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理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54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范文1

一、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刻板的学习方法,惰性心理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未来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碍,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思维负迁移,"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2、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切,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学生将其作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一般关系,以滑动摩擦力概念代替了摩擦力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及其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学生将这一特征当作圆周运动的一般特征,以匀速圆周运动概念代替了圆周运动概念。

四、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例如近几年各省高考实行"3+X"以来,其中"X"科选读物理的女生较少,在理科重点班的女生则更少。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够男生灵活。在大部分人认为女生学习物理至少在某方面比男生困难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压力实在不小。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打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高中物理注重物理现象的观察到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获知,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常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当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过渡期,愉快投入高中的知识吸取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高中物理更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

可见,实验确实是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的畏难情绪。并且有人曾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针对性,不要令学生看过了、做完了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实验有什么目的和作用;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态,如为了结果完美而修改资料,把实验当游戏等。

第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人人都希望有所创造,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它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重要,因为高中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心理分析范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分析心理;渊源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路易斯•特曼(Lewis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C.G.JUNG)部分关于生活意义的探索。积极心理学学者赛里格曼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期间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和思想,此后更多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斯奈德(SnyderCR)和洛佩兹(LopezSJ)2012年出版的《积极心理学手册》,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形成。笔者通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积极心理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异同进行对比和总结,有利于帮助学者们进一步理解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心理复原力”与分析心理学“自性”

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又称作心理韧性,心理弹力,与个体的动机、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以及潜能或者特质有关,代表了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能够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是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和心理资本之一。积极心理学是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2001年开始我国就已经有学者关注到积极心理学,直至2006年学术期刊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的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关注,究其原因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理工作者的困惑与成长有关,作为高校心理工作,心理工作者们反思不应该沦为“救急”工作和心理应激的处理,而需要把心理工作前移到预防和普及,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这一需求和反思使得积极心理学迅速的在教育系统得到关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性(self)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词汇,荣格在荣格文集中说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荣格心理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种子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他的样子,但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破土而出,象征性描写人类自性化过程,在其中我们隐约的可以看到积极心理学复原力的影子。由于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荣格分析心理更加注重作为人格整体的自性描述和整合实现;而作为积极心理更多的从人格的内因和家庭、学校、社区等外因描述,也就是在哲学和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也正经历着类似过程,东西方正如一个人在两条道路上的探索,东方注重对内在的精神性的探求,西方注重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探求,从不同渠道和方向达到同一个方向,人类的心灵的完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由于其先天的与东方哲学的亲近,使得其在东方的现代传播与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与中国文化心理结合越来越呈现生机勃勃之景象。

二、积极心理学和荣格心理的“内驱力”

国内积极心理学者郑林科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内驱力”(innerdrive)由拉力和推力组成,推力是需要动机,是原始因,指向现实保障的需要;拉力是目标动机,是终极因,有满足产生激励效应;其中驱力的心理体验也即附属驱力、认知驱力和兴趣成为内驱力的重要组成,其中群体动力、激励理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内驱力呈现正相关。根据动力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人的外在表现,所呈现出来具有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质等内容,而在这些方式背后,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innerdrive)心理学家荣格(C.G.JUNG)一直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且以“生命驱力”为前提。他认为内驱力就是一种生物信号,它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并且具有驱动效应,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作用。它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来源于最原始的,最早期的人类积累,是整个人类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能够驱使个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两者都强调了驱力对于人类心理的动力作用,但不同的是积极心理更多的在意识层面进行工作和干预,分析心理学更多的在无意识尤其人类集体无意识方面描述,正如荣格所说:我的兴趣不是治疗神经症,而是致力于使人走向内心的神圣事物。有趣的是一旦人和他内心的神圣事物发生了真实的连结,他就摆脱了疾病的诅咒。

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幻想”与分析心理学的“积极想象”

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提出积极幻想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以及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一种过滤,主要过滤的是消极认知;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进入个体自我意识之中。积极幻想代表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的把握以及寻求快乐的本能的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保护也即防御。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分析心理学的积极想象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其认为意象本身是具有自主性的存在,并具有独立的生命意义。两者都描写这种状态与意识状态的不一致,但一个从歪曲和扭曲意识描写,而另一个则认同为这本身具有自主和真实,也就是说由于两者对于意识的描述的出发点不同虽都处于类似状态,但中间建构机制却又有不同,却又最终认为对于人类的疗愈和发展确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与分析心理学无论从理论缘起、心理动力还是技术方法等方面有一些渊源,但由于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又使得两个研究在不同渠道开展工作和论证,即建构起的发生发展机制不同,最终却又殊途同归,都强调了人类具有的积极品质和寻找以及整合。

作者:吴博 张艳萃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学生潜能发展中心

心理分析范文3

内容提要:网络经济时代,战略管理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由此产生了4类有较大影响的战略管理理论。作者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核心逻辑进行分析,论述了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不足,认识到不同理论的共同点,预示了网络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就是整合这4类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使未来战略管理研究朝向“面向未来,持续创新,共求发展”的网络合作竞争战略方向发展。

关键词:企业战略,核心逻辑

一、前言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国界的竞争时代;另一方面,企业与其供应商、生产者、销售商、顾客、其他组织和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在是工业时代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基于网络思维下的合作网络竞争,即网络经济下的竞争已不在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

在网络竞争环境下,战略管理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这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历程,我们认为,理论界和实践中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有4种: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复杂理论、合作竞争理论。本文重点分析了现有4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逻辑(见表1),通过对这些理论核心逻辑评述,可有效地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对传统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不足的认识,认为企业的利润并非完全来自于市场的机会、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正如Rumelt分析的那样,产业内公司之间的利润率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利润率分散程度大得很多,“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以C.K.Pahalad和GaryHamel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越来越注重对公司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强调从识别、培养、应用和捉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及其过程中的独特能力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

1.能力理论的逻辑思维是:企业核心能力识别和企业的机会空间分析树立战略意图制定基于核心能力培养和应用的战略规划选择合作伙伴来发挥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战略实施企业超额利润的获取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能力的企业战略,首先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和基于核心能力发挥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树立企业的战略意图和制定现有核心能力发挥与未来核心能力培养的规划,为将自身的资源专注于核心能力之中,必须选择和培养合作伙伴,从而发挥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然后实施战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来源于有价值的、独特的、难于模仿的企业核心能力。C.K.Pahalad和GaryHamel把一个多种经营的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提供抚育、营养来保持企业稳定成长的根系则是核心能力。只有企业的根系——核心能力不断加强,将其营养和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从而不断提供创新产品,创造新市场,使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满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3.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起点,是分析和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别人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在顾客眼里,这种组织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标志。”C.K.Pahalad和GaryHamel提出了识别核心能力的三条标准:(1)有价值性。核心能力是有很多的经济价值,能为企业带来垄断的超额利润,同时,它也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也就为企业产品进入多个市场提供了潜在的途径。(2)难于模仿性。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它是企业通过长期积累的多种技术、知识的有机综合体,具有路径依赖性。(3)不易替代性。核心能力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易被其他能力所代替,否则,其价值性就会降低,无法再继续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4.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的重点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用和提升。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利润的源泉,由于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企业的异质性,要保持企业长期的盈利,企业战略必须重点考虑现有核心能力发挥。同时要考虑未来核心能力的方向和培养提升的规划,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5.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改变了对传统的竞争本质的理解。能力理论认为,当今的企业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而是企业内部自身的核心能力强弱的竞争,你的核心能力强,你就可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但企业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需要其他企业的合作,能力理论强调要既竞争又合作,通过合作来发挥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核心逻辑分析可知,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也有不足之处。(1)它的前提是把外部环境看成是线性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这样就可发挥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而实际上当今的环境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和日趋剧烈。(2)它的合作理念是基于保护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其他公司模仿。因此这种合作是机会主义的合作,不可能保持长期合作。(3)过分强调了内部组织核心能力的作用,而忽略了外部组织的支持、互补作用。

三、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D’Aveni,他于1994年出版了《超越竞争》一书,全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

1.动态能力理论的逻辑思维是:外部环境分析定义新的创新机遇制定响应新的机遇的战略寻找完成新创新机遇的合作伙伴合作竞争新的竞争优势并结束现有合作。即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定义新的机遇,并制定出响应的战略,选择暂时的、不连续的伙伴来完成特定战略,通过合作竞争,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在完成预定的战略后解散现有的合作,在回到起点去寻找新的创新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企业在超级竞争环境下的持续发展。

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目标是不断创造新优势。因为在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环境下,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若固守在保持原有的优势上将导致更大的灾难。只有认真地、不断地和出其不意地打破现有平衡,快速响应机会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重构,形成一系列暂时的、不相容的新优势,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动态能力战略实质是一个创新战略。

3.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制定的关键,是分析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StrategicInteractions)。该理论认为,在超级竞争环境下,竞争对手之间的动态互动明显加快,竞争互动已成为制定战略的决定因素,只有及时正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战略动态,才能保证自己正确地把握时机放弃原有优势,创造新优势。

4.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重点,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不断创造新的核心能力。这种战略是一种动态战略,整个战略实施过程就是按照灵活性、敏捷性的原则动态设计组织结构和系统,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动态重构,形成有自身风格的系统,用自己的战略行为创造一个发展和赢利潜力大的空间。

5.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其他组织的合作来实现。但这种合作是基于时间和任务的合作,与其他组织建立的是一种暂时的、不连续的合作关系,只要任务一完成就解除现有的合作关系。然后,又重新发现新的创新机遇,重新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始新的战略实施。

从上分析,可知这种理论的主要缺点有:(1)这种理论的前提是假设市场的环境瞬息万变、不可预测,而实际上,市场环境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预测的和相对的稳定。(2)企业不存在可持久发挥作用的核心能力,否定了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性、路径的依赖性和不可模仿性。(3)组织间的合作是基于任务的合作,合作的关系具有时间性、暂时性。

四、复杂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复杂理论研究,源于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认识及商业生态系统和混沌理论的研究。复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Moor,1996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企业战略管理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该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复杂性,反映了企业战略在动态非线形的复杂环境下,要以创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注重嵌入于系统的不同参与者和过程的动态张力及其相互关系为重点。

1.复杂理论的逻辑思维是:“信息空间”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制定企业战略创造和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关系管理和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网络竞争优势企业业绩商业生态系统进化和企业的发展。即首先以“充满机会”的环境分析和论证为起点,结合企业内部的能力和价值分析,制定以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战略,在战略实施中以创新机会为中心,创造和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关系管理和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从而在与其他相类似的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中获取网络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业绩和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

2.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突出了企业战略的系统性,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新观念。复杂理论认为,这个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是这个系统的成员之一,系统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要求企业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来制定战略。

3.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强调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系统(即网络组织),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由商业生态系统内在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4.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和保持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复杂理论认为,企业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这个系统的好坏和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系统的稳定、发展和进化也有赖于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间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绩效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合作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

5.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具有周期性。复杂理论把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合作进化过程分为开拓、扩展、权威、重振或死亡4个阶段,企业在其自身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合作过程具有周期性,通过系统的不断循环,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上分析可知,该理论的主要缺点是:(1)强调系统选择企业,弱化了企业对系统的选择自由。它认为企业的初始条件对建立系统并不重要,而实际上企业本身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稳定和发展的关键,也影响到其在系统中的位置和收益。(2)它认为商业系统的进化如同自然系统一样,其成长和发展依赖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性质,而忽略了企业本身的能动作用。(3)合作有周期性,而实际上合作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加强。

五、合作竞争理论核心逻辑分析

合作竞争理论,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的缺点的认识和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J.Nalebuf和A.M.Brandenbuger,他们的代表作是1996年合著出版的《合作竞争》。他们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进行竞争,也有合作,提出了合作竞争(Co-petition)的新理念。它是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思想。同时,利用博弈理论和方法来制定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强调了战略制定的互动性和系统性,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博弈策略分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合作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共赢性,反映了企业战略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要以博弈思想分析各种商业互动关系、与商业博弈活动所有参与者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为重点。

1.合作竞争理论的逻辑思维是:绘制价值链确定所有商业博弈参与者的竞争合作关系实施PARTS战略来改变博弈分析和比较各种商业博弈结果确定合作竞争战略扩大商业机会、实现共赢。即首先将商业博弈绘制成一幅可视化的图——价值链,利用价值链定义所有的参与者,分析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互补者的互动型关系,寻找合作与竞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改变构成商业博弈的5要素(参与者,Participators;附加值,Addedvalues;规则,Rules;战术,Tactics;范围,Scope,简称PARTS)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形成多个不同的博弈,保证了“PARTS不会失去任何机会”、“不断产生新战略”,并分析和比较各种博弈的结果,确定适应商业环境的合作竞争战略。通过实施,最终实现扩大商业机会和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2.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起点,是分析商业博弈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合作竞争理论提出了参与者价值链的新观念,利用价值链来描述所有的参与者的竞争合作的互动关系。价值链的思想强调了企业经营活动中同时竞争与合作两种行为,两者的结合意味着一种动态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和“合作”的两字所单独的意思,有效克服了Porter经典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利用5个力量模型仅从竞争的角度来分析所有参与者竞争态势的弊端。

3.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和保持与所有参与者的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最终实现共赢局面。合作竞争理论提出了互补者(Complementor)的新概念,认为商业博弈的参与者除了包括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外,还有互补者。强调了博弈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要创造价值,就要与顾客、供应商、雇员及其他人密切合作。这是开发新市场和扩大原有市场的途径”。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他组织的支持和合作,这是对经典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4.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制定过程,贯穿了博弈思想。战略要“从其他参与者的认知角度”来制定战略,克服了传统战略仅从企业本身的利益制定战略的弊端。同时,通过参与者、附加值、规则、战术和范围这5个杠杆对博弈行为和结果的作用分析,选择合适的战略,使企业战略更具有互动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博弈思想是一种结合了合作与竞争思想的革命性战略思维,博弈的理论方法为网络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5.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动态战略。合作竞争理论认为,商业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而且构成博弈的五要素PARTS会随时间而变化,从而改变每次博弈的行为和结果。因此,企业战略并非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一种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动态战略,以适应商业博弈的改变。同时,在商业博弈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的”、而且“充满活力,不断进化”,PARTS模式的变化带来博弈的变化,不断创造新的机会。因此,基于合作竞争的企业战略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博弈,才能把握住未来的机遇。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合作竞争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从组织的有限理性出发,按X理论来考虑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博弈关系,忽略了企业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对博弈的影响。(2)仅研究了参与者两两之间的两元合作竞争关系,没有结合企业网络理论来研究合作竞争的网络关系。(3)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作竞争战略管理过程。

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尽管现有的主要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各有不同,但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它们至少有4个共同点:系统性、合作性、创新性、动态性。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在网络竞争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1.企业战略的主体,已有单个企业转向与企业相关的整个网络。4种理论都已意识到,战略必须具有系统性,企业作为商业系统的子系统,企业战略必然与整个商业系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与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的关系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关系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及其所构成的商业系统。一种整合网络思想植根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之中,是网络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2.企业战略的核心思想,由传统的敌对竞争思想转变为共赢的合作竞争思想。4种理论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要跨越传统企业的边界,加强发展个人间、部门间和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成功需要边界的渗透性和多种至少是暂时的联盟与交流”,同时竞争与合作,以合作求生存,靠竞争求发展。因此,以实现共赢为目标的合作竞争思想,已成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的主导思想。

3.企业战略的重点,从原来注重内部现有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转向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强调现代企业战略的整合性和预见性。4种理论都“注重未来和预测行动事件的长期效果”,强调创新、发明创造是“利用现时机会和创造未来的首要途径”,“单从过去情况得出简单的推断,或努力去维持现状来保证企业长期成功”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的企业战略要“为未来而竞争”,体现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用和提升。

心理分析范文4

【关键词】 食管癌;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食管癌患者常有忧郁、悲观、绝望情绪,有些人可有自杀倾向,不仅影响病人生存质量,长期严重的焦虑、抑郁反应还可损害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患者的抗肿瘤能力。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进行及时心理疏导,以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正确认识食道癌、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病人的心理变化和评估心理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所起到的作用,以便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5至2007年6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其中中段食管癌29例,下段食管癌13例,上段食管癌3例;男34例,女8例;年龄43-71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患者有11例,具有中学以下学历的患者有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做过放疗及化疗。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用问卷调查法进行。

2.1 评测方法: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患者人院5天内,取得患者配合,由调查者向患者说明量表填写方法,保证患者理解每条问题的涵义后由其自行填写量表,护士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对患者进行第一次(SCL-90)评估。心理干预在完成第一次心理测评后即开始,利用每天查房、护理、治疗、检查等机会随时进行,在术后10天对患者进行第二次(SCL-90)评估。

症状自评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简称 SCL90) 有90个评定项目, 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准确刻划被试的自觉症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该自评量表在国外广泛应用,是当前研究神经症及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或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根据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在病人人院后至手术前结合病人的病情开展有关食管癌知识的科普宣教工作,介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影响因素。建立探访新入院病人制度,即在病人首次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到病人床前访问。开展集体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分四讲,即认识食管癌,树立信心,放松训练、面对自我。目的是通过治疗,减轻病人的负面情绪反应。

心理干预的方法:食管癌患者沉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心身健康,并有可能加速癌症的发展[1]。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带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减轻或消除患者抑郁、焦虑、恐惧心理。主要有认知治疗和支持治疗。

首先是认知治疗,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有针对性对患者宣教,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一般知识,介绍手术情况及目前治疗食管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加其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力。

其次是支持治疗,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特点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关心,建立相互信赖、平等的护患关系。术前多与患者接触交流,多巡视和主动询问患者,及时了解患者需要,及时协助解决,以减轻患者交流障碍,消除患者悲观心理,使患者能以最佳心态度过手术期。

2.2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包,以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详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见,本组病例干预前除敌对与全国常模相近外,其余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心理状态较差。经过干预后,术后10天的SCL-90结果表明,本组患者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01),与全国常模相比,人际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P< 0.05或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组的病人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各种心理症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按有关标准[2]SCL-90因子分≥1分,认为有轻度的心理问题;≥2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表2看出,本组病例干预后SCL-90因子分≥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性(P<0.05)。表1 患者干预前、后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注:(1)P1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P2患者干预前与全国常模比较;P3患者干预后与全国常模比较#P>0.05,*P<0.05, **P<0.01,***P<0.001表2 患者干预前、后SCL-90因子分≥1分的例数分布比较(n=45)

4 讨论

本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使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说明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从表1表2可见干预后本组患者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除人际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外,其余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干预后SCL-90因子分≥ 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均显著下降(P<0.05),说明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生理心理两方面都起到较好促进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影响食管癌患者心理卫生状况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躯体因素,包括癌症的治疗效果,临床发展过程,有无转移、复发,病人出现的症状(如疼痛的频度)及严重程度等;第二是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适应能力、个性特征、应激水平、情感及成熟度等;第三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来自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医务人员的情感支持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生活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心理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进行适宜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3,4]。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德凤.癌症患者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心理反应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2 8(16):2417

[2]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

心理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心理

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中18-24岁的网民人数占总数的35.1%,其中学生占36.1%,本科生占26.3%。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网络既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也对其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占领网络阵地……,”因此,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是时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基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左右,这一年龄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气质和性格逐渐成熟与稳定;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但阅历尚浅,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人际交往意识强烈,交往领域扩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反应强烈,易激动;逆反心理较强;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但缺乏自控、自律、自制能力;兴趣逐渐深化,并与职业成就相联系,能够规划生活、设想未来;意志品质日渐形成,意志行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社会性和稳定性。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

1.网络心理的含义

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时空(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

2.网络心理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提问面谈的形式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上网主要存在以下4种心理:工具性求助心理、娱乐休闲心理、交往心理和逃避归属心理。

(1)工具性求助心理

大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是用来获取知识、搜集资料、查询信息等。互联网是获取最大量、最快捷信息的首选渠道。网络的及时性、迅捷性、开放性,不仅缩短了求知的路径和时间,而且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使大学生基本上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大三学生G说:“我正在准备考研,我经常上网关注报考学校的招生情况,浏览一些考研方面的信息,搜集一些专业课资料和参考书,特别方便。”大四学生H提到:“到了大四,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工作,我们经常上网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动态,关注招聘信息。”可见,网络信息的方便和快捷让很多大学生通过它来浏览新闻、下载软件、检索资料等。

(2)娱乐休闲心理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彻底打破地域界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优势。它的方便与快捷以及不受地域性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以其丰富的文字、悦耳的音乐、精美的图像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一学生C说:“刚到大学,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课也不是很多,没意思的时候就上网,聊天,看电影。”有些学生认为每天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太单调了,因此,他们选择上网来进行娱乐和消遣。比如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小说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娱乐工具,上网也就成了同学们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方式,把上网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放松活动已成为时下青少年学生的一种时尚,但不少同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3)交往心理

大学生网上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亲友同学之间的交往,二是匿名社交。前者比较普遍,很多大学生都会通过E-mail、OICQ、MSN等方式与自己的亲友同学进行沟通联络,方便快捷。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常常受挫。有的学生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有的学生担心他人轻视而不愿交往;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而网络具有匿名、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社交中更易获得成功。在网上他们可以虚拟交往角色,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可以“相识不相见”,这为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种隐蔽性,增强了大学生交往的热情。在网上学生可以毫无保留的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这正是学生内心渴望的交往方式,也是容易接受的交往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逃避归属心理

大一学生A说:“从中学进入大学,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全变了,我很不适应,特别想家,父母不在身边,有很多事情要自己去做,有时候想找别人帮忙,但我和他们不熟悉,不好意思开口,有时候我感觉很孤独。上网时我可以和网上的朋友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有人笑话我。”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个体在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后,归属感成为他们最迫切追求的,这种强烈的归于某一群体的需要使他们在网上四处找寻知己,由于互联网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虚拟世界”,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碍,进行思想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不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以回避挫折。在网上的种种倾诉其实是一种逃避解脱困境的自我幻想。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对策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辩能力,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同时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及时调整网络心态,使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2.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学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教师,建立网上辅导队伍,设立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的训练和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研究学生上网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针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的认真的分析,采取对策,尽量缓解或消除网络迷恋者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浏览网站、参与游戏、上网聊天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和明智的心态。

3.完善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世界,创建“绿色上网”。政府与学校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减少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在校园内建立“绿色网吧”,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在校内上网的学生实行收费优惠,吸引大学生在校内上网。

4.根据网络时代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认识和重视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采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普及有关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会科学地规划人生和有效地利用时间。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6-7.

[2]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3.5.

[3]杨志坚.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4.4-5.

[4]刘海龙,张立志.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232-234.

[5]王玉兰.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心理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2):59.

[6]尹翔.试析高校如何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J].希望月报,2007,(9):39.

心理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病、发展和转归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本文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探讨加强身心护理的重要性和体会。

1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分析

1.1 紧张恐惧情绪 由于病情急、重、疼痛持续不缓解,对疾病知识的缺乏,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紧张、 恐惧心理。

1.2 焦虑抑郁 有学者报告[1],冠心病患者入院的3~5 d抑郁逐渐明显,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抑郁情绪可表现为许多躯体和行为症状,如胸闷、 乏力、 食欲减退、悲哀面容、活动迟钝,被称为自我梗死,可影响病程。有研究报[2],至少80%的心肌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原因是担心死亡,被遗弃感以及躯体症状等。心肌梗死康复后,相当长时间内患者仍有一定的心理变化,有的可表现为严重抑郁、 焦虑,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症状,虽然顺从康复计划,但被动依赖,心境低沉、绝望等。

1.3 人格特征中有明显的掩饰倾向 M.Friedman和Rosenman(1974)[3]等专家通过大量研究认为A型行为模式是造成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不但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而且是发病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A型行为模式表现为争强好胜、敌对倾向、时间紧迫感、醉心于工作等。

1.4 起病前一年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明显增多,主要是负性生活事件为:工作学习中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成员重伤或死亡,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受个人人是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个性等多种中间因素影响,从而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

2 护理

2.1 针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疾病治疗相关信息及疾病康复知识,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不良影响。

2.2 当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时,应耐心地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结合松弛疗法和生活指导。护士对患者应热情、仔细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的价值与意义,让患者倾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以减轻其焦虑和抑郁。

2.3 对A型行为患者配合心理护理和心理咨询,指导矫正A型行为类型及信念。针对“高度时间紧迫感”特征,指导患者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时间表的安排上注意留有余地,减少由此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针对“过分的抱负和强烈事业心”特征,劝导患者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只要尽全力去工作就无愧于此生;针对“强烈的竞争性和敌意”的特点,鼓励患者学习运用克制、 宽容和幽默感处理各种问题,帮助患者协调人际关系,选择知心朋友;针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特点,帮助患者学习各种放松术,如音乐放松,暗示催眠放松,沉思静坐放松。

2.4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体验,让患者宣泄内心深处的烦闷、消除急性生活事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此外,可指导患者改变认知方式,用辩证方法看待问题,凡事不要只看到消极方面,还应看到积极的方面,从而减轻各种刺激对心理的影响,逐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对困难及挫折的承受力。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身心护理,促进了冠心病患者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参 考 文 献

[1] 姜乾金.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医学,1998,29(9):457-459.

心理分析范文7

大学生身心健康心理特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全世界的共识,对作为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是各国研究的热点。虽然从社会主流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受到多元价值观及文化多样性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为理想远大,但目光狭隘;独立意识强,但作风散漫;个人意识强,但集体主义观念弱等特点。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对大学生的管理及课程的设置大为不同,加上不同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和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等,使得部分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自从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增多,范围也随之扩大,然而不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同样会大学生们带来新的问题。来自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也发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有利于解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为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

大学一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性格热情、情绪较不稳定、敢作敢为,表现出缄默孤独、情绪激动和紧张不安等心理特征。

由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学校迈进大学的校门,他们都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敏捷度,学习比较认真刻苦。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对大学比较失望,与理想中的大学从在这明显的区别,还有的同学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对寝室限电、食堂饭菜不满、想家等)这就造成了他们很大程度上的情绪问题。刚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新鲜感,对很多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踊跃地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各种社团活动并且富有激情的去结交新的同学朋友,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还有的同学对大学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很不适应,由此导致他们中的部分同学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一些同学在第一次大学考试中就被亮了“红灯”,使其对大学学习显得比较焦虑和烦扰,表现出紧张不安的心理特征。

二、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

大学二年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处事更加精明得体,但学习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趋向保守,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其他各年级学生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

经过大一的学习生活,大二的学生已变得比较成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很大的了解,办事不再像大一那么鲁莽,想象得也比较周到,变得沉着冷静,趋向保守。大二年级的学生不再像大一那样单纯,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要忙着各种活动,性困惑和性幻想及对异性的渴望会使他们分散精力,以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也随之下降。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家都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自己单独的人际圈,学生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敏感。大二这一年也是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也是“考证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如若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大学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

三年级大学生自制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增强、思维更加合乎成规,但是大三学生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大三学生和老师、同学之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是困扰大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有的同学会在大二过渡到大三前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一段迷茫期。毕业以后的走向,尤其是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提前到来会加重大三同学的负担,使其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四、大学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

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性格更加开放、人际交往水平显著提高,但自信心、自我决断能力下降,他们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上述心理特点的主要原因有:

考研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同专业、同班同学的竞争和其他学校学生报考相同专业研究生的压力。找工作带来的压力同样很大,找一份自己既喜欢薪水又不错的工作来说难度很大,再加上社会人士的竞争和一些家庭及社会因素会给毕业生空前巨大的压力。大学期间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和记忆会使部分学生难过甚至产生报复心理,可能会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更有甚者将这一切怪罪与学校并对学校的公物大肆破坏。大学期间的恋爱很可能会随着毕业的到来走向尽头,情侣之间可能因为工作问题或者生源地等问题而分手,这对那些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2]李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

[3]欧阳江宁.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其引导[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

心理分析范文8

    2000年11月~2001年7月对以下五个病种进行了分组对照护理:冠心病(119例)、肝癌(54例)、盆腔恶性肿瘤(31例)、贲门癌(11例)、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及胆管支架置放术(14例),共计229例。其中男139例,女90例,年龄20~85岁,40岁以下者20例,平均57·87岁。依诊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114例,对照组1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意义。

    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做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实验组则从病人入院、手术至出院各环节贯穿心理护理。

    2·1入院帮助转换角色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通过热情、耐心、周到的护理,使其尽快实现由社会角色到病人角色的转换。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获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为以后各阶段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基础。护理人员在此阶段应掌握病人的个性特点,使术中心理治疗能因人而异,恰当有效。

    2·2术前端正手术认知

    对于手术病人各种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和主观片面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医护人员的权威性解释,介绍介入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必要的手术知识信息,并利用病人求治的愿望和潜力,指导建立起合理的认知态度,对手术有较为实际的看法和心理准备,确立适当预期。

    2·3术中实施心理治疗

    安排舒适的手术体位,于手术准备阶段带病人做深呼吸放松[2]治疗,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平稳,肌肉、关节、韧带放松,利于股动脉穿刺。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手术室做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以增强病人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依病人个性特点,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2·4术后加强心理护理

    术毕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因此,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床24h、穿刺患肢制动6~8h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3]。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增强其康复信心。

    2·5出院健康心理指导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4]。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应对不良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巩固治疗效果。

    3结果

    3·1通过术中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波动小,对照组则波动较大,两组生理指标的稳定性有很大不同。

    3·2实验组无因心理因素导致手术不顺利,术后康复快;对照组术前1例因过度紧张、焦虑,于术日晨死亡;术中11例股动脉穿刺不顺利;2例憋气配合不良,5例因紧张致耐受力降低,手术欠满意,经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手术顺利程度差异有显着意义,χ2=20·54(P<0·01)。

    3·3术后随访虽未做统计学分析,但显示实验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普遍存在生活态度乐观、自我评价比较恰当的良好心理状态。

    4讨论

    4·1心理护理应贯穿全程

    病人从入院到手术至出院,其间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情绪常有波动,每阶段的心理各有特点;介入手术又存在接触放射线的问题、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性危险,病人在局麻状态中,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手术进程顺利与否,随时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需要端正病人的认知和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治疗,避免一劳永逸或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及做法,使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共性化心理护理做到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对特殊病人则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每个阶段都对病人的积极配合、正确努力予以肯定、表扬,以鼓励病人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自身潜力。心理护理工作还要体现出双向性的特点,即护士在自觉为病人做心理护理时,通过启发、引导,调动病人有意识地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主动向护士提出咨询,在护患互动中,取得护患双受益。

    4·2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有助于疗效巩固

    心理社会因素是许多病人身体康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5]。介入手术不仅消耗了病人的体能,也使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得脆弱,依赖性增强。因此,该阶段心理应对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病人在疾病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将病人的心态由被动接受帮助引导为主动调适应对。帮助病人增强康复自信心,正视现实,消除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指导病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改善全身状况,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巩固治疗效果。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对病人术后康复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究竟作用多大,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4·3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要求

    4·3·1护理专业技能病人心理问题与自身疾病有很大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熟知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熟练,急救物品齐备,工作有条不紊,对病人起到一个良好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心理分析范文9

【关键词】心肌梗死 心态分析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57-01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1]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文对我院105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调查,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心肌梗死患者105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8例,急性心肌梗死77例。男79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32―89岁,平均年龄60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和病人以及家属口头谈话、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的方式。

1.3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 105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理调查结果

2 心理分析及对策

2.1恐惧、焦虑、紧张心理:首先,急性期发病较突然,病人心理准备不足,剧烈频繁的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且有濒死感,容易使多数病人怀有恐惧、紧张、焦虑心理[2].其次,由于要面对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一系列的操作,更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感。再次,从外在表现来看,性格外相的人通常表现为神情紧张、惊慌失措、语调低沉软弱、躯体不敢活动、惊恐死亡即将到来。性格内向的人表现为镇静,反应变慢,并无惊慌失措的举动和语态,但他们的内在恐惧并不比外向型的轻。作为医护人员在抢救时要迅速给予病人氧气吸入,可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缓心绞痛,可避免梗塞范围扩大。同时主动热情,耐心询问病情,多陪伴在病人身旁,告诉病人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一般要卧床休息2―3周,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让病人感觉身处安全的环境,减轻恐惧感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悲观、抑郁心理:由于患者突然发病发,毫无思想准备,且病情重,大部分病人即使家庭的支柱又是单位的骨干,突然的患病让他们担心工作能力丧失,从而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此外,部分老人因儿女要工作不能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陪感孤独。再加上部分人担心医疗费用过于昂贵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也是产生悲观、抑郁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急性病人,及时组织抢救,工作认真,技术熟练,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并主动与其谈心,及时与家属联系,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关心,向他们说明病情变化及预后,向其介绍疾病知识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向他们介绍医生在治疗此类疾病的成功经验,从而解除他们的悲观、抑郁和焦虑心理,稳定病人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3期望照顾心理:大部分患者常认为自己的疾病较重,因此希望得到重视,得到经验丰富、技术高明的医生的诊治,得到护理人员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医护人员要做好一般护理工作,对急性期卧床的病人,要指导病人床上解大小便,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并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两天无大便者,按医瞩给予缓泻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肠,无效时可给甘油灌肠,并避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液灌肠。必要时用指套取大便,排便时一定要有专人护理,如何保证溶栓后的效果,避免心功能障碍及心率失常,顺利解决病人的大便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巡视时重视和发现病人心律失常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心衰前驱症状,重视患者的主诉,如出现胸、心前区不适,心悸和气短、发现病人不能平卧,呼吸急促、紫绀等症状时应及时的测量心率、血压、脉搏,及早发现和判断急性左心衰,迅速将患者半卧位,双下肢下垂于床沿,静注速尿、吸氧,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平时要主动热情地和患者交流,询问其病况以及病人心理感受,当患者谈及病痛时要表示同情,取得其信任。让患者感到被重视和照顾,以满足患者渴望被关心照顾的心理。

2.4 盲目自信心理:有的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差,生活习惯不良,作息时间无规律,疼痛一缓解,就觉得自己的病好了,没有什么问题了,根本不重视此病,还有的人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完全不把此病当一回事,照样吸烟喝酒,暴饮暴食。医护人员应对其重点进行健康教育,建议其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指导病人调节饮食,以低盐低动物脂肪为宜,少吃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食物,注意营养搭配,多食绿色蔬菜,保证营养需求。肥胖者宜控制食量,减少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劳逸结合,远离烟酒,以减少诱发因素。

2.5总之,心肌梗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身疾病,受情绪、心理状态等的影响较大,作为医务人员,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抢救是延缓病人生命的重要方法,医护人员一经发现,应立即心前区叩击,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早期识别和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适时预防性用药,采取有效、正确的指导性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及发生心肌梗死的康复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