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51:05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1

摘 要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不仅仅要做好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还要做好体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重视起来,对理论教学与体育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有效的开展,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理论与实践 有效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体育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同时引起重视。对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同时的重视,有利于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合理的分配理论教学的时间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在时间上分配不够合理,大多数的时间都分配给了实践教学。虽然体育实践教学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比较有作用,但是理论知识也比较重要,因此,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理论教学给与高度的重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有利于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因此,需要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给与高度的重视,保证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制定合理的体育理论教学的计划

在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之后,要合理的安排体育理论教学的时间。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指导下,保证体育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全面的落实,保证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计划为指导,以内容为核心,满足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将体育教学的时间倾向于理论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重视实践教学,轻视理论教学。根据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实践过长的现状,将教学时间倾向于理论教学,对提高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小学体育实践中教学渗透理论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十分重要,实践教学同样重要。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年龄较小,对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入,若想提高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需要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自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到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发挥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促进体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保证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达到新的水平。

(二)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

在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科学的、合理的运用理论知识,为体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有效的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三)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分散其中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不实际的,使体育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有效指导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地位与作用是同等的。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要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某一程度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指导,实践教学成为检验理论教学的有力依据,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检验理论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检测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测,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发挥理论教学的有效性,确认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发挥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良好的作用,全面的提高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实际效果,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适应的时候,对计划中的一些因素进行调整,以便改变教学中的消极因素,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理论教学是基础,是指导,是方向。实践教学是升华,是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重,为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一线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体育理论教学有效实施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将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将实践活动作为检验,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3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说明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和对前人学术研究的尊重,文中引用的论点资料等信息都是要可以查到的,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思维论文参考文献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学数学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

[2]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3]谭劲.小学特色科技教育体系探索与创新[J].创新人才教育,2015,(4).

[4]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5]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6]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小学数学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8).

[2]王廷奏.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校长阅刊,2015(2).

[3]聂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1).

[4]娄秋丽.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关爱明天,2014(10).

[5]冯凤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4(8).

小学数学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2000年

[2]李江利;;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上册100页《猜一猜》(简单推理)[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李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4]张义萍;;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浅谈[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陈瑞丹;;谈珠心算与小学数学的联系[A];珠心算教学与训练[C];2010年

[7]窦全莲;;谈小学数学的复习教学[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刘珍;;小学数学教学媒体之我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东北地区;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构成因素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具有显性特征,更容易被人重视,精神环境基本属于隐性环境,则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精神环境将对青少年产生更直接、持久而且深刻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地理位置和环境、思想观念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受到了制约和影响。对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东北地区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高中1000人、初中1000人、小学1000人)抽取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和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一是设计、发放与回收问卷。对东北地区的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了“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模式及要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发放3000份,回收30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51份,有效率95%。二是效度检验。本研究对问卷采用了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利用因素负荷量来进行区别性因子构建。问卷的KMO为0.786,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三是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对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进行了检验,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7。说明问卷总体具有良好的信度。

(2)访谈。对东北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领导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数理统计。运用Excel2003、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与统计,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

1、项目分析

本研究采用区分度分析。将量表57个题目按分数高低排序,找出上下各27%处的分数,分为2组。再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的题目有31个(p

2、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方差正交最大旋转法和主成份分析法,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6个因子为主因子,累计解释率为总方差的52.871%。第1个主因子命名为“体育信息舆论”(特征值8.242。累计贡献率26.587)(V11是否经常关注体育比赛和新闻,V13体育知识讲座,V3体育教学状态,V5体育图书,V8体育教材,V15体育宣传栏); 第2个主因子命名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风气”(特征值2.422。累计贡献率34.398)(V39体育锻炼价值取向,V29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态度,V34身体健康情况,V49体育道德观,V51体育精神观,V56身体自尊态度);第3个主因子命名为“学校体育传统” (特征值1.755。累计贡献率40.059)(V7学校校训,V12体育口号,V2标志性体育人物,V22有无校运动队,V17是否举办体育文化节);第4个主因子命名为“体育教师的教风、教学气氛”(特征值1.441。累计贡献率44.708)(V48体育教师体育观念,V50体育教师业务水平,V57体育教师精神风貌,V55体育课堂秩序,V42课堂教学组织); 第5个主因子命名为“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特征值1.126。累计贡献率48.341)(V25好生与差生之间的关系,V23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关系,V35正常体形与特殊体型之间的关系,V36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V33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第6个主因子命名为“精神文化环境发展目标和计划” (特征值1.033。累计贡献率51.671)(V14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发展指导思想,V19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发展具体措施,V9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发展奋斗目标,V4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发展主要任务)。

三、讨论

体育教师的教风和教学气氛的贡献率最高。体育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工作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育人风范、教学艺术和教师形象更容易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反映学生集体与课堂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1] 。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业务水平、教学风格直接制约影响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动力,更是建立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关键。

学校有校风,班有班风。班风与校风密切相关。校风、班风作为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既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奠基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风气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所持态度和采用的方法。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风气,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还必须要在目标和计划下指导进行。目标为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指出发展方向,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所以,建设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必须在制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实施计划指导师生开展各自体育文化活动,更好地发挥体育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作用。

学校内部存在着各种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将对学校体育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广大师生员工能否形成一个团结统一、密切配合的集体,充分发挥良好的集体效应与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情况密切相关。[2] [3]

根据信息理论,体育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体育教学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信息、体育教学状态信息、体育教学物质信息。[4] 通过各类体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最终实现体育活动。[5]

四、结语

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包括体育精神文化环境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学校体育传统(校风、班风)、体育教师的教风和教学气氛、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风气、体育信息舆论、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负荷量平均高于0.5。

【参考文献】

[1] 贾玉科. 山东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学环境的现状及对篮球教学影响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6.

[2] 邓月宁.论学校体育环境及建设[J] .四川体育科学,1995(1) 36-39.

[3] 方程,李玲.论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的涵义和构成要素[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624-626.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5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四、确保发展性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小学语文教学法 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初等教育专业,是适应我国初等师范教育模式向职业技能教育模式转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人们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技能类职业区分开来,过于强调它们的不同,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性,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原则。它更趋向于把小学教师这一岗位看作与其他技术类工种等同的职业模式,在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需求为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走出一条符合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道路,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符合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才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最好方法。

一、积极参加各类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讲经,到民国时期的“国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资讯的迅猛发展,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层出不穷,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更加活跃起来。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紧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经常“回炉”,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而师资培训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回炉”的平台。从国家到地方,从专家讲座到主题座谈,从现场教学到网络培训,可以说小学师资培训已经贯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遗憾的是,作为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却无法参与到这种只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来,无法从中受益。在教学中由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总是追着影子跑,观念更新不及时。造成课程内容与教改动态严重脱节,也就是课程教学滞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难以反映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法发展的水平。老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学,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知识陈旧,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危害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要想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掌握教学法改革的最新动态,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参与到这种师资培训中来。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师资培训中来,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课程改革。(1)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纳入各个层面的小学师资培训计划;(2)聘请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3)直接聘请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担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的教学任务;(4)走进小学教学第一线,让教法教师切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革。采取以上的方式,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师资培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到教学内容与教改动态同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二、积极创建各种教学模式,使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最终指向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它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中,我们必须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际,打破书本至上、课堂至上、试卷至上等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训练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等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一)适当整合章节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编辑出版了大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教材体系。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大部分教材过多注重理论的体系化、逻辑性、学术性,章节多、理论深,而实践环节却寥寥无几,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时安排本就捉襟见肘,这些都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课外小组备课,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模拟教学。

由于教学法课时有限,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教学,教师只能拿出很少的教学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模拟教学实践,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从中收益,大多数学生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根本得不到保证,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虽然师生一起备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示,但那只是缺乏切身体验的“纸上谈兵”。因此,本着“做中学,学中做”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备课、讲课、评课,教师及时检查,根据讲课情况,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课堂教学模拟实践。这样小组模拟教学与全班集体模拟教学评讲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讲授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以及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说:“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①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各种语文教学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可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有限的时间去深入开展各种技能训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②。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每学期教研组都会举办演讲、朗诵、辩论赛、学生讲说课、讲故事、粉笔字、板书设计等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应变能力、站在讲台的胆量都有明显提高。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面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您现在教学工作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85.6%的毕业生都选择了“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以上事例恰恰说明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针对语文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变封闭为开放,将其与演讲、朗诵、讲故事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活动中训练教师口语,在活动中锻炼站在讲台的胆量,在活动中理解教学规律,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最终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其表现形式为利用一张试卷来考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种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的过程性,重理论评价而忽略了实践技能考核。也就是说,单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可能很扎实,试卷分数可能很高,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横向比较,而忽略了学习的纵向比较,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从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角度看,这种评价方式比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客观,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在教学评价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忽略了考核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考虑到了学习的纵向比较,而忽略了横向比较,也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所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要兼顾学习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笔者认为,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我们在教学评价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考试考核、技能考核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考核的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均衡发展。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以100分为例,在教学评价时,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可以确定为40分和60分。其中,40分为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次数及质量的评分。60分则作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2.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语文教学技能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了解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与时俱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学生在理论、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定能在当代高职初等教育改革中生根、开花、结果。

注释:

①[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②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 

2 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毕业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良好的艺术修养,从事1门音乐或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部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2.5”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吋占7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0.5”是指第四学年春期实习,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实习研修。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通过构建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由教师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教师教育限选课、艺体教育限选课和学科专业限选课等板块组成。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相比,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明显的变化:加大了教育学、心理学类、艺术体育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共计390学时,占了近20%;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课程;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力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岗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语文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为主,兼顾艺体类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同时探索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改革为例: 

本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第一,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因此,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专业课按照时代从先秦到清代分类讲授诗歌的设计,共设计了十个学习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二至九安排了8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依次为大自然诗歌、哲理诗歌、春恨秋愁诗歌、亲情诗歌、爱情诗歌、友情诗歌、怀古咏史诗歌、爱国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十是综合实训模块。除第…个模块外,每个模块都包括欣赏与朗诵两个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有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传统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启发互动、辩论式、项目教学法等。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室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 

 

四、打造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学科专业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努力做到“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统一。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还要会制作cai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四是教师技能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使教学由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多向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式教学。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8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

1.小学体育教师不堪重负。据调查,当前我市的小学体育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课程量都非常之大。平均每周课时都在15节左右,最高的达18节,通常都是一个教师负责整个年段的体育教学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较,就显得比较累了。除了教学外,还要组织做好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等,体育教师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而且,多数学校没有把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2.小学体育教师待遇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称评聘中,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弱势群体,基本上要熬到20年教学工龄,还要持续出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评上小学高级,能不能聘上又另说。二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绩效多是向班主任及其他“重点”学科倾斜,体育教师又是弱势群体,应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三是多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配备服装、没有发放高温补贴等。

3.小学体育教师结构失衡。也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40岁以上居多,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偏少,青黄不接。二是性别结构失衡,男性体育教师占绝大多数,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不足。三是专业失衡,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篮球、田径专业。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冷门”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二)主观方面

1.个别体育教师敬业不够。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满怀信心并积极参与,接受了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仍然有个别的小学体育教师,徘徊在课程改革的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坚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理解甚至是排斥,重竞技、轻普及不能很好地面向每个学生,也影响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多数体育教师理论不精。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3.部分体育教师能力偏低。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能力偏低。虽然说绝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师曾经撰写过论文或参与过课题研究,但这些论文或研究,都是在职称改革大背景下的压力催生的,短期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论文水平不高。我们看到的高水平的论文和课题并不多,七成以上的文章只是发表于区县级和校级的报刊杂志上,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工作负荷较重、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是工作年限较短而从未写过教学论文,这就有待于向有经验的爱岗敬业的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邓小平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说明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更好地、更科学地抓好小学体育的发展,要把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关键和前提来抓实抓好。

(一)配齐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我们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是依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而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年扩大,年轻教师偏多并且学历高,有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但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数量“隐性”缺乏,女教师严重缺编,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还有待于提高。因此,要把我市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来抓,认真制定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按照有关的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按有关文件的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待遇

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端正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认识,要利用各种机会,营造重视体育工作,尊重体育工作者的氛围,要关心、爱护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提高相应的劳保待遇,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并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使优秀教师愿意留,留得住。

(三)规范小学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必须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活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掌握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及其比赛规则,第四还应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9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