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化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2:39

基础化学论文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1

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迅速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1]。CDIO分别代表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操作)四个能力层面,其核心内容是从产品研发到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是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以项目化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精神和工程开发等能力得以提升[2]。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指导和支持下,2005年汕头大学工学院率先实施了CDIO工程教育改革,同时带动了国内几十所本科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一同实施,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与相应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构建一体化课程计划、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方法、建立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显著的效果,为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3-4]。因此,借鉴本科教学中开展CDIO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高职基础无机化学的教育中引入基于项目的CDIO理念,将会使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有望得以更好的解决。

2高职CDIO基础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2.1与专业内容密切结合,应用性强

基础无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后继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目前我校整合后的基础无机化学的内容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更为注重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相应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教学模块易于项目化,实践性强

实践教学在基础无机化学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整合后基础无机化学的每一个教学模块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化实训设计,即根据化工类专业学习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打乱原有的教学体系,以具体制备某种产品或分析检验某类性质为项目载体,设计导学案例,将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糅合在一起,学生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储备,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高度符合。

3基于项目化的CDIO理念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3.1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直接能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技能型人才。而CDIO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其初衷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初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职业工程师[5]。因而在基础无机化学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针对相关产业对所需求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已毕业校友的建议,并对市场进行考察,从实际出发,不仅考虑学生对后续专业技术知识的储备,同时还考虑社会对毕业生团结协作、职业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园内即对自己的职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3.2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

3.2.1理论教学

根据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四大基础化学教学体系框架的限制,以无机化学为基础主线,将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渗透到相关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划分为分散体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初步、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等五大模块,组成“宏观微观宏观+微观”的全新内容体系。

3.2.2实践教学

CDIO理念强调的是产品项目周期的重要性,围绕产品的设计、开发、使用、升级等不同阶段,将不同课程串联起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从而对学生产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直接感受[6]。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践的教学内容时,借鉴CDIO的思路,将具体课程以项目的形式体现。基础无机化学以企业相关实践内容为依托,基于工作过程,将实践教学按“认知(感官)———技能(基础)———综合(提高)———设计(创新)”分层次进行,循序渐进,形成“引领项目、主导项目、提升项目”三个模块,由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和应用性技能训练设计性技能训练,最后通过设计综合基本技能操作进行实操考核,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3.3基于项目化的CDIO理念教学方法的实施

融合CDIO教学理念的进行项目化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筹划、设计,要求学生参与其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方面便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更清晰地了解实践中的具体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提高脱离书本结合实际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能力[6]。在具体实践项目的选取上,尽量来自于真正的工程项目或企业生产工艺这类项目的选取还能同时让教师和学生了解企业最新的项目需求和技术要求,并从中体验诸如管理、市场、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提升自身能力。在具体CDIO教学方法的实施中,主要采用“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和现象的实验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模式。综合考虑学生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全班学生按能力互补方案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实践小组为单位,从确立研究课题、实践操作到完成报告都合作进行,最后对实践进行小结,由小组中的每位成员分别陈述项目实施的收获,并必须回答两道关于该项目相关的思考题。通过此类项目的实践,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这种模式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共同进步。

3.4以项目评估为核心的过程化考核体系的建立

基于项目化的CDIO理念的教学实施中,不再简单地通过专业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效果,而是注重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考量学生对课程综合应用的掌握,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核内容涉及到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践操作、数据处理、合作精神等方面,结论可以不唯一,这样过程化的操作能得到学生更全面、更综合的考核评价结果。

4结语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基础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基本原则

1.引言

文化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能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其社会文化能力。但文化教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化知识讲解和借题随意发挥。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文化比较的基本功能,关系到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必须要具有适度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胡文仲,1997)。文化教学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领悟目的语文化,在文化学习中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做到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两种能力培养齐头并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经过长期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总结反思,认为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激发学生兴趣、把握文化平等、对照文化差异、相关性和实用性兼顾、师生良好互动等基本原则。

2.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束定芳,1996),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要着力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这就对授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从课本知识导入文化知识的过程,并着力创设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语境中,从而产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在语言实践和情景模拟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以歌曲为例,同样是英语文本,对于歌曲,学生在听过几遍后就既能记住曲调,又能记住歌词,但对于老师布置的课文段落背诵,却很少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记住。这充分说明了兴趣驱动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歌曲、网络视频等生动有趣的技术手段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能深刻体会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定文化形态,以及这种文化形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达到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实现文化教学的目的。

3.引导学生把握文化平等的前提

文化教学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基本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譬如不同的人种,虽然肤色体形各有不同,但绝无优劣之分,学习文化时,也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不论孕育这种文化的民族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其文化亦绝无好坏优劣之分(刘润清,1995),不能因为英语是多数发达国家使用的语言,就认为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从而产生崇洋、妄自菲薄的心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了解并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同时,外语学习尤其要重视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学会更准确地用外语介绍和传播灿烂的本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基本观念。在了解和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明白,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完成自身更新的过程。学习英语一定要学习英美文化,但不应唯西方文化是从。要告诉学生,跨文化交际是各种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和交流。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相互摩擦、相互吸收和融合,并在互动中向前发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在进行文化差异性的对比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切忌过分地赞扬某种文化,更不要恣意贬低某种文化,而应该努力使学生形成基于文化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正确文化价值观。

4.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程中遇到的文化点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归纳。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关乎文化差异的交际语境也可以由教师先总结,以便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与英美人士初见时谈话的禁忌语为例,教师可以将其归纳为“I,WARM,Where,Meal”等四个英文单词。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等。学生只要记住这几个单词就可以很随意地和外宾交流而不至于陷入一种文化禁忌遭遇尴尬。因为这四个单词表明了在初遇外宾时不合适提问的收入、体重、年龄、宗教、婚姻、去哪里以及是否吃饭等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张秀英,2007)。这些文化点应该合理分布于日常教学中,并应用大量的情景模拟使学生能进行实际演练,做到熟练掌握这些差异且明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但汉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全部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因此对文化内容的量和度的把握是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灵活处理的一个问题。巧妙而典型的对比和归纳不但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文化知识,而且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注意课本知识的相关性和交际的实用性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应该坚持两个原则,即课本知识的相关性和应用于交际的实用性(陈申,2001)。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但文化教学并不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有文化点都必须和课本紧密相关,切忌恣意发挥,漫无边际。其次,文化知识的讲解应该确保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也就是说,文化导入一方面要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依托,另一方面必须顾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英汉语言的差异性,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动机,提高其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意识到英汉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中有关于西方节日的文章,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课文的文化知识点进行西方节日文化的延伸。如Valentine’s Day,在对其来龙去脉向学生作以简单介绍后,还可以和中国传统的七月七日互相比较,在交际中可以说:Today is Chinese Valentine’s day.这样就既兼顾教材,又兼顾交际,体现了相关性和实用性的文化教学原则。

6.着力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动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而坚持互动性的原则是培养这种文化意识很有效的途径。这种互动与平日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并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指在文化教学环节上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文化的导入也包括观念、认识、情感、成果等个人认知及主观层面的内容(金惠康,2004)。通过探索和讨论可以可以获得新发现,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例如文章中讲到西方的Party,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自己印象里西方的Party的形式,以及受邀参加一个Party时作为客人应该注意的时间、举止、言谈、告别等问题。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实现师生互动后,在时间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即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西方的Party,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文化氛围,以小组表演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一些简单的文化点诸如问路、求助等均可以在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中展开,教师可以利用当地较有特征的建筑物让学生进行问路的情景模拟,也可以很有创意地进行表演。总之,着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对于文化的有效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语言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坚持科学的导入原则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也是文化导入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目的语文化的趣味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来。在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要防止学生形成文化优劣的错误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和崇拜。同时,教师要在平时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归纳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在文化教学中既要紧扣教材设计的文化项目,也要顾及文化意识培养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要设计科学生动的教学过程,着力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互探讨中深化对文化的领悟,达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总之,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事关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成败,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经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在协调有序中共同提高,实现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Stern.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润清.21世纪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69-71.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3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了,特别是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已经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了,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就成为每个在校的学子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出现一些问题,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得到完善。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在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差异

为了了解大一新生入学前计算机掌握水平,以便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针对我所代课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共有4页、31个客观题、5个主观题。两个班级的人数为116人也就是说我的样本容量为116,实发116份收回11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归类,发现一些问题:

1、通过分类发现城市、城镇、农村不同地区的学生最早接触计算机的阶段不同,在此数据当中城市人数为16人、城镇人数为32人、农村人数为68人。结果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学生在小学以前没人接触过计算机而大部分都在初中阶段;城镇学生有人在小学之前就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人数比率和初中差不多;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农村学生没有城镇学生接触计算机早。从第三幅图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大部分都在小学就接触电脑,并且小学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比率要比城镇大,而农村和城镇的学生有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才接触过。

2、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在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系,有的同学小学就开始学计算机而有的同学高中才学,由于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与晚都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和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社会背景有关以及和自己本身的兴趣、动手能力、学习风格有关,所以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由于生源所在地、学校、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在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时无论在计算机知识还是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问卷数据表明,学生在计算机起点水平、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态度、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学生的差异水平来进行课程的设计。

(二)学生对基础课程不重视,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由于当前电脑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使学生在中学或者小学都多少接触过这方面的学习,虽然不系统但是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原理。这就导致了在学生的意识当中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东西,认为这门课程已经没必要在学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所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不好好听课,认为可学可不学,以至于最后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三)对学生管理程度不够,硬件设施跟不上

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的操做训练完成的质量不尽人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想尽办法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外,随着各个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力度的加大,原来的教学设备就显得相对不足,这也是影响教学方面的一个原因。

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一)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由于学生前期的计算机水平不一样,采取统一的教课方式效果不明显。因此,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来因材施教。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在老师讲课以前,采用测试,调查,问话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把学生分成“计算机基础水平优秀组,计算机基础水平一般组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入门组”三个小组来对待。

在讲课的时候,不同组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水平优秀的学生设置一些高级的练习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步一步的教使其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求精。对计算机水平入门阶段的学生,教一些初级知识使其操作水平更加熟练,让他努力练习赶上一般学员。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利用“责任分工,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分工,协作学习”顾名思义是把学生分成小的团队,让他们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作,但是在协作的同时划分清明确的责任。

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有四点要素是必须把握的:一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二是在共同目标的情况下相互帮助;三是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让小组共同把关,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四是相互信任自己的组员,做到有问题是相互及时沟通。

“责任分工,协作学习”还要求学生会倾听、会质疑、会组织。会倾听既是努力倾听别人的发言重点,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以便最后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价;会质疑是指,在别人发言时有听不懂或者需要对方解释的问题,在对方发言后马上提出并解决。会组织是指,在每个小组都要轮流担任小组学习的主持和组织者,认真听取组员的意见最后正确的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还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共享知识等。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以此提高学习质量

为了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针对“责任分工,协作学习”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两种方式。

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己反思上养成良好习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受自己。从参与情况、交流合作、学习动机等方面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

学生认识和了解同伴的过程可以采取“互评”形式。在相互评价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和交流协作能力。学会客观公平的对自己的伙伴进行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互相学习和帮助的良好氛围。

(四)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软件知识和版本使教学跟的上社会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计算机行业的故事,甚至某一名称来历的掌故等,都能达到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如讲授Microsoft与IBM名词的时候,可讲授比尔盖茨的创业历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而硬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是更新较快,尤其涉及硬件和网络运用时,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运用的需要,及时为学生补充最新的知识和一些使用技巧。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虽然是一门计算机的入门基础课,但要教好这么课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把握教学技巧。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一个最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

参考文献:

[1]马晓丹,关海鸥.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09(3):95.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4

基础医学实验室担负着培养研究生的重任。除了给研究生提供实验条件外,还要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党员是研究生当中思想觉悟相对较高的群体。优秀的党员可充分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党员们应该自觉地把个人的利益和党的前途紧密相连,时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党员在研究生班级中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能及时贯彻和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以及日常党务工作。其次,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本学科每年6月份都要举行一次实验前期强化培训,主要是学习研究所的规章制度。这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同学而言,对各项制度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带来不少麻烦。其实就是几项技能培训。对于所有仪器,都会详细讲授其原理,操作要点和维护保养等内容。同时,研究所也会开展关于论文写作、常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如综述和科技论文写作,PCR、细胞培养等。对于新手,我们都要求高年纪老师给予实验带教,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

2.实验技术人员科研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

本研究所由导师、研究生和实验专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除了负责行政方面外,还需要全天候在实验室中为从事科研的研究生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对于专职人员来说,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最前言的学术动态,不但要在研究生培养期间能给人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个人素质。随着实验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一些操作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流程不断涌现,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也应该与之俱进。

3.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对于日常管理,研究所分别建立了值日制度、试剂耗材管理制度以及仪器管理制度。研究所每周安排2名研究生负责实验室的卫生、安全工作,并随时和研究所工作人员保持沟通,每晚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向管理人员汇报当日工作后方可离开。为了提高试剂耗材的使用率,减少浪费,研究所建立了严格的试剂耗材管理制度。除了实验室运转所需要的酒精、CO2以及液氮等个人无法单独购买的耗材外,其余均把权力下放到各导师组,即,由导师组自行购买,研究所按照每个导师组研究生数量下拨一定的费用。实践证明,这是减少浪费,提高使用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仪器,尤其是贵重仪器,均派了专人负责管理。严格实行仪器预约制度,使用完毕后由使用人进行等级,管理人员检查,大大降低了仪器的损坏率。为了避免个别研究生的不端行为,在实验室的关键地方安装了摄像头,这为监督研究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了重要依据。

4.结语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基础课;教材;授课时间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34-02

一、问题的提出

外语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国内外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现实派观点,现实主义者注重外语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本科学习期间要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一种是理想派观点,理想主义者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在掌握五项基本技能的同时,学生还应对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学等非实践性课程甚至是边缘性课程有一定深度的了解。由于两派的诉求不同,所以在不同学校的教学大纲里的反映也不一样。现实派多以专业外语院校为主,虽然这些院校也相应地提出了“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但多年的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惯性并非一个理念所能制动。理想派多为综合性大学,由于综合性大学特殊的学科优势,使得学生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其他单一外语院校很难开设或者囿于教学理念不愿意开设的课程。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开设的“俄罗斯文化基础”为例,这是该校俄语专业拔尖创新班所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非实践性课程。依照现实派的观点,这种与俄语实用性有一定距离的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都成为疑问。本文作者认为,这门课程非常有开设的必要,但如何能协调现实的诉求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这门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其实,2003年版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类似的课程已经有了较为笼统的规定,“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俄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新闻、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由于学生在校时间仅仅四年,而且每个学校乃至每个人的要求是不同的,真正实现全面的“复合”目的是不现实的或者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某个方面的“复合”到不失为一种选择,这也是俄语教学的层级需求。“俄罗斯文化基础”是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依据根据拔尖创新班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所开设的课程,该班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将考研(或保研),其未来发展方向为科学研究和俄语教学,还有一部分人将在外事部门工作,因此层级需求决定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材的选择

确定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就面临下面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目前,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使用的参考教材是《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该书以音乐、绘画、电影和戏剧为主要内容,将俄罗斯18―20世纪的艺术史串联起来,对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作了简单的论述,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和价值判断。通过这个教材,学生可以对俄罗斯艺术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坐标上的定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这是一本不错的教科书。由于俄语教学注重实践的特点,这本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如何才能把汉语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在交际过程中的俄语自觉表述。以爱森斯坦导演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为例,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电影内容本身,还关乎蒙太奇这样的电影艺术手法,虽然学生可以在汉语层面知道电影的内容,了解蒙太奇在观影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但这门课程除了能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汉语表述外,还需要知道相应的俄语表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俄语教学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我国英语界的著名教授王佐良很早就关注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他指出:“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如果对这些(欧洲文化知识)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3]英语如此,俄语亦如此。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语言大赛,特别是具体的言语实践表明,只有把艺术史教学和具体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知识的自觉应用和艺术的审美效用。

问题之二,目前,国内俄罗斯艺术史教材可选择的面不大。基于此,可以考虑依照《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或《俄罗斯艺术史》的编撰体系,引进俄罗斯相关教材内容作为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能通过艺术史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俄语词汇和相关的语法知识。目前,俄罗斯出版界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史书籍,如格涅基奇(П. П. Гнедич)主编的《俄罗斯艺术史》(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格拉巴尔(И. Грабарь)主编的四卷本《俄罗斯艺术史》(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和德米特里耶娃(Н. Дмитриева)主编的《俄罗斯艺术简史》(Краткая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等。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组织专业人士,编撰适合中国学生的俄罗斯艺术史教材,如果用俄语编写存在难度,可以考虑在术语和概念等关键环节用俄语标识出来。

问题之三,“俄罗斯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定位需要认真研究,仅就课程的名称而言,本课程似乎不应该仅仅包括艺术史内容,换言之,“文化基础”这个概念本身应该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应该与跨文化交际或国情语言学有隐在或显在的联系。文化不应该紧紧局限于艺术文化。因此,艺术史应该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如果能够基于文化这个概念来理解并讲授这门课,那么教师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关注艺术文化,还有国情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可能由于对“文化”理解的不同,目前这门课基本上以艺术文化为主,也许在时机成熟之后,可以考虑与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交叉,实现艺术体验与文化教学的双赢。

以上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也是这门课程下一步所要完善的地方。

三、授课时间的选择

授课时间的选择和有效教学理念有紧密的联系。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共同的教与学的空间里如何完美互动,最后如何实现效果最大化。虽然该理论诞生于20 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的教育科学运动,但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失去它的指导意义。我国学者也注意到有效教学在现实俄语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有效教学即可以是一种教学形态、教学管理,也可以是一种教学理想”[4]。教学理想的实现需要诸多要素,除了教材的选择和教师的知识储备等必要条件外,还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授课时间和有效教学存在密切关联。如果把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讲授“俄罗斯文化基础”这门课程,那么,上课的时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这门课程是安排在大一下半年,这个时间安排是有问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俄语有一定的水平,但他们的词汇量还不足以应付在原文语境中去理解俄罗斯艺术问题,即便如“强力集团”这样的概念,也需要查词典,才能把该团体的组织结构、审美取向等关系厘清,对于大一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这个阶段课程多,教学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花时间学习俄罗斯文化艺术这门课程显然不是很恰当。作为将审美教育和知识教学与外语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尝试,我们拟把这门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半年。原因如下。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的俄语词汇量基本上可以阅读具有较大难度的文章阅读,这里所说的难度不但指俄语,而且包括在汉语语境下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四级考试结束,八级考试尚未开始,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理解俄罗斯艺术的精妙之处。艺术教学与普通的实践教学的区别之一在于除了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储备之外,还需要去感受艺术的美。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实现这一诉求。

四、授课方法的更新

“俄罗斯文化基础”的名称暂时尚无法和它的实际内容相互匹配,该门课程实际是关于艺术史教学,而且是关于俄语专业学生的艺术史教学。事实上,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还不是很多,但有些与此相关的论文为该课程的教学可以提供可资借鉴的学理依据。

外语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高等院校的现实教学必须在纷杂的现象中找到最核心的东西。新版《俄语教学大纲》强调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俄罗斯艺术文化的教学无疑是所要“复合”的内容之一。而如何使“复合”成为可能,则与授课方法的更新有关。语言诗意地栖息在艺术或文化之中,同样,艺术也无法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即“语言反映文化时折射出某一特定社会团体中的世界图景”[5]。基于此,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可以考虑。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本来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必选项,但“俄罗斯文化基础”有其特殊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至少要完成如下二项内容:内容之一,找到与课堂所学内容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增加对艺术文本的感性认识;内容之二,借助维基百科(俄文版)等工具来了解人物、基本术语和一些概念。

课堂实践。课堂上通过欣赏俄罗斯艺术产品的影像或音像文本,来理解个案的艺术品与整个时代的关系。

自主发挥。允许学生用俄语(或者一部分人试着用俄语)进行表述,阐释他们对俄罗斯音乐、美术和电影艺术的理解。

要有重点。俄罗斯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如何在这广阔的海洋里寻找最有价值和最代表性的东西是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五、结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会对接受该门课程的学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应该是有效教学理念的良性反射。以“俄罗斯文化基础”为例,该课程的实施会涉及教材的选择、教师授课方法的摸索、授课时间的优化和考试结果的评估等环节。根据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俄罗斯文化基础”这门课程非常有存在的必要,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精品课程[EB/OL].http:///bkjx/jpkc.

[2]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3:1.

[3]阮世勤.浅析文学文化教育与理工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9,(3).

[4]李晶.有效教学与高校俄语教学策略选择[J].价值工

程,2010,(2).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大学群体中实现“错位发展”,大学文化建设是关键一环。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问题分析,发现大学文化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内涵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通过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文化无形的、持续的、潜在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需求是多样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需要一批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给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从自身的发展环境看,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区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专科转型而来,与老牌本科大学相比,不但具有本科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等先天不足,而且受师资力量、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的局限,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并不现实。新建本科院校也不可能像高职高专一样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一、二流本科大学与职业院校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实现“错位发展”,就必须在“高级”上下功夫,培养出“既不同于普通本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增容,与普通本科相比,它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与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继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

(一)新建本科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人文科技素养,形成相对扎实和完备的理论知识结构。此外,还需要通过使其具备必要的应用性知识。使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既区分于研究型大学,也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形成差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即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技能性知识相对熟悉,生产的全程性知识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知识相对丰富,确保应用型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具备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质和基础。[2]

2.技术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是掌握完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生产领域实际问题、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高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特征,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1]

3.能力层面

从能力层面看,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能力的多样性上。所谓能力的多样性是指既有专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有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的多样性,是建立在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上的技术传播与技术应用能力,是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营销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掌握相关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服务技术和商业谈判技术以及获取和综合信息的技术等能力。

4.素质层面

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特别整合其知识、技术、技能等专业素质,创造性地应对市场和社会形势变化,同时需要应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政治、文化、心理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人才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胸襟、精神境界和历史眼光,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充足的自信心、强烈的责任心等等非智力素质。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办学层次的提升带来了办学定位的迅速转变。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充分体现“高级”的内涵

高级的内涵表现为“高素质”,即除了既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又需要有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性素质。其次,表现在“高技术”,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大学培养的高层次领域、高科技范畴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不需要有那么“高”的知识理论和创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它不同于停留于精通某一项工种、某一岗位即可的“技师”型人才,而是“高”于职业院校培养的一般“技术蓝领”,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探索时间尚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充分体现“高级”的内涵。

2.缺乏岗位所需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更和大学的文化熏陶和大学的学风密切联系。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就业后,缺乏对岗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频繁变换发展方向,丧失了单位对人才的信任度,也破坏了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

3.存在“量”与“质”的供需矛盾

从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看,一方面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是市场需求的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有又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即“量”与“质”供需矛盾。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口径不合。新建本科院校在强调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时,面临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怪圈,容易把文化教育仅仅视为附加课程,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层面把文化教育分离于专业教育领域。[2]

二、大学文化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加大大学文化建设力度的态势已见端倪。在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办学特色培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支撑等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受到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视。大学文化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作用

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要素,而大学文化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学校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等,这些隐性文化因素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校训、标语以及形式各异的风格建筑,和各项活动集中反映着学校领导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培养意向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同化和导向力量,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补充。

(二)对大学在校生素质结构的完善作用

在行为和实践上片面强调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建构自身素质结构的需要。大学文化的陶冶是指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多是要靠学生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体感中学到东西。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以学生自觉教育的形式完成。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也只有在健康向上、求真务实的文化环境中养成和陶冶。

(三)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标签作用

处于发展的起步期和建设期的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不能忽视大学文化对人才特色的独特作用。正如清华学子的自强不息精神,北大学子的追求进步精神。大学生走向社会,其母校的精神特征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口碑,也散发着母校的影响力。这种精神特征继承于母校,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扬光大,增加了人才自身的附加值,从而形成以大学精神烘托下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特色的循环促进。

(四)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深远影响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行业和技术工种换代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也呈加快的趋势,同时,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跟不上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的速度,其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这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在专业教育上基本难于达到,学校只有通过大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岗位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新大学文化建设,提高人才的内涵素质

文化建设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要把握时代脉搏,从学生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出发,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大学文化,就要实现观念、制度、载体和作用方式的创新。

(一)树立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大学文化观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现代大学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但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建构与很多办学悠久的大学有较大差距,即作为大学的深层文化模式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大学里的各种文艺和社团活动,是第一课堂之外的一种辅助的校园育人活动,关注的是基本意义上的各种校园文化现象和学生为主体的自发、自主的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普遍没有得到成熟的积淀。仅凭相对较低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无法标志大学的文化精神,也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更无法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发展源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文化必须创新观念,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学文化观。新的大学文化观是一种比校园文化更加上位的文化观,不仅包含校园文化活动,还应包括理念、制度、物质载体和活动等多个层面。文化主体不单是学生,而是通过塑造“文化校园”,使大学文化成为一种总体性的校园文化理念,渗透于校园内的全部理念、制度、物质载体和活动之中。

(二)形成一体化的大学文化全员共建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大学文化基本上是着眼于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一项具体工作,外在性、附加性、表面化、具体化、主体缺失、精神缺失等等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处在较低文化内涵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利于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精神的融合,使校园文化活动脱离了大学精神主体,致使本应与大学精神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领域被人为割裂,缺乏内在精神支持;也造成了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迎合和突兀等特征,形成“为活动而活动”、非主体参与者旁观的现象,致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处于脱离大学文化建设主体参与者的尴尬境界,使校园文化被误认为专业学习之外的带有装饰色彩的文体活动。基于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上,应当以制度的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改变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机构、人员单一化的局面,统一思想,统筹规划,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

(三)营造提升人才内涵的无声无形的文化教育环境

就大学文化中教育影响的呈现方式而言,一种方式是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影响,另一种是通过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大学文化的作用方式的创新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外化转变为以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无声无形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构建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过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作用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按照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使大学文化全方位、全过程发挥影响作用。

(四)构建多元化大学文化载体

与作用方式相对应的,学生对文化影响的接受方式,也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两种。对有意接受而言,学生总是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什么,接受什么,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采用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的方式,不断的调节自己,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得各种经验;而对无意接受来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经验,通过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接受教育影响,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要改变重社团文化,轻班级文化的思路,重视非正式群体建设,实现载体的创新。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无形的、持续的、潜在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独立思维能力,以活动和交往促自律,通过自己的理性探究,审视既定的规范体系,在工作岗位中自觉负起责任与使命,尊重真理,热爱知识,体验奉献、创造之愉悦,尽责之崇高,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基础化学论文范文9

>>湖北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湖北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湖北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