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4:01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1

一、科学细致地制订复习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总复习之前所制订的复习计划对于复习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初中物理通常来说课时较短,但是内容较多,平时锻炼的题型有限,但是考试时所涉及的题型却十分广泛,力、热、光、电知识相对独立,但是却与升学考试集中综合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这些困难的干扰下,如果复习计划不科学,就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复习时间,就无从保障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因此,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物理大纲的具体要求,设计制订科学的总复习计划,找出重点、考点与难点,划分各轮复习的阶段与课时,做到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二、对于抽象内容要重点处理

物理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十分抽象,这些内容是复习中的难点,而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规律和概念知识的复习,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留意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同时充分地联系生活经验,加强实验,再辅助以有效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复习练习题

教师在复习题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选择难点,更不能标新立异,而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从近年来的中考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基础知识上丢分,许多丢分的题目是在平时训练过的内容。当前物理辅导资料繁杂,习题也越来越难。学生如果没有很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就更加无法解决难题,物理学习的质量可以说就掺杂了水分。教师不能将重要的备课时间花费在难题的收集上。选择题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物理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选择题进行逐字、逐句地审题,经过系统分析和计算得出结论后,再进行选择。

四、时刻关注热点信息

在初三阶段的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搜集热点信息,同时教师也要对热点加强关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复习。教师要善于捕捉与考试相关的热点新闻,从中甄选与物理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地探讨和分享。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身所熟悉的现象,去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明白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本 阅读与思考 学习指导 分析和研究

目前在初中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加入了很多的“阅读和思考”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深刻的认清这一点。

一、初中数学课本中“阅读与思考”学习指导针对学生的影响

新课标指出教师除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还应培养学生出色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进行培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标准,同样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在初中数学中,课本教材中的很多章节的最后都配备了相应的“阅读和思考”资料,这些知识是针对学生课堂中知识的一种延伸,所以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理解。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了解“阅读和思考”资料中的内容,并且通过一定时间针对“阅读和思考”的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认识“阅读和思考”中的内容就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

二、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阅读和思考”学习指导的建议

(一)教师应编写合理、有效的提纲

学生想要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阅读和思考”资料中的内容,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阅读方向。也就是说这个方向需要教师来指引,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针对“阅读和思考”的内容编写合理、有效的提纲,由此来正确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初中学生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和理解,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列出指明阅读方向的提纲,那么学生就可以主动地、积极地去阅读、去发现问题,最终达到针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教师要明确提纲必须要让学生达到导读、启思、点悟、运用的作用。

其中导读就是引导学生怎么读、读什么;而启思就是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多去思考、多去想;点悟就是引导学生针对资料中的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解;运用是指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也就是让获得的知识真正的可以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一章的“阅读和思考”中,教师可以按照为什么要证明、拿什么证明、证明的意义所在的层次来制定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的流程进行阅读,由此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存在误差的必然性等知识。

(二)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

除了编写提纲以外提出合理、有趣的问题也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由于初中生处在一种思想活跃、接收能力较强的状态,所以学生针对众多新鲜事物和知识都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实际上初中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方向,由此学生才能按照方向寻找到想要的知识和方法。

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应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学生想去知道答案就只能依靠自己阅读才能获得,所以学生就具有极大的动力去阅读、去探索答案。

例如七年级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从算是方程章节中的“阅读和思考”的题目是“方程”史话,教师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就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正式提出“方程”一词?并且谁看完之后可以完整的给大家讲讲有关“方程”的故事。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课后再读以及整理归纳

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有时未必能达到完全的通透,并且学生针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未必扎实,所以重读以及整理就是解决课堂中不明白问题、巩固知识的最佳的手段,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后重读的以及整理归纳的良好习惯。重读和整理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

1.重读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堂阅读中一些不是很明白的问题进行重新的阅读和理解,通过二次阅读学生可以重新针对内容进行品读,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重读和整理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条理化、系统化的整理。学生通过重新阅读可以有效的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自己阅读学到的知识在脑中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由此让学生思维达到清晰的状态。

3.重读和整理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很多知识不是阅读一次就可以完全扎实的记忆,一次阅读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遗忘,所以重读和整理就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针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达到真正的主动记忆。

4.重读和整理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针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通过重读和整理就可以让学生回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并在脑中针对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对比,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结语

很多教师可能并不重视课后的“阅读和思考”,教师认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只要做到了解即可。但事实上,教材中的任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存在着影响,“阅读和思考”中的内容可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也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并通过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计划;方法;专题复习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初中地理在初二即将面临着学业水平考试,但由于现在分值的变化,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对地理课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地理是可有可无的“副科”,总是抱有及格就是万岁的思想,学习被动不说,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有部分学生甚至还考不及格。殊不知如果初二的学生能把地理成绩考好,对于他们进入初三后的学习压力将会大大减小,不至于在升入初三后老是背着地理没有考好的“包袱”而觉得压力山大。所以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考试开门红,不仅为两年地理课的学习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还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满怀信心的迎接初三新课程的学习。为了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根据我自己近年来设计复习计划和方法的经验,现概括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

学业水平考试考查的内容由地球和地图(10%)、世界地理(40%)、中国地理(40%)和乡土地理(10%)所构成。知识繁多,学生既要对各种知识识记、理解和掌握,又要利用各种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经常会出现把地图中的事物张冠李戴的错误,因此对于复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毫无头绪。这时,作为引路者的老师如何教学生把书变“薄”,制定出全面、系统而有重点的复习计划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在计划制定之前,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对考试方向有指导作用的《考试说明》。研究它考什么、怎么考,再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复习计划。考纲中明确提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考试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备考复习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

二、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讲练结合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涵盖了4本教材,内容繁杂,但综合近年来的试卷来看,考查的都是一些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知识。难度较大的题目所占的分值不超过10分,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复习的过程当中,更多的要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不变应万变。除了熟练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外,让学生练就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考出较好的成绩,教师应当注意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我主要是分两步进行:

1.结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上的题目讲解,重点是突出读图、识图和材料分析题。同时,布置一些量小但针对性强的课后作业,坚决摒弃偏题、难题和怪题。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适当提高。

2.在全面复习基础地理知识的情况下进行专题复习。

①等值线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涉及的等值线图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经纬网和降水量线图。这些内容都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难点,很多学生普遍难以掌握,但近年来这些内容又是考试的必考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与否,是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图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有难度,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如:等高线地形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识别山谷、山脊、鞍部和悬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和地势的起伏情况,河流的流向、水库大坝的选址等知识;地形图和等温线图中相邻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差值叫等高距和温差;图上线条的疏密反应出坡度的陡缓和温差的大小。等值线图的判读,是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②自然地理专题

由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因此此专题的复习主要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整体印象。复习过程中,教师可按教材的编排顺序,首先复习某区域或某个国家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邻国位置,其次分析由此位置所形成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特点,最后形成该区域整体的自然特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可以把许多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

③人文地理部分

人文环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所以此部分的复习应紧密围绕自然地理部分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各地代表民居的形成、世界各地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差异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重点区域的人文特征,还运用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④乡土地理专题

从地理成绩加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后,云南地理成了我省必考的乡土知识,分值约占8%左右。但从近几年的试卷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云南的地形、气候、山脉、河流和湖泊、旅游景点(尤其是西双版纳和三江并流)主要城市等知识的知晓程度。知识不难,但教材上没有专门介绍,所以我省的老师应当把云南地理当做一个复习专题给学生进行补充。

⑤时政热点专题

在2016年的备考复习中,我最后复习的热菔歉学生介绍了近两年来国际上和国内的一些时政要点,对这些热点材料的分析研判很有必要,因为现在命题的方向趋向于以时事热点为题材,体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今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在巴西,所以在复习中我结合该热点,融入了巴西的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亚马孙河)和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城市、人口分布、资源状况)。果然不出所料,试卷上其中一个题目就是以巴西奥运会为题材,考查该国的地形、气候和城市等知识。由于抓住了该热点,学生这个题目的得分率很高。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4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声、力、热、光、电五个部分的知识,高中的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原五个部分的知识,初中物理大部分内容在高中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应该说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是很多的。

一、物质

初中阶段学习了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属性、物质的结构和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物理学最基础的,到了高中也将有进一步的学习。初中教材物质形态的变化主要讲述了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及物态变化,中考是必考的考点,高中是在选修教材中进行学习,在知识上有较大的加深,但不是一个重点内容。物质的结构和尺度在初高中都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但初高中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初中考纲要求较低,教材提到的一些知识也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教材上提到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范围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和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其中粒子的散射实验在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若以上知识点能在初中就给学生讲述,学生就会有一定基础,到了高中将会更快、更好地接受这些知识。

二、力与运动

力与运动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一个关键点,也是中考、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学:初中学习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秒表、刻度尺,进入高中后将会学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打点计算器测量时间,刻度尺的使用是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基础。初中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平均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对于追及、相遇问题的计算不作要求。追及、相遇问题是高中学生的一个难点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初中阶段可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讲解,让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有一个感性认识。而高中要深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并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全都进行了定量研究。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初中教材中提到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初中教材没有给出弹力的定义,但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初中教师一般都会补充到这个知识点。初中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对摩擦力的方向这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没有作要求,但可对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可在初中阶段讲解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对于共点力平衡的知识,初中阶段教材中只涉及到二力平衡,但近年来广东省中考试题出现了共线的三力平衡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对优秀学生加强对初中共线的三力平衡的知识点的教学。力矩平衡是初中的一个考点,到了高中不再作为考试内容,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压强、浮力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一个简单的计算点,但在高中比较少用到,所以初中教师对学生不要提过高的要求,严格按照中考的考纲要求进行教学。

力与运动:初中阶段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但考纲和教材中没有提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知识点,如果不讲这个知识点,初中学生理解力学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会给高中力学前面几节课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建议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讲解这一知识点。高中在初中基础上继续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超重、失重、力学单位制、物体的平衡等重要内容就容易了。

三、声和光

初中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描述、危害和控制,高中则增加了机械波(水波、弹簧波、绳波)、电磁波、物质波等。声波是的常见机械波,通过声波的学习可使学生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初中光的反射、折射、色散是几何光学的一个衔接点,对于平面镜、凸透镜在高中阶段已经不再考查,所以不必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初中阶段明确要求不需要记忆白光的组成,但高中阶段是需要记忆的,所以在初中阶段最好要求学生掌握七种单色光的顺序。高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全反射、光导纤维等内容。

四、能量

初中物理“功”“能”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二个关键点。初中物理只涉及到简单的功和能的计算,在能量知识上提到了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转移的方向性,但很多教师对能量转移的方向性在初中阶段没有在课堂上讲解,这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带来一定的难度。高中物理在初中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很重要的知识点,如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另外还补充了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使高中的力学知识更加完整。

电学是衔接的第三个关键点,初中物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对学生要求很低,就连两个电阻并联之和的电阻计算都不作要求,这样电学整体难度就降低很多。而电学在高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所以初中教学就得提高对优秀学生的要求,在电路设计、电路等效变换、电路故障、电路动态变化、电学计算等方面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5

在高一新生的地理课堂上,很多地理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可能会以询问的口吻:这个知识点初中时学过?而此时班级上的同学有些会点头,有些会摇头,老师因此很迷惑,到底怎么回事?同区的学生在初中时所用教材是统一的,怎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初中时到底有没有讲?如讲过,讲到怎样的程度?如没有讲,又是为什么?面对这些现状,高一地理老师需要深入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杭州地区所用教材中的初中地理知识部分分散在《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中,即地理知识在初中的讲授是合科教学,而高中却是分科教学。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作一比较,做到真正了解学情,正确把握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提纲挈领。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后,才能“手中有方法”,更好地在课堂上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意义所在。

二、具体比较

1.学情层面――有调查才知“真相”

笔者利用现任高一地理教师的机会,深入调查本校2015级高一新生(经过中考后,学生已经分层,各所高中的生源有所差异)地理学习状况。据初步统计,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初中时期有就读城区学校的,也有农村学校的(来自不同的初中,各校地理教学不一,学生的地理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进行了两次课堂口头调查,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一次:9月初,新生军训时,调查班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此时学生没有接触高一地理,对地理学科的印象完全是初中时期的,可信度较高)。当笔者在第一个班级调查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声音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中考不考地理,简单了解就行了,没必要深入……”。其次就是“中考地理分值低,没必要认真学”、“老师上课无味,还不如理化学科做做实验来得有意思呢”、“老师说他自己对这个知识不专业,就略讲了……略着略着也就省略了”、“《历史与社会》里背的东西太多,记不住,还好是开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中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

第二次:11月初,期中检测前,问第一次同样的问题。或许是和老师已经接触比较熟悉了,学生的回答含蓄了很多,对地理的印象主要表现为“太难了,学不会”、“有了点感觉,知道它是一门怎样的科目了,但了解还不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不杂乱无章了”、“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好了”、“上课听懂了,但为什么做练习作业时就会错很多”、“初中没有好好学,听课时底气有些不足”……

比较同批学生的两次回答,初中时期的地理课堂要求不高,尤其是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考促教的年代,师生的功利性都很强,为考而教,不考的略讲甚至不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入高中,拿到了独本的地理教材,且听了两个月的课后,偏理科的同学会学得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前期侧重自然地理,逻辑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偏文科的同学学得就相对累一点,但都改变了对地理学科固有的印象。

2.课标层面――有对比才知“差异”

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知识在“内容标准”上的差异(以高一必修1目录为序)。

从初中《科学》的内容标准上看,它的地理知识侧重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多以“关注”、“说出”、“知道”、“了解”等浅显层次要求,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存在。

而高中的内容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抽象性和概括总结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多以“阐释”、运用……说明”、“绘制图示”、“举例说明”等一些复杂层次要求,对知识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符合高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3.考纲要求和试题层面――有“考”“题”才知实情

(1)高中必修《地理Ⅰ》中的知识在初中《科学》中的分布及高中招生考试目标(中考要求)

在《科学》学科的考试目标中,几乎看不到“掌握”、“理解”等字眼,基本上以“了解”为主,涉及面虽广,但难度较低。从考试要求上看,初中的要求仍然是“关注”、“了解”、“说出”等为主;而高中的学考要求除“识记”内容和初中要求相同外,其他层次的要求显然高出很多,用词方面主要表现为“阐述”“阐释”“分析”“归纳”等,要求学生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但是,针对相同内容的地理知识,中考试题与高中试题是如何演绎的呢?

(2)中考试题与高中学考试题对比

从考试题目上看,初中试题中的设问非常简洁,以“下列是什么”、“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某某知识是的”等为主,直来直去,侧重考查教材中提及过的名词只需学生记住就可以作答。而纵观本次高中学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首先要记住教材提及的名称(如各种岩石以及它的分类),并且从表格中解读出相关信息,知道岩浆岩(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冷凝)的结果,上升过程中与其交界的岩石就会受到变质作用的影响,再利用课堂所学头脑所记知识去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高中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先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教学层面――有课堂才知“差别”

教学片断展示

初中教学片段来自城区一《科学》老师的课堂(用时约10分钟)

环节1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77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并说出图中冬、夏季风的风向。

环节2教师活动追问这两个风向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再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问:“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是哪个高?”

学生活动利用先前学过的物理知识中的因比热差异而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得出结论。

环节3教师活动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二问”用空气对流运动原理分析这种气温变化对风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利用物理学科热胀冷缩原理分析空气运动形式,直接得出季风的形成机理。

这是初中的一节《科学》课关于季风知识的片断,内容少,形式简单,基本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用时较短,且初中《科学》课程老师绝大多数并非地理科班出身,没有能力深入讲解。从上述片断上看,有三个明显的“初中特色”,即轻化过程,重结果;简化操作,重讲授;弱化思维,重记忆。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在初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上,初中只为“了解,理解”,教材内容表述比较简单、直白,只要说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即可。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前5节内容来看,学生只需知道大气层、气温、大气的压强、风和降水,以及简易天气预报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于三圈环流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不作要求,而后续季风知识的呈现则显得有些突兀也不涉及成因分析,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的环节。

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内容的地理知识开展高中课堂实践(用时约25分钟)如下:

环节1教师活动给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地理专业术语。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已有知识和常识,将这一术语与书本相关解释进行关联解读并理解。

环节2教师活动展示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1月、7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提问:“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中找出季风气候典型的分布情况。

环节3教师活动介绍1月、7月北太平洋及欧亚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上画出具体风向。

环节4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列表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进行对比。

环节5教师活动图文引导分析南亚季风,并得出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地图查找,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相同?

(注:环节4和环节5初中不作要求)

高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掌握并分析……原因”。高中教材的文字表述较深奥,理论性增强,前后有联系,对知识的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来解释分析高中课堂内容,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

课堂伊始,直截了当地抛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专业术语,就是让学生从白话文的“知道”上升到理论术语的理解。再结合大气运动原理、全球性大气环流等知识的铺垫,让学生理解季风环流是三圈环流基础上的另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最后列表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以此锻炼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语言概况表述能力。相比“初中特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作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季风知识所要掌握的内容(结论)也就易懂好记了。

三、总结

通过以上四点的比较,总结如下:

第一,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分散的,属分科教学。中考时,《科学》试卷中只有2道选择题,在180总分中记6分。《历史与社会》中虽有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但属于开卷考试记50分。如此考核要求,正是不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采取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这样的考试要求和试题分布,足以让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放低对地理知识的重视度,甚至不排除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浅尝辄止。进入高中后,地理学科独立了,变成必修课目,一些学生感觉不适应,缺乏相应的基础,心里没底,高一期中考试内容又是地理学科中偏理的部分,很多同学学得吃力。于是就出现了初入高中和期中考前两种不一样的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地理在“7选3”中到底要不要选的问题。

第二,通过比较相同内容的课标标准,可以直观看出:初中地理是“有地无理”,高中地理是“落地有理”。初中《科学》课标要求浅显,教材内容较少,属于平铺直叙型易于理解,更多的是感性教育。而高中课标要求复杂,教材内容较多,虽不跌宕起伏,但更具抽象性、逻辑性且有系统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因此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

第三,初中阶段,地理的主要任务只是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况,只需大开脑洞扩大容积,逐年积累地理表象特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基本不涉及地理原理的成因类问题分析,侧重于记忆力的表达。

高中阶段,地理考核的目标要求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除了识记地理知识,要逐渐学会还用,即应用实例图文说明地理原理;也要逐渐学会析,即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应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决”类的问题,根据高中地理课标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6]

第四,基于目标要求的差异,在课堂实施中的表现也大有不同。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地图甚至实物教具等),让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既有对教材插图和思考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又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跨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的教学。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表达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双方更加生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感悟

高一地理老师要存有一颗平常的心。尽管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那是合科教学背景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高一学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降低重心、追求高效,立足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6

一、必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

在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个学科都会遭遇初、高中的知识衔接问题。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衔接点,及时做好有关内容的补充,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断层,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突显

在必修模块教学中,教师最不适应的是新教材的容量大,而且课时严重不足。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因此,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收集、整理资料的任务,学生却通常没有时间去完成;需要探究的问题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做;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发言,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往往两个课时也无法完成。

二、解决对策

(一)针对初、高中教学差异,做好衔接工作

由于初、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初、高中教学出发点不完全一致,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初、高中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脱节,导致学生到了高中突然面临许多知识的空缺,以致影响了高中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去了解初中课程标准及初中教材,积极关注和了解学情,以便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

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差异。初中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比较直观,作业和考试多是针对课堂教学作直接的模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到了高中,不仅学习内容加深、加宽,而且要求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要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还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否则,必定在作业和考试时感觉吃力。

2.学习方法差异。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需要有一个心理和习惯上的适应过程:既要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进度、学习强度,还要尽快培养高中的学习习惯。而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遇到难题不是动脑筋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安排学习时间,缺乏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习惯。而以上欠缺,恰恰都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习素养。

3.学习能力差异。初中阶段,学生常常通过反复训练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一般较少要求自学。到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大量地自主阅读和思考。但高一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比较欠缺,较难适应这样的教学,往往因为听不懂或者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效果。

4.教学方法差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了解不多,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既要承受较大的知识难度的重压,又不得不“受困”于对老师教法的不适,从而一上高一便开始学习掉队。(2)理念的转变是渐进的。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和高中课改实施初期所形成的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同样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环境一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生硬的教学环境,很容易“水土不服”。(3)由于初中的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甚至中考,都有程度不同的考查内容,许多初中教师便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能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到考试前背老师圈定的东西也能够勉强“过关”。等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高中,看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总之,初、高中诸多教与学的差异,给学生高一阶段的学习带来了程度不等的困难和不适,因此,教师必须尽快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工作。针对以上差异,我们需要做好的衔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管理方式。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梳理一下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找到其与高中不对接的地方(特别是初高中教材版本不同的),在教学中穿插着将其补充、强化、巩固。同时,听初中的课、向初中教师请教、学习初中的教学模式也是高中教师的一项“必修功课”。高中教师应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多地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课改的长处,成功实现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对接。

(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过程研究

虽然经过2012年暑假的系统培训,教师对所任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教师仍然感到难以把握,所以,在必修课程教学阶段,应着重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把必修模块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

1.正确认识必修课程的地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模块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学科要求。必修教材教学内容简单,教学要求不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普及型的教材,目的是通过抓好必修模块教学,把学生引入学科专业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把握好尺度,以基础促提高,以浅出求深化,宁可牺牲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和某些暂时很难达到的能力目标,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在没有复杂知识干扰的情况下,把教学注意力集中到最基本的方法、思路上,放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训练上。所以,教师在进行必修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克服固有的教学惯性,在打好“学科基础”上狠下工夫。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课标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把宏观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可以操作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学科说明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设置上,首先着眼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目标设定,而且这一内容不仅包含知识、技能目标,同时含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其次是与以上目标相应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这样的设置,不仅指明了“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且体现了“如何学”。因此,只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深度、广度,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而不是随意加深、拓宽教学的内容,随意增加学生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因此,要特别防止直接按高考的要求一步到位进行高、深、难的教学,不可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导致教学上的被动,影响教学的进度。

3.突出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尽管广西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尚未出台,但学业水平测试是以学科中的必修模块内容为主的,况且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新高考挂钩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明确在必修课教学中,突出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尤其是水平层次的能级要求。以此为必修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求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做到全面而不狭窄、到位而不越位、联系而不加深,必须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能力的层次性和过程的体验性,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

4.依据课标,研究教材,合理使用。进入课改后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科的教师都感到了课时不足,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突出。一些学科还反映,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不衔接。问题不一而足。总之,教师普遍反映,与高中原有教材相比,现在的必修课教材内容丰富、材料广泛,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基础性,信息量扩大了,知识面加宽了,而教学难度降低了。教材的内容,有些是为了培养兴趣,有些是为了积累材料,有些是仅供学生自学使用。如果教师把这些信息都当做教学内容来全盘讲解,那么,教学课时是肯定不够的。新课改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前提就是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入手,按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适当控制难度,不做随意拓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尽量用好教材,多联系教学实际,少增加知识点。以上这些,也是我们解决教学课时不足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应树立整体把握课程的理念,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在学科体系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教师需要清晰地理解以下内容:必修模块中选取了哪些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哪些放到了必修模块,哪些放到了选修模块,这些知识之间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应分别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体现的;等等。教师通过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自己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真正解决“教什么”的难题。

5.开展学科目标达成的研究。站在高中学科体系的高度审视必修模块的功能、地位、目标和要求,将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标准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众所周知,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共同实现的。从进入课改后第一个学期的听课情况看,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中普遍重视双基,这是符合课改要积极稳妥、稳定质量的要求的,但不能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按原有教材教学的要求拓宽、挖深、拔高。如今的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时要求已经比原有教材大大缩减,老师如果混淆必修与选修的差异,主观选用“一步到位”式教学,必定会造成必修课课时的严重不足,或者使多数学生吃“夹生饭”。所以,为了切实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必修模块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设计教学的层次性,让学生为选修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必修模块教学,既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又要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的精神和自身的能力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既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学好必修模块的所有内容,又要为学生选修模块的学习预留潜力。

6.开展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运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是用好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它的伸缩性,从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到训练习题的选择,都给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当然,这也给不少教师,特别是那些依靠教学参考书来上课的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不少困难。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新课程教学中另一类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是其他版本的教材。由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伸缩性,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学科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不利的一面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惑,有利的一面则是给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以选定的教材为底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适当吸收其他版本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长处,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使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7

一、注重基础,掌握必须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现在镇江市中考命题的趋向,以基础题为主,有两大题的难度要求略高一些。考题坚持源于教材的基础题(按以前的惯例)有约100分是课本上的原题或《中考指南》上有修改,后面两大题的要求是“高于教材”,但题目的原型是教材中的许多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的题目或习题的“变形”,“引伸”、“组合”,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和《中考指南》为主。集中精力把初一实数的运算,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简单的几何证明如全等,四边形的证明,及概率和简单的数据统计,分式与根式的化简部分的习题,例题等每一个题目认认真真地做一遍。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善于归纳分析数形结合。现在的一份中考试卷要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与运算求解的能力、数学推理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以及阅读材料转化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而许多初三学生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能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于一题。例如初二数学与初三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经常考的内容之一,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市近几年中考许多题目都与此有关,看似复杂的二次函数还有复杂的图形,如把图形理一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三角形、四边形放到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它们图形自身的性质上的相互关系,进行数学知识与图形的相互转换。许多同学解这类问题时往往要么只注意到外部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图形一些知识,不会把它们相互转化,如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与图形中线段的长的关系;坐标系中x轴与y 轴相互垂直与几何图形中的直角、垂直、对称及切线等的关系;函数解析式与图形的交点之间的关系等,建议同学们着重分析几个题目,悉心体会上述的三种关系在题目中如何出现,如何转换。二次函数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特点非常明显,应掌握其基本解法。很多的地区中考题中反复出现,同时此题也是有一定的区分度,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答题技巧。而主要是知识间的相互融合贯通关系。明白这一点,悟出其中的道理也就没有所谓的“难题”了。

三、重视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方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应熟练掌握。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在初中的试题中,明确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成函数解析式,或者隐含用函数解析式法去求交点等问题。同学们应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如方程思想。它是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的思想。应牢固树立建立方程的思想,比如要求两个量必须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这两个量的方程(或等式)。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总复习;策略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就要针对初中物理总复习提出的策略来进行适应现当代的教学模式,由于初中物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更好地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就必须要对物理知识总复习,只有物理总复习才能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本身学到的有多少,让学生重新的认识自我,并且提出相应的策略提高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一、夯实初中物理基础的知识

(一)对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整理规划。初中物理总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迎接中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考的物理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广,老师们要针对学生们复习的情况夯实物理的基础知识,只有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掌握之后,才能对物理总复习的策略迈出下一步,教师们要了解中考对物理知识点的考核,在新课程改革下更要注重这一点,要根据每章的物理知识,进行有规划的整理,可以让每章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并根据物理知识的要点进行习题的演练,对物理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互相比较,并且能够让物理知识系统化;要注重物理知识的要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运用到物理总复习当中,对物理的学习本身就是枯燥泛味的,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要灵活地去掌握知识的要点,从单一的知识要点逐渐的形成知识网。

(二)培养学生们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所学的知识的要点,主动的去学习,在进行主动学习的时候,要从中获取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在物理总复习中得到运用,根据近几年的物理复习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理学习方法;在总复习中,老师们要根据学生们在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方法做出改变,在总复习中,老师们要故意地提出错误的问题,进而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记住错误,并且能在复习中加以改正,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物理的成绩,而且还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对初中物理总复习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梳理知识,注重教学的方法。在对初中物理总复习中,老师要作为整个物理总复习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初中的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有着叛逆的心理,所以老师们必须要对学生们有着监督的作用;第一,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老师应该对总复习的进度有着一定的把握尺寸,不应太快,也不应太慢,要根据学生们实际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行总复习,要把每一步的复习计划落实到位,一步一步地进行有计划的复习;第二,在物理总复习中,要根据物理课本的知识进行基础性的复习,并且在基础性复习的基础上延伸重点,做到从易到难,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老师们在复习中更好地去指引学生,提高学生们对物理知识复习的综合能力;第三,仅仅一味地去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劳逸结合,老师们要与学生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在进行物理总复习的时候要与学生们共同进步,会在物理总复习中会对学生们产生正面的影响,建立师生之间深厚的友谊就会起到作用,老师们根据学生们在心理上遇到的困难进行疏通,更好地促进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总复习。

(二)调动学生们对物理总复习高涨的积极性。对于物理总复习来说,复习的任务重而且比较复杂,要想更好地提高对初中物理总复习的进度,仅仅依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加强老师与学习双方共同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学生们发挥出高涨的复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得初中物理总复习的进度有所提高,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对物理知识进行复习,还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物理知识进行复习,要不断的去做题,从做题中寻找复习物理知识的方法,从做题中可以巩固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从解答中找到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只有师生共同提高对物理总复习的积极性,物理总复习才能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

(三)一视同仁、分层次的复习。在进行初中物理总复习中,老师们要贯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总复习中,把学生们分为三个层次,并且向学生公开层次的目的,并且根据学生们对物理复习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复习目标,并且按照制定的复习目标对物理知识的复习;在物理总复习中既要实施教学的方法也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复习都有着提高,在分层次的教学复习中,让高层次的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质强的题目,中间层次的学生做一些中等的题目,低层次的学生做一些基础性强的题目,通过分层次的复习中,能够调动学生们对物理复习的积极性,并且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培养学生们动手能力加强复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近几年的物理习题要加强对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不断提高对初中物理总复习的策略,不断完善物理知识网,让学生们主动地去复习,并且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物理知识的复习和实际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们对物理知识进行一定的掌握,并根据实际的动手能力联想到物理的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就对物理知识进行了复习;在对物理进行复习的时候,要做到一心一意,在如今的社会中,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应该加大对习题的训练,并且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的能力,要真正地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运用到初中物理总复习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做好对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方法必须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复习,在对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时候,要求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作用,尤其是接受教育的学生们,不能一味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对物理复习的方法,发挥出学生们对物理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制定合理的复习方法,并且能够把合理的方法运用到复习中,提高对初中物理总复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海舟.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总复习策略[J].新课程,2010(08)

[2]黄启辉.浅谈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效率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2(15)

[3]张传城.浅谈初中物理总复习石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课堂内外,2012(01)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范文9

初中地理会考是初中学生的终结性考试,也属水平考试的范畴。会考的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考复习具有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吃透考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复习计划。那么什么是考纲主要精神呢?地理会考考纲指出:会考“是为了促进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初中教学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会考复习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要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呈现试题内容和学生作业,使之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会考的目的。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使会考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

第一步:“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讲清因果,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向复习。如复习黄河的治理时,可以把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复习相结合;复习长江时可以把南水北调和长江沿江地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如京广铁路、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城市。

第三步:“补”。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熟练掌握重要地图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搞好会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1、中国政区图

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

转贴于

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主要的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2、中国地形图

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两侧分布的地形区、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

3、气候图

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季风与非季风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

4、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

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

5、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

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三、重视乡土地理的复习

乡土地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地理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历年会考试卷看,乡土地理的重点应是自然条件和资源开发等内容。复习乡土地理,教师可变换方法,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开发上,要求学生运用复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对照地图,自己提出问题,对乡土地理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