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双语教学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8:58

双语教学法论文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巴班斯基优化理论;计算机图形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129-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精通母语又通晓外语的双语人才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提出的加强大学本科教学12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随着我校提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国际一流办学宗旨逐步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1 研究现状及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双语教学实验,刘永立[1]等对高校如何搞好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崔新春等提出了一种创新的C++双语教学模式[2]。同时,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教学质量[3]和现代英语教学[4],为研究优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在现有的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1],而对计算机图形学并未做出有价值的研究。计算机图形技术源于外国,不同语言对图形学术语、算法表述的客观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利用双语进行图形学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图形学中诸多定义、术语和算法的真正含义。

在现有的图形学教学研究中,主要存在:经验介绍多,理论整合少;表层描述多,深层探讨少;一般性论述多,个性化研究少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从多年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出发,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计算机图形学双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试图提出符合我校计算机图形学双语教学理论。

2 从理论上提升图形学双语教学水平

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简单迭加。为了增强图形学双语教学效果,笔者引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Ю・К巴班斯基的教学优化理论设计了我校图形学双语教学模式。最优化理论的精髓,就是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巴班斯基提出了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基本方法。笔者利用巴班斯基教学优化理论,通过比较教学时间、方法、内容和模式的各种方案,设计了自己的双语教学计划,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策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较好地完成图形学双语教学活动承载的特定任务。

2.1 科学地选择授课学科和时间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形学基础理论发端于西方,与国际联系密切,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尽可能选择与学生过去的认知结构相接近的课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深化和扩展。根据实践,本人将图形学双语教学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可行性,将该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将来的发展进行选择,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2 合理地定位双语教学目标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大效果理论,结合我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语言目标和知识目标层次上。语言目标即重点关注学生听、读、说、写能力,使其能听懂英语授课,读懂英语教学资料,进而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知识目标即学生掌握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最高层次的思维目标,即师生共同具备对该学科的双语思维的能力,达到对学科知识原汁原味的理解,是我们师生长久努力的方向。

2.3 优化作业设计与能力的测量

目前的双语教学设计中,环节饱满,形式丰富,但效果泛泛,超越“实际学习可能性”和“正常规程”并导致学生日趋厌学。巴班斯基认为:优化作业设计与能力的测量是考查课堂效果不容忽视的。本文设计一种适合本课程的双语能力评价方法:平时作业以三种方式完成:英语,双语和汉语,在完成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予A+,A和B+;考试用双语试卷,鼓励英文答题,在综合评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权重,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通过上述测评方案,学生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并对图形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2.4 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巴班斯基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科学方法。本文倡导的双语教学是基于“科学研究”,而不是 “行政指令”。在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班级特色、学科特色的个性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最终本文结合浸身目标语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图形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准备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和专业基础,提出符合校情的“维持母语”的添加性双语教学模式。通过巴班斯基理论中课堂导入、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游戏、讨论与争辩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与授课语言采用:本土教师+外文原版教材+“英语一汉语”的优势合作互补组合。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借助英语促进专业知识领会。

教学准备和教学方法:优化教法是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本文根据巴班斯基理论,采用术语先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课前,整理常用的专业词汇、概念和术语并编撰电子词典,以供学生在学习中查询。课中设计为3阶段,第一阶段,即前2周属于简单渗透层次,讲课采取先英后中、边讲解边翻译的方式;第二阶段,即第三周到第十周进入整合层次,讲课采取中英交替,并逐渐加大英语比重,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听力及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的能力。第三阶段,即最后2周的双语思维层次,英语的比重增加到2/3,学生学会用英文来思考、解答问题。

3 结束语

实行计算机图形学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图形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是我校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和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需要。本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对外来的理论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Ю・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优化图形学双语教学,节约教学过程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使双语教学达到知识互补、解放教师、启发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永立,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7(4):12-13.

[2]崔新春、谢娟,面向创新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0(1):95-96.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2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其后又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和8月多次发文鼓励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1]。国内各高校由此开始实行教学改革,其中双语教学就是教改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9年以来,怀化学院开设实施“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育人新体系,以突出能力素质、融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系部围绕“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经济学系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了《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门双语教学课程。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可行性 国贸以经济学为一级学科,而《国际商法》属于法学学科,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法学基础,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英语水平。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竟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不能娴熟地用英语交流及讨论问题,而一般英语和法律专业英语又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学起来力不从心,如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实施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国贸专业由于该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招收学生时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要求比其他专业高,而且该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都比较高。此外,国贸专业本科生所修的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还是实务课程,都与《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存在许多衔接与交叉,国贸专业学生更容易从国际经贸活动背景中理解所适用的相关法律规则,有助于更深刻与全面地把握《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2]。此外,《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具有国际性的特点,适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该课程是在高年级开设,此时绝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学生们具备了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该专业在大二已经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学生对本国的商事及经济类法律法规已经比较熟悉。因此,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是可行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学校及系部的支持下,怀化学院经济学系国贸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到现在已经三年了,现将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 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目的与法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国内商事立法的基础上,了解、比较其他国家的商事法律法规,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外贸工作做准备。因此,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对所学国际商事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单一讲授模式,将学生引入到预先设计的案例情境中,从而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在讲授国际商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案例,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体系。在选择案例时,应选取典型性和综合性的案例,既具有通俗性和针对性,使所选的案例能反映教学重点内容,与所学的法学原理相联系,同时又具有真实性和教育性,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3]。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将所学的《国际商法》法律原则及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案例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讨论,教师可适当对案例中的一些法律专业术语或是法律专业英语进行简单解释,便于学生理解案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将整个案例分析进行总结,特别强调学生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并联系司法实践中的做法,这样学生更能加深印象,以后碰到类似案例时不再感到生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准备大量的案例习题集,分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分析、讨论,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宜在课前布置讨论的论题,也可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进行,将学生事前分组,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有准备地参与课堂讨论。讨论式教学可不按“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的传统方式,可让学生坐成圆形,或是分两排坐,每一组学生围成一个小圈,每一个小组先在内部稍作讨论,统一观点,然后派出一名同学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不时地予以补充。根据具体论题的不同,组与组之间可展开辩论式讨论,或是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也可每一组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进程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可针对这些疑问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所讨论的论题进行总结评述,指出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讨论拓展思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也可准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议题,交给学生课外讨论,有条件的话,教师可抽时间参与学生的课外讨论,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重点教学法 采用重点讲授法也是分章、分节地讲授,但对每章、每节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讲几个重点问题,其他问题一带而过。采用这种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重要、最精华的内容,然后通过自学再由点到面掌握其他理论知识。采用重点讲授法,要求教师必需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所谓重点,就是每门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方法。每章,每节都有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关键。采用重点讲授法,要求教师处理好讲授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没有教材的课不好讲,而有了教材的课更难讲。没有教材,容易出现教师念稿,学生记笔记的现象。而有了教材,又不容易讲出新意,学生听起来没兴趣。因此,在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一般问题简要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讲解,短缺问题补充讲解。尽量做到在内容上不简单重复教材,在体系结构上不离开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既没有脱离教材又高于教材。#p#分页标题#e#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短期内,在国贸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明显效果难以体现出来,但是自2009年在该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以来,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国际商法》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以前,学生对上《国际商法》课程的兴趣不浓厚,上课经常有学生迟到,学生课前预习的也不多,部分学生经常是上甲课,看乙书;自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学生迟到的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其次,通过上《国际商法》双语课,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英语口语方面,原来有些学生英语成绩并不差,但就是不能开口讲英语,但上了这门课以后,通过在课堂上用英语和老师交流及课堂讨论,他们甚至能与学校的外教用英语交流了。此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为《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学生由此掌握了一些这方面的英文专业术语。最后,在就业意向方面,原来有些学生想到外企就业,苦于英语口语太差,不敢前去应聘。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以后,更多的学生选择到外企去实习、应聘,他们反映上《国际商法》双语课对他们的就业意向有一定影响。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就在国贸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看,双语教学模式目前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教材宜选用国内学者主编教材加自编讲义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最好采用外国原版教材,但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区别对待。对于《国际商法》这门课来说,外国学者编著的原版教材是根据外国的法律及基本国情,是为其本国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服务的。而我国的国情和立法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分情况,一味搬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接受的是外国的法律教育,无法在我国实际应用,这将与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对选用的教材可视情况增加或是删减其中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讲,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应侧重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块,教师可根据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自编教学讲义,这样学生学起来不至于对教学内容感到完全陌生,而教师对自己编的讲义教起来更得心应手。 (二)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宜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模式 总的来讲,学生还是赞成《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怀化学院毕竟属于一般院校,学生生源跟重点院校比较,特别是在学生的英语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英文成绩差的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而且他们也没有兴趣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因此,在一般地方院校的非法学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刚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时,不宜采用全英文教学,否则学生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双语教学时,教师可大部分用中文讲授,并将教材或是讲义中的法律专业术语或是法律英语挑出来,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用幻灯片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学生不懂的部分,可用中文进行解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中文讲,一般性的问题用英文讲。学生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再慢慢加大用英文讲授的比例,最后争取达到教师全英文讲授。 (三)双语教学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辅之以合理的激励机制 实行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水平。对此,学校应提供条件,每年选派一些符合教学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是到一些双语教学实施得较好的国内高校去学习,并定期交流经验。实施双语教学,授课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讲义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要多花几倍的时间,因此,学校应考虑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折算工作量时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使他们的付出与收入能够成正比,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际私法 双语教学 教学语言

目前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界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的热点及方向,在各大高校对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几乎已成为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从2001年教育部下发4号文件以来,一些高校纷纷在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笔者作为一名外国语大学中法学专业的教师,背靠大学的外语优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切入点,发现在国际法类课程中优先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国际私法作为国际法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其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国际私法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是,首选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实施双语教育。一般而言,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民族传统,用外语讲授比较困难。而国际私法虽为社会学科,但与其他国内法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很多术语、理论均是源自西方,其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诠释较为一致,奠定了双语教学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私法在中国的发展较为滞后,没有自成体系。国内法学专家编著的现行各种国际私法教材基本都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一些案例及理论来源都是非汉语的,因此在国际私法中运用双语教学切实可行。

2.合适的英文教材为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J.G.Collier著,郭玉军编著的《Conflict of Laws》为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首先,教师用原版教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私法学习的原汁原味。学生可以接触到专业词汇、确立国际私法相关制度的原始案例。其次,使用英文教材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提升。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那些原来用英语表述的信息,只有将信息放置在特定英语背景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再次,通过使用原版教材,学生有机会接触纯正英语表达方式,并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提高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后,国外教材附有大量案例及法官的意见,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法学教材的薄弱之处。

3.外国语大学学生英语优势为双语教学扫清障碍

国际私法这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生已全部通过公共四级英语考试,并有65%以上的学生通过了专业四级英语考试。学生身处外国语大学的大环境,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与其他院校的法学专业相比,他们有机会参加专业英语四级、八级的考试,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动力。然而,我们的学生始终停留在语言学习性阅读的层面,没有进入语言应用性阅读的高度。较之于以往的单纯英语语言课程的学习,专业学习的需要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并且这样的目的和兴趣更为强劲、持久。

4.国际私法理论体系松散使双语教学成为可能

国际私法理论脉络清晰,主要理论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主要分为总论、冲突法论、法律适用论、国际民事诉讼程序论四大部分。主要理论有适用外国法的理由、冲突规范、准据法、反致、先决问题、外国法的证明、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规避、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住所与居所、合同等具体领域的法律适用、管辖权等。这些理论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在分论中综合运用各项理论之前可以通过整体复习的方式,加深印象、强化理解。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实践探索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深感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法、考试评价等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将思考后的心得阐述如下:

1.中、英文教材结合使用帮助学生克服双语教学中的困难

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必要的前提。《Conflict of Laws》一书虽然是介绍英国国际私法的制度,但由于我国国际私法制度大多是仿效西方制度,故其内容与我国相关教材具有高度相似性和对应性。在原版教材之外,推荐给学生几本中文国际私法教材。中文教材并非原版教材的翻译本,不能让双语教学变成翻译学习。学生可以通读其中的一本,对国际私法有初步认识,此后阅读原版教材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也可以在学习相关章节、阅读原版教材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中文教材理解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读原版教材某一章节之后,阅读中文教材中对应章节,进行对照以检验自己的理解力。值得注意的是,应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进行学习。上课的时候仅仅使用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供课外辅助阅读和理解。原版教材使用较为固定,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查漏补缺、加深理解,更好地在授课中使用。对于一些国际私法方面最新的发展,可以通过补充材料的形式向学生提供。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调整可使教学更加贴近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1)对原版教材内容的取舍

原版教材从体系安排和内容选择上与中国的国际私法教材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弊端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国际私法中管辖权的内容在英国国际私法制度中是重点,尽管近年来法律选择问题的重要性已超过了管辖权问题。但在中国,管辖权问题不是国际私法理论的重点,因此可以通过简略讲述英文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中国理论与实践。又如,英文教材中没有提及法律规避,可以作为补充放在公共秩序保留的章节里讲解,并将二者对比分析。再如,英国国际私法中关于住所制度介绍得十分详细,因为英国法中认为住所是重要的连结点,而大陆法系则认为国籍是重要连结点。掌握这些理论的源头,对于中国相关国际私法制度的构建是有益的。

(2)对原版教材体系的整合

原版教材中案例、背景阐述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乱,并且与中文教材的体例安排也有所不同。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需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例如:英文教材中没有单独的物权法律适用这一章,而是把物权的法律适用放在财产、继承的章节里分别作为生前财产和死后财产讲解。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原版教材内容和体系。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也更贴近中国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3.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重点

国际私法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主要解决法律选择问题,学生要在双语教学中系统地借助英语学习一门完整的课程。所以,最初几周内进度较慢,反复介绍一些新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让每一个概念都能在国际私法理论体系中找到位置。讲到法律选择规则时,学生对于国际私法的概念体系已有初步了解,此时进度自然加快。等讲到国际私法中具体的法律适用时,学生们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已基本掌握,进一步加快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顺理成章的加速过程。

4.多媒体等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由于语言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除了应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英语的使用使得教学不像使用中文那样引人入胜。加之一些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应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PowerPoint等,加大信息教授量的同时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辅之以表情和动作等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的难点――学科知识教学与语言的关系

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其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一系列难以回避的、全新的教学难题。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简单相加,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分清主次,并注重二者在教学中的融合。

1.始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首要目标

双语教学应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首,其次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学中英语的使用应以学生能够很好理解专业知识为前提,不能本末倒置,将专业课程沦为专业英语词汇课。国际私法的双语教学应是用英语学习国际私法理论,而不是将国际私法的内容作为单纯的英语学习材料。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单纯用英语进行没有国际私法专业教学目标、没有充实的国际私法内容的教学不符合双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与效果。双语教学是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接触英语,语言环境的完备性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使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更加合理而又轻松地完成,方法更科学,效果也更好。在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英语作为教育语言应是指被用做媒介语言来传播知识的某一种具体的语言。对于教育语言,只要能达到自信地表达、有效地与人沟通即可。

2.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的分离与结合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从广义上界定,现阶段我国教师多在双语教学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因此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使用量与结合使用的方式。将母语和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首要目标,淡化教学语言的使用对专业知识传授的影响。

(1)应分清中、英文的范围,划清二者界限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运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为学生的母语――中文,还有一种是其同时在学习的语言――英语。中文和英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存在差别。两种语言的频繁交替,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在双语课上应尽量不采用母语,遇到复杂的问题首先选择运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把沟通作为首要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尤其是用英语理解英国的国际私法制度。对英语语言的使用注重完整性,可对某些章节进行完整的外语授课,并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此时,学生得到语境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呈比较自然的状态,学生使用的语言也逐渐完整。

(2)中、英文结合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独立空间

实践证明,当教师授课时使用的英语大大超出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时候,如果再一味强调英语语言的使用量,学生会感到疲惫、失落,最终选择放弃。在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的同时,对于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可以考虑结合中文教学,以期过渡为纯英语教学。中、英文结合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独立空间。遇有复杂理论,先用英语讲解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中文进行简要的小结,帮助学生对照理解,使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或是先用中文概括理论,然后再用英语讲解案例。相对于理论,案例较为生动。并且可以在用英文讲解案例的同时渗透和印证理论。通过中文概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已有大致认识,在运用英文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理解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即时翻译效果并不理想,应避免翻译教学法。因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会自动选择熟悉的母语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而完全排斥听不懂的第二语言。这样的双语教学只能以浪费课堂时间、达不到双语教学目标而终。

3.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不开口,双语教学等于仅仅完成了一半

教师全英文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听课,不能算是成功的双语课。双语教学为学生在英语课程之外开辟了英语环境,要鼓励学生融入这一环境,运用英语为沟通工具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老师在备课及课堂讲授中,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必过分苛求学生口语语法的准确,应注重英语的交流、沟通目的性。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提倡互动式讨论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中的争论性问题的思索、讨论,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用英语表达法律问题的能力。

(2)英语使用量及表达方式应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双语课中不是教师的外语表演,必须针对学生英文水平现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即使教师能够达到完全使用英语教学的水平,也应结合学生的英语能力准备课程内容。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一味追求英语使用量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备课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英语水平较好的班级中,根据不同内容用不同英语含量。有些知识点适合95%的英语授课,比如,国际私法概述、国际私法的特点、冲突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反致、法律规避、住所和居所、实质与程序问题。有些知识点需要中文的辅助教学,例如,英国的管辖制度、先决问题。有些知识需要更多地依赖中文教学,例如,外国法适用的理由的各种学说及评价、中国的相关制度等。英语较好的学生会期待教师讲更为地道的英语,可通过课前充分准备将授课语言表达得更为生动、更符合西方人的习惯和思维,一些更为恰当的词汇和更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式的运用都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班级,还是以传词达意为主选用英语表达方式。

尽管国际私法实施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种尝试一旦开始,必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并且一定会有更加成熟的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朱浦.双语教学的定位、分类、任务和模式[J].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03.

[3]梁洪有,李爱国,郭增长,袁占良.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教论坛,2006,02.

[4]莫世健.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司法,2007,06.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学概论;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75-02

一、文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尽快与国际接轨。十几年来,国内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一些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例如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中涉及大量源自于西方的文学概念和文学理论,也适合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使用的文学概论教材,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普遍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文学四要素说”为结构依据,围绕文学本体论、作品论、作家论、接受论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纳入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优秀成果之外,还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大量引入了一些重要的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在文学概论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双语教学,以更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高校文学概论课程使用英语的教学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英语专业为依托,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语教学。这种模式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无法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概论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使用能力方面,存在着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并理解西方文艺理论原著,但在课堂上直接使用英语授课,学生在听力上的接受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第二种模式是用PPT课件上的英文内容进行辅助,实际上仍然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了对教材的翻译,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语互动。如何解决《文学概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改革课题。

本文旨在总结以往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以促进《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

二、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采用母语教学的形式,即便在尝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院校,文学概论教学采用的也是母语为主、外语为辅的形式。之所以没有采用完全外语教学的范式,一方面,考虑到师生外语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熟练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在于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语言仅仅是教学目的[1];而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则是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学习和训练语言。

在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目前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双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人员构成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留学归国的“海归”,另一类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这批人是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主力。双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外语听说能力。“海归”教师符合这个条件,但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缺乏外语培训,更缺少国外语言环境的浸泡,其双语教学能力要弱一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双语教学师资方面的薄弱,与本专业主要师资力量的专业背景有很大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身纯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极少有外语专业背景,也很少有留学或者国外长期访学的经历,这就导致了外语语言能力的缺陷,在使用外语时,往往是长于阅读理解,短于演讲辩论。外语发音不够清晰、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二,学生之间外语能力差异较大。在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方面,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写技能发展较为均衡,外语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听说能力上。一般而言,来自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强一些,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听说能力就要弱一些。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参差不齐,使用外语材料授课就受到很大制约,外语材料使用得多了,听力程度差的同学反应不过来,外语材料用得少了,程度好的同学又吃不饱。

第三,教学设备与教材问题。在高校双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着非常便利的辅助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实现了普及,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存在着重购置、轻维护、轻管理的倾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多媒体的管理和维护方面,有些地方就存在问题。在一些学生和教师流动性较强的教室,周边设备的损耗现象比较严重,常常出现麦克风发不出声、投影仪灯泡烧坏的情况。由于教学楼内众多教室上课时间集中,多媒体控制室工作人员又很少,出现问题之后,一般无法立即解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专用教材方面,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没有现成的双语教学教材。在目前的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教材使用是一个大问题。既没有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国内也没有做出编撰双语教材的尝试。学生依据的往往是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概论教材,教师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来实现双语教学材料的充实。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的尝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棘手,但我们也不是无计可施。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语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文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还是大为可期的。

第一,师资力量问题的解决。我们注意到,新加坡的双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范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近一半是外籍教师,他们来自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都来自著名学府,教师以英文授课。由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资源,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新加坡援引国外名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高校的财政状况足以支持、或者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引入外籍教师,以改善国内的教学水准。以我国高校之多,学生数量之巨,外籍教师的引入不可能占据高校教学的主流,但是却可以借此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带动国内双语教学的水准。

除了积极引进外籍师资之外,还要大力培养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层次学历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力量的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博士以上的学历,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具有培养和提高的潜力。完全可以通过留学、国外访学或者短期语言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双语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语言能力。由于语言环境缺乏,高校学生在外语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在运用外语时,听说能力要滞后于读写能力。在没有充分预习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外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少有课前进行预习的。学生是否愿意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一个好的教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说服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此外,由于目前双语教材付之阙如,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实的双语教学材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第三,编撰双语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革新双语教学手段。教材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一是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二是自编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价格偏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引进不太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牵头,自编双语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能够贴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甚至比直接引进教材更有优势。

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条件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双语教学课件,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双语资料,提纲挈领,聚焦文学理论知识要点。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片等媒介手段,有利于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互动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2]。

此外,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双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公共电子邮箱、飞信、Q群、微博等现代通讯交流手段,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辨难答疑,作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的补充。

四、结语

使用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能力,与世界知识体系接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言,双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3]。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课前做足准备,照顾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通过完善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双语资源的习惯,丰富学生的专业资源选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无论学生将来选择进一步深造还是直接投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都会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5

为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化复合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实行双语教学。随后,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在高校实施和推广双语教学的文件。如2004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把“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定为A级标准。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2007年1、2号文件都强调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的国际经济法学课程与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密切相关,其将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首当其冲。目前,一些高校的法律院系陆续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太理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引发了关于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一、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之必要性

(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

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时代愈加重要,法律职业者要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法律文书、用外语直接交流,而不能再借助于“翻译”。这样,法律实务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其双语教学势在必行[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急剧上升。然而,我国严重缺乏精通英语,熟悉国际经贸、投资和金融等方面法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处理WTO方面的国际贸易争端为例,我国经常要花费数百、甚至上千万美元聘请外国律师来提供法律服务。国际经济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WTO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该课程旨在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了解各国贸易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国际经济纠纷解决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中文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二)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几乎贯穿了国际经济法的始终,这些法律的原始文本通常都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符号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使我们在将这些法律文本翻译成中文时,难以完全表达原意,甚至不理解或曲解原文的含义。例如HighSea(公海)一词,如果根据其字面翻译,则无法理解其意思。国内国际经济法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为翻译版本,有些翻译和原文含义有偏差,不够准确,甚至同类中文教材就同一专业术语的翻译也有差别,让人不知所以。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英文原版法律规定,按照英文原版词义和语境去理解。用英文传授该部分知识比中文教授更为准确。

(三)处理国际经贸纠纷实践的需要

国际经贸纠纷往往发生在英语环境中,而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国际经济法学中文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普遍与实践脱节。案例表述为中文,其具体出处无从考证,即便是真实案例,也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做了简化处理,国际经贸纠纷中的合同、提单、汇票、信用证等书面材料均处理为中文,甚至只保留其部分内容,使得真实案例的全貌被掩盖,原本复杂的实际案情被刻意简化,甚至关键情节不清,与国际经贸实践严重脱节。实施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的培养和熏陶下,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实务工作打好基础。

(四)法学研究的需要

法学研究活动中,学者们若能直接参考英文原文文献,将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缩短和国际同行的差距。如果参考的材料都是二手货,难免失真,何谈结论的正确?加之水平高的人很少搞翻译,水平一般的人翻译又不可靠,因而只有原文可靠。通过双语教学,夯实法律工作者和法学研究者的专业英语基础,使法律实务和理论研究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从高校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映来看,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如,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曾随机抽取300名文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结果如下:关于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有83%的学生可接受,17%的学生担心。关于开设双语课程的影响,有94.5%持肯定态度;86%的学生认为可能拓展就业范围;45%的学生认为加重了学习任务。

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之辨析

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实施的“双语教学”的含义是分析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的前提。目前,包括法学教育界在内的学界对“双语教学”的科学含义却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例如,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成为提供我国新时代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本身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有人定义为:它是在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只使用母语,同时广泛使用外语的一种教学活动。有观点认为:它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有人根据外国字典中的定义将双语教学理解为:“双语教学提出的最初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3]客观地讲,这些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均忽视了“双语教学”一词在我国的演进历史和法理基础,因而缺乏准确解释“双语教学”含义的根基。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政府强制推动的教学模式之一,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规定,严格讲应称之为“外语教学”。教育部《意见》第8项“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这是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按照上述规定,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含义有以下4点。(1)本科教育需要逐步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部分学科、包括法学的“外语教学课程”需要在2004年后达到总课程的5%~10%。2004年,教育部又规定:把包括法律在内的一些专业课程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作为高校评定为A级的标准之一。(3)暂不能进行外语教学的高校可采取“外语教材,中文授课”的过渡式教学模式。(4)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双语教学”实际是指“外语教学”,即某一课程的教学要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进行,而不是用中文和外语共同进行教学。根据一些高校的资料看,“双语教学”是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50%以上(含50%)的课程。所以,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一词的官方含义是指除外语课程外的外语授课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公共或专业课程。由于英语是我国所有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外语,所以,教育部所称的“双语教学”实际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在“双语教学”的精确含义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授课的课时占50%以上(含50%)。#p#分页标题#e#

三、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实施之困

(一)选择何种双语教学模式之困

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1)全外型模式,亦称浸润型模式,即所开设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课程考核等环节完全用英语进行;(2)混合型模式,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环节用英语与中文相结合进行;(3)半外型模式,即采用英语教材,中文讲授的方法。后两种模式统称为过渡型模式。目前,多数学校采用过渡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英语学习专业名词和进行简单解释和表达,重点的描述和解释用中文,导致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四、六级考试来衡量,其中通过四级是基本的要求,而各高校四级通过率很低。二是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普遍较薄弱。目前各高校承担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本国教师,其中许多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人才,他们仍然照搬外语教学方法用于国际经济法学教学中,使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成了外语翻译课。另外,许多从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没有国外法学专业的留学经历,对国际有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了解较少,其能力与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选用之困

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高质量教材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内出版的能全面涵盖国际经济法领域基本知识的双语教材较少,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表述过多,法律描述的内容和角度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这些教材存在着涵盖内容出入较大、重理论轻实务、一般性介绍内容多而具体法律规则少等问题。有些高校虽然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但多为集中介绍或评析某一国家涉外立法或者专门介绍某一类国际条约,其内容很难涵盖国际经济法学的诸多内容,且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阅读和理解难度大及教材成本较高等问题。有的高校则使用自编英语教材,其中也有个别优秀的教材,但普及率不高。还有一些院校考虑学生接受程度,采取中英文教材并用的方法。网上公开的某些法学院校的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竟然90%是以中文来撰写的。

(三)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之困

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即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教学。由于目前各高校班级人数多,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可是少,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和学生深入地用外文讨论或沟通,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外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涉外法律纠纷的能力。实践中,不少法学院校也开展了包括模拟法庭、专题辩论、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然而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多关注国内民商法、经济法以及刑法领域,鲜有涉及国际经济法领域,或者即使涉及到国际经贸案件,也是采用中式法律思维模式分析、讨论案件,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主要源于英美法系的、以判例法为主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这会使学生将来真正接触涉外法律实务时不知所措。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需要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来实现。目前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结构化考核方式,学生总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多以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评价标准模糊,难以客观、全面体现教学效果。期末考试作为最主要的考核途径,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问题,例如,有些院校用英语出题,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这种考试方式难度最大,试卷评改标准也不易把握。还有些院校用英语出题,要求学生中文作答,难度降低,但学生需在两种语言情境下来回转换,使得双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完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应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

开展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和理解有关国际经济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表达思想而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中、英文并用的过渡型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两种频繁互换的语言环境下,母语思维定势的存在使中国学生难以真正适应英文思维模式,而且中文和英文的交互使用导致双语课程成了翻译课,达不到开设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宁缺毋滥,不要让其成为应付检查和评估的摆设。如果要开设,必须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当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应安排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讲授,而且考虑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仅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选修。毕竟国际经济法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非是通才教育。在全外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用英语讲授、提问,学生也完全使用英语回答和讨论,使学生沉浸在国际经济法律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从理论上讲,由通晓外国法律的外籍教师实施教学是最理想的,但限于条件,实践中双语教学任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业扎实、精通英语的本国教师来承担,因此,各高校要加大对国际经济法双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提供出国深造机会或与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将英语水平强、国际经济法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二是在外语类高校、师范院校中开设以培养双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专业,将专业外语及有关双语教材纳入必修课程。三是引进法律专业的归国留学人员培养成双语教师。

(三)重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教材建设

原则上,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应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数据翔实、案例丰富、语言纯正、逻辑性强,贴近国际经贸实务。但购买费用过高、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以及较少涉及中国有关涉外经济立法等问题。所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只能是权宜之计,最终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仍应选择我们的自编教材。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使用由对外国法律和国际条约有深入研究、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多年、英语基础扎实的资深教师编写的国际经济法学自编双语教材,但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上各高校做法还不太一致,所以,可以考虑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既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活动需要又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高质量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p#分页标题#e#

(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

在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创造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可能地适应国际经贸法律实务环境。例如,在校内可以开展有关国际经贸案件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国际经济法专题辩论和疑案辨析等活动;在校外,学校可以与外资或涉外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政府外经贸部门等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考核应在坚持结构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平时成绩。考核点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能力、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法律思维、实践能力等;考试试题均采用英语表述,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考试时间确定用中文、中英文结合或者全英文答题。

(五)双语教学中贯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

1在重点大学做好双语教学试点重点大学的学生外语及综合基础好,大一学生即可使用英文授课。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就有一门经济学基础课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授课,学生反映很好。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教授在武汉大学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重点大学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还可以编写出版中国自己的英文教材,同时还培养了师资,为其他学校的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普通本科可以缓行,生源较差的本二学校可以不搞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6

一、对初中藏文教材的看法和理解

现在教学中使用的初中藏文教材的内容、编版、深浅、易难、重点可以和“实、新、中”三字来概括。实,即教材具有应用性,从教材内容上看,初中藏文教材既包括文法、语法等基础性知识,又包括诗学、应用文写作、写作等应用性知识。既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又有应用文,既有翻译文,又有藏民族优秀作品。内容丰富,很有实用性,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新,即具有创新性,通过认真的改编,从内容编版、深浅易难、重点等内容上很有创新,内容上选编了不少世界的、民族的优秀作品,既有以往著名学者的优秀著作,又有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比较重视内容上的创新。编版上,改变过去混乱、条理不明的编版结构,采秀各优秀教材编排的方式,在程序、审编、纸张等各方面予以重视、注重创新。中,即具有时中性,就是说教材在内容上,深浅、易难、重点上都具有时中生,有深有浅,有易有难,重点突出,适合现在初中生的发展和接受能力。总之,现在实用的初中藏文教材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和时中性,对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可信的。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之处:一是教材中翻译文过多,而对翻译的基础知识不多。很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已学过这篇课文的误解。二是教材内容中有些文法等基础性知识过浅,重复了小学的基础,没有深入提出。

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发展的主体工程和突破口,是民族地区普“九”普“实”的关键,通过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育教学是适合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和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所表现的现状。它是利用母语优势发展智力、普及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增强民族团结,加速少数民族人才成长、培养各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繁荣和发展正确途径。双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待开垦的处女地很多,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一)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幅员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9万人,人口密度为7人/平方公里,其中藏族人口63万余人,占全州人口的75%,在藏民族居住地推行双语教育教学具有深远意义,一是我州的双语教育教学,同其他藏区一样,就教学模式而言,已经与全国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模式接轨,在发展规模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与有些地区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认识起点不能高,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平衡,教学质量不高。三是教育投入不足。四是师资缺乏且不稳定。

(二)对策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群众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教育论述的学习,同时要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关于“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民族语文工作方针的学习。要深入学习“一纲三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还要学习和宣传贯彻教育部国家民委的有关民族教育的文件。通过深入的学习,要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解决和处理好藏民族教育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7

1双语教学界定与价值

1.1双语教学的界定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中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达到同步。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树立跨文化的意识,并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1.2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采用双语教学能够扩大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空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1)有利于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双语教学中一般直接采用美英等国家的大学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和掌握国际上该领域的前沿理论,把握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动向。(2)有利于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已学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利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使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渗透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加深对于专业术语的理解。(3)有利于强化外语语言能力。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发展是双语教学的优点之一,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样通过阅读本专业英文原版教材,提高英文阅读能力;通过听取英文授课,提高听力水平。

2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材的选用问题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的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目前,学生面临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太少,学科教材匮乏,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英文原版教材大多是以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背景编写的,而中国的学生从小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理解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常识,所以在联系中国的实际、应用到中国的市场运作、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方面,存在着针对性不够强的现象。

2.2语言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在本课程开设以前所接触的专业英语的知识较少,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游离于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在学习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之间分配其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的速度较慢,阅读压力较大。学生若读不完或读不懂教师布置的教材和相关阅读资料的内容,则会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使授课内容减少,完不成一门课程的系统性教学任务。

2.3教学方法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传授语言知识重于借助语言工具传授专业知识,容易出现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以译代讲,搞满堂灌的现象。而且,由于学生语言能力的问题,对于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涉及的术语的理解未能及时提出疑问,使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积极性。虽然师生都非常努力,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3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

由于双语教学的推行存在诸多障碍,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为进一步改善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培养适应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一系列高层次要求,包括:英语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懂得西方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经营环境和营销活动。比如,市场营销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是以美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为背景编写的,中国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及背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经常抱怨“看懂了英文,看不懂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非常了解西方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背景,只有系统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才能将教科书中简单文字下的深刻含义讲清楚,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较前沿的专业知识与领先的学术思想。目前,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现象。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学科教师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把教师送

到国外进行培训,或者请一些国外的教师到校讲学,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水平。

3.2改进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双语教学中采用国外的教材,引进了国外的知识体系,从而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教材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这种开放式的论述方式体现了认知过程的科学规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策略相应地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更注重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和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营造出活泼热烈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课堂上,笔者播放英文VCD,如跨国公司的CEO的对话节目,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兼顾吸收专业知识。

3.3优化教材及相关配套资料

在选择双语教材时,首先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作者权威性高、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充实、观点资料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价格相对便宜、最好能有相应的高质量的中译本。其次__引进高质量的英文教材之后,还应该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同样的市场营销学在不同专业教学重点是有差异的,营销专业着重讲述基本原理与方法,工商管理专业着重在于营销管理。另外,原版教材内容相当丰富,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要完成教学计划有很大难度,因此有必要改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从原作中节选重要章节改编,制作讲义,覆盖全部教学计划的内容,然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只收取复印费。这样,既可以保证教材质量,突出专业重点,也减轻了学生负担。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双语课程;系统建构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交流意识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某一门课的教学中运用一种外国语(在中国往往是英语)与本国或本民族语言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2001年、2002年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高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实施双语教学。这实际上指出了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那么,为了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政治类双语课教学的环境,分析师生的基本现状和基本需求,这样才能找到双语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切工作都只能是试探性的。为了真正弄清楚我校教与学的实际,必须进行调查分析。本文采用“教学情况调查反馈表”来摸清实际情况,然后据此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针对学生现状和要求,相机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以此为基础,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笔者调查的对象是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的大四第一学期的三本学生,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50份,调查是在课程进行一半时进行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方法都很清楚了。所以,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一般地方高校政治类双语课开课的基础不牢固。所谓开课基础,是指开课的必要性、开课时间选择、教材准备程度、学生接受程度以及师资条件等。这些方面,一般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的双语课开课基础还不牢固,这个结论可以从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态度上看出来。例如,关于《比较政治制度》双语课是否有必要开设的问题,有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下同)。认为“有必要”,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21人(42%)认为“无必要”,可以说这部分人对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学习态度也难以端正,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学习效果,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正反映该课程的开课的条件尚不是很充分,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调查分析中得到佐证:一是本课程是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压力,他们或急于找工作就业,或抓紧时间准备考研,或热衷于准备考公务员,或忙于参加其他培训,心思难以用在学习上。如果放在其他学期,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许会高些。参与调查学生中有19人(38%)主张第五学期开课,还有的学生或主张在学完大学英语后开,或主张在学完专业英语后开课。这说明开课时间的选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材准备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的降低。目前中国还未有自己专门编写的《比较政治制度》课程的双语教材,使用的是美国教材(笔者使用的是美国学者bernard e.brown主编的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学生普遍认为太难或较难,感到学习相当吃力。有22人(44%)的学生认为,“太难了,不适合我们”,认为“较难”,也有15人(30%),认为“难度一般,可以使用”的只有10人(20%)。本教材与大二时的《大学英语》教材的难度相比,17人(34%)认为“难度大”,26人(52%)认为“难度较大”,认为“难度较小”的只有1人(2%)。还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更好的建议:要求使用中英文对照、知识更具系统性、行文简洁的教材。这当然也反映了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扎实的问题。三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这一点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他们对本课程的评价。三本的学生英语技能普遍不太娴熟,对使用原版教材的双语课不太适应,有很强的畏难情绪。通过调查分析看出,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的学生只占一半,六级通过者只有6人占12%,还有26%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学生外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使他们在双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与教师形成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双语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四是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育的关键。开展双语教学,是运用两种语言来传授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通过外语来学习某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教师来说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专业知识。麦凯(w.emackey)和西格恩(m.siguan)在《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在双语教育系统中期望学生能在学习终了时在任何场合都能使用两种语言,该系统最终应该造就出能够这样做的教师。”这是双语教育教师的远期目标。然而,双语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已成为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中国的双语师资人才还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衡。对于地方一半的普通高校,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英语水平与专业水平都相当好的师资特别缺乏。32人(6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目前最应当做的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因此,盲目地使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将对双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中国高校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减少应景的成分,杜绝双语教学式的发展。在尊重学科适应性的基础上,扎实地推进双语教学。

2.教学过程有待优化。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调查,学生虽然还是比较认可精讲法,但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都比较喜欢,有的学生要求增加专业词汇量,专业单词要有音标、解释,有实例分析,这反映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有依赖教师的倾向;较多学生主张看英文电影等视频材料;增加由学生组织的诸如英语交谈、英语相声等活动。对于讲课方式,认为英语、汉语各半的学生有27人(54%),表明学生还是很认可双语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关于考核方式,45人(90%)要求开卷考试,没有学生愿意实行闭卷考试,这种情况也是上述问题导致的结果。

二、改善政治类双语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系统建构

要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类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双语课进行系统设计。系统论的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bertalanfy)认为,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人类思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或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把事物看做是一个系统去进行研究。比如一个教学系统,至少要有教与学两个要素,教与学两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形成教学活动,“教”这一要素包括教师、学科内容、媒体、方法等子要素,而“学”这一要素则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及认知程度等子要素。

因此,由于教学是一个系统,而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取决于学生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取决于学校的重视与投入程度。如果只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革,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体系改革,应该包括教学原则的创新、学时设置、开课学期、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法指导、素质涵养、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工具)的改革与创新、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提高、学校的保障机制等。总体改革目标是:系统构建旨在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英语学习和素质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为目标的双语教学课程模式;改革和创新符合“双语教学”特点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功能完善、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站,努力实现形成教师精讲、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特色。限于篇幅,本文就双语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成绩评价、教材改革与学校的配套改革等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1.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用外语讲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进行方法调整。在综合运用精讲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同时,拓展自学指导法、课题讨论法、阅读理解法、小测验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着眼于不同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标新立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听说等自学能力的主体地位。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更易吸收和理解。双语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十分重要,同时还要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而合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用英文回答和展开必要讨论。

2.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由于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英文思考,具备综合运用英文的能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了完整系统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和双语教学网站,把反映时代特征的、规范的比较政治理论知识,通过以web 页为表现形式辅之以图片、音像资料,形象,生动地在网上展示;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网上授课,实现课堂和远程互动,实现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和批改作业等,方便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外复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赋予课程的教与学以鲜活的生命力,弥补了教学软件的不足。

3.学生最终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当前考核中闭卷考试分值比例过大的弊端。灵活运用笔试、自测试题、记笔记、口试、闭卷、开卷、读书笔记等多元考核方式,在考试中增加了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以及学生的上网次数、参加在线讨论的次数和获得优秀作品的次数等也被计入平时成绩。重点考核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

4.教材建设与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确实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双语教学是外语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与发展,是运用外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新途径。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学科英语教材,使学校课程形成动态平衡,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双语教学不是基础英语教学,也不是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时量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花大量时间为学生逐一讲解翻译;并且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多局限于日常英语范围,而对专业词汇掌握甚少。因此,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固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原汁原味的风味,但是由于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很容易使学生知难而退,影响学生兴趣,并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对于一般地方高校来说,我们应走积极引进国外经典教材与我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的路子。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双语课程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教材评估指标体系,使中国高校双语教材建设尽早尽快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以确保中国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为双语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5.学校其他配套的改革措施。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探索,双语教学的调研、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资料选购、教学设备和工具的引进以及双语教师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在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

学校应注重双语教师的培养。师资要以培养为主,比如有的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采用了国内强化和出国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高校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然后挑选优秀教师赴英语国家作长期学习或短期进修,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以获取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第一手经验与资料。由于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同时还可聘请优秀的双语教学老师或者直接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这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师资紧张的问题,具有极好的时效性。具体途径可以是: (1)对现有双语课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高其双语课教学水平和能力。例如,可以举办校级、省部级双语课教师培训班或对现有双语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外语水平培训。(2)注重双语课后备师资力量的培养,要有专门的措施培养专门的双语课教师。例如,可以通过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将一些外语专业生培养为双语课教师。(3)举办各种形式的双语课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的方式提高双语课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双语教学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均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实用的教材和成熟的经验可用。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切工作都只能是试探性的。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类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及教材建设进行系统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一般本科院校政治类双语课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玉乔.高校双语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陈晶瑛.新办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改革[j].经济师,2009,(1).

[3]许国玉.试论双语互动教学与助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双语教学 可行性

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从目前的国际形式出发,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外语教学为媒介,明确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确定了双语教学的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实际操作方法,并且制定了具体目标。从此以后,关于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期间不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继续研究。

高校中文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已有了成功的先例。香港中文大学作为一所国际高等学府,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文并重的原则,致力于培育双语双文化的人才。学校规定:“所有必修科目必须最少有一组以英语讲授。所有必修科目的导修课、练习或实验课堂,必须有至少一组以英语进行。”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由此,本文将对高校中文专业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CBI理论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认为双语教学是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的一种理念,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专业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长期以来学生对英语大多是一种被动接受,但是当英语作为媒介被用来学习文学课程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对专业知识和内容的熟悉,用英语或双语来完成学习任务是现实可行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这样的课堂上受益匪浅:学会了相当多的数量的与文学有关的英语词汇,并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大胆的尝试领会了其用法;掌握了在用英语说一段话表明自己观点时,如何突出主题、如何组织语言的层次、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相同或近似的含义等技巧;培养了用英语来撰写本专业论文的能力。在当今的21世纪,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语言,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中生存的一种必备的工具,无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类工作还是文学创作、编辑、文秘类工作,出色的英语书面表达都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素质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2.中国当代文学课程适合双语教学

中文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可用双语来讲授,是因为西方文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等课程的许多概念、理论、术语等几乎都来自西方。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学原著,扩大视野、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也不例外,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受西方思潮影响非常大,如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女性主义(Feminism)等,因而,要想更好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西方理论的介绍是一种必然。将理论的原文和译文并置用双语介绍给学生,能使学生避免单纯接触翻译过来的理论造成的隔膜感、生硬感、晦涩感,更为直观、深入、贴切地了解理论的原貌,在提高学生语言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对文学现象和作品进行分析。

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教材选用

1.注重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不具备天然的双语师资(即汉语和英语同为其母语)条件,因此师资培养尤为重要。目前双语教师培训分成两大类:一是对英语教师尤其是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二是对学科教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因为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极大,第一类方法就很难实现。所以,第二类方法就是双语教师培训的主要渠道了。在培训中,主要关注英语口语培训。培训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请进来”,二是“送出去”,三是“自己培养”。目前看来,这些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培训手段。

2.注重教材选用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是国外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最近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我国双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完善。另外,有些学者对双语教材有诸多建议。概括起来就是先搜集和引进国外优秀资料、再理解消化、最后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总结来说,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双语教材可分成三大类: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国内自行编写的教材以及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

凡是双语教育成功的国家都有适合自己实际的教材。如果我们直接从美国、新加坡或澳洲引进,似乎很简单,但实践证明,难以找到适合我国实际的教材。有些原版教材过于简单,是国外的基础读本;而国外大学使用的教材一般来讲内容过多、过深、语言也较难懂,再加上各个院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不容易找到刚好合适的教材。因此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各校对专业课的要求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之真正符合中国高校的校情。

三.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探讨

1.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完全使用一种学生非母语的外语(第二语言)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教学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一种外语(弱势语言)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环境中,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该模式强调完全非母语的教学,最初是在加拿大发展起来的(又称“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根据外语使用的比重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沉浸型和部分沉浸型。许多国家在开展双语教学中结合本国实际对“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沉浸模式。

2.翻译型双语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指导学生用英语和汉语对照来学习,通常采用英语教材,教师采用翻译加讲解的形式教学,适应于英语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或刚刚开始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

3.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教师可在进行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和专业词汇讲解时使用英语,在进行本学科知识讲解时用汉语,师生交流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逐步加大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作为双语教学的过渡模式。

4.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教材知识点以一种语言讲授为主,适当加以另一种语言的解释和说明,该模式较易操作。

5.示范型双语教学模式

所谓示范型,是指教师在某个学科中选择某门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通过该门课程的纯英语教学,使学生体会了解外语表述和外语原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快速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起到示范作用。

6.选修课型双语教学模式

选修课型教学模式与示范型教学模式相类似,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纯英语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专业或非专业),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成新的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由此来达到吸引英语水平好、对双语教学感性去的一部分学生来进行体验。

7.渐进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也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师可对大一学生以强化英语能力为主,对大二学生逐步开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和学习语言的比重逐渐增加,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比重逐渐加大。

8.分离型双语教学模式

分离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中英文教师的分离,比如,英语外籍教师使用英文教材用英语讲解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或全部,再由中国教师使用中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相关内容,以实行外语与汉语分离的授课方式。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各高校加强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人才培养战略的提出,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在理论依据、师资与教材及教学模式三方面的前提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它将成为中文专业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并将启示高校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庆宁.CBI理论与双语教学[J].济南:中国成人教育,2006(2):108-109.

[2]谷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5(10):88-89.

[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北京:教育部,2001.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5.

[5] 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01a(4):66-72.

[6] 袁平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J].广州:高教探索,2006(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