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课理念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2:42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1

0.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最早由美国教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于2007年提出,该项教学方法瞬间在北美地区受到强烈欢迎和广泛应用。对于翻转课堂的定义,教育学主要从它的教学流程进行分析,翻转课堂是指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中,教师通过提供视频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实现互动讨论、完成作业、提问答疑、测试反馈等操作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信息化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项挑战。

1.“微课”理念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打破了传统先教后学再练的教学模式,提出“学习-讨论-巩固复习”为模式的教学过程。此外微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录制视频、制作PPT、拍摄实际操作流程、记录手写输入过程等,学生通过学些这些视频资源实现学习目标,与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教学相似。“微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微课件的设计,微课件针对性以及趣味性。目前“微课”教学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约束课堂纪律,无法保证学生听课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2.e环境下“微课”理念在翻转课堂设计的应用

为此“微课”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听课效果,提高学习质量,并实现对实际课堂的监管,可利用互联网e环境技术,设置一套课前、课时、课后完整系统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分析e环境下“微课”理念再翻转课堂设计中的应用。

3.1在线微课程实现

在互联网环境下,语文学习变得个性化、灵活化。而e环境下的语文翻转课堂功能众多、内容丰富、资源广阔,可利用的语文教学方式灵活而奇特。通过e环境下的互联网平台,“微课”设计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上丰富而广阔的学习资源,强化语文相关资源的联动交互性,比如初中人教版中《观沧海》诗歌教学中,在网络上搜集有关的典籍故事、朗诵音频资源、图片资源等,并通过资源功能添加模块将相关内容上传,教师也可以将实现录制好的微课程上传。在课程学习观看模块后设置检测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听课效果

3.2可视化课前监管模块

为了保证学生听课效果,提高学习质量,并实现对实际课堂的监管,可以对学生开展的网络微课课程学习活动设置可视化课前监管模块,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监管操作,方便即时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并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设置记录跟踪模块,针对学生的访问次数、访问时间、持续访问时间等进行监控,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当学生观看完微课程视频后,可以涉及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填写学习报告,阐述学习心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3.3互动评价与讨论模块

互动评价与讨论模块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专门针对微课程进行互动评价与讨论的模块。在这个板块中,学生要完成视频课后设置的作业习题,并将作业上传至讨论板块,由教师和同伴给出知道修改意见。学生之间的互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巩固知识、促进知识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3.4作业批改与测试反馈的网络化

教师在e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能够对学生提交上来的作业进行在线批改。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在线测试、在线点评,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技术给出犯规意见,尤其是针对个别容易犯错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给出分析讲解,积极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自主探索正确答案。

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方法,而“微课”理念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通过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以“微课”理念为指导的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互联网在线教育与课堂面对面教育二者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快速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中,采用e环境下的构建“微课”翻转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2

关键词:MOOC;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一、引言

十报告指出:“高等教育要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这是教育改革发展中对加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在数字化学习背景下,新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2012年在美国发起的MOOCs(慕课)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未来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必将越来越紧密。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所言:“这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1][2]在信息化时代下,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帮助学习者简单、高效的获取知识[3-4],但是有些知识点较为零碎,不够系统[5];然而MOOC易注册、门槛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结合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程教学是顺应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对MOOC理念下的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二、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的设计和实施1)调查问卷的设计本调查旨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MOOC视阈下微课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学生学习态度、兴趣、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自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14个问题。2)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14级国贸一班、二班学生,班级人数分别为61人、62人。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问卷调查部分,有效问卷120份,了解普遍存在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有关问题;访谈部分,对实验班中的若干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观察部分,观察实验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状态。3)研究方法①文献法:通过知网查阅国内关于“微课”、“慕课”和“微课程”的优秀硕博论文、核心期刊等,经过分析、整理和归纳,为下一步的教学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②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对慕课视阈下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方法的态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观察与访谈:通过对学生随堂随机的访谈,了解学生对微课教学感兴趣的程度和当前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等等,为接下来的微课程教学奠定基础。本研究在观察之后又进行了访谈,补充观察的不到位或者不足。2、调查的结果与分析问卷调查统计结果:44.25%的学习者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学习者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并不是非常满意。对比之下,高达74.32%的学生愿意尝试微课程教学,这说明学习者还存在学习兴趣,那么笔者希望通过微课程这个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学习者对大学英语这门操练性较强的课程态度,以期提高其学习兴趣。1)课堂观察结果分析为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微课程教学设计,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以下整理分析:①教学模式单一,两个班级均为教师讲课,学生练习。教师讲完单元课程后,有部分学生完成不了本单元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的任务。②学生积极性不高。两个班级共同问题都是上课互动较少。2)访谈结果分析课后随机挑选了国贸班级中的6名学生进行访谈,综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与整理,得出结论:讲授法在教学组织良好的情况下,学生还是可以听懂教学内容的,然而听力、口语、写作等操练性特别强的部分,有些学生是跟不上节奏的。

三、MOOC视阈下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实践

1、MOOC视阈下大学英语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图1是MOOC教学模式与MOOC理念下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对比图,通过图表可以清楚的理解整个微课程的教学模式。2、教学视频的设计《大学英语》中以Unit1SomeStrategiesforLearningEnglish为例,里面包含TextA和TextB,TextA用于精读,需要学生理解课文、记忆单词和短语、完成课后配套练习题,其中就包含词汇、语法、听力、翻译和口语题等。笔者将这一单元分为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均有一个5-8分钟的微视频构成。微视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词汇、听力、课文内容讲解、口语、翻译、写作、语法点、构词法。微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录屏软件,将提前准备好的PPT、音频、视频按照教学计划逐一录入,最终形成完整的一个微视频教学课件。3、具体的应用方案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说明基于MOOC视阈下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笔者对本研究的教学《大学英语精读I》Unit1做出如下实践:案例1:Unit1SomeStrategiesforLearningEnglish【词汇学习任务单】学生查看学习任务单,根据学习指南和学习任务进行学习。①学习指南②学习任务③困惑或建议【视频脚本的制作】设计思路:①对知识点进行分割、细化,制作微课程;②根据词汇转换的规律性,帮助学生解构单词;③利用录屏软件工具,结合PPT录制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讨论分析、指导答疑】在讨论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学习词汇时能够根据录音,较为准确的读出单词的发音,同时也能够根据词性转换、词根词缀法记忆大部分的单词。但是由于每个人在课下观看视频的次数不同,英语的基础不同,对于某些较难词汇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好。课堂上,教师就把这些较难的词汇整理在一起,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拼读、练习。【反馈信息】学生大部分能够顺利完成词汇的学习任务,这首先反映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所以进行了自主学习,其次课程任务单中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但是课本上出现的有些斜体词汇较难,学生利用词根词缀法或者分割音节法都不能完整记忆单词,这些在微课中并没有提及到,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或是强化记忆的方法,再次巩固记忆。

结论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药学;微理念;混合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等“微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但建设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教育“微理念”,在教学设计时用混和学习模式来构建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中药学课程的“微学习”。

1基于“微理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空间,整体结构设置了课程信息、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在线测试、播课单元、作业、学习笔记等栏目。在中药学课程现状分析和学生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理念”构建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课程设计。精心设计学习知识点和选用知识点最佳的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讲稿、演示文稿、视频讲解、在线测试、学习反思等。依托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基于“微理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下,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微阅读、观看微视频、完成微测验、参与在线微讨论等。课堂教学进行面对面展示与交流,导入微话题、师生与生生开展多维度的深入交流、教师适度予以指导和点评等,经过思想碰撞,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后围绕衍生性问题反思总结、拓展学习。教学反馈形式包括在线测试、答疑讨论、调查问卷、作业等。教学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制定形成性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讨论区学生表现和研究型教学活动表现评价、课前微测验和课后微测验等。依据学习目标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营造微环境,制作微课件、微音频、微视频等。如围绕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典歌诀“十八反”“十九畏”等知识点,辽宁中医药大学雅韵乐坊的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完成原创音乐版经典诵读“微音频”的设计和录制,并上传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共享。“微音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微学习”。

2基于“微视频”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视频”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时代特征[1]。《中药学》微视频具有碎片性强、结构微缩、知识面广、探索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2]。“微视频”是学生进行中药学课程知识点“微学习”的主要载体,包含学习目标、前测、小结、后测等。一般“微视频”的时长为5~10min。统筹设计中药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教学单元间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1个教学模块;制作系列“微视频”,形成1个教学单元;每个“微视频”介绍1个中药学课程的知识点。如在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将理气药进行梳理和设计,完成系列“微视频”制作;围绕中药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以“陈皮与青皮”“附子与干姜”“人参与党参”等相似药物比较为核心内容的“微视频”;制作以具有疏肝、安神、安胎、止呕等功效的中药辨析为核心内容的“微视频”,在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播课单元,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3基于“微讨论”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师生与生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线活动设计包括答疑讨论、课程问卷、研究型教学、在线测试、课程作业等。围绕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网络教学空间中,发起有针对性的与中医药经典文化[3]、临床应用、创新创业等领域相关的“微讨论”话题。开展多种形式与主题内容的“微讨论”,既有助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基于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主讲教师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发起“微讨论”话题,学生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形成学习报告,在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栏目下,师生与生生围绕主题进行进一步的互动交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微讨论”话题,如临床如何区别选用半夏的不同炮制品?如何减轻乌头类药物的毒性?古代本草学和方书中有关决明子制枕的记载有哪些?

4基于“微测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内容包括在线测试、讨论区活动评价等。“微测验”是开展中药学课程教学效果实时评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一个“微视频”学习完成后,教师根据“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设置“微测验”的考核内容。“微测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微视频”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微视频”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信息,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制作,随着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实时予以合理调整。基于“微测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阶段性“微测验”命题工作,经主讲教师审核与修正后,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栏目下,开展学生在线“微测验”。“微测验”有助于督促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阶段性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形成性学习过程。

5基于“微实训”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5.1基于“微实训”促进中药学实训课程改革

中药学实训课包括中药饮片辨识、中药应用训练等内容,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无法与教师讲授同步辨识中药饮片性状特征细节的问题。基于“微视频”构建中药学实训课程的创新学习平台,将中药学实训课程的中药饮片性状鉴定等相关重要知识点制成5~10min的“微视频”,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播课单元栏目下。以“微视频”的方式促进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实训课程课堂教学中中药饮片性状细节无法同步观摩的问题。“微实训”主要围绕重点与难点知识,针对中药饮片性状特征的细节之处,运用特写、字幕提示等方式,辅助教师的讲授。通过微课教学进行中药饮片识别学习,利用动态效果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训知识的理解[4]。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答疑解惑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的主人。

5.2基于“微实训”促进创客教育理念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改革;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97-02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该课程的内容在通信、雷达、广播、电视、遥控、遥测、射频电路、电磁兼容等相关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同时也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材料、化学等)的共同生长点。因此,该课程对电子类和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要求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较高,涉及的数学公式较多,推导烦杂,且物理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历来被公认为是一门难教和难学的课程[1]。如何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如64课时),通过课堂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和未来相关专业领域新知识的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新形势下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从电磁场中使用最频繁的矢量分析入手,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以及现代工程应用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相结合等,使得枯燥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繁多的数学方程不再难以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认清数学背后隐含的物理意义。“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涉及数学的微积分、矢量分析、微分方程等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大部分在大一、大二的数学课程中学习过,但由于没有结合具体物理概念或应用,学生们普遍对这些内容没有更多的体会,掌握不牢固,或者已经遗忘。因此,本课程先用一次课复习和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认清数学背后所隐含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认清场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矢量场散度和旋度的本质分别是产生场的标量源和矢量源,从而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2.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本课程是在大学物理电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因此教学中在认清矢量场散度和旋度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学习静态场和时变场,进一步理解电场和磁场各方程的物理意义,并最终把各类静态场和时变场的问题统一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上,突出时变场和电磁波的概念。通常《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本中将微波技术的内容划分为传输线理论、微波传输线、微波网络和微波器件四部分。学生们学习时普遍感觉内容繁多杂乱。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打破章节的限制,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波导和同轴传输线时,结合场结构可以直接讲授由波导和同轴线构成的微波器件,包括波导内的电抗元件、微波谐振器、同轴波导转换器、模式变换器等。在讲授波导上的壁电流分布时可以同时进行缝隙的介绍。在讲授微波网络时,可以结合网络的散射参数介绍一些微波元件的参数,如定向耦合器、衰减器、隔离器、移相器等,利用散射参数分析这些器件的性能。通过这些系统整合,使得看似杂乱繁多的内容得以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理解该门课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尽管理论性强、物理概念抽象,但同时也有非常广泛的工程应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电磁波与微波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以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电磁波和微波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电磁波在不同媒质分界面的传播特性时,可以结合隐身技术、天线罩和天线反射板的设计进行,引导学生们使用基础理论定性分析工程中的应用。讲授电磁波的极化特性时,可以结合收发天线的极化特性和极化匹配的问题加以讨论,在介绍谐振器的谐振模式时可以结合微波炉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即使是最新的工程应用技术,也是建立在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上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果说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根本,那么教学方法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2]。设计教学方法时,应以教学内容为重心,依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3],同时要借助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现代多媒体和网络平台。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微时代;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成因;改进举措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目的的体现,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同志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对大家说,“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当今社会的“微时代”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人际社交以及理想信念等都产生深刻地影响。如何正确树立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一、“微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内容“空”、“大”、“全”。所谓“空”指的是教育内容往往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只以教材、国家大政方针及各种上级文件为依据进行灌输教学。教学过程呆板,教学设计缺乏新意,课堂上师生互动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和思考反馈。所谓“大”指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味以大层面、大方向、大境界为主,往往忽略了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发展等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所谓“全”指的是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追求教育内容的全面选择,没有根据“微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这就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繁多、空洞、抽象、难理解。

二是理论教育时间过多实践教学时间少、成效差。根据高职教学大纲,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每周一般2个课时;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每周一般2个课时;而《形式与政策》一般以讲座的形式开设,8学时至16学时。当然,不同高职学院各专业之间开设思政课的学期数和课时数应该还有适当调整。据此,在二到三学期内要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内容实属不易,特别对于高职学生,他们大部分高考分数偏低,综合素养不高的实际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讲解的时间安排过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够。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都在网络下载或者下载后稍加修改。

二、“微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直接成因

“微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直接成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文化特别是移动终端无线上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以至于价值信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讯的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固定电话、BP机、模拟手机、智能手机,从只能接打电话的手机到今天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智能手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今社会已进入“微时代”,学生们之间通过QQ、微信、陌陌、易信等网络平台进行着随心所欲的联系交往,以至于课堂、课后很多精力时间都花在玩手机上了,真有点“无手机不生活”的境界。这也影响着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取向。

二是现实社会中一些不和谐事件、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外来文化等都对当代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微时代”环境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轻而易举。每天大量的信息或主动或被动的走进高职学生的视野,吸引他们的眼球。一些不和谐的事件通过媒体炒作、放大后,迅速扩散开来,很容易让高职学生心里对社会产生消极情绪。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都是“95后”,是社会物质生活相对宽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大的生活压力和挫折,心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外来电影、音乐、文学、服饰、饮食等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容易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三、“微时代”环境下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举措

1、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有利因素,积极推进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微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的阅读习惯正在从纸质阅读转变为网络、手机阅读,学生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阅读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特点,积极开辟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在其中设置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的栏目,发起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投票、征文等活动,把学生吸引到主流引导上来。学校要转变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微课”、“慕课”等在线简短方便开放的学习方式,形成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灵活轻松的学习方式。

2、改变影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方式方法,注重教育实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职院校一个较长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这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理解起来不是容易的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宣传工作中,要积极创设新平台占领思想宣传阵地。在宣传中,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直观体现在宣传栏中,更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深入细致的宣传。比如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就核心价值观某一关键词结合学生自身理想展开交流、讨论;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特别是与服务当地社会文明的活动结合起来进行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力量和影响,将身边的正能量、好故事以便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3、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将日常教育工作与树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积极作为

党的十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把“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格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定学生对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此外,在日常工作中,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的温暖,感受到正能量,形成积极进取的动力,形成健康向上、坚定不移的理想信仰。

【参考文献】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难点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1)突出知识要点: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2)进行重点讲解: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8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微课程;概念定位

【作者简介】 孔令强,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学跟进式指导骨干教师团队成员。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79-04

在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批判班级授课制弊端的今天,微课程成为弥补班级授课制的有效技术手段。尤其是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科学课来说,科学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对传统科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当前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何科学全面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并描述其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的特征,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本文从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科学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一、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剖析

金陵在研究中提出: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 然而,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部分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偏离了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和技术属性,从而产生以下诸多问题:

1. 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一些科学教师将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简单剪辑名师的教学视频、配套教材的光盘视频、网络上下载视频作为微课程来使用,还有些科学教师录制课堂视频片断来使用,其视频内容多是科学知识的讲解与概念的灌输,混淆了教学视频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违背了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则,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班级授课制下使用的教学视频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而微课程视频则是课前、课中、课后均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灵活使用。小学科学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虽然离不开一定量的知识传授,但是也不能唯知识化。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直观的,丰富的,富有逻辑性,立体化的,所以,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人机交互,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2. 粗制滥造的微课程导致教学思想大打折扣。目前,很多科学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质量低下,满足不了科学教学的需求,导致“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流教学思想的课改理念无法化为现实。原因主要是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特征把握失当,无法实现教学思想与技术的无缝隙融合,导致微课程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思维含量低,教学应用价值不大。

3. 选题失当导致资源重复与浪费。有些科学微课程选题难度不大,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思维碰撞力很小,观看与否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即便是看了也索然无味;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难度太大,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拓展漫无边际,核心学习内容游离于微课程之外;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知识容量太大,10分钟之内解决不了相关的问题……这些选题失当的现象消耗了科学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课程资源的重叠与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做不到科学把握知识点。有些微课程仅仅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来做,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须知,科学知识点有大有小,且呈发散状,微课程的知识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多个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整合与经典呈现。

4. 不规范使用微课程导致指导不到位。有些科学教师忽视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不去看教科书,而是仅靠看视频,或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主动思考减少了,主动研究欠缺了,学生的依赖性增强了,自主学习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导致科学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无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微课程成为讲授法的畸形存在。

5. 技术依赖导致沟通受阻及教师惰性。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种生态化的存在,过度依赖技术反而会伤及教学。技术依赖的问题影响了科学微课程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表现为微课程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交流时间,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日益缩减,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面对面指导就难以实现,缺乏人文精神的交流,缺少教师人格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是单调的,是不丰满的。有些教师使用网络上下载的微课程,或是所谓的共享了他人设计的微课程之后,成为了甩手掌柜,惰性增强,无法承担起用技术改变教学的目标。

6. 课程评价标准模糊,不易于操作,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就当前的微课程评价标准而言,尚未体现出学科特点,国家课程标准对科学微课程也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究竟好的科学微课程具有哪些特征?尚未有易于操作的研究成果供一线教师参考,没有关注学生使用微课程的实证效果。在这一情况下,一线的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引领,不易于操作科学微课程的评价问题,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以上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存在认识误区,理论层面缺乏指引导致了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

二、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定位

目前,科学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科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如何科学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呢?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定位:比较分析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等概念的基础上,在科学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在分析基础上,在结合当前微课程研究的概念与科学学科特点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定位。

1. 从科学课学科性质与特点视角分析。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来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用微课程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2. 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视角分析。今天的科学微课程虽然是慕课浪潮下的舶来品,但是就科学课教学而言,视频形式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是新鲜事物。在《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如下: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运用的资源主要是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各种音像资源,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课标所倡导的各种音像资源、辅助软件及网络资源。与微课程相比,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照。尽管课标还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但是,滥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一节课全程以视频或课件贯穿课堂还比较普遍,学生亲自探究的机会还比较少,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无法使科学课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唯有微课程能将上述资源的优势予以整合,并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真正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

3. 从比较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概念视角分析。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来看,我们需要厘清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的概念定义和教学作用,并以此视角梳理科学微课程的概念。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唐军、李金钊老师对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做了如下分析表。

就微课程的概念表述而言,梁乐明,梁锦明认为,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可以是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或社会文化,可以是在职学习、考试培训等。 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 。唐军、李金钊认为,从时间长度来看,微课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科学微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特别是不易观察的以视频形式弥补了教材资源的空白点。但也面临着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使用的规范性问题、指导的有效性问题,动手做科学的实践性问题。我们把科学微课程的概念确定为:科学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满足学生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科学课堂为主要形式,以体现相关性的科学知识点、技能训练点、信息整合点的讲解与探究情境模拟为载体,贯穿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法引领、资源提炼、互动测试、拓展反思、多元评价等在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微型化、复合化、简约化、自助餐化的时限控制在十分钟之内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资源创新。

参考文献:

[1][6] 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 高职微积分 课程改革

一、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2008~2009学年之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数学只开设了微积分课程,总课时因专业不同有所差别,分54、63、72课时三种,所用教材是李志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该教材比较注重微积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主要是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定义、定理、性质、基本公式、运算法则及计算方法,虽有导数和定积分的应用,但是所占课时少,和经济与管理专业结合的实例不多。课程的功能以传授微积分知识为主,经济与管理上的应用为副。高度抽象的微积分知识使学生望而却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学生认为微积分内容枯燥、乏味、难学,对微积分学习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软件已成为学生学习微积分知识的工具,但该教材缺乏这方面的内容,不能适应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习微积分知识,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而伴随着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数学的课时再一次减少。综上所述,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 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 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既要“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培养人才,又要“以用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社会可用、能用、适用的人才。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化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职教育一切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其显著特点是“职业性”,即服务“就业”、立足“上岗”,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出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各学科的基础理论,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数学的地位与作用。在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中,数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它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提供“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文化基础课,它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服务,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等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三、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实践及成果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中,相关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数学问题,将微积分、线性规划、图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验设计等学科中有关的一些内容融合于一门课程——数学与管理,编成教科书《数学与管理》,于2008年11月正式出版。新课程数学与管理作为学院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总课时是48课时。微积分知识在新课程数学与管理中改编为“微积分在管理中的应用”模块,该模块计划上13个课时,理论课时为10课时,实践课时为3课时,教学内容和改革前的微积分课程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该模块打破微积分原有的理论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取舍基础知识,本着“服务专业”的原则,加强微积分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融合,重点介绍导数和定积分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成本与利润的最佳化、基尼系数、消费者剩余问题、投资策略问题等,以应用实例为载体,把理论融于应用中,突出微积分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增强了微积分知识的“亲和力”。同时,引入数学软件Mathematica,介绍其在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运算中的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整合了微积分的教学内容。 转贴于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后,形成了“微积分在管理中的应用”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模块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大教学容量,扩展教学空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解决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该模块的教学本着重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重经济与管理应用的精神,教学模式从之前微积分课程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法则—算法、应用”转变为“基础知识—经济与管理问题—数学实验”。

(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微分、积分基本运算和有关的数学文化。首先,基本概念的教学以实际问题作为引例展开,实例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加强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导数与定积分概念的过程中,感悟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即“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了解极限法是微积分的基本方法,学习用极限法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认识曲线,从近似认识精确,用联系、发展的思想看待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其次,微分与积分的基本运算,只要求学生能利用定义、基本公式和法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较为复杂的运算学习用Mathematica软件解决,学生不再学习具体而复杂的极限、微分和积分的各种算法。最后,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例如,讲述微积分的创建史,让学生了解微积分的创立与社会的迫切需要、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等方面的关系,懂得微积分的创建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而且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显著地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介绍牛顿、莱布尼茨等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弘扬数学家们精勤不倦、为数学发展奋斗不息的精神;简单介绍微积分一些符号、名称的由来,便于学生识记,等等。

(二)经济与管理问题。经济与管理问题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因而以“经济与管理问题为‘的’,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为‘矢’,有的放矢”,强化微积分的工具作用。在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学习用导数从微观(局部)描述和研究相关变量的变化率,用定积分从宏观(整体) 描述和研究相关变量的改变量,从中体会和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消化吸收经济与管理中有关概念与分析方法的能力。

从“学微积分”转为“用微积分”,加强微积分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认识微积分的实用价值,提高应用微积分的能力。

(三)数学实验。重视实践环节,开设数学实验课,是高职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数学实验占3课时,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学习mathematica数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数学实验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将微积分知识与计算机和Mathmatica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和Mathmatica数学软件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中微积分的复杂计算,提高学生操作与应用计算机和Mathematica软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