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课的构成要素集锦9篇

时间:2024-01-11 11:52:45

微课的构成要素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1

Key words: micro lecture;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187-0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语境下,“微课”成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最热议题。目前的研究中,对“微课”的概念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也进一步导致在不同领域“微课”设计与应用形态的差异。当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职教育中的微课应用研究极为稀少。本文从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认识微课本质,从技术哲学和知识特征角度探讨高职微课可行性和应用策略。

1 微课的本质

微课的概念最早萌芽于“微格教学”,其理念为知识碎片化、教学解析化。当前热议的微课概念源于David Penrose提出“一分钟的微视频”,即“微课程”(Micro Lecture)。在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角度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出现了“微课”、“微型课程”、“微课程”、“微型学习视频”等概念,对微课定位也出现了“活动观”、“资源观”、“课程观”等观点。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对微课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退行和概念泛化问题并存。达成一致的概念界定,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成为当前大多数学者对微课研究的目标。而从微课的生长历程来说,它是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从知识分解的师资训练,到非正式场合的学习,再到新的媒介学习生态环境、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微课的内涵是动态、开放、发展的,微课的理念、结构、要素、适用领域等必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对微课基本概念达成共识,形成公共知识是必要的,对实践应用问题进行高度多元化的探讨,也是发展的必须。

微课的本质不是“课程”,也不是“课”。课程的本质是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建构环节,并且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从内容选择到社会目的与意义建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域。课的本质是交互过程,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实际展开环节,涉及到教师、学生等多个互动主体,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当前所指微课是在以新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发展背景,以具体而微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数字化视频为载体的静态存在,服务于教育的实际开展环节。虽然微课设计中的结构要素具有课程属性,微课的内容和目的域显然要比课程要小。微课的内容表现虽然趋近于完整的“教学活动”,甚至就是一次“课”,但是以视频的形式被数字化封装之后,独立状态下就毫无“教学过程”的意义。只有再次将其嵌套于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与课堂其他要素发生互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所以,从其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来说,微课的本质应该是课程资源。

2 高职微课应用可行性分析

2.1 符合信息技术社会背景下技术认识论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是当前技术社会的主要特征,定义了现代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催逼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和教学开展方式发生技术支持下的重大变革。职业教育和教育技术是教育系统中与技术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技术是两门学科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决定着两门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取向。全面、深入地认识技术本体是提出对两门学科合理的价值期许的前提。“主客二分”的技术认识论所导引出的价值取向已难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将技术看做聚合着自然、传统、历史、文化等元素的整体,作为人的本质的展现,切实关注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建构人的意义世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技术教育最合理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的内存规定性是从技术中获得的,微课同样是产生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着技术性和教育性统合的内在需求,当技术在整体性中得到规定时,职业教育和微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目标。这是高职教育微课推广发展的逻辑基础。

2.2 创设衔接校企协作教学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产教融合成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而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时空分离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深度参与的双双缺失,使此环节往往脱离教学体系,实践流于形式,也成为产学有效融合的瓶颈。校企深度合作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参与问题,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非绝对化的过程,所以,校企合作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要使学生、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三个主体随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学交互,而基于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平台正好为校企教学搭建桥梁。可以说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是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基础性环节,也可以说微课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可操作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2.3 强大的学习支持和教学革新动力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习者实现自我内在对话,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型为主动学习;可以发挥联接学习者和信息的功能,有助于建构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语脉的扩大;同时,微课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的转变,使教师能够摆脱传统角色限制,成为联接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促进多样探究和创新的“触媒者”和“建导者”。微课本质上是资源,目的是为了应用,设计需基于课程、开发需围绕教学、应用需依托平台,整个实践过程会服务于并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参赛作品中高职类院校作品3955个,超过50%,课程性质侧重于必修课和重点专业,可见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也说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获奖微课主题多偏向于实践动手学科,网络评论数最多的7个作品均来自于高职院校,也充分说明高职技术性学科应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3 高职微课设计与应用策略

3.1 正确认识微课的定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复杂语境下的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包含着学习者认知,师生集体交互两种逻辑过程。微课本质上是基于媒体技术的教学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并不可能成为有效教学绝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微课只是有效教学过程中可发挥作用的资源因素,学习者学习过程才是教学的核心,微课应用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知识,或者说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延展性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技术社会下的价值选择、思维、行为、学习等能力。这一特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所以,在职业教育微课推广应用中,要避免落入以“技术为中心”,避免落入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窠臼。无论是微课课堂,还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学习者是中心和目的,这一认识是职业教育微课科学开发、应用的基础。

3.2 职教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策略

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重点包括学习者分析、目标分析、课程分析。“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理念,通过个体和环境互动,有条件并可持续、渐进的改变行为、思维、和态度模式是职业教育微课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大多依据学科体系以分科课程平行展开,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内容选择序化与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严重分离。职业教育微课前期分析必须摆脱学科课程束缚,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进行学习者和课程内容分析,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知识生成和构建,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行动顺序的过程环节中的重难点来选择微课内容,从而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三个部分统化为工作过程知识。在内容取舍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陈述性知识和理论概念为辅。

3.3 职教微课开发的设计策略

微课设计一般包括内容结构设计、表述方式设计、视觉设计。微课内容结构设计既包括单一微课内部的内容结构设计,也包括微课群内容结构的系统设计。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结构一般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是内容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在逻辑。扩展而成的微课群内容结构应该是一个依托于实践情境,以过程逻辑为中心,整体教学行动与典型职业行动整合的框架结构。

行动导向的教学表述中应避免“知识系统”的外部输入,而是尽力激发和促使学习者知识和行为内部有机生成。所以,表述方式设计中具体的行动情境表述至关重要,过程中脚手架表述和教师建导会使知识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微课的最终形态是数字视频,数字教学视频其实是一种语言,有效的语言表达包含归纳和演绎两个过程,也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领域。归纳强调逻辑和结构化,是知识技能和经验模式化的过程,是有效表达的前提,演绎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职教微课视频的视觉设计需基于对工作过程和知识技能的逻辑分析,问题呈现需高度重视情境创建,演绎过程需通过形象化、图形化、故事化、多元化的手段,重视利用镜头蒙太奇方法使画面语言更加生动、引人和容易理解。

3.4 职教微课的制作策略

不同应用情境下的微课应该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知识特征、表述方式和视觉设计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制作手段的多元化。国内微课制作大多急功近利,囿于技术和形式,制作多以实况拍摄为主,复杂技术应用即诩为创新,殊不知有效教学之真义在于教学智慧和方法,而非技术和手段。微课制作并不一定要利用复杂的技术来表现,而是要基于知识特征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不同教学要求和情境,依据教学表述方式选择技术表现手段。

3.5 职教微课的应用策略

微课应用一般包括课堂和在线教学两种,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国外微课大多应用在翻转课堂,国内微课大多脱离其根本目的,课程再现与学习支持概念偷换,毫无应用价值可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线学习,微课都是完整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支持性因素或环节,并不可能用视频替代教学交互活动,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关键在于如何支持外在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对重难点知识和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演绎。

在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下,微课教学应用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习内容的分类是以职业能力开发的学习论为基础,包括初学者职业取向和概况知识、系统工作关联知识、特殊问题领域的细节和作用知识,不同的应用阶段包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实训、实习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自主、协作等形式,实训实习一般以工学结合,依托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教学。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2

[关键词]微格教学课程资源 教师教学技能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0—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成为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在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方面,微格教学课程资源是基础,也是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时展的主题。

一、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涵义与理念

(一)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微格教学课程资源是指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微格教学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内涵更加明晰,指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微格教学课程实施,促进培训目标实现、教学专业提升、教学技能训练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它具有多样性、多质性、具体性、价值潜在性等特点。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种类繁多,研究者根据不同标准,把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微格教学的两类资源来看,两者并没有绝然的界线。现实中的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素材,也包含开设微格教学课程的条件。

(二)建设和利用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

1 教师是微格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起主导作用与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决定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积累和利用,也是素材性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微格教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最重要的微格教学课程资源,教师的素材决定了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建设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2 微格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包括录像资源。微格教材是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载体,微格教材的建设与利用不仅要呈现学科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职前、职后教师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教学技能行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微格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发展对教学的责任感。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微格教材在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微格教学的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改变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合理建构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3 教学技能训练过程是师生运用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过程。除了具有训练教学技能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运用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共同建构技能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只有当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等素材性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进入训练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微格教学训练过程是他们的教学过程,也是他们教学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二、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对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是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条件,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来讲,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在以下几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一)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成为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使教师对教学技能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教学技能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满足需要,就得开发和建设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就是要对新的技能进行“二次开发”或者“技能重构”。对技能的“重构”或“二次开发”,其实就是对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更好地运用新技能,并使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更加协调,使教师对自身的知识、技能进行重新评价,推动自身教学技能不断发展。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新技能,改变教学技能的行为方式,对所需求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确立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预测课程资源应达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得到成长。这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资源的评价能力、技能操作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新技能的出现,一些中小学教师感到困惑,“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紧张和无能感,使教师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并成为教师教学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动力资源”。有了微格教学课程资源建设这个助推器的持续作用,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成长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借鉴;思考运用

微课是利用短视频进行的一种精练的知识点在线教学,半结构化是其一大亮点。孤立的知识点从知识体系中被切割出来,若无计划、无顺序的随意学习,学生掌握的学问就是碎片化的;又缺乏前后联通的知识,学生便难以融会贯通,更无法综合运用。因此,微课上网,应当作好整合编辑;运用于课堂教学,则当注意选择什么要素,如何进行设计,如在本节课的播放时间、播放位置和前后内容的衔接方式,以及课与课之间的梯度设置等,都要纳入考虑范畴。虽然由于不同的国情,这种从外国引入的新思维授课形式不能为国内全盘照搬,但是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等改良后,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注意合理合情地运用,结果还是十分值得点赞的。

一、选择:辨析元素,精挑纳入成分

构成微课的元素有很多,如声音、画面、文字、知识点、情境、问题、故事、实验等等,但它们只是元素不是要素,不是每一次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都要全部用上,并且,即使使用了其中的某些元素,也会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和运用方式,所以,教师需要对众多的元素进行精挑细选,择其优者而从之。

《我国的宗教政策》讲述的是一个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什么叫“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认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的观点,我作了一个课外延伸的知识点介绍,选择了三个组织,即美国的人民圣殿教、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和中国的作为反面教材,为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非法性,我分别挑选了86名教徒集体自焚、东京地铁释放毒气和7名信徒在天安门前自焚的事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其真实嘴脸,我让学生直接观看真实的画面,并配以惨痛的音乐作为背景,调动学生情绪。

二、设计:结合目的,明确整体构思

微课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它的新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作用,将微课插入课堂教学时,要前后衔接得当,要明确微课在其中的意义,这样,微课的设计才有了依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微课毋庸置疑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所以它的开头、结尾、中间过程和所选各种元素的结构组合等都要得当,要能让学生清楚掌握知识要点。

上《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以及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区别,我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虽然直接用语言讲述学生是可以分清的,但要经过认真思考和将文字转化成具体图片或动图才能理解。对于本班能够长于进行形象思维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看到具体情境,所以我直击现场,对两组知识点,分别选用了两个镜头。先设置直接选取镜头,再设置间接选取镜头,然后将两个镜头一左一右对比播放,画外音提示两者的区别,同时打出字幕。微课投影结束后,让学生组织语言分别表述两者的含义。差额选取和等额选取的微课介绍也比较类似,不同的是,我将两个镜头用森林动物选取的漫画镜头代替,播放的顺序和方式都一样,镜头之下是文字提示区别。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一者,完全重复了,学生会感到厌烦;再者,将实体镜头放在前,动画镜头放在后,能从严肃走向活泼,学生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了起来。如果调换了实体与动漫的顺序的话,学生的情绪在前面高涨了起来,后面的实体镜头就有些像一瓢让学生情绪降温的冷水,效果肯定要差得远。

三、运用:恰当植入,融汇传统课堂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是作为一节大课中的小课,即课中课出现的。教师运用时,不仅要注意元素的选择,课程的设计,更要跳出微课自身,考虑其与整个课堂的衔接,让学生能感受到微课的行云流水,以及与整个课堂前后连贯的哀梨并剪。无论如何,微课只是知识点的传授,它要与传统课堂紧密结合,中西合璧才能放出异彩。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而预设的一课,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维权,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课堂教学可以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展开,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弱,所以还需要教师做适度的引导和启发,因此我在突出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这一环节时,制作了一个微视频提示学生自学。视频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三只出生不久的小鸡,看着母鸡在自己周围走来走去寻找食物,它们商量着:我们也去试试。我的画外音:这是自主择业观。第二部分也是一幅漫画,画上有八名大学生,每名大学生身上都有一种素质,漫画名为八种被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学生,我的画外音提示:这是竞争就业观。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学生创业榜样蒋磊的创业事迹和创业成果――铁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的画外音提示:这是职业平等观。第四部分是若干张图片,每一张图片上都有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职业,如网络课件设计师、调香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我的画外音:多种方式就业观。在微课视频的最后,我用大大的红色字体提出问题: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不用讨论,就很快得出了结论。

如果将整个课堂比作人体的话,微课可以成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器官,关键是看教师构思时需要微课为课堂作出怎样的贡献。微课是一个十分灵活而高效的插件,虽然不能即插即用,但一个微课却可以跟课件一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同时又能让学生因形象而快速地掌握一个知识点,再经由教师从大教学观视域的整合,微课就可以成为实现框、课、单元、直至几个必修、选修教学目标的利器。

【参考文献】

[1]费金娟.高中政治微课程的开发策略与应用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4

关键词:微课;《数据结构》;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05-02

一、引言

教材是教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目前,国内已出版了众多《数据结构》教材,这些教材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显著的问题:(1)教材出版形式单一,缺乏丰富的配套资源;(2)部分教材过分注重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3)教材过分关注如何方便教师教学而未考虑如何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性学习。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设和开发满足时展需要的《数据结构》多元化教材刻不容缓。

二、微课的内涵与特征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微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微课是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目标,以教学时长短小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小课程。学术界对微课展开了讨论和研究。胡铁生[1]分析了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并针对高校微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张静然[2]对国内外微课的发展现状和成效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范福兰[3]对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索研究。梁乐明[4]对国内外微课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微课的设计模式。微课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教学用时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10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这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若用时过长,学习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通常只突出某一知识点,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3)教学活动完整。微课内容虽少,但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4)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的容量一般在几十兆,方便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数据结构》多元化教材建设的特色

传统教材主要由教科书、实验指导书、习题集等纸质材料组成,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小,表F形式也较为单一。基于微课的《数据结构》多元化教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融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纸质版教科书、习题集、微课视频、CAI课件、程序源代码、演示软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含在内,形成新的知识传授模式。基于微课的《数据结构》教材建设将促进教学理念更新,推动《数据结构》教授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资源多元化、学生学习个性化的方向转变。多元化教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方便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传统教材的使用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多元化教材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授和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多元化教材通过微课的形式全面阐述《数据结构》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涵盖线性表、树、图等所有章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微课教材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利用时间碎片,随时随地、自由、灵活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多元化教材真正创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2.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多元化教材将文字、音频、微课、图文、动画完美融合,使教学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水平和学习状态有选择性、自主地学习,对于已经学会的内容可以快进跳过,对于需要思考的程序可以暂停,遇到暂时听不懂的算法可以多次重放,有助于学习者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元化教材采用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的编排形式,充分利用我校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真正突出南京邮电大学重实践的办学特色。教科书中大多章节均增加了实践案例,例如线性表、树、图等章节,通过对实际案例地分析,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将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以体现知识点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

四、基于微课的《数据结构》教材的设计

多元化教材主要包含纸质版教科书、微课、CAI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纸质版教科书、微课是多元化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教科和微课的设计进行阐述。

1.纸质教科书的设计。纸质教科书的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案例驱动为导向。纸质教科书的编写必须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组织编排教授内容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真正获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数据结构》中有许多数据结构和算法都来源于生活,如:队列、树、图等。以现实生活中关于队列、图等的例子作为案例引入,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算法之间的关联。案例通常主要由问题描述、问题分析、知识关联、问题实现、问题总结等多个模块组成。

下面以拓扑排序算法[5,6]应用案例为例,简要阐述案例的编排。问题描述:编写一个对某专业各学期课程进行安排的算法,其中每门课需设定课时,各学期的总课时不能超过一定的上限。问题分析:各门课程之间有的是相互独立的,而有些课程之间则是存在先修关系的限定。知识关联:拓扑排序是判断工程项目安排是否合理的重要算法。问题实现:以课程为顶点,以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为边,建立有向图,对图中顶点进行拓扑排序,并同时考虑每学期选修的课程数和课时数的限制。问题总结:这是一个主要针对拓扑排序算法进行应用的案例,它同时也涵盖了堆栈、排序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微课的设计。微课的设计原则是认真筛选、梯度递进、逐步启发。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筛选出《数据结构》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确认微课教学内容。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拓展思路引导创新”的“梯度递进”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逐步启发的模式,引导学习者厘清思路、探究问题,提高学习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散列表中的删除元素问题为例,阐述微课设计中使用“梯度递进”式的教学步骤。(1)发现问题:在散列表中删除元素时,若仅是直接删除元素将可能导致表中后继的一些元素无法被查找到。(2)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思考后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将后继元素全部前移一个位置。(3)分析:这种办法不可行,后继元素全部前移一个位置将使部分元素偏离基位置。(4)拓展思路:在散列表中增加标记数组记录元素状态可解决上述问题。(5)引导创新:再次引导学习者思考,散列表的结构改变之后,对之前的查找算法和插入算法有何影响?该如何解决呢?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突破传统教材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相结合,构建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材,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范福兰,张屹,等.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陈慧南.《数据结构――使用C++描述(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严蔚敏,李冬梅,俏懊.《数据结构(C语言版)》[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Construction of Diversity Textbooks for "Data Structures" Based on Micro-Courses

WANG Hai-yan, LUO Ji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5

Abstrac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micro lecture based on video is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 lecture resourc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eaching framework and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educational fiel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the micro le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lec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 lec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微课;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Key words: micro lecture;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187-0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语境下,“微课”成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最热议题。目前的研究中,对“微课”的概念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也进一步导致在不同领域“微课”设计与应用形态的差异。当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职教育中的微课应用研究极为稀少。本文从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认识微课本质,从技术哲学和知识特征角度探讨高职微课可行性和应用策略。

1 微课的本质

微课的概念最早萌芽于“微格教学”,其理念为知识碎片化、教学解析化。当前热议的微课概念源于David Penrose提出“一分钟的微视频”,即“微课程”(Micro Lecture)。在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角度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出现了“微课”、“微型课程”、“微课程”、“微型学习视频”等概念,对微课定位也出现了“活动观”、“资源观”、“课程观”等观点。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对微课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退行和概念泛化问题并存。达成一致的概念界定,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成为当前大多数学者对微课研究的目标。而从微课的生长历程来说,它是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从知识分解的师资训练,到非正式场合的学习,再到新的媒介学习生态环境、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微课的内涵是动态、开放、发展的,微课的理念、结构、要素、适用领域等必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对微课基本概念达成共识,形成公共知识是必要的,对实践应用问题进行高度多元化的探讨,也是发展的必须。

微课的本质不是“课程”,也不是“课”。课程的本质是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建构环节,并且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从内容选择到社会目的与意义建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域。课的本质是交互过程,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实际展开环节,涉及到教师、学生等多个互动主体,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当前所指微课是在以新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发展背景,以具体而微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数字化视频为载体的静态存在,服务于教育的实际开展环节。虽然微课设计中的结构要素具有课程属性,微课的内容和目的域显然要比课程要小。微课的内容表现虽然趋近于完整的“教学活动”,甚至就是一次“课”,但是以视频的形式被数字化封装之后,独立状态下就毫无“教学过程”的意义。只有再次将其嵌套于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与课堂其他要素发生互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所以,从其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来说,微课的本质应该是课程资源。

2 高职微课应用可行性分析

2.1 符合信息技术社会背景下技术认识论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是当前技术社会的主要特征,定义了现代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催逼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和教学开展方式发生技术支持下的重大变革。职业教育和教育技术是教育系统中与技术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技术是两门学科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决定着两门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取向。全面、深入地认识技术本体是提出对两门学科合理的价值期许的前提。“主客二分”的技术认识论所导引出的价值取向已难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将技术看做聚合着自然、传统、历史、文化等元素的整体,作为人的本质的展现,切实关注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建构人的意义世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技术教育最合理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的内存规定性是从技术中获得的,微课同样是产生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着技术性和教育性统合的内在需求,当技术在整体性中得到规定时,职业教育和微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目标。这是高职教育微课推广发展的逻辑基础。

2.2 创设衔接校企协作教学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产教融合成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而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时空分离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深度参与的双双缺失,使此环节往往脱离教学体系,实践流于形式,也成为产学有效融合的瓶颈。校企深度合作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参与问题,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非绝对化的过程,所以,校企合作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要使学生、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三个主体随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学交互,而基于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平台正好为校企教学搭建桥梁。可以说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是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基础性环节,也可以说微课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可操作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2.3 强大的学习支持和教学革新动力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习者实现自我内在对话,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型为主动学习;可以发挥联接学习者和信息的功能,有助于建构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语脉的扩大;同时,微课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的转变,使教师能够摆脱传统角色限制,成为联接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促进多样探究和创新的“触媒者”和“建导者”。微课本质上是资源,目的是为了应用,设计需基于课程、开发需围绕教学、应用需依托平台,整个实践过程会服务于并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参赛作品中高职类院校作品3955个,超过50%,课程性质侧重于必修课和重点专业,可见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也说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获奖微课主题多偏向于实践动手学科,网络评论数最多的7个作品均来自于高职院校,也充分说明高职技术性学科应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3 高职微课设计与应用策略

3.1 正确认识微课的定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复杂语境下的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包含着学习者认知,师生集体交互两种逻辑过程。微课本质上是基于媒体技术的教学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并不可能成为有效教学绝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微课只是有效教学过程中可发挥作用的资源因素,学习者学习过程才是教学的核心,微课应用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知识,或者说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延展性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技术社会下的价值选择、思维、行为、学习等能力。这一特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所以,在职业教育微课推广应用中,要避免落入以“技术为中心”,避免落入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窠臼。无论是微课课堂,还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学习者是中心和目的,这一认识是职业教育微课科学开发、应用的基础。

3.2 职教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策略

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重点包括学习者分析、目标分析、课程分析。“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理念,通过个体和环境互动,有条件并可持续、渐进的改变行为、思维、和态度模式是职业教育微课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大多依据学科体系以分科课程平行展开,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内容选择序化与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严重分离。职业教育微课前期分析必须摆脱学科课程束缚,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进行学习者和课程内容分析,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知识生成和构建,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行动顺序的过程环节中的重难点来选择微课内容,从而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三个部分统化为工作过程知识。在内容取舍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陈述性知识和理论概念为辅。

3.3 职教微课开发的设计策略

微课设计一般包括内容结构设计、表述方式设计、视觉设计。微课内容结构设计既包括单一微课内部的内容结构设计,也包括微课群内容结构的系统设计。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结构一般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是内容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在逻辑。扩展而成的微课群内容结构应该是一个依托于实践情境,以过程逻辑为中心,整体教学行动与典型职业行动整合的框架结构。

行动导向的教学表述中应避免“知识系统”的外部输入,而是尽力激发和促使学习者知识和行为内部有机生成。所以,表述方式设计中具体的行动情境表述至关重要,过程中脚手架表述和教师建导会使知识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微课的最终形态是数字视频,数字教学视频其实是一种语言,有效的语言表达包含归纳和演绎两个过程,也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领域。归纳强调逻辑和结构化,是知识技能和经验模式化的过程,是有效表达的前提,演绎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职教微课视频的视觉设计需基于对工作过程和知识技能的逻辑分析,问题呈现需高度重视情境创建,演绎过程需通过形象化、图形化、故事化、多元化的手段,重视利用镜头蒙太奇方法使画面语言更加生动、引人和容易理解。

3.4 职教微课的制作策略

不同应用情境下的微课应该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知识特征、表述方式和视觉设计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制作手段的多元化。国内微课制作大多急功近利,囿于技术和形式,制作多以实况拍摄为主,复杂技术应用即诩为创新,殊不知有效教学之真义在于教学智慧和方法,而非技术和手段。微课制作并不一定要利用复杂的技术来表现,而是要基于知识特征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不同教学要求和情境,依据教学表述方式选择技术表现手段。

3.5 职教微课的应用策略

微课应用一般包括课堂和在线教学两种,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国外微课大多应用在翻转课堂,国内微课大多脱离其根本目的,课程再现与学习支持概念偷换,毫无应用价值可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线学习,微课都是完整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支持性因素或环节,并不可能用视频替代教学交互活动,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关键在于如何支持外在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对重难点知识和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演绎。

在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下,微课教学应用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习内容的分类是以职业能力开发的学习论为基础,包括初学者职业取向和概况知识、系统工作关联知识、特殊问题领域的细节和作用知识,不同的应用阶段包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实训、实习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自主、协作等形式,实训实习一般以工学结合,依托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教学。

4 结语

高职微课的设计和应用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技术社会下发展趋势和需要,但其有效应用基于一定的前提,就是要以高职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为基础,以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差异化建构为指导理念,围绕工作过程和知识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微课充分发挥学习支持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职微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其有效应用还需一线教师和学者结合高职课程改革步伐协同推进,微课教学模式还需因势创新。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2]陈向阳.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5.

[3]钟启泉.“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J].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2016(1).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6

【关键词】录屏技术;微课;资源

一、研究背景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微”潮迭起,“微课”概念炙手可热,它们对教学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将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系统研究当今时代的教育“新宠”――微课程,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助力个性化学习,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模式的转换,开辟新的路径。在教学理念日益先进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教育界不断追求和探索的。

微课的定义是以视频为主要手段,展示教师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进行精炼的浓缩的教学活动。本文提出的微课制作方式,是主要借助于视频录制编辑软件自带的非线性课件编辑加工能力、流媒体采集功能、音视频合成功能,能够制作高质量课程视频为目的,并可以通过与校园网的对接搭建流媒体服务器。

二、微课资源要素组成

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就是要建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并提供由任务单、教学课件及习题测验等多种资源构成的教学环境,微课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教学设计:明确微课教学任务,展示具体教学过程的安排。

(2)微课任务单:任务单,一一列出课前需要完成的所有任务和必须达到的目标,并附上任务要求和评分细则,引导微课学习,提高微课学习有效性。

(3)微视频: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及拓宽思路。

(4)微练习:巩固微课学习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微课学习内容。

(5)微课件:与微课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如讲义、PPT等。

(6)微测验:针对一段微课的学习通过小测验来检验掌握情况。

三、《动漫软件基础》微课资源开发

《动漫软件基础》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主要为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资源短缺的矛盾,接下来,就以此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1.开发步骤

《动漫软件基础》微课开发分成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后期三大环节,其中:前期设计包括确定课题,课程设计,脚本撰写等具体内容。在这个环节,课程的构思最为重要,其次根据内容安排脚本的写。

中期制作包括微课资源素材准备,视频的录制及拍摄制作等具体内容。

后期包括微课视频的后期合成编辑与输出等具体内容。在此环节,前期的录制可以在后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2.课程结构

整个《动漫软件基础》课程以Photoshop软件操作为主,课程设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绘画基础;第二部分是图像修饰调整;第三部分是后期调整;第四部分为升级提高。每个微课又可分为微视频、微练习、微任务、微拓展、微交流等。

照片后期处理是Photoshop软件中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其中一个视频就节选了一个实例:“变废为宝――照片后期处理”,该微课通过“引入―提问题―修改问题―指明方向”的思路设计,旨在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其中慢慢思考和领悟。

3.资源开发

当课程的开发步骤和课程结构都搭建完成之后,课程资源建设就逐步开始进行。

《动漫软件基础》课程资源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微脚本――与教学环节配套的教学设计的详细策划文稿;微视频――核心资源;微素材――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微点评――教学点评;微反馈――教学反馈。

在这些构成资源中,微脚本、微素材、微练习是固定的静态的提前设计生成的。而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是动态的,后续生成的,可扩充修改。

四、微课预期成效

《动漫软件基础》微课开发完成之后,在应用中有如下的预期成效:

(1)微课视频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应用,学有余力的学生渴望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利用视频微课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学习的重难点,让学优生能基于兴趣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相关技能,利用技术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也有助于实现分层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2)视频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推广优质教学资源,一个10-15分钟左右的微课,讲解的是一个具体的小知识点,充分体现出微课灵活易用的特点。

(3)录屏的微课有助于提高教师水平,实现了教师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由于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无法拍摄专业性太强,制作太复杂的视频。而教师利用简单的屏幕录制软件,轻松讲解一个小知识点,降低了课程视频制作的门槛,最终以技术推进的形式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之后的应用,在深入应用过程中再促进进一步建设,在不停的“建设―应用―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思考微课学习如何建立评价机制纳入日常学习考核中,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微课开展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7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课程设计;教学模型

引言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炼、片段化的呈现方式,其特点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互动性和冲击力。随着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首推“微课”模式,学校教学同样步入了“微时代”:2012年9月份,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面向高校举办微课教学比赛。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了“凤凰微课”APP,内容覆盖众多学科,有力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此,“微课程”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事实上,继E-Learning、M-learning之后,微型学习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基于微型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充分挖掘文字和图片包含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表现出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了微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教学应用,以期对微型教学视频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 微课程的起源

微课程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关于微型学习的研究最早来自于国外的相关文献。2004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m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60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伴随微课程的是结构化的任务活动,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他看来,45分钟的课堂讲授主要围绕几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根据认知科学规律,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普遍较短,于是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化的视频点播资源,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2011年4月佛山市教育局向全市教师征集微课作晶,在短短一个月共收集到一线教师提交的1621分作品,点击率突破5万人次。与此同时,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也提出了“文字+音乐+画面”的“微课程”的形式,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抽出方法策略,将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变为富有视听效果的微课程。

微课程的学习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黎家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就在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等几所学校进行微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探索,开展了“微课程助推教学变革”的教研创新活动。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重点打造推出了“博爱微课程学院”,建设的微课程资源几乎覆盖语数外、音体美以及德育、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十大类小学课程科目,并获得师生的认可。微课程相关的专题网站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代表性的有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五分钟课程网和专注于中学生学习的微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被推向全国各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微型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 微课程的概念

目前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根据胡铁生等人的已有研究以及教育部的微课参评项目要求的文件,文章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一种形式,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他辅教学材料,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如图1)。对学习者来说,这些微小的片断优化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在微课程资源生态环境中,微视频是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学习者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微视频的设计时长应该在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教案是微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同时也指导整个微课程教学活动;微课件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其他多媒体资源和素材;微习题是根据微课内容设计的测试题目,形式可以多样,重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微反馈是学习者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总结评价,也是教师对学习者的点评,是微习题环节的延伸;微反思则是教师在本轮微课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教学感悟及教学经验,用以指导后续课程的开展。

2 微课程的特征

(1)教学时间短。一般微课程的持续时间在都不超过十分钟,相对于以往40多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高效地利用短时的学习时间进行知识建构。

(2)教学内容微型化。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对于知识的展开需要进行足够的铺垫和准备。相比之下,微课程主题更加突出,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知识内容进行切割,让学生通过微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微小的进步。

(3)使用灵活。微课程主要由微视频组成,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此外,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切片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服务。

(4)资源组成构成的情景化。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包整合了课件素材、习题反思、点评反馈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体来说,微课程以其微言大义、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适应了“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传统课程与微课程教学活动各要素对比情况见表1。

三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视频课程是微型学习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媒体呈现形式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微型学习资源细小粒度、松散连接等特点。基于微课程的学习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可能会受到边缘性注意和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从认知负荷的角度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以期优化视频内容,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微型学习体验。

(1)明确定位原则

设计良好的微型学习资源首要解决的是学习者和学习对象明确定位的问题,微课程的设计也如此。由于内在认知负荷受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性和学习者当前知识水平的影响,所以应该认真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而提供相应的微课程教学安排。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采取不同的材料设计策略,例如良构性知识认知负荷较低,对知识点简单分割处理即可;而非良构性知识由于内部交互复杂度高,需要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策略。

(2)小模块呈现原则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也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最有利于大脑的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程学习资源时,应该采取结构化、短时间、知识粒度较小、知识点单一聚焦的原则,尽量使单次学习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通过系列化的小模块学习实现宏大知识意义的建构。

(3)界面简单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意义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然而微型学习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微课程内容的呈现界面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对屏幕呈现的信息元素要聚焦要意,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此外,屏幕中的图文结构应大小适中,教学内容的解说词应准确精练等。

(4)双通道原则

根据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视觉处理器和听觉处理器分别占用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采用视听元素结合的形式能独立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降低了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一认知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非实录的演示性微课程设计中,应对重要知识点配以适当的提示文本和精炼的同步解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5)适当排序原则

根据Haido Samaras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安排适当的信息序列”来降低。在呈现认知负荷较高的交互材料时,应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认知负荷较低的独立元素,然后再呈现完整的材料。在微课程资源设计时,可以对微内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序,达到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 微课程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内容设计、媒体设计和可用性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适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1 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要制作视频教学频资源必然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微课程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即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选择上应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而是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选择短小精悍且自包含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小结构的视频内容也并非是碎片化、繁乱无序的,而是要依据某一学习主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课程,这样才不至于破坏原有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学习者的粘度。此外,在访谈调查中也发现,具有某种情境性特点和针对实用性需求的微课程备受学习者关注,例如可在暑期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聚焦蛙泳的微课程,或是针对研一新生提供一套学术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的微课程等。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

内容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具体实践上可以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处理:将传统教学中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主题~话题一学习对象”三个部分,最终的视频设计与制作将落在学习对象模块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承载着一个单独的知识点。以初中地理课程“地球的自转”为例,教学内容的分割设计如表2所示。制作视频时应以学习对象的具体知识点为单位,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2 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微课程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和非线性编辑制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媒体设计的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微课程作品最终的成败。

(1)课堂实录型视频

对倾向于课堂实录性的微课程来说,其拍摄和编辑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类似。只是因为微课程视频的持续时间更短,所以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导入的节奏,拍摄时宜多采用教师以及黑板(投影屏幕)的中近景景别以避免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字幕的强调和提示功能非常重要,并且需要做到言简意赅;镜头调度应更加准确,做到意有所指而不是做毫无意义的推拉变化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视频录制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微课程视频的拍摄中。例如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iPad并借助一定的支架来拍摄某一实验的规范操作流程、对微型知识点的推演运算、篮球教学中正确的投篮动作等,然后再对字幕、声音等做简单的编辑处理。这种制作方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更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2)内容滨示型视频

对倾向于视听演示性的微课程来说,在实践中常采用“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制作时要先打开录屏软件,然后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播放教学PPT,教师解说的音频信号可以通过耳麦与PPT画面同步的记录保存。在后期制作中,通过Premier或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前期录制时画面和音频方面存在的缺陷做更加精细的编辑处理,并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简单的片头片尾信息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一些个性化制作形式,如可汗学院的微型教学视频,除采用以上两种工具之外,主要采用了电子黑板系统,甚至是白纸和签字笔等。教师不出现在屏幕中,而是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通常是简洁的教学符号)带领观众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这样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产生了一种犹如教师坐在其旁边的亲近感,拉近了学习者和教师的心理距离。

3 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是从优化学习者学习体验的角度提出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极为丰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优秀的学习资源并不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可用性设计。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以及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用户体验,把学习者需要放在首位。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思考“更好地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带有艺术气质的美感或闪现智慧火花的幽默;让微课程中的小故事和小策略能够设计的更为巧妙深刻:能够科学合理的实现最小粒度原则控制学习任务负载:能够更好地实现声画匹配、噪音控制、镜头转接以及流畅播放等。五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型及优势

1 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型

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整合了学习单、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的微型主题资源包,对基于微知识点的视频片段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微课程“针对具体问题、推崇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微结构化的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国内微课程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如图2)。

(1)课前自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习者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学习者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确立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观看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测试,用来加强或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

(2)课堂活动

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学习者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情况提炼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最后交流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至此学习者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

2 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随着微课程特别是校本微课程的大量建设,微型教学视频可以经过标签化处理组成一个巨大的视频资源库。学习者能够获得不同学科的、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微课程既可以作为开展正式课堂教学的支架,也可以供学习者课后随时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强化巩固。

(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微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在电子备课、课堂指导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中,都要求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此外,随着微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基于微视频的校本研修、区域性网络教研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六 反思与展望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8

关键词:小学;兴趣;语文;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1-0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它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素养即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体。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它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培养是大学文科类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碎片时间,是指零散的,短暂的时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如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已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和日渐增长的需求。所谓的“微课”就是一个微型化,碎片化的视频学习资源。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长度为5-10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片段,此外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微课是通过多个微课程内容内在的语义连接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具有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的特点,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和传播,旨在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

一、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据调查,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信息意识方面,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专业学习和查找学习资料,而是休闲娱乐,上网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愿望较强,但专业信息分享较少。信息技能方面,过半数的学生反映对专业文献检索一知半解,所掌握的信息利用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论证资料匮乏,不会利用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的深入思考。信息道德方面,论文写作中不规范的现象较多,例如,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不规范等。以上问题主要被归纳为两点:一是信息素养课程没有与专业结合讲授,缺少与专业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二是教学模式比较单调、教学单元复杂冗长、网络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专业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水平;

二、微课应用于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比较适合开发成微课。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但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独立性较强。例如,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可以微课形式呈现,把专业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自编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其次,高校具备实施微课教学的硬件基础。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普及率很高,移动终端的持有率高达100%,此外,电子阅览室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也可以供学生利用来观看微课视频。最后,师生对微课的了解和认同度越来越高。

三、文科专业信息素养碎片化视频学习资源的开发

1、视频学习资源碎片化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1)可视化的教学。按照知识或技能的体系结构,罗列学习点,一个学习点拍摄一个视频,对时间不做限制,讲清为好。这种方式就是从物理上做到碎片化,条目化,可检索,同时从整体看,知识或技能的体系又是系统化的。(2)视频课程的逻辑分割。将一节完整的视频课程,从逻辑上以学习点作为单位进行划分,对每一个学习点对应的播放时间,设置检索点。学习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学习点的菜单,可以从头至尾观看,也可以按学习点各取所需,也就是从逻辑上做到了碎片化。

2、微课课程资源开发。(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成功构建一节微课的关键,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2)微课件设计。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课件是微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要依据学科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和组织媒体,同时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件是以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呈现相关内容,因此,保持每一页简洁明了,最好每一页说明一个信息点或一个信息块。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合理采用导航菜单或清晰的学习路径,尽量减少页面间的跳转。要设计对应的学习单,便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检索。(3)录制和后期编辑。录制前,要求教师和摄像者沟通协调好,熟悉教学的流程,摄像者确定分镜头设计,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用相应的录屏软件,把教学演示过程录下来。后期编辑,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这部分要反复斟酌,再者要考虑片头、片尾、添加背景音乐等,美化微课视频,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信息技术教师和各相关专业教师要协商合作,对微课开发进行整体规划。要本着逐步深入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将每一个问题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料等组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和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9

    熟练程度,主要靠知识的深广度来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和思维容量,试题往往死抠知识、死抠教材、脱离实际、答案机械。从学与教的角度看,解答“知识立意”的试题,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就容易达成目标。笔者认为,试题的“知识立意”是造成几十年来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盛行的重要原因。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考试,也是区域性教育评价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科学教育的根本宗旨。课程、教学和评价的理念及行为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否则,科学素养教育就只是一句口号,国家的意志难以实现。基于以上认识,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威海市就确立探索以有效测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为核心、以“素质立意”为特征的中考化学命题改革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试题基本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到“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形式、内容、情境素材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结构和形式看(见表1),试卷基本抛弃了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要题型、以强调知识覆盖面和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化学知识为核心的命题思路。从问题情境和所选素材看,问题真实、情境新颖,素材多来自科学实验、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而不是像知识立意的试题主要来自某道习题或课本)。其特点一是紧扣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的腐蚀性、燃烧、食品添加剂、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日本大地震等;二是所选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熟识。从考试内容看,试题以课程标准中5个一级主题为主干内容,突出考查初中化学核心内容。如第二卷每道题选用代表性的物质和典型的事实考查化学的“大道理”,即物质世界,化学是做什么的(化学科学的价值是什么),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有哪些,化学科学是如何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是如何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在非选择题中,除计算题外,每道题都以课程标准中某个一级或二级主题为标题编制试题,即每道小题都是采取主题概括的方式,力争从整体上考查课标中相关重点内容。例如,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地球“发烧”了、应用广泛的金属、燃烧的利与弊、哪份盐酸最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构成与变化、化学与健康———从化学的视角看食品添加剂、化学与环境保护———探究酸雨的腐蚀性等等。这种带有标题的呈现方式,既能紧扣课标主题、突出核心内容,又能方便考生整体思考与作答;既能充分实现考试目标与课程目标的高度吻合,又能引领课堂教学高水平地达成课程目标。那么,何谓“素质立意”?其特征是什么?“素质立意”是指中考命题时严格依据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全面、深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试题不仅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同时还注重考查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立意”试题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考查“学科学”的水平,主要是考查学科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认知的程度(即学生要有常识性的知识)。其重点一是核心概念,如原子、化学变化等;二是与生活、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代表性物质和科学史实;三是重要的基本技能,如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和化学变化。(2)注重考查“做科学”的水平,主要是考查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是通过学生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来考查。考试重点一是考“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即科学探究;二是考重要的化学实验方法,如性质、制备、分离提纯和物质检验;三是考科学的理性思维,如比较与对比、归纳与演绎、应用概念、推理判断、分类等。(3)注重考查是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是直接考查,即在分析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某种基本观念;二是间接考查,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以隐性的情感、态度、思想和观念为指导,否则很难正确全面解答试题。考查重点一是化学基本观念,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和化学的社会观等;二是学生是否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物质世界,是否形成积极、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了解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4)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及信息素养。重点是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素养。(5)重视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威海市2010年、2011年中考化学试题,对命题思路和特点做具体分析。

    1 突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是认识万物之本质、探究变化之科学。化学的核心概念(如原子、化学变化)和基本观念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所形成的最有价值最宝贵的成果,主要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有关。例1.【2010年第8题(13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物质超过6000万种,并且化学家还在以每年超百万种的速度继续发现更多的新物质。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下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表格略。即常见物质氧气、臭氧、过氧化氢、铜、熟石灰、纯碱、蔗糖、食盐水的名称、组成、构成微粒、化合物的质量比)(2)由于物质的多样性,化学上通常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物质。请你根据物质的组成,把(1)中8种物质分类,要求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层次分明。(3)你认为造成物质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请选择(1)中物质说明(答3种即可):原因①,举例:;原因②,举例:;原因③,举例:。解析:从题型上看,本题既稳重又新颖、既规范又灵活。从内容上看,该题充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思想性。本题在构思时是以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为重点,由浅入深依次以“什么是物质的多样性(如何认识和表征物质的组成及结构)、怎样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对多种多样的物质进行分类(如何分类认识物质)、为什么世界上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造成物质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组成、结构、性质)”3个问题为线索,全面考查该主题下全部4个二级主题中的90%以上的内容。虽然本题涉及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简单的常见的代表性物质(氧气、铜、蔗糖、食盐水等),但其巧妙之处在于,本题在全面考查相关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地考查了与物质组成和结构有关的核心概念、基本观念、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如原子、分子、元素等核心概念,物质的多样性、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等基本观念,以及化学科学特征思维方式及学习领域———宏观、微观、符号表征。考试结果显示,本题的得分率为55%,其中第(1)小题得分率低于50%,说明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核心概念、没有形成基本观念,只靠机械记忆是做不好本题的。例2.【2011年第9题(13分)】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现有以下6个变化: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②给水通直流电;③锌加入稀硫酸溶液中;④氢氧化钠溶液跟稀盐酸混合;⑤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反应,铀—235裂变产生碘—131。请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变化的代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2)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将化学反应分为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依据是。(3)我们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宏观上表现为生成了新的物质。在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反应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微粒的转化过程是。在反应④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反应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③和⑥两个变化的实质是否相同?。为什么?。(4)根据化学反应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有。解析:本题以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为重点,以6个典型、代表性的变化为素材,综合考查了初中阶段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的规律、分类依据、分类方法、典型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与变化本质、物质构成的微观表示等主干知识。得分率为54%。化学新课程强调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与传统考查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试题比较,本题不是为了考查学生记忆了多少具体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反应的方程式、变化的结果等,而是以6个变化为素材,突出考查初中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的变化观、化学反应的能量观、物质变化的复杂性与分类等。另外,本题还重视考查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即在认识物质时,不仅要知道化学有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3大学习领域,还要能够由宏观现象联想到微观结构,由微观构成抽象到化学符号并能够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

    2 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被确定为中考的重要考试内容,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科学探究,特别是实验探究,是课标规定的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第二,科学探究不仅反映了科学的本质,也是考查学生做科学的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学习的素材,化学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真实的探究学习素材更是丰富多彩,以科学探究作为切入点,有利于命题者选取有价值的素材创编试题。例3.【2011年第11题(11分)】化学与环境保护———探究酸雨的腐蚀性我国道教发源地山东威海圣经山摩崖石刻,为国内罕见的大型道教石刻,可称为瑰宝。圣经山摩崖石刻的材质是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现在字迹已模糊不清。摩崖石刻被腐蚀,是否是酸雨所致?试回答下列问题:(1)酸雨的成因:即使大气没有受到污染,正常的雨水或河水也呈微弱酸性(pH在5.6~7.0之间),原因是。酸雨的酸性比正常雨水强,是因为雨水吸收了被污染的大气中的等有害气体。大气中这些有害气体主要来自于。(2)定量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及定性实验表明:(1)醋酸和酸雨的酸性程度差不多,pH在5.6~3.0之间;(2)酸雨(醋酸)确实能加重大理石腐蚀的程度。(3)定性实验显示:将大理石放入pH=3.0的醋酸溶液中,短时间内几乎看不出有气泡产生。现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仪器:烧杯、托盘天平、镊子、量筒、胶头滴管。药品:pH=6.5的普通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