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爱国主义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4:50

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向大学生讲清全球化的实质,清除错误的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一、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膨胀,使整个世界日益地结合在一起,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向大学生展现了美好的一面,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由于对全球化缺乏全面而正确的了解,不少大学生产生某些模糊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1.地球村意识成为主流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少大学生对全球化理论有一定的接触,特别是在网络上的虚拟现实的相辉映下.大学生中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惟一出路.如今世界市场已经建立,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联系进一步紧密,实现了世界大同,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用地球村意识取代国家民族意识。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大学生中有相当的市场,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互联网已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国家、民族意识已无任何存在的意义,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国家无能论”的观点。这类错误的认识,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危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大潮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种思想意识也已广泛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受外界传媒的误导,不少大学生仅看到世界和平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仍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对我国所面临的,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及敌对国家的威胁和周边不安定的因素认识不够,国家安危意识较为淡薄。

3.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情感有所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受到冲击。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大学生的世界情结日益增长,他们关心世界安全与和平,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爱世界”的情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应当以爱世界为主,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了,关注和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时间减少了。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是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网络增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其兴趣点主要聚焦于外来思想和文化,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受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有的甚至拒绝接受中华文化,出现文化上的崇洋的新现象,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直接导致了爱国热情的减弱。

二、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爱国主义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对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即全球化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的,以跨国公司为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表现为全球经济市场化或市场经济全球化;政治上表现为企图用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在走向市场化和开放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出生产、贸易和金融三个方面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起主体作用;知识与人才国际性流动速度加快等特征。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要把全球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的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和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表现为: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全球化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资源配置趋向优势化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和各国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使产业结构更趋向合理化。其次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交织,相互诱惑,增强了各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消除各国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促使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再次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政治、文化、意识领域的接触、对话和交流。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已连接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个体,任何世界性的问题都必须依靠各国通力合作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这就改变了以往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对抗状态,走向接触、对话和交流。最后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使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化在向我们展示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暴露无遗。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全球化产生了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全球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它们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主导着世界经济秩序,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干涉以谋求经济霸权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强行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在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平价劳动力的同时,借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把生产污染的产业调整给发展中国家,转嫁了生态危机,由于发达国家的实力优势获取更快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实力原因发展速度较慢,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2.向大学生讲明全球化进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和矛盾,从直接的对抗性形式转向竞争与合作的非对抗性形式。虽然斗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斗争的内容却从单一的军事威胁,转向全方位的威胁,经济、政治、信息、、文化、国防等更宽的领域。在竞争和合作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化,在这种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呈现出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加强。

(1)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利益凸显,要求对高校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的有机联系加强的同时,加剧了各国的竞争,为了使本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占据全球化进程的制高点,各国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对本国的国家利益的维护。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不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制裁和政治干涉,如美国至今仍拒绝签署大气候的《京都协定书》,9·11事件后,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立即交纳了一直拒不缴纳的联合国会费。对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是其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最佳工具,是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西化”、“分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认清全球化的实质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其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的联系加剧了,人们的世界情感增强了,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消除贫困和饥饿,维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打击恐怖主义等世界性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全球化不可能改变发达国家作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秩序,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应当高举的旗帜。当然,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也应当正视新的时代特征,在坚持当代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基础上,要在大学生中提倡爱世界的情感,要向学生讲明当代爱国主义中有爱世界的内涵。当前要爱世界必须首先爱自己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搞好自己的经济和保持本国政局的稳定就是爱世界,也是为全人类的和平与文明进步做贡献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情感和爱世界的情感真正交融于一体。

(3)全球化进程中在和平与发展主题的背后,隐藏着在西方国家全方位渗透的阴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社会所大肆炒作的全球化,一是政治全球化,鼓吹“国家无能论”,“人权大于”,企图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机构”领导世界,要以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二是鼓吹“文化全球化”,倡导实质为西方价值观的“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三是鼓吹意识形态全球化,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用“全球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手中,变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的渠道和工具。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反渗透、反“西化”和反“分化”的工作,用爱国主义建筑反渗透和反西化的防渗墙。

三、关于全球化进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两点思考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全球化在大学生中产生不少的错误思想认识,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冲击,如何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加以充实和完善

一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化和层次化。当代大学生已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构建上和选择上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和层次化需要。因此,要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括如下重点内容。

(1)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爱国热情。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近现代因外敌入侵,遭受近百年的屈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实现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培育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基础的热爱之情,以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起来,形成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3)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为重要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全球化的各种竞争归结起来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和人格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其爱国情感才能稳固长久。要通过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和理解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最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在职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2

一、激发学生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例如教学《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为了突出邓世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勾起学生回忆影片《甲午风云》黄海大战的生动场面,再让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时指出邓世昌入水后曾被随从救起,但当他看到全舰战士都牺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难,临死前还高呼杀敌不绝,这种义不独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它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概念。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而富于感情和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时,教师要生动形象地讲述史实,绘声绘色地展现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铿锵语言,在教师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讲述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以表达谭嗣同不畏艰难,为人民、为国家敢于献身的精神,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3

对于成人高校而言,如何在加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同时,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真正树立起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观念,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成人高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基地,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对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应该有所差异。民族学生必须既热爱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并且还应该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要坚定各民族大团结的观念。课堂上,老师应该让学生从爱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做起,让学生充分认识保护家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承担起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热爱自然资源的爱国义务和责任,并把这种义务和责任贯穿到人生历程的始终。笔者在给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做文章。比如,将现在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到的美丽风景、人文景观与过去旧的落后的场景图片相比较,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他们每个人去关心、爱护,保护自己的家园。由于少数民族同学大多对自己的家乡有特殊的情感,他们大多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2通过课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笔者在课堂上播放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视频;播放少数民族封建农奴制下老百姓被奴役、被压迫的非人生活纪录片;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给他们讲解少数民族和平解放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数据和案例,介绍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课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结合

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然而,笔者在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目前不仅是成人高校学生,普通高校学生都有“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想法,由此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课老师的言行更容易产生效仿行为。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途径。只有教育者具备了极强的、正确的政治性,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政治持有正确的态度,正确认知民族与祖国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加强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及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3.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5

读郭沫若的作品,给我感触颇深的除了他那叫喊式的诗风,便是那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了。了解他的生平之后,你会发现,在他的生活和思想历程中,经历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深刻转变。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他就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始终探寻并摸索报国、救国之路。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他一直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跟随时代不断前进。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自己颇感觉着也就像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告别自由主义,迷信革命领袖,为保自身政治地位,犯了不可否认的错误,引来众多争议,但他依旧是爱国的。曾经有人给过他“御用文人”、“文学弄臣”、“拍‘舵爷’马屁”、“蜀犬”等头衔或称谓,那也是对其后期错误的一种评说吧。但我认为功过两分,对郭沫若这样一位有争议的文学家,需要“知人论世”,采取科学的态度,纵使其有千错万错,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永远不可被抹去的,而他在人生中迈出的每一步,也都是由爱国主义和时代潮流所决定的。

早在青年时期,郭沫若便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那是天然地从对祖国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中培育出来的,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斗争和民主革命紧密相连的。面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困境,郭沫若毅然选择了弃文学医,背井离乡,怀着“科学救国”、“报国济民”的誓愿东渡日本留学,想以此来为国家做一番“切实贡献”。他曾这样说道:“我在年轻时候,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倾向于实业救国。”(《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从幼就读书。十岁以来就在当时的富国强兵的思想中受着熏陶,早就知道爱国,也早就想学些本领来报效国家。为了满足这种志愿,离开了四川,一九一四年到日本留学,学了十年的医。”(《自序》)他的爱国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相一致的,其主要表现是:一,痛恨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痛恨造成这种现实的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对这一切表示了强烈的愤怒和诅咒;二,热烈向往光明,渴望自由,希望祖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三,为了改变祖国的现状,勇于追求,勇于进取。这种思想支配和指导着青少年时代郭沫若的一切行动。(《郭沫若自叙: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

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习毕竟太深了,学医的同时,仍被文学吸引,又受到泰戈尔、歌德、席勒、海涅等诗人的影响,最终又选择了点燃文学欲望的烈火,放弃医学委身文艺。郭沫若从“实业救国”,学习西方科学技艺,到投身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反映了他的思想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更新,顺应了由注重“物质文明”到注重“精神文明”的演进。他说:“这个时代的觉醒促进了我自己的觉醒,而同时也把我从苦闷中解救了。从前我是看不起文艺的,经这一觉醒,我认为文艺正是摧毁封建思想,抗拒帝国主义的犀利的武器,它对于时代的革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真正的科学技术等具有同样不可缺乏的功能。因此,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我无法精进的医学而委身于文艺活动了。以上是时代觉醒的因素,使我从医学转向到了文艺。”(《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

此后爆发的十月革命便为他彻底地指明了方向,让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更加伟大的觉醒,逐渐完成向无产阶级的转变,也预示和决定了郭沫若为未来的生活道路和发展方向。他写道:“我自信是热爱祖国的。学医为的是想学点实际的本领,来报国济民;搞文学是想鼓动起热情来改革社会。这改革社会的要求,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这儿应该感谢十月革命。它唤起了当年的青年,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对于这新社会生出了作进一步了解的要求。”(《自序》)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6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建设系列

1.完善基本设施。要有规范的国旗旗杆旗台,有醒目而庄重的教育方针、“两图两墙”、名人格言画像、校训、壁画、标语、专刊布置,有数量足够的图书报刊和规范的图书室、阅览室,有固定的校内教育室、陈列室、校史室,有可供实践的纪念馆、共建单位、名胜古迹景点、重大建设工程等校外教育基地。

2.优化校园育人氛围。校园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定期播放每周一歌,广播报道国内外大事,举办故事会、报告会、演讲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性竞赛活动。

3.健全相应活动组织。要组织有关兴趣小组,组建升旗手班、鼓号队、艺术团,创办“少年军校”。

4.建立必要仪式制度。要坚持每周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升旗仪式、入队宣誓仪式、毕业典礼仪式。

二、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渗透系列

1.史情渗透。文史相关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2.形象渗透。思品、文史科要把握课文内涵,文道结合,突出课文人物高大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教育感染学生。

3.常识渗透。常识性强的学科或课文,要抓住结合点,通过讲解或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基本常识教育。

4.数据渗透。要充分利用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的各种具体数据,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编写应用题等,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感情。

5.欣赏渗透。通过课堂艺术欣赏,实物挂图电教观赏,激发爱国热情,陶冶爱国情操。

三、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活动系列

1.社会调查系列活动。通过参观访问通信等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举办报告会、演讲会、书画展等,歌颂伟大的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政策。

2.献爱心系列活动。根据不同时期和要求,组织学生向灾区人民、希望工程、贫困乡小朋友、军烈属、残疾人等送温暖献爱心,教育学生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

3.小星星家乡情系列活动,组织诸如“家乡的明珠”遐想习作、“家乡山水美如画”绘画展览、家乡新闻采访报道、“小星星家乡情”朗诵会等,培养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美我家乡”的真实感情。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7

语文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适时、自然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不能单为“爱国”而“爱国”。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是违背语文课的教学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其思想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首先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年事已高、生活贫困、悲苦而无助的老人形象,狂风吹掉了屋顶的茅草,拄杖的老人拼命地追,他气喘吁吁,体力不支,顽皮的孩子抱着茅草跑了,老人用力的喊,直到口干舌燥,还是没能喊回顽童。老人无奈的回家了,半夜里,雨漏进了破茅屋,老人面对爱子,面对冰冷的破被子,痛苦而无助,此时此刻,主人公很自然地会发出呐喊,而他的呐喊实在出人意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原来,身处漏雨茅屋的主人想到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寒士”。文章最后,作者又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对自己理想的补充,令人感动。文本分析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我们甚至不用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就会如春雨,如甘露,点点滴滴,沁入学生心田,成为其高尚思想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二、品析、感悟语言

语文教学说到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感悟,而品析、感悟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要设法让文字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他们沉迷于玩乐,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服饰怪异,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巧用比喻描写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形态,又用反语“标致”表现作者的反感与嘲讽,并用动词“扭”表现清国留学生的扭捏之态。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勾画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厌恶之情,因此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寻求真知。在仙台,一次看电影时日本学生狂呼“万岁”,而电影内容是枪毙中国人,这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至此,教师可以问学生“刺耳”的原因。很明显,日本学生的欢呼,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以致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鲁迅赴日留学,本为学医,这次看电影之后,他弃医从文,改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三、抓住教育契机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8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内聚力、凝合剂,是形成其他优良品德的基本因素,是道德课的起点。今天,对中小学生来说,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这是现阶段爱国主义的核心,为祖国四化努力学习,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成为祖国“四有”人才,以后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作贡献,这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政治上的要求,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加里宁说:好好学习,出色地学习,这是苏维埃儿童最主要的爱国主义事业,你们的共产主义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这就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习联系起来。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本领是他们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要求他们都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提得非常明确:准备为四化贡献力量。为了使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衔接好,在小学高年级,就应开始教育学生记自己的学习同祖国四化建设联系起来,使他们怀抱这样的理想和愿望升入中学。

加里宁又说:对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须从深入认识自己的祖国开始。在小学阶段,就是要通过《小学生国情十知道》,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真挚的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尊重国家的标志,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也是推动每一个公民奋发前进的动力,要准备为祖国建功勋。进入中学,必须使青少年对祖国产生自觉的、有目标的深厚感情,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使爱国主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牢固的观念,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认识到为祖国作贡献是个人最大的光荣,从而奋发进取,时刻准备为国争光。小学阶段主要是教育学生初步认识祖国、热爱祖国,到了中学就要进一步深化,并教育学生要献身祖国,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即从小学到中学体现一个认识祖国,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有较大的形象性、直观性,学习和活动的自觉性与独立性尚未形成。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和活动的形式上比之中学生必须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更多地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指挥和带动下开展活动,到小学高年级可以而且应该逐步放手培养学生干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进入初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虽仍需班主任、辅导员下较多的功夫、力气,但在内容上可开始进行一些带哲理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政、史、地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教育。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一、多元文化思想的两重性

(一)多元化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一元化的历史。秦始皇焚书抗儒痛下杀手以期扼杀不同的声音,最终导致了政治上的专权,思想文化上的一元。虽说以后的日子里文化上也有一些变动的波澜出现,但终不出一元文化的囹圄,主要因其政治上专权所致。

但是由一元向多元文化发展如百川东归海一样势不可挡,并且成为历史的必然。世界上西班牙、葡萄牙率先进行了地理大发现的活动,随之整个世界的面貌浮出水面,真正的世界史开始了。孤立的各大洲连在了一起,势必引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撞击和交汇。

国外和中国产生文化激荡和交汇的时候正值清代,是为晚清。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诸领域学习西方,在教育上终于打破了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中国人中出现了西学之秀。四书五经之外,晚清的文化中也夹杂了些许天文算学的声音,甚至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袍的中国人也说起了英语。晚清由一元步履维艰地走向多元,中国开始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工商业文明。晚清在逐渐多元的社会境况下和世界逐渐熟识起来。

(二)多元化——改革开放成果之一

建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新中国关闭了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重新开始了和世界接轨的坦途。多元文化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卓著成果之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领下,新中国稳步前进,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国力逐渐强大,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三)多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思想面临的挑战

较之以前的一元文化,多元文化导致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冲突和道德相对主义,造成思想跌宕、迷失,缺乏独立性,进而随波逐流。上了大学家长对学生的约束力弱化,是处于大学生自我能动性较强发挥的阶段,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五颜六色的生活难以控制,享乐思想严重,像中学那样的刻苦学习精神几乎丧失殆尽。

尤其是当前多元文化中非常突出个体本位思想,使大学生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表现为国家意识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减弱。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有一些学生谈起爱国就认为是强硬外交或者武力外交。崇尚暴力外交的这些大学生却对国内民众态度淡漠,存在爱国容易爱人难的尴尬处境。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多数已满18岁,此时家庭教育已成功地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已塑造出孩子某种性格和思想倾向。面对多元文化激荡大学生存在诸多思想上的问题,兹从家庭教育上寻找原因,在学校教育上寻找对策和方法。以期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失误及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思考和对策

(一)改变告知式教育,代之以参与式教育

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国人不自觉地一直忠诚的贯彻着告知式教育,即在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告之这个事能做、那个事不能做、这个该这样做、那个该那样做,孩子被剥夺了先思考,然后做决定的权力,家长的意志取代了孩子的意志和思考。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买衣服,家长看上了一件格子上衣,就大加渲染格子上衣的众多好处,诱使孩子去买,实际上孩子看中的是带蝴蝶结的纯粉色连衣裙,最后家长使用不给孩子买玩具等方法进行威胁,迫使孩子接受了家长相中的格子上衣。有时我们带孩子去买玩具,我们认为孩子应该买一个比较复杂的益智玩具。我们的理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这种玩具,并且锻炼了手、眼协调,有益智力发展,这钱花的值当。而孩子看上的恰恰是一辆没有益智含量的铝合金车模,并且家里已经有一个车模了,当然孩子相中的这个车模和家里的那个还是不一样的,这样双方就发生了分歧,家长坚决不买车模,只买家长认可的益智玩具。诸如此类反复的斗争过程中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意识和权力逐渐被侵蚀掉了。

孩子们被从小告知见到叔叔、阿姨要问好,而孩子对我们的这种告知式教育并不买账,他们用逆反的方式进行反抗,你让我问好我偏不问。这种不合作的逆反方式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孩子在游乐场打滑梯,有时候他想直接从滑梯下面冲到滑梯上面,为了增加自己向上冲的惯性,孩子会进行助跑。我亲眼目睹了两位妈妈在孩子助跑中起的不同作用。

一孩子跑离滑梯大概100多米处,然后向滑梯冲去,他努力地冲进滑梯,手紧紧抓住滑梯两侧试图攀登到滑梯顶部,在快要接近顶部的时候终于又被地球的引力拉回到滑梯的底部。旁边的妈妈忍不住发言:“你离滑梯太远了,离滑梯近点你就能上去了。”这位妈妈觉得孩子助跑距离太长了。

另一位妈妈在面对同样的场景,她也认为助跑的距离确实有点长,孩子的一些体力会耗在短跑上。妈妈说:“刚才你在那儿朝滑梯跑,现在站在这儿,朝滑梯冲,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孩子在距离滑梯四、五步的地方朝滑梯冲了过去,最终上去了。妈妈引导孩子从不同的地点上滑梯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通过实践自己就得出结论:距离滑梯太远冲不到滑梯顶部,离滑梯四、五步远会比较容易上去。

如果第二位孩子能比较持久地从父母那里获得启发式教育,那么这位孩子长大后就会独立思想、分析问题。我想这种教育可以被称之为参与式教育。

既然有为数众多的孩子在接受告知式教育,进入大学以后在课堂上包括课下大学生们生活的众多方面,老师们都要积极、有意识地去实施参与式教育,就像我上面举得第二个妈妈的例子一样。

(二)培养大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独立性培养。比如有的父母带孩子去海边玩耍,却不准孩子坐在沙滩上,理由是沙滩潮湿会侵害身体。如果父母在限制孩子的时候,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的办法,事情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给孩子带一块防潮的朔料用品,告他说:“沙滩潮湿,宝贝坐在这上面就不会被潮气伤害到身体了。”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供孩子学习的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往往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极少就此来询问孩子的想法。剥夺了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

在大学生活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在限制他们某个有害行为时,可以提供多个解决的办法供学生选择,其中应该包括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诱导学生在这些方法里分析、选择,最后做出决定。较为长久地进行下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发散和批判性思维习惯。

(三)培养和重塑大学生理性的心态,纠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

据问卷调查,一些大学生存在脾气暴躁,不考虑别人感受只顾自己的利己思想,也存在因恋爱失败就动手打人甚至动刀的情况。寻其诱因应该从家庭教育中入手。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和榜样,大学生暴躁的脾气大都来源于他(她)性格暴躁的父母。改变大学生业已形成的暴躁脾气,首先要求其父母以身作则,即遇事不急不躁。同时在学校要尽量使学生承担因其暴躁脾气所带来的自然后果。

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也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孩子的玩具父母随便借给或送给别的小朋友,从来不去询问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那样去做。如果孩子在场并反对,父母会说:别那么小气,不就是个玩具吗。否认、忽略孩子的感受,并且孩子得以建立自我的物权秩序被破坏掉。分不清楚哪些东西自己应该占用,哪些东西不属于自己,进而懂得自己无权占用和处置。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玩具或者孩子的其他东西借给抑或送给别的小朋友的做法,就等于在告诉孩子他也可以在别人不同意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极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学龄前的孩子们在一起会因为吃得、玩的东西而引起纠纷,当孩子没有能力要回自己所属的物品时,在旁边陪伴的家长很多时候为了大人之间的面子和情分,反过头来劝说自己的孩子不要斤斤计较,甚至为此呵斥孩子,导致孩子在物品所有权的概念上产生混乱。同时不去鼓励孩子维护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不能在自己是正当的情况下说“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长期发展留下反面情绪。应鼓励孩子勇敢地说“不”。

在孩提时期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的孩子,在恋爱方面就会处理的相对理性。大学生恋爱失败动刀砍人并不鲜见。因为他(她)在成长期缺乏必要的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以后到了谈婚论嫁时因为害怕失去爱,害怕孤独,会失去理智动刀杀人。这也和孩提时期物品占用属性混乱有关。

这样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多的需要周围人的关怀和情感理解。帮助这样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和他们真诚的心与心的沟通和关爱,周围环境温情脉脉了,他(她)精神情感得意满足,就会相对容易变得理性些。

(四)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在和平年代爱国不仅体现在捍卫国家的、领土的完整,更应体现在爱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民众、爱这个国家内的每一项公共设施和建筑。

马路边的阴井盖子不翼而飞,也就是说被偷,傍晚和儿子散步,看到一路人险些掉进去,随惊出一身冷汗。夜深之际,奔跑的汽车、夜归的骑车人、偶尔晚归徒步的行人,掉进去会是怎样的一种险境。遂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则报道:都市陷阱。一个手拿五颜六色气球的小女孩在路边玩耍,不经意间,路人看到一串气球从阴井中飘出,路边已看不到小女孩的身影。还有几年前,我的一个同门师姐做家教晚归,因一电缆井盖被偷,师姐骑着自行车一头栽了过去,头、脸、胳膊、腿都有深度磕伤。路边的阴井盖子,甚至供游人登高的小塔铁质扶手也被连根拔起不见踪迹,更有甚者就连小区内供居民锻炼身体用的体育器材也缺胳膊少腿。

如此在乎小利者,在重利诱惑之前岂能洁身如玉?!有谁敢保证在重利与爱国之间,他不会选择重利而出卖国家的利益。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不可忽视,只有在如此的基础上爱国方可成为可能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