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内外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7:15

国内外建筑论文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理论;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将自己的建筑理念总结为“两观三性”。“两观”即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何镜堂院士创造性地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两观三性”

在“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中,整体观就是设计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地域性是说建筑要跟当地的环境、气候和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文化性是指建筑不仅要满足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还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时代性是指建筑既要跟上这个时代的精神,还要与这个时代的材料、技术相适应。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两观三性”中的整体观

整体性被认为是建筑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现代建筑学认为: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形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无论在任何一个组织层次上,结构与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内部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的结构与和功能的整体性。同时,建筑空间结构的所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每个元素仅仅由于它的场所位置及与周围元素的相邻关系,而被环境整体有意义地接受。改变一个元素常常意味着以某种方式改变整体。所以建筑应该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考虑。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外部要素包括城市规划、街道、气候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然而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所包含的外部要素。因此,外部要素和环境也是建筑设计整体性要注意的内容。

当今建筑设计整体观还体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也就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建筑的创作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整体过程。

建筑设计整体观的体现——何镜堂的作品分析

何镜堂的“两观三性”概括阐述了建筑的精神内涵。此种建筑思想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特别是作为最基本特征的整体观。何镜堂的所有作品中最多的应该是校园规划了。武汉大学校园文科区的规划设计就是一个注重建筑设计整体观的很好例子。

武汉大学文科区建筑群用地东、北两面紧邻东湖风景区,西、南两侧紧靠珞珈山主体。文科区的建筑群风格秉承了武大整体校园风格,古典细部同现代手法相结合。建筑外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并以灰蓝色屋顶加以统一。建筑入口关键部位运用壁柱线脚等传统形式加以强调。建筑材料与颜色也同校园已有建筑取得相似。同时,建筑群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取得了较好的和谐与共生。新建筑延续了老建筑的风格又不失个性,成为武大又一风景线(如图1所示)。

图1 武汉大学老建筑(上)和文科区建筑(下) 图片来源:自摄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是何镜堂的另一代表作。中国馆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中屋架与斗拱造型的抽象提炼,运用现代构成手法生成一个层层悬挑的立体造型体系。何镜堂在发扬建筑的民族性时,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结构,而且综合考虑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包括景观设计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意境。

观点比较

何镜堂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使用和精神的结合。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城市相融,布局和风格服从城市整体机理和空间形态,为城市添光彩;建筑应当融于自然环境,反映气候特色,布局应该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山水相融;建筑应该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延伸地域人文地理信息。

同样,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也认为建筑与地域环境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认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也就是说地区应该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予以考虑。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的、智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齐康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其建筑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在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结论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加快,建筑越来越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让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筑理论是指导和监督建筑业的一个理论系统,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更新的。建筑理论是建筑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建筑理论是建筑的灵魂。没有理论的支撑,建筑就无法进行。何镜堂创造性的发扬了岭南建筑学派的“现实主义学术传统”,提出了“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为当代中国建筑的“中国性”的创造探索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8):3-4.

[2]陈忆军.登上建筑的圣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J]. 中外建筑,2008,(9):52-59.

[3]李海潮.两观三性——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的建筑观[J]. 美与时代,2010,7:32-35.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

[1] [2] 

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滨水;建筑空间形态;非线性设计

0.引言

建筑非线性是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分形几何、拓扑几何等为理论基础,以德勒兹的相关哲学思想,如:游牧思想、逃逸线等为媒介,以20世纪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利奥塔、雅克・德里达等人的去中心性、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非标准数学分析、新陈代谢为主要思想,指导建筑创作思想、过程和方法探索。建筑非线性设计理念作为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正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将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标志。建筑非线性设计方法在城市滨水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的实践,是塑造特色城市空间的可供研究应用的重要指导方法。国外有众多的滨水特色城市,我国也不例外。

1.取向选择

建筑非线性的研究近20年来在国际范围内一直在进行着。,国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形态如建筑非线性的历史、分型理论、拓扑学、混沌学等方面和一定的建筑实践方面。研究表明建筑非线性在建筑形态、空间上具有复杂化、动态化、多元化的趋势。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建筑单体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周边环境对建筑的非线性控制要素至今尚无一定的分析,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建筑非线性的理论体系尚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形成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同时缺乏对环境意识的共同关注,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研究,这也严重阻碍了建筑非线性的发展。这种研究思路的单向性使得建筑非线型的碎片化以及形式的爆炸似乎与传统的城市肌理形成激进的对比,并且和其它的建筑也较难形成很好地联系以共同构建出明晰的公共空间。因此,如何进一步融入到环境中,是此类建筑要面对的课题,已成为建筑设计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和热点问题。

2.当前动态

2.1国外方面

国外相关建筑非线性理论研究起步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在非线性领域,认为一个线性系统是通过两个重要的假设来定义的。其一是有关线性因果关系的假设,即原因和结果是按比例相关的。相反,非线系统表现为相互间的因果性与整体性。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因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所以,初始条件中一个微小的变化或干扰可以导致一个不成比例的巨大变化。一个非线性系统还假设,整体并非其各局部属性的总和非线性关系作用时表现为各种形状的曲线,比如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都是非线性的。在建筑领域,Robert Venturl认为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认为对于建筑复杂性问题的关注是源于一种对现代主义简单化与直线式思维的逻辑的反叛;另外,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有相当一批建筑师正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将这股潮流的影响扩大,尤其是国外建筑,他们包括OMA、MVRDV等建筑师和事务所,建筑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设计了很多优秀作品。如格莱格?林的胚胎住宅、FOA的日本横滨港国际候船室、渐近线的荷兰水上码头、联合网络工作室的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美国的父母住宅、日本的鱼餐厅等。

2.2国内方面

国内对非线性建筑的研究才刚起步,只有一些比较概念性的文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徐卫国教授在这领域,做了比较多地工作。他认为建筑受非线性科学的影响,已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认为在形态上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的形体,建筑形体的形成是对各种复杂因素的设计研究过程的结果体现,同时非线性建筑在设计及建造上充分依赖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此影响下,魏春雨提出了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国味”的见解,指出从历史、乡土和民族三个方面去看待地域主义,并以石,土,荒,麓,泽,丘等为主题彰显出本土建筑的自然、生态、文化、科技等地域性的理解与尊重。

相对而言,国内建筑非线性的设计作品较少,主要有:2008年,扎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两块珠江之远古天石,是国内第一座运用隐喻的非线性建筑实践项目;2006年,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YOSUKI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的“玛丽莲?梦露大厦”设计权,标志着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已经开始了创意中国的时代,方案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强调建筑使用空间的非均值化、外观造型的简洁和多变的韵律;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武钢博物馆,几乎全部“武钢造”,包括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地面上的螺纹钢板、各种钢铁门窗等,应用非现性的设计手法,反映企业性质、历史、工作流程,室内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的超三维空间设计、钢板、石材等多元化材料的运用、视觉空间停泊点的多维设计也成为成功之作。

国内外学者在建筑非线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建筑的非线性研究理论体系和材料性能、辅助设计技术的限制,以及不同建筑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建筑非线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造型艺术上,建筑师凭着对自然的感悟,将非线性语汇运用到设计中,体现出自由的造型、复杂灵动的空间,多数是无意识的运用,并非真正的非线性设计,对影响建筑设计变动要素的规律性研究、建筑材料的多元性如木材的研究、非线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建筑非线性的基本特点出发,借助NURB、CA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中国传统木结构在建筑非线性中的继承性使用,探讨我国滨水环境变动要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3.结语

城市滨水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在体现建筑与水环境关系方面应用这种内、外互动的非线性的过程设计方法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城市特色往往首先体现在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尊重城市自然环境特色的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设计理念。因此,城市滨水区建筑空间形态的非线性设计方法,是彰显城市滨水区环境特色,进而形成城市特色之可行的设计方法。郑州也不例外,郑州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扩张,使郑州特色城市滨水区空间的“显露”与“保护”,滨水建筑空间形态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起、承、转、接之关系问题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应用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中知识与信息的意义日益增强,世界正在演化成为一种知识经济,教育建筑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教育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其建筑可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水准与技术发展现状。高等教育是民族复兴、

国家强盛的重要依托,科教兴国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无疑是这一战略的一支主力军。因此,高校建筑设计“炙手可热”。

建筑学系教学楼的设计与功能

想了解建筑学系教学楼建筑设计,首先要观察这类建筑所满足的功能要求。“功能是分析和说明建筑活动最基本的工具”“人们把建筑用于专门的目的,由于他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对该建筑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无论该建筑是他们工作、睡眠、祈祷或是游戏的场所。”作为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筑学系教学楼应起到贯彻教育思想和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场地的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为建筑系学生感受空间和环境的最直接的对象。

建筑学教育与其教学楼的设计

一个建筑学系的教学与其教学楼并非100%吻合,现代教育普遍遵循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空间也会根据不同的班级的规模形成相对合理的教室规模。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单纯的班级授课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

教育的需要。现代建筑教育提倡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建立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这些就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中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转变,更加开放和灵活了,如何规划设计好与之适应的教学建筑,塑造高校建筑学院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以适应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需求是现代高校建筑学院教学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建筑学研究的方法

国外大学在建设投资、建设技术水平、教育方式等都与我国有一定区别,因此我国大学教学建筑的设计还需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学科设置特点以及高教事业发展动向等,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育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和相关的理论,以社会调研与逻辑分析的方法为主,使用归纳法对建筑学系教学楼的发展做了总结,运用建筑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对比研究、系统分析等相关知识,从建筑设计及建筑教育理

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论证和实地调查对建筑系室内外空间特征、组织方式和形象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即建筑学系教学楼的发展与建筑教育相适应的特征。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①收集、整理、研究和消化相关的著作、文献、史料和资料;

②进行前期初步调研:了解掌握目前中国各种有特色的建筑学系教学楼设计的基本情况;

③进行深入调研与实践工作,以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访问、观察、摄影等多种方法,总结出建筑学系教学楼的设计方法。

④虚心听取各方指导、建议和意见,修改论文不足之处。

建筑学系教学楼的主要功能内容和空间构成

1.教学楼的主要功能内容.

1.1 教学

建筑学系教学楼的教学部分根据教学的需要,以课程设置为依据,主要分为教室、实验室、资料室等。教室以专业的设计教室为核心,辅以评图室、展厅、多媒体教室、机房、美术教室等。实验室包括物理(声学、力学、光等)、模型、色彩等辅助教学的实验室。此外为了增加与外界的信息和理论等的交流活动还配有多功能报告厅。

1.2 科研

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的院系除了教学的功能外还承担科研项目,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决定了一个系在相关领域中的位置。建筑学系通常以教授为负责人,吸收青年教师加入,以共同研究的课题为中心成立建筑师工作室或由授课和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组建成教研室,兼具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功能。

1.3 管理办公

院系都拥有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所需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设备用房等。

1.4 教学楼的空间构成

建筑空间的存在形式和分类命名具有多重性。它们分别具有自己的空间形态特征。按使用性质可将建筑学系教学楼空间大体分为:基本功能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空间形态是建筑空间的环境基础,它决定着整个建筑空间的整体环境气氛、效果和视觉感受。建筑系教学楼属于教育建筑的一种,它既有与其它教育建筑相类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独有特征,成为有别于其它的一类。

2.基本功能空间组成及其设计要点

基本功能空间是构成建筑学系教学楼最基本的单位,在分析教学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时就是从单一教学空间入手的。空间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功能需求,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而基本功能空间的特征具有内向性与独立性,它保证了学习、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于外界的干扰。基本功能空间按其特定的功能进行区域划分,这样便于管理和使用。建筑系教学楼功能空间按照主要教学计划的要素可分为三个方面:教室、专业教育用房、管理和资源区;按照功能对空间的私密性程度的不同要求对空间进行分类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3.教学功能空间的空间特征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为根本,更有意义。高校教学楼建筑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教学的满足和教学活动的保障通过系楼内这些功能空间来实现。建筑系的教学空间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建筑的主体空间,其建筑系馆的空间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上。尤其是设计教室和评图室具有与其他专业教学楼教学空间不同的特性。随着现代“开放式”建筑教育的趋势,教学功能空间要求建立更适宜建筑教育的空间需求,更适宜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的生动活泼的空间环境,让学生们,以及师生问,能在课堂“内”与“外”自由交往、平等地交谈、互相学习。

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必引起对所处空间环境要求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建筑系教学楼的空间设计,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教学空间特点。作为建筑教育的物质载体,它不但要为教学活动提供所需的场地,并应体现出建筑教育思想的内涵。它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受教育者对于建筑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编著,透视建筑教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史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表皮围护界面建筑艺术 形式语法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AB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clarifying the form andimportance of the surface reappearing architectural art. Combined the engineering fulfillment, carry on thorough analysis and make new annotation to it,and put forwardsome problems of modern surfacetheoreticalresearch that need to be noticed.At last carry on an outlook to it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surface ,enclosureinterface ,architecturalart ,form phrasing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品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岁月的烙印,历史的记忆,场所精神等都可以通过建筑表皮的塑造加工获得。表皮是建筑构成三要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把建筑划分为体量、表皮和平面三部分)之一,它对建筑外立面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皮的概念及其作用

“表皮(surface)”不是一个清晰和单一的概念,与此相反,它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建筑表皮通常被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围护(enclosure),然而根据不同情况,建筑表皮可能指向围护结构的表层或围护结构自身。

建筑表皮对建筑设计意义重大:1)在建设场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依靠体量以及体块的穿插组合取得外部空间艺术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时候建筑的体块比较单一,处理的不好往往显得呆板,单调。建筑表皮恰恰能弥补这个空缺,它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界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生动丰富的内涵。可以在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内部空间等方面大的格局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外立面材质、肌理、色彩的精心处理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3,1固定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将欧几里德几何体进行分解重构,强化面片的表现力,然后又对面片的肌理,材质,色彩等方面进行有机组合,赋予某种文化内涵,使其保持一定秩序,反映某种历史的记忆或者时代精神,以满足群众心理和视觉方面的要求。这些建筑立面外皮上的面片如果是不可变动的即为固定表皮。它是最普遍的建筑空间围护形式,主要由木材,钢化玻璃﹑砌块﹑金属等几种材料制成。木材表皮需要对木材进行防腐,耐久等性能的处理后才能使用,它在国外的中小型建筑中用的比较多,国内目前运用的并不多,下面就其他几种材料分别介绍。

3,1,1钢化玻璃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钢化玻璃表皮即玻璃幕墙系统可以在建筑中营造出许多曲面形体,给建筑平添几分生气和灵性,使许多抽象的建筑概念得以实现,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美化了建筑的空间形象(见图6,图10,图12,图13,图14,图15,图18)。

3,1,2砌块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砌块表皮即用砖等块状材料砌筑的建筑立面外皮。它可以使单调呆板的墙面充满空间层次感,肌理感,并赋予其建筑历史的痕迹与记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使人浮想联翩,深悟建筑的底蕴而又不觉其肤浅平淡。“建筑是人类历史的石头记”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见图3,图5,图7)。

3,1,3金属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金属表皮即用铝合金型材,铜皮,铝扣板,穿孔铝板等材料制作的建筑外立面,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现代,富有时代气息。同时,它可以塑造各种曲面,形成各种意象,满足群众对建筑形式视觉冲击力的要求(见图4,图8,图9,图11,图18)。

3,2可变动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如果建筑护界面是由可变动的面片构成,则形成可变动表皮。它是一种生态﹑高效﹑节能,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制造而成的先进的建筑构造。目前各国都在加紧这种构造的技术研究。比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在1987年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时,将27,000个铝制仿相机光圈形式构成的“快门”置入南面表皮的双层玻璃内。这些构件符号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图案特征,注释阿拉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些光电单元与计算机相连,利用气控方式调节阳光光线通过其表皮的量。在这里,信息符号被置入建筑表皮内,成为建筑表皮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美中不足的是当天空稍有云层变化,走近建筑就可以听见表皮内电动机自动运转发出的嚓嚓响声,使人产生误会(见图1,图2)。目前正在研究并准备投入批量生产的可呼吸表皮墙体,可以随着室外温度,阳光辐射强度的不同自动开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及其照度,使室内获得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更加有利于工作与居住。

总之,可变动表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其性能进一步完善,它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外立面首选的实施方案(见图16,图17)。

建筑表皮理论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表皮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沿革了数百年,已有不少学者不同程度的做过研究,其中不乏优秀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历史上或目前建成建筑的表皮评价和作品介绍上,很少有基于建筑设计实践的理论研究,很少触及表皮技术本身,这种成果显然不能被工程实践采纳,研究初始的意义也大打折扣了。

因此,笔者觉得今后表皮理论研究应该:1)避免对建筑设计实践毫无意义的纯理论研究。建筑是宏观的空间组合体,不是微观离子的叠加,具有很强的工程性。那种将建筑表皮视做建筑立面外层同原子一样薄的一层表面物质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任何脱离工程实践的理论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积极探索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应用性很强的表皮技术,使其加速向设计实践转化。3)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使之成为现代表皮技术创新的源泉。

结语

积极发展表皮技术,使之为经济建设服务,探索表皮技术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表皮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建筑工程实践,立足于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这样才能有意义。否则,虚无缥缈的理论假说不但不能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会将其带入死胡同,使人功亏一溃。

图片目录:

图1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透视及立面局部放大图

图2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室内效果及可变动表皮局部放大图

图3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某大楼砖砌体表皮效果

图4 瑞士提挈诺学派建筑师设计的某大楼铸铁花饰表皮效果

图5 安徽皖南某民居砖砌体表皮效果

图6瑞士提挈诺学派建筑师设计的某大楼不透明钢化玻璃表皮效果

图7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某大楼砖砌体表皮效果

图8南京奥体中心某场馆铝扣板金属表皮效果

图9南京奥体中心某场馆铝扣板金属表皮效果

图10南京图书馆新馆绿色镀膜钢化玻璃表皮效果

图11南京图书馆新馆穿孔铝板表皮效果

图12南京图书馆新馆绿色镀膜钢化玻璃表皮效果

图13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绿色透明钢化玻璃表皮主入口处效果,它就是在建筑空间,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外包绿色透明钢化玻璃表皮取得艺术效果的

图14南京图书馆新馆绿色镀膜钢化玻璃表皮室内效果

图15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绿色透明钢化玻璃表皮临街面效果,该馆以“琢石成玉”—多彩圆润的雨花石,晶莹剔透的巨型碧玉,为设计意象

图16可呼吸表皮室内外效果

图17可呼吸表皮的原理分析图

图18广东东莞富民皮具城办公楼铝扣板及钢化玻璃表皮效果,该楼以一群婀娜多姿的模特缓缓走来为设计意象

图片来源: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16,图17引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宏教授《建筑材料,构造和结构的生成与表现》课程课件

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为作者拍摄

图18来自深圳三鑫钢结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原著诺伯格.舒尔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尚林出版社

冯路.表皮的历史视野.建筑师第110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群.空间、构造、表皮和极少主义.建筑师第84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晓晖..追踪建筑表皮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3

刘涤宇.建筑表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3

陈志毅. 表皮,在解构中觉醒. 建筑师第110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建筑学 教学 改革

21世纪,建筑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教育与学生素质,特别是建筑学和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世纪,认真探讨建筑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我国的建筑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先进建筑学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与广义建筑学地诞生充分说明了建筑学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师徒交接地手艺活,而是一个及景观,人文,经济,以及心理的综合学科,这就新形式下地建筑学教育教学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新高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学教育起步较早, 学习研究他们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经验, 对于明确建筑教育的改革思路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但在教育思路、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成果评判等方面具有相近的特点。国外地学科协同创新理论开始地比较早,俗称广义建筑学理论: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学专业的研究范围已不仅着眼于空间与时间, 而是融合进了更多的人文、环境, 这一现象被称为广义建筑学。研究其高层次的教学情况对我国的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历史相对较短。1978 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建筑学专业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建筑学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建筑师注册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建筑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建筑学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由于在20 多年的时间内,建筑学教育经历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变革,缺乏一段稳定的过渡发展期,导致目前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内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缺乏理论性研究能力、知识体系单一、交流与表达能力欠缺等方面。对比发达国家的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不难发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办学思路,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建筑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有连续性的提高。

二、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现状

80 年代之后,我国建筑师以及建筑院校的师生在国际竞赛中频频获奖。我国建筑院校师生参与国际竞争的热情与渴望是我国建筑教育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为我国建筑师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也吸引了外国建筑师和国际建筑界的浓厚兴趣。在国内主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竞标当中,国外高水平建筑师事务所带来的不仅是竞争力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种先进的工作模式、思维取向和隐藏在其后的教育体制。以上诸方面从不同层面体现出我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的全面了解与多层次交流,建筑学教育也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冲击和影响。总体上讲,有利因素有:多元的建筑理论思潮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教学工作更多地围绕实践需要展开;教育体制逐步向国际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学专业教育, 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缺乏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建筑学的发展在观念上是广义的, 要更加广泛、更加综合、更加实际地贴近人的生活。建筑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扩大视野, 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 既要有科学的专业训练, 又要有人文学科的培养。未来的建筑师将不只是和传统的土建工程中各专业人员打交道, 也不仅仅是和建筑工程类的工程师、规划师打交道, 而是要跨出建筑类各专业的范围,与更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专家合作, 把各专业理论融汇于建筑。

三、建筑学专业改革的方法

1.逐渐转变建筑教育观念

建筑系学生普遍有一种不良的倾向,也就是说专业学习偏重于建筑构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而普遍忽视建筑技术。建筑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安全和建筑材料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及规范、建筑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内容。上述相关的技术课程部分已开出,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究其原因,以前大部分建筑的功能和技术比较简单,因而建筑设计偏重于建筑的造型和图样表现。学生深受其影响,而目前建筑功能日趋复杂,建筑技术也随之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建筑技术的学习。这几年,我国实行的建筑师注册制度(考的内容有建筑技术),也将促进建筑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发教育各个层面的改革。

2.拓宽专业口径

实现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随着建筑业发展,其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如:房地产开发业、室内设计装修业、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制作、透视效果图绘制等。它们每年也需要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学生毕业生,除了到各级设计单位工作外,还有多种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除了设计能力外,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公关能力等也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再加上,大学毕业分配后,岗位轮换现象也日趋普遍。昔日的人才讲究“深”与“精”,当今社会要求复合型人才,则追求“博学”而“面广”。因此,在教学课程体系上,除应满足基本的职业需求条件外,应尽量拓展教学体系上所能覆盖的知识范围。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风水 风水设计 风水文化 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广泛应用。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包含了建筑风水的因素。无论是皇宫建设、皇陵规划,还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风水学的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风水学开始传入西方,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风水文化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外国建筑在设计中都受到我国风水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风水元素。建筑风水学和现代房地产进行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风水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区南端,海尔大道的东侧沿线。工程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内商业价值较高,项目以高起点的商业天街定位进行打造,预计建立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商业圈。工程地块狭长,在建筑平面图上呈现出两排沿着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两排建筑形成一条商业街的模式。建筑由商业群房、五栋点式高层住宅和地下架空层商业建筑组成,周边无较大型的绿化用地,建筑绿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进行种植。(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3.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

3.1.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概述。

建筑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我国的风水文化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沿袭下来,通常人们都认为是趋吉避凶的术数或是一种民俗、一种人与自然环节的学问。建筑的风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所在,通过建筑风水和造园学、营造学等其他科学,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风水是研究地理磁场和生命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所处的磁场,来提供有利于人体的环境。众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场,各个生命体也存在磁场。地球的磁场影响着人类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对人类的“运气”造成影响。各类建筑工程中,达到城市规划,小到个人家庭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人体同地球磁场相协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普遍认为地球的磁场主要是通过位置来对人体产生影响,一般对住宅区和办公区等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较大,地球磁场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业主的情绪,重者会损坏人类的身体健康。

3.2.建筑主体结构形状和建筑风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体呈曲形,通常外墙颜色有浅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黄色皆属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属“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远流长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较为新颖,显得较为时尚,但由于整栋楼的中心点通常不在楼宇内部,即风水学上所说的没在中宫之位,一般不适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属“木”的建筑物是适合建筑和人体,由于水生木,因此该建筑可以作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长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风水学中,木代表树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从事文艺、研发、教育、服侍、创意等工作或相关行业,其主体颜色为浅黄色。风水中为,黄色属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风水中,火生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长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会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认为木形建筑比较适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属“火”。建筑风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状,而不规则的形状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来祸事。若建筑下部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点,可称之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较矮,通常都是厚实而宽阔,形状方厚而稳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场较为稳定,此种建筑通常适合从事政治或用于办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为金形楼盘。金形楼盘适宜从事金融行业。

3.3.建筑环境及建筑风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风水。

在建筑的外部环境中,存在三种情况,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如果存在类似情况,需要考虑各个建筑平面关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环境煞气。外部环境煞气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对建筑或人体所不利的磁场。外部环境煞气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斩煞、路冲煞、磁电煞、反弓煞、孤阳煞等。

2)外部环境阴气。所谓外部环境阴气,是指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伤、凄惨的心情等不利人体健康的磁场,通常由于阳气不见,所以阴气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则阴气和湿气较重,容易滋生细菌,长久居住必然有损身体健康;建筑位于殡仪馆、墓区、庙宇附件时,由于悲凉的气氛,容易造成建筑内部的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3)外环境秽气。外环境秽气主要是指臭气熏天、瘴气连天,对人体产生不利磁场的环境。垃圾场、贫民区、烟囱、排水沟等容易造成人体郁闷自闭,导致人缘缺失。

(2)建筑内部格局和建筑风水设计。

1)大门的格局。建筑中,大门的磁场在建筑风水中代表事业,大门对内的区域称之为内名堂,即所谓的玄关;大门对外的空间区域称之为外明堂。建筑的大门内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强阳性磁场。大门的外明堂宽敞,而内明堂则较为狭窄,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气流运行不畅,造成气不聚。在建筑风水中,通常为宅大门大,而宅小则门小,需要搭配和谐,要注意阴阳平衡。

2)客厅格局。一般情况下,客厅都将客厅置于房间的最前面,而将卧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设计中,存在某些开发商为了营销效益及需要突出与众不同,往往设计为最前面为卧室,而将客厅放置于卧室的后侧,此种结构在风水上称之为退财之所,由于将内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纳气不畅。建筑风水认为,明厅暗房,要求客厅要保持明亮宽敞,这样才能纳气催旺,但有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气散,面积过小,则不利于聚气。除此之外,客厅要具有足够的阳光,由于阳光具有驱暗智利,能助长阳宅生旺之气,才能让人生机勃勃。

3)厨房格局。住宅厨房一般不适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厨房属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属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适宜布置厨房。在进行厨房格局布置时,要注意厨房要和房间相配合,根据房间大小,来合理分配厨房的大小。另外,厨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间,要利于气流的稳定及通行顺畅。对于复式住宅,在厨房上不要设置成为卧室,也不要在将厨房放置在卧室和卧室之间,在厨房旁边,不要设置小孩的房间,更不要将床依靠在卧室和厨房相邻的墙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气太重,影响小孩的性格养成。厨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这样才能造成磁场良好,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4)卫浴格局。

《易经》有云,乾为天,为西北,为尊贵之所。建筑卫浴在风水中属于坑脏之所,因此不适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设计卫浴面积时,要根据房间面积来进行合理配套,若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安排较大的卫浴面积,房间较小时,卫浴面积也较小。卫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利用阳台的辐射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内的清洁卫生。

4.本工程建筑设计及风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较高,学校在外,有堡坎;东北位置较低,门前即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个用地的地块为狭长形,沿着公路一字排开。在建筑设计取向时,设计为巽山乾向。由于八运当旺,为财官两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点为气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贫、始吉终衰。为了避开不利影响,要将大门开在“乾方”。在民俗传统中,通常认为“乾”为极贵之位,正所谓乾方贵气太盛,常人不敌,虽然大门开在“乾方”,但要经过调整才可使用。大门位于“乾”位,同时也是驿马之位,言外之意为贵人驾马而来,所以可在大门外设置铜制麒麟一对。工程大门方向为巨门,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从立交处延伸而来,因此大门的门柱要设计为下方上圆的形式,大门要保证方正、阔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开,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处面临大路,故:虽主入口位置气不聚,方位为财位,少贵,必须要调整方位才可纳财。改变的具体做法为将内明堂要设计为尽量阔大的面积,在平台下面的外明堂入口处,要设置引导,引导方法为:从路边开始,按照左右两侧的楼房外观造型,来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种植玉兰、银杏及桂花等,种植花草要排列整齐,合理利用对仗方式,以迎财气、贵气。

工程东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圆形建筑,同时也是小区的车辆出入口,意味破军星飞临此方,要在圆形建筑的顶部位置树立旗杆造型来化解,否则不利车辆出入通行。工程东部为农贸市场入口,其对冲的位置建筑基础要有石敢当,避免造成意外之伤。西南方向为武曲吉位,同时也是最利出口。小区内B区2号和1号楼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侧,中间的间距较为狭窄,为避免从背后出入造成意外,虽小区无景可借,可以通过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动静相套、石水相套来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图)

5.结束语:

建筑风水和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将传统的建筑风水等中国元素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其锋 基于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探析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1年11期

[2]戴瑛东 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科学性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与企业》 -2012年14期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育

2012年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回顾工程教育百年历程,迎接建校105周年。100多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高校,同济大学更致力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

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筑类专业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程类学科,其知识主体除工程技术知识之外还包含造型艺术法则、社会文化内涵、哲学意义等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学学科最初是在艺术院系里,后来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学院,接着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 如今,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计算机、智能科技、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展,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学问综合而复杂,既需要设计者坚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涉猎更为广博的领域。

历史上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经历多次变革,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追求的竖向线条寓意着高高在上的神权;巴洛克洛可可则是将装饰艺术进行到了极致;[2]柯布西耶领衔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改革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审美。密斯的钢与玻璃的结合将建筑的轻与透表达得完美,他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纯净的建筑观,影响全世界。[3]如今更是有被普利兹克奖青睐的国际前沿设计师哈迪德、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他们在设计的思想上就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

“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住到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 [1]从小的方面讲,所有的著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来引领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从宏观上讲正是在建筑理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更新在进步。

2、相关人群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较早创办的学院之一,专业实力雄厚,蜚声国内外。从建院以来就一直不断吸收中外的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融贯中西是同济对待建筑教育的态度。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对理论课程相当重视,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而对理论课程的体系更是经过近年的摸索逐步完善。

1、由浅入深,完善授课类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设置了不同深度的理论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大一设置有艺术史、建筑史,大二设置了城市阅读,大三则是建筑理论与历史,这些课程都是由资深教师任课,他们知识面广泛,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开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授课类理论课程的体系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确立并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贯穿始终,强化设计课程中理论教育的融合性。在每周的设计课安排中,对2010级施行的是“2+6政策”,即每周2节理论课,6节设计课,希望改变单纯的教师授课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共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理论,贯穿设计实践的始终。此类理论课的内容上也将紧贴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设计。

3、互动引领,发挥现代艺术引论与名师讲堂的前瞻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设置有现代艺术引论和一年级下的名师讲堂。现代艺术引论将请校内外地先锋艺术家来分别讲述他们从事的艺术领域的前沿思想,这其中包括现代艺术、现代舞蹈、戏剧、哲学、美学等一共十讲,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名师讲堂也是汇集国内外前沿的建筑师来授课,这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机会。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建筑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不少专业出版社在原来的专业图书出版领域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图书出版。这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大众图书,不仅丰富了专业社的图书品种,而且逐渐成长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以建筑类大众图书为例,尝试分析这一类型图书策划开发的具体思路,希望借此给专业出版社的大众图书开发提供有益启示。

长期以来,我们一谈到建筑图书,普通读者往往望而却步,似乎它专指需要一定建筑专业背景才能读懂的专业图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建筑观念以至建筑图书格局还存在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建筑系科长期设置在工科院校,过于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工程技术性,而相对轻视甚至忽视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这使人们的建筑观念、思维模式等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其实,在西方,从古代开始,建筑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而列在各种艺术门类之首。这可从英文“建筑”一词窥见一斑(Architecture来源于希腊文“Archi”和“tekt”,前者意为“最重要的”“占第一位的”,后者意为“技艺”)。正因为如此,西方出版的众多艺术类图书,都将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其实,建筑究竟属于“艺术”还是“科学”,历史上曾经存在长期的争论。这种争论本身恰恰体现了建筑属性的丰富性。曾有学者将建筑的基本属性归结为时空性、功能性、工程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艺术性等。①显然,建筑的这些基本属性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系统。不可否认,与音乐、绘画、雕塑等具有单纯的精神功能的“纯艺术”不同,建筑往往具有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具体到不同的建筑作品,精神性和物质性在其中所占有的比重也不尽相同,精神性也具有不同的层级)。但是,正是这种建筑属性的多样性、建筑本身的复杂性,为人们从多角度观察、理解建筑提供了可能,从而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大体来说,同建筑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设计者、使用者和欣赏者。与建筑的物质层面相关的人主要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设计者,他们关注、研究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物理质量、物质技术等方面;与建筑的精神层面相关的人主要是欣赏者、审美者,他们侧重把建筑同人的精神、心理诸方面联系起来,使人们认识到建筑不仅是“纯粹的空间”,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功能。就前一种类型读者而言,多从实用技术角度侧重谈论建筑的物质功能,许多建筑专业图书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而后一种类型的读者需求,正是大众图书要着力满足的。

对于大众而言,面对一个建筑,人们首先会对其形式美的因素有一总体知觉,如建筑的特定艺术语言(形、面、体量、装饰花纹、色彩质地等)、建筑的形式美特征(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寸、造型式样、艺术风格特征等)、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因素包含了几个因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及文化环境)等;此外,人不仅能欣赏建筑本身的形式美,同时还能从这些形式中感受到某种气氛、意境,甚至对其风格、设计意图及其风格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都有较为深入了解的需要。

显然,建筑的形式不仅仅是一种纯形式,因为仅仅从构图原理或空间原理来解释建筑形式是比较片面的,也不能完全解释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不能体现出建筑的全面特征。如建筑品的文化内涵(建筑如何积淀和表现着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代表性建筑如何体现出特定建筑思潮的特征、特定时代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筑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脉络,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何受制于特定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受什么因素制约,等等。在这里,建筑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系统。前者体现为色彩、图形、线条等为标志的物质表达方面,即建筑的形象、形态;后者则是观念、意义等,构成语言内容的方面,即建筑形态所包含的一定的概念含义。在社会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两者结合才产生表达意义的作用。

将建筑放置在大的文化系统中,从人文、历史、艺术等角度对建筑这一子系统进行焦点式的鉴赏、评介等,这恰恰是建筑类大众图书致力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这一类型的建筑类图书选题,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建筑史论类图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筑的历史悠久,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构造、材质还是形式、风格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将建筑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发展的历史脉络,无疑是选题方向之一。进入新世纪,市场上出现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等史论类图书。这些图书多以建筑系科的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加工改造而成,它们一般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以讲座形式择重点而述,或者为读者介绍建筑的产生、作用,展现历史的延承,以及建筑在建造和艺术上的特点,或者是选择具体的建筑类型进行讲述,如《中国小品建筑十讲》《中国古代建筑十论》等。图书的目录、标题也一改教科书的刻板面貌,而以文学色彩示人,如“无情世界的感情”“面包和马戏”“宗教的象征”等,所配备的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者能获得直观感受而又赏心悦目。

其二,建筑文化类图书。建筑物虽然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精神面貌、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这个方面,先哲王国维对四合院的分析可以视为范例。他在《明堂庙寝通考》一文中说:“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而言,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故穴居野处时,其情况余不敢知,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②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的居住方式,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与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家族制度是采用四合院居住方式的人文原因,而华夏大地又充分提供了建筑四合院所需的土木,人文与物质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建筑群体。这种分析建筑的思路,为从文化视野俯瞰建筑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发。

这种思路在当代的建筑图书出版领域也有所体现。罗哲文、王振复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大观》,以文化学的眼光,探涉中国建筑的文化背景、品格、本质特征、历史发展、门类以及民族个性等,其中涉及中国建筑的时空意识,起源观念,儒道释精神对中国建筑的渗透与影响,以及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与艺术的空间组合,美学性格,“风水”文化的濡染等内容。循此思路,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则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而黄汉民的《福建土楼》和居阅时的《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则将关注的视角对准了两个典型的建筑实例――土楼、园林。前者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其历史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后者揭示了苏州园林的装饰、装修的景点布置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将方寸之间浓缩积淀的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建筑、宗教、信仰、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思想文化精华凸显出来。

其三,建筑评论类图书。如果前两类图书还是专业作者居多,或为建筑学教授或为文化学、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这里的评论类图书的作者就更加多元,内容就更充满个人色彩。如梁雪的《三城记》,副标题就是“一个建筑师眼中的美国城市”。作为一个专业建筑师、研究者的考察随笔,全书带着读者穿行于美国三大城市――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的大街小巷、广场以及各著名建筑物之间,对三城的建筑、规划作出评论,讲述美国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建筑领域的圈外人士,刘心武在《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中选择北京国贸中心、京伦饭店、建国饭店、国际大厦、国际俱乐部、北京电台、赛特中心、长富官、国际饭店、长安大厦等,用身为文人所特有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独特的感悟和他对城市美学和城市建设的思考。正如他所说:“我在自己的建筑评论和关于城市美学的思考中,都浸润着与我生命体验相关的,有时是很个人化的情感因素,我想这是我的评论和建筑界的专业评论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四,选择建筑学的经典著作,或者引进出版,或者重新策划再版。以《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园冶》(计成)、《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说园》(陈从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为代表。其中,《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不断修订再版,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这类图书中,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往往贯穿其中,具有比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甚至趣味性。

上文例举的建筑类大众图书,并非全部出自专业出版社,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传统的文艺社、人文社科社提供的。如百花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的《建筑美学笔记》《情感建筑》《透视建筑》《街道的美学》《园论》《乡土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图书,在这一细分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这为建筑类专业出版社策划开发大众图书提供了现实镜鉴。专业出版社如何立足自身的专业、作者、资源优势,吸取他人之长,策划开发出深受读者欢迎的大众图书,绝不等同于专业图书的科普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其一,通过图书市场的进一步细分,重新界定大众化图书的目标市场读者。市场细分是以消费需求的异质性理论为基础的。图书市场也是如此。具体到不同的图书消费者,有的读者购买图书是出于求知,解决谋生之道;有的读者购买图书是出于怡情悦性,提高文化修养……在图书消费需求上,专业图书的消费者和大众图书消费者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为适应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体育、戏曲等艺术专业工作者、专业读者的需求,自然有一些专业图书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另一方面,随着近年通识教育在高校的推广,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创新人才,包括各门艺术在内的人文社科经典又成为提升大学生基本修养的重要抓手。这自然为相关图书提出了新的出版需求。再比如,近年来,随着经济审美化现实的出现,生活与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设计类图书,就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这类书的读者,一般并不是专业人员,而是社会中对此类文化现象关注的大众读者。

其二,针对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图书内容。大众图书面对的目标读者,与专业图书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即便大众图书与专业图书所涉内容为同一领域,也要针对相关内容围绕信息量、深浅度、表述方法等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重新设计,而非将原有专业图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变化组合就可实现。相对于专业图书,大众图书的消费弹性比较大,很多图书并非非买不可,所以这就要求编辑在开发设计这类选题时,能够别出心裁,全盘考虑用纸、形式、色彩、版式、定价等。比如上架建议,原来的专业类建筑图书,可能写“建筑”,而大众化建筑图书就可写“艺术”或者“建筑文化”,这样一来该书面对的读者群体就扩大了,也便于这一类型的读者能够找到相应图书。除了建筑领域的读者外,文化、考古、文化产业、旅游、美术工作者甚至广大游客都可能阅读和收藏。此外,在渠道方面,专业图书出版社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而策划开发大众化图书,要想增加与读者见面的机会,肯定需要围绕读者接触习惯等开拓新的渠道。

其三,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众图书开发工作。在做大众图书的时候,专业出版社在策划、营销、宣传推广、项目运作方面并不具有天然优势。如何做到既有专业水准,又能适合大众口味,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资源从何而来、渠道如何建立、与专业图书如何区隔市场,都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马衍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博士、副编审)

*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文化产业视阈中的出版业变革”(YJ2013-15)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