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师德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2:30

师德建设论文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青年教育;师德建设;意见探讨Severalideasofbuildingaboutyouthteacher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中国

【Abstract】Inpeople'simpressiontheteacherlivespoorlife,apparelissimple,alargestockofinformationqualityisnoble,disinterestedbeofferingselfallasatribute,theengineerwhoishumanbeingsoulbyYuWei,futureandhopebeingtobebearingtheweightofeducationmoreinampleteacheryoungandmiddle-agedteacher,Ithinkthat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responsibleforgoodyouthteacherbuilds,thatduplicateseachotherinbeingtoduplicateeachotherineducationlink.

【Keywords】Youthiseducated;The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isbuilt;Theideaisdiscussed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更是教师的天职。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着朴素,知识渊博品质高尚,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被喻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庞大的教师中青年教师更是承载着教育的未来与希望,在教育环节中我认为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重中之重。许多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了优秀师德传统珍惜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端正。但同时应该看到,一些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心不强我们都知道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促使一个人积极工作的最佳方式和巨大动力,某些青年教师面对难管难教的学生,通常是昧着良心任凭这部分学生放任自流,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都通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这些坏习惯久而久之使青年教师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要求—责任心。例如:有部分青年教师上课总是照本宣科,有时无心上课就让学生上自习或写作业。甚至将学生不学的责任推卸给社会、学校、家长。试问;一个教师没有了责任心,那又如何教学,如何育人,所以我认为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内容就应该是教师责任心。

2师表意识不强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形象,现在有一部分青年教师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穿着花哨,自由散漫,仪表不整,更有甚者酗酒,上课走形势。经常有一些青年教师酒后上课或处理学生事务,逛酒吧、麻将馆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声誉。“育人者先育己”本人认为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前,应该充分作好自己的功课,无论是外表,言语,行为都要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

合作意识薄弱教书育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合力”的影响过程不可能单凭个别教师去完成,有些青年教师个性强,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只注重到自己的课程和课堂教学,不和其他教师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对待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不教育,听之任之。对待其他教师的意见更是漠不关心,毫不理会,这种意识不单会影响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更会危害到学生的正常心理,对此我认为青年教师入校后,应当安排一位师德高尚的老教师去引导,在老教师的影响下促使青年教师增加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4热爱学生意识淡薄,工作缺乏上进心一名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对岗位的爱。只有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开始教书育人,只有对岗位的爱才能激发青年教师无限的潜力。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育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凭个人意愿去教育学生,缺乏与学生的认真交流,掌握不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品德方面不闻不问,对落后学生漠不关心面对少数走极端又难以管教的学生姑息迁就,教师素质中业务素质是重要方面,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知识水平高,新颖,就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缺乏竞争意识。缺乏上进心就缺乏虚心好学再教育的意识,就随时有被取代的危险。在我校,每三年都会举行竟聘上岗,淘汰部分业务能力差,师德品质低的教师,以此激励在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此现状不得以改善,教师队伍就会出现断层的危险。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2

1.专业素质考核结合轻师德修养评定。设计问卷对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待人接物素质、创新素质、研究能力,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发现,在老师各项素质中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依次是工作能力占43%,待人接物占26%,创新素质占22%,科研能力占14%。这反映出师德修养的提升应以基础素质为本。但是,师德包括的精神世界和德行修养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实现的,不同高校的教师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管理上重业务、轻思想道德教育,让很多年轻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而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当中侧重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部分高校为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则偏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同时,在教师职称的评审中,更是侧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弱化了对教师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考核,且对这些方面的考核比重较低。这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造成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科研结果和学历的现象,使教师只重视业务、科研、学历,而忘记了德育、素质等的培养。

2.道德宣教结合师德师风行为准则和细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师管理中只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教道德宣教为基础,以师德师风行为准则细则为辅助,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不断完善我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奖励和宣传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激励年轻教师,利用树立榜样的方式鼓励年轻教师加强自身德育的修养,用道德高尚的教师带动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但是在在对教师德育素质的综合考核中,对这种方式的结果评价可见效果不是很好,各种陈旧的评价体系阻碍了高校教师德育的发展。所以部分高校尝试着改变许多对教师的笼统的、抽象的道德要求,开始制定一些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可行准则。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评判师德的高低,才能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高。

3.注重突击考核方式,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高校的师德建设依赖于高校长期的培养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对培养方法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形成良好的师德培养氛围,设立学校师德师风监督激励制度,奖惩制度,坚决抵制只注重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出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升和进步。

4.教师福利待遇的不可或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查找造成师德师风偏失的主观原因的时候,还要更多地查找客观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调查问卷显示,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除了责任心(63%),管理制度(41%),就是福利待遇(38%),由此看来,福利待遇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二、师德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增加对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教师要发展就需要资金支撑他们的想法,除了薪酬待遇的问题,学校对教师想法和创新性课题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了资金的支持,高校教师更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进步。环境很重要,虽然说逆境可以成才,但事实却证明,顺境更容易成才。大学培养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高科技人才,但如果缺少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连仪器和实验器材都无法提供,那教师们的科研项目就只有理论,而无法实际开展。学校和社会应在教师薪酬分配制度上有所创新,在分配上可以考虑采取阶段性策略,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侧重于保障其生存需要,以竞争性措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对于年长的教师,应注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时,高校考核政策应做到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其道德自律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会使他们有的放矢,更加专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事业,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2.建立一系列奖励机制,将学校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可行性较强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从各方面调动我校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评选及表彰师德先进教师的相关制度,在校内大力宣传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另外,利用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待遇、职称晋升、科研究费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3.完善学校监督管理机制。师德的实现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约束和学校相关制度的督促,做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将学校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并结合我校重业务轻德育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职称、奖金、晋级、考评的重要指标和体系。同时,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将评价标准具体转化为具有行为特征的评价标准,例如将“爱护学生”转化为:管教有方,但不压制学生;态度友好,但不过于亲近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帮助和辅导困难学生;不会公开或私下损害学生名誉等。

4.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接受师德师风教育,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我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所以,教师在时时自我反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师风品质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检验真理,使师德师风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并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5.创新教师招聘工作。高校的师资力量决定了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师德的建设有必要做好学校教师的招聘工作,招聘引进德才兼备、师德优良的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将师德考核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强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师德的考核,并依据我校实际制定一系列的教师招聘和考核办法。

三、结语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师德:思考

今年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德建设年,各高校就如何抓好师德建设都采取了一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民办院校的师德建设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并加以解决,不然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49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共有25所,在校学生几百万,教师几十万,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其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态度,教师的思想意识、立场、观点、道德品质等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经过对某民办高校师德状况调查,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敬业精神削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敬业精神不足。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上课胡吹乱侃发牢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的教师把职业仅看成谋生手段,淡化了教书育人职责神圣的观念;有的不安心做教师,舍不得投入全部精力,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本职工作得过且过,课外兼职乐此不疲。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对于课堂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打瞌睡、看其他书籍、甚至交头接耳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闻不问,对课外学生中违纪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放任自流;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因为个人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泄私愤情绪,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有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有愧为人师表行为举止失范

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不注重个人修养和言传身教,重得失,轻德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带着情绪去上岗,口不择言。行不符义;个别教师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诈骗学生的钱财,在辅导、考试、评卷操作上,有组织地“关照学生”,以提高考试及格率,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收取更多的费用。违反了纪律,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有的教师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打手机,私自调停课,随意更改教学大纲和内容,少留或不留作业,不认真批改作业,考试命题不认真,卷面错误多,泄露考题,不按要求上交试卷,不按时给出成绩;有的教师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规范自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甚至将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有的教师唯我独尊,与同事、同行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青年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存在两种倾向:或忽视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遇事急躁,缺乏耐心,训斥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或不拘小节,与学生过于随便,言行中不注意教师的身份,在同学中渐渐失去威信。个别教师在道德上出现了理想和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人生错位、羡慕以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等客观事实,少数教师出现违法、违纪、道德败坏、学术腐败等现象,正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放松思想改造所导致的后果。

(三)教书育人失衡爱生之心淡漠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而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有的教师对待学生厚此薄彼,不一视同仁,以罚代教。在教育实践中,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育人意识淡薄。由于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少,又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讲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透析

要解决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查清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根据调查了解,民办高校的师资人员结构从年龄上看是两头大中间小,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年青人,起教学骨干和主力作用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很少。据某民办高校教师调查统计显示:教师总数471人,60岁以上的121人,占25.69%;35-60岁的46人,占9,76%,35岁以下的314人,占66.67%;5年以上教龄的199人,占42.25%;5年以下教龄的272人,占57.75%。教师年龄分布是“老少碰”,非老即青,中年教师甚少,结构畸形。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多数超过65%,而且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另外,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相关政策模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二)聘用制导致临时观念

民办高校的教师来源实行全员聘用制,导致民办高校只注重使用,不注重教育和培养,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社会福利待遇又不落实,教职工患病住院、出现意外等情况,民办高校没有相应的医药费报销的政策等。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认同感,没有稳定感、安全感,和公办高校的教职工差别太大。致使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因而忽冷忽热。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

(三)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误区

首先,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全国普通高校扩招,整个高等教育行业都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公办高校历史悠久,拥有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生源争夺战中处于优势。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没有优秀毕业生,民办高校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其次,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这也决定了它目前的办学特征:强调规模效应和低成本运作。最后,人才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教师流动率可以淘汰不合格的教师,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但是教师的流动率过高,对学校的发展不利。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人才流动率的问题,有的老师是“狡兔三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马上跳槽。影响人才稳定的主要因素薪酬缺乏竞争力、工作环境、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师德问题既是一个“个人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当今各种社会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师德建设问题,既是一个当前的热点问题,又是一个长远问题。任何企图通过简单的几个文件和规定来使师德状况迅速改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从而改善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

(一)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

要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必须以“以德治校”思想为指导,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一是激励机制。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薪酬分配制度上,薪酬分配要打破以往的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做到“按劳取酬”,使收入真正能够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职责、敬业精神、任务复杂程度、业绩、贡献等。精神激励可以通过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评选“优秀班主任”、“十佳德育工作者”等方法,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使其拥有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机制,完善用人制度。由于没有教师的竞争市场,也就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不能保证对学校教师的压力。因此,要有效地推动师德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员吸收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师德评比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学进修的方式加以劝解,限期整改仍不过关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三是监督制度。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四是评价机制。师德评价应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三个层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营造和谐的师德建设环境

一是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其使命崇高,但实际生活中教师职业尚未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种反差影响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大批优秀的德才兼备者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的作用,加强典型宣传引导。师德榜样准确而真实地诠释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义,承载着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取向。要加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力度,注重挖掘和宣传师德模范人物,在榜样的感染中,促使教师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的原则。三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制度,缺乏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对教师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从机制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

(三)加强良好教师风范的塑造

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需要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突出表现为教师的风度风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教师风范应包括:思想文化底蕴与教师身份相符。做到严谨笃学,锐意创新;仪表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符,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举止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语言要情理结合,富于精神感染力;遇事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与人交往要做到自尊自爱、友善宽容。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4

教师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自身修养的提升,对于维持一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选择

师德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其言行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在思想道德、政治品质、教学风气等多方面都要给学生树立榜样,真正做到学高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品质以及由学术成就所带来的思想深度和涵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教师师德不尽人意的现象,使人们对教师素质的优劣颇为忧虑: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小学教师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高校教师学术造假事件等,一时间教师的威信降至令人担忧的地步,个别突出事件抹杀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人们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学校的需要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而一个大师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典范,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既体现了一个大师的道德素质,也彰显了一所高水平学校的素质,因此,教师的师德典范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尤为明显。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唐代的韩愈,在著述《师说》一文中,阐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夸美纽斯也强调说明了教师应该是一个模范道德形象,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为教师其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要为人师表。这些古今中外的文献都强有力地证明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不容忽视性。

(三)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校教育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树立良好教育形象的必然要求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师德优良的队伍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办出更高更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让人民满意了,教育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形象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公认。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拔尖人才稀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科研水平明显不足,思政课被看作党和政府政治言论的“传话筒”,在高校他们面临着“鸡肋”似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高校的地位和待遇都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聘任门槛低,“拉郎配”现象 时有发生,普遍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专业技能“含金量”不高,一些行政岗人员和辅导员也成为思政课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学历相对偏低,这些现象正是某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思政课的结果,思政课教师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处境和“二级公民”的感受。科研能力弱,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领导眼中他们无法为学科建设做贡献,有些专业课教师也认为思政课是讲“政治的”不应该占用太多课时,建议压缩乃至取消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被轻视以及所处的教学困境依然无法摆脱。“外在环境的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无法自拔的自卑心理。他们自认低人一等,对自身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危机”。

(二)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且具有重复性,导致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

根据、教育部共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专任思政课教师配备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0至400,可高校师生的现实比例却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个思政课教师要身兼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年平均工作量在300课时以上。因此,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工作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无暇顾及充电学习,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的考核和职称评定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这又让思政课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导致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在盲目地以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来满足评职称的需要,往往闭门造车,学术论文华而不实,这种缺乏实践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必然难以做到教学相长,从而使思政课教师陷于教学与科研的两难境地。

(三)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政课优良教学效果的不明显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政教育在学生对于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27-29。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高校思政课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道德宣教式的教育特点使其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产生应有的实效。“目前,中央及上级部门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训和实践,并为其提供了相关批次的培训,但相对于庞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而言,这种培训的实效性是非常有限的,导致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进展十分缓慢,与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23-124。由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教学无法真正有效开展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认为上课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体制机制发展不完善,使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缓慢

各高校应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也是教育部所要求的。但是,现实却是思政教育部门未独立,发展的空间有限,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缺乏经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难以系统化、长效化,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及缺乏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继承与现实脱节。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紧迫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部署。这打破了仅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和评职称制度,并完善优化了师德考核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是新时期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教师本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使其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因此其理论水平的高低对思政课教学实效必然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其影响而日趋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具备深厚广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才能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锻造和提升其灵魂,进而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高校应通过有效机制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学部,并在经费、机构、人员配备及教师待遇方面给予保障

在机构上,使其具有独立性,剥离其与其他机构、院系以及其他专业的混合设置;在人员选拔上,应严格政治标准,选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经费上,学校应给予保障,不低于生均经费20元的标准,把教师外出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支出作为常设性单列经费,并随着学校的发展,经费应该逐年增加;在教师待遇上,应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关爱,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者略高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比人文素质更为重要,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更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关注学生成长。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步伐,切实有效地改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学校应建立统一的指导方针,联合校团委、各系部和思政课教学部共同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思政课“育人”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思政课的功效。

(四)学校应建立师德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5

(一)教师敬业意识的淡薄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师具有非常良好的素质,教师是为教育献身且无私奉献的人,为中国高校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青年教师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这个行业对教师提出了积极服务以及具有敬业精神的要求。有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因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所以造成了敬业意识的淡薄。如果教师缺少最基本的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学时不认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会对学习不上心。教师如果只会教书,而对学生漠不关心,将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学生在教室上课时也会不认真学习,对教师也会很排斥,教师也会满足于现状,不会积极进取。

(二)教师价值观的倾斜

有些青年教师过分注重于个人得失,只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个人的名利,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和领导以及同事友好相处,这样会导致价值观的倾斜。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行为,将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起到表率作用。有些教师过分热衷于发展第二职业,而不注重自身本职岗位,教师错误的价值观念,会带给学生不好的影响,也许这类教师会把学生看做是自己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在教学方面,只会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忽略自己本身的职责所在,在这样缺乏诚信的观念下,有可能会利用自己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

(三)教师学术诚信的缺失

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行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诚实守信这也是为人师表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现在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太过于放松,不注重自己个人形象以及影响,对自己个人的言论不加以重视,在上课时的言论太过于偏激。还有一些青年教师有不文明的言行,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准则,这不仅会对学校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在科研工作上作假,剽窃并抄袭别人的成果,这样做会有失学术道德规范。

二、现在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新内容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行业之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以及思想品质,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以及规范都有所不同。随着当今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思想教育也在不断的转变。现如今,师德的建设应当不断地适应并融入现在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之中,并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建设。当今社会中,教师师德建设容易走进误区,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当以身立教,师德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人格,教师不仅应该有高学历,更要以身作则,教师需要将自身的职业道德情操与教学水平完美的结合。教师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品格之后,才可以将学生教育的更好。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敬业奉献。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伟大的,因为需要具有爱岗敬业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要热爱教育这个岗位,这也是教师师德之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博学精思。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知识渊博、真才实学以及博学精思。青年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学术上要有高水平的造诣以及精湛的理论专业知识。诚实守信。在现在社会之中诚实守信是社会各界所共同维护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这也是作为衡量教师称职与否的一个准则。教师的诚实守信具体体现在科研、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上,是重要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要有执教的标准:学风要端正、治学要严谨、在学术上绝不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和剽窃,诚实守信是现在青年教师教学之中的道德底线。团结协作。在一个团队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要以团队的利益为主,团结协作要在集体中才能体现出来,而集体是作为团队凝聚力、生命力以及战斗力的表现。教师在进行学术以及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合作完成,所以青年教师在教学以及自身师德建设时需要加强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影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大致有四种:社会原因、教育原因、高校原因以及个人原因。在现在的社会之中,许多人只会重视金钱,也有很多人觉得付出与收入不合理,也有一些是青年教师对收入的多少产生了迷惑,只会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这样会削弱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也可能会出现腐败现象。在教育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师资比较匮乏,所以没有对青年教师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就直接上岗,这样的青年教师会缺少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师师德建设缺乏规范性以及系统性。某些高校只是一味追求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科研成果,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及师风都是基于形式,并没有对青年教师严格执行校纪校规,这样不仅忽略了教师师德建设,还有可能会让教师在学术上出现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行为。当今许多青年教师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过于优越,使他们在工作时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耐力以及刻苦钻研的素养。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直都在校园里,缺少实践能力,这也对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结语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6

1网络新文化的特征

1.1提供资源共享的文化

Internet原意是Inter——Network,通译为“网络互联网”,一般称为“互联网络”,我国官方译名为“因特网”。“因特网”经过远程终端联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和信息高速公路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显现出“以光纤为骨干网的高速通讯平台;以连接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传送视频、音频、数字、图象等多媒体服务平台”三大特点,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户连接到信息网络中。群体和个体用户通过跨越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空、跨越国土、透视社会的各类平台提供的信息源任意选取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共享信息传递的国际性、知识(信息)需求的互换性及快捷性。

1.2信息结构多元的文化

网络文化行为,使进入信息结构高度离散的国际性网络失去主观主导及专门化的特点,面向高度综合性及广泛性的无中心文化环境发展。伴随着改革进程中经济结构、经济成分以及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阶层在重新分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日趋多元化。网络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在强化着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明显地体现着转型社会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态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

1.3张扬个体自由的文化

网络象一个工具,本身为中性,而形成载体的网络文化在加载内容的状态下,体现出本质。如人们利用QQ、BBS等形式淡化传统的传递和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满足个体自由文化的需求,获取交流的共鸣。

1.4提供情感满足的文化

被称之为“人造现实”(ArtificialRe?鄄ality)、电脑空间(Cyberspace)、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ment)的多媒体网络,将人与计算机的接口扩展为三维,使人们直观地与计算机形式的动态环境交互作用,让人任信服地感受到它仿佛是真实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种能够展现色、香、味、触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制造了感情化的娱乐效果,即时性的愉悦,迎合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活的直观感受相契合,获得广泛的认同。

2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影响

2.1对建设“伦理政治”即守法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信息结构的高度离散,对师德建设所追求的思想统一、观念整合的目标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思想的错位,道德的失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求“善”,传统的道德修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重人”意识,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伦理型”文化。伦理文化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文化的核心。而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客观的造成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使教师政治观念产生模糊,民族意识出现淡化,教书育人、爱生如子、为人师表、讲究道德、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受到冲击,伦理政治的守法等行为受到挑战。

2.2对建设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提供的资源共享文化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户连接到信息网络中,体现的三大特点(前述)构筑起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不同层面的网民在“网游”中按照各自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求定位而获取信息,形成了一种包含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凸现文化体系的多层性。这种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生存形态,对于日益增多的上网大学教师来说,他们通过网络可以无拘无束与人交往,方便快捷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同时,因为信息的膨胀和泛滥,合法和非法信息共存,有益与有害信息同在,真、假信息及亦真亦假等信息混杂,从而产生网络“信息污染”现象,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环境带来诸多的影响,对重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环境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2.3对建设文化场景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种种类型中,有古代的和传统的成分,也有现代的因素,甚至有后现代的影响;有本民族文化,也有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科学和理性的文化,也有封建迷信的文化;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还有庸俗的。并且以视频、音频、数字、图像等多媒体服务平台体现网络文化结构。这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兼备的立体的多面性的文化结构,使人们从线性的单一思维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全球意识。但由于高校师德建设进入网络对文化场景的引导性的滞后,面对文化结构多面性的影响缺乏更多的应对措施,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

3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

3.1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监控机制

网络文化给教师提供了网上行为的极大自由度,其资源共享、结构多元、个体自由、满足情感的特征,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超出了现有道德和法律水准所适应的范围。因此,当前网络管理必须实行政府行为,学校也要建设强有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网络信息管理监控机构,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网络行为和网络管理行为,对涉及引发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抵制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政府明令禁止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上网人员要予以警告,严重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安定团结,净化学校的教育环境。超级秘书网

3.2强化师德建设的教育导向作用

一是针对“网络社会”可能出现的无序状态,教育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培育教师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和批判意识,使他们在浩如烟海、清芜并存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去伪存真,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的信息的侵蚀与诱惑,从而避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从。二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调整心理承受能力优化信息处理的心态。三是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并把他的教学内容引入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之中,使教师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

3.3构建文化体系,占领网上阵地

教师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必须遵守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育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精神支柱。在教师大量融入“网络社会”的新时期,为高校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驱使我们提升理念、整合资源、构建网上师德建设文化体系。主要是:建立标识独特的校园师德文化网站吸引教师眼球,创造性地建设精品网络文化工程;设计别致的窗口,增强文化内涵,明晰师德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以历史、案例、故事、评论、讨论等表现形式,倡导新思想、开启责任心,增强实效性;以有机嫁接各家网站健康、文明、向上的内容,集众站之长,补己站之短,吸引点击频率;以名师QQ、BBS在的线交流及邮件的快捷传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促进师德建设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以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开展信息管理及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优化师德建设网络文化环境的重任。

参考文献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和方法

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多是通过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实践而培养出来的。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其劳动价值体现在对学生心智的开启和人格的塑造上,因此,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则会直接影响对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正如《礼记》记载:“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可见,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拟从师德涵义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探求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师德的涵义和意义

教师的道德素质简称为师德,是教师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情感、职业原则与规范等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的人格要求。师德时时体现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中,它具有感召力和激励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品格造就。因此,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师德是教师应具有的综合素质中的统帅和灵魂。

高校历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幅射源,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联系着整个社会和人才培养质量。师德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的特殊性和社会性对两个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和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高校的师德不仅具有突出的先进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典范性。

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要求

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以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流的专业人才,而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中加以实施,作为教师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加以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要素

高校教师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推动力量

师德决定教风,教风决定学风。教师自身道德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无处不在。师德高尚,教风廉政,学风随之而佳,反之亦然。因此,校风建设中,师德建设是源头性工程。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各类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在学校各类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师德是处于首位的。良好的师德不仅可以影响和教育学生,而且会带动整个学校的道德建设,进而影响和促进全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因而抓好学校各类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首要是抓好师德建设。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主体方面

1.加强道德自律。教师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给学生,要用自身完美的行为感染学生。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修养规范。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对每位学生施以真诚无私的爱,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建立教师的影响和权威。

四、学校组织方面

1.建立师德学习教育机制。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教育体制,才能使师德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加强经常性的师德建设学习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2.建立师德激励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其他高校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身边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在教师职务评审、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优奖励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3.加强师德考评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考评和舆论监督,是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充分发挥考(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86页)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为此,可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并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师德建设考核办法。同时应加强在学生中、在教学评估中开展师德考评。此外,应针对师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设立一些调研课题,组织人员来开展研究。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推动力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需要从教师主体方面和学校组织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完善。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高尚的师德师风视为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才会使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峰,田桂莹.简论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8).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国家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石,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其次论述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最后提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国家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石,高等学校是培养祖国建设者的摇篮。众所周知,现代高校具有三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师德论坛讲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再生产,同时也要促进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教师德性乃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在基础与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随着时代与教育的发展,师德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也不断引进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现有教职员工2200余人,其中30岁至4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7%左右,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对高校自身发展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都十分必要,他们精力充沛,吸收新科技知识快,创新能力强,这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但是,这些高层次教师对如何以最好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观、事业观等却没有任何经验,这些都关系着学生的社会素质培养。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关系着我国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的反映。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而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具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是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应持的基本态度。作为道德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高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做到言传身教、行为世范。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着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的使命感。教师必须坚定教育信念,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教师应该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2.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教师没有学问就会误人子弟,而误人子弟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涉及师德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大学教师最基本的入行条件就是要有相当的学术造诣,这是关于“师德”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知识的快速发展,教师的一生都应处于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之中,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以吸收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现代的社会,高校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3.要尊重、善待学生

高校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外,还要尊重、善待学生,通过一流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不应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这样会限制、束缚学生的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的交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善于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宽容学生,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

4.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现在高校大部分课程都使用多媒体上课,所以有些教师就把要讲的内容没有任何重点地全部罗列在Powerpoint中,在上课的时候照念一遍。这种上课方式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同学生做及时的交流。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都很普遍,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刚入校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当中。

很多刚人校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申报课题、写论文、搞科研上面,对备课的时间却十分吝啬。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一堂课能否讲好,多半要取决于充分的备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教师要悉心备课,一丝不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理论和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备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不断改进和设计教学模式,积极吸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识。

三、高校要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思想教育

充分认识和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尤其是作为教师主体的广大专任教师,理应成为育人的主力军和立德树人的示范者。首先,高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履行“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和提高水平”的义务,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其次,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引导教师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高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事迹的讲座及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模范遵守学术道德,潜心钻研,严谨笃学,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敬业意识。第三,教育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师德、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人、做事、做学问并举,勇于承担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搞好科学研究。

2.加强培训

目前高校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大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教师大部分以前没有教学工作经验,虽然自身知识渊博,却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因此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学习所学的知识。

高校教师进校前要通过教育厅规定的岗前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任教。各高校除了岗前培训外,还要加强教学艺术与教学技能的培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不同学科、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做有关辅导讲座。通过这些培训,老教授们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同新教师一起分享,达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很多国内著名高校—直都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每一个老教授都配备一名新教师作为助理,同学生一起听教授讲课,课后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上机指导、批改学生作业等等,这样新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一个工作领域都有其特有的规则和要求,每一个新人门者都必须学习、继承和发展。尤其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特别需要前辈的指引和点拨。

5.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必须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的监督机制。学校可以让职业道德建设T作小组或教学督导小组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可以施行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管理部门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体系。对于存在各种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中山大学存在一种“教学假”制度,即对学评教极差的教师暂停排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这是一种带有惩戒性质的硬性假期,实际上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保护,是一种积极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这带薪的“教学假”反省—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好教师,或者通过培训、进修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或者与学生沟通了解自己需改进之处,或者听老教授上课、查找资料好好思考—下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物质激励。当人的物质需求达不到基本的满足时,精神也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做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合理配置岗位津贴,对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定的物质奖励。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9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较少,且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较为复杂,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看,主要有下列问题:

第一,学历水平低、理论修养不够。高职院校辅导员来源广泛,有从高校招入的青年大学生,有从后勤或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引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极少。从目前的现实看,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大多数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心理学教育背景。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此外,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复杂,很少抽时间进行学科科研和理论专业的学习,在专业引导和教育方法上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期待着进行转岗或进入其他部门。“现在高职院校内辅导员数量几乎都趋于紧缺状态,工作量大、责任重、权责不清,导致辅导员逐渐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无论在日常管理中,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不会完全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信念慢慢地动摇,职业理想也会逐渐迷失。”

第三,部分高职辅导员师德差,缺少职业道德。“少数辅导员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较差,自身修养不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辅导员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存在组织纪律性松懈、生活散漫的现象;也有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了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上课时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观点偏激,敷衍塞责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院辅导员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客观上要求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从思想重视到行为落实,从制度建设到规范执行都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第一,思想重视,强化师德培训。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比较混乱,师德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师中。考虑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忙,杂事多,对其师德建设的培训、行为的引导较少。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德问题。辅导员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师德情况、言情举止对学校的声誉、学生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大辅导员师德进修、学习的机会,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多渠道师德教育专题讲座、访谈、辅导员师德知识竞赛等,让师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辅导员老师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二,行为监督,督促高职院校辅导员注意言行。要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理论重视是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中。辅导员工程繁忙,如果缺少监督,其行为的惯常性仍然让部分辅导员我行我素。所以,高职院校在重视辅导员师德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检查辅导员师德建设情况,做得好的辅导员要及时表扬、鼓励,做得不好的辅导员要及时纠正、整改。通过过程监督,在辅导员队伍中才能形成良好师德的风气,才能把重视辅导员师德的制度、政策贯彻下去,取得良好的师德建设成果。

第三,完善机制,增强制度约束。完善机制,主要是辅导员考核机制,要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纳入到辅导员管理、考核的重要环节,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考核采取学院考核和学生考核两个环节,对辅导员的师德情况进行系统了解,并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转岗、晋升相挂钩,最大限度促进辅导员重视师德建设,增强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对考核表现良好的辅导员,进行大力表扬,并优先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教育,必要时进行师德培训和转岗等。通过师德考核机制,让辅导员把师德与职业要求相结合,规范自己的师德行为,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