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会计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21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1

关键词:案例;生活化;高职;基础会计;教学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其走进会计世界的钥匙,学好基础会计知识,有利于学生之后专业学习的顺利开展。但是,刚刚开始会计专业内容学习的高职学生来讲,他们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基础,对于基础会计这样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还比较畏惧。学会基础会计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其会计学习思维的完善。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积极性,利用生活化案例丰富高职基础会计课堂,会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更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 高职学生的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特点

第一,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兴趣整体不足。在高职阶段,《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甚至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一般来讲,学生需要在刚入学的第一个学年学习基础会计知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他们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数学能力较弱,自然在会计专业学习会出现理解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无形中加大了基础会计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学习中有困难,会影响学生的会计专业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学科重视力度不足。作为一门重要的会计专业理论课,基础会计课程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之后的会计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基础会计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只有重视并且学好基础会计课程,才能让会计专业学习更加牢固。但是,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基础会计学习对于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基础会计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对于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学生的思维特点。从高职学生的中考成绩来讲,这些学生大多是没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不足,思维方式有所限制,很难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快速转换自己的学习思维。因此,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利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去学习会计知识,遇到理论知识就去机械化地记忆与模仿,或者死记硬背去掌握,没有自主去构建知识体系,影响了基础会计的学习效果。

二、 生活化案例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将生活化案例引入到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开动自己的脑筋,从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使生活化案例的入手,可以服务于学生基础会计知识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 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化案例

要将生活化的案例成功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案例,是应用其进行教学的重要前提。什么样的案例才是合适的案例呢?能够为学生理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案例才能对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活动进步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重视课前的生活化案例设计过程,通过有效的设计,让生活化案例在课堂中的呈现具有意义。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会计的科目与账户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会计科目与会计账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虽然通过课本阅读,一些学生可以了解二者的区别,但理解的深度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化的事例,给学生进行形象地描述。教师将会计账户比喻成药店时放药的抽屉,而会计科目则是那些被贴在抽屉上标明药物品种与名称的标签。

除此之外,高职基础会计课堂中所呈现的生活化案例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从教师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将新鲜的会计理论与日常生活中在案例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讲解课本中有关于企业材料采购的知识时学生需要对采购费用的分摊问题以及会计核算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采购问题进行做好铺垫,使教学过程由简到难发展。像“李丽、王佳与赵安三位同学要去超市购物,李丽买了三包,王佳与赵安各买一包,平均每包物品的价格100元。三人一起乘坐出租车回宿舍,车费15元,那么每人应当承担多少运费呢?”用这样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利用生活化案例切入知识点

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案例,往往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会计课本中的知识理论性较强,教师通过生活化案例的切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理解,可以减少专业术语带给学生的理解障碍,也能让书面化的语言变得口头化起来。

比如在学习前文采购费用分配问题时,教师提出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并给学生一段时间说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点。一些学生认为这一问题十分简单,就是李丽9元,其它两人各3元。面对学生不以为然后回答,教师可以反问“为什么不是平均分配车费呢?”学生会快速给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三者买的东西重量不同。这时,就引出了新的问题,在采购费用分配时,是以重量为依据吗?在生活化案例的引导下,学生在不断的分析与讨论中深入到问题的思考里,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有利于新课内容的引入。

(三) 利用生活化案例理解解题思路

生活化案例在基础会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会让学生的会计专业内容学习难度下降。在之前的学习之后,学生会了解基本的会计知识。在前文中提到的生活案例铺垫之后,教师给学生呈现一道标准的会计业务题目,有利于学生解题思路的明确。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去营造一个真实、形象的题目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配合或者声效的使用,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比如,在呈现了生活案例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这样的题目:宏大企业采购A、B两种材料,A材料100件,每件50元,买价总共5000元,增值税发票上注明进项税额850元。B材料150件,每件40元,计买价6000,增值税发票上注明进项税额1020元,运费总共1200元,让学生去分配购买A、B材料的采购费用。根据之前的生活化案例,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更加明确。

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化案例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学习兴趣,像调味品一样让会计学习变得更加乐趣。当然,教师要选择合理的生活素材,让生活化案例的引入可以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将生活化案例与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结合起来,需要教师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让生活化的教学成为基础会计教学的吸引点。(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吴艺娟.巧用实践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浅谈实践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3(23)

[2] 雍华平.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10(12)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2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讲课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作为会计教师,应注意充分运用案例来解释深奥的理论知识,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显得生动丰富。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比较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中职生一出校门就能顺利上岗。

二、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础会计作为该学科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对于从未学过会计的中职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概念、方法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论就谈不上实践和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它使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案例学习和分析过程中,通过精心的准备和讨论、归纳,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得到质的发展,这就为学生拓展理论知识,走向实践迈出了一大步。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普遍下降,作为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难度,而且教材偏重理论,这加大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困难,也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讲课时照本宣科,会使知识更难以消化。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时刻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

中职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上岗,这就要求中职会计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对课程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讲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想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对案例所反映的理论知识就要有深刻的理解,并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在引导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和互动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各种不同案例的研究和探讨中,又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大力推进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便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特别是在讲授基础会计这一入门课程时,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一)口头描述案例

在讲授基础会计中账户的四个数量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因为账户借贷方表示的内容不同,初学专业课的学生被期末余额公式搞得很糊涂。于是,在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例子:9月1日开学时,小明从家里带来现金500元;9月15日,爸爸来学校看他给了现金1000元;9月20日,他花了现金300元给饭卡充值,请问到9月30日他还有多少现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月初的500元为9月的期初余额,15日收到的1000元为本期增加发生额,20日支出的300元为本期减少发生额。至于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简单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可知月底剩余现金=500+1000-300=1200元。这个数字就是9月的期末余额,又是10月的期初余额。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文字表示上述公式,可得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教师又再次启发思考:由于账户的性质不同,所以每一个账户的借贷方表示的增减情况也不同,请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期末余额公式还可以怎么表述?学生展开讨论:资产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所以资产的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性质跟资产刚好相反,为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所以权益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账户的四个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常用的概念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填写账户并计算出它们的期末余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这是一个通用公式,适用于每一个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但是因为每一个账户借贷方表示的内容不同,所以在具体公式上我们可以用借方和贷方去取代公式中的增加和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熟练掌握账户的结构这一内容。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学生将简单的数学计算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很容易就掌握了账户相关的知识点。

(二)运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案例

在讲解“会计收入”这一重要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收入”这一概念他们很熟悉,不存在什么难点,却不知道“会计收入”和我们平常所讲的“收入”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并不是收到钱就是收入,还要区分是否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所产生的收入。笔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某流通企业的几种收入情况:有罚款收入、销售产品收入、出租柜台收入、提供修改服装服务收入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的画面形象生动,引起了学生一阵阵笑声,播放结束,笔者提出问题:刚刚展示的收入哪些才是“会计收入”呢?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偶然产生的罚款收入不属于会计收入,其他几个则属于会计收入,它们分别是销售产品、让渡资产使用权、提供劳务取得的企业日常经营所产生的收入。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方面的信息更全面、更逼真的呈现给学生,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案例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03-02

1 相关问题概述

1.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一种特定教学方法。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本文是建立在省教改课题――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的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旁听多位会计专业的教师授课过程中所引用的案例、在课堂与学生案例讨论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并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完成的。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产生的重要作用

2.1 案例教学法形象生动的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础会计学”主要是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复式记帐的原理、借贷记帐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帐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的清查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它是一门会计学入门课程,也是其它经济业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基本知识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概念、方法和程序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无疑会对刚入门的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2.2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产关系,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天堂,而真正的人才不是仅仅记住了多少前人已经熟知的领域,而是要创造出前人所不知的领域。如果大学的教育仍然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教师满堂教,学生满堂听”,结果是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没了教师,学生就没了依靠。这种教学模式无凝对培养人才极为不利的,而案例教学法需要经历老师案例的慎重选择、师生课堂的精彩讨论和最后得出经典合理的结论或启示的三个过程,特别是课堂的精彩讨论过程既可以有效提升师生关系,又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培养创造型的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2.3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凝集基础会计学的各个知识点,串联各个知识点可以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以一种真实情景为背景,对某一个或几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片,动画及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使人能等到某种启示的例证,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中,需要经历案例的慎重选择、课堂的精彩讨论和最后得出经典合理的结论或启示的三个过程。现以一个案例来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某律师事务所2012年现金收入6000000元,另有以下项目(单位:元):

2011年12月31日 2012年12月31日

应收账款 97000 140000

预收账款 42000 21000

要求:计算该律师事务所2012年服务收入应为多少?在该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1)律师事务所的收入包括哪些内容?(2)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是属于什么类会计要素?(3)资产类和负债类会计账户期初与期末的增减变动带来收入如何变化?(4)如何利用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这两个账户的增减变动确定该律师事务所一年的收入?

对于该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对整个基础会计学的所学的知识全面掌握才能透彻解决:(1)律师事务所一年的收入包括已实现的以现金收到的收入,还应该包括已提供服务但并未付现的收入,但不包括已提前收到但并未提供服务的收入,因为律师事务所对收入的确定按照我们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就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哪怕没有收到都应计入本期,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哪怕在本期收到,都不应计入本期收入。(2)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会计要素,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会计要素。(3)资产在本期的增加是由于收入实现的原因带来的,负债在本期的减少也是由于收入增加的原因导致的。(4)该律师事务所2012年服务收入=6000000+(140000-97000)+(42000-21000)=6064000(元)。

由此可见:一个案例就能把基础会计学中的多个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通过该案例既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收入的构成;又使学生掌握了账户所属的会计要素的类型;不同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结果将引起收入要素如何增减变动等。

3 案例教学法与“基础会计学”紧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1 “基础会计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具体现实的指导意义

高质量的经典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选择的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具有客观的存在性。(2)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指导性。(3)案例必须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4)案例必须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不能光案例没有案例研究的意义。而我们现实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1)不顾教学对象及内容,盲目选择大型典型案例,既不形象生动,又缺乏针对性。(2)以案例教学完全代替理论讲授,割裂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在必然联系。(3)片面强调案例教学的效果,忽视了案例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4)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到位,颠倒师生关系的情况时有发生。“基础会计学”中案例的选择难度更大,因为要让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在案例中理解这些带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抽象概念。因此,“基础会计学”应选择那些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更具感观性的案例至关重要。

3.2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基础会计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懒惰,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对于没有会计理论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会计学的很多理论与方法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入门的不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应用生动的案例再现现实经济生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为了理解复式记账法,就需要通过描述整个案例发生的全过程来理解复式记帐法的原理、要求及意义。案例如下:采购人员采购了一批原材料,并取得销售方开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显示价税合计117000元,其中价款100000元,税款17000,并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这笔款项。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整个业务发生的过程,然后再确定该笔经济业务引起了两个资产类会计要素发生了增减变动,一个是原材料的增加,另一个银行存款的减少,在这里还要考虑一个增值税的问题,因为这是购进采料,采购方需向销售同时支付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因此,采购方共支付价税合计数为11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最后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XXX材料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通过该案例既了解了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资产类会计要素原材料账户增加、银行存款帐户减少及负债类账户应交税费(进项税额)同时减少;又理解了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再者通过专门的会计语言(会计分录)进行了记录,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3.3 准确定位在“基础会计学”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不应该刻板地理解为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4 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案例教学法,不仅需要提高“基础会计学”和教学质量,建立贴近现实经济生活的高质量案例库,并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案例教学能反映最新的经济动态和社会现实,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史孝志.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高教研究),2006(6):707-708.

[2] 张巍,王茹.MBA案例教学初探[J].南开管理评论,1999(1):55,78-80.

[3] 万宇询,阳秋林.基础会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3.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4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 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主要教授会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核算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培养管理人员的会计素养,因此也是大部分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开设的一门课程。

就笔者所在学校赣南师范大学而言,商学院七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其他学院,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政治与法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就此可以看出,《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帮助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将会计知识运用于本专业,提升管理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与财会类专业作区分

目前,大部分高校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并未作区分。财会类专业学生使用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涵盖全面,理论深度较高,如笔者所在赣南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周京徽等主编的《会计学基础》一书。因为是基础课程,一般是经验丰富、理论层度较高的老师来授课。大部分院校非财会管理类学生也使用此类教材,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理解该课程的作用及对本专业有何意义,学了基础原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W目的混同

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的相关理论和记账方法及具体运用,同时能够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最终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目的是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科目、账户有较深的了解,懂得运用凭证,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并且根据各种报表能分析相应财务数据以为做管理工作而服务。从目的上来看,前者是站在培养专业财会人才的角度,侧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为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后者则是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侧重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管理工作岗位能看懂并运用财务会计报表打基础。

目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的目的与财会专业教学有混同,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因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教学目标,而是以同样的目标去讲解会计学基础知识。易造成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同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没有重点,慢慢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因教学内容没有与财会类专业相区别,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也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按照章节,先讲述会计的概念、基本原理,到后面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介绍企业资金运动各阶段的会计核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积极性,会计学里大量专业术语令其觉得与本专业没有联系,很多非财会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基础是枯燥的、无用的。

二、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设想

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在此过程实现特定内容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本专业

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如,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假设在物流公司的情景之下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当假定在酒店财务会计工作情景之下,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大部分会计学基础课本以工业、制造企业为学习背景。同时,应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二)区分教学目的

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设置以实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教学。不应要求该类学生掌握过多、多深的会计学知识,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能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将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纳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报表中每一项内容所代表的意思,并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服务于管理工作。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发生了变更,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可以不在教授,注重基础和实用。

(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按照不同的专业设计好不同的教案。课堂讲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础理论讲授阶段,二是会计核算讲授阶段,三是实践阶段,四是运用报表阶段。其中,从第二阶段开始,课堂上要有与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大量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师上课先介绍基本核算方法,之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具体案例的解答。例如,在学企业资金筹集阶段的会计核算时,先由老师介绍资金筹集的流程,简单讲解下核算。随后,通过企业资金筹集的案例,比如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堂里,给学生如下案例:有一家即将成立的酒店,需要筹集资金,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筹集资金比较有效,同时资金的比例怎么安排,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会计上怎么处理等问题。讨论之后,让小组派代表公布方案和会计核算的内容。

此种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感到会计学能辅助其本专业的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微.《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07(2).

[2]王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4(02).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5

摘要:本文在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知识点,设计很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录制案例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观看,在视频后再次设计各种课后练习案例,供学生线下操作练习。后期为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设计若干个不同的综合案例,每一个综合案例贴近学生专业,作为一个完整连贯的项目,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绝大多数课程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这个连贯的项目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本文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推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改善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SPOC;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8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使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胜任工作岗位的有利工具。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伍、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繁、多、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丰富有趣的案例提出具体任务,由教师录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将知识点、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具体的案例视频之中,最后得出案例中演绎的结论。

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性质,旨在研究基于SPOC模式下探讨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各种贴近现实的案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将案例的讲授融合到知识点的讲授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有助于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一)主要实施内容

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或多或少的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上还是以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在上机操作上,老师通常讲完一个题型,就让学生模仿练习,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题目稍加改动,就不会做。这也正反映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是浮于表面,对于知识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教师应安排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2.分解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过程讲解以及课后练习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信息技术概论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系列软件、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点众多且具关联性不大,需要将众多知识点进行分解,以便设计各种不同情境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课后练习案例。同一模块的知识点设计多个案例,一部分案例用于录制教学视频,一部分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还有若干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综合案例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教W案例的应用。根据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一定情景下的教学案例,并将教学案例涉及到的术语、概念、命令格式和实际操作录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学生在教学案例中的问题驱动下,主动性地观看教学视频,或者查看实验指导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相关知识点,还知道知识点应该如何应用。在此基础上,提供事先设计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后练习案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案例。后期设计的多个综合案例具有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

4.教学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书和课后练习中案例的学习和制作,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可以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为学生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制作同学聚会请柬、统计分析班级成绩表,撰写分析课程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制作答辩PPT等。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学以致用,受用终身。

(二)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本文采用新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SPOC教学模式,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着力点,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在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以及实用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划分为五篇,共计16讲内容,划分后的具体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

十六讲内容中,每一讲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不同的案例,共计设计了51个视频案例录制成了教学视频、72个教学案例编写成了实验指导书和198个课后案例和综合案例作为习题。以第二篇word2010中的第五讲word2010表格处理为例,将word2010表格制作划分为5.1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创建、5.2表格的编辑、5.3表格样式设计及5.4表格内数据操作4个小节,对其中的每一节相应的知识点设计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习题案例,如后面图1和图2所示,设计视频案例4个,录制视频片段4段,设计教学案例7个,课后习题案例8个。

在第五讲的四个小节中,每一节都制作了课件,在各小节中,同一知识点分别设计了视频案例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录制成为不同长度的视频片段,教学案例用作编写实验指导书的详细操作步骤,同时在每讲的最后,设计了综合案例,供学生操作练习,加强实践。其中,设计的课后习题案例如简历、课程表、成绩表等包含了表格绘制、编辑、样式设计和简单数据计算和排序等知识点。这些习题案例都是以学生生活、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设计的,贴近学生日常活动,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word2010表格处理的知识点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切实加强实践能力。

其他15讲案例的设计采用第5讲的方法,设计了多个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体系案例和综合案例。

2016年本课程顺利开展两轮教学工作,对全大学各学院五千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满意,94%学生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及学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接受。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从2015年的25.65%提高到2016年的51.34%,表明改革效果显著。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为相同的知识模块设计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线上教学案例和线下教学案例以及具有各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其中线上教学案例录制为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线下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线下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设计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多个综合案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也大大提高了,本文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肖婧,卫张亮.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志明.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3]崔阳华.基于THOEL网络教学平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鲁红英,肖思河.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94-95.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6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根据教学经验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的内容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常见问题。使得教学案例有较好的针对性,能更好的贴近教学实际。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会计教学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问题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讲解,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在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2、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体现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性,使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会计工作必须依据其行业的规范和准则,然而单纯的讲解规范和准则会比较枯燥,而将会计准则与相关案例相结合则可以使案例教学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项目导向,课岗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用后续课程的知识对案例进一步分析,不断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学习更具有连续性。

二、基于行业准则的基础会计教学案例的研究内容

1、教学案例符合当前教学实践的需要

案例包含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能够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或容易产生疑惑的事情和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明确该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通过将会计行业准则与案例相结合,借助一个故事,列举数据资料,说明道理,分析过程,使学生明确会计相关准则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的运用,使理论不是凌驾于教学知识体系之上而是具体化的融入学习和工作中。

2、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

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案例编写持客观的态度。目前的很多会计教学案例为了体现真实性的效果,往往会采用真实案例。但是学习基础会计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深入的会计知识,往往还不能深入分析案例。因此建议针对基础会计教学案例应更注重对于准则和规范的渗透,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适用于基础会计的教学案例一定是浅显的、虚构的案例。在教学案例的运用上还应注重案例分析的延续性和综合性。社会工作生活中存在很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中也会包含着基本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内容,虽然只学过基础会计的学生不能深入展开讨论,但是他们可以在大学一年级通过这些案例了解准则和规范,随着后续课程的学习,逐步运用所学知识挖掘案例中深层次的会计体系内容。同一案例可以在不同课程中运用不同层面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有效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也使学生的会计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准确。

3、案例的分析提示明确

教学案例应附有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师引导,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案例既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分析方法或者经验,又能通过讨论和思维启发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作为案例分析的引导者应该保持客观的角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案例编写符合行业标准和执业规范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驱动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2008年,教育部高教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提出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专业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使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有效,学生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计算机多媒体音乐学习作准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消除学生的基础差异、服务于本专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专业该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结合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来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1 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中信息化技术课程的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基本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和应用系统,甚至懂得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有些学生只会访问网络、打字、使用常见的工具等;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对计算机认识有差别。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来自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个人兴趣。一些学生认识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如希望掌握文档编辑工具和音乐创作软件等,他们会主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其他专业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另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3)和专业课程联系紧密。

音乐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器乐演奏、作词作曲软件和指挥配器等,音乐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表演相结合的知识。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创作的灵感,提高计算机基础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2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思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具备演奏、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从事表演、指导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针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制定具有时代气息和专业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提倡用课程案例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素材,提出综合性的案例供学生完成;学生则要自主获得相关的课程信息和知识技能,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完整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见图1)中,教师是任务的引导者、问题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监督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辅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案例的驱动下,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知识脉络,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是学生、案例和老师,具体表现如下:

1)消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案例驱动教学大多采用分组的形式,在课程初期可以按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划分等级,然后按等级混合搭配分组。在混合团队中,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辅导基础薄弱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师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案例。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充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突出案例的音乐专业特色。

案例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选择则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任务除了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把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以安排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个人作品展示案例中,学生可用计算机音乐软件进行个人作曲,这样学生对电子音乐、乐器工艺、管弦和声等会有更深的了解,能够体会到计算机知识与音乐的融合。

3)提高老师的综合素养。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专业的特色来安排课程和制定案例,组织形式要灵活有序,教学方法要新颖有效。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创新意识,要明确最新科技的发展动向,可以说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实例

音乐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行业特色和学院学生背景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能够涵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案例,如表1所示。

表1展示了一个音乐大赛案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知识点安排要循序渐进,案例安排要涵盖课程知识并形成一个系统。音乐大赛案例从赛事组织、个人报名和参赛等角度展开,难度适中,逐步深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独自或分组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技巧。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尽快转换观念,充当引导和协助学生的角色,在完成课上授课后,让学生自我建构完成案例。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通信工具来指导学生和答疑解惑,学生则要把案例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定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教师汇报。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案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作品展示和评价,具体形式是队内自评和团队间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计成绩。队内自评可以准确地评价团队内单一成员的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主要考察点是参与程度、参与角色、合作能力和工作量。团队互评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针对案例的设计和实现成果来评价团队的完成情况。队内自评和团队互评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会参与和指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教师根据团队作品和成员构成,针对某个案例的创意设计、技术难度、完成效果以及创新程度等量化标准进行最后点评,为每个学生打分,这个分数体现了团队的优秀程度和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9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

(1)教材陈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将逐渐完全取代手工会计系统,网络会计的普及,也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严重脱节,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能够带来的影响,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2)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广泛采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依据,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缺乏全面理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备考试之需。(3)侧重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学习,忽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编写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都是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相适应的,其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国际会计准则、西方会计学等内容更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中。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对《基础会计学》熟练掌握程度的检验。目前,我国《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大多数都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现在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授课教师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好,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弱点;学生缺少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单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其二,案例教学匮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运用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率先推出,这种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才传入我国,并被一些高校采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来源于实践的真实典型案例的收集、编写,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三,缺少社会实践。学习《基础会计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还局限在课堂上、学校里,学生对企业的具体会计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了解太少。很多企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接待会计专业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导致实习基地严重匮乏,即使任课教师凭个人面子争取到学生去企业认识实习的机会,学生也只能到企业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收益甚少。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1.编写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权威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材的选择对于《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来讲尤为重要。针对以往教材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现象,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建设应该符合以下几点:第一,将会计电算化的一些基础理论引入《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之中,适合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第二,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部分知识的衔接,使会计理论更加清晰;第三,使教材内容尽快实现国际化;第四,侧重案例分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教学方式灵活化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讨论与分析、团队合作、文献阅读、研究论文写作等等,使会计教学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更加熟练。

3.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企业不愿意也难以接收大量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现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就在于提高案例教学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比重。把案例教学引入会计教学,加大了教学中的信息含量,增强了教学中的知识的层次性,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