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课程活动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8:44

微课程活动总结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1

P键词:多媒体;微课;教学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种多媒体设备走进校园。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走进了课堂,数字广播、网络也都装配到教室。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把微课教学应用到不同教学环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或者叫微课程)的定义: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时间短。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微课的时长通常为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二)教学内容少。微课教学是集中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是组织教学中的某一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相对于正课,教学内容较少。

(三)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容量往往只有几十兆,方便上传下载,可以放到网上观摩,下载到手机电脑上观看。

(四)教学资源化、情景化。微课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用于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拓展课堂背景知识,演示实验,系统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等教学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微课的制作灵活多样,我们可以把课件转成微课视频,也可以用录屏软件把讲课过程录制下来。或者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把教学过程拍摄下来,然后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整合加工。

三、微课教学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及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环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课例。多媒体环境下的微课教学应用,也会因课程内容的需要而发生相应变化。作为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直接的教学方式,按照不同知识类型和学生特点,微课可以制作成教授类、演示类、启发类、解题类、讨论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类别,放到一堂课中的一个环节或多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情境引入。情境引入,导入新课,是微课中应用最多的教学环节。一个直观生动的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置身于具体的、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地理老师在讲解《天气和天气预报》时,引入一段天气预报的微视频,就能起到很好的情境引入作用。还可以引入一个气象小知识,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课可以引用“倒春寒”现象,先用微课展示: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最无常的就是春季,春寒料峭、善变的天气――倒春寒。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拓展学生视野。

同样,在其他学科中应用微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例子非常多。如物理课讲到摩擦力时,可以制作成微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一段冰壶比赛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运动员为什么要在冰壶前进的路线上不断地用力刷冰?从而引入新课。此外也可以用复习旧知、引出新问题等方式实现新课导入。

(二)探究新课。利用微课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微课中设置的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一节设计合理的微课,往往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识,阐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设计成探究型微课。通过设计好的几段视频,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三)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微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布置清楚,设计合理的微课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及与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讲《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时,教师可提前录好两小节微课,一个是讲述集合的含义,一个讲解集合的表示。接着教师为《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编写学案,学案用相关问题来带动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归纳总结。

(四)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进行的总结性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微课形式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注意课程内容要简单扼要,突出要点。活用微课总结知识,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可以强化学生记忆,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

(五)测试。作为测试环节,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微课完成。

一方面可以用微课把测试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说明,随后教师就可以下发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效果。例如:可以放一段图文并茂的英文动画视频,然后教师下发与视频相关的课堂练习。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教学软件完成测试,能即时反馈学生的成绩,教师就可以及时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适宜用微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微课教学形式已经固化,当教学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时,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可以适时停止微课,加一些机动的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针对性很强的辅助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微课,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尝试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加入微课教学,把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25-04

1 问题的提出

微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很快也掀起一股“微热潮”,近年来最突出的和影响最广泛的要数“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1],微课程已渐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线。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仍需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提出具体的设计模式[2]。而微课程教学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前提,微课程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3]。如何进行微课程选题?微课程如何设计?微课程教学如何呈现?本着这样的思路,本研究在一线教师中进行了微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使用的调查,以期通过调研在收集并分析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归纳与分析当前微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使用状况,为后期构建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奠定基础。

2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为昆明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用问卷收集数据;调查时间为2014年8―10月;通过纸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及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期望三方面展开,共设计30道选择题。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回收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9%;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为98.77%。将收集的问卷数据整理后,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

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教师51人,占63.75%,女教师29人,占36.25%;教师年龄和教龄分布如图1、图2所示;教师所教对象年级分布如图3所示;教师所教专业涵盖信息技术、语文、数学、

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10个专业,如图4所示。被调查教师学科涉及范围广,专业分布较为均匀,男女教师比例相对均衡。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

1)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整体而言,多数教师对表1所示12项表示积极认同(M=3.0)。近80%教师表示“使用微课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教学”(M=4.26),同时“学校领导对微课的应用比较重视”(M=3.49),并且“目前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或者学校方便地使用微课”(M=3.48),“在我的课堂中我愿意使用微课来教学”(M=3.30),“使用微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M=3.26),“掌握微课的应用对我的职业生涯(如评职称等)有一定的帮助”(M=3.26)。对于“我觉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使用微课是容易的”是否认同,教师的回答比较分散(M=3.09),33.75%的教师表示赞同或非常赞同;38.75%的学生态度中立,27.5%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或很不赞同。

2)教师个人特征对于教师参与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影响。调查表明(见表2),教师的五项因素(性别、年龄、教龄、教学对象及教学学科)对他们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性别对教师大部分教学设计活动无显著影响,但对以下两项有显著影响(P

①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t(80)=1.63;

②能有效教学导入,t(80)=-1.102。

结果显示,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可能使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导入。

表2和表3显示,年龄的不同对教师参与7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2.773;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2.97;

③微课程选题准确,F(4,80)=3.529;

④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F(4,80)=5.384;

⑤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5.906;

⑥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4,80)=4.325;

⑦教学总结简短准确,F(4,80)=2.931。

整体上,年龄相对越高,教师参与大部分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的频率越高。但对于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和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50岁以上教师认同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他们参与此两项活动不如青年教师。

表2和表4显示,教龄对教师参与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2.059;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2.778;

③微课程选题准确,F(4,80)=1.448;

④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F(4,80)=4.483;

⑤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4.019;

⑥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4,80)=5.885;

⑦能有效教学导入,F(4,80)=3.598;

⑧具有教学启发,F(4,80)=3.919;

⑨教学总结简短准确,F(4,80)=3.518。

结果显示,教龄长的教师参与这些活动的频率高于教龄短的学生,但教龄越长,教师因为有教学经验辅助,并不是很愿意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说明微课程的教学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外也需要教学经验的辅助;而教龄1~5年的教师相对和学生差距不是很多,反而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者特征。

表2和表5显示,教学对象不同对教师参与4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0.718;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6.888;

③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2.935;

④能有效教学导入,F(4,80)=6.053。

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较多,也更愿意微课程教学设计;而中学教师更多注重于升学率,因此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不多,也不是太愿意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而大学教师教学覆盖面比较广,对于学习者特征的把握低于平均值;小学生比较活跃,教学导入更有效。

表2和表6显示,教学学科不同对教师参与3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9,80)=1.89;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9,80)=2.915;

③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9,80)=3.894。

语文、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较多,也更愿意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而对于教学策略选择方面,语文、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选择更恰当。

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期望

1)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此次调研,在80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各位教师均列出了当前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如图5所示。

2)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期望。针对当前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试图调查出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期望方面。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希望提供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和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如图6所示。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3

一、微课的研究背景

微课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在10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境,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通常应是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一段视音频。[1]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特定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他辅教学内容。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情境真实、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2]

自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2011年“微课”概念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来以来,微课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此后,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自此,“微课”成为了不少一线教师和一些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

但在高中历史微课这一领域,虽有一些历史微课视频,但比较零散,不系统,所以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还是一个有待开拓与研究的领域。

笔者认为,在微课资源建设正在兴起之际,很有必要立足现实,进一步对微课课堂教学进行探索与研究。厘清微课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探索一条适合高中历史微课学习的有效开发道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五第二课《中国外交的突破》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例,尝试将微课理念引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试图改变自己的课堂模式,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二、高中历史的微课教学实践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传统课堂是预习、上课、反馈重难点、课后做作业,微课教学的流程是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功课、师生平台交流互动了解难点、教师在微课堂上展示和讲解、学生课后进行评价总结。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课堂活动的基础,包括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同时还要进行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进行各种相关资源的收集(视频、史料、图片、语音等),如反映新中国外交史上重要事件的历史图片,《美苏争霸》《重返联合国・直击26届联大》《会见美国作家斯诺》《乒乓外交》《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等实录片段,进行整理、编辑和剪切。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PPT和微课,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资源传给学生,安排学生先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测试,用来巩固或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则会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将所遇到的疑问带回课堂里,与老师进行探讨,微课在这里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使自主学习有更大的延伸和发展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自主学习的形式。

(二)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知识的内化。教师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的情况提炼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课堂导入

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导入得恰当,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眼球,所以,在这一环节里引入微课,利用微课的直观、针对性强、画面动感等特点来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引入主题。本课通过出示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的图片进行对比,表达中美关系发生的大逆转,来引出通过中美对抗与中美缓和两段历史的对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顺利推进课堂教学,为具体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自主学习――大国三角的博弈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详读课文,对中美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了解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由此引导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缓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指出其既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学生兴趣入手,便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中美关系的相关内涵。这一环节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这一活动过程见表1。

3.探究学习――中美两国的互动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基本史实,编制中美关系大事年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并学习如何构建知识结构,接下来通过视频及图片展示,再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通过了解中美外交关系曲折历程和成就,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活动过程见表2。

表2

4.化解难点――中国外交的突破

知识的讲解是一节课的主体,也是微课应用于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利用微课进行知识讲解,可以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动画,可以将烦琐的多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视频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建交国数量变化表” 和图片“乔冠华的笑”这一环节,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大量增加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这一活动过程见表3。

表3

(三)课后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是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使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小结是对一堂课主要知识点的高度总结。用微课展示课堂小结,可以是一堂课的主要板书,也可以是这堂课核心概念的注意点。微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做到用最少的时间展示最主要的内容。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课堂小结可概括为:(1)原因。(2)概况。①试探之旅――“乒乓外交”;②旋风之旅――基辛格访华;③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④正常之旅――建交、邓访美(实现正常化)。(3)影响。这样的小结微课时长大概40余秒,简洁高效,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完成的微课作业是“请你就当今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选择文化冲突、人权问题、贸易摩擦、之一)展开调查,并就某一问题展开论述,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展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微课设计、课件设计、制作微课,完成录制后可以上传到班级空间或QQ群供老师和全班同学分享,对课堂上各个知识点微课的复习、课后巩固练习与检测和下一堂课微课的预习,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与其他作业一同打包利用多媒体技术发送给每一个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和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可参考教学课件、案例和教学视频等资料,或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获取解答。

三、高中历史的微课教学效果

(一)微课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微课凭借其形象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视听效果,更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激活课堂。

(二)微课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学时间短,选题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内容精练,教学方法多,所以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资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利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微课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及学业水平的提高

微课本身就是学习素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自主选择使用,变“结论式教”为“过程式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能力。微课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微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及自主性学习

微课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资源容量小,使用方便,可任意下载到终端设备上浏览观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因此,微课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课堂得到了延伸。

四、反思与展望

微课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微课在教育领域还只能算是崭露头角,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资源,与教育实践发现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微课理念、投入精力、平台架设、制作技术、学科性质、学生自主力及其他各种因素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在微课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仍然不够完善与成熟,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实践检验和反思。

笔者相信,在微课还不完善和不成熟中蕴含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可能。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只有扎根教育,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才能够促进微课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所以,微课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一股新的改革浪潮。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微缩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随着云计算、互联宽带技术的发展广泛。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微缩视频教学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视频教学资源,具有问题聚焦、主题突出、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支持学生在线、 移动学习,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微缩视频教学资源也被称为微课程。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一、微课程特点

(一)教学内容集中。微型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但整体上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

(二)微课程环节完整。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面向学生学习的小课程,同时还必须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学生学习活动指南)、练习测试等学习资源。

(三)微课程以知识点或重点为主。微课程只需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内容必须是需要讲述、呈现才能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学生能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宜作为微课程选题。

(四)微课程鼓励创新。微课程需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鼓励提倡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使用规范学术用语,表述条理清晰,视频画面布局合理,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五)微课程要求全面。微课程针对微课程主题要突出,展示形式要恰当,信息技术运用要适度,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的设计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土木工程制图的教学目的旨在教导学生利用图形,模型和电脑,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设计等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素质的教学活动。通常的建筑制图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往往注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基本训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增强,制图深度不断增加,建筑制图教学活动要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独立思考创新的阶段。

(二)根据课程性质快速引导。由于微课程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比如如何观察物体的所有面?);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比如太阳和灯光反应什么样的投影现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快速进入课题。

(三)清晰设计授课思路。在微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思路。(比如如何准确全面表达物体的空间形体)在这一条思路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简练完成课后小结。任何课程结尾,都要有小结,而微课程的小结要求更加简练。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课程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三、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的制作方式

(一)脚本的选择现再创造。

(二)制作PPT,设置播放速度、时间、加入音乐,加入版权页(主编、作者、制作、音乐、图片、系列等。

(三)微课程录制。(1)数码设备摄录:可借助专业摄像机、数码DV、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电脑摄像头等一切具有视频摄录功能的设备。(2)录屏软件内录:通过安装屏幕录制软件、手写板和声音输入设备,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或Pad、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上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内容和声音。(3)软件合成式:可将设计制作的教学动画(flash、Gif动画课件)输出合成视频格式;或通过自动播放的方式内录PPT内容(声音可提前录制也可在播放时同步讲解)。(4)混合录制式: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式,通过拍摄、内录、制作、合成微课程视频。

(四)转为视频文件。

四、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主题突出,形象直观。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工程制图中从简单几何形体到建筑形体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形象直观地表达空间形体,启发思考。

(二)内容独立,组合灵活。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

(三)支持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为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提供资源支持,基于信息化学习环境条件和微课程资源,从新设计教学,支持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四)促进教育协同工作和资源共建与共享。建立多元、立体、系统的微课程资源体系,形成资源征集优化和 动态交互的机制,进一步推动以优质资源为基础支撑的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推送能力。

参考文献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5

在当今这个“繁忙”的时代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然,大家更喜爱接受简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初次出现的就是有着通讯便利的微博,其次是微小说、微信、微影片等各种“微”字号,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言简意赅为传播特征,只需我们手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适应当下大家的生活节奏,使得学习变得更简单。显然,微课程也是微时代下的产品。

二、微课程简介

1.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字,是一个常用的语素,现在“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明着许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影片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开释出了大能量。而各种微事物的呈现,显然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教学范畴也呈现许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程等,当前就有许多人在运用微课程学习。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是对于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要点、难点和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复习类和新课导入类等)的分析,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微课程则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计划的。正因为微课程的点小,目标清晰,所以,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微课程的主题就愈加突出。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然而,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程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

三、高中语文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各种繁琐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微课程可以通过视频的模式传播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过度复杂的授课过程,通常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再次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微课程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四、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微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视频播映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使用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微课程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丰富的知识。

1.PPT式微课程教学

PPT属于一种由文字、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它可以进行文字的标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的配音,还有就是图片进行氛围的渲染。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

2.讲课式微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先进行视频录制,再对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汇聚成一个5至6分钟的重点内容的讲课视频,以便让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掌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学

情景剧可以由教师进行编剧和拍摄,让学生出演一定的角色,在情景剧的拍摄过程中小演员们就已经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而在播放的过程中又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对知识有一个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够节省时间,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质量。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微课 英语听力 微技能

一、微课与微技能

1993年,美国有机化学教授Mc Grew提出了一堂时间为60秒的化学课,旨在让非专业人士在其他场合中也能学习化学知识。1995年,英国教授Kee也提出了微课的前身“一分钟演讲”。1998年,位于新加坡的某培训机构(国家教育学

院)开展了微课程研究项目,主要目的是培育教师建立微型课程的能力。David Penrose又于2008年正式给“微课”做了定义:“微课是秉持建构主义思想,以选定某个简明扼要的中心话题为教学内容,在线播放的六十秒视频n程”。2011年,胡铁生老师把微课界定为“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需要,利用视频来展现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个教学步骤或碎片化知识进行讲授的各类教学活动的整合”。

技能是活动方式或动作方式。《辞海》定义技能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高明书在其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技能是运用个人的知识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展开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及智力技能。每个技能可以分为小技巧,即微技能,人们可使用各种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微技能支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包含语言学习,是一种反映人潜在心理认知的能力。微技能(micro\skill)指完成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另外,英国语言学家John Munby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视为更小的语言技能,微技能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内核。

二、微课中“微”的应用

微课虽短小精悍,形式微小、内容微少,但在应用上能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微课在“微”中呈现了完整、统一的结构,主题中心,使学习者收获更多的知识。

微课的视频虽短但主题鲜明。在一个简短的微视频中,制作者通常忌讳承载的知识切入点过大、过于空洞。微课往往通过一段教学视频,要求在约10分钟的时间内只呈现出某个典型知识点,并开始围绕教学活动开展具体的学科知识或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相比,微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任务更加简洁明了,教学主题更为突出,教学方向更加清晰,它的设计和制作都仅围绕一个教学主题。

微视频话题虽小但涉及的知识面广。微课是一个反映某一教学主题的短期课程。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制作者通常选择一个知识节点或片段对微课进行设计。此外,微课程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理念和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学设计等内容。总之,微型课程是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即使是一个微小的教学片段,也能展示出制作者对其作出的合理规划:怎么布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条理清晰。

三、微技能中“微”的应用

微技能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微技能、语言微技能、课堂微技能等。然而,技能的层层细化则是微技能之“微”的体现。

以听力技能为例,听力主要包含有感知、解释和信息迁移三大类技能。就感知技能而言,学生需要掌握对听力材料的整体理解以及细节识别,如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达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提高更为微妙的识别与分析能力。学生需要有选择地听,通过留意语篇中的关键词(包括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代词和副词)、句式或事实,集中注意力于和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以确保听力理解活动的正常运行。

另外,听力中的解释技能还包括预测及推测技能。预测是一个外部信号,它通过激活大脑内的图式来产生预期,经过感知循环证实、修正和扩展预测来确认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连续选择、理解、总结听力内容的过程。教师根据标题和主题词引导学生预测听力材料的类型和相关情节,培养学生在整体层面上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同时,学生根据语篇的相关知识,对听力语篇中的词汇意义、句子意义以及篇章意义进行猜测,从而促进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在听力理解进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推理出语篇中含蓄表达的语义,揣摩出说话者表达的意图。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吸收足够的词汇、语法知识,可以利用推理这一思维方法推测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这种主动思维过程正是学生在学习听力技巧是较好的突破口。同样地,信息迁移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则有赖于学生熟悉并学会快速记录、整理笔记最后概括总结所听内容。

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中的听力能力考核目标,学生熟悉英语听力的各项技能则十分必要。只有掌握听力技能中的各项微技能,学生才有可能走出听力困境,并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四、二者结合下“微”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微课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学校有专门的微课平台可供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另外,各大微课网站也纷纷涌入人们的视野,如乐而思、传课、好知及第九课堂等。这些微课网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网络实时传播并更新知识,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因此,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微课也可成为传递和传播听力微技能的知识分享平台,从而让学习者有机会走出听力理解的障碍。

所以说,一方面,鉴于学生个体所掌握的词汇、语法差异,微课视频将选取的听力材料分为容易、适中、偏难、难四种,争取让各能力阶段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英语听力的微技能时,微课程教学应以每一项微技能的训练作为一个或多个微视频,让各个层次的学习者能理解这些听力微技能,各个击破,从而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其次,微课环境下的微型课堂可以制作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听力技能培养的课件、教案、习题,而并非教师通过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中的“以评促建”在视频中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的工具,结果却疏忽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最后,听力微技能的培养和听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生活常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微课教学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储量优势,向学习者提供听力材料中有可能涉及到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学习听力微技能乃至其它知识的热情,降低阻碍听力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John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Kee 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Education in Chemistry.July 1995,100-101.

[3]Mc Grew,L.A.(1993).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70(7):543-544.

[4]Shieh.D.(2009).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5]高明书.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出版社,2004.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7

微课在德育课堂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把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完整而又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微课应该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来展示。另外,微课可以在教师队伍中共同运用,既能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又能优化课堂质量,一举两得。

一、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过分偏重专业课,对德育课的不重视

有部分学生在中职的学习中一般热衷于本专业的学习,都会花很多心思下去。但是在德育课中却显得很薄弱,经调查发现,他们总是觉得德育课不是专业课,对未来工作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都会出现一种懒散、不重视的态度,甚至在德育课中做专业课的作业或者根本不听课。对于这样的情况,一般需要德育课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水平,时刻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有关的专业知识才可以。

(二)德育课的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不强

一般来说,德育课都是由一些文科、没有专业方向的教师任教,或者仅限于政治、法律等专业的老师,但是专业对口的教师是挺少的。由于德育教师没有一个统一的职业生涯方向,所以,在与业务能力的培训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中职德育课总共有六门课程:《职业生涯与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健康》《历史》。所以说德育课的老师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每一科都能胜任。就是因为多而不精,所以德育课教师在职业生涯方面是没有统一的路

2.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主动建构能力。当然,学生的创新性并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更多的、更丰富的内涵: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运用直觉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喜欢标新立异,善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能举一反三,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着重于评价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采用过程化的评价方式。

1.开放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活动―探究”模式中,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性的多元评价方式。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本小组在“活动―探究”过程的表现、感悟、收获、不足进行评价,这是学生自评;各小组同时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是学生他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观察,捕捉学生的细节表现,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情境教育、点评总结,这是教师评价。教师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2.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实现个人与小组共进退。在“活动―探究”模式中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如:① 文明礼貌:以礼待人,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等;②诚实信用:诚实交往、诚信考试等;③学习态度:出勤、学习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④活动表现: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⑤知识掌握:实行开放式的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我们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做到堂堂有公布,周周有反馈,月月有小结,期期有评奖,不断为挑战者、勇敢者、进步者、成功者喝彩,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

在“活动―探究”模式的实施中,教师应在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更新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显教师的主导性,逐步从“有模之术”向“无模之术”发展,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用妫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生艺术。

径。另外,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一般学有规律,教有优法,所以也要求德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驾驭不同学科的学生,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必须过硬。

(三)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今德育教学

德育课堂需要丰富多彩的教法和学法,因此,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强度很大的今天。在教学中,也应该紧随信息化的趋势,更好地在课堂中运用先进技术,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中职生都有一个特点: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础知识的课堂反应能力较慢。所以,更应该要求教师运用微课为课堂增添色彩,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分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微课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由于德育课堂中的微课主要是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简单操作、快速传播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几乎都已经覆盖了数字化载体。因此,德育微课其实就是将德育知识进行碎片化、可视可听化、情境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毫无阻挡。对于传统教学,德育微课的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想学、乐学。

巧用微课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二)微课教学有助于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

德育课堂的微课生动有效地诠释了某个教学点,使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愿意跟随老师进入课堂。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因此,微课可以在某些地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剖析如何有效地将微课应用于具体教学中

微课一般应用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拓展中。怎么将微课切实有效地运用在具体教学中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一)德育课堂的微课使课前预习方向明确,更具针对性

在德育课堂中应用微课预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微课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了解课程的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动机。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教师都会布置学生直接看书,或者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查出不懂之处。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本来已经不太热衷学习的中职生,教师却还布置一些枯燥的内容给他们,得到的答案是根本不做课前预习。在我校某位教师的公开课中:职业生涯规划中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课前,该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制作了微信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利用手机微信进行移动学习。课前的微课堂学生可以看到名人和中职生的创业故事。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初步的认知,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所以,课前的微课是如此大的力量。基于微课预习,这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督促和检查,掌握学生的困惑与疑难点,同时,对照教学目标更加准确地找到教学的着力点,便于教学设计的调整和优化,使课堂的具体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德育课堂的微课使课堂教学更优质化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把握重难点,解决疑点、错点、混淆点,内化知识,建构体系,同时能够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微课讲解知识点,促使高校教学。由于微课可以使烦琐的知识简单细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具体,因此,利用微课来讲授知识点也是微课教学中最常用的形式,不仅主题明确、内容简洁而且时间较短,同时应用微课教学能大大丰富知识点的呈现形式。比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的教学中,难点“纪律与法律的异同点”是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如果单纯地讲这些知识的异同点,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而且也会让学生感觉很枯燥、乏味。于是笔者选择了微课的形式,在微课中主要运用“奥运冠军孙杨”在2013年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七天和罚款2000元;另外还要受到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对他做出停赛停训的决定。以事例作为微课的素材,既贴近生活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地使学生理解纪律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微课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奋点,形成思维碰撞,释疑解惑。

(三)德育课堂微课使课后知识更巩固、更拓展

课后运用微课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更好地梳理该课的知识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听课,尤其是中职学生,上课走神、玩手机、说话等现象层出不穷。对于不解或一知半解的学生,通过课后微课的总结归纳,更好地在课后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比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的教学过程,设计制作了课后微课《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供学生们学习。这个微课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进一步整合。同时,有些基础好、好学的学生是有能力或者有必要了解一些课堂中不予讲授的知识,那么,微课就可以为他们的拓展性学习提供途径和支撑,从而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8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从学生参与情况、认知情况、学习效果三方面组织问卷调查,结合抽样小组座谈、实验前后学生实验项目完成质量的对比分析,实证了翻转提高教学质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自学潜能等方面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翻转课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引言

 

近几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产物。从翻转课堂首次搬到互联网到如今全球组织推出的多学科的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在线免费学习的机会,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教学顺序被打破,师生角色、教学组织方式、内容呈现形式、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它让我们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关注这些课题。

 

2 微课基本知识

 

2.1 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研究中,微课人们对它的研究取向各不相样。在国内研究中,与微课相近的名词有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目前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由于微课初期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短小视频,微课首先是课,在时间和内容上体现为微。既然是课,也就包括了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

 

3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高专学院教学中的问题

 

1)学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全院的公共必修课,是吃过个专业在大一均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和90后的个性化特点,导致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很不理想。

 

2)学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容易,所以兴趣性不强,迟到旷课学生大有人在。更不用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做作业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就会以“这门课平时多练,考试前几周再练吧,”为由进行逃避,久之造成了听不懂、动手操作不做,甚至不愿意做的恶性循环。

 

3)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听评课模式,教师讲授,讲授完,学生去练习,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再加上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视频等教学资源网上一抓一大把。

 

4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实施案例

 

4.1课前准备工作

 

4.1.1 教学前期分析

 

《项目五excel任务三数据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大一学生对excel文件簿中一个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分类汇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等操作。让学生熟练操作对数据的各种操作。大部分学生通过对该项目一和项目二的学习,对excel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数据的操作就有些生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实践操作,他们才能明白如何正确地对工作表数据进行操作。

 

我们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观察排序,理解升序排序和降序排序,熟练对排序进行操作。

 

2)熟练自动筛选,高级筛选的操作,观察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关系。

 

3)熟练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理解分类汇总与排序的关系。

 

4)在生活经验及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交流、辨析,正确对本班高考成绩表进行操作排序、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分类汇总操作。

 

其中,教学重点是熟练操作数据筛选、分类汇总; 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高级筛选的操作方法;二是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4.1.2 微课+课前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可以做成微课,我们选择的是操作经常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1)需在课堂解决的重点或难点问题。

 

2)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

 

3)学习微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没有课的时间学习微课,课下对知识点进行操作)。

 

课前自学报告单的设计原则与微课保持一致。结合微课对重难点或操作过程中经常出错的知识进行讲解,以练习的形式落实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

 

4.1.3 制作微课及课堂PPT

 

制作微课前,先制作课堂PPT。教师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传统上课的流程,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整体思考,即哪些知识适合使用微课,如何设计与微课有一致性的自学报告单,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整合。

 

4.1.4 学生观看微课,完成自学报告单

 

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上传至学生班级群,让学生自主下载观看;二是在微信公众号上直接用手机观看。

 

课堂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2、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互相批改课前自学报告单,互相辨析有不同操作结果的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3、小组汇报落实重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

 

在学生学会了本课堂上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后,教师出示难题(课后实践训练)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操作方法。

 

4、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做课后课堂上的样例。

 

提高练习:做课后实践训练配套题。

 

拓展练习(机动):demo中级第七单元试题(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

 

5、小测验证达成目标

 

让学生把课后实践训练习配套题,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

 

4.2课后

 

大家和数据关系密切,本节课的内容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在微课设计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课堂中的拓展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5总结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学生对于微课中提到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分类汇总前要先进行排序。”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把教学难点——分类汇总、数据筛选放在微课中。在检查课前自学报告单时,针对分类汇总这个知识点,全班45人中有40人做错,在QQ群上与学生交流中也发现,这个知识点在操作前老是忘记先进行排序再分类汇总。所以,第二次上课,我们在学生分类汇总有了比较清晰的操作步骤后,才出现教学难点,并采用了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都被调动了起来。这也正是教师将在PPT中展现的内容,进一步落实了熟悉了分类汇总、数据筛选知识点,且在练习课后配套练习题,有预防再犯错的效果。

 

总之,微课+课堂的学习形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大力配合。在选点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应用微课,能够让课堂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等。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信小程序;融合路径;专业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探索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模式,更好地发挥其技术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新途径。微信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一款软件,通过微信,教师能够实现诸如组建学习小组、实时教学互动、答疑和个性化指导、学习资源和学习心得共享等教育教学功能。本文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栽培课堂”,尝试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抓住学生的课下注意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期对信息技术与大学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一、基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微信小程序开发

微信小程序是基于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一种无需安装即可使用的手机应用,其特点在于:体量小、制作简便快捷,无需下载安装特定程序,可以随时使用,不需要关注特定的公众号。本研究根据栽培学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教师教学效果,设计开发了“栽培课堂”这一微信小程序。设置了4个模块:“课程讲解”“作业”“课外阅读”“留言提问”。模块内容按照当前教学进度,紧扣教学内容。

二、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本研究所开发的“栽培课堂”小程序,主要是为配合栽培学课程教学活动。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一是课前准备。先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每堂课前,将该节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关课程的图文资料上传到微信小程序的首页,供学生提前读。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留言提问” 模块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上传,任课教师可以在微信小程序后台收集学生所提问题。二是课堂讲授。在课堂上,除按照教学进度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外,在每节课最后10分钟时间内,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并与学生就本节课所讲授内容进行互动。三是课后阶段。下课后,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成选择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进入“课堂作业”模块完成教师所留的课程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即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看到每位同学的答题结果。四是总结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在“课程作业”模块的答题情况,以及主题阅读报告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小程序中添加“作业展示”模块,将优秀成果进行展示,学生可在自己手机上查看。同时,教师根据每次的总结性评价修正课前的准备,优化备课,为下一次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三、微信小程序与专业课程融合探索的启示

一是学习环境更自由。以微信小程序为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兼具指导性和灵活性的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二是授课更有针对性。在利用微信小程序提前阅读学习内容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有所侧重地授课,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多媒体素材更好地融合。利用微信小程序,教师可以通过文献、图像、视频或者自制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课后交流更高效。微信小程序改善了传统的学习流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小程序平台能够实时完成课程作业,一键提交。教师也可随时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通过留言板块进行提问,教师通过微信进行回复,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本文利用微信小程序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表明,将微信小程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够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师生能够顺利交流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但也必须注意,任何信息技术的使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不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移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