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视文艺节目集锦9篇

时间:2023-01-07 10:55:40

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1

镜景结合打造视觉错觉

1.机械结构划分舞台层次

机械结构对春晚舞台空间的改变,首先表现为构建了明显的前中后的舞台层次,通过LED屏幕结合多层次运动景深镜头的形式对舞台进行分割,形成明确的表演区域。其次,LED屏幕与地面升降台结合,强化了空间形式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第三,LED屏幕运动与摄像机运动相结合,能够形成空间结构与表意结构之间的双重变换,为电视画面的层次表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5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明显地体现出机械结构构建舞台层次的特点。节目开场就将机械升降台与舞台光影结合,完成了具有科幻色彩的星空一角的布局,舞者在舞台上的分布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层次划分。随后背景变为卡通的科幻世界,并通过全景镜头将前中后的舞台层次完整地表现出来,配合整个灯光环境和画面取景技巧,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结构鲜明的舞台表演层次。这种用封闭的拟态舞台空间层次配合节目表意层次进行表现的案例,在以往的电视文艺节目中是很少见到的。

2.特技布景打破物理空间

舞台机械技术和光影技术的支持,使特技布景的使用成为一大亮点。特技布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置换,将观众置于节目所在的异时空之中。其具体的技术表现则在于运动景深构图的使用,正是这一点打破了盒子式的舞台表演空间,真正使“舞台”超出实际物理空间而向无限远处延伸。

运动景深构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布景构图按照近大远小的景深特点进行设计,布景运动则模拟推/拉镜头的运动方式。实际上这一特点在之前的节目布景设计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上明确的节目创作指向。2015年央视春晚中全部的歌舞类节目都在布景设计中使用了运动景深构图的方式,尤其是《丝路霓裳》《丝路》等节目,通过对舞台机械设备的合理排布和运动景深式的舞台背景构图设计,很好地表现了节目想要给予观众的异时空观感。

3.景别选择剔除干扰因素

景别的存在虽然使电视观众无法对节目现场进行整体合理的把控,却能剔除现场扰乱节目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干扰因素。因而,在电视节目编导中景别具有两个重要作用――选择性表达与选择性强化,简单来说就是电视画面中只呈现有效信息和反复呈现有效信息。

2015年央视春晚杂技节目《青花瓷》,秉承了近三年来春晚杂技类节目的一贯特点,通过画面内容的选择性表现技巧,将背景的唯美、环境灯光的绚丽和演员表演的惊艳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全景、中近景还是特写,都注意只选取背景与演员表演,将舞台与现场观众最大限度地排除在外,与节目无关的因素被合理剔除。整个画面给观众一种演员在虚幻唯美的世界中表演的观感体验,比较完美地实现了节目镜景结合营造视觉错觉的目的。

情景交融强化心理体验

1.蒙太奇手法强化情感体验

蒙太奇有两个尤为突出的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央视春晚中大量使用了这一画面切换技巧,配合高科技手段塑造出延伸的舞台空间,更好地表达了节目主题,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刘和刚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歌曲《拉住妈妈的手》,每当歌曲中出现对妈妈的爱意时,画面便切换至晚会现场老妈妈的面部特写,画面与歌曲一起向观众传达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这种技巧使得观众的视点与心理的焦点反复切换,散点式的情感凝结不断地强化观赏的愉悦性。而这种多层次空间的影像造型组合运用,在节目过程中展现了影像语言所独有的视觉奇观,强化了观众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化了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

2015年央视春晚歌曲《多远都要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太奇在视觉奇观中的心理错觉美感。节目一开始就是一场裸眼3D技术呈现的虚幻视觉盛宴,动态的画面在观众心理接受层面上形成一种时间流逝的错觉,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唯美浪漫的舞台氛围,仿若身处运动的时空隧道之中,暂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的现实环境。不同景别的切换和叠化效果成功地营造了爱意在心的情感意境。这与2013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少年强》和2014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剑心书韵》中单纯使用大LED背景和结尾升起台阶不同,舞台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带给观众的心理体验,不亚于7D的人景融合。

2.群像式表达寻求观众心理认同

群像式表达原是文学中的人物塑造手段,最初被借用到电影中,而今又被用到了电视文艺节目中。群像式表达除了使所塑造的形象更加翔实丰满、内容更加真实贴切外,在与观众的心理连接上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群像式表达使观众在接收信息时免去第一道理性接收点,直接汇集到情感触点,主观上自主融入精心编制的节目意境场景当中,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2015年央视春晚的开场短片无疑是这一特点的范例。短片中镜头走过祖国的东南西北,经历春夏秋冬四季,跨过河流,翻越高山,行走于千山万水之间,中国人对中国年的磅礴情感油然迸发。山水群像后紧接着是人物群像,一张张如花笑靥,一户户张灯结彩,一朵朵绚烂烟花,节日喜庆同乐的氛围喷薄欲出。这种群像式表达使观众自觉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迅捷而富有互动性。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丰富的画面内容使观众的心理体验瞬间达到一个高度,心理认同感尤为强烈。

结 语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①“奇观化”趋势下的央视春晚绝非简单地堆砌镜头,而是赋予荧屏生命力和审美魅力。这种创作趋势打破了传统的现代主义审美视觉,带有鲜明的后现代解构式色彩,为当前社会样态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冲突,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可以肯定地说,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奇观化”时代已经到来。

注释: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2

关键词:电视台文艺节目;规范;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42-01

一、贴近群众生活

文艺节目在选题思路方面,应从群众百姓的角度出发,对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新闻为切入点进行挖掘。对平庸的选题观众已经具有了免疫力,所以难以做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在选题思路上应注意节目结构独特,以开放求异的思维对文艺节目进行创新。比如在2006年举行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将中国古典名著和火热的选秀节目创新性地组合起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不小的轰动。此次选秀节目既给《红楼梦》剧组招募了理想的演员,又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观众在重温名著的过程中,又一次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电视机前的观众数以万计,每个文艺节目不可能做到让所有观众都满意。所以在制作文艺节目时可以抓典型,分析个别例子,找到其共同点,来制作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节目,从而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星光大道》是我们所熟知的文艺节目,这档节目少了很多吵吵闹闹和时尚潮流,其主格调是很具有品味的,做到了真正的老少皆宜,妇孺皆爱。首先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带给人们才艺欣赏的同时还能够教益人们要具有积极的舆论价值,并且来自民间的各项绝活让人们加以称赞,也向世界展示了传统绝活的魅力所在。

二、突出地方特色

电视节目制作人不能人云亦云,一种节目类型的火热引发很多电视台制作相同的文艺节目,这样使电视台文艺节目趋于同质化,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感觉节目套路枯燥无味。对于优秀的文艺节目我们是应该借鉴学习,但不能不顾及观众的感受进行照搬,对节目中某些环节作出创新,并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湖南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快乐大本营》,虽然是对台湾的娱乐节目《超级星期天》的模仿,但对节目其中一些环节进行了改造。节目中的外地嘉宾,中间环节会让其品味长沙特色小吃“臭豆腐”,加入本土文化后的节目更加贴近群众,也让广大观众了解了湖南长沙的特色小吃。

最近电视和网络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就算是《舌尖上的中国》了,中央电视台的这档美食节目不但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也使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的民族美食文化。节目导演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挑选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美食,将其制作工艺和美食特色进行详细记录,观众在对地方美食有所了解后,还欣赏了祖国美景。

三、技术创新

时代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文艺节目中得以应用,给节目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也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所以,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来支撑文艺节目的舞台效果。对多样化的科技成果,我们应进行合理利用,将其自然地融合进节目里面,既要显得不突兀,还要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效果。高科技技术在文艺节目中的引用,给节目赋予了新的生命,文艺节目也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能够来到节目现场的观众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观众还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文艺节目的,这就要求摄像机设备和摄像技术具有极高的水平,摄像机要将现场完美的灯光搭配和烟雾等舞台效果完整、精彩、清晰地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给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节目录制好后,后期的制作裁剪也应做到精密,否则前期的心血劳动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在我国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城市变奏曲》上演了溢出多媒体视觉的盛宴,首先舞台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展开的方法,将城市虚化在三面多媒体屏幕中,舞蹈演员在虚拟的城市中翩翩起舞,并且还利用灯光效果来区别现代和古代,古铜色的人物在静止不动时,观众很难区分是演员还是道具。当城市从古代风格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时,其画面给人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随着配乐节奏的加快,现代化城市中的建筑也随着节奏发生变换,在舞台正中的多媒体屏幕用动画的方式将中央电视塔展现在舞台中央,演员在向电视塔奔跑时,仿佛将电视塔真的出现在现场一样,观众惊叹于到底哪些是真实的舞蹈演员,哪些是屏幕虚构出来的舞蹈演员。

四、结语

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也是电视文艺节目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为了充实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电视观众,所以在对文艺节目进行创新时,脱离了群众路线,文艺节目不可能孤立存在。电视文艺节目之间的竞争固然激烈,要想从众多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必须走创新路线,制作贴近生活的节目,还要发挥文艺节目寓教于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嵘.浅谈电视文艺节目创新与办法[J].新闻传播,2013,12(08):186-187.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3

关键词:娱乐节目;平民化;泡沫意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4

一、电视文艺节目导播概述

中国的电视导播主要来源与两个队伍:摄像员和导演,他们各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自的劣势。摄像员出身的导播通常经历了近10年的摄像工作,熟悉摄像员工作,与摄像员有亲切的个人感情,常常可以激发摄像的潜能,完成高难度的镜头。但他们的劣势是,不熟悉节目的后期剪辑,不熟悉各个部门的组织运作,不能充分领会导演意图,更不熟悉节目流程。导演出身的导播熟悉整个节目流程,能组织音频、灯光、舞美、字幕有效组织协同,缺点是不熟悉摄像员工作,与摄像员的沟通有障碍,无法避免摄像员欺生偷懒。所以导播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导播机位

导播机位布置需要导播与导演有效沟通,根据节目的内容,不同环节的呈现特点来布置。

1.机位的纵向布置:摄像机位有的时候需要在垂直距离上布置,原则是远景要高,近景要底。比如足球转播主机位各国联赛都有自己的特点,放得太高,虽然可以纵观全局,但是球员太小,球也小,观众很累;放得太低,透视效果明显,前面的队员比后面队员大,还会发生视线阻挡的情况。所以高度适中,适当推拉就可以兼顾整体与局部。

2.机位的水平配置:

(1)倒三角机位。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机位配置,由一个给全景的主机位加上两个给中近景的左右机位构成,这样的搭配可以完成大部分谈话类节目的录制。优点是投入少,效果好,远近搭配合理。缺点是当舞台上出现多个主体依次说话、舞台多分区的时候,难以调度,可以与导演商讨主持人在两边分别说话,缓解摄像员压力。

(2)四机位及以上。倒三角机位是一切机位设置的基础,四机位以上的摄像机,只是给倒三角起辅助作用的机位。导播的难度并不会因为机位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反而会因机位的增加变得简单。因为文艺节目尤其是各种选秀类节目舞台复杂,分成舞台区、主持区、评委区、乐队区等等,每个区域都需要专门的摄像员把守,捕捉各个区域的一举一动。流程、区域复杂的节目,导播切换版通常也只作为播出版的主线,会有更多的镜头会在后期编辑上补上。

三、导播思想

电视导播面临的所有电视节目大体上分为两种:叙事类节目和抒情类节目。叙事类节目如新闻、新闻杂志、专访、座谈、特别事件报道等,都强调客观、深刻,这就要求导播的切换要快速、准确、不许添加个人感彩。

而抒情类节目如文艺类节目、戏曲类节目、音乐类节目等等都强调感情呼之欲出,要求导播善于捕捉各个主体的感情变化、调节节奏的缓急,可以投入适当的感彩。

四、导播与其他制作部门配合

导播虽然只是节目制作诸多环节中的一环,但是他需要了解节目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他需要比当期导演了解得还多。

1.导演。导演需要为导播提供节目流程、主要演员和嘉宾的背景、节目需要突出的重点,重要节目的音乐等等,在彩排期间一定要通知导播观看。

2.编舞。舞蹈的伴奏、编舞的构思,队形的变换、对主体演员的烘托、服装道具的变换应通知导播,导播也应该增强自身修养,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熟悉伴奏的起承转合,情绪发展变化。

3.视频。视频是导播工作的重中之重,导播必须与视频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演出前带领摄像员熟悉摄像机、熟悉导播设备,确定主体色温与黑白平衡,在导播过程中与视频人员合作调整光圈,才能保证节目在质量上的稳定。

4.灯光。电视是光与影的艺术,灯光是决定节目质量的重要一环,灯光设备是否通用?色温是否一致?节目中灯光如何变化?都要与灯光同事事前商定。

5.音响、音效。电视信号包括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新闻节目讲求声音的准确和稳定,文艺类、戏曲类节目要求人声、乐队、音效之间的平衡,乐队内部各个乐器的平衡,人声各个声部的平衡,导播必须在播出注意画面的同时,聆听声音的细微变化,确保给观众送去视听双重享受。

6.舞美。舞美在搭制场景时,会大量使用各种装饰灯泡,由于装饰灯泡的色温与灯光面光的色温不同,摄像机捕捉的画面和人眼看到的往往不同,这就要求导播及时通知各个部门协调最终画面的效果。

五、室外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电视导播

夏天的室外导播面临诸多考验。室外主要的光源是太阳,以北方为例,夏天上午天亮得早,太阳高度角高,光照强度大,演员主持人容易脱妆。下午3点后色温变化剧烈,多机色温需要同时协调变换。

舞台的朝向也很重要,虽然中国建筑多数是面南背北的,但是舞台的朝向往往千姿百态。面北的舞台会导致摄像机全天面对太阳,难以调节光圈,所有影子向摄像机突出,演员和主持人在背景的阴影中演出。如果背景是半透明的,整个背景又会被照得特别亮。

面东和面西的舞台都会有强烈的侧影,但如果演出时间不长,上午演出面东,下午的演出面西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许多演出都迷信地认为面西演出不吉利。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5

一、《星光大道》节目特点分析

一是健康积极的娱乐氛围。那些打情骂俏、粗俗俚语,那些吵吵闹闹、所谓的时尚前卫元素,统统跟“星光”无缘。《星光大道》是格调高有品位的,可谓妇孺皆爱、老少皆宜,既满足娱乐需求,又是艺术的熏陶。《星光大道》是健康积极的。虽然,它是娱乐的,是消闲的,但首先它是艺术的,是给人教益的,它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是积极、正确的。

二是节目雅俗共赏的格调。《星光大道》雅,但不高高在上、孤芳自赏;俗,但不丧失原则、粗俗媚俗。它虽然号称老百姓的舞台,大秧歌、地方小戏、杂耍、民间绝活等可以在这里“大行其道”,但节目里也不乏美声歌曲、经典戏剧甚至歌剧片段,以及拉丁舞、芭蕾舞等“阳春白雪”的内容。因为这里的“老百姓”是广泛意义上的大众。俗谓众口难调,面对这样鉴赏水平不一的复杂的受众群体,把这样一道大餐做的不咸不淡、鲜香适口,栏目组苦心孤诣,着实可钦可敬。

三是各种艺术形式的集中呈现。在节目中有“才艺大比拼”环节,容纳了歌曲、舞蹈、戏曲、杂技、魔术、民间绝活等多门类、多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家乡美”,说家乡、唱家乡、演家乡,南腔北调,中西交汇,向观众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四是朴实亲切的主持风格。《星光大道》惟一的也是一直坚挺的资深主持人毕福剑,一双小眼睛、一副大嗓门、一个似乎饱经沧桑的其貌不扬的大老爷们,却以他朴实亲民的主持风格,令那些奶油小生、婀娜靓妹相形见绌。偶尔他会作怪搞笑,偶尔他会一试身手与选手PK,偶尔他会无拘无束地拉着选手坐在台上“闲唠”,偶尔他会调侃评委几句,但他的主持没有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油腻,没有张牙舞爪的哗众取宠。在观众眼中,他已经不是主持人,而是“老毕”“毕大爷”“毕姥爷”,真正做到跟观众的“零距离”接触。

五是轻松活泼的擂台游戏。实际上,这条“星光大道”只是小品中丫蛋儿所说的“溜光大道”。虽然也闯关、也攻擂、也有评委,形式上也有比赛的影子,但这一切是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的。百姓的舞台、百姓的欢乐才是节目的主旨。这不是专业比赛,这只是娱乐。它几乎没有“门槛”,没有繁冗苛刻的选拔环节,把“星光”直接照耀到平民、底层的文艺“草根”,所以备受大众的青睐。

六是关照百姓民生的人文情结。首先在这个以平民为主的百姓的舞台上,《星光大道》的“平台”成全了一个个文艺爱好者的“明星梦”。区别于那些造星节目的是,在这里,选手们更多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站在舞台上的真正意义,那就是给百姓带来欢乐。在展示才艺、赢得肯定的同时,他们变得更加成熟。看那些胜出者以及中途败北者的珍贵泪水,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舞台的热爱,让他们一次次挑战自我。《星光大道》发现了、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才,它不是那种“选秀造星”的节目。还有,亲友团的助演,现场的互动,观众评委的参与等等,都让普通百姓体验到真正的欢乐。其次,在舞台下,《星光大道》关爱民生,乐行善事,开展了多次公益活动,难能可贵。

二、办好电视文艺节目的建议

与《星光大道》这样的优秀电视文艺栏目相比,在“星光”的映衬下,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电视台,也还有一些格调不高的电视文艺栏目。每天打开电视,成百套节目浏览一遍,不乏眼前一亮的,也不乏黯淡低俗的。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28号令)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禁止制作、播出违规节目。《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广电总局第26号令)明确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应当“尊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建议各级电视台以央视、以《星光大道》这样的优秀节目为标杆,切实加强自查整改,不断提升节目品位。笔者认为,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视文艺节目,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放在首位,积极宣扬符合国情民风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杜绝单纯盯住收视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第二,电视文艺节目,必须坚持艺术品位,弘扬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要雅俗共赏,要切合受众需求,要防止艺术追求上的雅则钻进象牙塔拒人千里、俗则俗不可耐的“两极分化”。

第三,尊重受众,关照民生。节目定位、节目理念要符合时代和大众需求,照顾大多数观众的“收视权益”,但不要片面迎合一些不代表主流声音的观众需求;在办好节目同时,力所能及地走进大众,开展公益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和建议,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策;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73-01

2013年全国最火的电视节目是什么,《爸爸去哪儿》绝对是毫无争议的冠军得主。该节目是湖南卫视在2013年第四季度推出的一档创新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了5位明星父亲带领自己的子女在偏僻的农村或环境较为恶劣的野外进行3天2夜的旅行并完成节目组给予的相应任务,以真人秀的形式展现旅行期间孩子与父亲相处的有趣过程,观众可以透过明星奶爸们带孩子时的种种窘态,孩子们天真自然的相处方式以及对父亲自然流露的信任与依赖,唤起人们对童真、对亲情的情感共鸣,引起了观众巨大的反响,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如何做一个好爸爸”的儿童教育方式的思考。

国内各电视台蜂拥出现电视节目“国外版权引进热”并不是偶然的。从大环境上看,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就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国家政策首先支持和鼓励了国外文化机构参与国内文化项目的合作,同时这种国际合作,是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进行。因此国内电视台购买国外热门电视节目版权,再邀请国外节目创作团队参与国内版节目的打造就成为既顺应政策,又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娱乐需求,同时又能快速与国际接轨,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一举多得的首选了。

2009年国务院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要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现代中国城市人群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了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城市里人与人直接的关系较为冷漠,缺乏人情的感知和亲情的温暖。《爸爸去哪儿》节目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节目主打的是父亲与子女之前的亲情牌,唤起人们对亲情的向往,对家的向往。在每期不断增长的收视率当中唤起了整个社会对温馨家庭情感的诉求,激发了人们回归家庭的渴望。同时在5个明星爸爸带孩子的过程中,引发了对儿童如何教育的反思。而由此节目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创造了整个社会对于“亲情”的消费热点,带动了一系列家庭用品及儿童用品的热销,湖南卫视不仅打造了一个综艺节目王牌,还借此机会把握商机,促进了一条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一、授权网络播出平台进行节目同步播出

2009年国务院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爸爸》节目的热播不仅表现在电视台收视率的不断攀升,还表现在网络上的热议。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从节目第一期开播就有节目相关话题排名热门话题前十名,后期随着节目的播出,每到周五节目播出前后,相关话题都能霸占热门话题榜的前3名。一个电视综艺节目能在社会上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仅仅电视平台的播出是远远不够的,以80后为主的新一代的年轻人早已习惯在网络上收看电视节目。而《爸爸》在网络平台的播出对节目的推广作用也可谓是举足轻重的。《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就授权了优酷、爱奇艺、PPS、PPTV等多个视频网站播出平台进行同步播出。而网络播出更新速度之快也是一般综艺节目无法比拟的。

而网络平台的正版授权播出也给电视台带来了一笔巨额的节目版权收入。以《爸爸》第二季为例,在湖南卫视专门为《爸爸》第二季造势的招商会上,爱奇艺以上亿元购买了《爸爸》第二季的网络独播权,而乐视TV则以4500万高价成为该栏目第三合作伙伴。这样“O2O”(On line To Off line)线上线下同步播出的模式,也正在为各大电视台普遍接受并实施。

二、审时度势打造节目相关产业链

2009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爸爸去哪儿》在打造全产业链上的商业考量可谓是审时度势,以自身行动践行了文化部的《指导意见》。

(一)同名手机游戏的开发

在《爸爸》播出到第十期的时候,2013年12月,湖南卫视官方就在苹果APP Store、Windows Phone及安卓等手机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爸爸去哪儿》的同名手机游戏。该游戏号称官方唯一授权开发的跑酷闯关类游戏,全部把真人角色漫画化,玩家可以任意选择扮演节目中的星爸萌娃,在节目中出现的场景中与其他家庭比赛,收集蔬菜完成任务。游戏推出后很快就在各手机软件商店平台上位列热门游戏推荐,同时电视节目也及时跟进进行游戏宣传。在《爸爸》林海雪原第十一期播出的时候,节目有一个片段是天天在车上拿着手机玩游戏,爸爸张亮问天天:你在玩儿什么游戏呢,天天就大声的告诉爸爸:我在玩儿“爸爸去哪儿”!虽然这个同名游戏本身下载是免费的,不过想要玩的更好,玩家就需要花钱买游戏里面的命和道具。

(二)节目书籍的开发

2014年1月湖南卫视官方授权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爸爸去哪儿》同名全彩图文书籍。该本号称全家都能看的亲子图书完整再现了节目总的个个经典情节,全面记录王岳伦、林志颖、田亮、张亮、郭涛五组明星家庭参与节目的点点滴滴。同时记录了很多节目的幕后制作故事,总结节目中大人与孩子的互动案例,共年轻父母学习参考。据媒体报道,该书上市仅20天就占领书店热销排行榜。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7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民族艺术特色 重要性 可行性

引言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电视样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电视综艺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和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及演职人员,在观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成为时代的“明星”。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飞速发展,创作队伍的良莠不齐、理论建设的滞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相模仿、缺少新意。为吸引观众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只好放大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甚至采用了比较庸俗、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取悦观众,不少综艺节目因此或被广电局叫停,或因为观众抵制而纷纷落马,幸存下来的节目也凸显出一定的弊端。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数是模仿欧美及日本等国的类似节目,使得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跨文化传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一个文化接受者,而不是文化传播者;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而不是一种互动的传播。要提高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只有加大综艺节目自主创新的力度,找到自我的解救方式,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特性的同时着力提高其民族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美学价值,才能使综艺节目获得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电视长远发展与壮大、中国传媒走向国际化生存的必然要求。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和弊端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几乎与中国电视同步诞生,并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同沉浮。因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灵活自由,有较强的观众参与性。基于这一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单纯模仿外国而无本民族的特色、节目内容格调不高、庸俗化、同类型的节目过多过滥、自我重复等问题。 

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媚俗风。电视综艺节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节目的审美娱乐性是指一种特定的、狭义上的审美,即由艺术方式所传达、所刻画、所塑造出来的审美形象和审美情感所具有、所产生的娱乐性。尽管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娱乐性、通俗性,以满足人们消遣的需求,但绝不是可以不讲求艺术性。而且,通俗化和庸俗化有别,娱乐性显然不等同于一味媚俗。目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逐渐趋于媚俗化和低俗化,甚至完全不考虑艺术性。某些电视综艺节目一方面缺乏起码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低下,一味迎合大众,搞笑、耍贫嘴、闹剧等充斥其中;另一方面,商业气息过于浓重,以浓重的商业气息来诱发观众的投机心理。 

“克隆”风。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是世人皆知的艺术创作规律。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克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除表演类综艺节目是中国内地电视的产物外,游戏娱乐类栏目多是港台地区娱乐节目的“大陆版”,或者是日本综艺节目的复制品。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前些年的《综艺60分》,《相约星期六》的克隆对象是《非常男女》,《超级女声》则受启发于美国的《美国偶像》。《美国偶像》已运作8年,是以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形式,让普通的美国民众自由参与,并把评判权交给观众,通过民意选出最受欢迎的歌手。《超级女声》走的也是“平民变明星”的路线,无论是海选、晋级环节还是最后的煽情场面等都有模仿之嫌。如今,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又抄日本与欧美。这种连锁“克隆”现象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也导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某一阶段出现“畸形”的繁荣。节目创新举步维艰,这是众多综艺节目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必须展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要革新的必

[1] [2] [3] 

然性不仅由其自身地位所决定,也与其关乎民族文化本位、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品格以及其他媒体和国外文化的冲击有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在: 

电视综艺节目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电视综艺节目因有着全人类共通的文化积淀而在全世界都比较受欢迎,但似乎在中国尤甚,尤其是庆典型文艺晚会。“我国春节文艺晚会,连续举办届数之多、播出时间之长、受众面之广、投入人力物力之巨,堪称世界之最,甚至已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①这显然是有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以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来说,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如北方人大年三十吃水饺一样的“新民俗”。在某种程度上,春晚这类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一项“民心工程”,担负起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国民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任务。作为相对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电视综艺节目必然承载和传达一定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倾向和主观意识形态。因其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各级政府都要注重通过包括综艺节目在内的文艺形式来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以增强群体意识和凝聚力。 

电视综艺节目是弘扬民族艺术的最佳途径。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承载着非常厚重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俗民风,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在该地域活动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 

但由于传统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都只依靠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传播手段的简单使得传播范围很小,再加上有些民族艺术地方色彩太浓,很难普及到其他区域。长此以往,不少优秀的民族艺术就渐渐消亡了,非常可惜。电视综艺节目因汇集声音、图画、科技等多种元素,可以依靠最先进的传播手段迅速进入千家万户,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如果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融进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民族艺术衰退的颓势。提升综艺节目品质,融进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与民俗来打造地方品牌节目,还可以扩大地区知名度,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产生良好的“隐形效益”。 

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随着欧美、日韩文化的强势入侵对本土文化的渗透,致使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陷入严峻的境地。中国文化中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它吸取国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自己民族新的文化。但是在这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入侵”现象,特别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是从国外“克隆”而来。目前,文化入侵的触角已经从电视节目伸展到我们文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的青少年,在看外国动画片,在听美国音乐,在玩韩国游戏,吃着巧克力,喝着可乐。如何才能脱离西方的模式,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关键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中国特色”,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之战”。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展现民族艺术特色的可行性 

早在上世纪年代,国家制定文化战略时就再次强化和确立民族文化产业方针,搞文化产业化发展,最能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电视综艺节目再次成为广大电视人关注的焦点。各大电视机构竞相角逐,但成功的案例不多。把脉问诊,解决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弊病就是要走出模仿的怪圈,明确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要求创作者真正深入民间,学习、了解、挖掘民族艺术。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同时增强民族艺术创新,同时还要制订出强化策划与制作、建立品牌、丰富营销手段等推广方案。 

把握时代性,注重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依据各个文化周期的不同特点突出电视综艺节目的民族特色。作为大众文化的晴雨表,电视综艺节目往往代表着时代的文化娱乐走向。特别是进入世纪年代,审美进入多元化时代,人们的个体意识进一步强化,娱乐休闲方式日益多样化,众多陈旧的娱乐已难以吸引大众,返璞归真渐成潮流。这种时候最适合推出带有原生态风格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栏目顺应时代潮流,在节目中突出“原生态”,注重对中国原生态音乐的挖掘。在第三关“家乡美”中,选手说家乡、唱家乡,通过陕北信天游、东北二人转、江南小调等各种方式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个环节的设置使节目内涵更加丰富,并且寓教于乐,电视机前的观众被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所吸引,为民间艺术家的精湛演艺而折服。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8

关键词:电视文艺;审美特征;丰富性;亲和性;大众性;科技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56-01

电视文艺是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从美学的高度与视角来研究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既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照作用。本文就此进行探索性研究,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丰富性

电视文艺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丰富性。

这种丰富性,既表现在思想内容(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形式(体裁、结构、语言、手法、风格等)方面。从电视文艺这一概念内涵上而言,它“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等。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艺术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而且,每一类电视文艺节目又可以再细分为多种类别。例如电视剧,就分为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等。

由此可见,电视文艺的丰富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亲和性

电视文艺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它的亲和性。

电视文艺的亲和性,表现在它使爱众亲近,感到亲切、直接。电视文艺是真正实现与广大受众亲情互动、面对面交流与对接的新的文艺形式。在观赏电视文艺节目时,受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想象性、参与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节目的内容产生移情与共鸣。

许多电视文艺节目,都为广大受众打造出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为真正的“百姓舞台”。例如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上海电视台的“中国达人秀”栏目等,都成为广受欢迎与关注的电视文艺栏目,其中推出的草根明星,不胜枚举。仅以“星光大道”为例,就有李玉刚、阿宝、玖月奇迹、凤凰传奇、刘大成等等。这也是有口皆碑的事实。

三、大众性

电视文艺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大众性。

电视文艺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大众性是其根本属性。它的快速性、便捷性、交互性、兼容性等优长,都成为它大众性的凭借与依托。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电视文艺的受众数,高居各类文艺节目受众量的榜首。迄今为止,电视文艺已经遍及我国城乡各地,成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一门艺术。全国已拥有各类电视台3000余个,每个电视台都有数十个频道,其中不乏文艺频道。电视文艺已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节目。尤其是电视台,更是人人喜爱的电视文艺节目。从1995年全看看播放的7000部集,到2000年全年播放12000部集,再到2011年全年播放5000余部集,再递增之速,令人瞩目。

可以说,电视文艺节目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成为大众心中的最爱。

四、科技性

电视文艺的第四大审美特征,是它的科技性。

电视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视文艺作为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出它科技性的优势。很显然,电视文艺已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人类传媒的历史视角都是,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尤其是电视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电视文艺插上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更久。

参考文献:

电视文艺节目范文9

    论文摘要: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作为广泛传播的声像符号形式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电视成为人类了解新闻信息的第一媒体,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娱乐的第一媒体。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片面追求娱乐性而忽略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及美学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入手,深入探讨了电视综艺节目展现民族艺术特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希冀为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找寻一条长久与健康的发展之路。 

引言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电视样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电视综艺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和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及演职人员,在观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成为时代的“明星”。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飞速发展,创作队伍的良莠不齐、理论建设的滞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相模仿、缺少新意。为吸引观众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只好放大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甚至采用了比较庸俗、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取悦观众,不少综艺节目因此或被广电局叫停,或因为观众抵制而纷纷落马,幸存下来的节目也凸显出一定的弊端。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数是模仿欧美及日本等国的类似节目,使得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跨文化传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一个文化接受者,而不是文化传播者;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而不是一种互动的传播。要提高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只有加大综艺节目自主创新的力度,找到自我的解救方式,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特性的同时着力提高其民族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美学价值,才能使综艺节目获得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电视长远发展与壮大、中国传媒走向国际化生存的必然要求。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和弊端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几乎与中国电视同步诞生,并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同沉浮。因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灵活自由,有较强的观众参与性。基于这一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单纯模仿外国而无本民族的特色、节目内容格调不高、庸俗化、同类型的节目过多过滥、自我重复等问题。 

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媚俗风。电视综艺节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节目的审美娱乐性是指一种特定的、狭义上的审美,即由艺术方式所传达、所刻画、所塑造出来的审美形象和审美情感所具有、所产生的娱乐性。尽管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娱乐性、通俗性,以满足人们消遣的需求,但绝不是可以不讲求艺术性。而且,通俗化和庸俗化有别,娱乐性显然不等同于一味媚俗。目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逐渐趋于媚俗化和低俗化,甚至完全不考虑艺术性。某些电视综艺节目一方面缺乏起码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低下,一味迎合大众,搞笑、耍贫嘴、闹剧等充斥其中;另一方面,商业气息过于浓重,以浓重的商业气息来诱发观众的投机心理。 

“克隆”风。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是世人皆知的艺术创作规律。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克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除表演类综艺节目是中国内地电视的产物外,游戏娱乐类栏目多是港台地区娱乐节目的“大陆版”,或者是日本综艺节目的复制品。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前些年的《综艺60分》,《相约星期六》的克隆对象是《非常男女》,《超级女声》则受启发于美国的《美国偶像》。《美国偶像》已运作8年,是以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形式,让普通的美国民众自由参与,并把评判权交给观众,通过民意选出最受欢迎的歌手。《超级女声》走的也是“平民变明星”的路线,无论是海选、晋级环节还是最后的煽情场面等都有模仿之嫌。如今,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又抄日本与欧美。这种连锁“克隆”现象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也导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某一阶段出现“畸形”的繁荣。节目创新举步维艰,这是众多综艺节目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必须展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要革新的必然性不仅由其自身地位所决定,也与其关乎民族文化本位、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品格以及其他媒体和国外文化的冲击有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在: 

电视综艺节目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电视综艺节目因有着全人类共通的文化积淀而在全世界都比较受欢迎,但似乎在中国尤甚,尤其是庆典型文艺晚会。“我国春节文艺晚会,连续举办届数之多、播出时间之长、受众面之广、投入人力物力之巨,堪称世界之最,甚至已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①这显然是有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以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来说,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如北方人大年三十吃水饺一样的“新民俗”。在某种程度上,春晚这类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一项“民心工程”,担负起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国民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任务。作为相对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电视综艺节目必然承载和传达一定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倾向和主观意识形态。因其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各级政府都要注重通过包括综艺节目在内的文艺形式来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以增强群体意识和凝聚力。 

电视综艺节目是弘扬民族艺术的最佳途径。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承载着非常厚重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俗民风,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在该地域活动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 

但由于传统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都只依靠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传播手段的简单使得传播范围很小,再加上有些民族艺术地方色彩太浓,很难普及到其他区域。长此以往,不少优秀的民族艺术就渐渐消亡了,非常可惜。电视综艺节目因汇集声音、图画、科技等多种元素,可以依靠最先进的传播手段迅速进入千家万户,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如果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融进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民族艺术衰退的颓势。提升综艺节目品质,融进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与民俗来打造地方品牌节目,还可以扩大地区知名度,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产生良好的“隐形效益”。 

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随着欧美、日韩文化的强势入侵对本土文化的渗透,致使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陷入严峻的境地。中国文化中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它吸取国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自己民族新的文化。但是在这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入侵”现象,特别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是从国外“克隆”而来。目前,文化入侵的触角已经从电视节目伸展到我们文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的青少年,在看外国动画片,在听美国音乐,在玩韩国游戏,吃着巧克力,喝着可乐。如何才能脱离西方的模式,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关键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中国特色”,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之战”。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展现民族艺术特色的可行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文化战略时就再次强化和确立民族文化产业方针,搞文化产业化发展,最能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电视综艺节目再次成为广大电视人关注的焦点。各大电视机构竞相角逐,但成功的案例不多。把脉问诊,解决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弊病就是要走出模仿的怪圈,明确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要求创作者真正深入民间,学习、了解、挖掘民族艺术。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同时增强民族艺术创新,同时还要制订出强化策划与制作、建立品牌、丰富营销手段等推广方案。 

把握时代性,注重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依据各个文化周期的不同特点突出电视综艺节目的民族特色。作为大众文化的晴雨表,电视综艺节目往往代表着时代的文化娱乐走向。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审美进入多元化时代,人们的个体意识进一步强化,娱乐休闲方式日益多样化,众多陈旧的娱乐已难以吸引大众,返璞归真渐成潮流。这种时候最适合推出带有原生态风格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栏目顺应时代潮流,在节目中突出“原生态”,注重对中国原生态音乐的挖掘。在第三关“家乡美”中,选手说家乡、唱家乡,通过陕北信天游、东北二人转、江南小调等各种方式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个环节的设置使节目内涵更加丰富,并且寓教于乐,电视机前的观众被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所吸引,为民间艺术家的精湛演艺而折服。 

所谓民族性,是指文化逐渐趋向多元化时,更应该脱离西方的模式,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热门的、停留在讨论层面的话题,“从某种角度看,它其实掩盖着一种文化霸权”②。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民族性,这是横亘在电视综艺节目面前的巨大阻碍。因此,在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和营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民族特点和文化人格的独立性,防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它的媒体中,所以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应具有高度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挖掘本土的、民族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之一,广西电视台的《寻找金花》是一档在全国乃至东盟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寻找金花,现在出发”这句口号不仅在国内已经叫响,在东盟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借此东风,2009年,广西卫视把《寻找金花》作为东盟宣传的重要窗口,更加注重节目的地缘特色,将其推广至东盟各国。目前正在播出的“东盟魅力金花秀”,就是在中国和东盟的大学生中寻找金花使者,提升节目在中国与东盟年轻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使综艺节目摆脱了被动模仿国外同类节目的尴尬,而且还成功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由文化接受者向文化传播者的转型。 

找准节目定位,突出大众参与性。电视综艺节目要赢得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找准节目审美价值定位,细分受众市场,锁定目标人群,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量体裁衣,打造不同的样式和风格。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摆脱过度大众化的困扰,淡化神话式的英雄情结,向平民化路线靠拢。把电视综艺节目定位为“平民化”路线,使普通老百姓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由百姓充当弘扬民族艺术的使者。作为地方台,更应该把本地的观众作为演员和基本受众,使综艺节目突出本地区的民族艺术特点,完全不需要搞成东拼西凑的民俗“大杂烩”。这样反而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时代,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比如辽宁台的《快乐总动员》,就是以二人转作为主要娱乐方式,台上台下都是二人转的发烧友,很容易激起参与热情,节目一直热播多年,“高烧”至今不退,北方民族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二人转也得到很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