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3:38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

1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的人员编制越来越少,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农机化新技术在基层的传播者,是农户和农机部门的联系者,是正确指导农机手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良师益友,他们最了解当地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现状,也最懂得农民的需求,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决定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乡镇农机管理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相应地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已成必然。机构改革在不断深化,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承担的农机技术推广任务并没有因为机构改革而减少。而且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机技术推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这些技术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涉及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项农机新技术的实施推广都离不开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参与,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好农机技术比以前更加重要和紧迫。

2 乡镇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机构都进行了重新组建,有的虽然保留相对独立的农机管理机构,但真正从事农机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几个人。有的成了乡镇综合性管理机构,既负责农机管理工作,还负责处理其他涉农事务管理;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保持相对较好的地方还有专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有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是一人身兼数职。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由于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工作任务有时要服从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农机管理工作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实际从事乡镇农机管理的人员在农机化新技术方面的业务知识反而不熟悉。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新进人员较少,导致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最近几年乡镇也招考了不少工作人员,但是在人员招考中真正具备相应农机专业技术的人员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原来机构改革留下来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满足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新进入的农机管理人员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乡镇“多站合一”后,对农机技术推广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要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能仅限于熟悉某个领域,要能够胜任综合性的农机管理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3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建议

3.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第31条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县级以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可制定培训方案,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计划,逐步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规划,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的、系统的技术培训。

3.2 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应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聆听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外,可针对当前农机化技术适当多增加一些现场作业观摩,由专家现场操作讲解,易学易懂。同时,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制成通俗易懂的光盘,直观性强,可以随时播放观看,成为身边普及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老师。

3.3 拓展培训内容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不能滞后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前,要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知识及时得到更新,真正成为该项农机技术专家。出现了新机型、新技术,及时调研示范,时机成熟及时培训。对于重点机具,关键技术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邀请有关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一起探讨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把相关的农业农艺技术知识也要加进来,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对农艺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把农机农艺融合起来。

3.4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乡镇农民 现代农艺技术 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97-01

引言

当前,虽然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与关注,但如何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培训,提高培训工作效率,这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对该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本文选取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就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培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启示与借鉴。

1 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意义

1.1 提高农民素质。对乡镇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乡镇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该项工作能激发农民热情,促进他们综合技能提高,对有效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培训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更新农民的知识,开发农民的综合技能,促进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改变,进而推动受训者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乡镇愈加关注农民技能培训,加大在培训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努力农业种植上做出业绩。

1.2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民综合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农业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具有网络化、现代化、个性化、终身化等方面的特点,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因而越来越受到乡镇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2 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对策

调查显示,目前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存在不足,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培训主动性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2.1 激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从乡镇农民现代农艺近些年来的培训经历来看,除了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注重培训效果评价之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农民产生参v与培训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2.2 完善激励机制。培训老师的薪酬体系中,虽然有技能工资部分,但执行过程中都是由部门主管进行主观判断和确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难以公正、全面评价培训老师的技能和水平,制约农民培训积极性提升。因此,为转变这种情况,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中要构建各工作岗位的技能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农民开展技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技能工资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培训的主动性。同时在晋升机制方面,也要与老师的培训工作相结合,让他们努力开展培训活动。

2.3 加强培训考核工作。对农民都提出课程培训要求,只有在培训课程完成,并且考核合格,或者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获得使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出众的农民,要给他们在培训方面以更多机会。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让农民更为有效的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4 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为增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推动培训不断完善和可持续l展。创新并不要求每次都研究新的培训方法,而是根据每次培训工作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并最大限度发挥这种培训方法的作用。还可以对现有培训方法进行巧妙组合,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农民开展培训,实现农民培训的创新。开展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时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提升培训效果,提高部门工作绩效为目标。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比较多,培训任务繁重,每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农民开展农业产品、生产、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培训,多数情况下采用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然后采用笔试的方式检测培训效果,确保广大农民掌握培训内容。为实现培训方式创新,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培训效果提升。例如,模拟农业种植的现场情境讲解农业种植技巧,加深农民的印象。还可以录制视频,系统全面介绍农业种植技术和流程等,农民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从而对这些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现场模拟,开展农业种植训练,并由任课老师指导,肯定其中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训练中改进和提高。采用这种将理论学习和视频观摩、现场训练相结合的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方式,有利于促进培训效果提升。

3 结束语

本文对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进行研究与分析,所反映的现状与问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都是大致相同的,尽管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本文所提出的改进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和对策能起到参考作用。总之,乡镇农业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而要生存与发展,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乡镇农民掌握有效的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乡镇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丁佳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3(6),114

[2]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5-10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

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校)在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乡镇成校教师在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镇成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担着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师资培训工作。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这一视角,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我国乡镇成校师资培训的相关策略。

一、乡镇成校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现状

专业化是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和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所谓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即教师通过严格专业训练与主动终身学习,逐渐达到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标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人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大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教师专业化。随着《教师法》(1993)、《教师资格条例》(1995)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等一系列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化也迈开了步伐。根据教师专业化有关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作为专业群体与专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乡镇成校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乡镇成校的需求。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学校专职教师要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举办脱产班和‘3+1’分流职业初中班,应适当增配专职教师,按每班2至3名配备。”而当前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成校是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有的这个比例也达不到,有的甚至就根本没有专职和兼职教师。乡镇成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但影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群体的规模,而且严重影响了乡镇成校的发展,影响了乡镇成校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为才有位”,无为则无位,有些乡镇成校在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致于在当地农村教育格局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整体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专业群体的质量

首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后备力量。据笔者对近三年参与我中心培训的乡镇成校骨干教师年龄统计,平均年龄51岁。有些乡镇不按规定配备教师,而是把年龄较大,不适合普教的文化课教师,或者把机构改革中乡镇教育组富余人员,安排到乡镇成校,把乡镇成校变成了收容所或养老院。造成有些乡镇成校教师人员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其次,学历结构偏低,专科和专科以下还占相当比例。按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乡镇成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要占60%,但大多数乡镇成校达不到这一要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很多学校没有大专以上教师。再次,专业知识缺乏。乡镇成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乡镇教育管理干部,他们普遍知识陈旧,缺少农村生产经营知识,缺乏成人教育专业知识。最后,能力结构不完善。他们原来从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能力结构中缺乏农村生产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只能放放录相,保管资料,打扫卫生,其农村生产经营能力有的还不如普通农民。由于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为农民起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成校教师的认可,影响了乡镇成校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没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缺乏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专业化要求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并建立完整的专业训练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乡镇成校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的训练体系,缺乏准入制度。不象大学、中学教师,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有一整套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包括职前职后培训体系,而乡镇成人文化学校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机构,加上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致于目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性不强,无论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当乡镇成校教师。因此,使得现有教师不注重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

(四)教师缺乏专业训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完善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原来大多是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在从事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专业培养与培训,缺乏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尤其缺乏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与掌握。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不能较好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与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五)职前职后培训严重不足,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忽视乡镇成校教师的培训提高,造成很多教师缺乏适当的培训。他们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行为不规范等,影响了培训效果,造成乡镇成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师专业化培训必须加强。

三、促进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一)按教师专业化要求建立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一般依托普通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培训机构在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提高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培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申办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准入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培训质量的检查评估。采用项目招标制,建立不同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建议以普通高等农业院校为指导、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阵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构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体系。

(二)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员参与,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为教师专业化服务培训理念引领下,培训工作以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为中心展开,培训设计要着眼于他们的专业化需求,培养学员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深入贯彻到培训机构的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中,贯穿到每个人的工作之中。

(三)按教师专业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

一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加强学历教育。建议政府开展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纳入整个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工作之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二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培训工作准备阶段,要加强学员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如我们在所举办的三期湖北省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就针对乡镇成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了乡镇成校教师职业道德、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农村经济专题、农村实用技术专题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充分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四)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培训形式

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要从成人培训和乡镇成校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补充,讲授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还可组织问题研究、论坛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反思自学、操作体验、外出考察等形式,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多种培训形式中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湖北省137名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采用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课就在长江大学实验实习农场的田间、猪场和鱼塘讲授,实践性强,效果明显。在培训期间,我们还组织参观了5所比较有特色的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基地建设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经验,对参训学员启发很大。

(五)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训者的培训,这也是发达国家培训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英国在80年代中期就关注培训者的培训。诺丁汉大学成人教育系率先举办培训者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管理和组织过程中诸要素的分析,培训材料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托权威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培训者的培训,建立一支适应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过硬的培训者专业队伍。

(六)进一步健全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培训保障体系

对乡镇成校教师的专业培训,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等来保障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采取政府统筹与共同分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为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霍玉文.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刍议[J].职教通讯,2005,(8).

[2]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5).

[3]王建平.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及其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2006,(2).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提要] 要通过推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七种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造成了整体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正是要改变这种低效率的状态,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为此,党的十七大针对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所谓“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有效的“机制”一旦形成,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系统就能保持稳定运转和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制度”、“体制”和“政策”则是促使有关“机制”形成并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指为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需要具备的城乡系统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构成城乡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生态、文化等,相应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应该包括空间]进机制、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产业关联机制、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生态良性互动机制、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主要内容。要通过推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这七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七种机制。 

 

一、城乡空间]进机制 

 

城乡空间]进机制主要是指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进的机制。合理的空间]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规模,以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二是确保高效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 

我国人口数位居世界第一位,但2006年城镇化率仅为43.9%,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但同时还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等现实约束,以耕地资源为例,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9公顷。因此,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空间]进机制主要通过规划、法律等手段来引导。首先,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禁任何缘由的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确保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收。其次,要科学规划城镇和工业布局方向,城镇和工业用地优先使用荒山、荒坡等不宜农耕的土地。最后,要提高城镇和产业空间利用标准,城镇的空间开发要以内涵式开发为主,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和组团式城区,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产业空间布局要符合高标准的多层标准厂房、单位土地面积投资下限等要求,采用节约型生产方式。 

 

二、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 

 

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机制是指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选择就业的机制。完善的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机制可确保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依靠城镇化吸收过剩的农业人口,依托大城市发展辐射作用覆盖面大的城市群,使城镇化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 

通过城镇化使落后地区的人口实现充分就业是实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主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加以完善。首先,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小城镇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做好大中城市高水平教育机构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学校的对口帮扶工作,提高这些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其次,要彻底消除对于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禁止就业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充分尊重公民的迁徙权利和就业权利。最后,要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尤其要提高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治安、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乡产业关联机制 

 

城乡产业关联机制是指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镇产业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之间的互利合作。完善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是体现城乡经济主体利益一致性,进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我国对外输出的产品仍以低附加值的能源、矿产、粗加工品为主,过短的产业链条和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削弱了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乘数效应的实现。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就必须合理安排各类城镇和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城乡产业关联机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首先,要大力扶持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镇食品工业、农机工业、批发零售、粮食期货等涉农产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要理顺乡村农业与城镇工商业的产品交换关系,避免粮食、食品和农资价格的大幅波动,确保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物流的顺畅和贸易的公平。最后,要大力调整产业的布局结构,按照规模化的要求布局农业,按照集群化的要求布局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各产业之间的交流、协作和融合。

四、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 

 

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是指城乡之间存款、贷款、证券、财政资金等金融资源交互流动的机制。合理的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应当确保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特征,由城镇流向乡村的金融资源主要是有限的财政资金,而由乡村流向城镇的金融资源则主要是大量的居民存款。建立和完善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效果将产生关键影响。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尤其要在中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提高金融资源的整体规模和质量。其次,要积极引导城镇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开拓业务,提高城镇金融对农村金融,以及大中城市金融对小城镇金融的带动作用。最后,要努力创新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制度,大力推进小额信贷业务,提高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效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业务。 

五、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 

 

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是指城市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对乡村及落后地区的扩散并带动乡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般来说,大中城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集中地,而创新成果向乡村地区的扩散和传播能力将决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 

我国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中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而且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渠道不畅。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主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科研机构的整体规模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增强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实力,而且要大力鼓励企业界的研发活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其次,要加强科研机构与广大农民和落后地区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产业转化。最后,要提供合理的利益诱导政策,鼓励技术人才投身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建设。 

 

六、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 

 

城乡生态互动机制是指城乡之间生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地域上相连的城乡在生态上本就是一体的,任何一方生态的变化都会对另一方的生态造成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影响,甚至产生进一步的连锁反应,而良性的生态互动机制则可保证城乡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扭转生产方式,实现碧水蓝天的良好生态。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相关制度来实现。首先,要大力改造和恢复生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抓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划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地区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其次,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完善投资项目环境保护审查、污染物排放许可等制度。最后,要积极扶持循环型经济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改造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 

 

七、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改善

0.引言

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主导产业足以证明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并且农业生产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要依靠科学的生产技术做铺垫,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近年来,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于乡镇等基层地区而言。由于乡镇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各项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都不到位,因此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基本的农技知识和生产措施,才能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科学专业的农技推广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并加速优良品种的种植培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才能为进一步提高乡镇地区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1.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现状,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且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因此,必须要在乡镇地区多成立农技推广机构,并积极做好实践指导工作,才能将农技推广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12.6 万个,其中县级 2.4 万个,县以下 10.2 万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 3817 个,且与2005相比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1]。因此我们说乡镇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现状。并且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视,并逐渐采取了相关政策方面的帮助,从而使得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相对稳定。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和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有效地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数。

1.2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依然有许多不全面地地方,例如:对农技推广的宣传、学习、及法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的长远发展。甚至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农技推广只是单方面的向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忽视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因此不全面、不系统、不健全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顺利实施。

1.2.2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技推广相关事项主要由政府管理,并向以下各个省市县级单位下达命令和相关指示。并且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从而造成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管理内容出现矛盾冲突。目前管理体制总体呈现的趋势大致为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而乡镇政府部门管人不管事,从而导致许多实践性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因此这种管理体制会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严重脱节[2]。并且无论是管事还是管人,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推广力度。

1.2.3经费不足、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经费是支撑乡镇农技推广的重要动力资源,一旦资金出现短缺就会导致推广体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得不到保障。并且农技推广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必须齐全,包括办公房和办公电话等配套设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农技推广能够真正的面向大众。据调查,目前乡镇地区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用于采集样本的照相机和课题研究的投影仪等设备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工作水平相对落后。此外农业部门并没有按照各个乡镇地区的面积及地理因素配置相应的农技推广人员,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与土地面积不成比例,迫使各个地区的农技推广出现年龄和技术断档甚至是不同步等问题。

2.改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2.1强化农技推广公益定位

由于农技推广是国家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工艺推广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乡镇地区的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病虫害及种植业、畜牧业的各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从而起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农技推广是一项服务于民的惠民项目,所以必须要把农技推广的公益定位深入人心,才能加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认识农技推广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要求,重新对农技推广的结构和计划进行调节,便于提高乡镇农技推广对农民的吸引力[3]。

2.2扩大农技推广领域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主要集中在农民的生产上,并没有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从而无法真正的让农民认识和了解农技推广。因此必须要扩大农技推广的范围,并逐渐向农民的生活领域扩展,例如:扩展到经济、法律、管理等层面,从而有效地丰富农民的生活,并提高农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民提供致富道路。

2.3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农技推广人员必须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力度。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就加入到农技推广的队伍中,并通过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加入。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从而实现农技人员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在长期坚持下,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从而有效地为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并且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覆盖面和推广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基层地区的农业水平。总的来说,只有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推广制度和推广措施,才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

【参考文献】

[1]杨芳.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种业导刊,2011(09).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乡镇职能;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30-0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乡镇职能新定位的客观依据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革除一切制约和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的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社会发生的一场革命性的全面重大变革,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产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乡镇职能发挥现状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指导和服务,有效提供建设所需农业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科学技术、农业产业体系与经营形式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教育,以及有效维护当地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等。但从目前中国乡镇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在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方面,无论是在物质技术供给方面,还是在资金支持方面等,目前的乡镇政府都早因自身“经济危机”,丧失了基本条件。截至2004年,中国全国乡镇总数为37 334个。根据民政部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国乡镇数量将保持在3万个左右[1]。中国乡镇数量虽然在不断减少,但规模却在不断扩大,负债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国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已达到了1 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养活1名干部,乡镇负债总额已由1998年的2 500亿扩大到2004年的5 000亿元以上[2]。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乡镇早已债务缠身、无法自保,希望乡镇支付财力来提供新农村建设公共产品已纯属奢望。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疲以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名目繁多的工作安排、竭力维持在职员工的工资以及当地社会的稳定等,如安排专人防止农民上访等。如今,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他各种涉农收费后,原先作为乡镇政府主要职能之一的完成收税、收费任务的职能也彻底结束了。到目前为止,乡镇政府几乎成了纯粹的赊帐“吃饭养人”型政府。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县份,就是乡镇职工的基本工资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经济条件的窘困,更进一步加剧了服务能力的贫困,特别是提供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来就没有条件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

三、中国乡镇职能失效的根源剖析

1.乡镇行政机关的性质定位是导致问题的政治体制根源。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实行“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行政体制。因此,乡镇也从未成为过当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负担。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正式成为中国的一种具有地位的地方政权建制,但却是一种“党政权力高度一体化和政治、经济、社会与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3],处于对上“千线穿一针”、对下“一针穿千线”的两难困境。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原理,国家行政权力的触角伸得越深坏处越多。中国乡镇职能转变滞后、机构与人员循环恶性膨胀和债务不断递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乡镇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职能定位是导致问题的经济体制根源。中国推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乡镇政府成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在主要以GDP高速增长作为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用人机制背景下,全部乡镇干部成了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先头部队”,乡镇主要领导就是“前线指挥员”。从历年乡镇欠债比例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招商引资、达标升级和举债建设“形象工程”等造成的。实践证明,乡镇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职能定位纯属“小马拉大车”,是导致乡镇债务缠身、无法有效发挥服务职能的经济体制根源。

3.客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导致中国乡镇职能失效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目前的乡镇职能是适应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将社会各方面管理得井然有序,严格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安排着各种社会资源,保证社会各方面的高度统一、平均和稳定。在这种权力支配着一切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乡镇政府的各项职能得以全面有效发挥,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唯政府权力是从,此时的乡镇政府职能是积极的、有效的。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逐步代替政府在资源配制中发挥着越来越有效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政府的职能表现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职能更由于其本身的固有极限性而更加显得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导致了乡镇职能发挥作用的客观依据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乡镇职能的几乎完全失效。

四、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应成为中国乡镇职能的新定位

1.去乡镇行政化向咨询服务性嬗变,应成为中国乡镇职能新定位的主要方面。理论界多数观点认为,撤销全部乡镇建制,直接实行乡镇自治[5]。笔者认为,撤销乡镇建制应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撤销了事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应根据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嬗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需要。一方面,从目前中国乡镇职能发挥的实际情况看,其作为一级政府建制存在已经很难发挥积极作用,丧失了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大量的非政府公益性咨询服务,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中国目前的乡镇政府应成建制地整体转变为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现实、有效和可靠的咨询服务。

2.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的新职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乡镇政权转变为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目前主要应有四大新职能,并应成立四大咨询服务中心:一是三农问题调查研究职能。即组建三农问题调查研究中心,专门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反映民情、民意、民声,为党委政府科学主导新农村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职能。即组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型农民,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三是农业科技咨询推广服务职能。即根据当地实际组建专业性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有效的农业技术支持,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社会矛盾调解服务职能。即组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专司调处化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减少社会摩擦,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农村小康营造一个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

3.咨询服务机构的性质、组织和运行模式。咨询服务机构应定性为独立公益法人,各中心为其具体办事职能部门,实行事业化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和定人员的“三定”方案,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明晰职能,根据职能需要设置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匹配人员。人员主要由原乡镇筛选的合格留用人员、县级相关机构整合人员和社会公开聘请的专家三部分组成。所有人员资格应根据各中心咨询服务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所聘人员必须能够胜任所在岗位工作需要,并实行市场化管理。所有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实行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双轨制。基本工资按人头按月直接发放,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所需为限,考核工资根据咨询服务工作质量和数量由受服务的农民群众评价打分确定发放。由于农业咨询服务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为了吸引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投身这项伟大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工资支出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并应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工作所需经费由其以书面实施方案提出,经政府批准后核拨,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效绩考核,作为以后核拨经费的主要参考依据。咨询服务机构成立党委,各中心成立党支部,负责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领导咨询服务机构和各中心党的建设,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卫玲.乡镇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N].国际金融时报,2005-10-22.

[2]张新光.论中国地方政府新架构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开发导报,2006,(1):78-82.

[3]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8,(5):37-51.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乡镇林业站 创新技术推广 桥梁作用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

实践证明,辽宁省农林业科技的迅速发展, 是辽宁省农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农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大批农林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于农林业生产的结果,尤其是对保障我省有一个粮食安全生产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农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创新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十二五”是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辽宁省由传统农林业向现代农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我省现代农林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必须用更多的创新的农林业科学技术,引领我省现代农林业的发展,增强我省农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与推广,不断增强先进的农林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推动能力,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林业大省向农林业强省跨越的步伐。

但是,辽宁省农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提高农林业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加快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农林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力度,加快增强我省农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与推广,不断增强先进的农林业科技对现代农林业的支撑和推动能力,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尽快应用推先进的农林业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乡镇林业站却起着十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发挥的好,就会极大的促进创新的农林业新技术,在农林业生产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否则便会加剧农林业科技研发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起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作用!

一、 乡镇林业站推广应用创新技术的优势

1.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他们了解、熟悉、懂得林业生产,他们知道当前、当地农村林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以他们在推广、选用创新的林业科学技术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2.农民的信任

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长期生活工作在广大的农民中间,他们又懂技术,长期工作中的表现和工作经验,农民对他们的话、他们的技术有足够的信任感,他们和农民有共同的语言,他们更善于用农民的语言、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宣传普及推广创新的林业科学技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懂政策

国家为了保证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先后出台了许多林业政策与法规,广大的乡镇林业工作者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而且也都是各种林业政策和法规的执行者,他们能够充分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种林业政策和法规,更好的为林业在创新技术指导下的发展,发挥政策法规为林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4.乡镇林业站的桥梁作用

一项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乡镇林业站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没有乡镇林业站,再好的科研成果,恰如一颗良种,找不到生根发芽的合适土壤,它也不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成果,反之,再肥沃的土壤,没有优良的种子,同样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乡镇林业站就恰恰可以起到既能识别优良种子,又能把优良种子播到适合其生根、发芽、结果的土壤中的这种桥梁作用,这种作用是一项创新技术能够得以迅速推广应用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在农村中推广应用创新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林业站的技术力量薄弱

当前乡镇林业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人员数量不足

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乡镇林业站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1.2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对乡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明显不夠,许多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进行业务再教育,业务水平适应不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问题,急待解决。

2.乡镇林业站经费不足、设备滞后

当前乡镇林业站的经费不足,使得乡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很难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几乎没有机会与外市、外省同行进行接触和交流,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条件和设备的滞后,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和开展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乡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待遇问题

乡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不仅待遇偏低,而且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孩子上学、就业都十分困难。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晋升职称困难,众所周知,乡镇科技人员不仅要做好技术工作,还要随时完成乡镇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而晋升技术职称却又只看论文成果,其它工作不在考虑之内,那怕你是劳模,文章不夠、成果没有,技术职称也难晋,尤其是晋升高级职称难度更大,同期毕业、同等学历的同学,在其它单位工作的不仅待遇优厚,职称也容易晋,因此,这不仅严重影响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也很少能招引高水平人才来工作,有些确有专长的高水平人才也很难留住。

4.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匹配

一项农林业科研成果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是科研成果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是科研成果本身技术含量雄厚,第三是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做保证!

当前林业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乡镇林业站的认可和配合,但是现在科研单位的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林业科技推广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往往会出现科研单位创新成果推广无门,而推广部门又无创新技术可推广的局面!所以创新的科技成果,便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得到推广与应用!

三、加快乡镇林业站推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加快科研单位创新与林业站推广转化配套体系的建设

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既要有过得硬的、生产上急需创新的科研成果,还必须要有一个配套的农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做保证。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不仅首次把农业科技创新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也把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做为重要内容提出,这就为我们的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借助这一良好的机遇,发挥乡镇林业站的优势,构建一个现代农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做为可持续农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与林业科技推广配套体系,才会让创新技术真正起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作用!

2.加强财政支撑改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条件

各级要从乡镇林业站是发展、提高本地区林业生产技术的第一线主力军的高度,发展乡镇农林业生产,只有乡镇林业站才能真正把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加强、加大财政对乡镇林业站的投入。

3.加强乡镇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再教育工作

要把乡镇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再教育形成制度化,定期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并为他们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4.充分调动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1 提高乡镇林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

要适当提高对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如补发乡村生活津贴等。

4.2 放宽技术职称晋升标准

要放宽乡镇林业科技人员晋升技术职称的标准,在乡镇林业科技人员晋升技术职称时,要把他们在为发展本地林业生产中的业绩作为考核条件。

5.积极参与现代农民培育工作

创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一批能夠接受创新科技成果的现代农民,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了我们乡镇林业站的重要工作,我们要借助2012年中共一号文件的东风,利用“进行全民素质教育”的大好时机,构建一个现代农民培育体系,积极进行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行。

四、小结

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是发展农林业生产的重要技术保证,而乡镇林业站又恰恰在这种转化推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充分保证这种桥梁作用的发挥,才能真正起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葆华.加强乡镇林业站建设需办好三件事[J].甘肃林业.2012年.第5期 2 页 14-15页.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建议

基层农技推广是县乡两级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个一号文件,将“三农”做为主体,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着力加强基层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但目前,我们市农技推广机构农技推广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知识更新慢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一、发展现状

1.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减少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和部分人员离岗、分流或退休等,推广人员数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在乡镇,有接近80%的乡镇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合并为一站,使得机构数量明显减少,推广人员减幅较大,制约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2.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全市乡镇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编制为887人,大专以上学历491人,占55.8%,中专学历293人占33.2%,初中学历103人占11%;其中高级职称的仅有25人占2.8%,中初级职称745人占84.6%。就目前农技推广队伍缺乏既懂农业技术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精兵强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3.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

现在就我市而言,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仍占13%,高中中专学历的劳动力仅占15%,整体上看,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我们基层农技人员仅提供科学信息、技术资料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试验、示范进行言传身教,才能使农民掌握好农业新技术。

4.基层农技工作设施条件差

市现有农技推广站135个,其中有专用两间办公室的农技推广站不足40%;拥有推广仪器设备的乡镇仅占32%;在乡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无试验示范基地占51.8%,48%的乡镇属于租用试验示范基地;在乡镇交通工具调查中,仅有14%的乡镇农技站有一辆破面包车,基本条件不具备,技术手段落后,这样势必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既是公益性事业,又要接受上级农业部门委托履行执法监督职能,有的开展经营,如从事化肥、农药、种子等的经营,有的从事公益性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产品质量等服务,但真正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人员减少,严重影响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2.管理体制混乱

全市实行县农业主管管理的65个,实现县乡双重管理的70个。归县乡双重管理的乡镇,有50%~8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乡镇中心工作上,如参加计划生育、拆迁、社区建设等工作,对于上级要求的业务信息反馈难,农民农事季节需要什么,生产上急需解决什么问题等不清楚,严重影响本职业务工作的开展。

3.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乡镇农技站无业务推广经费,70%~80%的乡镇没有配备电脑、电话、传真等,农技推广的新技术、新信息及优势特色农业无法及时掌握和传播到农民的手中,影响农技推广工作实效。

4.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

大部分推广人员由于经费短缺、工作忙,没有系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每年只有近8%的农技人员参加为期1~2周的短期业务培训学习,因此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更新慢,难以满足农民对新技术服务的需求。

三、对策

1.明确公益性定位职能

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小麦、玉米、蔬菜等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植物检疫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化服务、农民培训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实际需要。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的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要的综合服务设备,充实改善工作和技术条件,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2.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结合各乡镇的农业需求及特点,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同时,每年进行15d以上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操作水平强的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9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农业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吉州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区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区、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区为主”的思路,在乡镇统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独立核算,人员集中管理。

二、主要内容

(一)体制改革

1.明确公益性职能。(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主要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村沼气池建设、维护和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和管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不再从事经营。(2)村级农技推广协作员的职能:主要负责政策宣传、配合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负责农业技术资料和农作物病虫情报的发放,做好农情信息传递和反馈,办好科技墙报,准确上报各类报表;负责帮助示范户开展各项试验示范工作。(3)村民小组科技示范户的职能:协助乡、村农技员搞好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率先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积极向周边农户传授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充分发挥职能带动作用,负责农业技术资料和病虫情报的张贴,以及农情信息的收集、反馈。

2.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和区农业产业布局特点,理顺适应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做到权事统一,推行“‘三权归区’,双重管理,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镇综合站人、财、物以及相关业务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对农技推广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确保乡镇综合站编制内人员一年70%以上的工作日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的人员经费(包括工资、绩效工资、社保、医保、公积金等)、事业费(包括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和培训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3.完善机构设置,核定人员编制。按照“完善区一级,加强乡一级,突破村一级,延伸组一级”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框架,进一步健全以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枢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骨干、村级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服务组织参与,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体系。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乡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和畜牧兽医站,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合署办公,分块运作。设站长1名、副站长若干名,实行任命制。乡镇畜牧兽医站已按赣府发〔2006〕15号文件要求,2007年已改革到位,定编为18人,编制保持不变,其派出性质不变。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设置农技员、植保员、经作员、农产品检测员、农资管理员、农村能源环保员六个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实行一员多岗兼职制,每个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按岗位重新编制配备工作人员,总编制为38个。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内实行站长负

责制,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协调、统一财务管理。

(2)村级服务网络。每个村设1名农技推广协作员、每个

组设1—2户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技推广协作员由村委会成员兼任,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村委会管理,并接受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的业务指导。农技推广协作员和科技示范户均要登记造册,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4.统一建站。按照省农业厅“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采取“整合资源,集中建站,合署办公,分块管理,资源共享共用”的办法,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建站用地由所在乡镇政府保障并无偿提供,乡镇政府有关单位办理划拨手续,建设经费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区财政和所在乡镇政府安排配套建设资金的办法解决。目前,各乡镇政府都已建或在建行政办公大楼,农技推广综合站人员的办公场所、住房问题和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的办公场所问题由所在乡镇政府内部调剂解决,但必须提供集中办公的场所,以便统一管理。

(二)机制创新

1.实行全员聘用。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调配。在不满编的情况下,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由区人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竞争上岗考试工作。

2.完善考评制度。要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积极探

索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机制。要制定三方考核方案,统一考核内容、统一考核方式,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和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按3:3:4比例计分。

3.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要分行业建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明确首席专家,把农技人员与示范户对接作为关键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要有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农民技术员,每个村民小组要有1户以上科技示范户。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每个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示范基地的面积应不少于5亩,真正做到有固定地点、有技术含量、有醒目标识、有示范作用。搞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及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支持在农村依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技推广中作用。

4.切实提高队伍素质。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规划,对在编在岗农业技术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一线农技推广员三年轮训一遍,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0天,培训一批“一专多能”的“全科”乡镇农技人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定期参加市级和省级以上举办的专业知识培训;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有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资格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要对村级农技员实行定期培训,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技推广协作员队伍。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繁重。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做好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区政府成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区人保局、区编办、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科技局和乡镇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全面负责全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区政府实行专项督查制度,重点督查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人员实名制、办公场所和经费落实情况,并将工作进展情况全区通报。

(二)落实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项目资金,对主动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优先予以申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确保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经费(包括工资、绩效工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和事业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和农技人员培训经费等)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确保公益性农技人员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确保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须的经费。

1.农技人员工资补贴。农技员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农技人员在确保完成业务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参加乡镇的中心工作,但绩效工资差额部分由所在乡镇解决。

2.农技推广和培训经费。根据农业厅《关于印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农业厅《关于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区财政安排农技推广经费和农技人员培训经费。

3.村农技推广协作员的工作报酬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在村级转移支付中给予固定补助。村民小组科技示范户,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根据其承担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情况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