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2:17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1

桐柏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作为红色苏区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先后有3个中央级、6 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此建立,刘少奇、李先念、贺龙、王震等300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将帅在此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机关等革命遗址120 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对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而鲜活的生动教材。

我们先后到医圣祠、武侯祠、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等地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程,在接受红色教育中感悟初心使命,收获信仰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向纵深走实。

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诗句表明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高层领导人慕名前来参观过,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在桐柏革命纪念馆广场,面对英雄塑像,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让现场所有人都深受感染,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深切表达了自己永远跟党走,永远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决心。然后大家集体向英雄塑像三鞠躬,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最后我们依次参观了“ 淮源星火”、“红旗漫卷”、“抗日烽火”、“中原伟业”、“桐柏霞光” 5个专题展厅,同志们在大量的珍贵史料前和讲解员的讲解下,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西南军区和桐柏数万将士血与火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红色廉政文化展馆正厅设五个单元,分别是“廉政历程”、“不朽丰碑”、“警钟长鸣”、“中原新风”“时代号角”。“廉政历程”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就开始了大规掺的反腐肃贪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形势和问题下,重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历程;“不朽丰碑”,讲述了通过党员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执政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涌现出大批优秀党员,给我们塑造了廉洁典范;“警钟长鸣”,讲述了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而一些干部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扭曲,成为了人民的罪人,给我们以警惕作用;“中原新风”,讲述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培育中原大地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新风正气,为实现了河南发展新跨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时代号角”,讲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在突出的位置上,旗帜鲜明的反对腐败,这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号角。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 中华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大学生继承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热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爱国主义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识。

一、保护和修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倡导理国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2008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雪灾、达赖集团策划暴力犯罪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卡弗蒂辱华言论、西方恶毒攻击中国等,这些接踵而来的恶性事件,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着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我们走在校园里随处都能感受到这种爱国气氛。

在大学生爱国行为的表达中,我们也看到了大学生其他的方面。少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很漠然,他们过着颓废的生活,生活只能用腐化来形容:追求档次,崇尚名牌;(游戏)丧志,荒废学业;寄生依赖,既糟蹋了父母的辛苦钱,又辜负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期望。一方面,他们不了解国史、国情,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另一方面,他们又踊跃参加党课学习,主动申请入党。这些人睡懒觉,逃课,上网,谈恋爱……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影响,使他们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上也存在许许多多的缺憾。如此种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这部分大学生的痛心深思。

在大学生爱国行为的表达中,我们也看到了少数大学生的“民族主义”式的爱国主义。在“爱国”的外衣下,他们表现出一定的狂热,比如:拒绝日本人入内是爱国,不吃麦当劳是爱国,不入“家乐福”是爱国。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既震惊又悲哀。

然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双方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盲目抵制,以暴制暴,是没有意义的。要使爱国热情发挥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我们就必须将爱国热情纳入理性的通道,使这种爱国热情更加理性、宽容和开放,更加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此,我们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关头,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智慧和远见,表现出真正的大局观念;爱国,要的不是冲动,而是把爱国激情化为踏踏实实的学习,为将来报效国家做准备;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和智慧;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理智、文明、有序地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要自觉地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回顾刚刚过去的日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得好,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不好,国家和民族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寒而栗。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谈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的话题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紧迫了。

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

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的沧桑巨变,仍以巨人之姿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充满生机与活力,尤其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中国正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世人惊叹其延续力旺盛的同时,我们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有着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世代相传,不仅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且维系了社会的和谐运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然而,美德是不会遗传的,只有经过培育和传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能得到飞跃和升华。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的提升,也是需要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熏陶和植入,继而转化生成,成为大学生做人立世的根本,成为他们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内在动力。而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的提升,反过来又能把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可见,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是活力。因此,我们需要传承给大学生的是“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志向;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自强不息、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是“人不可以,之耻,矣”(《孟子・尽心上》)、“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矣”(龚自珍《明良论二》)的立志持志、自我磨练的砥砺意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超然豁达、宽容仁爱的道德境界,等等。

传承这些传统美德,并非是使其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或可操作的武器,而是塑造大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人格,倡导大学生弘扬重德精神和入世忘我精神、自德精神和自我磨练精神、群德精神和自然陶冶精神,从而通过启迪内心觉悟而达到行为自觉,实现“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

通过传承这些传统美德,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让他们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让他们知道,爱国,就要爱得理性、爱得深沉、爱得真挚、爱得长久、爱得有效,就是要把朴素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知道,爱国的本质是利国爱民,爱国既要有热情,又要有本领,还要讲方法,所以在爱国的行动中要顾大局,识大体,明大理。

三、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最具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也容易接受。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能力明显欠缺。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更容易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在这样的一个重要阶段,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样一面精神旗帜。

爱国主义内涵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行动的表达,都要求当代爱国主义应该突出强调理国、行动兴国。我们讲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认识也正是集中于这一点。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大学生有了理国、行动兴国的认识基础上,让他们知道: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和现实目标,能够最广泛最有效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大学生有了理国、行动兴国的认识基础上,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促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可见,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根本一致的。

在大学生有了理国、行动兴国的认识基础上,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它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很显然,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爱国主义的奋斗目标是根本一致的。

在大学生有了理国、行动兴国的认识基础上,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他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根本一致的。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3

尊敬的党组织:

在我看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和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爱国主义,与其他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整合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因为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促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可见,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宗旨和现实目标,与爱国主义的要求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内在的深层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而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旗帜,以及事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党和人民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探索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科学之路、幸福之路。很显然,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任务、理想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从而帮助广大人民真正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真正建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以百倍的信心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他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不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也是爱国主义所要求的,都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爱国主义的深层关联,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4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在我看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和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爱国主义,与其他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整合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因为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促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可见,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宗旨和现实目标,与爱国主义的要求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内在的深层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而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旗帜,以及事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3COME文档频道 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党和人民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探索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科学之路、幸福之路。很显然,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任务、理想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从而帮助广大人民真正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真正建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以百倍的信心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他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不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也是爱国主义所要求的,都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爱国主义的深层关联,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积极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从而打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稳步和深入开展。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5

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新的国际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然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之花开满语文教学园呢?

一、提升自身素养,感染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人文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有爱国心,中华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易带俗气,难以迸发出强烈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如在讲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感受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借助作者之笔,熏陶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国家初中教材编委在编纂课本选文时,选择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其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语文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这片园地。有了爱国心才能悉心地去播种美的种子。我们应借助作者之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曹操《观沧海》表达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气魄;散文《济南的冬天》恰似一幅淡雅 的水墨画,使人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 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不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一幅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名篇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

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感,又让学生油然生发出爱国主义情怀。

三、探究文本主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手写我口”。文本是浓缩思想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修辞同主题分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转贴于

爱国主题的课文不乏外国作品,比如散文诗《海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变身为文中的“我”,进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与热情。

四、提高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诵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初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

例如,在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后,我们大声的诵读就可以体悟到诸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在讲授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弄懂“忧患”和“安乐”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先展开想象,思考我们当今的治国之道该是怎么样的,再感情诵读课文。这样很容易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意识,明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义。我们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伶仃洋》等爱国诗篇的时候,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注意方法,把握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结合语文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实践不应置于思想教育之外,思想教育也不应是硬加进听说读写的“材料”。语文能力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写出“理”,关键在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就应牢牢结合语文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悟,感受,升华。可以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 。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分享; “我爱壮丽山河”图片展览;“奥运伴我成长”朗诵比赛;“城乡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根据调查写出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广泛、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效果显著。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6

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爱国主义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甚至不同的人对爱国主义理解各不一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国主义研讨党课讲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您的阅读。

同志们:

根据XX的安排,我要就“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我认为,开展这个活动正当其时。

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爱国主义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甚至不同的人对爱国主义理解各不一样,比如:从社会性质来看,有奴隶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有资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从民族特性来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观念;从思想情感来看,存在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理性的爱国主义观点和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思想;从历史发展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想从溯源、明理、晰义、践行四个层面与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溯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

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历史,爱国主义内涵之所以如此丰富,爱国主义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脐带”,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特的文化土壤。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而文化不断的,首先就源于爱国主义的“根”之深、“蒂”之固。

中国,一个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她之所以能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千百年来淬炼的爱国主义传统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无疑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从王进喜、雷锋到焦裕禄、孔繁森;从邓稼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赴汤蹈火,他们以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二、明理: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成为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二)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今日之中国,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犹如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同香、瓣瓣同心。“同香”,同在都蕴含着一种爱国情怀;“同心”,同在都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

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福祉,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祖国统一大势所趋,民族团结来之不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祖国统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晰义:从三个维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传承和价值取向,在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应对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显示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去参悟。

(一)要遵循理论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鲜明主题及“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内涵及表现随着中华民族的不同境遇而不断变迁。

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主题,才能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绽放出绚丽光芒。

(二)要遵循历史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和情怀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中华儿女只有将国家核心利益、民族长远利益作为爱国言行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情转化为对国家忠诚、对民族热爱、对人民关切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作用。

爱国不仅有感性的表达,更要有理性的行动。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华儿女只有深植爱国情怀,保持爱国理性,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真正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增辉添彩。

(三)遵循实践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和担当

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是凝聚和引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显示出非凡价值和巨大担当。

深刻领会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就要科学认识中国崛起、民族振兴和世界繁荣、人类进步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大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践行:把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每位国人不管走得有多远,都要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如何让爱国主义传统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教育是永恒主题,践行是根本目的。要在教育中激发爱国热情,在践行中养成爱国自觉。

(一)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撑

对祖国的热爱,源自一个人的自然情感,但也需要培育和滋养。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朴实的“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二)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关键一课

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青少年做起,这方面工作是管长久的、管根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与觉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体验和熏陶逐渐形成的。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人生。

家长特别是父母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三)让爱国主义成为每名中国人的行动自觉

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主要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看他对社会是否有贡献,对国家、对人民是否做了有益的工作。

“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困难和压力,往往更能检验一个人的爱国情怀。

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不畏压力、攻坚克难,越压越勇、越压越强,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让爱国主义成为我们务实前行的不竭动力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在新时代,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最终落脚点即是在自身的本职岗位上踏实肯干,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任劳任怨。

摒弃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观心态。做到真正静下心来,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发光发热,从一点一滴做起,工作中不拉后腿,不满腹牢骚抱怨,不好高骛远,不斤斤计较,为国家的发展和荣辱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7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爱祖国、爱人民既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爱国主义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根本目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爱国主义教育就完全偏离了方向。本文论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精神是抵抗一切外来侵略、洗刷民族耻辱的力量源泉,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教育。

一、要强化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把握历史兴衰原则和规律。要通过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牢牢把握爱国主义在中国历史兴衰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中国历史的演变,是爱国史的演变。中国最终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核心动力。14年抗日战争,把爱国主义精神演变得淋漓尽致。东北抗联抗日、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全体中华民族抗日,自始至终贯穿了爱国主义这个力量源泉和强大精神力量。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抵抗一切外来侵略的法宝。爱国主义也是战胜一切自然灾害法宝。中国能够应对和战胜地震、洪涝等罕见自然灾害,同样依靠爱国主义这个法宝。

二、要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用理想信念激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几代人的共同夙愿。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数百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迎来了曙光。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要通过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教育,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强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部署伟大意义作用教育,强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与各行各业各单位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

三、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先进的价值取向规范思想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先进的价值取向和爱国主义是相辅相成的。要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和实质,要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要深刻理解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有深刻理解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尊严的道理,要深刻理解只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民才有真正幸福可言的道理。要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结合起来学习理解,要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努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诚信建设、道德建设、创新敬业的成效,把爱国主义融合在本职工作之中。

四、要强化四个自信教育,用党的战略方针指引前进方向

爱国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靠的就是四个自信,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自信是前提。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其他各项制度不动摇,要始终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融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1).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8

第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是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多年来,特别是近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原来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欣欣向荣的中国。总之,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中国。所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民,如果不爱社会主义,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民的利益,那就谈不上爱国主义。

第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爱国主义的主题。一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活动。离开它,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为实现新时期爱国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爱国主义者都应做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而且,每个爱国者都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国的优势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们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缺乏分析,产生盲目崇洋心理,丧失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第三,经济全球化更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 教育方式 知行统一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国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已成为千古垂训;古代有屈原、毛遂等人报答养育他们祖国的典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振聋发聩;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感慨震地有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更是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情,表达了一代伟人的崇高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是我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旋律,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信念的确立,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祖国情感孕育增多、知识积累、了解历史,才能逐渐实现由爱国情感向爱国主义信念的升华。所以,在大学阶段,是培养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大学生在从对父母、家庭的依赖中走出来以后,在面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寻找新的归属,包括对群体、他人的归属,对民族、国家的归属。作为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与现状了解越多,就会对他所处的环境、民族、国家和民众认识深刻,自身的责任感也会不断增强,归属感也就越强烈,爱国的情感也就越深厚和自觉。

当代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作为80后的年轻人,虽然有一定的急功近利的观念和自我为中心,但他们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完善追求,思想活跃、关心政治,关心他人,而且渴望中华振兴、国家富强。

1.学校要为爱国主义教育确定思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时代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思路,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以爱国主义思想指导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训、校风中。有意识地营造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舆论风气以及审美观念。通过布置校园文化设施,设计人文景观,使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宣传爱国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用科学的爱国主义思想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要注重知与行的统一观教育

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和环境中的人,实践中的爱国及爱国主义的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理念的内化与践行。中国近现代史雄辩地证明,爱国主义始终是团结和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展和繁荣的一面伟大的旗帜。当今时代,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根本上是统一的。当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把爱国热情倾注到爱社会主义事业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的具体行动上,并逐步达到自觉追求、信仰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和系统的课程。充实目前开设的《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利用有层次的课程设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其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也要加强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国情,熟悉和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杰出历史人物和爱国英雄,在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紧跟时事,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活动。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无私无畏、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地震中典型人物的英勇事迹也使得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弘扬。把握契机,大力弘扬地震中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其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重视和加强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课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民主生活和组织发展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形成热爱班集体和学校,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和校风。爱国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上,更表现在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增进对祖国和人民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将由学校及老师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偏重爱国主义知识的课堂统一灌输,向爱国主义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勤工助学、社区活动。号召学生主动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将对祖国历史的回顾、对祖国现状的歌颂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并在践行这些爱国行动中锻炼和成长。要有效选择、整合、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才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使爱国主义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自觉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实际的爱国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