与上级业务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亨。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8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2.奋斗目标

到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年,我市城区基本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农村新建民居普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使我市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达到中西部地区的先进水平。

该目标是指:在遭遇6级地震时(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我市建筑物被破坏的比例很低,农村的新建建筑物没有严重倒塌,易燃易爆有毒设施不会遭受严重破坏而引起大规模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不会被严重破坏而导致功能失效;政府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反应,受灾居民自救互救,救援队伍和社区志愿者迅速展开救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小。

三、“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经过“十五”建设,虽然我市地震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还应加强和促进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

加强地震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我市地震分析预报水平。开展地震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开展地震科学研究,逐步解决制约地震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加快地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震灾预防工作体系建设

1、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

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年前完成我市部分辖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

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坚决杜绝不按抗震设防要求设防的建设工程。要依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建立完善配套制度,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明确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我市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全部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标准进行设防,提高城市整体抗震设防能力。

2、逐步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

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市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年前,市、县要结合移民、扶贫等搬迁项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地震安全农居新村,要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初步建立村镇房屋抗震设防政府扶持引导体系和农村农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地震主管部门,编制“市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方案,开发研究适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

市、县(相关区)建设、地震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住宅建设抗震设防基本知识,积极推广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把农居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村和农户;县(相关区)建设部门要组织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基本抗震技术措施,提高农居建设施工质量。

3、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思路,研究制定我市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4、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

市地震主管部门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力争年前建立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区、县地震主管部门要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本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加强基层宣传员培训,制作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宣传作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年前每个区、县至少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宣传示范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三)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建设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市规划管理部门要会同市地震、建设管理部门编制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规划方案,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救生设施。

区、县政府要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加强居民和学校学生地震应急避难知识宣传,并结合实际,适时进行地震应急演练,以提高市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能力。

避难场所的建设由建设部门负责,地震部门给予技术指导。

2、地震紧急救援力量建设

通过推广雁塔区长延堡社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试点的经验,逐步形成以“公救”、“共救”、“互救”、“自救”相结合的多层次灾害救援、救助机制。

各区、县要做好社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3、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作为领导和专家共同迅速有效处置地震应急事件的工作平台,是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的主要工作场所,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发震的各种参数和震害信息,了解与评估灾害损失,掌握灾情的发展状况,针对震害与灾情做出实时响应,并为市政府制定减灾措施、救灾命令、指挥抗震救灾提供各种资料和决策建议。

4、制定应急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地震形势,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

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检查,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地震紧急救援人力、物力及各项救援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5、地震灾害保险

积极推进地震保险工作,发挥保险业防灾减损的作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震救灾、震后恢复与重建机制。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保障体制

2.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3.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外合作

4.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5.继续健全防震减灾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五、“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一)建设项目

1.大型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设

2.城市地震小区划

3.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

4.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

5.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6.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7.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二)科研项目:

地震示范社区工作计划范文9

为吸取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震灾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地震局就加强震情监视和应急处置工作下发了紧急通知,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了防震减灾相关体系建设,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当前地震灾害面临的新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严峻的防灾工作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真正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定期地播放、刊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特别是在“5.12”与“7.28”防震减灾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重点时段和活动中,市地震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组织和协调新闻单位刊登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编写和印制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大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要抓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和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设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各中小学校要结合自然、地理等课程,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要在教育网站上链接相关防震减灾知识和视频宣传片。有条件的中学,可结合学生兴趣小组,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室,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地震基础知识学习。完善现有地震台站设施和功能,充分发挥地震台站科普宣传作用,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创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管理的各项体系建设,在原有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强化管理,细化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应急措施,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落实应急救援队伍。

市地震局要切实做好全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要加强对我市地震台、各前兆观测点和宏观群测点的管理,确保信息节点24小时正常运行,准确传输相关数据,保证地震监测台站设施不受外界干扰,严厉打击破坏地震监测站的设备设施、房屋建筑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准确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分析会商,主动、及时地向上级报告信息,积极为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严防地震谣传、误传的发生。继续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等“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要制订“三网一员”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配备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形成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将地震应急体系纳入全市抗灾防灾大体系统一规划、建设,重新修订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建立指挥平台,加强应急通信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实现与市应急平台对接,构建上下贯通、保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市住建委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在项目选址上,应尽量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在项目设计、审查上,要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在项目审批上,有关部门应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审批的重要内容,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市民政局要做好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积极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适应性品种和数量。建立应急救灾物资调拨和运输网络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共同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市房管中心要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指导各社区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社区每年开展2次地震宣传活动,努力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积极组织社区参加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示范社区建设。

市教育体育局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应急演练管理工作,认真部署,精心组织,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排查消除隐患、常规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安全工作,提高师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结合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编制学校建筑抗震性能加固改造工作方案,合理确定校舍加固改造、重建工程时间。

市财政局要在保证地震部门基本经费支出的前提下,还应安排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群测群防、地震台站建设和运行等财政经常性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