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9:23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1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提出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素质教育;建设;关系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方向、人才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教育者担负着在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才是高校肩负的光荣使命。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挖掘校园潜在环境的资源,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

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环境是影响人生展的三大要素之一,而校园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于世上的一种特殊环境,同时又是把校园文化的影响有效地转化为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活动,它对教育和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

学校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显在环境和潜在环境两部分。因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包括现显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两个部分,显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有明确目的性的课程设置和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智力和各种个性品质。而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指以暗示为手段、无特定目标的学校生活质量、校园文化氛围、教师态度以及教学活动的道德背景所传递的内容等。多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只重视显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而无视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事实上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究其根源不在于学生们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相结合,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所习得的道德观念、思想理论内化成个体的价值取向并保存下来。

2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凭强制性的理论灌输就一劳永逸,也不是靠苦口婆心的说教就大功告成,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能否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关键就在于这些教育的内容能否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这种活动总是特定的校园文化或氛围中进行。作为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2.1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同“春夜细雨”,悄无声息地为素质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无论是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鼓舞人心的校训格言,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校风学风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使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得以生动的刺激,心灵得以深刻的浸染,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观点、价值。

2.2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同“转化器”,促进学生将从外部获得的道德、知识、能力等素质较好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主体素质。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直接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通过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成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并保存下来,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把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溶为个人内在的品质,促进道德成长,并以一定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但值得一提的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何有意识地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干预和避免消极因素,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的积极教育影响,把消极影响纳入可控制的范围,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素质教育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3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校园潜在环境建设,减少潜在环境的负面影响,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美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环境中营造出高雅的品位、浓厚的文化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净化其灵魂,升华其人格。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3.2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既是显在教育环境的一分子、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又是潜在教育环境的一分子。教师多方面的为人师表,处处严于律己,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它对学生所起的示范和感染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现代科学技术素质,掌握进行素质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引导教师树立“大德育”的教育观,将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3.3依托信息媒体,建立素质教育的新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校园的信息化趋势方兴未艾。一个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环境正在形成。高校应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将信息媒体不仅仅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工具,更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在校园网上开设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德育版块”、“学生主页”,就学生普遍关注的学习、生活等热点话题、重要新闻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成为版块真正的主人;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要求的网站,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的教育资料,努力构建健康的网络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行为,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对学生中已存在的不良因素,变传统的“控制”手段为正确的“疏导”方式,找出问题的症结,增强判断是非的敏锐力,提高免疫力,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4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行自我教育

传统的德育教育历来脱离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只重视向学生进行正面灌输,让学生接受“永远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教育流于形式,降低了学生对学校德育的信任度,助长了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高校应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中。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2

[摘 要] 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开放教学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1 数字化学习

1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在数字化下,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伴随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作为向社会推送人才的重要机构,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难发现,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首先,“三观”教育包括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伴随目前教育对综合素质得忽视,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适应社会以及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为此,高校作为目前为我国输送人才最多的组织更应该起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隐藏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造成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单薄,生态道德素质较低,对生态环境现状不加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再次,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的需求提出,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而处理这个问题就必须基于负责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直接促进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起到引导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引导学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自然法则,进一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道德素质。最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思想觉悟,通过道德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现阶段的高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有所忽视,而这些恰好成为制约大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就业后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所以,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个人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

[2]高晓钟,陈朝阳.论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生态经济,2008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了要将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实现途径,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等的培养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环境建设,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部分高职院校不仅设计建设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还完善并建设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地和机制,可称之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环境建设。本文重点通过剖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措施、成效等,探讨职业素质养成的环境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氛围感化——企业文化环境建设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自身所具备的适应此职业的内在自身条件,是否适应主要是取决于职业素质能否达到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又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素质的培养既离不开内因个体倾向的优势作用,又要靠外因教育灌输和氛围熏陶的影响,按照学生将来职业方向的培养要求,在职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行业和企业的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紧紧抓住新生始业教育这一环节,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和现身说法,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喜欢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把专业思想和职业愿景联系起来。其次,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注重融入行业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校园楼宇冠名、企业理念与文化上墙、校友风采展览等,直观展示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理念外化式的教育。再次,要把企业优秀文化模式和技术优势引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形式,深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把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最后,要把知识讲授、问题研讨、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通过举办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士对话访谈,学生亲自采访杰出校友、成功人士,邀请已毕业的本专业优秀的校友或者业内知名成功人士讲座等,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理想塑造,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

二、品德优化——职业道德环境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确立职业信念,调整职业行为,追求职业理想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职业道德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引导、培养和养成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也都需要与其相匹配的职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基地和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就有高职院校设计了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环境建设项目,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拓展环境建设项目,以仪表形象为核心的职业礼仪培训环境建设项目,建设了供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职业素质养成基地。

职业素质养成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也促进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机制建设,通过软、硬件建设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养成氛围。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建设,把诚信教育和行为观测、考核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德。在诚信观察中,建立了观测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诚信品德指标、诚信生活指标、诚信经济指标、诚信学习指标和诚信就业指标等项目,一级指标下设二十多项二级指标,如诚信概念认知度调查、个人日常诚信行为态度调查、对待他人诚信行为态度调查、言行一致情况调查、体育器材借用偿还情况、诚信伞丢失情况、助学贷款还贷情况、诚信考试情况等,通过实测和问卷调查获得二级指数,并定期对比诚信指数。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不仅推进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更有效提升了金融“职业人”的从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更好发挥。

三、业务深化——职业能力环境建设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业务能力深化的氛围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既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按照职业发展对职业人的内涵要求来培养高职学生,不仅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人的新要求。  能力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环节。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把模拟仿真教学和真实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普通性培训和通用性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实训、岗位实习和顶岗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它更强调现场性和专业性,它能保证学生实践训练的真实性,在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学校要注重与相应的行业密切合作,借用企业和行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业务能力。高职院校还应重视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鼓励一些技术上先进、经营上良好、又热心与高职院校共同创新的行业和企业单位,吸引它们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行业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展示高职学生的职业才华和能力,也为今后的求职和从事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技能强化——职业操守环境建设

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职业操守的培养是确保高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在职业操守养成环境建设中,不单是学生实习、实训的硬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建设。

激发高职学生职业兴趣是培养他们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前提,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鼓励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兴趣的学生社团的建立,把高职院校的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和竞赛,寓职业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塑造职业形象,提高职业能力。通过开展技能尖子培养工程和举办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带动学生学习技能、练习技能的兴趣。加强学生技能协会的指导和训练,带动广大同学参与技能训练,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五、仪表美化——职业礼仪环境建设

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会的交往和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社会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更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同样职业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更需要有其相应职业礼仪的要求。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应在做好专业、能力教育培养的同时,要在确保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训练和培养,注重学生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礼仪培训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积极构建立体化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掌握先进科技是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专业人才是为了研发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专业课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是先进科技的代表之一,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有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优化升级,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推广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如图1。学习文化知识是学生进入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提升了其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修养。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对应,强调建立新型教育模型,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的多项素质,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和谐师生关系。应试教育属于“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也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素质教育提出,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它在教育过程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实施开放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并非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师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在教师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学术有专攻,各方面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素质教育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纠正错误或提出不足,促进师生共同的进度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社会化、网络化的飞跃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与渠道不再是单方面学校的学习。根据各人的特点及爱好,学生各方面的专长都不尽相同。教师凭较好的心理素质,以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学生凭优良的道德素质,尊重教师及其工作成果,提升了个人的知识水平。

二、日常教学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习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约束了学生个人内在潜能的发挥。素质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客观因素。以素质教育为辅助,基于差异性理论的计算机教育措施:

(一)设计个性教案。利用课余时间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状况,重点把握其对计算机知识是否感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案,如图2。计算机课程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在脑思维里形成“勤学苦读”的思想,督促其努力学好课程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栽培。

(二)培养个人能力。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考虑,为其营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计算机课堂教学时创造互动环境,使学生有机会与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天赋,需先锻炼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面对计算机学习遇到的挫折敢于面对。以此为基础,学生就具备了学习计算机的个人素质,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习活动。作为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合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无论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者上机实训遇到的操作问题,均要逐一且详细地解答学生的疑问。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先由浅入深,讲述理论知识结构体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再由教到练,提供计算机操作学习的机会,学生上机操作以训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基于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措施

基于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先要充分肯定道德素质、内在潜能、个性发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坚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为根本目标,倡导以素质教育为工作指导,综合制定出先进的教育模式。笔者认为,教育方案中需涉及锻炼思维、培养技能、营造环境等内容。

(一)营造环境。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积极营造适合其学习的教育环境,创设开放性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无压力环境下理解计算机知识,培养其参与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应先疏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对计算机知识具备足够的认知之后,安排学生接触教材知识,把道德素质与学习精神融为一体。

(二)锻炼思维。优越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以最短的时间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组织规律,灵活地转变大脑思维以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无法完全开放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抵抗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计算机教育体系。

(三)培养技能。实践证明,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各类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教育专家也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对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意义。计算机课程是一项复杂型的知识体系,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接受特定的技能培训,如:上机操作、机房实训等。基于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需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四)个性教学。未来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素质水平。上述提到,计算机教学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课程教育同步进行的素质教育也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自身条件来说,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同时考虑客观因素对专业教育的影响,如:学生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环境。

结论

总之,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实际教学过程面临着诸多困难。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从教育模式上实现了优化改进,为学生营造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茂春.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4(04)

[2]张学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推动和加强素质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12)

[3]韩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4]罗孝银.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5]袁桂萍,王公安,王桂玲.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4(04)

[6]张喜英.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0(04)

[7]葛秀兰,葛永智.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J].山东电大学报.2004(03)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渐明显。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中国大学体能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文化 文化迁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张耀灿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这个概念,我们是认同的。此外,陈秉公先生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亦作出了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两种界定,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在实质上,两者趋向一致。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再次,潜移默化式地传播模式。在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人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人所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个过程,父母总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或用语言,或用行为,总的说来是用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地方式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村落或社区环境,是对人进行潜移默化传播知识的第二个环境。人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社区或村落环境。在社区环境中,人在与社区其他人的交往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最后,网络传播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网络载体传播信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二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三是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四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三、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在高校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由高等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即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不断进步发展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职能。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是具有丰裕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的教育教学阵地。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各种文化几乎都能在高校的自由土壤中相互交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是丰富了校园文化,二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三是活跃了思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和途径,以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把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为人才培养服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即第二课堂育人环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优化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头脑,优化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每个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隐匿在主体身上所负载的关于自身阅历、经历及通过家庭、社区和社会耳濡目染所形成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主体的言行、生活习惯和方式上。在高校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社会交往,把自身所载的文化传递给另一个主体。从而使不同的个体文化在交流与碰撞当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可能。

“任何两个具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这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在发展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必然地在其发展传播时与其他文化碰撞与交锋。但是,任何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在相同的地域环境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优化,必然要求与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或吸收或相抗或互相包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社会交往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符号。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的发展亦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与扩散就是文化的变迁或迁徙。应当看出,文化迁徙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环境中的特殊部分,必须要体现环境的共性。文化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文化,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因此,教育事业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活动,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贯彻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要积极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文化背景。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体育环境及建设;影响因素;具体措施;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21—04

1学校体育的环境观

1.1 学校体育环境观的基本内涵

环境,是指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主体享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除学校以外的则称为体育环境。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子系统,从属于我国的大文化系统。社会体育、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环境,它以社会的意识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媒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这是学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正是如此,社会上每一次体育热、任何一次国际大赛、每一块金牌的争夺,没有一次不在校园中掀起波澜。同时,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德育、学习等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培养全面发人才的基本内容。因此,体育环境的建设要服从于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由于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结合部,因而学校体育具有特定的创造主体,特定的体育创造方式和记录成果的手段,有规定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条件,从而使学校体育有自己的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相结合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央学校体育环境中,活动于其中的主体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权,正是学校体育环境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依据。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也与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美国人类社会学会主席、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克莱德·克鲁克(Clyud.KlucKhohn)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显型文化因素和隐型文化因素混成的,学校体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校园环境本身既能吸引学生,也能使学生疏远”。“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化,使学生从学校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难于言传的信息和感受”。这正是隐型文化因素对人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要注意体育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环境和熏染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陶冶和熏染,将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感受。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包括国民素养、文化程度、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观念等。而这些特征正是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因而,可以通过学校体育个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来促进大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诉,学校体育的环境观告诉我们,学校体育环境是置身于大文化系统之中,不仅受到社会体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体现了其相对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文化优势,体现了显型文化要素和隐型文化要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1.2 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功能

从学校体育环境来,学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的、制度的、信息的三大要素,从而体现了养成教育、强化约束、激励导向等三大功能。

1.2.1物质要素——具有养成教育的功能。物质要素,是指学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是硬件部分。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体育的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养成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黙化和身体力行地参与,养成教育者所提倡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它融合了显型和隐型文化的作用,是促进学生产生体育直接动机的必要条件。

1.2.2 制度要素——环境赖于运行的载体,具有强化约束功能。环境的强化约束功能,即通过具有强硬的体载、条例、制度、常规、准则等,表明学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实践,强化体育的行为、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体育课、课外锻炼、竞赛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说《条例》仅是总体要求,那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提出了开展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奖罚制度、学籍管理等。其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课外锻炼、早操等,并要作严格的考勤,并纳入学籍管理。另外,课堂常规、运动场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大学生参加早操、课外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出勤率,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促进了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

1.2.3 信息要素——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信息要素,主要指体育锻炼的意识、风气、体育舆论等,反映出环境中得主体(学生和教职工)思想观念、各种体育的行为方式、体育活动的状况、学校传统体育的特色等。信息要素是学校体育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一旦增加了意识,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造就了强烈的体育舆论,就能发挥激励功能,促进学生间接轨动机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对学生能力、观念、习惯、兴趣产生深刻的影响,激励学生从“需要”角度去进行体育锻炼,把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变为主动自觉的参与。由于校风舆论、观念的作用,使学校体育在时空坐标和发展水平的三维空间上位体育环境的主体规定了发展模式,表现为导向功能。如果说物质要素多半是直接在与学生认识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有关,属于显型文化范涛,那么信息要素则更多地反映主体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体育环境的软件系统,具有隐性文化因素的典型效能。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9

关 键 词 :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母语环境 影响 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 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转贴于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