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口语学习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9:47

口语学习计划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WebQuest 元认知策略 学习口语策略 应用

1.研究背景

近年来,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契机。一方面,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是否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交际性写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手段的外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教学界的关注。鉴于挑战和机遇并存,自主学习和网络教学大势所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国内外学者就网络条件下的口语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元认知能力是影响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口语学习模式,对于口语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研究更应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育技术专家伯尼・道奇和汤姆・马齐教授共同开发而成的一种课程计划。Web即网络,Quest即探究,WebQuest的意思即为探究式学习,汉语中还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根据WebQuest任务的复杂程度划分,基于WebQuest的课程计划可分为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可以是一到三个课时;长期学习计划一般为一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在WebQuest课程学习中,教师需要提供特定的情景任务或一个待完成的项目给学生,并通过Web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因特网导航资源以要求学生对信息加以分析综合,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是影响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元认知策略使用能力对口语能力提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元认知可教,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能力也可以得到培养。在国内外对于如何培养学习策略的研究中,O’Malley和Chamot在1990年提出的五步训练法影响最大。笔者从大专院校开展元认知口语策略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结合五步训练法,通过实践来探讨以元认知策略为主题的WebQuest自主学习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策略学习中的效果。

2.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问题如下:(1)所执教班级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如何?他们对于口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有哪些?(2)学生对于WebQuest的接受性如何?按照O’Malley和Chamot提出的学习策略训练法,将课外自主构建WebQuest应用于元认知口语策略培训的评估和拓展环节的可行性及效果如何?(3)将WebQuest应用于元认知策略培训是否加强了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实验历时两个月,共有实验班30人参加。学习环节根据五步训练法划分。即准备、讲解、练习、评估及扩展阶段,实验班实行WebQuest构建,由作者进行元认知策略为内容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实验历时两个月,实验工具包括两次口语测验、两次问卷及开放式访谈。实验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两位有两年以上口语评分经验的写作老师担任评分员,评分员信度系数达到0.91。实验开始,两组学生均接受了一次口语测试和问卷调查,预测成绩显示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元认知策略知识的匮乏。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笔者设计了基于WebQuest的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活动。实验班除接受正常课时的英语授课外,每周都由授课教师分期讲解关于元认知策略的知识,并被分以不同的课外活动小组来完成以元认知策略中的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估为内容的WebQuest构建,实验结束之后,实验组再次接受口语测试及关于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策略认识的调查,开放式访谈为进一步阐述研究问题提供了数据。

3.研究发现及启示

笔者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WebQuest应用于元认知口语策略学习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策略学习前的初步定量和定性数据表明:(1)学习者充分认识到了口语在他们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大多数学生都迫切希望能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调查对象口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与缺乏元认知意识有关;虽然学习者认识到了口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因素,但是对于产生此种问题的原因还不明确,实验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1)以WebQuest为框架的自主学习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该学习活动中来,师生共建WebQuest的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是可行的。

(2)实验前后的写作对比表明,通过学习,学生的口语能力发挥上取得了很大突破。

(3)定性定量数据表明该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意识,该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起到了一定效果。

研究带来以下启示:

(1)完全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学习,特别是用于指导口语学习。

(2)在开发学习者自主搭建WebQuest的学习活动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资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效使用各种交流工具和通信工具,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于WebQuest的构建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及时沟通和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者学习的盲目性和各种学习困难导致的挫败感。

(3)计算机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地位。但是在WebQuest的自主构建中教师更多的是承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习者在WebQuest构建中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学会如何组织运用学习资源,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基于WebQuest的英语元认知策略学习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时间有限,学生应该在相应学习策略的指导下进行课堂外网络英语自主学习。随着教学可以改革的深入,我们在网络辅助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努力进取,不断开发新型学习模式,使之更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Wenden,A.&Joan,B.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1.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合作型学习;课堂活动;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04-01

一、前言

作为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英语的口语能力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英语教学中不被重视,一方面这是由于教学目标和重心的设置有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学情― ―大班教学为课堂的口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合作型学习的模式,是以群组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Dillenbourg ,1999)。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合作意识。因此,可以取得令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满意的效果。

合作型的口语课堂能否获得理想的预定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指导、监督的作用等要素的实施情况。本文即针对如何组织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堂合作型学活动进行了探讨,比较系统地作出了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

二、课堂口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分析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进行学习,这种注入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发现许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口语能力,而是对在课堂上说英语存在一定的顾虑。口语活动积极展开的主要障碍有:1、口语练习的模式单调、刻板。课堂上的口语训练,通常是单纯地模仿和复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2、练习时间太少,不能充分准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平均给每个学生的口语练习时间少之又少。3、口语练习的环境和气氛比较紧张。课堂的气氛不够轻松、自然。发言时,学生需面对整个班级容易产生焦虑感,害怕犯错,有紧张感。4、语言环境不真实。课堂上的口语交流主要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处于被动,这样的语言交流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合作型学习的组织策略和方法

根据研究者的调查表明:学习者越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其学习效果就越好;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模式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学生学到知识更多,学习的效果更好、效果更持久。合作型学习模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组织策略和方法。为了让合作型学习获得积极的效果,教师在实行这种学习模式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策划,学习明确组织策略,了解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计划有效的课堂活动组织,并制定恰当的评价方法。

1、策划合作型学习的基本策略

在策划实施合作型学习的具体计划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即:明确组织合作小组的原则,向学生说清楚如何进行合作型学习及其评价方法,帮助学生训练合作学习的基本技巧和在必要时可以制订书面的 “合作守则”。教师应该事先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或者进行一些训练以提高合作的质量。这些合作技巧包括:积极倾听的技巧、 互助了解掌握语言材料的技巧、给予建设性批评的技巧采纳建设性批评的技巧、以及解决观点分歧的技巧等等。

2、课堂活动的设计策略

课堂活动的设计策略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适当地开展小组间的评比竞争以及选择在学期初以及学期末进行比较评估、给予测试和进行小结,等等。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可以布置学生所熟悉关心的话题,组织辩论赛,等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合作组群的组织策略

研究确定合作组群的组织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有趣的因素。教师必须注意分配给小组进行口语活动的时间就要较长,才能确保每个成员有时间参与练习。要保持小组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4、评价方法及其策略

及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组织好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评价不要太笼统,要有区分度,对合作小组中值得推广学习的表现要积极肯定,对不足之处也要及时指出,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四、对合作型学习的理性认识

英语语言本身是交流的工具,通过交流、小组式讨论、集体辩论等交流方式可以真正体现语言的功能性。由此可见,合作型学习是最适合于英语口语学习的模式。

过上述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认为合作型学习在以下方面的效果是十分确定的:第一,通过英语口语合作型学习方法的实践,有利于促成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成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第二,实践和推广英语口语合作型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英语口语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英语开口说话的时间大大提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放大胆子说话,从说话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第三,英语口语合作型学习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以英语口语为手段的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3

摘 要:在对口升学考试中,英语单科的分数差距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整体成绩。本文从英语对口升学辅导的现状和改进方法两方面入手来研究,希望能帮助对口升学的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

关键词 :对口升学 英语 问题 方法

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历上的竞争力已大不如从前。尤其是医学专业,高学历高素质的医学院毕业生已成为医院挖取人才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本已很难就业的中职学生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所以很多中职学生都选择了对口升学这条道路,希望能到更高等的学校学习。而在对口升学考试中,英语是重要科目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对口升学中的英语辅导。

一、对口升学英语辅导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改进对口升学英语辅导,必须先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参加工作以来,已经连续辅导了六年对口升学英语。下面对笔者在这几年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剖析。

1.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学习兴趣

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来到中职学校后,英语课也不是主要课程,每周的学时有限,所以更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以笔者带的学生为例,他们的中考成绩大部分都在30~60分,甚至有学生拼写不全26个英文字母。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对口升学英语辅导工作加大了难度。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成绩不好,就更没有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了,成了恶性循环。

2.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绝大部分学生在对口升学的学习中没有制订过学习计划,少部分制订过计划的学生也很少有人能按照计划坚持下来。

3.有限的辅导和学习时间

大部分学校要求中职学生在三年级时参加实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工作日学生要在医院实习,周六周日才回学校进行对口辅导学习。英语两周上一次课,每次三个半小时,而英语辅导的教材有300多页内容,所以老师不得不赶课。而学生们每周只有两天时间系统学习,而且要学很多内容,难以消化。这样一来,时间有限和内容繁多就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二、对口升学英语辅导的改进方法

在对口升学辅导中,很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累积,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改进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和步骤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有整体的计划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教师要把握好复习的步骤。以笔者学校为例,每一届三年级学生的复习时间为七月至第二年的五月;从七月开始一直到第二年一月,集中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过完年再次集中学习时,用三月份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四月和五月则进行大量的练习,集中精力攻克真题和模拟题。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既有条理又目标明确。

2.重视基础知识的辅导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所以教师在辅导中更要重视紧抓基础知识。词汇、语法是辅导的重点。在这里笔者重点来谈词汇。在对口辅导材料中是没有词汇总结的。而中专的英语课本中的单词量要应对考试又不够。所以笔者在辅导前总结了很多考试常见词汇让学生记忆。以去年的学生为例,学校对口一班的学生主动要求背单词并在每次上课前由笔者来听写,对口三班学生没有进行这项活动。在同一老师任教,讲授知识不变,学生基础差不多的情况下,对口一班的平均分是44分,而对口三班的平均分只有35分。其中对口一班有一位同学英语单科成绩是全校最高分,她的阅读理解做得非常好。这应该就归功于她掌握很大的词汇量了。

3.辅助大量的练习

任何理论性的知识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英语基础知识来说,最直接的检验方式莫过于练习题了。在近几年的辅导中,每年考前,笔者都要安排学生做大量模拟题和真题。通过这些练习,不仅能够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加强辅导,还能从中总结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很多题型,通过多做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做题技巧,显著提高分数。

4.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信心在学习和考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想出不同的给他们自信的方法。在最初学习时,笔者先让学生们做一份模拟题,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十几分的水平。在学习完基础知识后,也就是在一月份,再做一份模拟题,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考到30分左右。在对口升学考试前,也就是五月,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这时很多学生已经能考到45分左右。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模拟,学生们发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进步,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 精读课堂 口语技能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06-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活动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交际已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笔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公司等)关于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看法是:在各技能中,听说能力被认为是最有用处的技能。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0/0)、读(64.3%)、说(6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社会需求的反馈,要求教师认清这一趋势,加强口语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课时非常有限,主要用于精读课,通常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口语教学,口语仍然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困难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进行口语训练是势在必行的。

一、理论依据

语言学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之所以先语后言,一是因为任何语言产生时都是先有口语,后才有文字;二是因为婴儿学语言往往是先学说话,再学认字。章振邦先生指出:“有人在评论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时,把矛头指向了‘听说领先’和‘交际法’。我认为这是批错了对象。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听说外语的机会很少,听说能力自然地会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从听说人手教外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加拿大学者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理论,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实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的输出;而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Swain认为,要使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赋予其正确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写和说这种输出型的语言运用手段,给予学习者以压力,迫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者在写和说的过程中,实现可理解输出,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

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不仅影响大学本科英语教学,而且还涉及高职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王灵芝、符永道指出,强化语言输出是解决“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和弊端

(一)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

传统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计划如下(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教材为例,课时为每周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1.课文讲解(两节课,90分钟)。步骤如下:导入(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回答课后问题(15分钟);课文讲解,包括生词讲解、段落大意讲解、篇章结构讲解、语言点讲解、难句分析(55分钟)。

2.练习课(两节课,90分钟)。内容如下:课文复习(15分钟);课后练习讲解和核对(15分钟);语法复习和练习(15分钟);作文讲解和修改(25分钟);课本配套综合练习讲解和核对(20分钟)。

(二)弊端及其原因

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而学生却反应冷漠。原因如下:长期以来公共英语精读课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是输入式教学方法。教师认真备课,致力于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阅读、听、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调动都不够,没有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

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观念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意识,以为学英语就是做阅读理解的选择题、翻译和作文。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虽然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四六级考试,但仍因口语能力不过关而在毕业求职时频频受挫的原因。对中国学生而言,不利的语言环境,落后的教学观念,欠妥的学习方法,脱离实际的教材,往往使口语学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公共英语没有专门的口语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的策略与成效

(一)对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变革

在教学中,笔者对传统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了变革,新旧教学计划对照如表1所示。

(二)新计划中课文讲解的变革和成效

1.增加了3分钟的值日报告。值日报告是笔者安排给学生每次课都进行的项目,其内容不限,只要求用英语表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值日报告涉及天气预报、学校新闻、班级活动、幽默故事、诗朗诵、景点介绍、家乡介绍、自我介绍等,内容非常丰富。因为在课前有准备,口头表达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把精心准备的报告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可以在公众面前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鼓舞。在事后问卷调查中,有90%的学生表示,从最初不敢开口讲英语到最终走到台前,面对观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战胜自我的过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2.省去了学生课堂阅读课文的时间。课堂时间宝贵,所以笔者强调课前预习,在课前就要求学生阅读新课,找出难点,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3.课文讲解倾向于课文重点讲解和答疑。因为有精心的预习,所以笔者在课文讲解时偏重难点分析和给学生答疑,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让学生主动求知。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和帮助者。

4.增加了20分钟的口语拓展练习。这一部分主要是开展口语技能训练,让学生有输出的机会。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口头陈述、复述、生词造句、简短演讲等。比如,笔者在将《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A(A Sweet Love Story)讲解完后,结合课文的内容布置了3分钟的口头表达任务,并列出了一些可用的单词和词组。主题:the most moving thing 0r person

inmylife(最让我感动的人或事)。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派出代表讲出来。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评价,选出当日的口语之星,为优胜者的小组加分。

同时,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了相关的口语拓展练习。比如,笔者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单元2设计了“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的讨论主题,在单元6设计了“在大学阶段我为将来的职业生涯需要做什么准备”的讨论主题,在单元8设计了“我为环保能做什么”的讨论主题,等等。这些主题和当代社会以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将来的求职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语拓展练习环节锻炼了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促使精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这是因为:其一,口语拓展活动的主题和单元的主题有关,在口语实践中学生必然会涉及课堂所讲的语言点、生词、句型等。其二,学生在口语练习中容易出现词汇少、语法有误、表达不流畅的问题,促使学生想从精读课堂、课本、泛读材料和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找到解决的方法。正如Swain实验调查后所作的结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二语既流利又准确,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二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能提高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外,输出还能提高学习者二语的准确性。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习者不得不将自己的语言表达修改得更连贯、更准确。使用目的语表达可以激发学习者,促使他们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能成功地传达想要传达的意思。

(三)新计划中练习课的变革和成效

1.缩短了练习、语法、作文讲解和核对的时间,重点在答疑,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增加了35分钟的才艺表演。表现形式主要是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戏剧表演、辩论、演讲等。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A描述了一对年轻人真挚、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笔者根据该单元的内容和主题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表演。每班分4组学生,分组表演,每组5分钟左右,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团队。第六单元课文A讲述了找到好工作的秘诀和怎样应对面试失败。笔者设计的主题是面试现场,学生自由选择扮演面试官和求职者,选出最终的面试成功者,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求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设计者、监督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在学期末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比单纯把时间放在课文的讲授、做练习上效果要好,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教育心理学 口语课堂组织 策略

1.引言

有调查表明,虽然传统的“填鸭”教学及其导致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仍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仍未能满足部分岗位应用外语进行口头交流的需求。这种状况在高职高专的学生中尤甚普遍。我从事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数年,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我从个人教学观察中出发,以对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起重要作用的英语口语课堂为对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努力探讨如何更有效率地组织好英语口语课堂,从而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示。

2.高职生的背景分析

从英语水平来说,大多数高职学生进校成绩很不理想。而且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中学,他们说出来的英语明显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语法知识匾乏,词汇量不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无一不存在很大问题。这种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英语学习时缺乏信心,自卑感强,课堂参与程度低下,不愿与老师交流。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选择高职也是出于无奈,一方面自己成绩不够,一方面迫于家长的压力,因此虽然英语基础稍微好些,但大多属于被动学习,学习动机薄弱,学习策略意识很差,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也有许多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进了高职。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好英语的愿望强烈,学习主动性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学习策略意识较好,学习兴趣也较浓,和英语老师关系融洽,课后能花较多时间学习英语,成绩也不错。但这样的学生毕竟少之又少。

下面我将结合高职生的这些特点,根据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探究高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

3.结合教育心理学对课堂组织策略进行探讨

3.1从教师角度出发的策略

3.1.1运筹策略

运筹策略就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瑞士心理学家Piaget(1972)认为,一切认识发展过程都是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同化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以旧知识阐释并建构外界事物,即将新信息契合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去。顺应意味着人们意识到外部事物本身的结构特点,修正原有知识以便容纳新信息。因此,为了使学生尽快顺应新知识,教师应使教学计划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

运筹策略主要分为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宏观计划是指该课程的总体教学计划(单元计划)、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重点等,具有目的性、客观性、统一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是教学的指南和蓝图。微观计划则是具体的教案。如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授课目的、授课方法、授课效果等。所以,在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始终以宏观计划为蓝图以微观计划来进行实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对整个口语课来说,首先在制定总的教学计划时要有这样的概念,清楚整个教学的目标和所必须达到的效果,然后才能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围绕着这个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通过不同课堂活动间的重复、对应、相互强调来反复刺激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第一学期的口语课中,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我把纠正学生语音放在第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中,那么此后开展的课堂就连续或间或安排语音训练的活动,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所以,我认为运筹策略是组织好整个口语教学的根本策略。

3.1.2强化补救策略

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遗忘理论认为遗忘现象在学习之后马上发生,遗忘速度最初很快,以后逐渐减缓。并且重复识记的次数与保持的程度之间呈正比关系,即重复识记的次数越多,保持效果越好。再加上高职学生的长期记忆能力本身较教差,因此,反复强调重复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只是反复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新奇感而不感到只是枯燥的学习。在口语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将每一单元的情景对话在课堂上快速练习和记忆,然后以对话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接着,将情景对话当中的常用交际语句、实用句型给学生点出来,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对话,在一次课堂中表演。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复习,正符合强化补救策略的原则。

3.1.3评价策略

评价策略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评价主体包括师生之间、学生自己、生生之间、教师自己、主要评价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教学是否恰当等。教师在评价时必须及时、客观,使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催人深思、激人奋进)、诊断功能(对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根源)和调控功能(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但评价时须注意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使学生贯通知识,将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在口语课堂当中的每次小组活动,我会要求不同小组派代表向别的小组用英语提问或者进行点评,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练习过的语句,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看待自己完成的任务。此外,我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自己相对客观的点评。每个月,我会让学生针对口语课堂的组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样的评价体制使得我们的课堂能够不断更新,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2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策略

3.2.1兴趣激发策略

从学生角度看,学习的兴趣、动机、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状况、知识发展水平及能力倾向水平及能力倾向因素都对学业成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aslow(1971)指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识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即是说使外部驱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来发展学生。影响学生的动力因素主要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环节。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兴趣出发让学生出于个人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高职学生相对中小学生来说已经独立,对很多问题已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且还处于愿意表达自己的阶段。所以,在口语课堂中,我充分利用他们这一个性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见解的机会,但是必须用英语。所以,我会提前给他们一个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让他们提前查资料、查字典、做准备,这样在课堂上便能充分参与话题讨论,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一旦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便会大大提高。

3.2.2情感投入策略

情感投入策略即指教师和学生彼此保持焦虑,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人本主义论(humanism)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识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即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内外倾向性、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如让外向型学生在讲台上角色扮演、口头问题等而后予以奖励,激发内向型学生的兴趣,从而协调好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3.3.3协作探究策略

协作探究策略也非常适用于高职学生,以合作理论和建构理论为依据,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考方式、方法等。在这里,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探究。这种问题解决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开发潜力,这些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上述两方面,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及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良好的生态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学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做师长又要做朋友,要对学生给予关爱、信任与尊重;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批评;在人格上,师生完全平等。其次要创造协商式的课堂交际氛围,如在问候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机械、呆板的问候方式,改以寒暄或聊新闻的方式

会安定学生的情绪、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对吸引学生进入英语课堂情境中都会大有好处。另外,布置作业的方式,传统的单人去写去背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但是如果能布置一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采集信息形成报告,或者集体去完成某项任务的作业,会让学生提高积极性,而且他们会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到英语的实际运用。

4.结语

高职生英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新探索,这里仅说了几种策略,而教学还需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不断发展完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45 ― 02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英语语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语言工具,这使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英语学习,将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还应该建立一支基础文化型和课题研究型的师资队伍,在“教”与“学”上都要有所创新,才能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与提高过程中,有效地传授和摄取知识,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与世界的融合与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在近几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培养了大批具有优良外语基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开展了改革与创新。

1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内部因素是指感情因素和学习策略,他们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焦虑的感情因素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妨碍自主性学习的关键。鼓励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英语学习策略,不受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制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英语,基本采用能够直接反应其偏好的学习策略。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外部因素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因素等,学校教育包括教师、教材、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等多方面;家庭是社会个体化的缩影,在民主平等,信任尊重,鼓励子女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家庭中,其子女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更大。

1.1缺乏学习方法

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不会学习、不会主动学习,不知道该学什么。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对英语单词、短语及修辞方法感到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做一些模拟题、阅读英文报纸、听英语磁带。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活学活用的策略,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的学习氛围当中,造成英语水平提高的缓慢或停滞在原地踏步的局面。

1.2缺乏学习计划

针对我校2012级公共外语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显示有37.6%的学生能够计划自己的英语学习,制定相应的英语学习计划和学习措施。有22%的学生有英语阅读计划,有39.2%的学生有听力计划,有英语写作计划的只有5.6%。在计划的落实实施中,只有18%的学生能够按计划落实实施,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计划制定是完成教师、家长得要求,或者是头脑一热的结果,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产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厌倦或惧怕英语的学习,造成了学习英语的计划只是空头口号、一纸空文而已。

1.3缺乏自主性学习

影响英语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体性格特征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要努力培养学生1、能够处在完全自学的状态中;2、制定相应的自我学习计划;3、具有一种不受任何环境抑制的能力;4、有承担学习的责任和挑战自身极限的勇气;5、具有决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只有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明确,才能适应当代英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英语听力、口语的惧怕

根据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听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而导致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羞于开口说的现象,因为听不懂,所以不敢开口说英语,害怕发音不准确,不敢张口害怕当众出丑,怕说错了引起同学的笑话,这样就造成了哑巴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惧怕,使学生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感觉,很难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5学习效率低

课前能主动进行英语预习的学生占23%,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占24%,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开小差的占63%之多,课后能自觉复习的学生占32%。这足以说明学生们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在自我评价方面,虽然有47%的学生能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但大部分站在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很少检查自己对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学习效率的实现程度。这样,很难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更不能成为英语语言的使用者,学习效率的偏低直接降低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2 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与学生角色互换

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传授英语知识。学生在课堂英语学习中,不管能否理解,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导致多数学生连简单的单词读写和句子成分的认识都一塌糊涂,英语水平提高的缓慢或停滞在原地踏步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厌烦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改变角色,改变教学方法、方法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等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给学生帮助,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引导到主动学习的轨道上。

2.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资源组织开展综合性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使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可以多采用能将声音和影像合二为一,语言和情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使英语学习更具体化和实践化。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融视、听、说为一体,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相结合,将教学的知识化、抽象化及语言描述等转变为直接的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及语言交流,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词汇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挖掘潜能,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调节学习情绪,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网络进行英语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网上的互动学习,通过讨论、练习和浏览相关资源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以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总之,要想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应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通过不断地总结学习,最终达到自主性地学习成效。

2.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挖掘非智力因素,向全外语教学方式转变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突破“怕笑话,要面子”等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学习氛围达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流的工具,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语言,就得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向全外语教学方式转变,在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表达,形成全外语的学习环境。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外语的教学质量。

3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创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做法。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杜绝以学生所获得的读写译考试成绩来代替或平衡听说成绩这一做法。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测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科学又方便地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应试中,转移到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上来。

4 丰富中西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深刻地理解其中蕴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通过英语电影教学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语电影作为大众传媒载体,透过故事情节有效地介绍了英美文化,通过电影画面直观地提供了学习语词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看到国外的地理条件和社会习俗,客观地展示了民族个性、人文思想、精神气质和人物特点,并把其国家的价值观、感情世界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应。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增加异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增强了跨文化交流得能力,了解异域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丰富的电影体裁提供的语言形式及社会文化语境,为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英语,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进而提高语言的模仿和口语的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5 结束语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的推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在改革中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应该首先从语言教学环境入手,积极营造全英语的教学环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每名教师的优势。积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英语教学思想,更新英语教学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英语教学整体优化。

〔参 考 文 献〕

〔1〕武力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2010,(06).

〔2〕马志红.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研究〔J〕.大众文艺,教育理论.

〔3〕黎明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7,(11).

〔4〕王林海.燕山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 教学研究,2007,(05).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行动研究;英语听说教学;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李建红(197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李维毅(1991-),女,江西南昌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27-02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1]。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最早把“行动”和“研究”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柯利尔(J. Collier)。随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并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功能和实践模式作了全面的阐述。

行动研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蒂芬·凯米斯(Kemmis)和罗宾·马可泰格特( Mctaggart) 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并将这种反思过程分成四个步骤:计划(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行动(把方案付诸于实践);观察(观察并记录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反思(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评估效果,并将此作为下一步研究方案的基础)。

美国学者斯蒂芬·考瑞(Stephen Corey)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将行动研究的概念引入到教育研究领域,用于解决教育管理及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时期被介绍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师的发展就紧紧联系了起来, 大部分论述英语教师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论文对行动研究都存在不同角度的论述[2]。与此同时,行动研究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在《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一书中对行动研究理论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它是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参与和展开调查研究,并按一系列步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3]。然而,尽管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我国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

二、行动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强调教师的“研究者”身份

“教师及研究者”的观点是由英国学者劳伦斯·斯特豪斯在《课程研究和开发概论》中提出的。他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目的[5]。通过行动研究的概念说明,作为教育工作的先行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而不是客体,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因此,教师作为积极的“研究者”(teacher-researcher)应当取代长期以来消极的“教书匠”的形象。在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听说教学中,著名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 认为协调 、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语言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促使语言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他还强调, 这种“协调”依赖于教师本人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辨证关系的正确认识,而行动实践是链接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桥梁[6]。教师同时扮演着教授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这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中的理论联系起来,从而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

英语教师应当把自己作为研究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主动发现英语教学中问题(如在听说教学上花的时间较少,学生对听说的兴趣低),并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此外,教师在主动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同时,也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影响学生的观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上的禁锢),对提升理论水平,提高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一种灵活、认真的动态分析过程[7]。 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及核心环节,正是通过反思将过去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中单独的环节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双向的整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从发现问题到研究计划方案,从实施计划方案到推广计划方案,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观察、对比、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促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合理、更科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对教学情境、教学计划、教学效果的反思可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分成三个步骤:研究、开发和推广,即RD&D模式。这种模式是单向的,而行动研究是螺旋式的不断循环的反思过程,加入了“反思”这个环节使得单向线性发展变成双向循环过程。

三、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实例

(一)背景

以笔者曾经实习所带的两个实力相近的高一英语班级,一个班(A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B班)作为对照组。

(二)问题

两个班的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及读写能力。

(三)假设导致问题的原因

1.学生课堂上以及课后花在听说上的时间少。

2.学生对英语听力以及交际的兴趣不高。

(四)进行初步调查

通过课堂观察、教学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1.大多数(50%以上)学生以考试为导向,因为考试主要以阅读、写作为主,听力、口语为辅,因此学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听说上。

2.部分(37%)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并且认为去英语角的作用不大。

3.高中学生学业紧张,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提高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语法、写作和阅读,用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上的时间只有约30%。

(五)设计教学计划

通过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前期假设是部分正确的,于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方案(以《必修一》Unit1 Friendship一课为例):

1.提高兴趣:找到和所学课文单词或者内容相关的美剧片段及其他英文视频或歌曲,进行字幕或歌词填空,以加强和课文单词相关的视听练习。找到相关美剧及视频有:Friends, Cast Away, Aquamarine, Lizzie McGuire, toys. 相关歌曲:Auld Lang Syne, Trouble is a Friend。

2.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组织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短剧表演、限时演讲或辩论赛。例如,根据美剧Friends第一季第一集中Rachel逃婚投奔朋友那一段进行剧本改编并且表演,以friends为主题进行3分钟演讲,或者以“朋友多好还是朋友少好”作为辩题进行班级辩论赛。

3.结成合作互助小组:组建两人合作小组,一位同学听说及表达能力较强而另一位同学则较弱,以强带弱,促进较弱学生加强口语练习,并且利用课间时间练习30分钟。

(六)实践计划

将以上教学方案在实验组A班实践1个月,而对照组B班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

(七)观察效果

1.课堂观察:发现A班90%的同学在视听练习课堂认真练习,专心听讲,尽管有的字幕填空以及歌词听写练习学生正确率只有约40%,并没有打消学生对视听练习的热情与兴趣;短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现了学生编剧的创新意识,但是口语方面仍有不足,句子朗诵不连贯,学生往往把重心放在剧本幽默程度而非口语交际上;演讲以及辩论学生参与率只有43%,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全班同学上台展现,并且每次参加演讲和辩论活动的都是班里几个尤其积极活跃的学生。

2.调查问卷:大约60%学生更愿意通过字幕及歌词进行听写练习;短剧提高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尽管短剧表演增加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但56%学生认为其对口语能力的提高有作用;演讲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口语能力,但近50%学生认为“压力大,会紧张,没时间”;合作小组对较弱的学生更有利,较强的学生则表示更希望与实力相当的同学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从一个月的整体效果来看,A班学生由于整体听说练习量大,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时间多,因此班级整体听说实力有所提高,相较于按照传统模式教学的B班,A班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兴趣明显提升,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联系。

(八)反思计划效果

第一个计划教学方案比较受欢迎,学生乐意通过看视频的方式提高听力能力;短剧及演讲辩论充分展现了部分学生的口语才能,而一些口语能力较弱的学生仍旧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合作小组确实提高了较弱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较强学生则没能提升口语能力。因此,在计划一上仍可以继续实施,短剧表演则以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多进行口语能力的引导为主,演讲及辩论应当平等分配机会给每一位学生,至于合作小组,可以适当缩小两位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差距,以平衡小组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行动研究具有“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对行动而研究(research of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的特征[8],以行动为研究对象,合作为研究方式,反思为研究核心,改进为研究目的,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外语教育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Burns 在总结外语教学行动研究时提出了:具体教学或学习情境中解决实际具体问题;巩固课堂改革和创新;减小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之间差距;促进反思型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助于英语教师了解研究方法、丰富科研知识;促进教师自己的实践理论六个研究目标。

在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今天,英语教师应当对照以上目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使自己从中受到教育, 发展职业判断能力、专业化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9]。

参考文献:

[1]吴宗杰. 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1).

[2]Wallace, M. J . 李静纯导读.Act ion Research f 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9]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Stenhouse, L.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 London: Heieman, 1975.

[6]Widdowson, H. 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8

论文关键词:行动研究;英语听说教学;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最早把“行动”和“研究”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柯利尔(J. Collier)。随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并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功能和实践模式作了全面的阐述。

行动研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蒂芬·凯米斯(Kemmis)和罗宾·马可泰格特( Mctaggart) 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并将这种反思过程分成四个步骤:计划(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行动(把方案付诸于实践);观察(观察并记录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反思(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评估效果,并将此作为下一步研究方案的基础)。

美国学者斯蒂芬·考瑞(Stephen Corey)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将行动研究的概念引入到教育研究领域,用于解决教育管理及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时期被介绍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师的发展就紧紧联系了起来, 大部分论述英语教师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论文对行动研究都存在不同角度的论述。与此同时,行动研究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在《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一书中对行动研究理论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它是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参与和展开调查研究,并按一系列步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尽管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我国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行动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强调教师的“研究者”身份

“教师及研究者”的观点是由英国学者劳伦斯·斯特豪斯在《课程研究和开发概论》中提出的。他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目的。通过行动研究的概念说明,作为教育工作的先行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而不是客体,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因此,教师作为积极的“研究者”(teacher-researcher)应当取代长期以来消极的“教书匠”的形象。在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听说教学中,著名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 认为协调 、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语言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促使语言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他还强调, 这种“协调”依赖于教师本人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辨证关系的正确认识,而行动实践是链接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桥梁。教师同时扮演着教授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这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中的理论联系起来,从而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

英语教师应当把自己作为研究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主动发现英语教学中问题(如在听说教学上花的时间较少,学生对听说的兴趣低),并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此外,教师在主动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同时,也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影响学生的观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上的禁锢),对提升理论水平,提高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一种灵活、认真的动态分析过程。 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及核心环节,正是通过反思将过去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中单独的环节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双向的整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从发现问题到研究计划方案,从实施计划方案到推广计划方案,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观察、对比、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促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合理、更科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对教学情境、教学计划、教学效果的反思可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分成三个步骤:研究、开发和推广,即RD&D模式。这种模式是单向的,而行动研究是螺旋式的不断循环的反思过程,加入了“反思”这个环节使得单向线性发展变成双向循环过程。

三、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实例

(一)背景

以笔者曾经实习所带的两个实力相近的高一英语班级,一个班(A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B班)作为对照组。

(二)问题

两个班的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及读写能力。

(三)假设导致问题的原因

1.学生课堂上以及课后花在听说上的时间少。

2.学生对英语听力以及交际的兴趣不高。

(四)进行初步调查

通过课堂观察、教学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1.大多数(50%以上)学生以考试为导向,因为考试主要以阅读、写作为主,听力、口语为辅,因此学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听说上。

2.部分(37%)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并且认为去英语角的作用不大。

3.高中学生学业紧张,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提高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语法、写作和阅读,用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上的时间只有约30%。

(五)设计教学计划

通过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前期假设是部分正确的,于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方案(以《必修一》Unit1 Friendship一课为例):

1.提高兴趣:找到和所学课文单词或者内容相关的美剧片段及其他英文视频或歌曲,进行字幕或歌词填空,以加强和课文单词相关的视听练习。找到相关美剧及视频有:Friends, Cast Away, Aquamarine, Lizzie McGuire, toys. 相关歌曲:Auld Lang Syne, Trouble is a Friend。

2.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组织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短剧表演、限时演讲或辩论赛。例如,根据美剧Friends第一季第一集中Rachel逃婚投奔朋友那一段进行剧本改编并且表演,以friends为主题进行3分钟演讲,或者以“朋友多好还是朋友少好”作为辩题进行班级辩论赛。

3.结成合作互助小组:组建两人合作小组,一位同学听说及表达能力较强而另一位同学则较弱,以强带弱,促进较弱学生加强口语练习,并且利用课间时间练习30分钟。

(六)实践计划

将以上教学方案在实验组A班实践1个月,而对照组B班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

(七)观察效果

1.课堂观察:发现A班90%的同学在视听练习课堂认真练习,专心听讲,尽管有的字幕填空以及歌词听写练习学生正确率只有约40%,并没有打消学生对视听练习的热情与兴趣;短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现了学生编剧的创新意识,但是口语方面仍有不足,句子朗诵不连贯,学生往往把重心放在剧本幽默程度而非口语交际上;演讲以及辩论学生参与率只有43%,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全班同学上台展现,并且每次参加演讲和辩论活动的都是班里几个尤其积极活跃的学生。

2.调查问卷:大约60%学生更愿意通过字幕及歌词进行听写练习;短剧提高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尽管短剧表演增加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但56%学生认为其对口语能力的提高有作用;演讲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口语能力,但近50%学生认为“压力大,会紧张,没时间”;合作小组对较弱的学生更有利,较强的学生则表示更希望与实力相当的同学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从一个月的整体效果来看,A班学生由于整体听说练习量大,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时间多,因此班级整体听说实力有所提高,相较于按照传统模式教学的B班,A班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兴趣明显提升,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联系。

(八)反思计划效果

第一个计划教学方案比较受欢迎,学生乐意通过看视频的方式提高听力能力;短剧及演讲辩论充分展现了部分学生的口语才能,而一些口语能力较弱的学生仍旧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合作小组确实提高了较弱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较强学生则没能提升口语能力。因此,在计划一上仍可以继续实施,短剧表演则以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多进行口语能力的引导为主,演讲及辩论应当平等分配机会给每一位学生,至于合作小组,可以适当缩小两位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差距,以平衡小组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口语学习计划范文9

关键词:输入与输出理论;任务型教学;英语口语

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述

任务型教学认为任务是教学的焦点,一系列与课程相联系的任务组成了整个学习过程,将任务视为核心单位计划,并以任务为中心来进行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并以任务为教学单元、任务完成做为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的任务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其形式是用语言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各种任务的综合促进课程总目标的达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本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最终达成任务型教学的目标。

2输入与输出理论下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

要建立输入与输出并重的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前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任务后的总结工作也会对任务进行反馈和经验积累,更加有利于任务的开展。输入输出理论下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分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程序的规划、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2.1教学目标的设定

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应当将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在课堂上重视创造适宜学习的真实生活情境,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更高的要求,以帮助学生能够加强国际交流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比较热门的话题如欧洲杯、奥运会等进行目标设定,设计本门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语言技巧、口语能力、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等。在任务进行前,教师多选择的输入的方式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语言水平进行,可以设计难度从高到底几个层级,根据学生不同性格和爱好设计几个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挑选,做到在教师引导下的输入与学生自主多元化输入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引导性输入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示范和案例,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自主多元输入主要是将学生自主准备的小说、影视文本等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更多输入的目的。

2.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教学大纲的目标为基础,做到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可行,针对输入理论的要求,要对语言材料的选取做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物,在为学生选取口语练习的素材时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根据出现的次数、重要程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及输入素材。在内容的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重点选用口语性的文体,在输入内容时应包括知识、文化以及语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输入。以“Thefootballgame”口语课程为例,这个课程的设计能够把握时下热点,吸引学生,选取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在进行此话题讨论时,教师应用启发式引入话题,可以向学生提出爱好的体育运动、喜欢的球队、球星等等,可以将一些体育相关的词汇自然而然地进行介绍,有效地向学生输入,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2.3教学效果

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拓展活动对任务的目标进行延伸,对任务完成的效果进一步巩固,对交流伙伴、交流场景、交流环境、交流媒介、交流题材等进行改变,做到举一反三,对任务后进行修正性输出,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3.1形成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通过任务型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拥有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的形式使得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这种相互交流的气氛十分融洽和轻松,有利于学生放松并积极投入学习。2.3.2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内容源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使得学生带着兴趣投身到学习中。例如,在“Thefootballgame”课程结束后,可以请小组的学生代表对一些话题进行总结性发言,如“足球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体育对我们身心的影响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有效输出,使得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更流利,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3.3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在任务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相关资料,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任务中通过小组中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3.4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任务型教学,有效向学生输入其感兴趣的来源于生活的话题,保证输入材料的充足性和丰富性,同时通过交流和总结发言,有能够有效做到输出,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3结语

总之,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解决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通过教学目标设定及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的规划,构建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我国英语口语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端.从输入输出理论视角谈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学术论坛,2014(08):10-11.

[2]张燕燕.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析[J].求索,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