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声乐艺术心理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4:19

声乐艺术心理学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1

艺术实践 声乐教学 教学方式 作用

声乐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声乐学科,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由于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声乐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方式相比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声乐艺术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艺术实践与声乐教育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作用。

一、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

声乐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声乐学科,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不断地完善发展,目前已经是十分有魅力的独特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注意和努力。在广大声乐教育的相关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的声乐教育逐渐取得了十分令人骄傲的成绩,并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声乐艺术以歌唱家的嗓音为表演主体,但是也因为这个原因嗓音不具备其他乐器的必要基本性能,在未经过专业训练的阶段歌唱家一般都存在着音量较小、音域较窄等情况,无法达到歌唱活动进行的要求,若想进行完美的歌唱活动就必须接受合理科学系统的声乐训练。

艺术实践的就是指通过不同的形式去表现情感、内涵和思想。具体到声乐中,就是指歌唱者结合自身优秀的知识修养与专业技术完成艺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实践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与思想。艺术实践属于舞台性艺术,声乐演员在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要注意舞台表演整体性的表现。表演者要做到原作品与表演者个性的完美统一。在艺术实践中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声乐表演成功的重要因素,声乐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声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调控、情感与理智以及直觉与想象三个方面。

二、艺术实践对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1.艺术实践可帮助学生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的认可,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地认识,体会到自身与演唱水准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演唱技能的不断提升,并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使声乐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理论、课堂和琴房上。声乐实践的形式有很多种,专业教室或音乐厅内的声乐考试同样是音乐实践的一种形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的艺术实践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持续的保持对于声乐学习的动力,更好的结合实际应用与课堂学习。

2.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不同的场合的演唱要求,把握锻炼自己演唱技能的机会。原因就是对于艺术实践的看法不成熟,一味的认为在演唱功力不够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气息不稳、破音等技术问题会引起听众的不满,结果加大了自身的心理压力,学习的信息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实例证明,每一演唱技能的学习与磨练阶段都需要艺术实践,艺术实践是声乐学习的重要部分。换句话说,假如学生学习了三分之一的专业技能,理论上说,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展示出来的应该是学习到的三分之一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由于心理素质等因素,学生往往会有技能缩水的表现。长期不进行艺术实践的学生遭受的打击更大,不利于声乐水平的提升和持续性进步。

歌唱技术和技巧训练掌握的实践应用过程是一种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才能达成的学习过程。声乐的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学习中不足或者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技能训练的计划,促使声乐学习的不断完善和巩固。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同的学习阶段表现不同水平,每一个阶段的脚踏实地往往是赢得成功的关键,学生的良好心态和对艺术实践的正确认识促进自身的进步。

3.艺术实践影响学生的舞台形象塑造。舞台艺术的表演能力是声乐学生学习必要的重要素质,艺术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在演出中不断地磨练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结合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完善学生的舞台形象,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进而更好的发挥。高水平的声乐表演者不仅仅是声音上给人美的感受,他的整体的舞台形象都会吸引人的目光。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表情、动作、与台下的互动和情感的投入等,都是在一次次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和培养起来的。要想在声乐表演的艺术道路上走的更远,长期扎实的艺术实践必不可少。有些演唱者可能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但是在舞台上的表演不逊色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观众满意程度也比较高,比如近些年兴起的一些选秀活动中常常涌现一批未接受专业学习的优秀选手,而他们大都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声乐学习与实践是学和练的一种关系,充分认识就能够促进学习效率,提高专业水平。

4.艺术实践对声乐教学质量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原则,必须因为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从当前的声乐教学来看,重技巧多于重理论,重教学多于实践,还是相对普遍的现象。这样的情况无疑阻碍了我国的声乐教育发展。声乐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范围内应用和实践的特点,如果缺少科学理论的引导与实践的考验,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5.艺术实践的经验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声乐艺术的表演需要人体对于发音器官和腔体的精细控制,在训练和教学上难以形成直观系统的理论。这就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厚的艺术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等。声乐老师自身的舞台魅力能够起到示范的作用,影响学生艺术感觉的形成。

6.艺术实践能够更好地反馈声乐教学的效果。教学活动由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结合完成,两者是相互妥协整合的一体。学生经过不同阶段和主体的展示以实现自我磨练、修正、肯定和反省,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如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效果通过艺术实践得到较为实际的反映,并在检验的过程中就得到提高。

三、总结

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领略更多和更深层次的表演内涵,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某种意义上,声乐教学又对于艺术实践具有决定作用。声乐教学的内容应该严谨,严格的教授科学的发声训练和歌唱方法,使学生形成深厚的基础功底。艺术实践对于声乐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适应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从声乐教学中,看艺术实践[J].大众文艺2010,(4).

[2]何颖.浅谈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J].文化教育2010,(6).

[3]李凤坤.谈艺术实践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J].声乐演唱,2010,(9).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 声乐演唱 独立价值

杰拉尔德•穆尔——世界知名艺术指导,著有《无愧的伴奏家》一书,此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从事艺术指导专业的人必读的一本著作。穆尔在这本书中谈到艺术指导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几乎每一位声乐艺术表演家、器乐演奏家都非常重视对艺术指导的选择,而伴奏关乎演唱家、演奏家能否顺利进行演出。很多艺术家会指明要求与其心仪的某位艺术指导进行合作,以求达到更好地演出效果。因此,作为不是舞台中心的声音艺术指导,穆尔强调“伴奏者真是勿需惭愧”。演唱者在进行舞台表演的时候,需要与其他人合作,这就涉及到不同声音个体之间的音量平衡问题、音色统一问题、呼吸协调问题、舞台突发状况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声乐艺术指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本文对声乐艺术指导的独立艺术价值进行剖析。

一、技术支持的独立价值

对于声乐艺术演唱者来说,声乐艺术指导是舞台演出时的得力助手。一位训练有素的成熟歌者在舞台演出时,常会由于场地的变化,歌者自身的嗓音状况、身体状况的变化等影响其歌唱的表现效果。面对歌者的各种状况,声乐艺术指导都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舞台的演出经验显得尤为重要。错音、错词、跑调、少拍等,歌者任何一个小失误都需要声乐艺术指导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做出调整,并通过技巧与经验帮助其掩盖失误,从而达到帮助歌者维持音乐演出的进行、表达音乐的完整性,同时还要帮助歌者稳定心理。声乐艺术指导在关注自身弹奏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关注与聆听歌者的表演,并冷静地捕捉种种变化以便及时应对。再者,声乐艺术指导需要用钢琴引领歌者,甚至调动歌者情绪,两者合作表达乐曲内涵。

二、心理支持的独立价值

舞台是考验艺术家的平台,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即便是有大量舞台演出经验的歌者,登台时心情大多也是难以平静。那么对于年轻的、无演出经验的歌者,这种紧张情绪可能会更加严重。面对精神上的紧张,歌者的技术水平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出现意外与失误。在这种情况下,声乐艺术指导便需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指导是歌者的伙伴,更是其精神依靠与心理支柱,所需做的不仅是排解歌者紧张的心理情绪,还要对有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行及时处理和补救。因而,性格沉稳的、经验丰富的声乐艺术指导是歌者的定心丸。能够给予歌者信心,是一位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的过人之处,也是一位成熟的声乐艺术指导的独特价值。面对舞台,歌者与声乐艺术指导是相互倚重的,彼此鼓励与支持才能够使音乐演出顺利进行,才能使双方合作的音乐表演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学支持的独立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声乐学习者只要在期末考试或者登台表演的时候,与声乐伴奏合奏几次即可。殊不知,声乐艺术指导对于教学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声乐艺术指导在教学中的价值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在日常与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进行反复合作,才能够使歌者更快成长,并更进一步促进两者进行舞台表演。声乐艺术指导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对于声乐学习者价值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一)在声乐气息方面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强调最多的便是气息问题。能否有效地调整和控制气息已经成为歌者的声音是否具有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评判依据,气息对于歌者的演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声乐艺术指导应能够有效地运用心理上的暗示与指导,对歌者进行气息的指导。首先,一首歌曲对意境的描绘、对风格的展示通过声乐艺术指导的前奏而出现,这种钢琴的引入能够逐渐引导歌者进入演唱状态,使其调整呼吸并趋于自然。当歌者的呼吸节奏与音乐节奏同步时,歌者便进入了最自然的气息状态。这种心理方面的训练是一个歌者无法独立完成的,也是声乐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教授的。其次,在一首乐曲中,歌者首先需要处理好每一个乐句,最终才能够完成一整首音乐作品的演绎。因而,歌者需要用良好的气息来表现完整的乐句,形成整体的音乐意象。在这一过程中,钢琴伴奏声部也同样需要演奏出一个乐句,由钢琴演奏出的音乐带动歌者的气息走向便成为歌者日常训练气息的有效途径。因为,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来是由钢琴伴奏引导歌者的乐句并达到锻炼呼吸控制的目的,但实际上是钢琴伴奏所表达出的音乐情感激励了歌者的吸气与呼气,钢琴伴奏演奏出的节奏起伏引导着歌者的呼吸控制。这种在音乐中完成自然的呼吸正是歌者最需要练习和掌握的。如此,不仅歌者的气息控制自然,而且达到十分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声乐气息的运用技巧。声乐艺术指导的独特价值显露无疑。

(二)在声音共鸣方面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强调气息,还会强调声音的共鸣。由于歌唱中需要使整个身体形成一个大的共鸣箱,充分发挥口腔、头腔、胸腔等器官的良好协作,以达到音色明亮、音量适宜的发音效果。因而,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共鸣的寻找与训练对于形成良好音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面对这种情况,声乐艺术指导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才能对歌者的共鸣训练提供有力帮助。钢琴是具有良好的共鸣特性与多变的音色的乐器。首先,钢琴这一乐器由于自身属性具备庞大的共鸣箱,因而在榔头与琴弦敲击的瞬间能够形成良好优质的基音,并产生共鸣的泛音,虽然弹奏的音高由于物理特性逐渐减弱,但是引起的共鸣是听觉能够把握的。面对钢琴表现出的这种良好的整体共鸣音色情况,歌者完全可以借助钢琴乐器优质的共鸣特性,从听觉角度寻找自己的共鸣,提升演唱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指导利用钢琴的共鸣效果与歌者配合,歌者必然会为追求人声与钢琴相融合所产生的浑厚丰满的音质而不断练习,并在声乐训练中下意识地学习运用人体共鸣箱的方法。声乐艺术指导运用钢琴大共鸣体与人声腔体融合的方式,使歌者感受自己的腔体发生转变,变为一个合作的共振腔体。歌者在声乐艺术指导的支持下,一步步体验这样的感受。歌者逐渐确立良好的信心,并学会仔细聆听观察自己的共鸣发声,寻找自身正确的音色音质。这种建立在声乐艺术指导基础上的、有效感知音乐并训练共鸣的方法,能够让歌者更加自然地呼吸和感受腔体变化,并让歌者意识到无须紧张,只需要自然地打开腔体,歌者便能够寻找到宽广的、完美的共鸣音质。

(三)在声音语言方面

语言是声乐的载体,正因为有了语言,声乐才变得更加动人。因此,声乐这种综合艺术形式的表现,更需要语言与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声乐教师在语言教授过程中也需投入心力。世界声乐艺术的海洋中,语言是极其复杂的。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不同语言必然带来不同的歌唱风格。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是声乐教学中最常见的外语语种,对以上各语种的声乐教学,既十分重要又极易被忽视。然而随着声乐艺术指导对歌者的辅助作用被愈加重视,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将更加准确自然。声乐艺术能够达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知,离不开其起源地——意大利及周边地区的支持。在欧洲早期的音乐中,美声唱法从起源、发展再到繁盛多得益于意大利国力的昌盛及意大利语的清晰明了。意大利语的发音特征非常简洁,它的元音发音清晰,音色、音响明朗饱满,其作为一种拼音文字规律性较强,且简洁明了。意大利语音发音单纯,常用开口音的特征使歌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良好的气息,并寻找到正确的共鸣状态。因而,这种语言与音乐结合,便能较为轻松地将整体音乐进行完美的表现。在早期大量的意大利语声乐作品中,作曲家对于钢琴声部的创作都较规范。这样,更加便于声乐艺术指导在简单明了的伴奏音型下,观察歌者的状态。同时,歌者也能够在简洁的伴奏中清楚地咬字,迅速地放松自我,发出更加纯正准确的音,达到音乐与语言的有效结合。

(四)在声乐教学的其他方面

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理论家张锦华曾谈到:“声乐属于音乐艺术范畴,是由诗人,作曲家,歌唱演员及器乐伴奏等共同创造的综合艺术,它通过声乐表演的艺术形式把音乐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音响,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艺术指导除具有上述对声乐气息、共鸣、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外,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旋律、节奏、强弱等多个方面,对歌者的演唱进行指导与补充。声乐艺术指导应能够进入音乐体会创作者的感情,并且对歌者进行指导,协同歌者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会感觉难以应对乐谱中比较复杂的节奏,此时声乐艺术指导通过钢琴与其配合,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也有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对于一首新作品的演唱没有做到先阅读谱子,而是直接聆听各种版本歌唱家的演唱,在掌握大体旋律之后便凭借对旋律的感知进行演唱,属于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深入研习后的简单模仿。这样做的弊端在于,部分歌唱家的演唱属于二度创作,大多带有即兴性。因而,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在初步接触乐曲的时候,没有对谱子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便自由演唱,非常不利于声乐学习的深入。这种学习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与艺术指导合作过程中出现拍子、情绪等方面配合不佳的情况。在乐曲学习过程中,为了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声乐艺术指导可以引导歌者先遵从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原本,后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处理。这样声乐艺术指导与歌者才能实现共同的二度创作,实现歌者的艺术追求。

结语

声乐艺术指导是一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学科,这种独特性对于声乐教学是有极大益处的。它不仅在舞台演出中是声乐演唱的合作者,更在声乐教学中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声乐艺术指导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穆尔.无愧的伴奏家[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歌唱艺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通过艰苦训练才能得以实现。但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差。有的人重声轻情,音色优美、声音规范、技术过关,却没有打动听众的心;有的人重情轻声,演唱完全投入于舞台表演中,声音缺乏基本技术的支持,没能发挥出“人声乐器”的特殊优势,脱离了歌唱艺术的技术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围绕歌唱艺术的核心――即声与情,正确诠释并处理好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真正做到艺术性的歌唱。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理想境界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古人亦曾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记》) [4]说明歌唱顺应了人的天性,道出了“语言的尽头便是歌唱”的道理。歌唱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歌曲情感的表达构成了歌唱的整体。歌唱艺术最理想的境界是“声情并茂”,它不仅是声乐艺术演唱中主要的审美特征.,也是声乐演唱艺术的灵魂和核心。只有正确处理好“声”与“情”的关系,才能情思横溢、以情动人、叩击心扉。将人带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音乐审美境界,达到用美妙的声音伴心灵歌唱的感人目的[1]。

歌唱艺术的核心――即声与情,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歌唱的灵魂。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充分表达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声乐学上的一条基本原则,还是歌唱者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可以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而要达此境界,歌唱者只有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这样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才使歌者和听者达到情感的交流和共享;才使歌唱艺术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此外,在歌唱艺术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声与情又是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辅相成又不能相互取代。一方面,要达到“唱情”,必须借助于“唱声”,以“声”表“情”,寓“情”与“声”,没有“唱声”之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另一方面,规范性的声音技巧力图驾驭情感,而情感似一匹野马,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因此,歌唱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关系的过程。声与情只有始终保持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技艺结合、完美统一的理想境界[2]。

二、避免走入“声”“情”关系的误区

“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 ,声与情始终是歌唱艺术中相伴而生、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因声与情均有着自身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因此演唱者要达到声情并茂,技艺结合的境界,必须走出下述常见 “声”“情”关系的误区。

(一) 重声轻情

重视声音技术,忽略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常见有些美声唱法的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中过多注重了气息的支持、声音的圆润、共鸣的位置等,长期以来为追求声音、表现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基调。当他们登上舞台时,就会为声音而紧张,致使歌唱呆板僵硬有声无情,作品内涵与情感表现空洞,缺少艺术感染力。这种以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为歌唱的目的,忽略声音情感与思想内涵的偏向,致使声情脱节,给人一种不完全、不尽兴之感。

(二) 重声轻字

如果说重声轻情是歌唱训练中一大偏颇的话,重声轻字则又是另一种常见的偏向。歌唱是声乐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现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字清”这个在歌唱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即是对演唱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演唱效果的核心环节。常见有些歌者一味追求声音,忽视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达,出现“音包字”的现象,致使听众听不清歌词内容,更无从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而意大利的卡鲁索是第一个废除常规的、忽视歌词成为音乐奴隶传统唱法的美声学派歌唱家,他之所以相比其他声乐家更杰出,就是通过动人的声音和清晰的吐字,表达字里行间的内容及音乐内在的情感,最终使听众懂得和感受到歌曲的含义[5]。

(三) 声情脱节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还存在“先声后情”的倾向。常见于部分学院派学生中,他们的理由是:“声音没解决,何谈情感表现”。错误的理解为练好声音在先表现情感在后,把自己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倾注到声音技术技巧的训练上,此类严重声情脱节的现象,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声乐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以“声”是歌唱的灵魂,而“情”起主导作用为主旨,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才能实现声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艺术境界。只有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结语:

歌唱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 [3]。在歌唱艺术中“声”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以情带生,以声传情,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通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因此,演唱者应将歌唱艺术的核心――即声与情有机地结合,既要注意对声音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及情感表达,只有做到 “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产生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另外,歌唱者还应在美妙的声音中赋予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以充沛的内在情感调动声音,通过流淌的旋律传达给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最终使听众产生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 声乐艺术 科学技术 人文价值 研究路径

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学科的影响势不可挡,科学的功绩已经把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艺术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我们在科学技术支配的声乐规律之外,根本无法设想声乐人文价值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肯定的是,我们破解困惑和忧思的起点在声乐艺术本身,不仅聚焦在声乐发展的科技因素与人文关怀的孰轻孰重上,而且涵盖了对声乐研究路径的寻找。因为,声乐艺术本身不但具有科学的物理和生物力学意义,更蕴涵着人文的文化和审美意义。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路径来说,科学技术的介入,只能是作为一种手段和研究的起点,而声乐艺术的人文意蕴或者具体说来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才是声乐艺术研究的目的或者说是高级阶段,因此,我认为,声乐艺术的研究应该从科学走向人文,即在人文的语境下的声乐研究才是声乐艺术研究的正确路径。具体说来,不能只对发声器官的物理功能方面研究发声的方法,而应该对声乐艺术的具体作品的艺术处理方面多下功夫。

一、科学与人文分水岭下的声乐艺术研究

历时地观照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路径告诉我们,科学与人文精神从融合到分裂的现实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分别以科学和人文为文化依托的艺术教育与相关研究实践,其中声乐艺术在其分水岭下的已经流向各异,泾渭分明,被割裂并局限在不同的话语领域。这种科学与人文各自独立的、单线条的研究一直是当今声乐艺术研究的弊端所在。

在科学与人文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中,科学技术倍受推崇,人文价值受到意外冷落,其结果是,人文价值逐渐被科技的工具理性压制,甚至被忽视,从而导致人文价值的缺场、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同样,在科学及其技术成果的长期浸润下,声乐艺术的技术生命线思想独占鳌头,被类比为征服和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条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手段之一,更多地在开发人的智力教育的循环论证中难以自拔。多数研究者认为,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和了解自身的“乐器”(发声器官),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造”,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其“演奏”音乐的过程。无论是训练歌唱嗓音发声技能的“声”,还是训练歌唱表演能力和音乐风格的“乐”,都会被科技因素所渗透和掌控。而声乐艺术的精髓――人文意义上的情感和美学价值却被消解,这种只重视声乐艺术的工具而忽略声乐艺术精髓的研究路径的弊端正是激发我提出“从科学走向人文”路径的学术原点。

声乐大师沈湘先生很早就说过,“在声乐训练制造乐器的过程中,既要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原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修养。要懂得并掌握各个时代、各种作品所需要的唱法,以准确地表现出歌曲或歌曲或歌剧中人物感情”。[1]沈先生提出声乐教育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构想,也许是对其后声乐艺术研究人文价值缺失的一种预见、担心和警醒,然而,声乐艺术发展的现实图景不幸被先生言中。所谓人文语境下的声乐艺术研究,是指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下,声乐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被定格在培养人文精神的范畴中,即注重学科内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的传承,以期使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寻找正确生活方式的实践方法。令人惋惜的是,无论是人文精神母体中的声乐艺术,还是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属性,都在实际操作方法上呈现出式微的倾向。从科学与人文分野的角度审视声乐研究的未来空间,一种焦虑油然而生。一方面,片面强调声乐艺术的人文属性,往往导致违背自然法则或社会规律,难以达到声乐教育的预期目标,只能在感觉的体验和经验的传授中延缓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只强调声乐艺术的科学与技术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价值,那么不仅会导致音乐审美主体性的沦丧,而且会衍生声乐教育的异化现象,即声乐艺术研究走向纯粹的科学路径,并使艺术本身的真正内涵丧失殆尽。因此,人文价值的滋养与科学精神的培育两者水融的研究模式必然成为声乐研究的一种积极思维模式,同样也是声乐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对声乐艺术研究发展的反向效应

声乐艺术研究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语境中,科学技术的工具与人文价值的缺失始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切地讲,科学技术的工具化导致了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困境,消弭了人文精神在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导引作用。科学技术拉大了声乐人才培养与人才应用的距离。具体说来,声乐人才培养强调声乐学科系统技能技巧的发挥,在呼吸、发声、咬字吐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上,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发声、共鸣等技巧将歌声传送得很远,这就是目前研究声乐艺术的用科学思维研究发声的所谓成果。其实,声乐艺术的全面素养远远不止这些,学习声乐艺术不但涉及作曲、曲式学等音乐理论知识,而且涉及语言学、文学诗歌,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然而,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之后,电声寻放技术的依赖大大削弱了声乐人才演唱技能,许多歌唱演员通过扩音技术来掩盖自己贫弱的歌声,通过录音合成技术来包装自己的声音,这种做法使科技手段支撑的声乐表演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假唱。赵群英教授认为:“与声乐艺术相关的科技手段的应用普遍具有模式化、定型化的特征,其优势是可以批量生产,效益高,但这一属性与艺术美的创新本质是大相径庭的。”[2]这种声乐艺术对科学技术的绝对依赖所形成的结果,严重脱离了声乐艺术创造的初衷和本意。

从结果上来分析,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艺术的负面影响更加令人堪忧。

一方面,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急剧下滑。表演者长期依赖技术传播和录音剪辑手段,将丧失完整表现作品的能力,丧失歌唱的情感表达能力。基于情感认知的不同,一个演唱者将对相同作品可以作出不同的表演诠释。同样,艺术表现需要在气息贯通中加以舒展。然而,技术代替现场,复制代替体验,合成代替连贯,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将最终被技术的工具化属性取代,并陷入理解力和表现力下降的恶性循环“怪圈”中。另一方面,演唱者身体机能萎缩加速。随着电子音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扩大、优化声音的设备使歌唱者肌体负荷急剧减少,伴随这种负荷的减少与歌唱肌体机能的过早衰退,有研究者认为:“歌唱者肌体负荷的减少与歌唱肌体机能的过早衰退,恰好可以描绘出声乐艺术应用科技成果的时间脉络。”[3]大剧场、露天剧场中,人声演唱的优美与雄浑正与我们渐行渐远。现代音响技术与建筑技术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空间其实是虚拟的,只不过歌唱者与欣赏者的习惯于此罢了。

三、声乐艺术研究的正确路径――从科学走向人文

在声乐研究的思维发散点上,捕捉科学与人文交合的路径,不仅是出于厘清声乐艺术发展问题的目的,而且为声乐艺术实践进行战略构思与谋划提供正确思路。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声乐艺术学科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值得肯定。声乐艺术自身发展有着规律性的一面,如果以美声学派的创始者(G・卡契尼、J・贝里)小组开启声乐艺术先河测算,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声乐艺术经历了三次跃迁。第一次是1855年以前的直观技术训练时期;第二次是以1855年玛・加尔西亚(M.Garcia)发明喉镜为代表的科学训练时期的到来;第三次是声乐艺术与心理研究结合的时期,以卡・依・西肖尔(C.E.Sershore)发表《微颤》(Onvibrato),1938年发表《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ofmusic)为代表。[4]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声乐艺术习惯于歌唱技巧的全过程研究,侧重于音乐作品的旋律、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表现等要素的探讨,这样就为声乐艺术的技术依赖埋下了伏笔。现在的问题是,声乐的技术发展需要从技术依赖中加以调适,而不是对技术依赖的简单否定。

所谓“科学与人文的交合”,就是采用科学与人文并举的方式跨学科研究声乐艺术。这种研究方式实施的意义和作用包含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我认为,所谓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对声乐艺术审美尺度的把握,这种把握可以消除长期技术依赖所形成的不良影响。而西方声乐艺术的审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系统之上的一种美学概念。在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中提倡以“声”为重的观念,“声音优美”被确立为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从公元2世纪的“涡流学说”到20世纪声区学说;从解剖学实验与生理学研究,到物理学测试与共鸣腔理论,声乐艺术始终不懈地追求着“美妙的歌声”。上述目标的技术运用,体现了声乐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也体现了西方人文审美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即人文与科学的交互性体现。

其次,声乐艺术发展需要将科技手段置于人文价值的关照之下。要扭转技术研究对声乐艺术遵循科技发展路径的狭隘认识,彰显声乐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和情感审美意义。如果从积极因素考量,则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声乐艺术人文价值的挖掘奠定了技术基础。自1855年玛・加尔西亚发明喉镜后,经过无数声乐家、医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声乐艺术终于解决了声区、共鸣、放置和呼吸等主要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物理学、生理学领域的技术发明,为科学解释混乱的传统声乐概念提供了可能。譬如,发声的共鸣、气息、声源的理论,奠基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以医学生理解剖学为基础;人体发声时的共鸣现象需要物理音响学的知识背景;发声器官发声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规律依赖人体生理运动学的合理解释,等等。显然,科学及其成果在声乐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声乐艺术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意义上实现复兴和回归,重塑其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此,在教育实践层面,我们才能构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声乐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

最后,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需要重塑或进一步彰显。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有机组合。有研究者认为:“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以生理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西方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性化。”[5]正是一些秉持这种思维观点的研究者将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问题与技术理性问题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并在两者的差异与对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认为,声乐艺术人文价值的重塑,必须与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把声乐艺术定义为集技能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正如岸根卓郎所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要培养全面的歌唱技能,并在歌唱中做到“声情并茂”,深深地打动别人,准确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在教育环节上注重人文价值的培育。要在培养学习者科学地发声歌唱的同时,促进他们对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认。

总之,尽管随着岁月的洗练与打磨,身体的机能将日渐消隐与退缩,造化的规律以违背我们所掌握的声乐技术与技巧也会交付自然。然而可喜的是,我们对声乐训练规律的认识将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科学方法向人文思想转化的客观途径,即科学与人文的交合。倘若这样的思维转化与声乐研究、声乐训练能够保持同步状态,无疑会给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留下很好的空间,并为声乐研究成果的圣殿增添更多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詹士华.欲得声乐法,须求科学方[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6.

[2]赵群英.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4,(3):55.

[3]邓小英.浅论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2,(1):62.

[4]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4):58.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5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要使声音体现出声乐艺术的审美,首先要了解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通过研究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更好地把握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歌唱艺术美的构成,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还在于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的体现。从美学角度来看,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但它们都认为歌唱艺术是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

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对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和美好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之中,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歌唱声音的审美,不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即是说,不仅耳朵听到美的声音,还要眼睛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味觉能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份量。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从而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交互作用,产生“通感”。

歌唱者的音乐美感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应当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和歌唱情感审美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

歌唱艺术形象审美首先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歌唱者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声乐作品的表现,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其次,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第三,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要求歌唱者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突破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第四,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声乐艺术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要求演唱者在塑造作品时也应当从多方面来把握和理解,只有掌握了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才能掌握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

二、加强体验,掌握声乐表演艺术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

体验生活和作品

在声乐表演的最初阶段,必须强调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而最科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不是一般的把生活现实作为艺术表演的素材,而是必须仔细选择、提炼、生活的细节,表演者的动作要做到既注重生活又不完全抄袭生活,使这些生活素材艺术化,具有审美价值。

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这个事实决定了演唱者必须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必须在音乐创作中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这是认识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首先要认识作者,体验作品的背景、心情、环境、时代以及蕴涵的作者的感情,还要了解作者的家庭、时代、创作风格、常用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作家了解作品,懂得作品中自我的定位,表现作品的方式。

声乐演唱者除了音乐专业知识之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尽量多地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感情。多接触社会,增加丰富的阅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多学会一些感动。培养开朗积极的心态和善解人意的心胸,积极感受和品味喜悦、愤怒、忧伤、离别、思念、恐惧、兴奋等各种情绪。

体验和表现的关系

声乐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有艺术化的情感表现,是传达感情和愉悦心灵的综合艺术。声乐与其它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表现性。表现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生命,表现的基础是体验,生活是声乐艺术的源泉。体验的目的是表现。歌唱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表现与体验的关系,使之在声与情、演唱者与作者、作品与观众、以及生活与艺术中达到统一,更好地指导声乐表演实践,更好地诠释艺术。

三、歌唱技术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声乐艺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声乐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音响,实现其审美价值。歌唱者通过正确娴熟的演唱技术把乐谱上的符号形式及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通过准确完美的艺术展现,使歌曲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出色的歌唱技术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两个方面。

歌唱技术是手段,艺术表现是目的

技术对于歌唱艺术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声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声乐训练的最终目标,只是实现声乐艺术完美展现的手段,只有当歌唱发声技术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时,它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优秀的歌唱家们的表演并不以炫耀技巧为目的,而是将高超的技术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艺术表现之中,他们的歌唱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而感动人。

在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达到歌唱技术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不仅是对一度创作中音乐信息的简单传达和再现,而且是充分体现着歌唱者纯熟的歌唱发声技术和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的二度创作。通过歌者声情并茂的演唱及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可以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更为丰满,情感更为丰富,内涵更为深刻,风格更为鲜明,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和个性化的艺术表演。

感情使艺术作品具有生命力。在歌唱艺术中,“技艺并举,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表现最佳效果的体现。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声音是歌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是歌唱情感表达的载体,声为情之本,同时以情感表达为内容;而情为声之魂,它以声音为依托同时赋予声音以丰富的内涵,给声音以情感的魅力。声乐表演其实就是歌唱者在内心强烈的艺术情感的驱使下,借助自身嗓音器官发出歌唱音乐音响来传达感情的音乐艺术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歌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不仅能以一种精神动力而激起发声,并且对所发声音的音色,力度、音值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当歌唱者内心情感体验与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相融时,才能发出符合作品情感表现所需的声音;同时也只有当歌唱者发出的歌唱音乐音响与作品情感所要求的声音相吻合时,才能准确,真实且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歌唱表演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以情感带动发声,以充满感彩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要依靠歌唱发声的技术技巧,但又不能只唯技术。在歌唱时要求的“唱情不唱声”,要通过“以情带声”而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从而真正达到“声情并茂”这一歌唱表演艺术的最佳境界。

声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不仅需要忠实的再现原作,更需要通过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表演对原作予以丰富和润色,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这一艺术化的创造过程中,声乐表演的基本技术,即歌唱发声的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基本的歌唱技术方法灵活运用于艺术表现的能力,或者说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性的运用歌唱基本技术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歌者在面对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形成其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四、声乐教学中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原则

对比统一是演唱歌曲艺术处理的关键原则之一。处理声乐作品的原则应是“掌握整个歌曲的统一,突出它的变化”。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情绪等方面把握和运用。

歌曲所包含着的力度变化和对比,是随着歌曲情感的起伏而进行的。力度的对比,必须从歌词和音乐的思想情感出发,力求自然得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作品句法的规律,找出整体的结构层次,做出合乎情感、合乎意境需要的力度变化的处理。这种处理既要服从作品内容的需要,又要服从作品情感起伏的要求,从而达到作品整体统一的效果。

歌曲的速度,是歌曲表现的重要环节之一。速度的快慢,常与歌曲的情绪分不开。速度可分为快板、急板、慢板、中板等。一般在歌曲中作曲家会标明速度符号,但这样的速度术语差距较大,只是作个大概的指示。作品真正内涵的速度变化,需要从歌曲的内容、节奏和旋律等方面去推敲,由此决定适宜的速度。对于有速度变化的(逐渐快慢或突然快慢)的曲子,必须按照曲子情绪的变化作速度上的变化处理。

声音的音色是有很强的潜在力的,不同的语气音色也不一样,不同的音色取决于词语。在歌唱中音色的不同取决于歌词和曲调。教授时,必须首先让学生领悟词意,指导学生分析曲调,灵活领悟歌曲内在情感,再按照对比统一的原则,设计出既合乎“情理”,又有艺术感染力的音色对比度来。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声音特质的基础上,发展更丰富的音色,用声音色彩的对比,表现不同的情感。

歌曲的情绪,对于歌曲内容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的理解、体会,再做出相应的对比统一。

参考文献:

1.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赵梅博:《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6. 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7. 曹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6

关 键 词:声乐教育;心理学;教育创新

Abstract: Facing the importance and problems found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innovation isnecessary to explore. With the advanceable, rational o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 aken as the guidelines to be chosen for the innovation, what shall be sure to doat present is to introduce and apply th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b ased on up-to-date biology.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vocal musi c education, the effect and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ailing demonstra tion/memoriter teaching. Although our vocal music teaching is emphasizing the vo cal skill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 ng in singing. Illustrate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ce of the innovation with whi ch the modern psychology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instea d of physiology. Furthermore, the stimulating effect of introducing normal psych ological factors on the innovation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s presented.

Key words:vocal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educational innovation

声乐与器乐是音乐作品的两大部类,二者共同构成了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在史前与史后初期 ,乐音多以感情语言形式出现,以致长时期内,声乐一直是主要音乐,人声就是最早 的乐器[1]。虽然声乐与语言具有共同特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量与 节奏,均由声带发出,用于表达意义与感情,但是在声乐中,更加重视感情表现与声音的充 实、悦耳,从而更具美感。即使到了中世纪,乐器与器乐在许多地方因含世俗因素太多而受 教会排斥,正式的、主流的音乐艺术仍然是声乐[2]。文艺复兴以后,纯器乐和由 器乐伴奏的歌 唱、戏剧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声乐因其简便而富于感染力,始终受到人们关注与喜爱,著 名歌手往往比著名乐手受到更广泛的欢迎。即使在现代,在各国,包括我国的民间、社区, 以及中小学音乐活动中,声乐教育也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许多人用唱歌来表现自 己,表达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甚至参与歌手选秀活动。

声乐教育是有关声乐的知识、技巧、修养与审美趣味的传承过程,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发声技术、表演艺术与艺术欣赏。目前声乐教育中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物理(声)学与 生理学知识。虽然有的声乐教师曾在音乐师范系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但由于声乐专业出身的教师通常不懂心理学,而师范出身的教师单方面的心理知识运用又 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心理学毕竟不是声乐心理学,所以,声乐教育迄 今缺乏专业心理学的支持。不比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已分别建立了支持专业教育的艺术心 理学、运动心理学。

对声乐心理的重视不足与研究不够,使得当前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在义务教育、社区活动 中,声乐教育都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重生理因素而忽视心理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虽是声 乐历史上形成的,在过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却已成为阻碍声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门槛。由于 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倡导研究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拟通过讨论声乐教育创新 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及心理因素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证引入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创新 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一、 声乐教育创新方向的选择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它通过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来指导实践应用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感官 神经生理学发展所促进的,并以冯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纲要》为标志。心理学的诞 生史告诉我们:在生理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必要发展心理科学。事实上,体 育教育由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进而引入运动心理学,以解决竞技决胜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运 动员心理素质问题,便是明证。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虽然靠肌肉与器官完成,肌肉与器官功 能的发挥却受到高级神经活动控制,而心理因素则会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产生重要影响。正 如一台复杂的机床,其工作部件的运动要受到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制约,在机床工作部件 精度趋近极限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的途径就是引入数控装置或实施电脑控 制。

心理学发展历史虽短,却被视为21世纪的领航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是仅次于物理学会的 全国第二大学会,下设40多个分支学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中应用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高度分化,即心理学向专门领域的渗透,已是现代心理学发 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当代许多专门领域的发展、创新活动,多以心理学为导向, 以引入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其共同特征。

但目前,在音乐心理学中,声乐心理未与器乐心理明确区分。其实声乐以人声为“乐器”, 作品中又通常有语词意义需予表现,本质上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而在艺术心理学中,又常 将歌唱家与戏剧演员、话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心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再创造活动的基本 促进因素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首先以音乐,后者则首先以艺术语言为创造的基础。可以认 为,声乐教育长期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与它没有紧跟时代进步、及时建立自己的专业 心理学基础有一定关系。

19世纪中期以来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但导致现代生理学诞生并将神经与肌肉活动关联的高 级神经活动(即生理心理)确定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暴露了声乐教育将歌唱归结为生理 学与音响学的偏颇,使声乐教育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创新是在某个领域首次引入与应用新事物的活动。对于声乐教育领域,选择所要引入的新事 物,是确定创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其选择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在声乐教育中引入最新的心理 学成果和与现代生理学相关的心理知识,会有力地带动声乐教育全面创新。其次的选择原则 是合理性。声乐教育原以音响物理与发声生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按学科递进发展规律,引 入与应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合理性。第三项选择原则 是功效性,即能否提高声乐教育的功效。由于目前声乐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教学困境,常 常不是物理、生理知识问题,而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引入心理学,不但有对症下药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培养艺术个性突出的未来歌唱家。

二、 声乐教育重生理轻心理

的历史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歌咏活动被宗教所统治,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也不准妇女演唱“圣咏”。这 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唱好“圣咏”,教会举办了许多"唱诗班",这 是早期的声乐学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 。 但是,这种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唱诗班”,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 美,却缺少雄浑的力度和自然的人声音色,无法展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 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思想指导下,需要突出歌剧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特 点,凸现了旧的演唱方法与新的表演风格间的矛盾,再用童声、虚弱的假声和阉人歌手的声 音来表演歌剧角色已不再合适。于是,演唱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新唱法等工作,便历史 地落在了佛罗伦萨艺术家、歌唱家的肩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 艺 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许多独到 之处:能够表现歌唱多层次多变化的丰富色彩;能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 也美化了音色;可以精确地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 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大大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声乐教 学法,能够解决歌唱者发声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歌唱逐渐达到完美的程度;因为符合嗓 音发声的自然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即使长时间演唱也不致因疲劳而受损伤 ,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声带的艺术寿命[3]。

在这个古意大利学派时代(音乐文献称之为纯粹经验主义时代),声乐教育主要靠模仿(“ 像我那样唱”)与教材。教材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写的专用的练习和练声曲。由于当时教师多 为阉人,学员是儿童与阉人,二者歌喉状况相似,模仿非常容易。如此,直到18世纪,声乐 教育仍广泛利用模仿和反复定型的教学法。

然而,模仿常会扼杀学生音乐创造的个性,并使学习过程沦为教练活动而消减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与积极性。到了现代,因师生的歌喉明显不同,模仿难度增大。而刻意模仿教师训练 有素的歌喉,常会使学生邯郸学步,丧失了其歌喉的美好特色,却又因官能不同,学不成老 练的歌喉。尤其当教师对自己歌唱过于自信而又无视师生歌喉条件差异时,其艺术示范与模 仿要求,甚至会毁掉学生的歌喉与未来造化。

随着生理科学的发展,加西亚二世于1855年发明了喉头镜,使声乐教育由抽象神秘,转变为 具体而科学,从而成为声乐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其发展初期, 属于声乐教育的“人声乐器打造”阶段。此期的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学者能洞悉气息、发声 、共鸣、吐咬字的有关生理学、物理(声)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 解决相关发声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后来机理教学法伴随着生理学、声学等领域 的进步,越来越完善,更进一步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的特点。如今这种以实证科学为基础 的教学法,已在声乐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它确实 “代表了国际声乐教育的前沿”[4]。其表征就是声乐教师在发音器官结构、功能 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语言教师,音乐学院的嗓病研究治疗水平不亚于医院耳鼻喉科。

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传统的理论是不注意歌唱心理的,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育理 论中最少有人研究的部分”[5]42。在国内,声乐研究的重心与主流,依然是植基于 生理 学与物理学的机理教学法。有人以《’97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8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 、《’99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0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一全国声乐论文综述 》、《2002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四年全国声乐论文 综述》、《2005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等九篇论文中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指出近九年(1997 —2005)来收集到的声乐论文中,对声乐技术的论述仍是以机理教学法研究为主要代表的 。讨论声乐教育心理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内容也偏于一般教育心理而非声乐教育心理。

三、 心理学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贯串于教学、学习、练习、欣赏、修养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可 以说,歌唱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歌唱心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更广泛地说,从婴儿反射本能 的哭喊到与歌唱家的艺术创作相联系的一切高级发声现象,都是永远受心理因素制约与决定 的。这是因为在艺术歌唱中,歌唱者的发声技术与他们对自己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实现创造 意图的手段,都由其所演唱乐曲的艺术内容所决定。而声音艺术创造则是具有不同历史、民 族文化背景的,具有性别、年龄与个性特点的歌唱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表现。典籍《乐记》 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是音乐发自内心又直接诉诸内心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以 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为使命。其中声乐,由于以人声为 “乐器”,“人的喜怒哀 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直接表达,而 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6],所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器乐更为强 烈与深刻。对听众来说,声乐的歌词、音乐,以及表现手段(声音)及发声方法,可以多角度多 层次地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即使他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也能受到感染,不像器乐有时会 “对牛弹琴”。

换句话说,声音固然由身体发出,却是心理使然。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人的身体除了为心 灵所决定、所指导外,并不能建造任何寺院”[7]。艺术歌唱虽然通过发声器官进行 ,心理因素却起着统制的作用。

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不必顾虑细部的协调配合,使需要复杂协作的难以掌 握的多块肌肉的复合运动,仅只从整体上养成习惯,便可掌握与自如运用。而原来的机理教 学法,却强调声乐技术的掌握,须取决于学会有区别地用意志控制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活动 的技能。事实上发声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的,歌唱者并不能过细地控制每一块肌 肉,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机能(例如打哈欠、喷嚏),而只能控制器官运动的节奏、强度、方 向等。显然,烦琐地要求控制每块肌肉,很困难,即使做得到也会使神经高度紧张而影响歌 唱效果,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反之,若从整体上揣摩唱出理想声音时的发声器官的 状态,使这种随意运动得到定型,成为习惯,就可以掌握与自如运用技巧。这种基于心理调 控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省去了徒劳的努力,又免除了不必要的紧张,具有显著的合理性 与优越性。例如学习 “有支点” 发声(托气的发声)很难。学生如按机理教学法学,不是 没保持住气,唱得无力出了喉音,就是咽肌紧张发声不自然。顾此失彼,总在两个极端间摆 动,掌握不住要领。但如果让学生在钢琴伴奏下,保持吸气状态,在心里悄声地唱,就不难 找到有支点唱的器官位置并养成运气习惯,从而掌握了技巧。在这里“内心歌唱”就是一种 充分利用心理因素来摆脱细部牵扯而从整体上养成正确技能习惯的有效办法。歌唱大师大多 重视内心歌唱,不但把内心歌唱能力与掌握歌唱技能相关联,而且用于能动地想象和监督自 己的歌唱表演。目前许多乐器如钢琴教学中,也已要求边演奏边“唱出来”,其实已运用 了心理的整体统制作用,是有道理的。

声乐教育当然要教声乐技术,但脱离音乐内容的训练,无助于歌唱,又使嗓子易累,技术练 习单调死板易厌。若在声乐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借助音乐的艺术内容 ,养成运用整体技能的习惯,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技术与声乐艺术同步提高。其做法 是将学员对目标技术的注意,转移到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的注意,等到运用技术的习 惯养成后,再转回目标技术上使之熟练。声乐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唱他喜欢的作 品时,爱屋及乌,使他对技术有了亲近感,其技术进步很快。这是其感情投入与热情等因素 ,帮他挖掘、开发了技术上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可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来助其掌握技 术,再让他将已掌握的技术转用于他不甚喜爱但应学习作品的成功演唱。这是明智的教学思 路。反之,强令学生唱不喜爱的曲目,会使他因厌恶、逆反心理而对技术学习产生冷漠、疏远 、畏惧感,导致情绪低落、教学失败甚至歌喉累伤。

四、 声乐教学应关注心理因素

作用的研究

声乐教学法创新与声乐心理学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和巨大努力,将有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作为 声学教学研究课题,应是很好的起步与切入点,可以积累知识与经验。国内声乐界在新世纪 之初,已有若干文章,对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展开 了探讨。只要在研究中再进一步结合声乐专业教学,就有可能促进教学创新。例如有人提出 歌唱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应随时调整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动作,而核心问题是心 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家对自己的心理调节与控制[8]。又有人指出浮躁、虚荣、自 卑、紧张等不良心理会影响演唱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演唱与教学的体会,对气质等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以下自己直 觉的认识,以供参考。

气质在歌唱专业中作用巨大,歌唱者的嗓音与发声特点同其心理感情密切相连,对其艺术创 造倾向与风格和职业成就,影响巨大。猫王能风靡全球,留给人们深切的记忆与怀念,与其 独特气质不无关系,气质影响着其声乐技术的方向、水平,更影响其表演成就。巴甫洛夫曾 断言气质可在生活教养下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改变将很困难。所以声乐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创造气质,另一方面或许应更多地致力于发掘气质好的苗子。

法国音乐家孔巴里约称“音乐是用声音进行的、没有概念的思维的艺术”,说明思维对于感 受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思维中的想象,在声乐教育中就 是内心歌唱,是学习歌唱技术的捷径。俄国声乐教育家杰柳仁斯基曾强调说,(学声乐)需 要用脑子而不是用嗓子,因为当嗓子疲劳时,学习仍应继续。学生如果善于拟定演唱计划, 想象自己的演唱,就能在嗓子疲劳时继续做到内心里的学习[5]62。

主动性是克服技术难关和做好艺术演唱的重要心理品质。主动性所导致的顽强、深入的思考 和不断的尝试,包括将“感情移入”到音乐作品、形象中去,是演唱成功的前提。

记忆在声乐技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有很大作用。声乐教育中有两类重要记忆。一类是与嗓 音的发声官能技术相联系的基本感觉记忆,另一类是把艺术创造的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统一的 艺术表演的记忆。记忆可以积累而形成教养,还可以通过提炼成为直觉与灵感的资料。而教 养对于音乐理解与欣赏,直觉与灵感对于艺术创造,均关系重大。记忆可以分为学习、保持 与记忆三个阶段,其中记忆阶段又可分为回忆与再认。因此对资料的学习和对作品的音乐分 析,会通过保持而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和节目的表演。记忆中的回忆,有助于迅速重新学会被遗 忘的技术与音乐。再认因不像 回忆那样必须发现其客体,而具有便于转移的特征。在声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新乐 曲中再认曾经学到过的技术与音乐成分,来帮助他迅速掌握新乐曲与新的技术。

注意力涉及歌唱者音乐观念与音乐感等声乐基本因素的养成。教师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 配和学生发展阶段有关。就学声乐技术而言,学生应首先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示他的发声器 官活动方面,其次集中于发声官能的控制方面。而在表演时,则应妥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但是,对声乐艺术的专注,应是声乐工作者的职业态度,也是希望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上取得 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情感是一个过程,情绪则是情感与感觉的复合。由于音乐的经验基本上是情绪的,声乐更是 直接表现情绪,显然,对情绪的类型与强度的准确把握和有分寸地充分表达,就成为决定理 解作品和艺术演唱成败的重要因素。

总之,声乐教育曾通过引进生理科学知识,实现重大创新而形成了机理教学法,这种教学法 必然地带有其产生时代所赋予的机械论的烙印。心理科学的新进展使声乐教育又面临着另一 次重大创新的机遇,在这次创新中,纯粹的肌肉练习并不会失去它的作用与意义,但将会由 主导地位下降到从属于歌唱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这种建立在肌肉运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 基础上,由歌唱心理加以整合与统制的新的教学法,必定会带有当代系统论的烙印。在对心 理因素于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的研究取得进展后,为构筑新的教学法所必须进行的声乐 心理对声乐技术、教学、练习与艺术表演的深刻影响等课题,也会逐渐受到声乐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卡尔西萧. 音乐美学[M]. 郭长扬,译. 台北:大陆书店, 1974:238.[ ZK)]

[2]梅耶尔 E. 交响音乐的产生[J]. 韩耀成,译. 音乐译丛, 1981(4):2 .

[3]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 2000:23.

[4]王紫剑. 对声乐机理教学法及其现实应用的初步探讨[D]. 天津:天 津音乐学院, 2006:2.

[5]德阿斯培伦德. 歌唱者及其声音的训练[M]∥音乐译丛:第三辑.张洪模,译. 北京:音乐出版社, 1963.

[6]丹纳. 艺术哲学[M]. 傅雷,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30.[Z K)]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7

艺术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重要途径

声乐教学在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毋庸讳言,长期以来艺术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教授声乐演唱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技巧,很少关注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之家庭溺爱、社会和学校对孩子德育教育的缺失,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意识和与人合作的精神等。这无疑是声乐教育教学的失败。归纳起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总的指导思想。各种层次的教育都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在认真教好学生专业知识和演唱能力、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声乐艺术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甚至比专业技术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一个缺乏健全人格的人,在演唱各种声乐作品时,很难准确地理解声乐作品的深刻含义,很难做到融入真情实感地演唱,也很难带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审美愉悦。因而,艺术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必须在声乐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中,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声乐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文化市场需求,我们的声乐教育才能不断地在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

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

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是声乐演员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阶梯。众所周知,声乐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美育教育,除了声乐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至少涉及了文学、艺术学、美学、音韵学、生理学、历史学甚至政治学和其他相关的社会学科等。这就特别要求我们的声乐教育者在相关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并指导学生在声乐学习和艺术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学生知识储备的多寡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声乐教育的成败。因此,学习和涉猎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无疑是提高艺术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声乐人才的需要。诸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中,除需要掌握音乐专业知识外,对声乐作品特别是歌词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就离不开文学、美学和音韵学等方面的修养;一首《嘎达梅林》或《走西口》,如没有一定的相关历史知识,就很难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也就很难表现和把握、驾驭这一声乐作品。可见,无论是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还是对声乐作品的演绎,都离不开声乐表演者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从更深的层次看,音乐的审美表现,不仅仅是外在的专业技能技巧的展示和运用,更是表演者将情感融入作品的内在心灵美、气质美、人格美的深刻意蕴展现。一个知识浅薄、缺少高尚志趣和完善人格的人,在专业上也很难达到较高的境界。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使声乐表演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声乐表演是舞台实践艺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对于舞台实践者极为重要。而艺术高职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恰恰是培养适应当今文化市场需求的舞台声乐表演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声乐专业能力、技能技巧的训练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而意志品质则是指构成人意志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个方面。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对于从事舞台表演的声乐演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左右和影响其舞台演出的成败。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一到舞台上就慌了手脚,表现极为失常。所以,艺术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有意识地进行模拟舞台表演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声乐,是人们用歌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除了必须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外,更主要的是歌唱者要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对于声乐演员的表演至关重要,而融入情感,更多的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去发掘,去体验。并使学生通过演唱优美动听的旋律,不断增强艺术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众所周知,声乐表演是在表情、眼神和动作的辅助下,主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声音的变化,并通过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诠释声乐作品的内容,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声乐作品的演唱必须融入歌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情感,因为音乐是较善于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样式,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内心的情感,袒露人的心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情感的融入,是声乐作品演唱的灵魂。

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艺术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活动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坚持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声乐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琰.声乐教学中学生素质的提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8

一、声乐美学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 一) 声乐美学的含义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属性和特质的一门学问,它从艺术美的多种形态的普遍性中揭示各自的独特属性,研究审美性能同艺术创造的组成形式和过程。声乐美学以艺术美学为基础,着重发掘声乐艺术美的本质,探究声乐艺术领域中特有的美,即审美的普遍规律及本质规律,是从音乐美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美学之一。

( 二) 声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的身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感官感知发展进化,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知审美认知,使其能够传达出较语言而言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形式主要有史诗、颂歌和抒情诗。公元前八世纪,两部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就是以吟诵形式表演的叙事歌曲,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整理加工而成,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吟诵史诗的歌手称为巴德,演唱时用弹拨乐器伴奏。公元前九世纪,随着多利亚人入侵希腊,合唱成了这个时期希腊音乐的主要形式,太阳神颂歌、酒神颂歌以及稍后出现的另外一种新体裁抒情诗,构成了最初声乐歌唱的表现形式。公元前六世纪末,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希腊悲剧在酒神颂歌的基础上产生,古希腊悲剧是希腊文明的重要内容,对当时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教会文化盛行,在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下,基督教文化中的教会音乐占据了当时的统治地位,慢慢发展出教会声乐。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中被大大发展,此时的声乐艺术也开始逐步追求人性、肯定人性,注重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的创造性。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上,由传统的庄严古朴转向繁丽华饰。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美学更是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歌剧的诞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到十八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树立一种崇尚自然、纯朴、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全新的声乐美学观念。进入近代后,德国古典美学理论及俄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汉斯立克提出了音乐内容就是音乐的运动形式的观点,举世闻名。二十世纪声乐美学又在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上有了创新,并且进一步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和社会学视野形成了一批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声乐艺术源于民间,并且广泛在民间流传,依靠口传心授,而使声乐艺术得到发展,并且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内容也更加丰富。中国的声乐艺术带有中国特色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代表着他们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心声,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中国的音乐美学开宗立派较早,以儒家和道家最为代表性。儒家美学论著有《乐论》、《乐记》,道家音乐美学论著有《老子》、《声无哀乐论》等。声乐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断前行。近代后,在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和交流下,声乐美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更加专业、规范和体系化的方向前进。

二、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体现

( 一)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

音乐是表情艺术,抒情性和表现性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歌唱艺术的魅力在于歌唱者用圆润优美的嗓音、深情并茂的演唱,带给听者美的享受,或陶醉、或共鸣。

声为情之本,情为声之魂。情感是歌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它是演唱者内心的一种具体反映。在演唱时,人的情感变化同歌唱中的节奏、旋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音乐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更是情感体现的重要载体,演唱的速度、力度能够反映出演唱者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对音色、速度、表情、节奏等方面进行调节来展示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特征。

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二度创作,深刻地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我认知和体验,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歌声中传情达意,并辅助一定的表情及形体展示,感染着观众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声乐审美效果。在歌唱艺术的情感体现上,不仅仅要注重艺术形式,也要注重情感表现的真实以及美感,虽然声乐的演唱需要一定程度的夸张,但是也不可脱离生活的实际、脱离情理。歌唱者表现出的艺术美和真实感情才是歌唱表演的艺术基础,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够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

( 二) 声乐演唱的情感特征

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词曲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来的艺术形式。歌以咏言,声以宣意,用歌声感染感动听者是声乐演唱追求的艺术目的。也就是说,歌唱艺术的构成离不开诗情、曲情和声情。

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以诗化的语言歌咏事物抒发情感,诗情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当这种诗情与音乐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音乐的形象更加具体,而音乐又进一步升华了语言的诗情。《礼记乐记》中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便是声乐美学的体现。凡是流传久远的音乐佳作无不充满着浓郁的诗情。曲情是声乐曲调的情感,词与曲的关系是相户依存的。从作品的节奏、调性、旋律走向等方面结合歌词,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分析体会音乐的曲情,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情厚谊。要完美地演绎一首声乐作品,只有深刻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演唱者的再创作,用完美的歌声将蕴含在声情中的曲情及诗情完整地表达出来,通过有声的音乐,表现出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思想。由此可见,歌唱艺术的情感是由声情、曲情及诗情融为一体的。诗情奠定了歌曲的内容,曲情赋予了歌曲的形式,作为歌者,只有将声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完整地展示给观众,做到激起观众的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声乐美学的本质要求。

三、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 一) 声乐美学对声乐演唱的指导

1. 演唱的声美

美好的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具备优美悦耳、表现力丰富的声音。然而,人的声音条件各有不同,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促进艺术修养及歌唱能力的提升,美好的音质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达到改善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歌唱家,要树立声乐的专业敏感,适应非自然艺术化对于发声的要求,使其在艺术的说与唱中形成自然的活动反应。做好各种练声训练,从而达到声音美的目的。

2. 演唱的字美

声音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声音的内容。歌唱脱离不了语言,字音的纯正与否是评价声音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演唱中每个字的字音结构各不相同,要做到吐字清晰,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中就采用了开、齐、撮、合的吐字方法,配合科学的发声及共__鸣器官的美化和扩大,声音才会更加圆、柔、甜、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唱者在歌唱时,还要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创设不同的咬字速度和力度,确保观众能够准确清晰地听清歌唱者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音,让听者充分领略作品最完美的意境。

3. 演唱的腔美

声乐演唱中离不开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和声,研究词曲内在的逻辑性、作品的发展脉络和情感层次,将作品本身所附有的内涵与情感通过演唱表现出来。要根据字音的情感变化要求进行创腔的处理,将歌唱中的曲调、字调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唱腔旋律的音乐情感和形象,展示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突出歌唱艺术的美感。

4. 演唱的节奏美

声乐歌唱艺术中的节奏因素,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歌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证明,离开了节奏的依托,声乐旋律的表现就成为空谈。节奏是构建音高、调式、和声的载体。在声乐作品中,歌唱的节奏在结构上有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变化,歌唱者要充分利用声乐中作品的节奏来传递作品的审美价值,用丰富多彩的节奏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感。

( 二) 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歌唱技巧都是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演唱最为基本的条件。

1. 技巧方面

气为声之本,没有气就不能产生歌声,也就不足以传递听觉审美。对于演唱者而言,歌唱的呼吸变化要富有声乐作品理解上的感情色彩,将呼吸本身成为声乐歌唱表现的一部分。提前做好情感准备,可以很自然地将作品的美感一并唱出来。歌唱表现过程中,声音需要通过腔体共鸣提升音量,共鸣在音质美的审美效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共鸣在修饰、美化声音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优秀的歌唱家往往将共鸣同歌唱旋律、情感表达相结合,使音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展示艺术效果。清楚的咬字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音更加清晰,对歌唱美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歌唱中,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无论音调走向如何,音色、音量同语调都会伴随歌曲的情感而发生变化。只有对字音结构的性质准确把握才能将依字行腔贯彻在声乐演唱中。

2. 理论方面

声乐歌唱艺术是对声乐作品的第二次艺术加工,是歌唱家将声乐作品的语言同旋律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美学比较抽象,将其在歌唱表演艺术领域中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美感。声乐通过歌词凝练来达到歌唱的艺术效果。其诗词在创作上必然追求口语的美感,突出有声性,强调声乐文学的艺术性,使其明朗、上口,能够符合欣赏者的口味,引起广泛的艺术共鸣。

旋律作为声乐歌唱的灵魂,对声乐语言有加强效果、补充意境的作用,它是由音调美、节奏美、和声美构建起来的。因此在旋律的把握上,要将声乐作品所提供的感情基调同思想特征统一起来,充分利用音乐的非指向性特征,深入挖掘、拓展歌词的意境,在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声腔的配合下,以音乐的乐句感和段落感来强化歌词的语义内容,使之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运动变化的情感过程。

3. 情感表现

情感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表现因素,声乐演唱是需要演唱者全身心投入的一种表演形式,否则即便拥有高超的声乐技巧,也不能感染听众。演唱者只有遵循声乐美学的规律,将歌唱要素、情感、字、声、腔诸要素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才能为歌唱的艺术魅力加分,真正达到歌中情,情中声的艺术效果。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9

关键词:声乐;舞台;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18-01

世界上动听优美的歌曲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一个好的声乐表演者即歌者在台上优美的歌声、悠长的气息,动情的演唱,一颦一笑,无不在感染着台下的观众。歌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人声表达情感,抒发感受。音乐与语言紧密结合这一特点,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歌唱者经过了多年的学习、琢磨、舞台经验的积累以及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才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征服台下的观众,给人以舒服的享受。

一、正确把握歌唱的基本要素

良好的歌唱方法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声乐基本功是气息、共鸣、语言三者的互相结合,它们是歌唱的基本要素。

1.气息。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它虽然和我们生活中的呼吸在原理上是一致的,但是和生活中的气息又是有区别的,前者比后者要复杂很多。歌唱时的呼吸,吸得深、用得长、变化多,且要随乐句的长短,根据特定的情绪不断调整、不断变换,是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并具有技巧性的。因此,声乐表演者第一门必修课就是自觉掌握科学的呼吸原理。

2.共鸣。共鸣的获得靠的是声音的通道、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流动。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很单薄,很不好听,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想要得到丰富的音色,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必须充分调节共鸣腔体。声乐表演者在演唱不同作品时,应学会根据作品风格需要合理地调整共鸣腔体,音越高,头腔共鸣越多,中低声区头腔共鸣逐渐减少、胸腔共鸣逐渐增多。在平时的练习中,我通常会想象声音从头的上部发出,丢掉喉咙和下巴,唱在腔体管道里。同时,还采用哼唱练习改善共鸣,具体的感觉是在擤鼻涕的地方哼唱,有稍微的头晕之感。

3.语言。沈湘教授在其《声乐教学艺术》中写道:“在人生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通称为歌唱的语言。”可见,除气息、共鸣之外,歌唱语言也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基础性要素。在歌唱艺术中,生动清晰的语言不仅是作曲家创作旋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曲思想内容、深化音乐主题、塑造艺术形象的基础与载体。因此,声乐演唱者要具备掌握语言的能力,讲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在分析、处理歌唱语言的过程中,根据字音、语气、语调、语势和感情变化及旋律的要求,进行润腔等艺术处理,从而使歌唱语言展示出特有的扣人心弦、意蕴深远的艺术效果。

二、声乐表演者如何提高舞台的综合素质

1.恰当运用歌唱的肢体语言。歌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要尽量做到“形神兼备”,这里的“形”即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包括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声乐演唱者要恰当运用和拿捏肢体语言,使得优美的声音和恰如其分的形体表演充分相结合,这样演唱出来的作品,观众才能过目不忘,乐于欣赏。

2.真诚表达歌曲的丰富情感。歌唱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声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取决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成功的声乐艺术表演者都要学会把握和体验歌曲中的丰富情感,并且通过歌唱很真诚地、身临其境般地把它表达出来,不矫揉造作,不虚张声势。

3.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音乐作品能否完美表现,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是歌唱者学习声乐和从事演唱必备的前提条件,是歌唱成败的关键。歌唱时灵敏的心理活动来自于台下反复的练习以至达到游刃有余地驾驭歌曲。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需要保持对歌曲的歌唱欲望和歌唱时的自控能力,这样才能克服恐惧心理,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投入声乐艺术的演绎之中。

4.高度重视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声乐表演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能增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了解一些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和审美知识,可以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使自己最终达到专业的最高层次与最高境界。

三、小结

声乐表演者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正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因此,当声乐表演者站在舞台上那短短几分钟的演唱时,要结合歌唱方面的基本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音乐的情感,这样才不枉费舞台下多年辛苦的付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