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28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系统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0引言

在现代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环境下,大量高新技术的引入、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竞争的激烈化和全球化,使得企业的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一次次的严峻考验。在这样一种生产环境下,企业对环境地变化能够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即柔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柔性能够缩短企业生产周期,节省劳动力并增强制造能力,还可弥补规模经济的不足,有效的防止决策中的随意性,防止陈旧的管理。具有高水平管理柔性的企业的确在瞬息万变和激烈波动的市场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柔性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企业管理的柔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1,2]。这标志着企业竞争的重点已逐步从成本、质量转移到柔性上。当今世界企业经营管理将逐步进入以柔性为中心,成本、质量和服务等战略要素多位一体的时代。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企业管理柔性的因素,建立了企业管理柔性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评价,为企业提高其管理柔性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法。

1企业管理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是个由多要素、多层次所构成的具有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的人造微观经济系统,而企业的管理系统则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柔性就是要使企业管理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企业管理内部运动的规律,进行有效组合,从有利于发挥这些要素的功能及提高系统整体管理的柔性。这里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将企业管理系统抽象为:企业再造、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四个部分[3]。

1.1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这为企业实现柔性管理提供了机会。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以重整业务流程为突破口,以完整性为出发点,将原来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过去僵化的管理体制被打破,组织内部的冲突和扯皮现象减少,员工拥有了自,积极性极大提高。即企业再造是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如何对市场做出反应,如何识别潜在市场与创新市场,并在这种识别与创造中重新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企业再造的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4,5]。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的柔性、组织结构再造的柔性、制度创新的柔性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

1.1.1企业战略的柔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运营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柔性的战略观念能使人们以一种更能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管理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这种新的战略观念主要是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真正以满足消费者(客户)的需要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增强组织利用新技术的弹性;加快新产品开发迅速进入新的生产活动领域,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新的市场等[6]。

1.1.2组织结构的柔性。由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决策周期长,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柔性管理组织结构势在必行[6]。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扁平化、工作团队、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比层次结构更具有柔性,它能够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这种组织结构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组织的运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1.1.3制度创新的柔性[3]。制度创新在于以充分的产权和制度设计来降低交易费用。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所导致的产权重新安置和制度设计的效率要通过企业柔性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现。企业要不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这样才能使更新、更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体制继续被创造出来,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运作的要求。

1.1.4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一组逻辑上相关联的业务活动,企业依靠这些关联活动来实现预定的目标。重整业务流程,就是要从整体流程出发,先考虑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总过程,找出目标,然后重新分析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同一业务流程中的各环节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企业管理的最大柔性。

1.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是指某项新产品从设想、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以及销售一系列技术活动的综合。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的柔性,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高技术的柔性,才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从总体来说,企业技术柔性主要包括自动加工系统柔性,物流系统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和软件系统柔性[7]。

1.2.1自动加工系统柔性是指当作业发生变化时,加工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能完成多种操作的能力。还可分为设备柔性、工艺柔性、作业柔性、路径柔性等。

1.2.2物流系统柔性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手段将多种物料在设备之间转移的能力。它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在制品库存,并缩短生产周期。

1.2.3信息系统柔性是指对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需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并通过计算机及其它控制装置对设备实现分级控制的能力。

1.2.4软件系统柔性是指企业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包括设计、规划、生产控制和系统监督等软件的柔性。

1.3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市场营销,促使企业提高市场的柔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3]。市场营销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只有搞好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柔性,从而加速商品的周转和销售,减少产品积压以及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回笼,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中去。其中主要包括绿色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的柔性与文化营销的柔性[8]。

1.3.1绿色营销的柔性。绿色营销的基本含义是企业通过营销活动,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环境及社会的利益。绿色营销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要适应绿色大趋势,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1.3.2服务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是指通过取得顾客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买卖双方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获得适当的利润和公司长远发展。实施服务营销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力的现实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与经营方式纷纷被仿效的今天,服务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

1.3.3知识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产品推销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与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让公众不但从直接的物品使用中受益,还从企业那里得到文化、知识等熏陶。它提倡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向顾客传播知识与技能,变潜在的消费群体为现实的顾客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利润。知识营销将会为企业带来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1.3.4网络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是因特网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构,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商务模式,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现代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网络营销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会,努力开创营销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3.5文化营销的柔性[8]。文化营销是通过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是站在主动利用文化环境因素的角度,把文化与营销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使文化渗透到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1.4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工作方法、工作部署、工作业绩和效率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又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同时,它又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致胜的手段。企业文化柔性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企业中各利益主体的观念和利益也相应经历调整过程,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柔性管理的氛围,即企业文化的柔性越强,就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现[5]。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的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9]。

1.4.1精神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等。

1.4.2制度文化的柔性。企业的制度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实际上是对企业职工和企业本身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影响的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方面。

1.4.3物质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生产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厂房、工艺装备和产品等,它们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逐步分析,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也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10]。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分析评价。

使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称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再把这些元素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处于最上层的通常只有一个元素,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称为目标层。中间的层次包括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称为准则层。最低一层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方案或体现各准则要素变化的指标,称为措施方案层或指标层。在我们这个问题中,目标层为评价企业管理系统柔性,准则层则B表示影响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因素,每个要素的变化又可以用若干项指标来反映,即准则层C,方案层D为不同企业的管理系统。根据我们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分析,建立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为了避免决策受个人业务水平的限制,常使用专家评比法或德尔菲法等建立判断矩阵中的相对权重。对两两比较构造出的判断矩阵,要检验其一致性,若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则要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为止。另外,在不同时期应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判断,以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利用专家评比法建立准则层B各元素对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得到的判断矩阵为4×4阶矩阵。根据算术平均法得到准则层B的层次单排序,即单一权重向量,同时这一权重向量也是准则层B的组合权重向量,记作W′=(W1,W2,W3,W4)T。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准则层C各元素对准则层B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判断矩阵均为16×4阶矩阵,其单一权重向量分别记作:

W12=(W11,W12,…,W116)T

W22=(W21,W22,…,W216)T

W32=(W31,W32,…,W316)T

W42=(W41,W42,…,W416)T。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准则层C的组合权重,令组合权重向量为C:C=(W12,W22,W23,W24)TxW′

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方案层D对于目标层A的数值,即对各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评价,并得到一个评价值。令企业管理系统i的16种柔性类型值为一个向量:

Ai=(ai1,ai2,…,ai16)T

上式中qik为第i个企管系统k元素的评价值,Vj为第j元素的综合评价值。

从上可以看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11]。这是因为,对不同的柔性目标,不同的管理决策者以及不同的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类型的相对权重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构成的判断矩阵就各异,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或专家的经验、主观判断以及特定的环境。因此,即使对同一企业生产系统,其柔性评价可能也会不同。其次,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是否科学和切合实际,对其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有极大影响。企业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结构的建立一是要考虑问题求解的需要,不同问题其递阶层次结构也将有别;二是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

3结语

柔性作为管理系统所应具有的重要特征,它是作为应付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管理系统柔性的概念性、框架性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使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构成要素和整体柔性的评价更加切实可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基于柔性的竞争力、分析和改善管理系统的功能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旭,武振业.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柔性决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2000.6(6):41-45.

[2]庞庆华,潘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柔性调度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5-70.

[3]陈晓慧.现代企业系统柔性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大学.1999.5.

[4]时间,雷鸣.柔性管理及其对我国企业界的影响[J].经济师.2002.6:163-164.

[5]董华.柔性管理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5:41-43.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ERP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然后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工具,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整合优化企业所有的资源,实现准确生产,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ERP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平台.实施ERP系统,将会促进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革;促进企业商业运营模式的革命;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与管理过程的整合;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论文关键词】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875x(2003)03-0010-04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社会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处于全球化竞争环境之中,要求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具备国际化经营的头脑,重新构建企业发展战略,重组与优化企业的资源;二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与通讯普及,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应用,将逐步改变商业运作模式,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顾客需求多样化与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产周期和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所有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重要力量。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建立的商业经济规则,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和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必须进行管理创新.ERP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的集成工具,能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平台.本文将着重论述ERP系统的特点,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一、ERP系统是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一种先进的集成化的管理工具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是由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Cartner Group公司根据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和企业对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需要,在MRPII的基础上提出ERP概念。它用一系列功能标准来界定ERP,其定义如下:。超越了MRPII的范围和集成功能;。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ERP是以对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规划与控制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它是一种基于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的现代化管理软件工具。ERP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做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了系统,如财务,巾场营销、生产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然后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工具,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整合优化企业所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物资、设备,信息、时间和方法等),实现准确生产,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ERP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先进管理工具的集成,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I.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要运用企业自身的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竞争不再是限于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问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能够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3

    本文以某个IT产品销售公司的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为背景,讨论了一个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整个过程,其重要特征是:所涉及的项目是原有系统的一个升级替换版本。因此,需求分析过程不同于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逆向工程获得对系统的初步了解;(2)在第1步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交流,最终获得基线需求。针对上述三个阶段,本文论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以及所遇到过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措施,最后对需求分析中使用的工具,谈一些自己的初步体会。

【正文】

    我于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参加了某个大型集团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该大型集团的业务主要涉及到IT类产品的进销存。本人在项目中负责系统分析的工作,该集团企业原先已委托某个电脑公司开发过一套IT类产品管理系统,但是该老系统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系统运行速度非常慢,如商品销售开单时,从确定开单到开单完成有时需要1~2分钟左右的响应时间,让客户无法忍受。(二)系统数据不准确,经常出现实物库存与电脑库存严重不相匹配的情况,使销售数据的统计产生一些混乱,有关财务的数据因此无法有效使用,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补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的总经理决定参考原有系统重新开发一个系统,以便解决原系统所存在的上述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注;原系统采用PB6.5开发,数据库采用SYBASE,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客户端采用Windows 98,程序架构采用的是传统的C/S结构。

    鉴于该集团业务操作复杂,流程多,涉及人员多等特点,以及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等限制约束条件,再考虑到必须避免前一系统出现过的结构混乱与难于维护等问题,我们决定要对原系统的需求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和切实可行的分析,由于原有系统已经开发了近两年,并且客户也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业务基本流程本身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需求分析的过程分为三步:()分析原有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数据库结构和程序结构,(2)在获得第(1)步结果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此原型与客户交流,从而获得最终可用的需求结果。下面按上述三步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步是实施逆向工程,获取原有系统的基本需求。

    由于原有系统在功能上大体上能基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在两年多的开发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主要工具是PB自带的Power Designer和PB Documents;前者主要用来分析数据库结构,后者主要用来分析程序结构,便于开发人员与高级用户理解程序。采用这两个工具的原因是:原系统过于庞大,模块多,数据库模式多,表格量很大,仅靠人工的方法很难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系统结构以及整体构成,而且原有系统未能提供一套正确完整有效的设计文档,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工具辅助来进行。在使用Power Designer分析数据库,并且用PB Documents分析原程序中的PBL以后,我们对原系统的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结合对原系统的使用,基本明确了功能与流程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工录入方式,产生了初步需求的自然语言文档。这里指出,使用Power Designer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如果一个表中的字段过多,而且又同时依赖多个表时,输出的表格相关图形很复杂,有很多交叉,且难于调整,不方便阅读及打印。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写出系统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和补充。

    通过第一步的逆向工程,我们获得了系统的基本需求。为了充分记录需求的变化及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决定选用Rational公司的Requisite PRO作为我们的需求管理工具,Rational公司有一整套用于需求管理的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包括Requisite Pro、Clear Quest等等,这些需求分析工具可以对需求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记录需求的变化情况,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考虑到Rational的一套工具全面实施会非常昂贵与复杂,需要非常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全面实施,因此,我们只采用了其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功能,那就是记录需求变更,记录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他跟RUP有关的功能都给略去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的经费、人力以及国内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并写出基本需求后,交由客户做评审井做适当补充,我们将经过补充整理后的需求作为正式需求记录入Requisite Pro所维护的数据库中,并对各个需求进行分类,设定优先级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从数据库中直观地了解客户到现在为止提出了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哪些是难度较大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用户对我们用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文档有许多地方不理解,往往在花了较长时间阅读之后,仍不明白我们所描写的需求过程与他们所完成的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是由于首次采用Requisite Pro进行需求管理,在类型划分,属性值的确定上,部分开发人员没有经验,造成了不少反复,对于前者,我们的方法是想办法增加一些示意图,将大的流程分解为小流程,再与客户反复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理解一致的目的。对第二个问题,则参考了一些例子,再结合实际中属性的使用情况,给予取舍或者选择,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基本的需求库,定出了基本需求规格说明。

    第三步则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修改相应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对第二步任务进行报告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用PB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就具体的业务流程与客户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原型,客户发现了许多我们与他们的理解相互不协调的地方,我们在修改需求的同时,也在Requisite Pro需求数据库中记录下修改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记录历史的作用是很有效的,如曾经有客户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需求提了相反的需求,我们根据历史记录很快证实了该客户的提法有错误,在事实面前无需再作争论,同时利用Requisite Pro,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需求相互之间有矛盾。经过这一阶段工作,我们终于获得了经过用户认可的需求基线,即是可用于下一步进行详细设计的基线需求。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我国财务领域广泛应用。国内有很多著名的大型财务软件发展迅速,但是这些大型软件的功能比较齐全,适合大型企业使用,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许多功能用不上,一些功能又设计的比较复杂,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需要。本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就是针对上述问题,重点解决主要业务是出入库操作的财务管理问题。本系统建立了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使仓库管理员、业务员、财务人员和公司负责人信息资源共享。本系统充分发挥各级机构职能,提高了主动服务水平。同时为公司里其它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信息获取平台。本系统可以从信息平台获得出入库单、订单、往来账等数据,极大地方便各项业务的开展,有助于各部门业务的对接和协同,有利于完善公司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业务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并通过网络系统迅速传送,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2、系统功能

2.1设计目标财务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各个企业的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渐渐起到不可替代的核心作。如何在现有经营环境下选择最佳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用最优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管理目,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为中小型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使仓库管理员、业务员、财务人员和公司负责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在建立电子版出入库台帐的基础上,使财务电算化真正变为可能,以此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2系统基于数据中心的网络体系系统采用架构、SQLServer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系统选用传统的C/S结构,系统适应单机、局域网、互联网等运行环境,仓库管理员、业务员、财务人员和公司负责人专网来访问数据。

2.3本系统的功能模块

(1)原材料入出库单录入:根据用户需求,原材料包括公司业务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不用分类建表,同样,出库入库操作也不需要分类进行。本模块除了进行原材料的入出库单的录入操作外,在进行原材料入库操作时,需要同时进行供应商往来账的计算操作;在进行原材料出库操作时,必须录入订单编码,方便后来进行单一成本核算的原材料费用的计算。

(2)半成品入出库单录入:半成品属于比较麻烦的一类产品,有时候会按照成品出库,有时候会按照原材料出库,在进行本模块的设计时,经过多次改动。最终,在进行半成品入出库单的数据库表设计时,添加一列“出库备注”来解决上述问题,此列包含“生产领用”、“销售出库”和“其他”,当选择“生产领用”和“其他”时“,出库金额”就按照成本核算的金额来计算,当选择“销售出库”时“,出库金额”就按照成品的出库金额从订单定价那调取。

(3)成品入出库单录入:本模块完成成品的入出库单数据录入,除了录入日期、成品信息等基本信息外,如果是出库操作,则“出库金额”就从订单定价那调取,如果订单不存在,则应该给出相应提示,检查是本次出库的订单编码录入错误,还是财务人员确实没有定价。

(4)原材料入出库单修改、半成品入出库单修改、成品入出库单修改:这三个修改模块是区别于其他财务软件的。大型的财务软件一般不支持入出库单的修改,因为一旦修改某个数据,牵扯到要修改的数据太多,容易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使用大型的财务软件只能选择冲账的模式来抵消错误数据。本模块在设计时也考虑过这些问题,由于针对中小型企业,因此,在进行以上数据修改时,除了修改本入出库单的数据外,只修改供应商往来账、客户往来账和相应的结存表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相关联的数据,对整个系统的后续运行没有影响就暂时不修改。

(5)库管台帐查询:根据编码、供应商、客户或者日期等信息,能查询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每笔出入库明细,并做出一段时间内出库入库数量、金额的统计,同时能导出到excel。

(6)业务操作管理:本模块主要实现业务员的订单录入的电子化,同时每一笔订单可以直接导出excel,方便打印给车间。

(7)业务订单定价:业务人员完成订单录入后,由财务人员为该订单定价,要求按各个原材料定价,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最后的总价格。

(8)成本核算:本模块完成该系统的重点功能,本模块主要实现的单一订单的成本核算,这是与大型财务软件相区别的地方。单一成本核算是通过财务人员录入某年某月的制造费用,然后由系统自动获取该月的入库数,完成制作费用均摊。接下来针对本月的入库订单,系统自动获取该订单的原材料、半成品的使用情况,最后计算出单一成本。

(9)客户往来账:在成品出库时自动形成客户的应收货款的往来账,通过本模块可以查询,同时在本模块实现客户预收货款的录入。

(10)供应商往来账:在原材料入库时自动形成供应商的应付货款的往来账,通过本模块可以进行查询,同时实现供应商已付货款的录入。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5

1.1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的资金投入占总资产的百分比远低于西方国家。信息化管理不受高层管理者重视,更吝于对其投入资金,这样的问题在中小企业中更加明显。信息化管理需要购买相应设施,引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期仍然需要软件的二次开发、系统维护和设备更新。如果错误地将信息化建设看作一项可以一次完成的工作,不对其进行后期维护,那么得到的系统就只是一个初步的模板,无法适应企业的发企业管理信息化研。

1.2专业人才欠缺

企业施工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仅要对信息化管理有一定了解,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还要对系统的操作有所掌握,能够实现系统的二次开发和维护。企业信息化管理本身要包含的信息量就非常大,系统中还包含了许多单项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既需要资料共享,又需要独立工作,因此就需要对应的数据连接口。为了正确的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全发挥系统的能力,需要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操作知识。

1.3信息安全问题

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工作,许多文件、信息、档案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在电脑和网络内,虽然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是一旦发现问题,例如信息被盗取或者泄露,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不法分子会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漏洞实现对信息的破坏。

2.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策略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种种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

2.1可以发挥政府的强大影响力

技术方面,政府官方可以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改革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来提升整个社会环境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的相关技术开发保持鼓励的态度,出台一定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可以将国企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列入业绩考核的范围,以此来激励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加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对于私企,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鼓励机制,引导私企管理的信息化。此外,由政府出面在全社会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宣传工作可以提升市场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面认识。

2.2培养和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完善和维护,因此需要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员工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时刻给予员工危机感和前进的动力。同时,企业还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内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用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手段吸引更多人才。管理层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和宣传力度,上层的重视会让下层工作更加努力认真。建立企业信息文化,减少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2.3避免盲目信息化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相关的人员一定要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领导人员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做好全面的筹划安排,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购买合适的设备及软件。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于一时是没有作用的。首先要做好资料的录入,为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一般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局域网,只允许内部人员访问。既保护了内部资料的安全,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更加流畅。内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进行内外一体网的建设,将供应商、战略盟友、客户也加入到相应的网络中去,让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生产、采购、销售等各个方面。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明确的认知,分析信息化系统的发挥情况,不断改良信息化系统让系统更适应企业的发展。

3.结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s aimed at th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analysis for the route of information transmiting and feedback establishes the model, diagnoses for the harmony and finds out the key unharmonious element,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and makes up the limitation of the unsystemic investigation.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ory applied to the harmonious mechanis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validated by an empirical study.

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建筑企业文化;和谐机制

Key words: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ory;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harmonious mechanisms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08-02

作者简介:姜珂(198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李琼阳(1983-),男,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道桥设计。

0 引言

企业文化的和谐构建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建筑企业文化管理尚处于起始阶段,最容易出现“理念”和“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因此具有高度一致性特点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亟待研究。自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以来,不断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并且得以广泛应用。其基于“高度不确定性”的研究背景以及主动设计优化的手段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局限,由于目前国内外将和谐管理理论与建筑企业文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这个课题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1 企业文化系统和谐管理的相关概念

和谐管理理论对系统和谐性的定义是:“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1]因此可以明确看出,和谐管理理论适用于建筑企业文化系统。

“和谐主题”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所需要面临的核心管理任务或问题,是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阶段性管理重点和工作重心[2]。将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总结为“理性设计与优化”和“环境诱导下的自主演化”则的互动耦合,即“和则”与“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组织不同层级间相互作用的适应和演化的过程[3]。

2 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过程的描述模型

2.1 建筑企业文化管理信息传播及反馈路径 建筑集团中项目部、子公司需求信息的反馈,是集团领导者依靠已有的管理经验感知,若存在易改变、不和谐的文化要素,则针对其通过围绕企业文化“和谐主题”的“和则”和“谐则”来实现到下一个阶段“和谐主题”的漂移。如图1所示。

2.2 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过程描述模型 首先集团领导对建筑集团本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企业文化“和谐主题”进行辨识,随即就进入了新的主题演进漂移[2]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学习型机制是建立在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并且强调各层级的能动性,所以企业文化和谐主题漂移过程中,建立全员学习型机制是支撑条件之一。由于不同层级对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文化激励过程中,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创新激励,对管理人员的精神激励以及对农民工保障机制的建立。

建筑集团人员流动率大,造成企业文化系统中亚文化因素活跃,作为临时性组织的项目团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势的文化氛围难度更加大。文化惯性在新主题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作用更加明显。综上,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过程描述模型图2所示。

3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和谐管理机制实证研究

3.1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的构建 将企业文化理论[4]联系建筑集团实际,构建出建筑企业文化系统如表1所示。

3.2 满意度打分 在从项目部到子公司再到集团总部等不同层次人员对企业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系统要素相互之间的满意度打分 [5]。

3.3 构建企业文化系统的不和谐矩阵[6] 根据满意度打分,经分析计算后得到该建筑集团企业文化系统的不和谐矩阵如表2。

3.4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各要素的不和谐度、受制约度[6](表3)。

3.5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要素D-C分布图[6]的绘制 由企业文化系统各要素的不和谐度dDC和受制约度dCT建立D-C空间,如图3所示。取dDH=0.5,dCT=0.5。

3.6 和谐主题漂移的对策 由D-C空间分布图可知,ERP实施、组织结构建设、创新学习能力、员工激励是易控且比较和谐的;企业文化内外建设环境、企业价值观虽然难控但是是和谐的;企业形象建设是不和谐的,但是这个因素容易控制,集团应该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4 结束语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作为一个不断随企业生命周期进行演进的、复杂的大系统,其能否和谐地运行,关系到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其和谐性进行诊断,找出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和谐因素和关键问题所在,进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体现效率。然而,对系统总体和谐性进行分析远比对单个文化要素的和谐性分析要困难的多,本文是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建筑集团管理者提供了“行为路线”。实证结果表明,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建筑企业文化系统的管理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琦,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核心:和谐主题的诠释[J].管理评论,2003,(09).

[3]和谐管理研究课题组.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J].管理学报,2005,(02).

[4]樊涛.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改进中国企业理论研究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称为顾客让渡价值。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认为传统的竞争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学者穆尔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的理论

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l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

二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管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当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1.动态能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与再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及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

2.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思想之中。穆尔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的涵盖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一系列微观关系,既有垂直关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又有水平关系,包括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关系,也包括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要素,诸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企业是一个组织生命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网络中的成员,或者生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活力的存在,与企业生态系统相关,与企业生存环境相关。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模式是植根在企业生态环境之中的,一定的生态环境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和管理模式。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制定与传统有很大不同,企业在制定时,更要考虑到具有相互合作关系的企业生态系统,要考虑到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竞争不再被看作主要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而主要是在企业生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领导和中心地位的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之间的竞争。

3.网络

网络是将企业网络与传统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定义为:在有独特性但又相互联系的营利性组织之间的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通过网络内部的组织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他认为网络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是介于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模式,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合作协调关系。网络思想是近年来对传统企业管理视角的完善性拓展。

4.边缘竞争

边缘竞争是在企业如何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的全新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边缘竞争理论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该不断通过变革管理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竞争把“如何制定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地寻找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这种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边缘竞争理论认为是公司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形式,与该组织结构相适应采取半固定式的趋向是一种必然结果。半固定式的趋向是边缘竞争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主要的区别。

5.单一决策中心向多元决策中心发展

传统的单一决策中心的组织结构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包括容易产生和低效率;雇佣众多人员及管理多层次,组织结构比较僵化;决策及信息的纵向传递容易脱离实际;统一控制产品和经营方式,容易背离市场需要,等等。目前国外许多大公司都在逐步将高度集中的单一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适当分散的多中心的决策组织。这种多中心的决策组织有利于减少决策层次,使基层单位有较大的自和积极性。

6.管理研究方法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伴随着管理理论走向完善,必然要求管理研究方法的规范化。通过对目前管理理论的考察,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定性方法,包括案例方法、比较方法。其中案例方法是管理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大多数研究运用少数案例甚至个别案例形成通则,很少研究运用众多的案例包括企业案例、产业案例和国家案例(如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形成理论。在案例方法中运用企业史和产业史进行研究的也不多见。而在案例方法中,只有将经济发展阶段同企业史和产业史结合起来才能发现企业成长的逻辑,才能发现企业的逻辑。

三中国企业管理的改进

1.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

在未来的管理中,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相互学习的行为环境,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强化其系统思考和知识整合的力量。未来的企业战略,是在全球观念指导下的、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机遇和回避风险的全球性战略,这种战略模式发展趋势是对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一种桃战。它要求企业具有对全球性战略环境和企业的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和回避风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能力和技巧。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传统分工理论的组织管理结构与企业快速应变要求不相适应,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企业组织成员的素质已大大提高,具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也意味着组织的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工作,直接面向市场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的职责。

2.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的改进、改革,符合企业实际,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或者是借鉴与应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措施和办法。这些措施和办法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特性。

比如,中国石化一直注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水平。目前中国石化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在国内企业中还是比较先进的,中国石化的电子商务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国石化的物资采购92%以上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的;中国石化在ERP的应用方面在国内也是领先的,目前中国石化油田、炼化和销售三大板块的多数企业都通过ERP系统连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3.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是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达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4.人本管理的改进

无论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对公有制企业的要求来看,人本管理都将成为我国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能作为企业改革的终极目标,党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使企业改革必须重新构建权利体系,新的权利体系要保证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落实。

人本管理是在明确和落实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使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并提高各项素质技能,最终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分为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文化管理、激励管理、培训开发管理五个基本要素,其中民主管理是核心要素。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8

关键词:系统管理理论;电网企业;应用

引言

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对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天津电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国家和天津市不断推行新政策,国网天津电力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国网天津电力转变发展方式,公司发展进入新常态。这都要求国网天津电力以更系统、更全面的方式推进运营工作,提高公司管理创新能力,实现公司卓越运营的战略目标。

1 系统管理理论介绍

系统管理理论由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weig)和约翰逊(R. A. Johnson)提出,其以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进行完善与深化。系统管理理论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和原理,通过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强调组织结构和模式的重要性,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建立系统模型以便实现企业的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理论以系统哲学为管理思想、系统管理为管理方式、系统分析为管理技术。其将企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运用系统哲学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采用系统管理协调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运营工作和资源分配问题,应用系统分析攻克企业运营中的实际作业难题。在应用系统管理理论的过程中,企业要明确系统管理理论的三个主要观点:(1)企业或组织是由各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系统,是由目标与价值系统、技术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和管理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2)企业或组织是由人、财和物等资源在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企业或组织的发展也会受到这些资源因素的影响;(3)企业或组织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把自身看作投入-产出的系统,掌控自身的投入产出比率,以此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效率的因素之一[1]。

美国国税局(IRS)的2005-2009年战略规划在明确目标远景和科学运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员工、流程和技术实现IRS现代化”,暗合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靖树春认为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要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组织和分析,结合税务管理的社会环境,研究组织变革的动力来源和内在机制,确立企业的目标领域、发展战略[2]。王健宇运用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针对地方铁路车务段管理的自控管理模式[3]。

综上所述,系统管理理论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管理企业,这有利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有机结合、紧密联系;注重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结合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应用系统管理理论需要将企业的管理形式、管理过程系统化,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4],这也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 新时期国网天津电力的特点

国网天津电力负责天津市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营承担着保障天津市能源安全,为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电力供应的重任。

随着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电力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深入推进国资国企、电力体制、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改革,加快京津冀一体化,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天津市层面看:天津市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五大历史性机遇,发展条件和优势前所未有,为推进外电入津、推广电能替代等拓展了空间。公司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国网天津电力构建一套能够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模式,从公司整体战略的角度分析机遇与挑战,对各项工作进行战略部署,统筹分配公司的资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接融入区域发展,实现公司的卓越发展。

新时期国网天津电力实现了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公司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公司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的形势对公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第一,要求公司视野必须更加开阔,要结合国际国内、行业内外等多个角度,统筹发展,为提升公司工作的层次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第二,要求公司定位瞄准行业的“领头羊”,提高同业对标的参照标准,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形成示范效应。第三,要求公司夯实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要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公司形成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第四,要求公司建设系统性的组织文化,增加更多争先文化、进取文化,把争先奋进、不断追求卓越融入干部、员工日常工作和精神境界,提升公司的文化软实力。

3 系统管理理论的适应性创新

国网天津电力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为企业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要求公司能以更加统筹的思想进行统筹设计,实现战略优化,以更科学的理论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协调优化,以更精细的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卓越运营。

3.1 应用系统管理思想,服务公司顶层设计

系统管理思想认为系统是一个有目的性的组织或企业,这种组织或企业强调从战略目标出发,站在企业的整体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引领企业的战略管理。应用系统管理思想,充分发挥其对企业战略的引领作用,实现企业的系统化管理,达到企业整体系统1+1>2的效果。国网天津电力应用系统管理思想,综合借鉴其他先进管理思想,系统构建了战略管理体系,使企业战略目标不断清晰,确立“两个排头兵”战略目标,引导公司的运营工作。

3.2 应用系统管理理论,优化协调内部资源

系统管理方式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和管理,从整体实效最优出发,强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协调组织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和资源分配问题。系统管理理论的特点十分鲜明,具有切合实际的效能,并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管理流程。国网天津电力引用系统管理理论,协调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全面覆盖公司各项的工作并提高了其专业性,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全面系统的制度为企业正常运转保驾护航,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3.3 应用系统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卓越运营

系统管理技术旨在通过制定系统管理模式,最优化的解决管理问题,以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国网天津电力应用系统管理方法,监控各项业务流程、分析整体经营活动,发现企业在各职能部门的运营工作和资源分配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构建公司级测量、分析与评价系统,加强对公司战略系统、各子系统间关系以及组织资源的统筹管控,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公司卓越运营。

4 结束语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基于内外部环境及自身发展形势变化,深入结合应用了系统管理理论,以更统筹、更系统、更全面的方式实现思想、战略、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综合实力,为实现卓越运营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怀周.企业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靖树春.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税务管理现代化框架与路径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2015,5:23-28.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 系统形态; 形态演化

1.引言

一直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都在快速的发展,最开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仅仅表现为对企业内部任务的简单组织以及计划。而在后来,企业战略管理就逐渐出现了结构追随的战略理论,该理论简单有效地阐述出了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经营主线这一明确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企业自战略理论的SWOT分析架构。而在最后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世界能源危机发生之后,由于企业的周边环境等,越发的复杂,环境的动态也越发的起伏不定,这就对企业进行战略制定过程中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战略理论自身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向市场实际操作转变。还要同时对市场竞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2.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英特尔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方法以及竞争所处的环境。以往传统的理论在这一过此中和不同系统理论的界限已经逐渐的模糊,开始互相利用对方的优势来进行弥补,甚至于已经逐渐融合,而问题的分析工作以及研究也更加系统性。也就是说,我国当前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各个企业发展的研究者关注。并且这些研究者都针对这一现象制订出了IT的战略管理思想。虽然说不同的研究学者在基于IT战略管理思想进行企业管理概念以及实施的过程中,有着相应差异的观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战略管理理论,依然在某些方面做到了一致:绝大部分IT战略管理思想,作为基本理念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信息技术来帮助企业在市场发展竞争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以此来使得企业能够达到在市场上发展的目的。

(2)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等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已经和原来传统的管理思想有着极大的差别。逐渐开始从单调的市场竞争转变成为合作并举的方式。也就使得企业在进行方案制定和市场策划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只是想将自身的竞争对手打倒。而更多的是要与竞争对手在某一方面进行合作,以此来达到互相弥补的目的。这样一来,不仅双方在市场上都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能够使得双方避免发生任何恶性竞争。

3.系统形态与企业系统形态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自身的实践理论基础上,必须要把管理科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完全吸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企业的战略理论直接作为现代系统科学基础,同时采用企业系统之中所存在的发展趋势和吸收机理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来使得企业能够把发展过程中历史进程与现实发展进行良好的统一。所以,对于以往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管理来说,环境理论之中表现出了大量的片面性和静态观点,这两点之中所存在的关系能够帮助系统、环境这两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基础和关系上互动,此外,还能够通过系统中包含的客观内容来对企业系统中所存在的同一性、人造工程、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原理性、微观、宏观完全结合起来,利用这一方式,就能够从这两个不同关系以及结构中的深入分析来作为切入点,以此来对系统中所存在的概念进行相应的研究。

4.企业系统形态演变与企业发展战略关系分析

在当前的企业宏观发展过程以及历史进程方面来进行分析,必须要保持企业系统自身的形态,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系统自身划分成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而这三个类型互相之间所呈现出现发展趋势,就是这几者之间的转化、进化、质变等多个过程。而这三种基本系统类型主要是:早期企业所形成的机械系统,中后期在大力发展知识、工业、信息过程中所延伸出来的人工系统,以及企业系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转变成为的人类自然系统。在此期间,不同形态之下的企业内部都有着极大的差别。同时,这也促使企业在对自身管理文化进行发展过程中的方式、理论、研究等方面发展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差别。此外,当企业处于每种不同的特定系统形态发展阶段时,企业自身的战略理论以及实践理论的发展都会表现出其独有的规律性。

5.企业系统形态演化分析

当企业自身是处在机械系统形态的初期以及中期阶段的时候,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环境结构关系是:企业系统环境利用工艺市场、销售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劳动市场来构成,同时,这些环境自身的子集都较为简单,并且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之下,能够利用有效的供求关系来加以分析,销售市场与企业这两者之间基本上都是处于卖方行为的态势,而劳动力市场与原材料市场等环节也认定为具有无限供应潜力的一个状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的系统行为就表现的极为机械,只要能够尽可能的通过某些固定来生产出特定的产品或者利用服务来满足市场上的基本需求,那么其行为目的就基本上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如此的行为方式以及利益目的的驱使之下,企业的管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为了提升企业内部结构所存在的有序性,从而通过最低的成本来实现企业内部财、物、人以及生产组织过程中所应当具有的有序性。

6.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所进行生态战略发展是企业自身的系统逐渐向未来必然发展的人类自然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企业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自然系统演化对其战略发展的行为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而企业系统在这一环境的考验之下,又应当如果把握发展演化的方向,成为了企业理论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特性,同时,这一方式还应当保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得企业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中心)

参考文献:

[1]彭启山. 系统形态与企业发展极限[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