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4:52

教师法论文

教师法论文范文1

1.1丰富教学策略,变“单一”为“多元”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师专业的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依靠“一个PPT”,“一张嘴巴”展开教学;在实训课中,教师则主要将学生带入机房,通过“一对多”式的教学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上述教学环节中,手段较为单一,教学吸引力明显不足。而在项目教学法背景下,教师可设计项目仿真案例、项目真实情景、项目评价体系等教学流程,丰富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手段,并以多变、多元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2教学交互点拨,变“被动”为“主动”

在很多高师院校的计算机课堂中,呈现这样一组画面: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教学,但学生却并不“买账”,一片低头,“各忙各的”。上述教学情景反映出一个现状,即: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的教学以“填鸭”为主,课堂互动性较差,也难以与学生真正实现互动,因此,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中。而利用项目教学的“项目搭建-项目运作-项目考评”这一核心教学思路,教师可构建出讨论式、交互式等交互性强的课堂,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高师计算机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2.1构建“在线问答项目”理论教学情景,升华课堂互动性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便是点燃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火花”。传统教学模式下,高师计算机课堂“师授生学”、“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难以激发起学生们真正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微信成为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通讯工具,将它引入计算机理论教学课堂,构建“在线交流项目”教学情景,能够有效升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本校13级普通专科班学生,每班学生约50人,在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理论授课时,一开始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由一名教师负责进行统一授课,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授课难度较大,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低头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2014年开始,我们探索了一种“微信平台入课堂,构建项目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要求班级同学加入“计算机文化基础微信帐号”。在实践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将每堂课的内容划分成若干“小项目”,例如,《WORD排版应用》一课,便被划分为“WORD安装项目”、“页面设置项目”“、段间距设置项目”等若干项目模块;其次,在理论授课开始后,教师利用手机,定时向微信帐号项目理论问题,要求学生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向微信帐号返回问题答案,以此作为“课堂项目考核”的依据;最后,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理论项目问题的情况,即时给出学生的项目考核成绩。在上述教学情景中,教师将理论课的内容拆分为若干“项目模块”,利用微信平台,发送项目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问题的发送具有随时性,因此,学生必须时刻关注教师的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应答,反馈答案。如此一来,微信平台相当于架起了师生即时交流的“动态桥梁”,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问题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2构建“小组竞赛项目”实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各种教学尝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习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而将竞争意识的培训与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构建“小组竞赛项目”计算机课堂,不失为一种调动高师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好方法。例如,在《EXCEL应用》相关内容的实训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机房学”的模式,通过构建“小组竞赛项目”情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在实训课开始前,制定了一个项目主题“完成高三(五)班学生信息的统计”,项目又包含“学生成绩信息表格制作”“学生年龄分布信息饼图制作”“学生住址信息表格制作”“学生总体信息数据库制作”等子项目模块。其次,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包含5个学生,每个学生安排一个子项目;再次,制定项目教学目标:以30分钟为限,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受的所有项目,根据完成的速度、质量,划分一、二、三等奖,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在上述教学情景中,教师以一个总体项目作为引子,用多个分项目作为实施策略,通过“项目导入-分组实施-竞争评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锻炼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学生们在统一的目标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沟通交流等途径,完成共有的项目任务,在奖励刺激下,他们的竞争意识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最重要的是,项目的任务“完成高三(五)班学生信息的统计”与高师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情景十分吻合,因此,项目教学的过程也十分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得到充分体现。

2.3构建“质量管理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实用性

教师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师范院校书法教学策略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训练”的要求。但在当前,一些师范院校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事倍功半,令人无奈。那么如何使师范院校的书法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入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趣

教学中首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在不断强化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书兴趣。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书法本身特有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书法史、赏析书法佳作、组织学生交流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萌生自豪之情和使命之感,迸发出学习书法的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作用,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师范生将来的工作性质,使他们意识到书法学习对今后的帮助。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书法佳作的同时品析作品的内容,体味书法对学识修养提升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做事马虎、心浮气躁的学生,帮助他们在练字过程中磨练意志性情。当学生树立练字目标变得实在而明确后,更愿意努力去学习书法。再次,要让学生增强练字的信心,促使兴趣内化。要使学生的练字兴趣不转瞬而逝,就一定要将外在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稳定的需要和决心,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作业展示、评价交流、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增添信心,获取不断进取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传统的书法教学大多是“教师以多示范为主,学生以多练习为主”,这样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要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可优化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优化示范。示范是使学生迅速领会书写要领,进行有效练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示范是在黑板上用毛笔或粉笔进行演示,一些学生会受观察角度和距离的影响而看不清示范,降低学习效率,若使用实物投影则会避免这一不足。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中锋、侧锋的变化不太容易理解,教师通过语言也不一定能把笔墨的变化过程完全解释清楚。但是,通过实物投影的放大演示,就能将笔画粗细、墨色浓淡、线条流动走向等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心观摩,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书写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大大加深了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实践,练字就事半功倍了。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静心练字的气氛,使学习的环境得到优化。

第二,优化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总结,要比教会学生写出几个漂亮的字更为重要,所以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例如“江”字,先分析结构,再分析局部和笔画特点:左半边的“三点水”旁,呈弧形排列,形窄;右半边是“工”,形扁,笔画粗细长短不同。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他们观察得越仔细,头脑中字的印象就越深刻,书写起来就会比较准确,而且有序的观察分析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临帖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总结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做到“授之以渔”。

第三,优化练习。书法教学要讲练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课堂练习时,为了解决“学生多,时间少,指导面窄”等困难,可以将学生按照书写能力或者人数分成学习小组。指导时,教师就可以深入学习组中进行难点的再次示范和针对性指导,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也会在互助互评的学习组氛围中学得更有滋味。第四,优化评价。评价在书法学习中意味着修正错误,指引方向,是学生最为重视的。但纵观老师的评价,有的是重评数量轻评质量,有的是重评价轻反馈,有的是重批评轻鼓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因此要及时评价优化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老师评、小组评、同桌评、自己评等,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书写情况并建立更高的书写目标。教师还可以采用适当的等级评价,建立一套批改评价符号;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批注评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练字。

三、渗透书法赏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书法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因此,书法课不能仅是练习,一定还要定期安排欣赏课时,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多欣赏名家名作,使他们在心态、性情、认知、意趣等诸多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并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临摹,不太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只会打开字帖照着写。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求学生学习书法家们的运笔和结字的技巧,并把其优点运用到自己的书法练习中来。在学生练习到有一定的基础时,教师就要指导他们注意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尝试创作练习,写出自己的字来,能够学以致用,走出“只会临不会用”的悲哀。

在素质教学的今天,书法教学也应该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以上教学策略仅是笔者通过实践的一管之见,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教师法论文范文3

关健词:英语课全教学交际能力培养

一、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为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典定基础

1、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场白,活跃课堂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人一种美妙的境界,更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为进行课堂交际教学奠定良好的墓础。笔者在教学实用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TextA时,用了如下几句作为LIroductorymarks;Everyoneofushassomefriends,andwealsowanttostar!newfriendships.Asyuuknow,lheinlerper-sons!relationsareoneofthedecisiveelementsofsuccess.Buthow南youltehavewhenyoufirs!meetsomeoneinasocialsituation?Whatshouldyoudoduringthefirstfourminutes?在社交场合什么样的言谈举止是礼貌得体的,什么样的表现是不利于杜交的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短短几句激发了同学们的交际欲望,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当然,使课堂气氛活跃的开场白还有很多,如上新课前,播放英文歌曲,一可使学生放松,调节精神,二可提高英语辩音能力,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此外叫学生轮流作值日报告,讲笑话、讲幽峨故事,讲校园趣闻等,都可活跃课堂气撰。

2,注重情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气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应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对学生和蔼可亲、善于接触学生,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对学生态度生硬,经常讽刺挖苦,专横跋雇,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协调,压抑和阻碍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交往。PeterD.Streve.在其“语言教学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可胜任的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要求之一是具有不致于使人感到沮丧的个性。

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一句话暖人心。交际理论认为:“Meanings二inpeople,notinwordsiltsel强调的就是师生要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用言语交际时,要慎用课堂用语。如学生经常迟到,不宜说:"5"ouarealwayslate.’发现某生拼写错误多,不宜说:"Youarealwayscareless”因为always过分绝对了,恰当的说法是:"touhavebeenlateveryoftenrecently""Youseemtobecarelesslately."此外,我们应利用言语交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利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发展。例如,在课堂上。师生见面时,适当地、即兴地“寒暄”几句,对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进人外语课堂情掩.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会有好处。如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问一下:It’snicetoseeyouagain./It’safineday,isn’tit?HMVareyoutoday?星期一上课可以间:Ilid,havegoodtimeyesterday?Whatdid”。doonyourweekend?在其他功课后面上英语课,可以问:Youhad,P.E.lessonjustnow,didn’tyou?Areyoutired?/YouhadatestinChinese_Hmrwasthat?Wasitdifficult?又如某同学病了,昨天没来,可同:"Areyoubettertoday?’’等等。学生对老师这些富含人情味的问话,一般都会做出积极的回答,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为进一步进行课堂交际教学作好了情感的铺垫。有利于交际气氛的形成。

二、开展课堂交际活动,让学生充当教学的主体

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activities)指的是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英语课堂的交际活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发生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才能有利于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的提高。

交际活动是学生独立运用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开展,但这不等于教师可以不闻不问。教师是组织者,根据内容确定形式;教师是提示者,提供信息者,可以起咨询作用;教师是参与者,作为一员参加活动,了解情况。在英语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课时等设计不同的交际活动。

1.交流信息活动(Exchanginginformation)师生共处一个班级,各人的情况、经历不同,需要互相交流情况,增进了解。可以根据各个阶段所学的语言材料,组织不同内容的交流信息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例如,可介绍过去的一个经历,介绍各自的中学生活,介绍各人的一个打算等。

2、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活动。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FreeTalk活动。这种活动的模式或由教师问学生答,或由一位学生事先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一人讲,众人听。这项活动虽然也带有信息差距(informationgap),但发言的同学缺乏即席性,只有把准备好的话背一遍,听的人缺乏参与性,只是被动地听,没有积极的反馈和互相交流,不符合交际双向性的原则。

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不同于上述FreeTalk首先,选择话题。话题可大可小一般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话题。可出自学生活,或社会生活,或公众所关心的热点,如lifeindnrtnitory/loveandmar-riage/homesick/career/enteriaimrent/populationinChinaspollntionJmarketeconom州refomrinChinalpoveltyinmid-dleandwestChi,等方面的话题。然后,教师在每堂课前(约2分钟)将

讨论话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谈,初步形成自己与别人交谈思路的框架。接着.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与其进行示范谈,给全班学生作启发和诱导。然后,全体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走动,随便找另一位同学进行交谈。最后,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请部分学生向全班交流自己的见解。听的同学可向发言的同学提问题.发言的同学还要根据对方的观点,作即席发言。这样,听者、说者位置频频交换,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接受和传递信息的状态之中。有了信息差距,通过交谈达到交际目的,更接近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用英语与人交际铺平了道路。

3.辩论(Prosandcons)。组织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辩论,可以促进学用结合,真实表达思想。辩论题确定后,根据学生自愿组成对立的双方,一方一方、g出,lt’,并经过一定的准备,在班上开展辩论。辩论的题目可大可小,如Peopleliketoliveinbigcities./Warnenenjoyequalrightswithmen./WatchingTVisharmful等。

4,课文教学中的交际活动。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就人物性格、人物品质、故事内涵、故事延伸、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作者态度等展开讨论,给学生提供机会,表达各自的观点.开展交际活动;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教师也可就所读材料开展口头交际活动,如讨论读物中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的含义、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态度倾向等,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读懂该语言材料,又可以使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得到听与说的机会培养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课堂的交际活动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请一些同学担任市长、政府官员,坐在台前。其他同学担任记者,进行提问。又如模拟采访、面试等等。总之,外语课堂的交际活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学生利用真实或摸拟的情景进行交际活动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实际活用语言的能力。

三、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外语文化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曲urecontainer),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学习英语就不仅仅只是掌握一个符号休系,而是与了解一种文化紧密相连的。换句话说,要真正掌握英语语言.就必须深人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达到正确理解井得体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至少对英美这两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制度、机构、信仰生活方式、主要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同时要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重视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得体性,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英语交际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阅读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有关的书籍、报刊。从中体会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不同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言语行为”,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融文化知识的传授于课堂情景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从语言所表达的功能。意念出发,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及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

3、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李长兰在叮外语教学的文化导人》一文中,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成“四字”:where.WARM,meal.I代表income;WARM中W代表neighl,A代表age,R代表。ligivn代表mama由此而引出“七不间”:不问对方年龄,不问体重,不问,不间收人,不问婚姻状况.不间“去哪儿,不向“吃了吗”。

教师法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属于稳定因素,工作积极性是不稳定因素,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又取决于激励力量的大小。要全面辩证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提高激励水平,做好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师管理 激励方法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引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即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被调动者的行为向组织期望的方向发展。激励是一个复杂过程,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因素。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用公式表示即:工作绩效=工作能力X工作积极性。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属于稳定因素,而工作积极性是不稳定因素。因此,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积极性的高低,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又取决于激励力量的大小。高校教师属于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相对集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校管理者就要全面辩证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提高激励水平,做好教师管理寸:作,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一、目标激励与人际关系激励的辩证统一 所谓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指导教师的行为,使教师的需要与集体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激励是以丁作为中心的外部激励方法,也可称作工作任务激励。工作任务激励所以能产生激励力量,是因为布置教师一定的工作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以任务完成的质量、速度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这本身就能使教师产生一种工作压力,教师为了减轻压力,必须努力工作。这种对工作任务的意识而产生的压力就成为—种激励因素。工作任务激励实质是一种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教师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就是说,工作任务激励不管愿意与否必须完成。这种方法在教师管理中是必要的,否则许多工作将失去保证。 但是工作任务激励存在一些缺陷,单从它引起的行为结果来看有二:一是顺从行为,教师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和执行上级任务“要我干”的状态,只追求压力减轻或解除,并未真正认识工作的社会价值。二是逆反行为,情绪严重时,会出现反感、抵触,甚至憎恨,这是和激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因此,高校管理者应用目标激励策略要注意在制定目标时让教师参与进来,使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融合在一起,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目标的实现与事业的追求和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即将学校的总体目标转化成具有激励性的教师个人目标,由他们个人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自主权。要使学校的总目标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目标设置就要明确、具体、有层次,就要将学校总目标化之为阶段性的目标,分解为各级管理层次、管理部门、教师个人的具体目标,并且要把目标落实到组织、部门和教师身上,使目标和责任联系起来。如果只有目标,而不落实责任,再好的目标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将目标分别落实到各组织、各部门和教师身上,化作他们的责任,再加上组织检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工作,才能保证目标激励策略的实施。 人际关系激励是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方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教师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它可以使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人际关系激励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性。它以情感为调节器,通过人与人的情感产生努力工作、实现领导期望、报答领导关怀的动机,而进取性的动机又导致了“我要干”的自觉积极行为。 实践证明,单纯的工作任务激励难有好的管理效能,缺乏情感的激励也必定会降低工作任务激励 的力量,而且工作任务激励运用不当,容易使管理者陷入“专断”的泥坑。单纯的人际关系激励也显得不够,缺乏强制性力量也会使人际关系激励逊色。所以高校管理者要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就要辩证运

教师法论文范文5

关键字:识字教学;低年级

识字,历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为之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识字之路。就我国目前来看,各地探讨的识字教学方法就有二三十种,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识字教学中有了一点心得,下面谈谈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方法灵活

我采取"直观教学、对比教学和语言环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一年级新生较快地认识、掌握所学汉字,收到较好的效果。

1.直观教学: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并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物体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认识并理解汉字。如我在教"上、中、下"三个表示方位的汉字时就采取此法,先选三个学生站在上、中、下三个位置,手举汉字,以表字意,然后让学生变换位置,交换汉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中、下的位置是相对的,"上、下"这对反义词也就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了。

2.对比教学:由于汉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学当中采取对比教学尤为重要。很多汉字字形是可以拆开,加以拼组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部首之后,经过对比,就可以较快掌握其它形状相近的汉字。如"青"而至"清""睛""晴",由"巴"衍生"把""爬",由"鸟"至"鸡""鸭""鹅"等。通过字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把旧知识与新内容联系起来,"读、写、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上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马"为例,在学生掌握了"马"字后,再教"妈、吗、码、骂"等字就容易多了。字形中有"马"这个部首,都读ma,再进一步解释字意。如讲"妈"字,因为妈妈是女人,所以有个"女"字旁,"吗"是说话时带出的尾音,所以要加个"口"等。再通过引导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

3.创造语言环境:学生容易写错别字,主要是因为少数汉字音、意相远引起的。在教学中,完成了读准音、辨清形之后,字义的教学可以在语言环境中完成。特别是一字多意,同音字等,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如学生对"手""首"混淆不清,常常用错,在教这两个字时,我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上这两个字,要求示范的学生抬起"首",举起"手",在讲解"和,合"时,做好一些奖励卡片,要求学生用这两个字造一些简单的句子,做对的,奖一张"合格卡",用错的,给一张"和不对"的卡片。如此反复几次,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就深了。

二、教学形式多样

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人们一直在探索学生准确而牢固地识记字的音,形,义,形成一定识字能力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1.游戏激趣: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除了认识字,还要读准字音,为了学生能读得准,记得牢,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

(1)找朋友:将生字卡片发给学生,请他们站在讲台一侧,再请同等人数的学生上台,认读一个生字,持该生字卡片的同学马上走到他身边,举起卡片,领读全班。

(2)点将台:将生字卡片发给一些学生,请他们站在讲台一侧,老师问:王字旁的字在哪里?持相应生字卡片的同学站出来,领读全班。

(3)小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所有生字卡片,学生自读后想想自己学会了哪个字,并教给全班同学。

(4)带帽子:将声母、韵母、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选声母和韵母合成本课生字的音节,并贴在该生字的上边,领读全班。

2.多媒体技术: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视听与计算机的优势,可以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产生活泼、生动的效果。经过证明,在识字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动画导入: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采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曾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课件:

①春季动画图像,柳枝轻摇,花儿开放,布谷、蜜蜂、燕子在欢唱。

②配以《春之歌》的音乐。

③在实物旁打出生词,生字用红色显示,一幅声画并茂的春季图仿佛把学生带入了诱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引起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字型演化:识字教学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析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了有趣的形象,提高了识字的效果。

①象形字渐变演化:在低年级识记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如:舟、泉、川、竹等。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学横、竖、撇、捺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同意。基于此,我采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增加了记忆的强度。

教师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18-03

1984年,熊秉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道:“我想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1]王岳川同样将书法上升到文化学的意义层面:“书法是中国文化目击道存的直接体现。而且通过书法把传统的经史子集保存了最好的一部分。可以说,书法的一头连着古人创始的文字,一头连着民族的精神、中华传承的精神瑰宝。‘文化书法’的意义在于提升书法技法之后进入博大的文化境界”。■熊秉明、王岳川对书法艺术的推崇和高度评价,道出了千百年来无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书法无比挚爱和崇敬的共同心声。正因为古往今来无数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中国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不断向更深层次开掘。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的出台以及书法学从三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高校书法专业发展的新高潮似乎即将到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教育的政策调整确实体现了政府对普及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弘扬国粹的坚定决心,但我们也应理性地认识到,高校书法专业多年来畸形发展的诸多积弊在日益凸显,中国书法生态现状亦不容乐观。例如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便是其问题之一,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的严重不足和教学质量的总体偏低,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高校书法专业的长足发展。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一类是由综合院校或美术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构成,主要担任书法专业基础课教学;一类是由文学及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美术学及设计学等转行过来的专家教授组成,主要担任理论课教学。到目前为止,我国书法博士生、硕士、本科生基本能够满足高校书法专业聘用教师的需要,但高校顾虑到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口径窄,不敢按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导致专业教师配备数量严重不足。

二是教学质量总体偏低。基本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有的高校只好临时请本地的书法家来授课,或进行校内调济,接收从行政部门或其他教学岗位转行的教师。其次,有的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差。或专业水平不高,授课质量差;或者专业能力较强,但组织教学能力差;或者科研能力差,职称提升难,精神负担重,教学因此不用心。第三,某些教师学有所好,固步自封。这些教师一般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艺术偏好,他们往往肯定已所长而忽视己所短,抬高己所好而忽略其他,导致学生对艺术产生明显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这些因素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最后,高校重视书法基础技能课教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课教师的引进,重技能而轻理论,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如此种种,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影响了教学效果。

适宜的专业教师数量是确保专业教学活动质量和开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非专业人员和社会书法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勉强用来从事专业化教学工作,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而且也会影响书法专业自身的发展,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达标或培养质量的持续下降,将会逐渐降低社会对其专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结构怎样架构才更合理,这是目前学术界和书法界普通争议和关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等学校专职书法教师一般以书法特长能力来界定,因专业局限性,造成每所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十分有限,少则2~3人,多则7~8人,这一现象是由师生比决定的。倪文东教授建议采取下述四种办法改善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其一,内部调配;其二,引进人才;其三,校际联合;其四,开门办学。■

关于内部调配。适量聘用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确保师资数量上的达标,能一定程度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但据笔者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调查了解,该校内部调配的兼课教师绝大部分不愿意到书法专业上课。这些教师上了一两期课后往往找各种借口拒绝来书法专业兼课,因为书法专业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在所有专业系中最为严重,兼课教师将去书法专业兼课当作一项苦差事,加之课酬一般全校一盘棋,内部调剂教师更加不愿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因此他们往往将课程推给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能力也相对差一些,逃课、旷课现象进一步加剧。因此,书法专业很难聘到合适的兼课教师。在笔者调查的1216名师生中,多达82.16%的师生反映外系教师不愿意来书法专业兼课,10.3%反映比较愿意兼课,只有7.61%反映愿意兼课,而所调查的12名兼课教师仅2名表示“比较愿意兼课”,10名表示“不愿意兼课”,无一表示“十分愿意兼课”。

关于引进人才。2013年下期14名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事处报名参加中文系招聘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文艺学、美学等的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研究生,人事处征求他们意见,是否愿意报考美术系书法专业的招聘,他们全部拒绝,原因很简单,高校书法专业评职称必须发书法研究方向的论文和申报书法方面的研究课题,非书法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不计入职称晋称加分中,从非书法研究转向书法研究,之前的研究成果将意味着在职称评聘中失去作用,同时从一个研究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思维转换跨度太大,令他们很难接受,认为之前的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付之东流了。

关于校际联合。论文交叉指导这事比较好操作,高校间互派教师授课和互派学生选课,也能做到资源共享与互补。但互派师生的办法,实际操作起来有比较大的困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一般都相距较远,教师在一个学期不可能只给对方学校上课,学生也不可能只修对方学校的书法专业课程,而且有书法专业的高校很少比邻而居。从金钱、时间等方面考虑,校际联合这方面的运行成本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关于开门办学。倪文东认为:“开门办学的问题应该是高校书法专业认真思考和积极稳妥实施的问题,这是和书法界接轨,将学生逐步推向社会,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谋求职业最好的实践机会。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决不能关门办学,和社会及书法界不发生任何关系是不行的。为了避免盲动现象,我们在操作方式和方法上,尽量稳妥而有实效。第一,定期聘请书法界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作实力及影响的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学或讲座;第二,不定期邀请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有一点实力和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来校为学生作临帖和创作示范(根据其擅长的书体及风格,有所侧重);第三,联合书法家协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小型书法学术研讨活动和书法笔会,让学生广泛接触书法家,认识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去辨别,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倪教授言简意赅指出了“开门办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方式和方法,实用性强,高校书法专业值得借鉴。张怀满也指出:“社会各个行业中都有精通于书法技艺以及书法艺术的人才资源。这些人热心于书法艺术,长期从事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创造,对书法有着深厚的感情、学养和精湛的技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广有书名的书法大家,我们可以把这些书法名家请入高校,请他们做高校书法专业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对学生的书法学习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高校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永远都不能忽略的第二个人才源地。”■但回到高校书法专业内部的师资问题,这些建议基本只能解决书法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问题。简而言之,社会书法家等作为书法专业的外部条件,只能对高校书法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倪文东的这四项建议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遗憾的是,这些建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这四个方面的措施不能从根本解决当前书法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因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书法专业唱主戏的总是专业技法老师,其他的只担当着敲边鼓的角色,那么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怎样才能根本解决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象呢?张怀满有感于书法教育处于明显的落后、薄弱地位,曾提出:“高校书法教育的关键问题不是培养书法家的专才教育问题,而是要通过书法的学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仅靠几个专业技法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书法专业上课的理论课教师应和书法技能课教师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理论课教师同样可认定为书法专业教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专业教师概念的界定并不明朗,在一般人看来,书法专业教师只是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的或字写得非常好并为许多人所认可的聘任教师,那些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但不擅长书法以及从事古代文学、美学、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都不算书法专业教师。这种看法非常普及,连在书法专业任教的文学、美学等理论教师都默认此论。书法专业不仅仅从事书法技能教学,书法专业教师的涵义也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技能教学的教师,书法技能课教师聘用的数量毕竟有限,书法专业的理论课教师的加入,将大大充实书法专业的师资力量;其次,将从事文学、美学、文字学方面等的理论课教师和书法技能教学教师一样纳入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体系中来,他们无论发表或从事书法、美术还是文学、美学、文字学等方面的论文或研究课题,都可以作为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的依据。中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称评聘制度是引导专业教师分流选择的关键因素,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必须有较多数量的有关书法的专业论文和课题,无关书法的论文和课题视为无效。这样的结果是从事文学、美学、文字学方面的教师无缘晋升书法方面的职称。在这样的聘任体制下,从事文学、美学等的理论教师对书法专业的依附性很弱,期望值很低,在该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书法专业应将理论教学和研究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至少应当与书法技能并驾齐驱,书法专业内的理论课(如文学、美学、文字学)教师可以凭借他们的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晋升职称。因为书法专业涵盖的领域本来就不仅包括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还包括文学、美学、文字学。基于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在八名书法技能教师的基础上,引进或转入美学、文艺学、文学、国画教师各一名,这些措施大大丰富了书法专业的综合实力,2013届书法专业考取研究生6名,2014届书法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9名,这是综合实力上升在办学成果上的展示。但前景困惑的是,除一名理论教师比较顺利地转入了书法方面的研究,其余理论教师深感研究领域转换的痛苦和无奈,有的计划重新回到中文系去。

由此可见,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症结说到底是一个评聘机制问题。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的最有力手段在于在书法专业内营造出良好的用人环境,如上述及,凡在书法专业的教师,无论技法实践型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无论他们的研究的内容是书法还是综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语言、绘画、美术、美学等,教育系统(含政府教育主管部分和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肯定为对书法文化或书法文化的大背景等的研究。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一是多线挺进,有利于扩大书法文化的研究版图。书法研究不再拘泥于书法技能技巧之一隅,像中国古代的文史哲一样,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涵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步改变在中小学书法课是语文课的附庸的状态;在大学,书法仅仅是中文类系别中的一门课程。书法专业要以博怀反过来涵盖文史哲,与文史哲同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关系,让文史哲为书法服务。二是有利于调动非技能课教师的积极性,让占比重大的非技法课教师中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到书法专业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毫无疑问能有力地壮大书法专业队伍,为书法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扩大书法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壮大了,书法的社会影响力也将越发增强。四是书法队伍壮大了,尤其是大量理论教师的涌入,将改变几十年来书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状态。

总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聘机制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书法专业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锻造一支基本稳定的理论与技能课教师队伍,壮大书法专业师资力量,这是解决我国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教学质量总体偏低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熊秉明.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精神[N].中国文化报,2008-02-28.

[2]关于文化书法与当前书法若干问题的讨论――张公者对话王岳川[J].中国书画,2010,(11).

教师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课程结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互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72-03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拟从职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视角出发,以教师教育的政策和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就该课程的结构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课程结构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吻合。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掌握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必须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而且抽象、空洞,缺乏情境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力培养不给力。

2.课程结构设置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将来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社会教师招聘考试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有相当多的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脱节、与社会教师招聘考试脱节、与学生需求脱节、与实际基础教育教学脱节。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理论课程结构的设置没有按照实践课程结构的设置,两者之间在时空上都缺乏全面统筹的安排,条块分割现状严重,二者缺少互融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任何问题或行为的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对课程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需要一定政策和教育理论的支撑。有关政策性文件、教师教育理论、整体性结构理论等,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1.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我国2012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了“教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三大理念,设计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目标领域,并细化了每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理念和目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指明了方向。[1]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向是以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在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内在专业基本素质。它强调自主性,是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反思与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外在和被动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培训。就职前教师教育而言,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为教育者提供专业发展的环境,即建设小学与大学积极共赢伙伴关系,诸如专业发展学校(PDS),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情境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获得体验,获得对理论的解读、反思与建构,从而改变传统教师培养过程中先接受理论学习,再进行呆板的职业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培养方式。[3]教师专业发展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根本出发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优化的主要目标。

3.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萌芽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在借鉴结构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视角上提出“三层次说(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去把握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和“两形式说(即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虽提法不同,但他们对整体性课程结构共同看法是,不但要从课程整体到局部上去把握结构,而且着重从课程价值取向以及人的发展意义上去把握课程结构。[4]以上观点为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5]在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笔者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专业需求与发展为基点,尝试建构全程性的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课程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目标应是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全面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小学语文执教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能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基于以上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群结构应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四个子课程结构有机结合,互融共生,组成全程性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逐步对各个子课程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

1.构建完整性的理论课程结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主要是按学术理性取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纯理论性,结构单一、抽象难懂,课程内容缺乏活力。根据本课程培养目标,从宏观上看,课程结构应体现这样思路:教学是什么(弄清语文学科性质)――为什么教学(目的是弄清语文教学目标性问题)――教学什么(弄清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教学(弄清用什么方法或途径来呈现教学内容)。确定总体思路后,再针对每个结构环节进行实质性设计。从中观上考虑,“教学什么”这章节主要包语文课程的定名及语文课程本质认识发展历程。“为什么教学”这章节,应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小学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世界母语课程改革及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和趋势、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知识结构。“教什么”这个知识环节也涵盖了古代、近代和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拼音、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至于“怎么教学”的知识主要是由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和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等。课程结构从宏观和中观设置后,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微观设置是我们关注重心,也是难点。微观课程结构的设置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问题解决本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把抽象、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基于特定的情境、基于特定的案例中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情境、案例有机整合起来,在每个理论知识环节设置有特定情景、理论知识的感知、案例研讨和质疑探究等更细的环节结构,让学生在基于情境、基于案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悟、质疑探询,主动建构知识,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三和第四个学期开设。

2.构建与理论课程互融的实践课程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系统化练习而习得的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方式。教师实践课程是以关照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学习中的教育体验,是以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与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将理论习得的知识有效转化为个体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和智慧,而且能使教师应有的专业情意和专业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实践课程也分为两大体系: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与理论知识课程同步的、共融的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

技能训练课程结构主要涵盖以下要素:朗读技能、备课技能、课程资源开发技能、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课堂观察与分析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说课与评课技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

校外实践课程是在师范院校与基地小学密切合作的前提下,基地小学为职前教师提供零距离的专业发展的真实实践情境(场地),以教育体验、职业技能训练为内容,以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智慧为目标的课程类型。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必须体现全程化,贯穿在专科三年的学习中,要现体连续性、阶段性、渐进性,形成与教学法理论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教育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包括观摩感知性见习、专题性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顶岗(就业)实习四个模块,是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基本形式和关键环节,是师范生获得观摩―参与―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其中观摩感知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每两周规定时间开展见习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小学校长、语文名师的讲座与报告,观摩小学生学习活动、观摩小学主题性活动,观察小学日常管理,听小学语文教师上课、评课,参与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等内容,设置观摩感知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走小学、亲近小学、熟悉小学,感受小学教育文化,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教学法理论课程时获得前置性教育经验,开阔学生教育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动力。

专题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论课程的学习主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带着专题性问题任务,安排学生到基地小学观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与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了解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组织与开展等,进一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与深化,为开展校内教学技能训练提供经验与方法的支持。

多层次的、渐进式的见习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感知阶段,是教育实习的前奏,为教育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与反思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实习时间是一个月。实践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与反思、班主任工作实践、参与基地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教育实习结束后撰写教育实训报告。

顶岗(就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到农村小学独立完成一学期顶岗实习任务,让学生全程参与或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思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求职水平和成功率,为他们顺利入职奠定坚实基础。

3.重构选修课程结构体系。选修课程是主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目的是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法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应以小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语文科学的特点、就业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自主选修的课程。选修课结构设置要体现前瞻性、方向性、实用性,同时要调整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基于这一设想,可以设置反映该学科发展规律与前沿性的课程,如世界母语课程改革趋势与教学特点及规律;可以设置教材研究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分析;可以设置小学生学法研究课程,如小学语文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个别差异与教育、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可以设置教法方面的课程,如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课件制作;还可以设置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性课程,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小学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

4.构建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法课程结构,不仅要注意显性课程结构优化,还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优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虽是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潜在性的课程,但它比显性课程的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因它与显性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递进、转化和互补的关系,所以如果重视隐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实施,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氛围中接受教育,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这是实现该课程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活动课程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隐性课程一个重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与语文教育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组织。比如成立话剧社,开展排演课本剧活动,培养学生对课程本剧的编导与表演能力;设立记者团,通过采访、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成立文学社团,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等编辑与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自办报刊的能力;此外还可成立书法协会、简笔绘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礼仪队等。通过成立多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多才多艺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为以后出色地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内外活动奠定基础。

也可以定期组织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赛、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还可以开展校外活动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基地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两周一次,帮助基地小学开展主题班会、礼仪礼节教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以及课程辅导活动,或协助基地小学领导、教师做一些辅工作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专业意识与专业信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其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当然,活动课程项目的设置要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来确定,各类活动课程的设置还要体现全程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注意与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衔接。

以上四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在时间与空间上体现了递进、交叉、互融的特性,并有计划地贯穿于专科三年的整个过程,能更有效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2013,(11).

教师法论文范文8

一、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评点法、串讲法、讲述法、讲解法。是教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语),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的活动方式。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为中心,能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系统的语文知识。仍不失为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教法。它要求注意讲授的启发性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由于这一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因此,教师得到的反馈就少,教师难以恰如其分地调节教学过程;又因为教师讲的多,学生及时消化困难,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刍和巩固的过程;再者,由于主要是教师讲授,如果教师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形成“满堂灌”,成为“注入式”。因此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在运用讲授法时,如能使讲课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样可使讲授法成为启发式教学。如讲《一件小事》时,对“伊从马路边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一句,可重点讲“横截”两字,说明用“走过来”、“跑过来”都不能说明她跑在车的前头有多近,“横截过来”能说明人力车夫来不及躲闪,用“横截过来”才能准确地表现人力车夫出于意外的情景。这样对比讲解重点词句,学生理解比较深刻。

二、提问法

提问法又称谈话法、问答法、释疑法等。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在课的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紧张状况,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解答就是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对问题的评析又是思维方法的传授,一些发散性问题、求异性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提问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和表达能力。由于采用师生问答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及时准确地得到有益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

三、讨论法

讨论法又称议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集体组织形式,围绕某一论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借以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烈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

运用讨论法时,教师应注意一点,即讨论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关于讨论问题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而教师方面,除应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新观点外,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便引导学生在井然有序的课堂讨论中对各种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四、练习法

教师法论文范文9

讨论式教学,指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不同观点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充分应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过个体间的思维的碰撞、文化的交流,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学好英语。

一、主体性讨论式教学法

所谓主体性教学法,实质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挖掘有关教学的素材、情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并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讨论教学时,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相关“文明礼貌”这一课时,教师通过采用讨论式中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关于文明礼貌的图片,或者将文明礼貌与我国相关的文化相结合,目的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如In China,the traditional view,respecting the old and cherishing the young. In family,an elder member is esteemed等。然后教师可提出某一话题,让学生自主分小组讨论,因为大部分的学生统一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此外,某一学生针对某话题缺乏兴趣,无法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沮丧等,为了充分确保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尽量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当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提问:“How do you behave well in the dinner table? What do the word ‘good manners ’mean? What do you think someone cuts in front of you in a line? How do you greet your friend when you meet him?”等等,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精心,且巧妙安排。这时候,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大胆表达自己的建议和观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精心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可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看谁先找到,寻找的过程中,也可进行讨论,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等。如此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模拟讨论式教学法

模拟讨论式教学法,指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合理创设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情景模拟,通过讨论环节,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语言交际和运用的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词汇学习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应用粗线条的方式,采用讨论式中的情景模拟法,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提问,积极回答,从而提高英语词汇量和英语交际运用的能力。如:教授Module7 Unit4 《Sharing》这一课时,因文中主要讲述的是某位老师志愿支教一贫穷小山村的故事,且志愿者老师来自澳大利亚。可以因势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相应的情景模拟,即由学生分别扮演志愿者老师和记者,对这位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外籍“老师”进行采访,要求详细了解“老师”到小山村支教的感受和体验。采访结束后,可以互换角色再行表演,由“观众”对表演者的水平和语言交流的流利准确程度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模拟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问讨论式教学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讨论式中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主体性教学法之外,还有提问式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将问题进行解决。例如:教师在教学SEFC-Book 1A Un it 4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时,其中主要教学目的是定语从句,老师可采用提问教学法,如:“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爱好及兴趣?同时表示自己希望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并要求经过讨论后,再进行回答;也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这时候,学生们纷纷大胆展开讲述:“I am an easy going girl who has lots of interests, I would like to look for a friend who is good at English so that we can practice English after class.”等,然后老师根据学生讲的例句及时对其中的定语从句进行解释,如when,who,that,where等,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课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主动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