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5:36

科技教育论文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1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2

科技园的发展依托的是以知识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和知识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技园发展“中试”的作用,促进其实现二次研发、企业孵化和相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愿景。大学的学科水平是大学地位的标志,大学培养人才和科研水平的能力直接取决于大学的学科水平,这也将决定大学的发展水平。大学应根据科技园发展和现实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为载体,发展适宜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研技术,强化科技的转移、实现甚至产业化发展。企业在科技园内依托科技园的孵化平台寻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技术手段并进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现实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大学也可以利用科技园的平台和相关资源,尤其是符合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科研条件进行相关的研究,进而改善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加强学科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密切把握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自身学科的建设,提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形成科技园建设与大学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中国目前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科技园内聚集着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面对大量的潜在生产力,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科技园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强烈。在我国目前将近二十年的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创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不能满足科技园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中缺乏创业相关知识和理念的培养不足的问题。科技园对具有创新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如何将高校的发展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发展和改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首先,目前我国大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业教育的环境。由于当前我国大学还处在“象牙塔”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缺少风险和冒险精神。加之我国长久以来对创业的认识不足,缺少当机立断的果敢精神,导致面对机会时往往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其次,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问题。从常见的转化形式分析,是因为缺乏自主开发课题、大学有限资源分散、课题与市场不吻合、科技管理政策不完善、科研经费和中介机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再次,科技园中创业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这些企业大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即这些企业具有技术含量较高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特点。二是这些企业以创新活动为发展基础。创业企业一般都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产,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是现实市场中还没有出现的产品,可以填补市场空白。三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新创企业的探索性强、创新程度高,技术复杂或不够成熟,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因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屡见不鲜。据统计,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在20%~30%。但创业企业一旦成功,能获惊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这些企业成长条件和环境的要求很高,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来经营和管理。因此,针对大学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园中大学创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以及创新创业等相关理念的加入和融合,如何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园发展的现实实际相结合、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是目前乃至将来科技园人才需求和高校等人才培养单位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学应该与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相契合,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兼职,真实感受创业企业的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乃至今后步入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大学有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在大学原始的教育和科研功能基础上。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园都将大学的创业教育与科技园发挥反哺大学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实现创业教育基地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创业教育的培养环节和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进行符合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围绕市场目标,完善从师资、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培养环节,深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科技园为上述要素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将各种要素紧密结合形成化学反应,最终促成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培养体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共有17门,90%的学生至少上过一门创业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创办企业的方方面面。依托科技园,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开设创业案例教学等创业课程提供丰富的内容,容易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能够及时反映知识创新的内容。科技园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大学可以聘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教授创业课程。同时,大学应鼓励大学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增加实际创业和管理经验。

2.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远远强于理论性的课程,熟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要增加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课程是大学生走到实践中去。通过开放性和活动性的课程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应采取新的教学机制,科技园的出现能够为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的改善提供条件,丰富了教学的地点和形式。目前在我国开设创造力开发课程的学校只占少数,原有的这类课程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践,动手少,缺少实践体验等缺陷,需要在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下,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培养创新所需要的多种能力。创业教育应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激发、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这种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得教育由简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开拓了新的教育体系。

3.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创业教育环境

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根本和落脚点,虽然现有的创业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然而学校自身的资源并不能保证创业实践保质保量的充分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技园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最形象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了感性认识。同时,也提供了冯伟丰富和贴近学生的大量案例。同时,科技园也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提供了创业的平台,硅谷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把大学科研与产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业环境,促使了一大批教授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的产生,如微软、苹果等企业都是在科技园中孵化而成的。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增强了实践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创业的相关品质,有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4.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技术发展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看来是技术体系内部要素的关系,实际上这种关系受到技术活动外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对发挥“人”与“物”的作用各有侧重,于是造成不同的技术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冲突实质上也是文化观念冲突。文化是一个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文化氛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是文化汇聚、交流和冲突的地方,任何科技园中的大学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科技园内的入驻企业和员工。英国的沃里克大学在校园内注重培育创业精神,并且创业精神没有让位给少数工程和商业这类学科领域,也没有只让位给献身于创收的管理群体,而是在事实上成为了所有学术领域的特征。

四、结语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3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4

1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的素质教育

截至2013年,我国高校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共有84所,查新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较高,但也存在个别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无法满足查新工作要求的人员。下面将对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科技查新人员应具有的工作素养进行深入分析。

1.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科技查新工作需要对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客观、明确的结论,因此,查新员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能够将查新的责任上升到法律层面,认识到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查新结论是查新人员的基本义务,是不能受到外界环境和利益关系所干扰的。同时,为了维护委托人的知识产权权益,查新人员还需具有遵纪守法、履行行业规范的意识,为委托科研项目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

1.2具备专深的业务技能

查新报告的质量是整个查新的关键,决定查新报告质量的因素不仅包括查新人员的职业操守,还有其业务水平。①查新员需要从委托人提供的纷繁研究项目信息中精炼出创新点和查新关键词,并准确组配检索式;②熟练运用各种检索工具的检索技巧;③从检出文献中找出相关文献。这一系列的查新环节,都需要有专深、过硬的图书情报知识作为保障,需要以熟练的科技查新能力为依托,并且需要有良好的委托项目相关专业知识为前提,这些都是一个合格查新人员需要具备的业务技能。

1.3广博的知识涉猎

科技查新工作一般会涉及众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即使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查新站,其查新员所面对的科研项目也属于本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和细化专业,查新人员在查新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理解委托项目的内容才能准确找出创新点,同时制定相应的文献检索式,保证较高的查全率。因此,如果不能通晓该方面的知识是不能够做到以上要求的,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要通晓广泛的知识面。查新人员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工具性知识技能,其中包括外语、计算机网络以及文献检索等能力,这些知识将是保证查新顺利完成的基础。仅仅进行中文文献的查新是不能够保证查全率的,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因此,查新员须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水平,以保证中外文查新工作的开展。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献数据库已经基本取代了纸质文献成为科技查新的主要文献来源和检索工具,这对于查新员的计算机网络水平和电子文献检索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4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科技查新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撰写查新报告,报告中不仅要分析委托项目的技术要点,而且要对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与委托项目技术要点的异同点,最后给出查新结论。这一系列的环节都要求查新员需要具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简洁准确地撰写出高水平的查新报告。

1.5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沟通是科技查新的首要步骤,查新员需要与委托人进行深入的沟通,明确委托内容的技术要点和创新点,从而为进一步工作奠定基础。在查新过程中,如果查新员遇到了其他问题,还需要与委托人进行不断沟通,报告成型后还要征求委托人意见,将主要内容和结论简明扼要地叙述给委托人。这些都是建立在查新员与委托人有效沟通基础上的,要求查新人员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1.6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知识经济环境下查新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很多时候查新员都会遇到“进退两难”的技术性问题,这时就需要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同其他查新员进行商量和沟通,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解决问题,完成一份令人信服的查新报告。为解决科技查新站查新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科技查新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科技查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为提高查新质量,查新机构应当建立查新咨询专家库。通过不同单位的专家充分进行合作,才能实现单位之间的人才优势互补,进一步体现出团队协作的优势。

2提高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素养的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查新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知识创新工作的成败,要保证查新的高质量,就要努力提高查新人员的工作素养,下面简要分析提高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素养的有效途径。

2.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与科技发展密切关联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查新工作也将会不断遇到崭新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加强查新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给其创造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鼓励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查新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能够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查新发展的步伐。

2.2定期组织同行交流经验

不同查新单位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相似的,同行之间经验的分享有助于拓展思路、优势互补,这也是提高查新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同一区域的查新机构之间,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定期的经验交流、互助恳谈活动,以促进本区域科技查新工作的宏观发展。

2.3积累经验“传帮带”注意总结

查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累查新经验,是不断提高查新人员工作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法,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使新入职的查新人员能够迅速提高工作素养。

3结束语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6

1.1学习者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一些较难或无法改变的个性特征,缓慢持久地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们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经济压力较大,身体欠佳等问题。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很难有成功的学习。学习者的教育背景、心理背景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效果。我国远程学习者的集体观念比较强,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太适应远程教育方式。他们大部分是在职成人,面临着角色转换,容易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吃力。学习者当中的大部分希望通过远程教育改变现状,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如果学习的难度超出他们的心理预期,且文凭不是特别必需,或者有其他更容易获取文凭的途径,他们就会选择辍学。

1.2学校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网络课程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远程教学的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对远程教育的态度和热情等,直接影响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除了需要有较好的面授技巧外,还需具备在线教学的技能、网上课程设计的技能。但是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很多教师只是将传统的讲授生硬地搬到远程教学中,缺乏与学员的互动等,其远程教学技巧明显欠缺。如果远程教育缺乏对学员的持续关心和支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员流失。同时,许多网络课程未考虑学习者的个人特征,没有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清晰程度、难易程度等缺乏远程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必要的学习指导,以致影响了学习者对远程教育的态度。

1.3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师生交流的频率、广度及深度都还达不到理想状态,学习者得不到同步的感受。同时,远程学习者的学历得不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使学员失去学习热情,失去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2远程教育辅导策略

2.1导学策略在学习初期,教师要把课程平台的特点、功能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员,督促学员认真学习课程指南,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及时解决学员的疑难问题。教师还要把课程最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答案)提供给学员。教师应提供学习进度表,方便学员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应充分发挥BBS的教学功能,引导学员对学习目标进行讨论;还应充分抓住面授的机会,对学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给予解答;利用各种形式,采取优化组合的办法,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员进行指导。为了诱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将教学内容的多重感官刺激综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习者运用协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习者实践真实的学习情景。按照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优化地串联起来,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适应远程学习者的特征。把人性化设计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习者情感的交流。

2.2助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难度逐渐增加,教师应向学员提供各种帮助,使得学员克服各种障碍。教师向学员持续提供资源支助,来促进学员的学习。教师应对学员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不再感到孤独,产生和谐互助的精神体验,营造了学习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向学员提供先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论坛的作用,开展学员之间、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学员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为了提高学习者对老师和课程的认同感,加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例如通过论坛的及时沟通,业余时间的交流等,使教学中情感的缺失尤其是时空分离感能够最小化。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多方面的自立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等。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的心理健康,为其排忧解难,重视和学习者建立友好的关系,帮助他们化解不良情绪。

2.3促学策略教师应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帮学员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计划不同于传统学习计划,具有无规律和无条理的特性,这个特点很容易使学员偏离学习主题。教师应依据学习进度,对学员进行时时提醒,方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学员应依据反馈信息和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控与监控。把学员主动自学、教师授业解惑、同学之间交流沟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员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加强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一方面结合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避免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单感,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此,要适当地建立学习小组,把小组讨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3现代教育技术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远程教育的主体是学员,他们利用多媒体的课程学习材料等教育资源进行自学,教师辅导和同学合作学习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学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在学习中心接受面授辅导,通过电话咨询以接受辅导。除此之外,学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教育技术以实现双向通信,从而为学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比如,学校举行各类音频会议,利用专题讨论组、QQ流平台以及电子邮件实现学员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双向通信和交流。

4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功能的实现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远程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相互配合为学习者提供以下功能:

4.1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实现双向沟通的各种通信设备,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学校投入许多资金来建设硬件环境,占所有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学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各种功能。

4.2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网络教学课程和网络上的其它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比如远程图书馆。全世界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查阅图书资料。

4.3为学习者提供辅导学校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的基本功能为:课程内容的讲解、辅导和答疑;学习方法的指导;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指导;组织学员讨论问题。把时间管理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者成为自我时间管理的主体。教师辅助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同时也是其他因素和条件作用的媒介;让技术成为学习者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支撑和时间管理的必要工具。

4.4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评价学员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及时把作业或者试卷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员,使学员能够尽快发现薄弱环节,以调整学习步骤,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总结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7

1.摆脱教育时间的约束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限制,将一些有用的影像资料进行存储。并且,计算机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能够运算、处理大量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在教学系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就能够突破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例如现代著名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作画的过程进行储存,以供后人进行欣赏和临摹。

2.摆脱教育空间的约束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延伸现代教育的教育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使不同地区的人,在任何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终端了解各所学校的教育信息以及最新的教育成果,并且可以将资料通过互联网终端下载下来。网络课堂的开展,更可以与在线的专业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实现现代教育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突破。更使得现代教育更加开放,如电子图书馆可以成为全世界人沟通学习的媒介。

3.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沟通作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无需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处理各种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以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展现方式在沟通与交流上能够将教训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与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动为主动学习。

4.自由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地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现代教育自由性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扩展教学内容的传递方法,为教育体系增加新的血液。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生动的图像影音,将教学内容生动且富有趣味地表达出来,将一些枯燥的重点内容勾画以及老师讲解、记笔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生动的网络教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远程教育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平衡教育、不同地区优势互补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2.实现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

以往的教学手段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与课题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现偏向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没有教师的经验以及专业素质,学生单纯地自主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计算技术的出现便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并重局面。

3.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

现阶段,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我国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单单只靠财政拨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缩小地区教育的差距,特别是远程教育还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这对我国当前教育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国内高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机构都已开通远程教育课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模式来完成相关课程。除此之外,网络教育平台数量的增加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2―04

引言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是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南国农先生认为,“如何重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第一主题。”[1]教育技术学理论界如何来解答这个“第一主题”呢?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需要沿着先行者的脚步继续前进,从正面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过头来反思,以更高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审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分析其中的不足,这是一种学术上的自我审查,更是一条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

一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模式分类

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初,是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开辟时期。90 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是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时期。新世纪后,从2005 年起,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进入重构时期。”[2]经过了从开辟到发展再到重构的历史进程,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它们不仅有内容的不同,也有理论立场的不同,还有方法论的不同。通过对这些体系进行共性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形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种模式。

1“教科书模式”

所谓的“教科书模式”是指用编写教科书的模式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来编写教科书,即这种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或是教科书的主要知识体系。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就是我国电化教育刚刚崛起的时代,就有了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南国农先生提出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由七论构成。这七论是“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和管理论。”[3] 该理论体系是土生土长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界第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具有奠基性的意义。2006年,南先生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在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理论,并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新时期的电化教育,同时还重构了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总论、基础论、技术论、模式论、方法论和管理论。[4]不管是电化教育理论体系还是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其核心都是现代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应用。南先生组织编写的《电化教育学》以及《信息化教育学》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两种理论体系的痕迹。

李康教授在其专著《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中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由引论、发展论、教育媒体论、教育信息资源论、教学设计论、信息化教学论和远程教育论等七个部分组成。[5]这个理论体系也就是该专著的知识体系。

2“内容模式”

有学者把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概括如下:(1)技术和技术化;(2)教学需求和培养目标分析技术;(3)教学内容选择技术;(4)教学目标制定技术;(5)教学内容分析技术;(6)教学传播技术――教学策略:即教学设计。(7)教学传播技术――教学媒体;(8)效果测评技术;(9)教师遴选和评估技术;(10)教学研究和改进技术。[6] 该体系以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教育中技术的分解而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1)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①教育技术教、学的基本概念;②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③教育技术的教、学特点;④教育技术的作用;⑤教育技术的教、学作用原理;⑥教育技术的教、学实施原则;⑦教育技术实施方法等。(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②教育心理学;③教育传播学;④系统科学;⑤艺术(音乐、美术)等。[7]这种概括与众不同,它把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也纳入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并具体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两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

这两种体系就是所谓的“内容模式”,即把教育技术学理论分解为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作为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具有理论特性的知识,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这种以具体内容的方式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是目前的主要模式。

3“层次结构模式”

“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中的工科是毫无疑问的,但教育技术学也有自身的文科、理科以及工科。什么是教育技术学中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呢?何克抗先生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涉及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即对这一学科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立场),其内容应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二是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等,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三是涉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8]教育技术哲学是对教育技术中最根本问题的思考,是对教育技术中“后天事实”的理论考察,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中的文科;作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就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中的理科,而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方法、程序等应用科学部分则属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工科,由文科、理科、工科这三层次的理论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关联性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

有学者在梳理已有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教育技术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教育技术的本体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技术的评价。 [9]同样,该体系也是把教育技术学理论按其抽象性的程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但是它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却不如“三层次说”清晰。

以上两种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就是“层次结构模式”,其中“三层次说”是一种万能的理论构建模式。任何学科都存在“哲学―原理―应用”或“文科―理科―工科”的三层次理论,并由这三种层次的理论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优点就是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缺点就是内容不够明确,不够具体。

以上列举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并非是最科学或者是最完善的,而且有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之所以把现行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并用“教科书模式”、“内容模式”和“层级结构模式”来加以区分,是为了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历史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为重构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提供启示,而且这种划分本身不具有评判优劣的意义。

二 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若干反思

在教育学领域,还没有哪个学科像教育技术学那样有如此多不同版本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还很不成熟,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学术界对一些根本问题缺乏共识,甚至争论不休,这对于一个期盼走向成熟的学科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1 教育技术学有理论吗?――体系构建的前提性问题

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尴尬源于理论建设的薄弱,在教育学其他领域的学者看来,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积累是非常欠缺的,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学只是技术,而不是像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那样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而教育技术学理论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有来自教育技术学领域内的学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在知识积累方面几乎是一穷二白的。”[10]连知识积累都是空白的教育技术学,会有多少理论呢?这是危言耸听吗?只要我们翻开任何一本《教育技术学》的教材,我们都不会觉得它有多少称得上是理论的东西。理论是什么呢?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认为任何可以被称为“理论”的话语都应具有四大定义特征:1)理论首先应该是“跨学科的话语”,其影响和应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2)任何理论都应该同时带有“分析性和思辨性”;3)理论应该是“对常识的批判,对理所当然概念的盘诘”;4)理论具有内在的反思倾向,是“有关思想的思想,是对我们借以产生意义的那些范畴的探究”。[11]这显然不是对理论的界定,而是对理论属性的陈述。以这个标准看,教育技术学有多少是具有理论属性的知识呢?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仍然缺乏一个规范的概念系统(虽然有许许多多舶来的或者自产的概念),也缺乏相应的表述这些概念及其范畴的逻辑结构。我们有形形的理论体系,却没有实实在在的理论,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当我们在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应该优先回答如下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理论有哪些属性?那些纳入到理论体系种的理论算得上理论吗?教育技术学理论生成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只会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已。

2 有必要选择逻辑起点吗?――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问题

“在建构理论体系时,逻辑起点的选择显然是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和基础”。[12]经典的社会科学一般是从逻辑起点开始,演绎出概念、命题和原理,从而形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聚性强的理论体系。这也是评价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比如哲学是以“存在”作为出发点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商品”为出发点的。教育技术学以什么为出发点呢?选择哪一个逻辑起点作为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题的前提和基础呢?据统计,目前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多达17种。选择哪一个逻辑起点是比较科学的呢?是“如何教育”、“解决教学问题”?还是“借助媒体的学习”、“借助技术的学习”?亦或是 “教育中的技术”或“借助技术的教育”?哪种逻辑起点能够演绎出一整套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概念、命题和原理呢?

可以肯定的是,已有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并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了逻辑起点,但并没有按照这一逻辑起点来构建理论体系。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理论界一方面需要确立逻辑起点来证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科学性,而另一方却又没有能够按照已经确立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许多人认为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价值。

只要教育技术学理论想靠近科学,那就不能回避逻辑起点问题的讨论,只要想构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那就不能不选择经过论证并确认是科学的逻辑起点。对于一个还没有成熟的教育技术学学科来说,只有通过选择科学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否则,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3演绎还是归纳?――体系构建的方法论问题

南国农先生认为在90年代,教育技术学界主要形成了两类理论体系框架:一是,主要以美国AECT 教育技术94 定义为依据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另一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13]有学者指出“94定义”是我们构建教育技术学体系的基本依据,因为它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由该定义演绎出了一套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14] “94定义”真的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了吗?“94定义”描述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但没有明确回答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即没有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因此把“94”定义作为演绎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妥当。

南先生指出的第二条道路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这就带有归纳的性质了。教育技术学本来就是教育学中的应用学科,它的理论应该是来自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教育技术学理论如果不是来自实践或者不关照实践,那么其生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时候,我们要去教育技术实践中找依据,通过对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归纳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演绎和归纳相结合,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演绎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归纳,两者缺一不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既不是依靠演绎的方法提出来的,也看不出归纳的痕迹。很多研究者非常随意地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没有进行任何的论证,也没有自洽性的说明。也就是说,这些研究者在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指导下就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可靠的吗?具有科学性吗?答案不言而喻。

4理论体系要面面俱到吗?――体系构建的完备性问题

完备性是任何理论体系都祈求的,任何理论家都希望提出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但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因为只要实践还在发展,思维没有停止,理论及其体系就会不断发展变化,或改变、或扩充、或缩减。一个理论体系追求的是相对完整或完备,即就目前来说所有的属于该学科的理论都应该被包含进去。

在本文列举的七个体系中,其构成的要素数目各不相同,有三要素的、四要素的、五要素的、七要素的,乃至十要素的。多少才算完备了?恐怕不能单纯用数字来衡量。三要素的未必没有十要素的完备。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模式”中,有的体系就没有包含被公认为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学系统设计。很多体系没有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纳入进去,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果采取“层次结构模式”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那么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教育技术应用理论就必须包括在内。虽然可以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用不同数目的要素来概括,但都必须涵盖这几个部分,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都是不完备的。

完备性内在地要求相容性,即构成理论体系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如果列举了所有理论,但它们之间具有包含关系或者对立的关系,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备,而要追求满足逻辑自洽的完备。比如,把“教学需求和培养目标分析技术”、“教学内容分析技术”与“教学设计技术”并列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组成要素就出现了不相容的情况,因为前面两种技术就内含于教学设计技术,因而,该体系也是不完备的。

5 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体系构建的本土化问题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就是要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也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健康发展的内在诉求。所谓的教育技术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合理成份与本土教育技术(包括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进教育技术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就意味着不再以AECT的定义为尊,而是批判性地吸收,无论是“94定义”还是“05定义”都不是演绎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我们需要吸收这些定义以及西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并同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土壤。

南先生给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本土化指明了一条道路,即“遵循‘和为贵’的理念,采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策略,主要通过‘三重’、‘三化’、‘三防’三种途径,促进已有两类理论体系框架的更多融合。”[16]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而在重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单纯的以西方教育技术理论为尊或只考虑本土的研究成果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在借鉴和自我探索中寻求一条融合的发展道路。

三 结语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集合,是教育技术学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不是理论体系,研究领域也不是理论体系,然而有论者常常把研究领域或知识体系作为理论体系。“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可以将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7]这种简单的以研究领域来代替理论体系的做法是不利于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的。

本文的出发点不是构建,而是反思,从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共性入手,总结其模式,并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这应当属于教育技术学元研究,在理论体系的层次中应该属于教育技术学的文科研究,是以现有的思想为对象,是对思想的思想,即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本文总结的三种模式是不是合理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模式?从五个大方面来反思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是不是周全了?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考虑到?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对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来说,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已经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航程,已经在学者们的反思性探索中走向繁荣,相信通过教育技术学界众多前辈和一批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了。

参考文献

[1][2][13][16]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 5-7.

[3] 李康.试论南国农先生的教育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 2000,(10):58-62.

[4]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9.

[5] 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

[6] 周越等.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7,(4):22-27.

[7][14] 张恩成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6,(5):25―28.

[8]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9]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6,(7):56-61.

[10] 杨开城.论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及其贫困[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3.

[11] 刘亚猛.什么是“理论”[J]. 外国语言文学,2006,(4):264.

[12]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9):26-36.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有机整合是思想理论界的一个讨论热点,其对于彰显当代高职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也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应该成为考量当下高职教育自身“价值”的试金石。

一、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文价值之问”

在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

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广大高职院校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高职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高职院校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即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也就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二、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文价值特质

美国的杜威先生在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而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而《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它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高职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高职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高职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高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高职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高职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在高职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我们的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目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的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三、充分发掘人文价值特质。体现高职教育自身的“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高职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高职教育的功能,提升高职教育的价值。使高职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高职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高职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高职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高职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而与此同时,在教育实践上,高职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高职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的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四、结论

人文价值其实是考量当下我国高职教育自身“价值”的试金石。充分发掘我国高职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我国的高职教育才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论教育[A].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