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责任审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1:45

责任审计论文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往对领导干部,主要是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严格的经济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渠道,加大了监督力度,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监督效果,为全面考察、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开辟了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新途径,成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2.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会使处于财经活动决策地位、掌握着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感到有一种较强的约束力,感到“一支笔”的分量很重,增强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恪尽职守地履行经济责任。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当家理财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处理有关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财经法规,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

3.推动所在单位的财经管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也是对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教育。通过从领导干部抓起,请履行经济责任好、管理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介绍经验,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让教育和监督别人的人首先接受教育和监督,促使领导给部属做好样子,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进财经管理,而且能带动各项建设。

4.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运用专门手段,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格化,直接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权力运行实施监督。这种监督,既可以激励先进,又可以揭露问题。运用发现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干部,帮助一些原本清正廉洁而受到诬告或者误解的领导干部调查核实、正名,对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法违纪等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能够维持财经法纪,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审计组织实施难度大。一是因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有力,确定审计对象不够科学合理,存在审好不审差、审下不审上、审低不审高、审副不审正、审远不审近等现象。二是在实施审计中,因纪检监察、干部管理、审计等各部门有各部门的安排,人员抽调难度大;组织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任务安排的临时性,审计力量难协调,有时审计部门只好唱“独角戏”;另外,离任领导与接任领导受各自利益驱使,各讲各的理,关系也难以协调。三是随着审计对象职级向高层推进,审计涉及面更宽,工作量更大,处理问题难度也明显增加。

2.审计评价标准难统一。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由于目前没有建立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致使审计评价不够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受主观因素影响,对同一审计事项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违反财经法纪或债权债务、呆、滞账等遗留问题如何界定,确定审计对象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如任期责任与非任期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界限较难划分,不好进行评价。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2

[内容提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出发,对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探索。[主题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1][2][][]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六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设立四个等次:很好履行了经济责任,较好履行了经济责任,基本履行了经济责任,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等次实行评分法、条件限制法和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三个等次中,如果有一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下降一个等次。很好履行了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90分;未发现违反财政法律问题;未发现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率达100%。较好履行了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75分、﹤90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为合规;未发现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率≥90%。基本履行了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60分、﹤75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为基本合规;未发现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80%、<90%。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60分以下;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为不合规;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率80%以下;本单位存在数额较大的“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问题。七是经济责任界定标准。直接责任是致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而应当负有的责任。主管责任是对其主管的部门、单位或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业务活动由于管理、领导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因制度不严、监督不力造成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责任。领导责任是对其非直接主管的职责范围内的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负有的责任。界定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要注意区分下列责任界限:工作失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界限;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3

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规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2006)提出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六大方面:一是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二是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三是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四是任职期间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五是任职期间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六是任职期间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真实性是评价受托人的财务收支是否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合法性是评价受托人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性是成本向投入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以最低的成本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是否花得少;效率性是投入向产出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是否花得好;效果性是产出向效益的转换率,评价受托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是否花得值。《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进一步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更大发展。

二、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求

本文结合国外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特别是由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设定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及职业道德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职业知识是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指标构成首先,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职业化素质在个人职业胜任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中的职业特质包括:积极主动、自我激励、对信息及时反应力、政策洞察力和对于成就的渴望。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类员工,应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另外,职业道德对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十分重要,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三、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本文是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遵循重要性、适应性、评价性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其中,重要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化决定了其在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时,不可能全面选取,而只应该选取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能体现胜任能力重要性的指标;适应性原则是指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一个评价体系建立之后是要应用于实践的,并受实践来检验的,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对使用者,包括高等学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对评价对象来说评价结果是客观合理的;评价性原则是指选取指标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最终提升其胜任能力水平,所以应选取能够有效地评价个体的,促使个体自觉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指标。企业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胜任能力(Ability)总目标下,构建三级指标,同时按照企业环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审计人员,以便于企业在实际中应用。初级审计人员指普通内审科员;中级审计人员指审计科科级人员、主任审计员;高级审计员指处级审计员,总审计师。

四、小结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内部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及联系

(一)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中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将这一系列工作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

2.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系

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内部控制从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分支,是开展和提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共同的使命和目标,都是为了确保企业者能够遵纪守法,对于企业的经营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同时也要确保企业者在任职期间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以及公司资产损益方面的合规性,最后也要保障能技术督促和监督企业者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完成企业的绩效指标。因此,内部控制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双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2.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大的时效性与健全性。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三要素包括对企业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事前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特点主要突出表现在其客观性与科学性上,企业一般的内部控制调查方式就是进行问卷调查、员工咨询和文件审核等,这些都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也可以实施类似内部控制三要素的原则与方式,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下更具备严谨性与科学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的质量与效力。

二、内部控制前提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步骤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落实与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正确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也能给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的帮助,所以基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大力发展的前提背景下,内部控制评价也相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质是审计企业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为了实现审计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审计程序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对于审计工作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在结合了内部控制前提下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会更具效力。

(一)审计筹划阶段

一项工作良好开展的前提离不开精密的筹划与安排,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事先在每年年初有企业的审计部门与财务管理和监管等部门根据企业的结构模式与发展实情制定一套详密的全年审计计划。在全面布控的同时也要根据相关部门各自反馈的信息积极有效的设定重点审计要点,补充完善企业审计计划,依据部门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环节审计计划,有效分配审计资源,谋求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与完整性。具体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1.在企业审计计划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建立起企业的风险库作为保障并提供数据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时时刻刻蕴藏着风险,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库在每年年初针对企业运营内外部的环境和企业发展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企业风险报告。并在报告的内容中,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应对企业遇到的风险,各部门之间如何配合、预防及化解。例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当年成为了企业主要财务风险来源,并且应收账款占到公司销售额的很大比重,甚至明显高于一般行业水平,这种结果就极有可能导致公司产生坏账、死帐,严重的甚至导致公司运营的资金链断层,公司发展受阻。公司的风险库机制就应该进行积极责任审计工作,针对专门的事件,寻找其负责人。并在审计工作中分析账款未收回的原因,进一步理清解决的思路和今后杜绝的办法。2.企业可以在每年年底对公司上下所有员工基于内部控制做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了解公司基本状况。这种内部控制的初步行为,是为了基于掌握公司大概的情况下理清脉络,寻找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企业由于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及深入,这时就可以依据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采取重点把控的方式,针对问卷调查进行重点评估。在评估的内容方面需要囊括进企业终端管理、企业内部环境调查和企业物资采购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些内容的方面一定要要求企业内部员工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详尽填写,以便审计部门人员能够迅速快捷的了解真想,掌握企业最真实的面貌。在这项工作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好员工的精神状态,做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控制审计工作的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企业的审计工作要结合企业自身所遇的不同问题进行改进和提高,时刻把握审计工作的重心。

(二)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指标相结合

现代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标准与原则,往往是建立在以风险为导向基础上的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模式开展的前提,是必须立足于企业拥有良好内部控制的前提基础,首先利用内部控制机制反馈出企业中的薄弱环节和相关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在企业中计划和实施一系列审计工作。这种工作的模式相当于灵活的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果合理有效的转变为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遵循效益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三原则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的原则指导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审计人员必须要对审计工作和全部审计流程有着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1.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益性内部控制的效益性就是要求经济审计工作针对相关部门和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相关人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管理绩效的评价工作可以通过企业经营的具体财务数据来得到体现和反映,从而管理绩效可以有着客观和准确的判断依据,然而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依据,这方面的判断只能基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主要是指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章程上面,要对企业内部环境、资产、单证管理制度、财务会计、采购和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部控制在制度方面系统且全面。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就是要做好基层部门的控制,这样就便于审计工作人员在针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能够做到由下而上,不断的挖掘和发现企业的内部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并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从制度上面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在原有的基础和制度上推陈出新,推进企业的业务转型、销售政策革新和管理方式改进等。3.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健全性而言的,良好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时企业内部控制处于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才能引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正确的结论。反之,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最终导致内部控制的结果缺乏有效性,那么审计的结果往往也有失水准,达不到审计的直接目的和最终要求。

(三)在内部控制结果基础上得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阶段的基础之上,给予企业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后需要出具企业审计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审计初稿,在提供初稿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结果为基础,而出具审计报告。如若在审计中发现企业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则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之中结合企业内控结果来施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帮助企业从源头处解决问题。应该从以下两点落实:1.正确使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的高低与否,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给予的正确评价,内部控制结果是审计报告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应当予以正确合理的运用。2.定量与定性得出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这种方式与原则能够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益参考与借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时,可以充分使用对缺陷判断的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定量定性方法,来分析发现的各类问题在进行存在的潜在危害影响程度。

三、内部控制评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体现与改进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体现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实质性即是更多采用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事前、事中、事后数据得到全面的掌控,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注重结合其他审计结果。要达到目标,首先需要节约审计成本,减少审计工作对企业正常运营活动的影响,为了提高审计深度与层次、高效率运用审计资源,减少审计项目的重复出现,企业应当兼顾审计项目,将专项审计与任中调查、企业内控评估等项目适时交叉开展,避免重复。对企业员工进行的离任审计可以借鉴其任中与审计结果,进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和时间的目标。2.实行重要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企业重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分部门、公司的专项审计工作,为的是弥补因计费、财务、人力等种种原因而削弱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3.推行2年一次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结果,按照公司相关章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每2年就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任职期间定期审计工作,让对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审计工作做到周期化和常态化,从而实现审计工作能够全面覆盖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制度。

(二)内部控制评价运用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改进方向

一个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制度,可以推动企业的治理与完善内部控制,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又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互利关系。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运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调整好内控评价整体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内部控制情况本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不是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而做好审计工作需要恰当使用评价方法,注意和认识到内部控制情况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之间辩证关系,做到准确把握,做到客观定论,合理分配审计内容,避免重复审计。2.探索和建立相对成熟与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今的大多公司在对内控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探索层次还远远不够深入,评价制度不够健全,这需要企业探索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和监督这五个方面去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同时参照地方政府的内部控制评审体系,尝试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适应性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评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核心控制职能评价控制制衡机制评价等方面建立对应的评价体系。

作者:肖文娟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网,基于内部控制的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0:17-22.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5

(一)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更客观地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了解以及对其经营风险的评估,从宏观上把握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从而可以客观地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避免了以往以资产规模和企业户数作为标准确定审计范围,以历史经验确定审计重点的弊端,克服了主观随意性。

(二)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揭示被审计单位更深层次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审计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会计科目的情况,既可以从财务层面入手到业务层面,也可以直接从业务层面入手,通过对业务运行情况的了解,去核实财务层面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准确性。这种灵活多样,互相稽核的审计方法,需要审计人员深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层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审前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对任何审计项目而言,充分的审前准备工作对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预期审计效果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通过审前调查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

风险导向尤其应重视审前调查工作,尽早了解被审计单位。审计组长可采用职能部门间审前沟通、风险调查问卷、访谈、查看重要场所、查阅企业年度工作报告、工作总结、会议记录、内控手册等内部文件,了解被审计单位,为制定审计方案以及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审计组长应了解的基本情况以及应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以及职责分工情况,关注内控制度的健全性;主要产品及服务开展情况,关注新增产品及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及经营目标制定与完成情况,关注目标调整与完成情况;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水平,关注存货进销存管理、合同管理等关键业务的系统应用与运行;接受内部审计调查情况,关注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情况,关注建设项目进展及投资效果;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关注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二)根据了解的情况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组长应根据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以及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要求,编制审计方案。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主要包括审计目的、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时间安排、审计人员职责与分工等。

三、现场审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现场审计应按照审计方案的要求,理顺审计工作思路,严格审计程序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并结合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风险为导向,使“自选动作”有特色。

(一)审计组长总览项目,评估重大风险

审计组长在审计现场,需要进一步做好企业重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向审计组员明确和强调审计重点;做好组织协调与沟通、把握审计进度。根据近几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审计组长需要从具体的审计事项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发挥审计组长的作用,总览项目,统筹全局。

(二)审计组员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审计组员在审计现场,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对负责的会计科目和事项执行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把“规定动作”做到位,重点是严格落实审计组长强调的重大风险,使“自选动作”有特色。审计组员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应具有适当性、充分性,对事实的叙述要清楚完整,关键环节要具体详细记录,内容和出处要具体详实。

(三)审计组长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审计证据的质量。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长必须及时复核审计组员已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把好质量关,注意复核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程序是否有效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

(四)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

审计组长对审计组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析、汇总后,列出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重大风险事项,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交换意见。交换意见时,先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对有异议的问题和事项,提请补充资料或说明材料;最后与被审计单位班子成员或企业负责人交换意见,沟通审计结果。

四、审计终结阶段的主要工作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6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审计,它更加注重责任的履行,且传统的审计是对事不对人,而经济责任审计不但对事还要对人,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量不断加大,一方面追加的审计项目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盲目追求审计数量,而与之不相符的是审计机关的人员编制有限,人员少、任务量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之审计创新力度不够,审计效率很难提升。

一方面由于审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经济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成员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问题揭示和反映,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审计的能力和水平不足,评价不到位,致使审计成果的无法有效利用。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7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各省、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逐步展开,很多地方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此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经验不成熟,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因此,在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专门审计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转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这一规定,目前审计人员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现有领导干部离任,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审计机关无法做到事先有计划有安排,往往是被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委托,又因人员限制,仓促上阵,审计组往往是七拼八凑,有时只是对会计资料进行简单审阅,草草收场,不利于审计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审计质量的提高。同时,会造成责任不明确,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感差,审计人员大多是审完了事,不利于经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应尽可能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门机构。

2.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树立风险意识,逐渐养成谨慎、细心习惯。(2)坚持依法审计,不断完善财经法规。(3)建立逐级审计责任制,不断改革现行管理体制。(4)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审计质量。(5)实行承诺制,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6)加强审计人员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实行任期年度审计。企业领导的任期一般在3~5年,连任情况下则更长。企业的经营期是连续的,而企业领导人的任期,则具有阶段性特征。要想对企业领导人任期终结给与客观评价和经济责任鉴定,就必须全面考核领导人在任期内各年度的经营业绩。实行任期内年度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任期内存在问题,防止发生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任期终结时的审计工作量。同时为了确保建设一支勤政、高效、务实的干部队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决不能走过场,摆样子,必须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而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往往存在着“先离任后审计”现象,其弊端过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造成用人与审计脱节,失去了经济审计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了审计机关对问题的处理难度,所以各审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中办、国办《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4.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在《审计法》和《暂行规定》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现行《审计法》将审计法机关的职责界定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审计对象也不例外。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只能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以及有关问题,与其无关的不在审计和评价之列。

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8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是审计部门必须致力研究的问题,为您编辑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率的几点思考分析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率。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率的几点思考分析审计的实效性不强。主要在一些地方,大多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后的审计,一些领导已在新部门任职,审计部门按照纪委、组织部门的要求进行例行审计。由于一部分领导干部已升迁或者平调,不仅领导干部本人不重视,而且被审计单位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尤其是对已升迁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不愿意提供真实情况,文过饰非,并粉饰其成绩。对于平调和已退休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审计质量不高。地方党委、政府希望通过审计后能提供利用价值较高的审计信息。但由于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从传统的审计方式分离出来,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或者单纯的罗列数据,具体体现在三多三少,即审计出来的问题以反映单位的问题多,而涉及个人的问题较少,责任不清;审计评价反映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而反映工作成绩的较多;审计情况定性的反映多,而定量的较少。因而使各级党政部门无法利用或利用的较少。

信息渠道不畅。审计信息不畅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开通审计渠道,实行封闭审计。二是只审计调查了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情况,而没有向纪检、司法、财政等综合部门审计调查有关情况,同时也没有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放弃了一些可能掌握的审计信息源,从而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三是审计调查和座谈的方法落后,审计调查座谈面窄、选择的时机不当,询问的方式、指标设计不科学等。同时,由于审计和审计调查不深入,审查不全面,对履职者不感弘扬和肯定,对腐败者不敢揭露,审计评价观点莫棱两可,态度暧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9

1.审计标准不明确。目前,我国县级以下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使得经济审计工作难度增加,审计效率上不去,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如我国某些乡镇单位同时设置两个并列职位,镇长和党委书记,二者并虽有详细的工作界定,但在行使经济审计工作时,权利出现严重交叉,进而导致审计工作模糊不清,出现相互推让的现象,从而使审计工作难度加大。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虽然制订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召集学者专家进行研究探讨,但仍旧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评价方法不全面,如只采用了归纳法,并没有采用其它统计方法,使得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其次,评价标准不统一,如在经济审计时,通常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使得审计工作缺乏一般性。再次,评价方法不同,使得审计工作容易出现重复,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操作流程。

2.审计原则没有有效落实。我国大多数乡镇行政单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某领导离任之后才召集经济审计工作,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进行此工作。这明显违背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因为该规定要求,在政党干部离职之前,必须做好经济审计工作,在审计中如果发现问题,应明确交代清楚,才能离任,否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如果前任领导在任时存在一些经济问题,但并没有及时查明,使其存在一些侥幸心理,而后任者由于前任的经济问题,负担加重,便会出现一种松懈心理,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据调查,这种现象在一些乡镇单位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经济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3.经济责任不明确。首先,由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工作具有长期性特征,如果出现一些经济审计问题,很难分清楚是上任的还是现任领导的。其次,镇长和党委书记的权利存在着交叉。根据规定,党委书记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该镇管辖地区的宏观经济,同时主管责任。而镇长主要负责经济工作。这两种权利由于界定不清,使得经济审计量加大,同时削弱了其它人员的监督力度,使得廉政效果无法达到。再次,乡镇行政单位在经济责任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如在乡镇集体和被审个人的经济责任,缺乏界定标准,使得经济责任承担者不明确,进而导致经济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提高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措施

1.完善经济审计指标。由于经济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再加上审计对象多样化,使得审计工作在开展上存在一定难度。以此,应遵照国家颁布的审计指标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制订较为统一的审计标准。在审计标准制订时,制订人员应当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局限于纠正经济错误,而是实现有限资金高效使用。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以在制订时,需要着眼于当地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该地区的经济审计标准。此外,还要考虑到行政单位的性质职能,考虑到它们的经济目标,再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制订出一套合理的经济审计标准,使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统一。

2.处理好离任和审计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弊端,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无法解决,也使先任领导存在侥幸心理,后任者有鉴于前任的事迹,也出现松懈心理,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以此,县级以下领导干部在离任之前,必须做好严格的审计工作,才能做出离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任领导形成警示,让他们在就职期间做好当地的经济工作,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另外,实施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还会起到禁止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于廉政执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该原则还避免了先离任后审计所带了的弊端,使经济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提高了审计质量。

3.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首先,由于县级以下的经济工作具有连续性,并且时间跨度大,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分清前任和后任的经济责任。所以,应聘请专业经济工作人员,采取专业的分析方式作出合理的审计方式,使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得到明确划分,使他们在离任及就任时担负相应的责任。其次,做好领导者的责任划分工作,使镇长和党委书记两者的工作更加清晰分明;使审计个人和集体具有明确的界定,以免出现经济审计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

4.提高审计效率。首先,由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广泛,所以应合理使用当地的资源,才能提高审计效率。如在出现审计人员缺乏时,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增加审计人员,还可以专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使他们长期从事审计工作,此外,可以和相邻乡镇做好沟通工作,做好联合审计工作。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县级以下的乡镇地区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对审计人员也出现了较高要求。以此,这些乡镇审计机关应聘请专业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引进金融、会计专业的人才,以弥补审计方式单一、审计人员缺乏等不足。另外,还应做好审计人员培训工作,使他们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以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审计工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