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石油科技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2:53

石油科技论文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1

英文名称:Oil Forum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302X

国内刊号:13-1614/G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石油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源供给基础,其勘探与开发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方式难以发现的油田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我国的石油勘探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文中就石油勘探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石油勘探技术;虚拟技术;应用分析

科技进步不断深化了人类对世界石油资源的认识。世界油气资源的蕴藏量虽然是一个常量,但随着科一技的进步,人类对石油资源的认识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 世纪7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枯竭论”一度盛行,认为石油工业将很快走入穷途末路。然而30 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随着技术进步,人类认识到的世界石油资源量并非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一、世界石油科技发展的总趋势

回顾石油科技的发展历程,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世界石油科技总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着眼令局,充分掌握信息;综合集成,正确判断动态;快速反应,准确接触目标;有机联系所有资产,实时一闭环优化经营;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世界石油科技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向信息化和数字油田方向发展。

高性能计算机、互联网络、卫星通讯、数据银行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对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推动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技术引擎。信息技术的应用纵向贯穿石油工业整个产业链,横向覆盖技术、管理、决策、战略各个层次。

2.向集成化方向发展。

面对环境恶劣化、油气目标复杂化和资源劣质化的挑战,任何单项技术都难以保证石油工业未来的持续发展,因此多学科技术集成是解决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生产重大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当代石油科技发展的最明显的方向和趋势。

3.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旋转闭环导向钻井系统、智能完井技术、数字油田、智能清管检测器等为标志的一大批关键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推动了油气生产与经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旋转闭环导向钻井系统大大提高了井眼轨迹的控制效率与精度。智能完井技术形成了数字油田的基础和核心。

4.向可视化方向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视化趋势日臻明显,地震成像技术、成像测井技术、钻井过程可视化监控及可视化研究中心等,为优化控制、多学科集成研究与决策提供了最佳途径。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引进。

二、虚拟勘探技术的简述及应用

1.虚拟勘探技术简述。

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显示技术将理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石油储层进行建模分析、对钻井轨迹进行设计等。其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协同化的石油开发平台。减少传统石油勘探的弊端、加快对隐藏性石油储备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局面。其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最佳案例。

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实现。

在地震解释、建造三维油藏模型与模拟循环和复杂井眼设计等常规工作中,虚拟现实(VR)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工作质量。大型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屏幕可视化环境和计算机辅助可视化环境等两种VR可视化系统,将石油勘探中理论数据通过图形与建模、三维动态模拟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图像采用三个投影仪和一个平面、柱面或球面大屏幕显示,屏幕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着浸入的程度,屏幕越大覆盖用户的视野越大,浸入的程度越高;用户接口采用标准工作站系统,用户可以用常规手段运行程序;些简单系统可以运行不做修改的原工作站程序,另一些复杂的系统需要运行特殊的运行软件。并且采用全封闭的显示方式实现了全浸入的效果,并使用体视显示方法,加深了现实效果的模拟性;采用头盔指示方式和手持传感器使用户与虚拟目标密切接触;可以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三维数据体和模型,且具有多人共享虚拟可视化目标的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多学科工作组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勘探决策。

(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所具有的特点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国际石油工业界。其突出优势在于是一种全沉浸式大场景、多数据类型一体化的显示环境,是一个多学科协同式的、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其发展趋势为:系统平台规模正向“小型化”和“大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分布式虚拟现实(DVR)系统正伴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采纳,通过对地表露头的地质信息采集而形成与真实地层相同显示效果的立体地质图像,其触觉、味觉和听觉等多维感知信号正逐步被加入。

(3)虚拟现实技术在隐蔽性石油储层勘探的应用分析。

岩土物理研究作为隐蔽性石油储备勘探的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质条件日趋复杂,传统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构造解释发展到预测岩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并要求为开采监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此种情况,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多分量地震、井中地震以及时延地震等技术的综合,从构造、岩性、物性以及流体性质等方面,对油藏进行全方位预测和解释,得到一个三维立体的油藏模型,并对油气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测,从而使制定的开发方案更为合理,开采效率也相应提高。通过结合岩石物性测试分析成果,针对地震资料解释和反演中从已知井资料的认识向未知区域横向预测具有一定盲目性的不足,提出一种与常规地震储层预测不同的方法技术。该方法技术综合岩心物性参数和岩石物理模拟,以正演结果指导油气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进行储层预测,即以实际测井和岩心物性参数为基础进行虚拟井分析,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分析岩石物性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建立更符合实际地质特征的储层地质模型,优选地震属性,用自组织映射对地震属性进行分类,最后用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来验证其确定性。虚拟现实技术对岩土物理研究的作用将地址勘探基础理论与模型试验技术等综合,加快了我国石化探区油气地质勘探,同时也对我国由于油气开采后的地质恢复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三、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带来的新的机会。但是,石油勘探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才的应用才能将新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已经建立的虚拟实验室基础上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投入系统的利用,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能源供应提供更多稳定的油田是目前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关雷.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多媒体科技,2008,6.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自动化;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TE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015-01

1 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简介

在建国之初,我国以年产12.2万吨的石油总量排名世界第28名。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迅猛发展,现今石油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随着石油产量的不断提高,对国内石油相关行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难的挑战,使其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不断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就。

以陆地上采钻设备制造业为主业的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对当前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产品领域上的精工产品的整体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研究后,向海洋钻探的重要设备制造进行发展,以新技术、高科技作为公司标志。目前,该公司具有200米、4000米、6000米等多种普通型号钻机,向多元化发展趋势迈进。2009年,成功测试了12000米钻机,标志着我国国内石油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最新的“十二五”规划中,采钻设备制造业、石油勘探开采业再次被列为部级重点扶植行业。目前,由于政策上的照顾、国外机械制造业不断开拓中国市场以及我国企业在积极引进世界领先技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自主创新,我国已经能够基本掌握石油钻采设备、石油勘探设备的顶级机械制造技术。随着我国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国内相关学者、企业的不断探索创新,我国成功自主研制了世界最大的座底式钻井平台——中油海3号。

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使得我国石油机械设备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优势。高技术、低价格等不仅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市场,还使我国成为世界石油机械设备的主要供给国家。我国生产的石油钻采设备现在广泛出口加拿大、德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并且带来较大的经济附加值。

2 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生产管理的局势,使得生产管理氛围更加宽松。针对现代生产模式,从产品经营的角度来看,推动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需要改革现有销售及工业制造环节,增大对新产品的投资幅度同时跳出过去仅从制造方面进行变革的圈子。上述途径能够有效推进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开发更高水平的石油机械带来不竭的发展动力,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成为真正的国际市场领导者。

2.1 加快重点产品的研究和发展

纵观当今石油开发机械设备的大体发展方向,在保证基础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巩固并提高浅水油田设备开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逐步加大开发深水油田机械设备的力度。不仅从理论上不断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成果,还要增大在有关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国内企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石油机械装备的前端工程设计能力,全面提升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详细设计能力,为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打下坚实基础。

2.2 增强项目管理能力和建造技术

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需求,要进行陆地石油钻探技术理论研究和海洋性石油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探究,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与科学研究机构合作,向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的顶尖水平发展、达到世界领先的现代石油机械加工制造水准。

2.3 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不仅能够带为企业注入自主创新的正能量,还能带领企业实现长久发展。针对目前世界领域石油机械设备的发展方向来看,深水油田设备的防腐、安全性评估、可靠性能的保障、开发海洋矿产资源设备以及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设备等技术仍然是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有待加强的方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笔者建议,以国家为主题,企业为落实单位,积极培养、招揽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制定相关领域的规范标准,依托国内已有的理论知识,主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3 石油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从4方面对我国石油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1)国内相关企业要在积极主动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同时,敢于投资开发新产品,提高创新综合能力。在核心零部件上,要摆脱对国外企业或技术的长久依赖性,有计划的逐步形成一套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2)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开发员工的生产创造能力。建立奖惩明确的企业运行机制。在具备基本客观条件下,引导资金向高科技产品流转。横向与当今世界掌握先进技术的同行企业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制定重点项目和重点设备的改革发展战略。

3)招贤纳士,完善国内外掌握该领域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措施。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注意委以重要岗位,充分开发人才价值。同时,企业自身要注意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激励模式。

4)与该行业其他企业密切合作,控制由于材料上涨等因素带来的价格上涨,减少内耗,控制企业成本。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或者规模不大的企业,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积极与科技实力强大的企业建立联系,将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

4 结束语

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吸引外企合资,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是保持现代石油机械制造技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提高经济效益才是提高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根本目的。所以,企业要强化石油行业管理,注重调整公司体制,减少成本浪费,制定石油领域长远发展策略,促进企业长久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铁.试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J].石油机械,2010(09):47-50.

[2]杜广义.石油机械开发与设计的创新理念[J].石油矿场机械,2011(04):41-43.

[3]刘建富.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04):219.

[4]郭永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78.

[5]郝玉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3).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4

Abstract: A meme is an elemen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which is used to direct the e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cultural fields all the time. Petroleum engineering English vocabulary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stituents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English. However,this kind of vocabulary is too professional and is used at relatively low frequency, so it’s difficult to get good effects in learning.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English vocabulary, which aims to find out a new prospective of meme research, contribute to the spreading of meme research, and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develop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English vocabulary.

关键词: 模因;模因论;石油科技英语词汇

Key words: meme;memetics;petroleum engineering English vocabulary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50-03

1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

1.1 模因的由来

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第一次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来了文化信息单位模因(meme)的概念。按照Richard Dawkins的说法,模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信息的单位,其他一些不断被各种方式复制以及文化习俗、观念、传播的语言等最终到时要归于模因的。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是一名心理学家,他极大地推广了模因学说。布莱克摩尔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 “模因”的实质是按照各种事物在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的机会的多少来看世界的,同时还指出大脑以及人类语言的进步全都是因为模因的驱动导致的。Richard Dawkins指出,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基因和模因互相进步相辅相成,一起驱动进化的发展。不过他们并不是同时的,就好像是基因在基因库中自身繁殖的过程,在模因库中模因不断进行自我繁殖,根据一个人大脑模仿其他人的。在我们的汉语里面,何自然第一次把 meme 这个词语翻译成“模因”,这说明了meme的意思大致是 “模仿”,同时又说明meme是通过“基因”的仿造得到的。

1.2 国外研究现状

从这之前,国外的模因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

首先是来自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大家开始注意生物学理论有可能通过移植的方式将其在社会科学中使用。模因理论作为一个新的是大家都很好奇的理论,很多学科的专家们都急忙参与相关的研究中来。在这个过程中道金斯通过写书来表明自己的相关理论。Dennett作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队医“模因”也表示非常同意,在他的观点里大量的模因构成了我们的大脑。后来,逐渐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给模因论的构建和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苏珊・布莱克摩尔出版了一本名为《迷因机器》书,这本书的出版奖模因领域的研究带来了下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模因论这个分支学科好像逐渐发起。著名研究者布莱克摩尔这时候将自己的研究的重点放置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操作中。她首先就行假设,用一种比较创新的方法研究一些模因的相关社会现象。与此同时,“模因筛选”和“生命周期”等因素逐渐进入到了大家的视野中。

伴随着其体系的建立,模因论也顺势开始了第三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各个国家的一些研究者把模因论逐渐引进其他的的学科领域中,并进一步开展研究。Gatherer打算使用过模因论来研究相关的社会问题;Millikan (2004,2005)和Sperber(2000)以及Levinson(2003)2006)将模因论用在了文化和语言认知方面,并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由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出版了三十周年,为了对此进行七年关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Dawkins在2006年主编的第三版《自私的基因》,另外,《理查德・道金斯:科学家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在这个时候被出版出来。到了这个时候,模因已经逐渐被各个领域所接受与应用。

在2009年的3月8日,哲W家Dan Dennett在TED Conference 2(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Design)会议上发表重要演讲。这标志着模因发展进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会议上,Dan Dennett说明,模因可以进行相互竞争、协同并存,并且还可以互相之间进行复制和繁殖。

本次研究将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石油科技英语词汇中,模因是否能经历完整的成长过程;在模因论指导下的来分析石油科技英语词汇能否更好的提高石油科技英语词汇的掌握效度。本研究旨在开发模因论的应用价值的新视角,为这一理论在我国的研究推广做出贡献,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意义上推动石油科技英语词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usan.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Dennett, D C. Consciousness Explained[M].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1991.

[4]Dennett, D C. Meme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Imagination[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97(48): 127-135.

[5]Levinson, S. C. Evolution of Culture in a Microcosm. In S. Levinson & P. Jaison(eds.), Evolution and Cultur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6: 1-41.

[6]Millikan, R. G. Language: A Biological Model[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7]Paul, J. Meme Maps: A Tool for Configuring Memes in Time and Space [Z].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2009.

[8]Sperber, D. An Objection to the MemeticApproach to Culture. In R. Aunger(ed.), Darwinizing Culture: 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63-173.

[9]Wilkins, Davi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MIT Press,1972: 111.

[10]陈林霞.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 2008(1):88-91.

[11]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1):1-12.

[12]杜鹃.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71-172.

[13]高纯娟. 模因论对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一些启示[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4):99-101.

[14]高璞,姚志刚,赵靖舟,武富礼,王凤琴.石油地质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04):166-171.

[15]郭菁.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J].哲学学习,2005(1):54-56.

[16]郭青,杨翠.石油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隐喻的传递[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6):66-67.

[1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18]何自然,谢超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3-186.

[19]江淑娟.石油科技英语词汇隐喻性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9-22.

[20]李峰.基于模因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1]刘红见.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探究[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2):43-44.

[22]田雅文.石油技术词汇教学方法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119-123.

[23]王宏军.论析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4):72-76.

[24]王晶.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25]王士元.语言演化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32.

[26]王玉琴.模因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

[27]夏嘉驷,时汶.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基因理论在语言学上的应用[J].科技进步5对策,2003(9):133-134.

[28]谢红.浅谈科技英语词汇的教与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S1):135-136.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就业热门;专业嫁接;课程整合;电子课程;整体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能力型和就业型教育,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1]。这种专才教育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一定的操作性。但在当今社会更开放、发展更迅速的情形下,这种目标定位呈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首先,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看,这种目标下培养出的“专才”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调节的合理配置实现的,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是人才市场的基本法则。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即使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在竞争中也难以占据有利位置[2]。其次,知识经济日渐凸显,高科技促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产业岗位轮换频繁。越来越快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从业者对不同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进而需要教育不仅要有结构性的嫁接,更应有功能的整合。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面前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就会渐显萎缩[3]。

一、专业嫁接的思路

(一)专业嫁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近几年来,随着石化行业的振兴,以及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的结果,各大石化单位急需补充大量人员,尤其是成本低、能力强的高职高专类院校毕业的高技能人才[4]。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的特色专业是已有57年历史的石油化工专业,近几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且就业的质量非常高,学生应该在校学习三年,一般情况下,在两学年还未结束时,几乎一半的学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就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导向,学院内一些非石化类专业纷纷与石化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复合嫁接,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系和计算机应用科学系,专业嫁接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就业确实找到了新的出路。使学生既掌握了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的石化类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即专业嫁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5]。

(二)嫁接课程基本包括被嫁接专业的必备知识体系

专业嫁接的效果应该达到嫁接专业(比如文科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被嫁接专业(如石化专业)学生应有的必备知识体系,而嫁接专业又有其自身专业的要求,如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高质地实现专业嫁接,必须要对嫁接专业的课程进行较大规模的整合,嫁接课程基本包括被嫁接专业的基础、必须、实用、够用的理论实践知识。为了将文科类专业与石化专业进行嫁接,开设的嫁接课程有《实用化学基础》、《石油化工设备》、《石化专业认识实习》。理科类非石化专业与石化专业的嫁接时开设的嫁接课程有《石油化工工艺基础》、《化工技能取证》。

高职教育提倡理论教学“课件化”、实践教学“现场化”,尤其在专业嫁接过程中,为提高效率并保证嫁接的目的,更应该做到这点。我们已经为《实用化学基础》、《石油化工工艺基础》开发了适宜的电子课件,根据编写的《石化中试装置实训教程》校内讲义在学院的中试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现场化教学实习,完全达到了上述要求。

二、文科专业适宜的嫁接课程

开设嫁接的专业课程时,必须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差别,必须将嫁接的课程以恰当的形式组织,以达到扩大知识面而又能够有效克服因专业性过强导致的生僻难懂,确实使非石化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嫁接掌握石化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的“通才”教育目标[6]。

(一)化学课程整合

人文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非常有限,文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往往不感兴趣或学习时不得要领,《实用化学基础》电子课件涵盖了高中阶段化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且对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部分进行了扩展,既是对三年高中化学的浓缩与简化,又能承接部分石化系学生所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俗称四大化学)基础知识。这门综合性的课程开设一学期,40课时。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40课时内还要理解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如果两个专业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太远,比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文系、石化系分别位于东、西两个校区,学生做一次实验非常不方便,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开发了一套适合文科专业的《实用化学基础》电子课件,该课件有445MB,刻成一张光盘,《实用化学基础》共分九章,每章包含有:

powerpoint演示文稿。演示讲课的提纲、重要知识点、例题、习题,并将与课程有关的动画、视频进行了相应链接;

flas。模拟有机物分子构型、有机反应历程、模拟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可以节约用于实验的财力、人力、时间的投入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视频。课件中有40余个精心收集、制作的视频文件,比如乙醇的生产过程、有机物的性质、石油的用途等电视片、真实录像将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除了该光盘中所含的视频,我们还有另外两张有机化学操作、无机化学实验、玻璃仪器的洗涤等教学录像改制的光盘;

图片。几百幅图片展示了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造成的可怕疾病,展示了工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展示了高分子、高科技材料,有利于建立起直观的印象,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拉近;

例题、习题。每章都有与之配套的例题、习题,制作成word文档。已经链接到powerpoint演示文稿,独立放置可以更方便查找。

(二)工艺课程整合

文科类专业在学习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并掌握一些石化产品、石化工艺、石化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工艺设备的基础知识,比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石化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石化产品)、

应用英语(石化方向)三个专业,就开设了一门《石油化工设备》的课程,主要讲解一些石油产品、石化原料、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等知识,主要是石化专业一些应知的知识点,30课时左右就能够对石化行业有基本的了解。

(三)实践课程整合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化系有着雄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理论课时,对于嫁接石化专业的文科专业,我们专门划出一周的时间为其安排一门《石化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内容包括:

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对石化企业生产特点、事故预防等有了直观、感性认识;

参观石化中试装置,加深理解所学的工艺知识,亲眼看到石油化工生产中的设备、装置,现场认识管线、仪表、阀门等,能够在现场摸清工艺流程;

进入化学实验室亲手做1~2个实验,认识大量现代化分析仪器、小型设备。

三、理科专业适宜的嫁接课程

(一)工艺课程整合

理科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在学习石化类课程时就应该扩展课程,并且适当加深深度,我们针对学院内的理科非石化专业编写了《石油化工工艺基础》教材,内容涵盖石化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艺学》、《石油化工工艺学》和《高分子化学》,按照石化类专业教学计划,以上前三门课程每门需要讲授两学期,《高分子化学》讲一学期。对于非石化类的理科专业,在进行专业嫁接时,不可能按石化类专业的教学课时进行,这样就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上提炼出每门课程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除了在教材的编写上下功夫,开发与之匹配的电子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化工原理》部分的单元过程和设备,需要通过模型、照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常规教学中还需要实验、仿真、实训,在不足20课时情况下,大致将《化工原理》主要的精髓学完,必须借助于多媒体的电子课件,在《石油化工工艺基础》课件中,收集了有关泵、换热器、精馏塔、吸收塔等大量的动画、视频、照片,用于教学的效果非常突出。《石油加工工艺学》、《石油化工工艺学》要讲解很多装置的工艺流程,常规教学利用布质或纸质挂图,在《石油化工工艺基础》课件中,流程以动画或图片实现,教和学的过程变得轻松,教和学的内容也得到极大的扩充。

(二)职业技能取证

非石化类理科专业,比如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控制)专门开设了《化工总控工技能取证》课程,课程标准与石化专业学生一样,参加统一的取证培训和考试,通过2周(60学时)的强化训练,让其掌握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应知应会的理论实践知识,通过理论考试和上机仿真操作。

四、专业嫁接的效果

(一)嫁接课程教学效果

《实用化学基础》电子课程于2004年秋季用于教学,连续使用了7年,在教学过程中经多位老师的不断补充、完善,教学效果与常规手段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丰富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写出有价值的小论文,并且在化学专题演讲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难以达到的。

《石油化工工艺基础》课件于2005年秋季用于教学,多个教师在开设该门课程的10余个班内试用,从老师的反馈和课堂上同学的反应来看,采用电子课件授课与常规的教学相比,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讲课的容量得到极大的扩充,而没有给学生带来负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许多石化专业的知识,使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真正达到了专业嫁接的目的。

(二)嫁接专业就业效果

根据本校招生就业办公网显示的石化专业以及嫁接石化类课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嫁接石化类课程的理科专业有油气储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控制),文科专业有市场开发与营销(油料储运)、市场开发与营销(石化产品)、工商企业管理(石化物流管理)、应用英语(石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始与学院的特色专业进行嫁接,且嫁接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些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在嫁接石化类课程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嫁接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

学,2006.

[2] 裴建平.有关高职课程设置问题的几点看法[J].职业技

术教育(教学版),2006,27(2):26-27.

[3] 李晓.浅议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南方论刊,2009,

(10):95-97.

[4] 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D].兰州大学,2007.

[5]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

大学,2004.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钻石”模型;石油装备;石油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04-04

一、问题的提出

东营市借助地处胜利油田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石油装备产业已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石油装备产品涵盖了勘探机械、钻井机械、采油机械等为重点的8个门类50多个系列。2009年4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东营市建立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

但是,目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一个无序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再加上近期国际经济危机和美国反倾销的影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如何度过寒冬;东营市政府如何增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资源聚集与辐射带动能力;东营市经济发展如何成功转型,摆脱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这一系列问题是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需要破解的难题。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结合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全面分析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劣势,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型分析

(一)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

“装备制造业”概念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石油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具有石油行业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安全提供技术装备和技术服务的企业的总称。由此可见,石油装备制造业不仅仅提供具体有形的石油装备,同时无形的石油工程服务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石油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集成了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特征:产业链长,对产业关联要求程度高,产业关联紧密度高;技术含量高、科研投入大、科研周期长,要求产业协同研发;技术存在内在关联性,通过产业的集聚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二)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将产业集群定义为:那些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如大学、行业协会)在特定领域内的地理集中。以此提出了“钻石”模型(见图1)。

模型中有四个主要的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相关上游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状况。其中还有两个不确定因素:政府和机会,机会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政府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整个制造业影响巨大。

依据该模型本文将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一是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生产分工,并由此分化出三级成员:直接配套企业、二级以下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最终客户(见图2)。目前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内存在层次等级较低的产业链分工。

二是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在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企业之间往往不是上下游链接关系,而表现为“竞争一合作”关系(见图3)。大企业在集群中处于技术能力优势地位,也是集群中重要的技术源泉,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领域。

基于“钻石”模型,结合东营市实际下文将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做详细阐述。

三、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分析

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机会、政府、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状况等方面,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进行分析。

1 黄河三角洲开发提供发展机遇

“钻石”模型中,机会和政府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东营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上投资1100亿元,发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和现代渔业及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山东省必将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石油装备制造业在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东营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支柱之一。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恰逢千载难逢的机遇。

2 强大的需求能力是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连续20多年保持2700万吨以上的产量,胜利油田强有力的需求是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胜利油田素有“地质大观园”之称,复杂的地质构造也为各种石油装备的开发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形成了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特殊竞争优势。

3 石油装备产业链发育完善

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完善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东营市已初步形成石油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以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等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等各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钻机N部驱动装置一钻杆一钻铤一泥浆泵一电控装置”、“钢管一油管一抽油机一抽油杆一抽油泵一修井机一控制系统”、“输油(气)管一输油(气)泵一储油罐一压缩机”、“钻井测井仪器一采油测井设备一测井辅助设备”四大产业链条。

4 科研提供有力的发展支撑

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东营市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逐年加大,石油行业龙头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坐落于东营市,石油工程等相关专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且聚集了一批石油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胜利油田的地质科学研究院、物探设计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和技术检测中心(简称“五院一中心”)具有很强的科研力量,有一大批多年从事石油装备研究的高级人才,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

(二)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劣势分析

东营市从事石油设备、石油配件、石油助剂制造及技术服务企业230多家,在“钻石”模型中,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导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两种产业集群模式均在东营市中得以体现,但是产业链分工层级目前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初级部件的分工布局,其中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态势较为明显,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存在产品雷同,以价格为主导因素的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战略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与控制力不足,甚至引发无序竞争。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但一直没有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形成了“集群而不集聚”的产业布局。除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的问题外,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还存在以下四个不利因素,其中按照波特模型分析,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劣势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方面。

1 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

波特把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突出表现为“三少一多”:即骨干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少、相关专业人才少,流失的人才多。同时科研人才相对年轻化,科研人员断层比较严重,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致使研发周期长,科研进度无法保障,对原有产品的革新力度不够,新产品研发缓慢,从而导致一些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怪圈。

2 企业融资途径不畅,应对风险能力差

资本资源是生产要素中重要的一环。对于70%的企业来说,融资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东营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但是目前东营市金融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由于订单的锐减,导致公司效益急剧下降,由于融资途径不畅,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甚至危及公司的生存。

3 区域知名度低,对外交流层次低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导致了区域对外交流闭塞。东营市现在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无论销售收入,还是产品种类,在全国几个石油装备制造区域中均名列第一,但是缺乏统一策划和对外宣传。再加上交通条件以及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对外交流依然处于较低层次,大多以产销形式对外进行交流合作,而技术与经营方式的交流合作还比较少。

4 产品“山寨”严重,企业维权能力有待提高

东营市本身许多企业产品被模仿现象比较严重,无序的恶性竞争致使正当厂家市场份额受到影响,据了解,一些企业还没有充分的利用法律的武器,同这种现象进行斗争。

目前美国对石油管、钻杆高举反倾销大棒,对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影响巨大,许多企业维权意识逐步提高,但是由于经验少,国际形势复杂,相关人才匮乏,维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因素包括政府、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其中政府和企业作为主要的主动变量,政府通过自身优势与企业一起推动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这种一体联动的格局不断优化,又会带来不断扩大的市场。针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建议,本文重点以政府作为推手。

(一)制定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政府要组织人员对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摸清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详细弄清哪些因素是东营市未来五年内的优势、十年内的优势;哪些是目前短期的劣势,长期劣势;哪些是企业做得,哪些需要政府来主导,基于市情及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制定“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规划”,明确全市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以总体规划为总纲,以产业专项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为两翼,以行业龙头规划为支撑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框架体系。在编制规划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采用引导的手段,在市场中实现企业的重组、兼并、整合。培育创新能力突出、带动作用强的现代化大企业集团。

(二)搭建高端科研人才引进平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于石油装备企业来说,只要重视科研,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体制,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石油装备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引导,企业要积极主动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在创新项目上给予财政支持,确保每年有一批重点项目得到政府的支持,每年有一定金额的财政支出。

在科研经费有保障的基础上,搭建高端科研人才引进平台,加快在东营市建设中国石油装备制造行业技术中心,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进行石油装备的基础研究,着力攻克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石油装备制造技术与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管理集成技术、高性能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型材料加工技术等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的合作,在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石油装备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园区,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设立石油装备发展基金委员会

现有的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的份额还比较低。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新经济、新商业模式企业缺乏在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已成为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石油装备产业属于投资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流动资金需求较大,一些较大的投资项目和生产订单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甚至一家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足以满足企业需要。特别是目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企业还处于创业和成果转化阶段,还不具备大规模盈利的能力。这个阶段企业资金的充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壮大。

建议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以及大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参股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成立石油装备制造业基金委员会,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借助该基金可以有效地推动石油装备产业布局的优化。

(四)建立国际石油装备技术论坛

2009年在东营市举办了高水平的第二届石油装备博览会,吸引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美孚、壳牌、哈利伯顿、斯仑贝谢、国民油井等国内外著名石油石化企业和石油装备企业参加,极大地促进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石油石化以及石油装备制造巨头的交流,既提高了东营市的国际知名度,也提高了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知名度。建议下一步在做强石油装备博览会的基础上,细化博览会分类,适时启动海洋石油装备博览会。

石油装备博览会是一个展销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东营的石油装备层次,建议在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石油装备技术论坛。定期组织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扩大东营与世界联系的范围,借助论坛让东营了解世界石油装备技术,全面介绍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盛况和优势,推动东营石油装备技术向高端发展。

(五)建立石油装备制造业维权协会

政府出面,组织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律师事务所成立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维权协会,通过市场化对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政府提供政策倾斜,共同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各种压力和不利因素,运用法律和国际惯例来维护企业自身权益。同时,借助该协会,认真研究各种法律政策,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于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益因素,促进整个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7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光是中国,世界其他各国的油气勘探业都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严重,其中就包括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资源来说,其局艮}生为油气的勘探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面临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引进新的石油勘探理论。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对象也逐渐的更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快速的发展“向斜成藏等”等勘探理论,进而不断的推动石油勘探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向斜成藏 油气地质 理论及意义

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

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

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

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

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

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

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二、向斜成藏理论的油气地质意义

普遍来说,一般的油气成藏理论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中高渗透储层,油气的渗流特征是以达西渗流为主的自由流动,是通过浮力的所产生的重力对成藏进行分异的,但是传统的石油向斜成藏理论却只是单单的适用于低渗透储层或者是超低渗透储层等一些相关的致密储层,而对于油气通过非达西渗流为渗流方式的非自由流动的特征,这个时候石油是通过滞留为主要形式的成藏,这两者的适用范围以及适用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向斜成藏理论来说,这种理论是传统老旧的石油成藏理论的补充以及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构建出更加完善以及更加科学的油气成藏理论。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8

关键词:石油工程 技术创新 策略分析

一、进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技术创新符合石油工程特征

作为石油工程行业的关键与灵魂,技术指导着石油工程的发展方向,影响甚至指向石油工程的核心竞争力。石油工程的长足进步需要技术创新来奠定其技术基础。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就是石油工程的一个特征。技术创新与拥有核心技术是作为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石油工业的一个源源发展的生存之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不断的督促着石油行业要取得绝对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技术创新符合石油工程的特征。

2.技术创新符合石油工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全球的经济循环以及竞争,中国石油行业在面对着全球的市场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严峻的挑战。残酷的市场竞争在不断的冲击着中国的石油工程项目的进步,着就决定着要从服务以及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创新,根据市场发展重新确定石油工程的长远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石油工程呈现着很大部分的技术层面的缺陷,没有创新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意识。所以必须要运用创新技术才能改变我国石油工程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技术水平的现状。

3.技术创新来源于技术的重要作用

创新与技术是提高石油产品质量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赢得更大市场以及打败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进行技术创新会带动对于技术层面的资金人员投入、对于技术资源的更高水平的指挥与调配、提高石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丰厚成果与益处是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一个巨大的驱动力。

二、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1.缺乏整合技术资源的能力,高素质人才短缺

众所周知,石油工程一直是关乎我国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代表,像中石油、中石化等等。这也决定着中国石油工程受着原有的经济制度的惯性制约,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是石油工程技术资源系统的一个弊端。这造成了石油工程的效率极大的降低、资源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技术资源的封闭使用以及重复利用。技术服务对于石油工程的积极正面作用难以发挥出来。除此之外,石油工程的高级素质人才短缺也是一个瓶颈,对于石油行业来说。在素质层面,我国技术创新型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石油工程的创新型人才大多是初级或者中级人才,而用于世界尖端技术的处于科技前沿的高端人才缺失严重缺乏,人才的特点是确是没有综合性、创新型以及继承性。

2.没有科学的创新制度

因为我国石油产业工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存在着相对落后的运行机制,着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研发部门仅仅是石油机构的一个内部部门,没有高效科学的研发体系以及缺乏这个研究体系背后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激励。再加上整个石油研发机构背后没有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培育制度创新的土壤与温床,有的只是适当性的调整层面的技术性改革。这就难以真正激发出技术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没有石油工程创新技术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没有科学的创新制度是制约着中国石油工程的创新的制度枷锁。

3.没有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

当今中国的石油工程虽然在特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是石油工程的整体科研技术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得到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尖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巨大。除此之外,我国对于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研发流程,对于市场信息管理以及决策方面也存在着误差,着大大的阻碍了石油行业对于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降低了管理效率。滞后的信息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节奏的市场调节能力,市场反应的灵活性较低。

三、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1.培养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作为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以及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产业,石油工程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人员的努力与智慧。为了打造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就要培养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重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导向作用,在进行资源能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要面向国内外的市场。提升技术人才的服务、管理以及技术等能力,培养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石油工程人才队伍。除此之外,技术创新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提高与培养,做到内涵与外延的充分结合,将企业的综合实力作为着力点。加大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研究与培训,与科研高校联合,打造科研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2.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政策投入力度

加大对于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是保障人才队伍、增加科研设备、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的一个重要方法。资金是项目的血液,只有资金充足、政策支持才能够改革管理体制以及技术投入体制。加大技术研发的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的使用效率,形成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多元化的资金融资环境,保障技术创新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

3.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

健全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投资领域,构建以技术为首要目标的技术创新体制。加强对于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质量管理,实现岗位技术的程序化以及有形化。

4.建立信息企业内外信息交流平台

我们步入一个信息与电子化的时代,任何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中国石油工程的技术的更新和创新必须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让我们利用信息加强我们对最新前沿的石油工程的了解,也便不断的加强充实自我,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行创新。

四、总结

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是实现石油行业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完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以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的问题现状之后,本文针对中国石油工程的特点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但是如何实现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依然是当今石油技术人员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