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7:44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小论文,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小论文,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小论文,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报告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小论文,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 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1999.2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 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6-6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 安顺学院学报 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 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

【摘 要】在我们这个纷繁陈杂的社会里,孩子更有一种可贵的清澈精神,小学时代的学生更是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如茁壮的小苗正在吸取着知识的养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让这些孩子在起跑线上任务加剧,背负沉重的学习包袱,出现了不同表现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来,也成了学校教育发展里程的新问题。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做出探讨。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有多个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此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者独生子女人数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大,现在节假日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让这些小学生的压力倍增,早早的就面临择校问题和升学问题,在心理形式上属于过早的告别童年阶段,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和道德素质培养上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上的高度重视成绩

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上,教学老师也相应的紧抓小学生的成绩,可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上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和对对词句的掌握,同时死读书的形式让语文课堂也变的枯燥乏味,这个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就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采取强硬的命令措施,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找到有效的手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满兴趣的小学课堂还需要老师的更加努力。

(三)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孩童向青春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根基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较以前增强,那么关于这个世界的大课题,在这个阶段是会开始逐渐对小学生渗透的,他们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对这些都显得困惑和焦躁,学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幸福感,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加的丰富,在自我意识上变得不断的增强,对老师和家长不在言听计从,甚至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早熟的现象,让一些小学生甚至出现了迷恋游戏、明星、和谈恋爱的情况,这个不但影响了小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电子设备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在家长使用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看或者使用,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尤其重要,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儿童生活的渗透,也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在教学目的上家长也会让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学习辅助工具,这个工具的长期使用也会让孩子在这个渠道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甚至娱乐信息,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少,应该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应用到教育理念当中,营造和谐的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心理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语文独特的丰富内容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奠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在教师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价值观念,人际和谐、适应能力等问题上进行重点探究,比如老师的亲切程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能学的更轻松和愉快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有语言训练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的信息,教师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融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客观的去评价别人和自己,把孩子心灵的保护保持下去,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勇敢自信的展现自我,能充分恰当的表现自己。

(二)充分利用小学生语文素材

小学生的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多个方面有具体的广泛涉及,比如自然、科学、情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丰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在积极正面的品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知识和意识的载体,是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比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正面形象的榜样作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格塑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发展促进积极健康教学中,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自信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三)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确立学生品格塑造

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有一些畏惧心理、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问题,比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踊跃的发言,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在批评上也争取做到善意的批评,维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在学生的创新问题上,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课本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文章上纵深拓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把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问题分为类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以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心理健康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凸显。作文也是小学生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师生互动上多听取学生的心理想法,准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加强学生培养和品格塑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让小学生的教育更加的“以人为本”,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之是让学生学会得正确看待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1.(17):9-10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王丽.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6):355-355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防范性期刊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期刊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期刊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期刊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期刊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5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01-01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卫生教育;学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07-03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Ⅱ: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AP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YU Xiao-ming*,ZHANG Xin,ZHU Guang-rong,et al.*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impact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Methods By using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153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8 008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771 teacher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Different models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students' KAP,and the independent lecturing was prior than separate teaching.Educational level and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were the infuluencing factors to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Conclusion Effective model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concerning about the impact of family.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Student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LA030204)。

【作者简介】 余小鸣(1958-),女,北京市人,医学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少卫生与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08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卫艺司;

3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4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学校健康教育早已被认定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观念和增进健康,进而促进全社会健康的一项有效公共卫生策略。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受个人认知、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2]。该研究试图探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可操作的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体现时展要求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采用分散授课和独立授课2种以上健康教育模式的县市39个,再采用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学校153所(小学77所,中学76所)的学生8 008名,其中小学生4 011名,中学生3 997名;家长8 008名,教师771名。

1.2 方法 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参照教育部、卫生部1992年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以及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3-4]中所涉及的要点为基础,自行设计“中学生调查问卷”与“小学生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试验和专家论证。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学校健康教育现况的满意度评价等。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均包括37项问题。

1.3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2.0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或构成比)、χ2检验(包括确切概率法)等,结果P值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准α定为0.05。同时,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该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间的距离;Di表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愈接近1,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愈接近0,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劣水平[5]。

2 结果

2.1 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比较 依照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分层,设定采用分散式授课者为模式1组,独立授课的学校为模式2组,分别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无论小学、中学,采用独立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得分和及格的比例均高于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他学科、采用分散授课的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中、小学生独立授课组健康知识的指标值均优于分散授课组,见表2。

在健康态度上,同样采用一般分析和TOPSIS法综合评价2种方法,结果显示,单独授课组学生与分散授课组学生在对待健康问题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更为重视健康教育,见表3。

对行为的一般分析发现,中、小学学生仅在个别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采用综合评价,呈现相反结果。小学分散授课组的日常行为习惯较独立授课组好,而中学则是独立授课组学生健康行为优于分散授课组学生。见表4。

进一步将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作为综合指标进行评价,TOPSIS法分析表明,中、小学采用独立授课组学生在健康知信行的整体评价均好于分散授课组学生。见表5。

2.2 家庭影响因素 将父母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4个层次,分别就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对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家长对孩子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家长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态度等与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均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小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得分与父亲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和0.151,与母亲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78和0.160,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与父、母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72和0.155,0.173和0.174,同样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小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和健康行为得分越低。同样,中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也随父、母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最低,而达到大专以上的父母其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最高。

分析还发现,家长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判度等也可影响其子女在健康知识、行为的得分。由表6可见,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的家长其所对应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比认为没必要的家长所对应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高。在行为得分上,仅中学生的健康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好的家长,其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均比认为不好的家庭的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高。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不同关注程度,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上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中学,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特别关注者,其子女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高于完全不关注家庭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小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与建议

3.1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知、信、行存在影响 目前,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2]。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时,有些将健康教育课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开设;有些将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某一门课程或多个课程中,采取分散教学。该研究对不同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层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的知、信、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整体而言,学校采用单独授课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无论中、小学生,知识应答正确率、对健康问题的态度倾向以及健康行为方面均优于采用分散式授课的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是说,独立课程设置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健康知信行上显示出优势,该教育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学生获得系统的健康知识,表现出更加重视健康和更为积极的良好行为。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形成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发展、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目的。不可否认,分散式教学强调把健康知识教育贯穿到各个相关学科,不失为一种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理念;然而分散式教学的效果必须是以具备有效的综合教育资源为基础,特别是学校全体师资对健康教育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在我国,目前健康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分散式教学不利于完整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功能。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模式,建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辅以学校多课程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

3.2 家庭因素与学生健康知、信、行水平密切相关 该研究探讨了学生健康知、信、行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文化程度、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子女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对子女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等方面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就总体而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存在影响。无论中、小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得分相应也越高。同时,父母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判度等也可影响子女在健康知识、行为方面的得分。父母对学校健康教育关注度越高,越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子女所获得的健康知识得分相应也越高。由此提示,不能忽略家庭在促进学生健康知信行上的作用,在注重改善学校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把家庭作为发展完善学生健康知信行水平的促进因素。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23-324.

[2]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3] 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北京:1992.

[4] 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GB/T 18206-2000).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1、选题依据

2002年国家第八轮课程改革,将体育课正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从这次的改名可以看出体育课不在是单单的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为主,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和意识。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今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传习,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教授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此次课程改革提出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改革的总目标。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也纳入体育教学中。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当前实现世界社会健康发展,使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各个国家政府和人民应该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行动计划。儿童和青少年是社会明天的希望,也肩负着未来的社会责任,健康就成为了基础。小学生作为教育的最基础,是发展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时期,学校健康教育能够保证学生形成有效的健康行为和构建良好的健康意识。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和贯彻健康教育是值得每个体育老师深思的。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体育中健康教育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查阅并收集有关学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现状的文章、书籍、各重要期刊杂志以及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相关内容及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2.2.2走访调查法

走访各所小学领导者、体育教师和学生,了解各所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学校体育教师对健康课程的了解情况、以及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一些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和教授,了解他们对现在小学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一些看法。

3、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不适合健康教育的发展

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规定了小学体育课的学习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发展。现有的体育教学仍停滞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考核这一狭小的范围内,忽略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联系,忽略了对学生健康意识、健康习惯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本身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最终的体育成绩考核,还是以运动技能、运动成绩、运动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们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外在的锻炼学生的身体,没能够培养学生良好自我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无法让学生们意识到健康对他们的重要性、养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3.2小学领导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忽略健康教育

在走访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领导在指导思想上,仍旧将学生在各类运动竞赛中夺取名次作为评价体育教育工作者成绩的唯一标准,将每年的学生体能测试作为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些决断导致了学校体育脱离健康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也完全背离了学校的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很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书本只是一种摆设,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们无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3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观念淡漠,不能积极的进行健康教育。

目前,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教育思想和健康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存在不足,对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认识欠缺,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整体化的观念淡漠。虽然普遍能认识到体育对个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但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如可以增强体魄、强身健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到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习惯、健康知识、运动健康等知识的传授。所以,学生在体育课中只能学习到运动技能,而不能学习到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意识。

3.4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不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在2002年国家第八轮课程改革上提出来的,而现在很多小学的体育老师在2002年就已经参加工作了,他们在入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和培训,对健康教育了解甚少,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学校领导对健康教育的不重视,没能给他们安排在职健康教育培训,这就导致了他们健康教育知识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们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

4、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4.1加强小学领导者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实施,需要学校领导者和学校体育工作者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形成最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体育观。新课程标准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因此,要求各个小学的领导者要大力倡导和贯彻健康教育,让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快速有效的实施起来。使学校体育教学切实反映出学校体育的真正目标,同时反映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改革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不相适应的现状,积极地与健康教育发生联系和交融。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使体育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生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形成深远的影响。

4.2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观念和健康教育知识

体育教师是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促进者,加强小学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观念,提高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让他们自觉的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此外,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知识,能够让老师形成一套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健康知识。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关键,他们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者、选择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又是探索者和创造者。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富于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让体育老师们能够接受到最先进的健康教育理念和健康教育知识,体育老师们健康教育知识和健康教育理念的加强,也会促进整个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增长和健康教育理念的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3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应全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终身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日常锻炼过程中的保健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播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兴趣与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技巧、终身体育意识和卫生保健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注重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一般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既掌握一定实用性、普及性的体育锻炼方法,又掌握一定的休闲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便今后结合实际指导自己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甚至组织、带动周围的人群从事体育锻炼,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积极推动者。

参考文献: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9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为从娃娃抓起,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一本由市中医局和市教委联合编写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版)》普及读本(后简称“中医读本”),年内会向全市中小学推广。书中基本上是由彩色印刷的漫画构成,其内容主要是中医的经典故事、养生知识等。

首批选定东城区中医药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的两所学校进行试点,即利用课间广播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宣传书中知识,让师生们对中医知识有所掌握,并将根据试点学校的反馈意见,由相关专家对书中内容进行调整。

据了解,中医读本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中医的阴阳理论、心肺肝脾肾的功用,也有介绍中医历史的神农尝百草、世界上最早的麻沸散等内容。就实用性而言,书中囊括了“五谷杂粮壮身体、萝卜青菜保平安”、“春捂秋冻,到老不病”等内容。

“对于在小学阶段推行中医读本我表示疑虑。”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钮文异告诉《北京科技报》,中医是中国的文化产物,其中一些理论例如“阴阳五行”更加偏向于文化色彩,甚至不排除一些唯心主义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医的很多知识就连成年人都无法理解更何况是小学生,即使使用很多漫画的元素,小学生仍然会对深奥的中医理论感到枯燥乏味。

同样担忧的,还有孩子正在上小学6年级的家长魏先生。他告诉记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必要教授孩子如何切脉或是“阴阳五行”之类的中医理论。魏先生认为,倒是可以转化一种形式,比如向孩子讲授一些关于历代著名中医的人文故事,由此来让孩子了解传统中医的历史,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目前不仅仅是要讨论是否要在小学阶段推行中医读本,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研究如何先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在普及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知识、自我防护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青春期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健康的能力与技能,帮孩子树立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卫生学副教授杨培禾告诉《北京科技报》,目前国内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存在很强的长官意识。例如当甲流来时,卫生部就会要求给小学生发一本预防流感的册子让孩子们学习;当大学生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时就在小学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而当流行养生时就又让小学生学习中医知识。“这种具有很强事件性,对小学生灌输某种医学常识的行为本身就不合理,而这种极强的领导意识,也会导致发放的中医读本本身缺乏系统的研究。”

杨培禾认为,零散的知识并不能形成智慧,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就不能着眼于一些零散的知识上。而是要教会孩子树立一种健康意识,也就是以健康知识为载体赋予孩子一种能力。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很多青少年在做着伤害自己的事情,自己却全然不知。杨培和举例说,现在很多孩子即便没有近视,但为了追赶时髦也戴上一副眼镜,他们并不了解这种行为会损害到自己未来的健康,而这就是一种缺乏健康意识的表现。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卫生、学习卫生、常见病预防、紧急避险、自救等多个方面,只有孩子从小系统的接受了良好的健康教育后,我们的国民才会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我们的民族存在能成为强大的民族。”杨培禾说道。

但遗憾的是,不仅仅是北京市,在整个中国对于健康教育的课程都不重视。

钮文异说,目前在国内,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压缩到0.5个课时,也就是说每周只有半节课的时间。即便如此,这半节健康教育课也被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占掉,甚至有的学校到3年级以后连健康教育的教材都不会再向学生发放。

国内许多学校现在除了缺乏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撰也存在单一并且推广不够的状况,这都是健康教育的问题所在。杨培禾说,从教育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教研系统,但唯独健康教育没有。例如小学数学课是由多个小学形成教研中心,然后到北京市的各个区又会有一级教研体系,最后北京市还有一个领导区一级的教研中心。但是对比健康教育却相差甚远,健康教育属于体育卫生部门管理,但是此部门只管理医学史或是校医,对教学又无法研究,缺乏相应的管理,使得中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