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8:49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引言

利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因持有一定量某种计价单位(人民币、美元甚至购买力)而承诺的回报率。利率可以视为金融产品的另一种价格表现形式,在调节资金供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关理论和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产生的利率水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效率。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在利率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由供求决定市场出清状态下的均衡利率水平,政府仅在市场出现失灵时进行利率调控,也称为利率自由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此后,债券市场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也先后实现了市场化,同时,逐步放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目前,我国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还处于上限管制状态,其他利率均实现了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评述,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展望后续研究方向。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为MacKinnon(1973)的金融抑制理论和Shaw(1973)的金融自由化理论。MacKinnon(1973)和Shaw(197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干预与经济落后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尤其是对利率的管制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分割,而这种分割造成了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均为实际利率),特权阶层能够轻松获得融资,而无特权阶层难以获得高层次创新所需的资金,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只能维持低层次数量增长,难以出现由创新带来的飞跃式发展。因此,MacKinnon(1973)和Shaw(1973)认为金融抑制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为了化解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需要放开政府管制,由市场决定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自由化。

MacKinnon和Shaw开创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世界各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同时,给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种解释,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具有探索和参考价值。

MacKinnon和Shaw对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开创性论述也存在粗糙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没有论述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抑制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改革路径和相应的改革时机,同时忽略了金融自由化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如原有的科技发展基础、劳动者的平均素质、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素质,政府的调控监管能力等,缺乏实践指导意义。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开创不久,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等国以该理论为指导,纷纷开展了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期通过金融自由化打破本国经济增速缓慢的困局,但是这些国家的改革均已惨败而告终,有的甚至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落后的经济雪上加霜。

二、金融抑制理论的改进和发展

金融抑制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学者对该理论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MacKinnon通过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其早先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经济自由化的顺序理论,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顺序和可能路径进行了论述。MacKinnon认为政府不能够也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受到各国国情以及自由化进行时国际经济环境差异的影响,各国的金融自由化的最优顺序可以存在差异。MacKinnon的经济自由化的顺序理论承认了自由化改革所需的客观条件,认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推进,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Gibson、Tsakalotos(1994)对以往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某些缺陷阻碍了其自由化的进程,同时认为以往许多文献中所设想的过于简单的金融自由化战略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他们认为自由化的战略应当包含符合经济实际状况的金融机构发展方案。Gibson、Tsakalotos(1994)的观点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状况在自由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使自由化理论有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1997)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抑制理论的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相去甚远,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推行金融自由化进而提振经济的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存在管制的金融体制具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的金融管制体制被称为金融约束。该理论充分考虑了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实际状况,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如何实施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对金融抑制理论的修正和完善,使得金融抑制理论形成了完整体系,对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有助于各国制定合理的金融自由化路径、降低相关风险,最大限度发挥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三、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我国学者以完善后的金融抑制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国情,从金融抑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金融约束的合理性两方面入手,研究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是我国经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周业安(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金融抑制导致了信贷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提高了企业利息支出以外的融资成本,同时造成非国有经济融资困难的局面。黄桂田、何石军(2011)认为利率和汇率管制催生了超额货币需求,同时扭曲投资和外向经济结构,这些都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金融制度有其符合客观规律和合理的一面。王晋斌(2000)认为90年代实行的金融政策并不是金融抑制,而是扎根中国实际、权衡利弊得失后的权宜之计,其在促进融资和化解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黄金老(2001)则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并不具备通过利率市场化提升经济效率的客观条件,即使实行了市场化也无法发挥市场化的预期作用。曾康霖(2004)认为金融抑制论在对欠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的分析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应当只关注其强调取消金融管制的方面。

综合上述两方面学者的意见,我国确实存在金融抑制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实行利率市场化消除金融抑制,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行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当逐步、审慎推进。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自金融抑制理论创立至今,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研究使得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升经济效率,但是改革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并且改革伴随着较大的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地顺利实施,近年来,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集中到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方面,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另一类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即利率的恒久性风险。

吴炳辉、何建敏(2014)在我国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存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这篇文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由商业银行拓展到了企业和居民,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

李庆水(2013)通过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当重视监管的作用,以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借鉴,提前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以此作为应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的方法,从监管角度提出了管理利率市场化阶段性风险的策略。

杨梅(2013)运用敏感性压力测试的方法,定量研究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市场化中的阶段性风险,提出当前温和的改革步骤不会造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难以承受的损失,更不会引发系统系风险、带来经济运行混乱,并提出了相应的阶段性风险应对策略。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13)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其所面临的恒久利率风险。周颖辉(2013)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利润水平、经营模式以及监管带来的影响。张慧莲、周晓乔(2014)研究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策略。

五、利率市场化研究展望

总结以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率市场化理论体系,并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有效降低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得以较为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最为关键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本文认为后续研究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以及阶段性风险;二是全面市场化后的恒久性利率风险研究。研究方法应当是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坚实基础的定量研究为主,以期能够较为准确地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纳德.I.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1.

[2]约翰.G.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3]Heather D.Gibson and Euclid Tsakalotos,The Scope and Limi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ritical Survey[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April 1994,Vol.30,No.3.

[4]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9.9.

[5]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

[6]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

[7]王晋斌.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0.4.

[8]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9]曾康霖.关于金融抑制论的再审视[J].经济学动态,2004.5.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会计理论;会计要素;资产估值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对于储蓄规模巨大的我国来说,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能够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我国金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随着经济和证券行业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合理的会计理论来指导才能高效得到解决。这就意味着证券投资基金的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呼之欲出。本文将对基金会计的作用和特殊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会计基本要素进行探讨,从而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一、证券投资基金会计的作用和特殊性

1.证券投资基金会计的作用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它承担着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工作,同时承担着市场的监督任务。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会计的作用更是不能被忽略。我国现在的证券投资基金行业虽然在国民经济转型的大潮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与基金会计的不规范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较低,很多专营投资机构,只有相关的各项比例数据,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其次,在时间方面披露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第三,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核算方法,资产估值存在严重问题。

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都给投资机构的管理者留下了不按规则办事的余地,怂恿他们的侥幸心理越来越严重,这样就制约了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核算方法,规范了信息披露问题,才能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透明运作,才能维护投资者的财产权益。

2.证券投资基金会计的特殊性

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是以证券投资基金为核算对象的,所以,证券投资基金会计的特殊性也是源自证券投资基金与别的会计主体相比表现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信息披露和信息使用者这四个方面。这些特殊性决定了证券投资基金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不能直接套用现有的会计核算办法。如果直接套用,由于不能适应该行业的特殊性,反而不利于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因此,属于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特有的会计核算准则的实施刻不容缓。

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其实,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其会计要素仍然符合一般的六大会计要素。其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和发展。本文着重分析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两大模块。通过对这两大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揭示会计理论在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中的重要意义。

1.证券投资基金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证券投资基金资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中还是有一套根据会计原理制定的核算办法。这样,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得到了一定的迅速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对市场上的问题股没有提供账务处理依据。其次,低估了部分股票的价值。第三,配股权证也存在估值不合理的现象。股票领域面临的问题也是证券投资基金所面临的问题,以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金融行业的先进经验,设立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估值机构,并制定一套专门的公开的估值方案进行估值。

此外,《核算办法》对此行业的估值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要求在持有债券期间按票面值和票面利率计提应收利息,另一方面又要求按市场价进行估值, 将成本价与市场价的差额确定投资估值增值或减值。而且, 债券的成本包含利息以外的所有购买款, 换言之是不考虑溢折价。这样就在账务处理上埋下了严重问题。对于发行一段时间的债券其实已经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利息,也就是说,利息在债券利息收入和未实现资产利得中得到了重复计算。为了能够减少以至于避免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行业必须实施普通的投资核算办法,在计提利息的同时分摊折溢价,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债券价值、应收利息和未实现利得,才能确定是否获得最大利润,从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加推动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2.证券投资基金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

基金的所有者权益,事实上也习惯性的被称为净资产,把它称为股东权益或者是业益是不对的。从动态方面看,是投资基金资产总额扣除全部债务后的余额。从静态方面看,它被分为实收基金、未实现利得与损益平准金三部分。只有这样划分, 才能更科学地核算开放式基金的申购或赎回业务。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很有必要将申购款和赎回款按净资产的三项具体划分。在现行的确认和计量方式中,将申购款和赎回款中除了面值和未分配利润这两项的金额都简单地划为未实现利得,但是这并不符合这一项的经济含义,应该划为“超面值缴入资本”比较合理。因此,针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相关部门也要实施相应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各个核算项目的具体要求,并推进实施步伐,改善证券投资基金核算中会计科目不明确的现象,从而使证券投资基金的操作和运营日趋透明化,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稳健发展。

结语

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和深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优化资源配置。证券投资基金对于我国金融行业来说,并没有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程度。然而,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证券投资基金能够推动我国国民资产由储蓄化向投资化转型,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的繁荣。但是在证券投资基金的会计理论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制约着证券投资基金发挥本应该具有的尽善尽美。所以,本文通过结合会计要素的分析,总结了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过程中的会计理论问题,以此诱导该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基金业;市场竞争结构;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52-04

1997年11月4日,我国第一个规范证券投资基金的法规文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金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到2010年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基金市场目前拥有了近600只各种类型的基金,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市场体系。但是,我国目前的基金市场的发展时期仍然相对较短,快速膨胀的背后,隐藏着市场结构失衡的隐忧。尤其是基金市场的竞争情况,关乎整个市场的效率、稳定性和发展的潜力。因此,本文将就基金的市场竞争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我国基金市场目前的竞争现状,以及该竞争结构对基金市场整体运作的影响,并分析基金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

一、 文献综述

对基金市场竞争结构,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娄树本、吴盛(2001)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我国市场结构的无规律性;孟辉、曾俊霞(2003)指出,我国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并不完美,存在着盲目竞争导致客户流失、政策压力过大等问题。我国学者黄文涛(2008)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降低基金市场的进入壁垒、增加市场化并购等政策建议。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衡量市场结构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关注的则比较少。Admati和Pfleiderer(1995)假设共同基金产业远离了市场结构理论,认为共同基金产品的供应商是垄断的。Massimo Massa(2003)则认为,基金家族之间的竞争扭曲了基金收集信息的动机,从而促使基金家族在不断地平衡业绩与基金数量。我国学者马春阳、华仁海(2008)通过构造基金家族的竞争特征变量因子检验了基金家族的竞争对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波动性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基金所在家族的基金数量、投资者需求、基金获得的信息、基金经理的风险容忍度与股票市场流动性关系显著。

但是,上述许多研究使用的数据都已经比较久远,并且很多研究在讨论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的时候,也并没有同时讨论基金和基金公司的竞争结构。因此,本文将基金和基金公司的竞争结构同时考虑在内,运用相对集中度来衡量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二、 统计模型

(一)基金市场中基金的竞争结构

1. 概况。我国基金市场的基金数量一直呈现增加的态势,并且有增速加快的趋势。基金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基金市场中,同一只基金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的基金市场的竞争性越来越强。目前市场中已有基金近600只,也表明我国基金市场中,单只基金并很难获得高垄断利润。同时,基金的增速整体也表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即我国的基金发行速度正在逐步加快,基金市场渐渐进入爆发期。我国的基金市场总资产从2005年开始金融爆发增长期,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开放式基金的蓬勃发展,具有大资产规模的基金不断上市所致。这也表明,我国目前的基金实力越来越雄厚,基金的整体竞争实力正在不断增强。这一点也可以从基金的平均资产的变动情况得到印证,如图1所示。

上图的时期数是从1999年12月开始计数,1999年12月为第一期,每隔半年为一期,至2010年6月为第22期。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和2008年股票市场大牛市的影响以外,基金的平均规模是在震荡增加的,即基金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增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图2表明,基金的平均收益和平均费用几乎是同步变动的,总费用收入占了收益的绝大部分,管理费占了总费用的绝大部分。这也表明,目前,基金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收取管理费用。而平均管理费的变动与基金的规模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一般认为,市场的竞争性越大,产品的价格就会越低。但是随着基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多,基金的管理费却并没有减少的趋势。这也表明,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很可能与市场中基金的多寡没有直接联系。

2.市场竞争结构指标。本文使用HHI指标衡量基金市场的垄断程度。

其中,N表示市场个体的数量,Xi表示个体的规模或者市场份额,X表示市场中个体的平均规模或平均份额。按照HHI进行市场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HHI的分类方法,本文对从199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基金市场数据进行了分析,基金市场中,以基金为对象的HHI指数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基金市场中,基金的竞争性在不断增强,到2010年上半年,基金的HHI指数已经降到了10以下,表明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充分,甚至有过度竞争之嫌。

下面,本文考虑基金市场的竞争程度与基金业绩的关系。表2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基金的各项指标都是右偏的,表明基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偏离值;这些数值的峰度大多较高,表明基金的业绩和规模在各时期的分布是比较集中的。此外,基金的HHI的波动性较大,表明各时期基金市场中基金的竞争程度有较大的差异。

(二) 基金市场中基金公司的竞争结构

1. 概况。与基金的情况不同,基金公司的数量虽然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在放缓,尤其是2009年开始,基金公司的数量就稳定在60家没有变动过,表明基金公司在数量上并没有发生像基金一样的盲目膨胀状态,而是经过竞争之后,渐渐出现了稳定的态势。

图4反映了基金公司的平均规模变动。从图4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的平均规模从07年开始经历的大幅的增加,并且之后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这表明,基金公司的规模稳定性是比较强的,大幅发展之后不容易产生缩水的情况。在分析了基金公司的规模之后,本文进一步关注基金公司的收益情况。各时期的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图5表明,基金公司的收益情况在07年之后呈现了大幅增加的态势,并且之后也几乎保持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另外,基金公司的费用普遍高于其最终的收益。

2. 竞争结构指标。本文同样采用(1)式的HHI指标对基金公司的竞争程度进行了衡量。如图6所示。

可以发现,虽然基金公司的竞争指标从寡占型发展到了竞争型,但是其整体水平远在基金的垄断指标水平之上。这表明,基金公司的垄断程度相对较高,竞争性也没有那么强大和明显。表3给出的描述性统计量也印证了本文的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的HHI水平相对较高,并且波动性较小。虽然各项指标仍然右偏,但是偏离的程度相对较小。

(三) 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虽然分析了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情况,但是这些分析并不能告诉我们,基金市场的竞争性变强,对市场是有利还是有害。由于充分的竞争可以稳定市场,使市场在稳定的有效的均衡状态运作,因此本文关心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是否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本文采用如下实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Vart=c+β0HHIt+β1CHHIt+β2Rt+β3CPIt

+β4GDPt+εt(2)

其中,Vart表示资本市场在第t期的收益标准差HHIt,表示基金的市场结构指数,CHHIt表示基金公司的市场结构指数,Rt表示当期市场收益率,CPIt和GDPt分别表示当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

首先,本文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相关系数矩阵如下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初步看出,市场的波动性与垄断指标均呈反比,表明随着市场垄断性的增加,市场的波动性反而下降。

下面,本文通过OLS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为了确保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对模型中各个参数进行了t检验,并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F检验和DW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整体比较显著,并且没有明显的自相关。

通过表5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宏观经济因素之后,市场的波动性与基金公司的垄断程度成正比,与基金的垄断程度成反比。这表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的稳定性,但是基金对市场的垄断反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三、 总结与分析

(一)结论

首先,我国基金市场的竞争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从基金的角度还是基金公司的角度去衡量,目前我国基金市场都处在竞争型的状态下;其次,与基金的竞争相比,基金公司的竞争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再次,与基金的垄断相比,基金公司的垄断能够影响市场的稳定,提高基金公司的竞争性有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和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二)优化我国基金业的竞争结构的建议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必需的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军(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5

摘要:在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金融数学是时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专业的数学理论知识来帮助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数学应运而生。金融数学作为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因此,本文的主旨就是对金融数学的前沿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金融;数学;前沿问题

数学是一门有着相当久历史的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结构、数量以及空间的模型的传统性学科,主要的利用抽象理论和逻辑的推挤去进行研究和使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十分广泛,使用十分直接、便捷,解决问题方便、及时以及十分富有创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的学科。而金融数学主要是将现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金融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解决金融问题的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会不短出现新的问题,可以向相关的数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金融数学就是指用数学方法研究金融问题,它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数量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研究。而通过多年来对于金融数学的研究和分析中,容易发现其主要的核心就是在一个确定下不强的环境下对各种资产的定价理论以及投资策略的选择的最优化的一些研究,而在这些理论中来,有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分别是最优、均衡以及套利,这三个基本概念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利率的期限结构问题

“B-S模型”是对市场发展进行理想、不切实际的假设,在“B-S模型”中,利率通常是一个给定的常熟,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利率会不断发生改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利率的期限结构是对利率在不同性质﹑不同到期日的证券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总结,主要是通过收益率的曲线这种形式来表示基本的变化规律。在传统的理论体系中,利率的结构主要有四种基本的理论,分别是市场的分割理论、有限的置产理论、流动性的偏好理论以及无偏预期的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对传统利率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保留了其中三种理论:市场的预期理论﹑市场的分割和投资的偏好理论﹑流动性的偏好理论。这几项理论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合理地研究解释利率变化的不规则性。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形下,利率以及期权等利率的衍生证券得到十分快速的发展的同时,利率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依赖越来越强,比较著名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有无套利模型、一般均衡模型、二项式网状模型。

二、市场价格的波动性问题

在金融市场中,市场价格波动现象是随时存在的,这种波动性较大的因素被称之为随机变量,以股票价格的波动为例。在“B-S模型”及推广的模型中,经常将股票的价格的波动假设成为一个完全服从某种随机过程的波动,并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随机的分析,因此,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基本不可能存在股票的价格波动是常数的情况。股票价格的波动率是未来股票价格变动研究中的一种最关键变量,因此,如果要更好更准确地去对股票价格的变动波动规律进行描述,就需要充分考虑不止一种因素对于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对股票价格的波动的变化规律对于股票的价格以及除了价格之外的其他的随机变量的一些依赖性进行研究考虑,最后,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还需要考虑到股市的崩盘导致的股票价格暴跌。目前,比较常用的模型有移动平均法、CRCH模型及其推广、隐含波动率模型和随机波动率模型,其中随机波动率模型可以将这几种因素的影响全部体现出来,为此,它在金融市场中作用越来越大,备受金融界的关注。

三、突发事件问题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小概率时间,对于重大的金融震荡问题是完全不能采用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预测理论进行分析的,所以,应该如何在对突发事件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一种可以解释其若干特征的定量描述是目前相关数学理论的研究发展方向。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预测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的95%事件都是可以加以解释的,剩余的5%不能解释的时间中就包括突发事件。而这种突发事件有时候十分致命,对于金融市场来说,突发事件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金融界甚至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在众多数学成就当中,分形和多分形理论无疑是最杰出的,其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准确地预测未来,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确实是对市场的发展风险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描述。由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以及复杂性和其突发事件的特殊性,这些结合在一起就为金融数学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多种因素都能够影响到金融系统的情况下,金融数学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就变得十分地复杂难解,有利于突变理论和次冲击理论在金融实践中的应用。

四、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

现实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中参与的人员之间掌握的信息并不是对称的,参与到经济操作中的人员之间掌握的信息并不互通,大家掌握的信息不同。来源也不同,这加重了市场的不完全性。现实市场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主要就是表现在股票和证券的投资的自由度不够,有许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了一种均衡理论来解释这种不完全的市场情形,这种理论能够很好地证明金融市场中进行创新的合理性,同时,这种理论对社会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证券定价问题主要是依靠鞅理论加以解决,在国外,这种理论是占主导地位的,我国的国情虽然不一样,但是也可以从中学习。在信息不对称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参与经纪人相互对策的现象,往往在信息层次出现很多的问题,加剧对不对称信息刻划的困难,在采用数学方法处理的过程中就更加困难。为更好寻找解决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微分对策、重复对策、随机对策以及多人对策理论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需要不但对其理论及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五、结语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加强对金融数学的研究学习,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经浩,王成.正定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最优值的估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01).

[2]朱经浩,朱丙坤.最优投资决策问题的期望效益的数学表示[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8).

[3]王金平.中外金融数学的发展及其走向[D].山东大学,2008.

[4]陈杰.最优控制的若干问题及其在金融数学中的应用[D].同济大学,2007.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 经济增长 灰色关联度 协整分析

一、引言

金融市场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它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很可能成为决定实体经济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探究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研究金融市场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在不断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也是金融不断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西部地区是典型的“金融高地”地区,而陕西省又是西部的中心省份之一,陕西省的金融市场化程度直接关系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陕西省的金融市场化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对于陕西省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对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大多数是对中国整体金融市场化状况的分析,且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均有在很大差异。少数已有的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未曾独立从陕西省的角度出发去探求这一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探讨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2010年陕西省相关数据为样本,尝试运用协整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陕西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陕西省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

二、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金融市场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金融市场化是一个充分挖掘和发挥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过程。关于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金融体系在资金聚集、分散风险、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功能。

(一)资金聚集功能

在资金聚集的功能上,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金融产品,达到变小钱为大钱的效果。在这个资金的聚集和转移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都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资金的盈余方可以将多余的资金以一定的利息回报为条件借给资金短缺方,而资金短缺方可以用借来的资金从事生产和消费,这一交易使得双方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这一过程还有助于资金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的作用。

(二)分散风险功能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形形的风险,因此需要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中介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具体来讲,金融体系能够起到分散纵向风险、横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其中,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通过运用多样化投资策略来减少横向风险;纵向风险的分散则主要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长期存在的金融中介机构能通过投资长期投资来分散某一时期的系统性风险,这种投资在繁荣的时期提供较低的回报,但在衰退的时期却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流动性的要求小于单个客户对资产的要求,在同一时点需要贴现的客户总是占少数,银行可以通过自己持有的现金满足低流动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并且金融市场能够为金融资产提供交易平台,方便金融资产和金融产品之间的转换,这有助于增强流动性,从而消除了流动性风险。

(三) 加强公司治理功能

公司治理是我们理解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功能的核心。资金提供者对公司的监管能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股东和债权人的有效监督下,经理人会尽其所能最大化公司价值,而这有效地改善了资源配置,使得生产和创新活动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表现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资金的流动和有效的配置就不能实现。换句话说,由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经理人员拥有信息优势。经理人可能会偏离投资者的目标,或者隐瞒项目的实际收益,从中牟取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金融市场化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金融市场化与陕西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基于协整方法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金融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对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金融市场化是否是新的经济增长来源。以往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普遍认为资本与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数据选取中,我们取经济增长变量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变量K、就业人数变量L以及金融市场化变量F三个变量进行分析。其中金融市场化变量F是根据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学者樊纲、王小鲁以及张立文编写出版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获得陕西省金融市场化指数2000-2009年,关于2010年指数是由我们根据樊纲等(2011)所构建中国各省区市场化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得。考虑到变量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2000年到2010年作为研究时间。为了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文中变量均以2000年为基期。本文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及陕西统计信息网各年度报表。由于多数变量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能变量与变量之间高度自相关,因此,本文在计量经济模型时选用对数模型。因此本文建立以GDP为因变量,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Ln(GDP)=a+bLn(K)+cLn(L)+dLn(F)+ e (其中a、b、c、d为系数,e为随机误差项)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模型回归之前,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如果要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必须保证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随时间趋势变化,即非平稳,则可能存在“伪回归”,对计量回归分析的有效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计量软件Eviews6.0,分别对L、Y与P三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相关的统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5可见,K、L、F与GDP均满足一阶平稳条件,故可以进行下一步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检验

在协整关系检验中,Johansen协整检验更有方便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参考Johansen(1988,1991) 和Johansen & Juseliu(1990) 提出的基于VAR方法的协整系统检验,分析GDP与K、L、F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变量K、L、F和GDP进行Johansen多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多变量(K、L与F)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根据表3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变量K、L、F和GDP存在协整方程。

3.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协整检验结果,本文利用Ln(GDP)=a+bLn(K)+cLn(L)+dLn(F)+ e 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结果分析

R2 =0.963 修正R2 =0.955 DW=1.635 Prob(F-statistic)= 0.0000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Ln(GDP)=0. 618ln(K) +0.895Ln(F)+1.583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经济增长总量就会增加0. 895个单位,充分说明了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推动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陕西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金融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金融市场化是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是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根据序列曲线的走势和形状的相似度来判断序列之间的关系。序列曲线之间走势和形状的相似度越高,关联度也就越大,反之则关联度越小。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来检验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结果见下表5 :

表5 相关变量之间灰色关联度结果

本文使用软件为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灰色关联度结果如上表6所示,第一列中R1为灰色绝对关联相关系数,R2为灰色相对关联相关系数,R3为灰色综合关联相关系数(其中本文采用=0.5)。不论是从灰色绝对关联相关系数角度、灰色相对关联相关系数角度还是从灰色综合关联相关系数角度来衡量,影响陕西经济增长因素排名顺序都为金融市场化、资本因素与劳动力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协整分析的结果。

四、结论建议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选择衡量陕西省经济增长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就业人员和金融市场化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等式关系。为了验证金融市场化与陕西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复杂经济科学前沿方法灰色关联度和协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每提升1%,经济增长总量就会增加0. 895%。(2)影响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以及资本投入变量,其中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影响最大。

由此,我们建议,在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在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另一方面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陕西省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大金融中介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奇伟,张诚.金融深化、FDI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7-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第6期).

[2]陈邦强,傅蕴英,张宗益.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经验(1978-2005年)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7,(第10期).

[3]许文彬.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年数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4]金山,汪前元.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检验[J].开放导报,2012,(第1期).

[5]张富田.区域金融深化与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3,(第4期).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养老基金;资本市场;互动关系;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一、绪论

研究背景和目的。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20世纪后期,人口结构失衡使老年抚养比呈加速上升之势,为了应对养老制度的危机,很多国家开始改革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将养老保险推向市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的养老体制关系到世界养老问题的进程,备受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30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40-50%,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对养老基金的给付造成巨大冲击。

二、养老基金市场化实证研究

(一)中国的补充养老基金和美国的401k计划

由于中国养老基金尚未大规模投入市场化运营,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401k计划针对企业年金,是中国养老基金市场化改革最有可能的效仿对象。2004年中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20号和23号令,对中国补充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做了较全面的改造,其投资运营模式和基本性质制度等,均与美国的“401k”非常相近。所以本文首先对美国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美国自1981年到2012年32年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资本市场规模的量化中,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方式,使用证券市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以一国养老金持有资产与GDP的比率来代表该国养老金发展的指标(PF),以资本市场规模与GDP的比率代表资本市场发展的指标(CM);

运用Catalan模型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其中 p、q、u、v 为滞后期;μ1t、μ2t为残差,且两者是不相关的。

对 1 式来说,其零假设Ho:δ1=δ2=……=δv=0

对 2 式来说,其零假设Ho:β1=β2=……=βm=0

首先,针对32个样本使用J-B检验,得:

Ppf= 0.467972 ;Pcm= 0.246321,而置信度为0.05,Ppf和Pcm值说明所建立方程的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然后,对序列CM(32个)和序列PF(32个)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检验值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绝对值时,所以CM序列和PF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将CM序列和PF序列一阶差分(31个),再进行平稳性检验得:

即CM与PF的一阶差分都为平稳序列。

在此基础上,进行CM序列和PF序列一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

给定的置信度仍为0.05,由于Pdpf=0.53569,Pdmc=0.04412(DCMDPF),所以PF不是CM的格兰杰原因,而CM是PF的格兰杰原因。

三、中国养老基金市场化案例研究

(一)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从 2000 年成立开始,中国养老基金中只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大规模投入市场化运营,并且取得了高于其他两种养老基金的收益率。 中国是一个有着独有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离不开国民储蓄行为、宏观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说,进入市场化的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它的发展趋势和运营方式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样本。

(二)资本市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

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入市时间较短,只有十年左右,对于实证检验来说样本太小,通过观察社保基金的数据趋势,我们很容易看出十年来的发展规律,资本市场对社会保障基金影响程度很大。

资本市场的变化可以在一年之内使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变化率达到50%,可见资本市场一旦出现起伏会对全国社保基金造成较大隐患。所以需要完善资本市场的机制,同时优化养老基金的市场化运营管理也十分重要。

四、中国养老基金市场化运营机制分析

(一)中国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的约束条件

1.主要约束条件之一:养老基金空账面过大

而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2013》,城镇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面仍在持续扩大,超过了2.6万亿元。 养老基金的缺口很大一部分源于上世纪养老金制度建立时,退休人员当期账户为零,但领取了后来职工缴纳的养老金,所以个人账户资金长期被挪用弥补空缺,使个人账户空帐在持续扩大。

2.主要约束条件之二:资本市场受行政管制限制

(1)股票市场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在体制上受行政影响较多,市场本身没有形成成熟的评价和竞争体系,不利于股市发挥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二级交易市场起伏过大。同时股市参与者偏向短期投资行为,资源配置功能还不够强。

(2)基金市场发展状况

基金市场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经过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推动,现在开始展现出其生命力。但是需要与之并行的是监管体系的完善,目前基金的监督关系体系尚不健全,需要快速完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规定,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金市场发展环境。

(二)实现良性互动的政策性建议

1.建立养老基金调节机制

当前在面对养老基金缺口的历史遗留难题时,需要建立一个养老基金调节机制。

首先,在面对中国部分省份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依靠调节机制进行宏观方向上的资金转移,通过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调控方式进行弥补支付,但也要对这些省份进行监管以提高其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

其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基金改革和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在养老保险体系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近年尽管我国养老基金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图4-1中可以看出,各类型的养老基金占养老基金总额的比例较为固定,要把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渐接入城镇体系,实现养老体制上的城乡一体化,需要有效的养老基金调节机制。

再者,针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养老基金调节机制可以有更灵活的设置,例如使养老基金的水平和工资增长率或物价指数相适应。从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的过程中可看出,社保基金非常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波动会对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灵活、完善的养老基金调节机制也可以调整市场起伏或市场失灵对养老基金的负面影响,增强政府对养老基金的管理能力。

2.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体制

中国养老基金要进入市场,并要能在市场中得到正向推动作用,提高投资收益率,降低风险,首先就是要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体制。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在行政性管制下没有展现出形成一个成熟的竞价和淘汰体系的能力,很多因素干扰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此情况下,相关政策可以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完善监管和推动创新上。

首先解决市场监督关系体系尚不健全的问题,给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法律地位,这样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能够给予养老基金良好的运营环境。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更宽的融资渠道,积极推动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资本市场能够优化自身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养老基金产生良性影响。

五、结论

无论是模型检验还是案例分析都表明了资本市场对养老基金有显著的单向推动作用,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正向促进养老基金资产的增长,从而带动养老基金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起伏会对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针对当前中国养老基金空账面过大和资本市场受行政性管制的约束条件,本文提出建立养老基金调节机制来调控中国部分省份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改善养老基金结构比例、规避市场失灵等问题,并要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机制,完善监管、推动创新。

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是一种动态的关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人自古就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见在老年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符合每个人的需求,让社会一起来减轻老年人的生活负担也是我国传统的福利思想之一。如果养老基金入市后,资本市场能够促进养老基金的良性发展,从而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压力的话,那么从这一角度来说,市场化运营的积极成果就是给予我们社会一种“及人之老”能量。

参考文献:

[1] Bodie Z. Financial Aspe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Pension System[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2]张松.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16-46.

[3]林义.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与政策[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4]郑秉文.美国中央养老基金为何 70 年不入市[N].中国证券报, 2003,6,19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8

2004年,我国期货交易额达17万亿元,实物交割8840万元,占交易金额的5.2%;套期保值主体进一步扩大,投机者更加理性投资,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5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业界人士从期货市场体系、期货交易制度、期货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试图破解风险事件接踵而至之迷,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准确答案。

事实上,导致我国期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体系、交易制度、投资环境方面,而在于期货市场效率。从市场有效性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其结论能够解释市场风险问题。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其有效性的高低。因此,研究中国期货市场效率问题具有基础性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继续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就必须对期货市场作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市场效率。本人结合导师张玉智主持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农产品期货投资策略”(2003066),经与导师多次讨论,以“我国期货市场效率实政研究”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以期能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关于市场有效性理论(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的研究,当以Fama(1970)为代表,而最早提出市场效率形式的则是美国学者Roberts,他在1967年5月芝加哥大学的证券价格讨论会上首次将效率市场分为弱式效率市场(weakformmarket)、半强式效率市场(semi-strongformmarket)和强式效率市场(strongformmarket)。在此基础上,Fama等人对其进行了完善。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效率市场的三种形式是由Fama在1970年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弱式效率市场里,股票价格只包括价格、交易量、收益等所有历史的相关信息;在半强式效率市场里,股票价格包括历史的及其他共享的所有公开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包括公司的会计报表、竞争公司的会计报表、国家经济形势等其他公开信息);在强式效率市场里,股票价格包括了市场子集独享的及所有可共享的相关信息(包括内幕信息)。根据Fama等人的研究,股票市场对信息集(不妨设为φ)的有效率实际上意味着以φ为基础的股票交易不可能获取超额报酬,因此,在上述三种形式的效率市场中,分别基于对应的信息集形成的交易策略都不能获取超额报酬。所以,在弱式效率市场中,基于历史价格、交易量等形成的交易技巧(技术分析)并不能比简单的“购存”(BuyandHold)策略带来更高的收益;在半强式效率市场中,不但技术分析失灵,而且那些基于公开可获得信息建立的交易规则(基础分析)也将趋于无效,投资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将失去专家管理的优势,投资者最明智的选择是分散投资;在强式效率市场中,利用任何信息、采取任何规则都不能获取超额报酬,市场参与者谁也不能支配和影响价格的形成,只能根据给定的价格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此时,任何人都无法拥有对信息的垄断权,市场颇像瓦尔拉斯描述的理想状态的均衡市场,市场的完美属性已将政府完全替代,政府监管已没有必要。

图1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

RichardR.West(1975)区分了外在效率(公平游戏)和内在效率(运作效率)两个概念(InternalandExternalEfficiency)。RichardR.West(1975)认为,外在效率是指“公平游戏”效率,即价格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任何人不可能利用已有的信息,获得比其他人更高的受益,如图1所示。图1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

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内在效率是指交易运作效率,即市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交易费用为交易者完成交易。它反映了证券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若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高,则买卖双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并只要支付最低的交易费用;反之,可以说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不高。理论研究上,内在效率主要是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着手研究。实践上,有两个标志来衡量内部效率的高低,一是每笔交易所需的时间;二是每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决定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到投资者根据市场信息改变投资组合的速度和能力,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外在效率。

关于弱式效率,国内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派反对中国股市满足弱型有效,一派支持。反对弱型有效的研究主要有:俞乔(1994)研究认为中国股市没有达到弱型有效。吴世农(1994,1995)分别对1992—1993年期间沪、深两市若干种股票每日收盘价及收盘综合指数进行研究,采用AR模型,检验自相关系数是否为0,结果表明自相关系数显著为正,且随滞后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认为中国股市不具弱型有效。吴世农(1996)进一步对深、沪两市20种股票及综合指数的日收益率进行研究,结果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因样本太小,作者认为未能肯定地得出弱型有效的结论。另外,张思奇等(2000)、王开国(2000)、张亦春、周颖刚(2001)、史永东等(2000)、徐龙炳和陆蓉(1999)、王明涛(2002)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都不支持中国股市达到弱型有效的结论。也有支持弱型有效的研究。宋颂兴和金伟根(1995)、高鸿桢(1996)、陈小悦等(1997)、范龙振、张子刚(1998)、胡畏和范龙振(2000)、胡朝霞(1998)、钟蓉萨、顾岚(1999)、马向前和任若恩(2001)采用不同的方法认为中国市场已经达到弱型有效。总之,国内对有效市场的研究为数不少,否定和支持者各半,但往往只用一种方法,结论可靠性存在疑问,并且缺少对中国股市弱型效率演化和发展的整个过程的研究分析。

关于半强式效率,国内的研究也很深入。沈艺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型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首次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型效率,他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对1993年我国两起收购事件即宝延事件和万申事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投资者没能预期相关信息,因此股市尚不具有半强型效率。吴世农、黄志功对上海股市30家公司1995年度披露的每股利润与股价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上海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型效率。另外,陈晓、陈晓悦、刘钊(1999)研究了沪深两市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吴世农、李常青、陈碧华(2001)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市场反应和信息含量作出实证分析。总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我国股市没有达到半强型效率,但这些结论都只是就某些事件或某些年度的半强型效率作出的研究,尚没有跨年度和多种事件的全面的半强型效率研究,因此其结论并没有强大的说服力。

关于强式效率,目前国内刚刚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之一是从基金入手,研究基金的收益是否超越大盘而获得超常收益,结果发现在某些研究期限中,特别是发展初期,有明显证据发现基金存在超常收益;而在某些研究期限中,特别是在近期,无明显证据支持基金存在超常收益,这可能是因为近期大盘大幅下跌引起基金的下跌幅度超过大盘下跌幅度。但是,研究发现基金具有选择市场机会的能力,但无选择股票的能力,这一方面反映了基金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基金主要利用宏观政策信息进行套利操作(吴世农、李培标,2002;陈信元等,2002)。研究方法之二是从案例入手,研究是否存在某些违规利用内部信息操纵自己公司股票的案例存在,根据披露的案例看,国内确实存在内部交易或利用内部信息操纵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因此,我国的股票市场尚未达到强型有效。

市场有效性理论是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奠基石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股票市场,针对期货市场进行研究的,国内外还比较少,基本不成体系。

200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把证券、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首次明确的将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整个资本市场体系。这更加充分的表明了我国期货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期货市场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前途。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期货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其有效性的高低,研究中国期货市场有效性问题具有基础性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市场效率是金融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效市场假说”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于其为判断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种标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是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只有在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合理的价格,才能有效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最有效率和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业,最终实现资金在生产者之间最佳地配置。研究中国期货市场效率问题,包括中国期货市场效率的程度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资本市场,制定正确的市场监管政策,强化资本市场的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本文将在对中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应用ADF检验对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期货品种的期货指数的变动进行研究,从宏观上推断出我国期货市场的效率水平,进而分析影响期货市场效率的根本原因,并剖析我国期货市场效率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制定设计出我国期货市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根据探询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以此为突破口,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我国期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首次应用ADF模型对我国期货市场效率进行尝试性检验;二是首次设计出中国期货市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四、研究方法、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策及研究路径

一是应用文献阅读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包括情报学、信息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期货投资学、期货投资心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文献,外文文献以网络阅读并下载为主,中文文献以购买专业书籍、图书馆阅览室借阅、网络电子期刊查阅为主),完成资料搜集、知识积累和理论提升。二是应用实证研究法,侧重于实证研究。对于期货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实证问题,即检验期货市场运行是否有效。由于研究的对象的特点,本文将利用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可能应用的方法单位根、协整检验、ADF检验法、PP检验法等等),对DCE、CZCE和SHFE的收盘指数进行检验,分析中国期货市场效率,并进一步研究影响期货市场效率的因素。三是应用借鉴与引申法,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只有十几年,与国外先进的期货市场来说还不成熟,差距很大,与此相一致的我国学术界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研究也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研究中大量的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是本研究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是基本,而本文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正是从实证结论中得到的。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和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CZCE)三个市场择取的样本还没有最后确定,初步考虑用SHFE、DCE和CZCE综合指数的日收盘值。

由于本人对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学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还要进一步学习,因此,在实证模型的设定方面会有一些欠缺。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只有对我国期货市场有充分的理解,深厚的切身体会,才能提炼出重要的政策建议。这显然对我来说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在研究过程中将涉及大量的实证研究,拟通过DCE、CZCE和SHFE进行系统调研,并依托长春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基地——渤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金路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吉粮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等进行必要的资料查询和搜集。

五、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Winstone.FinancialDerivatives:HeadgingwithFutures,Forwards,0ptionsandSwaps,Chapman&Hall.1995

2.Bodie,Kane,Marcus.Investments.FourthEdition.McGraw-HillInternationalEditions.1999

3.Bar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8,“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07~343

4.Barnes,Michelle,andShigruangMa,2001,“AreChina’sStockMarketsReallyWeak-formEfficient?”workingpaper

5.Barnes,Michelle,andShigruangMa,2001,“MarketEfficiencyornot?TheBehaviourofChina’sStockPriceinResponsetotheAnnouncementofBonusIssues”,workingpaper

基金市场发展论文范文9

关键词:保险市场;非线性增长效应;人身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在快速发展着,全国的保费收入在不断增长者,并且增幅较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 行业相关学者对保险市场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发表的文章言论较少,而在金融方面即信用贷款、股票方面为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做了更多的分析与论述。笔者认为,保险市场对我国整体市场经济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多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现实差距、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下保险市场的非线性增长进行分析,将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影响的规律,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一定的实证方法,对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不同险种市场的非线性增长效应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一、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非寿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对想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得出论,非寿险与人均GDP相关,主要依据为Beenstock et al,以12个工业化国家在十年间发展的数据;其次非寿险与人均GDP的发展关系成正比,另通过对OECD国家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为非寿险消费与收入水平正相关;采用因果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以及GMM估算方法,对多国家的财产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分析与探究,结果表明保险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比关系。

2.首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同样的对多国家的保险市场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发现:寿险的消费变化与收入有关,即当地的人均GDP ,并且期间是成正比关系的,在此正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养老保险金与人均产出有显著的正比关系。

3.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所呈现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行因果关系的检验,显示出保险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和加拿大呈现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关系,意大利则是表现出两者互相影响的效果,其他多数国家则为无直接关系和影响;然而可以肯定的一定是,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因为对于大多的保险产品来说,保险市场发展的越好,产品相应的会更丰富且得到更好的收益,期间也是正比例发展的关系。

以上结论的分析大多基于国外的一些数据和调差结果数据,我国在这方面建树较少;然而近年来我国行业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与言论逐渐增多,比如谢利人以我国1998年4季度-2004年3季度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得出结论:财产险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而人身险市场的额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高的正向影响;王建伟通过我国具体省份在十年内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最终得出结论:财产险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起到了稳定经济市场的作用[2]。

二、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

根据相应的中国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的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整个保险市场,包括人身险市场对经济的增长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文献所得结论一致;然而财产险对经济的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反而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

经相关研究表明,寿险和非寿险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保险市场是否出存在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整个保险市场还是人身险市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带来的影响通常为正向的,并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呈现出不断加强的状态;但财产险市场有着明显相反的效果,只有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财产险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才有积极的影响,反之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限制作用;究其原因:财产市场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中占比较少,基金投资的渠道途经不够丰富和完善,而保险公司本身也不具备较强的基金运用能力等现实因素。

2.不同金融水平下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保险市场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影响,与信贷市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根据省份及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当保险市场加入银行信贷市场后,保险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道U型关系;然而不同的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人身险带来了积极的发展作用,财产险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结合上述分析与结论,我们可以说,我国的保险市场主要依靠人身险市场的发展,才能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保险市场为经济发展带来正向影响的同时,在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财产险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在经济较好的地区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渐增加着;我国政府在发展金融行业的支持力度,远大于保险市场发展的支持力度,需要政府适当将重心向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多加关注,对保险市场中人身险市场和财产险市场进行更有效的平衡调控;改善两个险种市场的投资和融资的渠道,改变保险资金在市场中的稳定作用,起到加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