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39:38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通用设计;人性化;无障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谷 威(1991—),男,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大三学生。(江西南昌 330032)

本文系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博士况宇翔)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及指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残障人、老年人希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索如何使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过程中,无障碍设计的局限性开始暴露出来。无障碍设施的设置目的是为满足那些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却往往会使弱势群体感觉与正常人有所区别,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得无障碍设计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障碍设计”,反倒使残障人士感觉到被歧视的感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通用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使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尽最大化地能被所有人使用,以达到产品的设计能被所有人公平使用的目的。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中,通用设计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我国近年来举办的大型国际性活动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的通用设计为解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活动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使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不仅能够显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还能传达出一个城市的市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品位,对于塑造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公共设施的整体性通用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势在必行。

二、通用设计理论分析

(一)通用设计理论背景

通用设计理论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热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一个领域,自1950年提出以来,通用设计就在全球多个工业设计发达国家兴起,并取得良好效果。它更多地是以无障碍设计和人性化设计为底板,致力于所有人群,通过通用设计让所设计的产品都能轻松简单地为所有人方便使用,所以可称之为“全民设计”。它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来设计,把所有人都看做为程度不同的能力障碍者,然后做出设计创新,以适用于所有人。

(二)国内外通用设计问题现状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我国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落后很多,设计的形式与工艺也相差甚远。而通用设计理念更只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国内学者的相关专著也是少之又少,更多地是通过小型论文的形式来论述的,设计实践也只是留在无障碍设计阶段。城市公共设施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将通用设计理念作为重点。而通用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也是非常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我国传统的人文关怀设计存在弊端;第二,常将通用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无障碍设计;第三,并没有挖掘出通用设计的潜在经济价值。可以说在国内,通用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研究工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而国外对通用设计的理解较国内来说相对比较完善和系统化,人性化和无障碍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他们做到的更多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平等的地位,不会因为身体残疾或者别的方面而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在硬件上面,做到的是能让弱势群体在不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培养弱势群体达到自主、自立的行动目的。

三、调研部分

(一)整体调查

通过对南昌整体的公共设施系统进行调查,分别对以下公共设施进行分析:

公共信息设施:公共信息设施主要为广告牌、横幅、导向牌和看板等,主要是向人们展示城市公共面貌和整体信息,这类设施最主要的问题是视觉效果不是太明确,识别效果差。

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此类设施主要为公共厕所、垃圾箱、ATM取款机、自动售货机等等,这类设施带给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上的障碍,因为在反复使用的情况之下无疑会带来卫生问题。

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台、地铁站、红绿灯、斑马线等是此类设施的代表,识别度不高,比如说对红绿色盲的人群来说,红绿灯会给他们带来误操作,颜色识别性太差,更多的图形识别会较为直观。

公共休息设施:公园座椅、凉亭等,公共休息设施存在一个矛盾,因为它们是用来让人们临时休息的一个设施,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都不会设计得太舒适,而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来说,能体现人文关怀,能提供给流浪者休息场所,这是他们的一个关注点,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点。

公共休闲娱乐设施:游乐场、休闲广场、健身广场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怎么能让老年人和残疾人更好地进行锻炼,并且能保证有效的安全性,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设计点。

公园林设施:水景、地景、公共雕像等,这类设施是公共欣赏的景色和设施,它们更多地是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文化、人文精神。它们对于整个城市的识别性有待提高,要体现这个城市的独特性。

(二)通用设计在公交站牌中的设计体现意义所在

通用设计旨在使公共设施能让任何人都能够无障碍和简单方便地使用,带给人们更直观的完全信息的展示。而公交站牌是公交站台中一个精髓所在,它将整个公交站台中的全部的公交信息展示给所有人群,能让人们在外出或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较全面地了解公交信息,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做一些通用设计在公交站牌上面,才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这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面来进行创新改进,让公交站牌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帮助,并且能给弱势群体带来最大的引导性,不仅给他们简单的信息,还能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只有将完整的通用设计理念附加在上面才能让公交站牌将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呈献给所有的使用人群。

(三)抽样调查样本

调查取样为南昌市公交站台,分为根据不同路段信息、不同交通信息路段的公交站台中的公交站牌:

根据不同样本反映出来的信息,不同的交通信息和不同的人流量大小的公交站牌所展示出来的信息量也是有所不同,展示方式也各有所异,旨在向人们更全面地展示所在公交站台的一系列公交信息和周边的诸多资料。

(四)调查步骤和方法

1.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为?押典型调查法、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四种方法,此次调查分别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两种调查方法。

首先采用抽样调查,分别对南昌市不同地段(在调研样本中展示)的公交站台的公交站牌进行抽样调查,此次抽样调查分别根据了不同路段和不同交通路况的公交站台进行选择,然后根据人流量的多少和公交车来往的频繁度以及每个公交站台安排的公交车的多少进行分析,总结数据;

其次采用重点调查法,对抽样调查中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对在每个处于当时公交站台等公交车的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不同人群发放问卷,争取达到比较平均的一个状态,防止最后数据有偏差,最主要的问卷人群主要集中在公交车搭乘的最大一部分人群——青年人群;另外和与通用设计相关的主要人群——弱势群体?鸦然后根据最后总结的数据分析不同人群对搭乘公交车的前期,在关注公交站牌上的公交信息时所遇到的不同的问题,然后分类分析,定下结论。

2.调查步骤

(1)首先分析南昌市区不同的交通繁忙度和人流量大小,以及公交车安排多少的路段的公交站台进行取样。

(2)然后再从取样中的公交站台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和比较全面的公交站牌设定为走访调查的样本。

(3)根据交通信息和时间点来安排调查样本的顺序,来提高团队调查效率。

(4)在不同路段的公交站台看其公交站牌上的信息分布和人们看公交站牌信息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针对其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5)最后根据不同人群来分发问卷,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更多地询问他们对公交站牌的期许和具体想法。

(五)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以及现场调查产生数据(只列出人们更关注的问题)分析如下?押

1.公交站牌站台信息不明确,不知道那一站是不是我要到达的目的地?鸦以及站牌上面的颜色安排会让字体有种不太突出的感觉,看不太清楚;

2.不能了解所要搭乘公交车上面人流量的状态?鸦

3.站牌中一些公交路线或地图信息位置太低,不方便看清楚?鸦

4.有时候公交车太多,一块来的时候不知道后面来的那辆公交车是不是我要乘坐的?鸦

5.根本没有盲文模块,而有的话也只是附加上盲文而已,没有考虑到怎么能让盲人去更好、更方便地使用;

6.不知道自己等的公交车到来的时间段,没有明确的反馈,只是漫无目的地等待;

以上诸多问题是大部分人群根据问卷和口述表达出来的问题,反映出了目前公交站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了人们对目前公交站牌一些想要改变的期望。

(六)调查结论

根据取样走访调查的各个不同路段的公交站牌的信息发现的问题以及问卷中大部分人群反应的问题总结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押

1.目前公交站牌还不能被各类人群简单方便地使用;

2.硬件上面展示的信息颜色搭配以及尺寸高度考虑不够全面,而在软件方面更缺乏与人交互和予人信息的方面;

3.不能将完整的人们需要的公交信息传达给人们,尤其在针对弱势群体方面,只有简单的盲文,而缺乏能给予盲人和弱势群体最大帮助的引导性模块。

四、设计构思

(一)拟定设计点

在相对完整的公共设施的引导系统中,是由每一个具体的创新设计点来支撑起来的,相对于此每个小的设计点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整个完整的系统中,我们会举出比较突出的设计点来解释说明,更多地考虑人机和智能化交互平台。比如:盲文引导杆、语音提醒装置、可动斜面设计等等,我们更多地是从生活中发现设计点,并融入到我们设计中去。

(二)创新型公交站牌设计

公交站牌在人们出行的引导性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衡量标志,在此,怎么能让公交站牌完全符合全部使用人群,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帮手”,这将是我们所要完善的设计点。

1.弱势群体中分为盲人和残疾人以及聋哑人,其中盲人对公交站牌的辨识度最低,所以盲文的模块加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所设计的“盲文引导杆”中,简单的盲文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明确的引导性,所以声音系统也不可或缺,尤其重要的是能根据盲人的操作来进行下一步的指导。

2.人性化的展示设计,通过对站牌整体造型的设计来满足不同身高人群对其使用的方便性,比如残疾人;例如前面提到的设计点“人性化的斜面”。

3.温馨的提示和提醒智能化设计,公交站台更多的是等待的人群,他们更需要的是明确的指引性和反馈,并不只有漫无目的的等待,这里我们更多地提出让人们等待得更有目的性。

4.公交站牌外的延续性设计,包括公交站台和信息公告栏的联系。例如:从公交站台上可以与站牌有必要的从地面上做一个衔接等。

5.通过通用设计来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心理因素上考虑对弱势群体的照顾,但是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特殊照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五、总结和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设计,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呵护。城市公共设施的通用设计为解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活动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使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我们希望能用好的设计方式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简单便利,真正实现“设计让生活更简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 A.Norman).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美)Donald A. Norman 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黄群.无障碍通用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2

摘要:通过对国外美国艺术中心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国内江南大学课程教学分析,将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引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并提出了教学新思路――专题设计,设计本土化、社会热点问题等现实性强烈的专题使设计教学紧跟时代新要求,它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研究型教学改革使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专题设计研究中得到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开始逐渐转变,注重引导和管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教学;专题设计;教与学

1公共环境设施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思路

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历史久远,人类的城市文明形成之初即出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今,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是一块融工业设计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的设计领域。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设计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与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不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陆续开设《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门极具现实意义的课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和诸多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比如公共设施设计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性质定位与特征等问题。作为一门融工业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于一体,涉及诸多边缘学科,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的设计课程,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不断完善其专门性的知识体系;探索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将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顺利的结合;更新设计教学观念,鼓励设计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均是这门课程需要探讨和突破的重要问题,此时,研究性质的教学思路和教与学的态度对这门新兴的设计课程而言是十分适合的。在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型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尝试专题设计的课程训练形式。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种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所涉及知识面会逐步变广,公共环境设施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扩充和完善;教师注重引导和课程管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则在于突出设计的过程性、能力的综合性和概念的探索性。

2国内外设计院校研究型教学课程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文化意识的提高,设计复杂性随之加强,这使得设计过程和结果的可控制性日益超出设计师个人能力所能控制及管理的范围。面对此种境况,设计教育亟需有对策性的课程模式与之相适应。

国际上很多先进的设计院校,例如美国艺术中心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设计师所需的训练进行了反思,开始从理念、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大幅度改革,整合多学科优势,建设以设计应用为基础,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导的综合性专题设计课程,并引入社会、人文等相关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与国际性企业建立前瞻性、概念性的互动合作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其中,他们对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专题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国内设计学科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

国内著名的设计院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系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设立设计研究性课程,对特定专题展开课程讨论,并专门开设了专题设计课程模块,让教师可以在此课程中,灵活安排各种设计专题。该课程所培养和激发出的创新成果也为国内外许多著名院校和企业所肯定。

3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设计专题的拟定

我们在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中借鉴了国外设计院校专题设计的部分做法和形式,更多的是根据国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做了调整,使课程教与学操作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的专题设计教学结合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以社会人本观念为核心,根据特定专题的特点,打破原有设计专业或类别的界限,结合学科优势,组织相应地知识体系,引导设计的创新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专题的选择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和导向,我们注意结合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公众聚焦事件中隐含的某种设计诉求以及设计竞赛等拟定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设计命题作为专题。设计热点如设计本土化的问题;社会聚焦事件如,一系列引发的公众对设计安全问题的质疑;社会竞赛如,某某市(镇)面向社会有奖征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品等形式。在这些现象中,本土化设计、侧重安全性的设计考虑、某某市(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方案等等都可以作为专题设计的题材。这样的命题形式使得课程设计具有较强地适应性以及可变化调节的优势,同时,使设计教学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与脉搏,体现时代强调的新内容和设计需求。

4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的教与学思考

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和认识的过程,课堂上师生间交往很重要,课堂交流缺失,是容易引发大学生课堂失望情绪的原因之一。而当前的大多数高校课堂上,教学过程经常出现的是“后背教学”,或者教师如同播音主持一样平面化的“电视教学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严重缺乏的。

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课程中,我们注重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意识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机会。设计专题确定之后,教师讲解相关专题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介绍与专题相关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介绍,并安排布置深入细致的实施设计程序。学生自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设计团队,在课堂上、在课程网站上随时可与教师交流。碰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比如为以陶瓷为元素的公共环境设施专题,必然涉及陶瓷制作手工技艺、器具等),还可以由教师联系跨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以跨专业合作的设计团队出现(目前我校环艺、工设、陶艺三个专业均开设公共环境设施课程),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合作,更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碰撞出设计的火花。

关于教师的课堂行为问题,美国某高校提出过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该理念将教师的课堂行为分成若干阶段,分别是Modeling(模型、样本)―Scaffolding(搭架、结构)―Coaching(教练、引导)―Fading(退出、置身事外),这种教师将课堂逐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课堂幕后工作者的理念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在研究型课程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交往性的学习和创新性的学习,教师更多时候充当的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课程管理的角色,比如专题设计的理论教学,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个专题可能涉及的领域有环境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陶艺等等,讲解它们大致研究方向,分析它们与本次专题的关联性在哪,然后推荐系列相关书籍,而不会在课堂上灌输这些领域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而在教学进度安排、阶段性计划实施,学生的跨专业合作以及分享课堂、课堂讨论、小组的阶段性设计汇报、宣讲等方面,教师则充当管理角色,给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学习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因而学习首先是艰苦并痛苦的,而后在痛苦中探索前行,才能从中收获喜悦。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学习的痛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不错的方式。积极性的存在,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自我效能感、觉得有意思、成就感、希望被尊重的人认可、与他人合作、希望实现自己未来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将学生当顾客的“AIDMA法则”,颇具效果。AIDMA法则是由美国广告人刘易斯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心理模式,它总结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的心理过程,并将之分为五个阶段: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产生欲求,感到对自己有利)―Memory(产生记忆)―Action(开始行动),消费者先是注意商品及其广告,对那种商品感兴趣,并产生出一种需求,最后是记忆及采取购买行动。通过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发现这种购买心理过程与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启发。比如,课程开始前,来一段经过涉及开场白,列举身边或新闻报道的事关公共安全的社会聚焦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提出本次课程的专题――关于设计安全性的问题,结合关乎每人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来开展课程,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对课程的继续带有期望;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如设计竞赛、方案有奖征集、教师的研究课题、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项目等作为课程驱动,同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用心完成设计方案,不但有优秀的结课成绩、一定数额的奖金,还有各种毕业后求职资本以及潜在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个过程得益于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尽可能地为其创造相应地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感到这个课程对自己有切实利益,进而才能够比较顺利的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

研究型的教学是设计类教学的一种重要发展思路。公共环境设施课程研究型教学通过对某类专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能够完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知识结构,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研究和探索性质的学习,区别于一层不变的填鸭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广泛涉猎工程技术、市场、社会人文等领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而容易把握设计发展的趋势。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以跨学科交叉思考为核心的学习研究能力,激发他们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专业技能,有助于他们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多重要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重新理解教与学的内涵和意义,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Galotti,Kathleen M.Cognitive Psychology in and out o the Laboratory(Third Edition)[M].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39367.

[2] 李乐山.高等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新思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

[3] 杨玲,张明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 [J].文艺争鸣,2010(22):172.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3

一、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素

作为依托于高校的农业实验站,其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和方法都与普通的农业实验站有所不同。多重要素影响着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实现人与农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公共设施是否能为使用者带来更为美观、舒适、便捷的多重服务体验。

1.设计性要素。设计性要素主要包含了设施的功能,颜色,结构,材质及工艺等多种要素。首要的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决定了设施的实用价值。其次的颜色和结构要素,承载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术概念。富于艺术感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设施往往更能获人青睐。最后的材质及工艺要素则满足了设施对于安全性,耐用性的要求,同时也对设施的量产化给予了支持。

2.技术性要素。技术性要素是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强大支撑。不同于高校常规设计,农业实验站往往能获得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诸如新能源,新材质,互联网新技术等都比普通高校更加容易导入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例如通过光伏农业一体化供电的技术为农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电力支持,既完成了农业项目的研究,又避免了研究成果的浪费,自产自销,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地理环境要素。公共设施设计要因地制宜,这一点在高校农业实验站显得尤为突出。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自然需求,不同的农业技术也有着相应的环境条件。有的要求采光,有的要求风力等等。对此,公共设施设计应从避免对相关农业实验产生影响的方面入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避光避风沙等可能产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考量。

4.其他要素。多为经济及政策方面的要素。公共设施设计不是空想,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条件进行构建。设计师在详细掌握实验站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多方了解政府农业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期在获取最大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为农业实验站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

如果说前文论述的种种设计要素相当于“砖瓦”,那么若想砌一面墙乃至造一间房,就需要相应的设计理念。遵循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往往有利于设计师裨补阙漏,避免因忽视某些环节而造成设计方案失败的局面。

1.功能性理念。前文所述,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同理,功能性理念也在设计理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1],没有功能性的产品也就无从称之为公共设施。实现这一理念,旨在于设施中体现其可识别度及可操作性。比如实用性的椅子,在考虑到美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它的功能,不能因为刻意添加所谓的“艺术设计”而模糊了设施功能性,导致用户的迷茫。另外,在农业科技的引入上也应有所斟酌,即便是融合了高新科技的设施,也应有可被大众接受的可操作性,不然无论构想如何天马行空,没人会用的设施也不过是一堆废品。

2.可行性理念。可行性理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的是安全性能。保护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设计师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也是可行性理念最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材质,尺寸,安置地点还是操作实践,无论哪个环节的安全性无法保障,设计方案的都将被彻底否决。其二是承前文所述的可操作性,使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设施是否可以在大众当中推行,这需要广泛的调研与测试结果作为支撑。最后是实现设计所需的物料条件,考虑到实验站面积往往较大,需要从成本、量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获得最为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案。如果要求资源过于脱离实际,难免会沦为空中楼阁。

3.生态性理念。作为农业实验站,同时作为高校的农业人才培育基地,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应该着眼于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在选材,制造过程,投放使用等环节中都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例如选用可降解材料,使用绿色能源,生态废料循环利用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为公共设施采用整套的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艺术风格,使整个园区富于整体性,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文化名片。

4.艺术性理念。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感、时尚感。这是大部分公共设施设计所遵循的普遍原则。主要通过色彩,明暗的对比以及结构,造型的韵律突出产品的设计感。

三、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未来展望

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水平的进步,公共设施的概念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2]。限于国情,我国近年来才逐步兴起各种农业园区及实验站,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更多功能。作为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比如结合现在已初具规模的农业自动化,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必将在未来为农业人才储备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

2.更加生态。生态技术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促使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向着更加生态的方向前进。智慧环境的建设以及精准化的管理,将使农业实验站更好的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引领的资源化能源化发展模式。

3.更具?模。当前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大多存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性。难以推广的背后,显露的还是经济与科技硬实力的不足。而随着科技进步,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也必将更具规模,形成以一站带动全校,以一校带动地区的绿色生态新模式。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公共生活设施 功能 设计与识别

长沙,湖南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是国务院首批授予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长沙公共生活设施系统”是长沙城市形象CI系统的子系统,是人们直接感知长沙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一、什么是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

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是指在城市户外空间,包括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满足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时需求的装置。公共生活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设施、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人类行为场所。公共生活设施是促进人与社会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自在而舒适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是长沙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构成长沙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到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功能实用性和感知识别性,能体现出长沙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从而提高长沙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

二、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的设计

“功能”、“造型”、“技术与材料”被认为是工业产品设计的三大要素,也是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的三大核心要素。造型要服从于功能,技术与材料是造型和功能内在支持。

1.功能要素

对于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而言,功能要素是必须首要考虑的。功能是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与使用者之间最基本的一个关系。功能按性质分类,可分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在设计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时,不仅要满足长沙市民和游客的物质功能要求,还要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情况切实考虑精神功能的体现。

2.造型要素

造型也是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良好的造型设计是确保长沙公共生活设施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顺利实现的途径。通过造型,可以表达出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背后承载的湖乡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形象。

3.技术与材料要素

技术与材料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方面。不同的使用功能使公共生活设施拥有不同的特点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特点是稳定的,不可变的,但技术的革新与新材料开发却能使公共生活设施的特点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材料的运用或出其不意的材料运用向来能给产品带来新的感觉和新的特点 ,造型创新的同时应当积极进行材料、技术创新,当今室外家具的材料、色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如以前的呆板单调,石材、木材、竹藤、金属、铸铁、塑胶、彩色混凝土等不同材料的广泛应用,给室外家具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空。只有不断创造出个性化、艺术化、富于创新的设计,才能适合时代的进步。

三、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的设计与识别

创新有两类,第一类是原理上的改变,如从无到有的创新,原理上发生改变,反映到公共设施设计上就是利用新科技和新材料,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成本的大幅提升。第二类创新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类改进更符合的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长沙公共设施设计的识别性和个性化,不应依靠技术和材料的革新,而更多应体现在第二类创新上。换言之,长沙市民和游客直接享受的可能不是科技的进步,而是便捷、舒适的使用功能和深层的反映城市理念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产品。

长沙的公共生活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体现长沙的理念识别AI。长沙城市理念是以展现长沙“湖湘文化”个性为主,以展现长沙爱国、奋斗、务实、开放的城市精神为核心内容来定位。湖湘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则是指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上面我们所提出的以工业设计的方法来设计长沙公共生活设施,就最能表现长沙“经世致用”、“伦理践履”的城市理念的。

在技术和材料没有突出创新的前提下,要在公共生活设施上体现长沙的识别性,一种方式是从造型要素上下功夫,即在服务设施的颜色、造型、材料和组合方式上做文章。以象征和符号的语言形式来让长沙城市的理念和文化在公共生活设施上得体现,从而达到识别的效果。比如,摘取今后设计的长沙城市标志的整体或部图案来做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并配合标志使用的色彩来系统性的安排长沙街头各个公共生活设施的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简便和直观的表达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在保证物质功能的前提下,寻求精神功能的创新。人、城市和自然三者的关系上来理解长沙城市的理念和文化。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合而不同”的伦理观来建设长沙这个“青山绿水,亲亲家园”。这种设计思考方式是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符合城市人的根本利益和身心需求。

公共生活设施不同于单纯的产品设计,最终程献给人的是其和特定环境相互渗透的印象,设计时因考虑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之间的相融性。透明材料的应用使产品具有很好的视觉通透性和融合性。实用功能是公共生活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人机工程是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要研究的要素。尝试将有生命的植物融入到公共生活设施中、在设施和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使设施富有生命力、促使人们像珍爱生命一样爱护公共设施。这个设计感念在满足了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增强精神功能,从而使使用者与公共生活设施进行全方位接触,得到精神和物质多重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个新颖独特,又能体现城市理念和文化的设计将让人们眼前一亮,很容易让人们识别,并对城市形象产生印象。可行性与创造性有时是相互抵触,但可行性又是产品设计最终完成的必要途径。也许现阶段的科技手段和管理能力达不到这个设计概念要求的水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根据这一概念,长沙如果能将市花和市树也引入长沙公共生活设施,或者是由公共生活设施组成的公共场所和环境中,将对长沙城市理念系统的推广和长沙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英.设施空间畅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9-25.

[2]张绮曼. 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45-48.

[3]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 2001.23-34.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消极空间、公共交往需求、空间重塑、城市更新、城阳区绿道规划

Abstract: urban negative space remodeling, is to our country of urban renewal way to build public space of activ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public demand and space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space city the problems of theory analysis, with both chengyang green way plan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urity spac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demand of the negative space make another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 negative space, public communication demand, space, urban renewal, the production of remodeling green wa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消极空间”是以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使人的心理产生不愉悦、不舒适感的空间的统称,这类空间呈现出用途不明、使用率低、空间零散而缺乏秩序等特征。在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包括建筑间的中介空间、边角空间、废弃空间、高架桥下空间、零散的生态斑块等等。

本文将借鉴总结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国内外消极空间重塑再利用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结合新技术与新理论,以青岛市城阳区绿道规划为例,探讨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符合我国城市发展与更新特点的消极空间再利用途径。

(一)国内外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实践研究

1)国外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实践

国外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城市扩张、环境破坏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休斯顿Buffalo Bayou休闲绿地改变了高速公路下‘迷宫’般的露天空地,改善原本脏乱且影响河流水位控制的消极空间,提供了3000英尺长的城市带状公共开放空间,变消极为积极,连接了休斯顿商业区中心和河西边公园。对于消极空间,通过植树、水质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生态坏境;通过连续慢行道将零碎公共空间串联,利用亲水平台使人与河流互动;通过设施的完善与夜间照明设计增加空间体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通过活动策划聚集人气;设计与实施中通过“公众艺术倡议”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公众的共同参与。

2)国内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理论与实践

国内对消极空间转化为公共开放空间的探索目前主要偏向于理论研究,包括对废弃地、高速公路两侧消极空间的再利用研究等等。在实践中许多城市改造更新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缺乏引导的建设下,导致公共交往空间的缺乏,而面对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公共空间的营造成为地区活力提升的必要途径。在对整体历史风貌保护前提下,对该地区现存的消极空间和违建建筑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评价,提出改造措施,选择性改造为休憩公共空间、特色文化空间等,最终形成街区丰富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改造后的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环境得到改善,吸引大量人气聚集。

3)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案例研究总结,消极空间向公共开放空间成功转化途径有以下特征:以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为基础;以特色塑造与功能为提升;以政策鼓励、多方参与为保障。

(二)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再塑对策

1、空间与公共交往需求的关系分析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逐渐增长。1995年美国的两家公司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购房者把自然开放空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排在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的前4位(分别占77%和74%),由此可见居民强烈的公共交往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公共交往需求属于社会需要层次,因此在消极空间的改造中应该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交需求。本文对使用者需求、空间体验、空间设计应对关系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作为消极空间改造对策的依据。(表1)

表1使用者需求、空间体验、空间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

需求层次 空间体验 相应的空间要求

生理需求 舒适感 环境干净优美,服务设施完善,交通可达,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安全需求 安全感 无障碍设计,空间形象的标识性与序列,完善的标识系统、安全设施与夜间照明,适度开敞,安全的空间尺度,具有社会监控的周边社区

社会需求 愉悦感、归属感、认同感 丰富的活动支持,适宜交往的空间尺度与私密性,适于交流的休闲设施,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景观风貌

2、消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功能模糊,设施缺乏,不具活力

消极空间作为城市中被忽略的角落,通常环境较差,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各类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缺乏,导致缺少人的参与,失去活力。

零碎分散,可达性差

消极空间多呈现零碎分散在城市中的状态,包括许多零碎生态斑块,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城市周边重要的社区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交通联系,可达性差。

管理维护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消极空间多被荒置,成为城市维护与管理盲区,长久缺乏维护,荒草丛生、垃圾堆积、设施损坏,缺乏夜间照明,导致这些空间成为城市“藏污纳垢”的角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3、消极空间再塑对策

空间环境品质的重塑,满足使用舒适与安全需求。

从舒适度与安全性出发,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完善的服务设施,提升消极空间的环境品质。通过连续慢行交通串联分散斑块,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

功能与特色的重塑,强化公众心理认同感。

在满足生理与安全的基本需求前提下,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完善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提升消极空间的整体环境品质。结合地区发展需求、资源生态与文化特色,为空间注入多元新功能,组织多样活动,打造可识别的标志形象,提升空间内涵与活力,从而强化公众对于改造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6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满足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求,不仅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休息的空间,而且还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场所。城市公共休憩空间增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愉悦性,满足了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21世纪的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和户外休闲活动越来越注重。其中,室外公共座椅则是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最重要的公共设施,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功能,而且其本身就可作为一处景观小品,兼具美观与实用双重价值。因而集休息、交流、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座椅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公共设施;公共座椅;休息文化广场;城市家具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一种休息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已经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而且还具有艺术观赏功能,包含着娱乐休闲文化、美化环境和促进人类交流的潜质。就此背景笔者对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

国外的广场发展的时间较长,无论是从最早的起源来说还是人们对其使用上,所以国外广场在公共设施的位置设置、城市文化的运用、设计实施等诸多环节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特别是他们将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紧密的与广场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相联系,使其与周围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引起城市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引起城市人居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对改善人文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极其迫切,建设城市广场被认为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建设是90年代逐步开始并取得显著成就,各大、中城市纷纷建设自己城市的广场,同时休息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实施也与广场的建设同步发展,吸取了国外大量经验并应用了很多的设计实例。

但是近几年广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设施的设计却渐渐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设计自身的不合理及设计实施的不合理正在极大地制约着广场公共设施的发展。其特别表现以下三点:

首先,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在文化休闲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上盲目的学习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挖掘的不够,设施的设计缺乏文化理念,使得设计远看似有,近看却无。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而广场的公共设施更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文化休闲广场的公共设施让人们在徜徉广场当中时感受那份文化的气息。只有将自己国家、城市的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才能有好的设计。

其次,对于设施位置设置的不合理,使得设施的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全部作用,或成为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发泄工具,更甚成为一些流浪汉的水床。

最后,管理维护的制度上存在问题,一些广场设施投入使用后并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使得很多设施的使用年限被人为地减少,让国家与政府重复性地投资,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冲到城市中,城市虽说在不断扩张,却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中“无序化”的问题日趋显露,公共设施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城市公共设施在欧洲被他们称为“街道的工具”“园地装置”“城市的配件”;日本人则称其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看到这些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这些设施的重视。在我国,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作为公共设施“主力”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数量和样式也会相应地大量增加。通过对我国城市户外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研究,发现有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多弊端,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多误区,以至于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户外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中使用分布广而又与人群接触频繁的公共设施,它因其独特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在实现它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市民的生活质量。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特点在于“公共性”和“交互性”两个特征。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不仅在城市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休息,还满足了人们的交流,交流除了可以解决城市快节奏,还可以缓解人情冷漠的问题,比如广泛的交流能增加人们的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情冷漠在城市中越来越明显,人们缺少交流、缺少理解。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可以起到使高速运转的人群静止下来的作用,其中公共设施在公共休憩空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atBuffalo,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2000.[2][美]尼尔・科克伍德著,杨晓龙译.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地域元素

1 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公共设施”一词源于英国,英文Street Furniture,可直译为“街道的家具”,有的还被译为Urban Furniture。各国学者对城市公共设施所定义的概念各不相同。例如(英)克莱尔发表观点:“城市公共设施指城市内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特点。国外学术界对“公共设施”问题的关注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近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新技术的出现与大机器生产的普及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欧美国家以此为契机,开始着手对旧城区的保护和复原,例如1853年的法国巴黎大改造就是第一次对现代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有了较为系统化认识的结果。二战结束之后对城市的发展需求以及对于老城区的保护与复原达到了最高峰此后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叶。

2 地域环境因素类别

2.1 地理环境和气候

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能使得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做得更加精彩。如安徽西递宏村的水环境系统就造就了中国的威尼斯水乡。这种利用地理环境引入水的概念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杭州西奚旅游度假区环境也是如此。这些区域内的各项环境设施与周边环境良好结合,既易人使用又自然和谐。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气候特点。气候同样会影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如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多雨,公共环境设施在造型上就会考虑通风问题与遮阳问题同时又要注意到防雨和防腐蚀问题;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多寒冷干燥,因此公共环境设施选用材料多采用当地木材以增进亲切感给人温暖的心理暗示,同时因为北方气候寒冷,冬季较长,色彩较单调,所以公共环境设施多采用较鲜艳的颜色。

2.2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元素,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则能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南方的竹资源,北方的针叶林资源,西北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等。

3 地域文化因素

3.1 建筑风格

城市内建筑给我们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建筑是城市居民的文化载体,承接着文化又将之四散传播,因此建筑可以说是城市地域与文化的集合体:北京的四合院,上海外滩的西式洋房,西北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西南地区的吊脚楼……这些形成了城市之间的特色,同样城市内部的公共环境设施就不能为所欲为,应当考虑到区域内整体的建筑风格,从中找出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着的因素,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去,使得公共环境设施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环境中。

3.2 人造景观环境

现代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对景观环境的配合,使之成为空间环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产物。比如,在南方地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通常与景观相结合,是景观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定义了室外空间环境的功能特点又明确了空间的秩序感,丰富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内涵,因此可以说公共环境设施是一种硬质的景观。虽然景观空间的形式与组合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但是同样的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体量,形态,材质,色彩等又可以直接反映出景观的特点。

3.3 生活方式

东方与西方,我国的东部与西部,北部与南部,城市与农村就生活方式而言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城市在生活方式上也会有一些差异,这些生活的差异来源与地域的不同,引申为文化的差异,共同组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位人类生活提供最基础服务的公共环境设施就会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而各不相同。对于经济型城市而言如上海,深圳,其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使得城市居民对公共环境设施的需求更注重功能性,而对于杭州,北京等文化型城市,其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对于公共环境设施的需求就会更加注重于精神层面的使用。

3.4 造型与色彩

公共环境设施同其它的产品一样也是通过其一定的形态展现在使用者面前。造型主要是指物体的形象,形状以及形体特征等。特定的产品造型和色彩可以使得人们和容易就联想到其产地和使用地区。如,唐三彩可以联想到洛阳、冰灯可以联想到哈尔滨、紫砂壶可以联想到宜兴等等。

作为形态中重要部分之一的色彩,是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视觉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色彩的偏好是不同的,根据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甚至是政治、宗教、教育、风俗等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使用与感受。例如,伊斯兰教崇尚绿色;非洲人偏好高纯度的色彩;地中海沿岸地区偏好高亮度的色彩。就我国而言,各地区在几千年间发展并不相同,东北地区偏好色彩反差大,明度高的色彩如黄色,红色。西北地区因为地势的缘故多喜好浓艳,热烈的色彩,西南地区偏好丰富,色差小的色彩;东南地区偏好淡雅,单色调。

4 结论

地域因素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公共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材料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其中地域文化因素较之自然环境而言对城市的发展,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也更加重要。因此设计师在进行针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过程中要尤其思考本文所例举的几个特点与影响因素,避免设计陷入误区,创作出失败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海林,董雅著.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杨裕富著.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8.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虽然在整个城市的形体空间设计中并不一定遵循唯一的尺度概念,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人尺度”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巨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凡是接近人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都应该注意体现“宜人性”,因为所谓的“人性场所”首先是空间应具有“人体尺度”。

2.可达性与易达性

城市中目的地与交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吸引人们的目的地,于是才产生了交通;因为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目的地变成可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具不具备活力是受到其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某一场所相互活动形成的,包括街道、市场、码头等,由此也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这是实现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3.混合使用与密度

创造活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同的土地用途和人的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集中,而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又常常被认为是空问富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空间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国外许多城市开发实践中被功能分区理论影响而出现的孤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现象,混合使用已经成为现今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城市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而言,适当的密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由于现状条件限制较大,往往形成高密度的区域。尽管高密度有时意味着较低的环境质量,但对于公共空问的使用,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将增加人流的接触度——当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相遇,就大大地激发了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4.环境质量

根据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的每一种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它们就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对空间活力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适度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但在没有纷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交往也就无从谈起。与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相比,质量较差的空间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限制了人与人之间适度强度接触的发生,从而制约了空间活力的体现。反之,我们试想一下,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在市中心、商业广场,还是在公众娱乐场所,产生人的停留与活动,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当人们或在一旁观察,或聚集在其周围,或互相讨论,于是新的交往活动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5.公共设施

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建筑与规划设计应为残疾人士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等设施,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全体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6.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指的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彼得·波土曼(PeterBosselman)认为,街道家具能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丰富空间的内涵。

除了有助于突显公共空间的个性外,街道家具的组织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街道家具同样也能为地区的发展设定质量标准和期望值。但目前由于多方原因,街道家具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无数的街道家具是按照不顾及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和街道景观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果形成了街道景象视觉和功能上的混乱。

7.公共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如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黄桷树下龙门阵”,每每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给原本商业化的步行街注入了文化生机。

三、案例评析

1.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

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北起临江门,南临较场口,西至七星岗,东达小什字,占地0.95平方千米,是重庆市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成熟的配套设施,解放碑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辐射源,成为最具魅力和品位的现代都市标志。

从现状来看,解放碑中心区用地布局复杂,并且多数区域为混合用地,但总体而言兼具商贸和商务两大功能。虽然用地混合带来了使用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但也正因为其功能的多样性与混合性以及常年持续不断的消费人群,保证了解放碑地区持续旺盛的活力。

以“十字金街”著称的解放碑中心区有比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不仅沟通了整个中心区的步行联系,而且适度地引进轻轨、巴士等公交系统,解决了中心区复杂的公共交通需要。但中心区整体车行系统的技术指标偏低,道路用地比例仅为15.2%,远低于大城市中心区20%~25%的指标,加上路网格局、线形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车行交通的易达性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区旺盛活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空间与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偏高,高楼林立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区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虽然设计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设施给公共空间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但是总体绿化容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心区的环境品质和质量。不过,时常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的商业活动对于解放碑中心区的活力营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欢呼雀跃的景象成了重庆繁华兴盛的象征。

2.上海市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南面,以其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独特海派文化风韵和格调时尚的中外餐厅、茶坊和艺术展廊等,成为上海最吸引人的~个文化休闲场所。

从区位和交通上看,它地处上海繁华的卢湾区,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当中一条兴业路把其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及地铁出入口只有170米,因此交通的易达性保证了新天地广场成为上海一个重要公共场所的可能性。此外,它在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兴业路上,大批中外游客都会借此机会而顺便将新天地广场游览一番。

从空间形态上看,通过对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进行疏通整合,形成步行街、广场等开敞空间,使得整体空问格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同时,还着重把具有石库门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使整个公共空间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宜人的尺度是新天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里弄空间本身的尺度是比较宜人的,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形成了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比如里弄小巷宽度为2~3米,主要街道宽度也不超过10米。

与其他休闲场所不同,新天地广场设置了众多的露天茶坊和咖啡座等公共设施,淡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大大地激发了不同人群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健全的公共设施以及设计新颖的街道家具也给新天地广场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气氛,精心的环境设计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了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在广场南面还设置了一个露天广场(时尚广场),时常在此举行的音乐会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无疑,新天地广场作为上海旧城公共空间改造中的一种模式是成功的。它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城区的历史风貌,又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同时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个性和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问营建的探讨以及实际案例的评析,可以看出活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营建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而言,各个要素的影响力不同,着重处理的力度也应有所区别:针对较大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区等),应着重考虑“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以及“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对于较小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小型广场等),则应精心处理好“环境质量”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

总之,通过合理把握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着重处理好各个要素的关系,一定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nc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凯文·林奇(K.Linch).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华夏出版社,2003.

[3]扬·盖尔(Jan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7]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建筑;无障碍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伤残而行动不便的人不但需要出入工作场所和公共建筑,他们还需要居住的地方。现代社会要求和谐发展,因此,在建筑设计上,更加需要注意弱小群体的需求,为行动不方便的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同样享受社会的每一片阳光。因此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中,通过结合残疾人实际的使用需求,提出了几点自己对无障碍设计的思考。

关心“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无障碍设施的水平从某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所以我国无障碍建设任重道远。我国目前有8300万残疾人,涉及到2.6亿家庭,老年人口达1.4亿,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在汶川大地震后,又新增10万多残疾人,而我国也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页正日益继增。所以无障的设计和推广势在必行。

无障碍建设是残障人平等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把残障人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怀”,使所有的人包括弱势全体以及使用各种助行器者,在安全通行和使用设施上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无障碍设施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中。本文主要谈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及部位所体现的问题要点进行一下评论。

1 公共建筑无障碍实施的范围

公共建筑与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和使用功能及相应设施,要充分依照各种人体尺度与活动空间参数,包括老弱伤病残及妇幼等在通行和使用上的需求进行设计,不同类别的公共建筑对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和数量可依据使用需求作适当的增幅。

1.1 公共建筑的主要入口和接待服务入口、门厅、大堂、前厅和休息厅等部位应设无障碍入口,方便乘轮椅者进入。①无障碍入口即入口处设有坡道,坡道的坡度为1:12;②坡道的净宽度为1.2米(挡台内侧边远距离);③坡道两侧应设扶手;④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不应光滑(不应设防滑条和礓石察式坡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入口设台阶的建筑广泛存在,而设坡道只有在医院等个别建筑中才存在,这样给乘轮椅者及其家属带来一些麻烦,只能选择人工来抬运。

1.2 公共建筑中供垂直上下的主要电梯应设无障碍电梯。①电梯厅的宽度不宜小于1.8米;电梯厅的按钮高度为0.9~1.1米;电梯厅应设电梯运行显示和抵达音响;电梯应设无障碍标志牌②电梯轿厢侧壁上设高0.9~1.1米带盲文的选择按钮;在轿厢侧面或三面壁上设高0.8~0.85米的扶手;轿厢在上下运行中与到达时应有清晰显示和语音报层;在轿厢正面壁上距地0.9米至顶部应安装镜子。③有楼层的交通建筑及商业服务建筑,体育建筑、文化纪念建筑、特殊教育院校。应设无障碍电梯,医疗建筑及老年人建筑应选用担架可进入的电梯轿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除医疗建筑和比较重要有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外,大部分电梯都很难达到无障碍要求。

1.3 公共建筑中的厕所应设无障碍厕所、厕位及浴位。①男女厕所应各设一个无障碍厕位和一个无障碍洗手盆、一个无障碍小便器(男厕所)。②无障碍厕位宜靠近公共厕所,并设置无障碍国际通用标志。③厕所宜采用推拉门,采用平开门时,门扇应向外开启。门扇内侧设关门拉手。④厕所设高0.45米座便器,座便器两侧设高0.7米水平抓杆和高1.4米垂直抓杆;座便器侧前方墙面高0.4米处设救助按钮。而我国目前无障碍厕所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像火车站、机场等特殊的公共建筑大部分都不符合标准。

2.4公共建筑中的走道及门窗应进行无障碍设计。①大型公共建筑供轮椅通行的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8米,中型公共建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小型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2米。②走道的地面应平整、不光滑,走道地面有高差时设坡道和扶手。③向走道开启的门扇应不影响走道的安全通行。④行动不方便者所使用的推拉门、平开门的门把手一侧,应有宽度不小于0.5米的墙面;平开门应设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⑤建筑入口及公共建筑通道的门扇应设视线观察玻璃。此条大部分建筑都能满足要求。

2.5还有一些观演型建筑需设轮椅席位和陪护席位,宾馆类建筑需设无障碍客房,因为不是日常生活经常发生的,本文不做详细论述。

3 居住建筑无障碍实施的范围

3.1 居住建筑的入口应设有无障碍坡道,坡道两侧应设扶手,且入口处平台应方便轮椅回转。在中高层住宅建筑中因规范强制规定建筑入口设有2米宽坡道,所以大部分建筑基本都能达到无障碍要求,而在多层建筑中,就很少有建筑设有坡道,这样就给行动不便者带来一些麻烦。

3.2 居住建筑的电梯侯梯厅应方便乘轮椅者等候,电梯轿厢应设无障碍电梯居住建筑的中高层建筑因设有电梯基本都能达到此要求,而多层建筑无电梯,这样就给行动不便者带来麻烦。考虑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所以本人建议,多层建筑也应设有电梯。

3.3 居住建筑的住房无障碍设计应适合行动困难者和乘轮椅者以及老年人居住。无障碍住房需按套型设计,每套住房设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①居室的地面、门洞和家具等应方便行动困难者和乘轮椅者通行和使用要求;卧室应有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和视野;通往各房间的过道宽度不宜小于1.2米,墙体阳角部位宜做成圆角或切角;门扇应采用推拉门、折叠门,其次采用平开门。②厨房宜靠近门厅,并方便乘轮椅者进出,应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厨房洗涤池和操作台的厨柜应设计成前面和底部可以拆空以便轮椅人或坐着工作的人置腿其下。③卫生间的位置和门扇应方便行动有困难者和乘轮椅者进出和开启;卫生间器具和门道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供轮椅出入;最小尺寸的卫生间空间布置最重要的问题是便器必须靠着一面不间断的墙平行安装,适当长度的握手杆才可装在上边。由于浴缸或淋浴必须靠对面的墙,所以卫生间门必须在长边一侧;卫生间的门安装可双向开启的门锁;卫生间的冷热水龙头应选用混合式调节的杠杆或掀压式恒温水龙头。

④无障碍住房的地面材料改变处,其表面高度往往会不同。这种改变不应大于13mm,并必须做成斜角。常见大多数轮椅使用者能够克服13mm或更大一些的突然高差。然而住房内的地面高差常在门口处,所以入口处不应设有门槛。

4 结束语

丧失体力和智力的人们也同样需要出入公共场所,同样需要享受社会带给他们的变化,同样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合理地、科学地进行无障碍设计,减少一些弊端,以方便伤残人士或行动不方便的出行。

参考文献:

[1] 王宜勤.谈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1).

[2] 周勇.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以成都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5)

[3] 郭建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