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计算机核心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4:14

计算机核心论文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力培养

1研究背景

1.1课程开设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高职人材培养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剖析

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是不能脱离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教授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至关重要。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院校。

(2) 目前云南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到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本、专科学校采用同一标准。专科高职院校没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

(3)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本科教材,理论内容偏多,有些内容难度太深,上机实验教材操作步骤显得粗略,综合应用方面的训练不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无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4) 教学内容聚增,但学时减少,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难以组织。

1.4解决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在原有专科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前课堂后实训室”模式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的进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理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瑛淑雅(1961-),女,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到感性认识的转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贯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措施

2.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 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

(2) 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

(3)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精减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将原有的教学时数压缩,压缩出来的时间用来进行综合应用项目的训练。

(4)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理论为实践服务,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为核心。

(5)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

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

(6) 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

(7) 制定注重实践训练、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素质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

2.2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见表1。其中,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基础,夯实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围绕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页综合设计制作,建立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1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

实验:微型机硬件模拟组装

计算机软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基本技能Windows XP 操作系统单元1中文WinXP基本操作10分

文件管理实验一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程序管理实验二 回收站 剪贴板和快捷方式

磁盘与设备管理实验三 控制面板的设置和磁盘管理

测试:文件/目录操作、控制面板设置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单元2 文字处理软件实验

实验一 文档的基本操作和排版2分

实验二 表格处理2分

实验三 图文混排和图形绘制2分

综合应用项目:Word文档综合排版4分

Word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单元3 电子表格软件实验

实验一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2.5分

实验二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5分

实验三 图表制作2.5分

实验四 数据管理2.5分

Excel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演示文软件PowerPoint 2003综合应用项目: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5分

计算机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及应用实验一 Windows XP资源共享

实验二 Windows XP下TPF服务软件

Internet基础及应用实验三 信息搜索

续表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四 收发电子邮件

音频、图像、视频视频处理单元6 多媒体技术基础

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一 Firewords图像基本处理2分

实验二 Firewords图像处理综合应用3分

Flas制作实验三 Flash 基础动画制作2分

实验四 Flash 特效动画制作综合应用3分

网页设计制作单元7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15分

实验一 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二 网页中的表格和图片

实验三 网页中的表单和多媒体

综合应用项目:设计制作个人网站

学时分配:理论30学时,上机实践45学时,总学时:75学时。

2.3教学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

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C类)考试”。

3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实验内容、综合应用一体化;二是理论、实践教学穿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基于案例,针对教学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或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且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教学中辅以软件演示案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在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机实践课――基于任务驱动,在每次理论课结束之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实验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小节的上机任务,规定提交的时间,明确评定成绩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在上机前就有明确任务。上机完成任务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其具有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在上机计划中嵌入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使基础实验与综合应用项目相衔接,即实训体系中每个基础实验都是后续综合应用实例的组成模块,例如,以实训项目体系中“设计制作个人网站”为例,Word文字处理实验中处理的文档作为部分网页内容,通过IE浏览器应用练习,搜索准备好有关网站建设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通过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制作好网站的标题和图标,在Flash实验中为网页制作好所需动画,所完成的Excel、PowerPoint幻灯片的实验可以作为网站中的个人习作进行交流、共享。这样,通过综合应用项目将前面所完成的实验成果作为综合应用项目中的应用对象,促使学生应用各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基础课程开始就建立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

4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实践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偏重上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其各阶段测评分值见表1,学期结束,课程考核方法如下所示。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见表1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使考核的重点趋向实践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成为此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杜绝了学习好坏靠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成绩的评定,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实施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执行重点趋于过程的考核,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效果通过笔者所任课班级可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表2教学效果比较

实训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09春季学期环保0822班52人)原专科教学模式(2006春季学期电气0503班45人)

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

Word48人(92%)4人(7%)035人(78%)9人(20%)1人(2%)

Excel47人(90%)4人(7%)1人(2%)28人(62%)15人(33%)2人(4%)

PowerPiont45人(87%)7人(13%)017人(38%)26人(58%)2人(4%)

网页制作32人(61%)17人(33%)3人(6%)3人(7%)17人(38%)25人(55%)

6小结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53-01

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和原理方面的掌握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培养中职学生专业技能、自学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应该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现状

1.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

许多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缺乏重视,随意安排实验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不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重点,导致了对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忽视,从而造成了学生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问题。缺乏一套详细的实验指导用书,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实践教学内容严重缺乏。

2.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

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一般采用演示法,首先教师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跟着做。表面上看学生好像是学会了,但是学生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交互优势进行计算机实践教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方法中没有为学生提出任务,帮学生分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当前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填鸭式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3.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考核措施严重不足

由于设备、经验等问题,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不过硬,考试质量不过关。例如,在进行中职计算机上机实践考试的过程中,由于电脑的数量不多,让学生隔一台机器坐一个人的不太现实的,这就增加了学生进行作弊投机取巧的可能性。此外,很多教师为了避免让学生进行补考的麻烦,在考核标准的把握上就把尽量让学生及格作为标准。因此,这导致了在部分学生看来,实验的考核就是开卷考试,不管自己做得好坏,最终都是肯定会通过的。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考核措施严重不足,降低了学生对中职计算机实践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实践内容安排上应该通过各种信息的广泛收集,围绕计算机的具体应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对于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要坚决舍弃,突出计算机的具体应用。对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应该正确处理,精心梳理和研究原有的实践环节,建立一个能够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组合的新体系,明确这个新体系的层次和作用。同时,教师应该精心制定相关的实验大纲、指导书、实验课件和硬件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在每一个阶段的主流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保留传统的精华,去除糟粕,相应地增加和学科发展相联系的新知识。

2.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 使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构建不适应,为了对学生做好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应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任务驱动式”方法,通过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应包含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课程之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展开分组讨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这样,通过学生的多学多练,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熟悉技能的速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应该对考核与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除了最终的期末笔试之外,还应该重视上机实践操作考试,加大平时实践作业,并且规定各部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将上机实践和平时的实践作业的权重提上来,调整总评成绩中理论与实际动手操作的比例为2:8。注重每个学期中每个过程的考核,增加课程的平时考核次数,在平时各单元模块结束时,都要对各实践操作模块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实行各单元过关,有了各单元模块的考核,到期末上机实践操作综合考核时就不成问题了。通过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对于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得到真正掌握。此外,还可以通过岗位认证来实现考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前有上岗证,使得职业教育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4.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进行实践的兴趣。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实践课程中,涉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学生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影响上机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预先让其进行补习,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内容,教师应该适当地加深难度,否则一旦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将大大影响上机实验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经验,对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笔者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切身体会。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有效的提高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乐.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资讯,2009(8)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3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1-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增加,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尤其是在培养能力方面,本文提出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来改变计算机教学,力求有所突破。

一、当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简述如下:

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今后进行提升的基石。授课形式主要是讲授,通常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必要时采用动画模拟等方式。除了课上传递知识,通常会留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电子设备等方式来拓展知识面,进行深入学习。当前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家庭状况的个体差异,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给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教学特别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当前主要问题是: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尚可,学生单独操作还存在问题,即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简单的问题还可以,稍微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具体解决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不够,或者没有能力不能解决,或者有能力不能正确解决,极少一部分人有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解决。

二、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1、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2、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方式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构成方式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可将上述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具体如下:

职业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的构成方式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办公室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简称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如下三个部分:

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3)职业核心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职业核心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力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特长,通过团队合作等形式来弥补其不足。

应用研究形式如下:将一个教学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个人,在每组中主要选择1个组长,1个监督员,1个记录员,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增加其他岗位。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所有事宜,培养其领导力、团队管理能力等;监督员负责监督工作,培养其执行力、沟通能力等;记录员主要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培养其速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小组内所有成员都会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职业核心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强化了原有能力的培养,拓展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其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4

关键词:CDIO模式;项目驱动;专业能力结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86-02

CDIO是工程文化教育的一种先进理念,它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做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在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中“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探索CDIO模式下在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具备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课程内容

《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同类课程的后续课程,增加了有关现代计算机组成的新知识点,如QuartusII应用、大规模FPGA应用、基于JTAG的多种测试手段、嵌入式模块的应用、SOPC技术、软核处理器系统设计、硬件描述语言、硬件仿真、软硬件联合设计与调试方法等。应用CDIO教学模式贯穿始终,其中有基于微程序控制模式的8位CISC模型CPU设计技术;基于状态机控制模式的16位CISC CPU设计技术;MCS51系列单片机兼容型单片机IP软核系统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流水线技术的16位RISC CPU设计技术等;最后讲解了基于SOPC技术的NiosII(32位IP软核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

二、课程地位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地位上起着承上启下、软硬件兼容的重要作用,在实验和实践方面,多数高校仅完成简单模型CPU的验证性实验,根本谈不上设计,更没有国外高校类同的自主创新型CPU设计实验任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方面的课程内容偏少,因此,应用CDIO教学理念,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部件或系统设计及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

三、CDIO模式下《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1.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了改变过去培养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CDIO大纲制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强调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提高;目标二是提高学生对新产品、新工艺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技能和对整个开发系统的掌控技能;目标三是教育学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深刻理解研发的重要性及社会价值,项目开发过程既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又要权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

2.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依托星系技术,逐步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更新教学理念:(1)构建“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实践中的理论教学”教学模式,精选和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学科的新发展,开阔学生视野。(2)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3)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互换角色,同时与科研单位、软硬件设计和开发单位搭建合作平台,采用教师“走出去”,资深专家“走进来”的形式,在校内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工程实践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验和项目设计为核心CDIO是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建设一个灵活高效开放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体系,实验教学、项目设计开发、社会服务贯穿于本课程教学的始终。基础实验教学如“组合电路设计”、“时序电路设计”、“ALU设计”“移位运算器设计”等,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的理解;设计性实验“基本模型计算机设计与实现”、“基于K8051核的液晶显示与等精度频率测试系统设计”、“FPGA与外部16位RAM接口”等,综合实验教学如“流水线CPU综合实验”、“数据通路”、“微控制器组成”等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整机的组成与结构,以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形式将系统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强的专业项目,以“设计NiosII系统”、“为NiosII系统定制复数乘法器硬件加速指令”等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个模拟的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将各实践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较好地实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教学大纲要求。

4.强化案例化教学。以往届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科研相关项目以及企业实例来构建和完善案例库,全面提升和不断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省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和补充,满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前与课后相互支撑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来源于精心挑选的案例库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分析其设计思想和应用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其职业技能[3]。

5.推进虚拟实验室平台建设。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实习压力过大的现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和交互式的虚拟实验环境,设计开发了虚拟实验平台。在此环境下完成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的项目设计和实现。通过“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综合《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现机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6.对学生考核及评分标准的改进。本课程着重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术方面内容的掌握情况,加强本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创新探索,一改过去学生养成的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一次期末成绩定胜负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平时课堂出席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实验表现及成绩、项目合作表现、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在《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学习结束的最终成绩。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将CDIO理念引入《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中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采取了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验和项目设计为核心,采取了“将问题带入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做到了“在工程开发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探索”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高质量、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之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0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7-49.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5

【关键字】信息与计算科学 SWOT 数据分析 核心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国家教委1998年以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为基础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的理科数学类专业。

据统计,全国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已达450余所,但在众多的高校中,即使开办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所以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必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如何调整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专业建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本论文通过使用SWOT战略分析法,针对经济类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探索。

一、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对各行业相关职业都具备适应性跨行业的关键性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为:(1)具备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建模的能力(2)具备熟练掌握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使用技能,较强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3)具有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等等。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数学,同时还要懂计算机,这样才能把一个应用问题转化为可计算问题,知道什么问题可以求解,即在计算机上求解,怎样求解,什么问题不可以求解。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根据高校的办学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不同而趋于多样化,如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水平院校,由于他们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可以把专业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确定在理论层面,即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毕业后大多数人通过出国、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高层次的研究、管理、开发工作。湖南科技学院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数学;计算机技术与开发;工程计算。提出了“理工结合”理念,初步形成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类专业为依托,以数学软件为工具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北京邮电大学也提出了“理工融合”理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3]。中央民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拓宽口径、打好数学基础、通才教育的原则,在办学上与国际接轨,注意未来IT 行业最有前景的两大方向――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普通高校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块几乎是参照知名高校模式,很难有自身的特色。

二、SWOT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3级、12级、11级三个年级为样本做数据调研分析,以求分析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进而为金融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统计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调剂来的学生占比为81.7%,占比严重偏高。这说明广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这跟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一个新型学科有直接关系,相信随着以后专业的发展,这一状况会逐步改善。在“你对未来的就业打算?”一项的数据统计显示,“金融、银行”选择占比62.5%,“计算机软件行业”选择占比26.6%,“教师”占比为4%,“政府部门”占比6.6%。这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锁定金融行业,这与河北金融学院的办学特色直接相关。88%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如数学、英语)的学习对自己很重要,52%的学生认为能大部分理解授课教师的教授内容,42%的学生表示能理解一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这表明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和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基础知识。91%的学生表示能全部或大部分理解教师所教授的计算机知识,这说明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教授是尽心和负责的。就业方面,53%的学生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当前的就业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课程设置方面,65%的学生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感到较为满意,3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专业性不够,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计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咨询学生们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合理对专业课程的设计进行调整。“在学习上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栏中,20.8%的学生认为课程过难,0.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不清晰,33.3%的学生认为原因是自己上课不认真,39%的学生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学习天赋不够。这说明学生们普遍认可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也表明学校应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信心,督促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50%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4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加一些金融类的课程,这表明学生们对计算机和金融方面知识的渴求度很高,学校应该迎合学生们的诉求,适当增加计算机和金融两方面的知识教授量。

总之,数据表明河北金融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SWOT分析如下:

优势(S):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认可度很高,认为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学生们紧跟学校的金融特色,对金融业兴趣浓厚。

劣势(W):经济类高校重点发展的是经济类学科,作为支撑学科的理学学科在经济类院校不受重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理学专业不属于优势学科,属于弱势专业。作为新兴学科,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科的认可度不高,学生多是由调剂而来,同时,学生们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学校应该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力度。

机会(O):金融类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紧紧抓住本专业的核心,同时紧密结合金融这一学校特色,把学生的就业推向广阔的金融行业,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经济类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经济、管理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提出“理工基础,金融灵魂”的理念,也就是数学是基础,计算机是工具,而金融经济是方向。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计算金融”特色,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数学理论的基础地位、计算机技术的工具作用和计算金融方向的办学特色。“素养+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本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威胁(T):目前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高。这与课程的难易度有关,也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关,学校应该紧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同时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在经济类院校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经济、管理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之路。河北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的金融信息化人才责无旁贷。我院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结合我校金融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金融分析、科学预测人才,以适应金融、证券投资对分析、精算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我院2009年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一届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边办学边探索,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又细分为一级核心能力和二级核心能力,一级核心能力为学生必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二级核心能力为在具备一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培养的能力。一级核心能力又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求职能力;二级核心能力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其它。每个一级能力指标又细分为几个具体的二级能力能力指标。具体核心能力指标如下表。

一级核心能力

二级核心能力

四、展望

在确定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级核心能力和二级核心能力指标后,接下来笔者团队将对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调研,制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求为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 ] . 大学数学,2003

[2]李军,谭海军.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罗群等.“理工融合”理念下北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 J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作者简介:

魏晓光,男,1985年,河北金融学院,研究方向 网络教育与金融信息安全

课题来源:2013年河北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SWOT 分析的经济类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更新,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支撑众多其他学科发展的独立学科,这对于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学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计算机科学更新和发展速度快且融合越来越多其余学科,因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然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阐释当前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争论的主要内容和分析课程体系中的问题来探讨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二、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争论的主要内容

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一直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这意味着虽然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的形式都是统一的但是却不意味着对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就可以到此为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受教育者应当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终身学习来应变未来新模式。因而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理论课程与应用实践课程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关于对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争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教育学课程论点。教育学的课程内容焦点是针对样板课程,但大众认为给计算机科学课程留有一定的实验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定义的样板课程核心有限,是否能够涵盖计算机科学的全部内涵还是不确定的[1]。目前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确定了很多可供选择的课程,教师也被鼓励从可供选择的知识结合课程来进行实验。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主题的争论:需要优先、算法优先、对象优先以及功能优先等。第二,技术应用课程论点。计算机应用指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能把理论结果应用到用户所在领域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有学者专家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在应用程序上花时间等于在科研方面也失去了相同的时间,因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而另外一方面,某些商人认为应用就是他们能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他们希望计算机技术人员能够开发出更多应用程序。第三,教育改革课程论点。这主要有两方面论点,一方面是合作,而另一方面则是分离。合作意味着要让所有计算机学科都在一个统一构架内且让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因而全校要开设基础计算机课程,尽可能覆盖到别的学科。分离则意味着计算机科学要成为附属于电子工程学科的子集。

三、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核心学科。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偏重核心学科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大多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的时候会先设置核心学科然后以此核心学科为焦点呈发散状继续设置其他学科。偏重核心学科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因为课程应当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设置的,这会造成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变弱。第二,课程设置比例不当。目前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课程设置比例不当,其中主要是专业课与基础课设置比例不当;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不十分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比例失调等[2]。计算机科学课程中的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的,而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太少且课时短,这并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根据调查发现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占据学生大部分课时,而选修课只有寥寥几节,这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掌握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实践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很多技工院校都存在着只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第三,课程标准不清晰明确。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水平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标准尚未明确清晰。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材没有以明确清晰的目标为基础来编写,且大多数技工院校都使用性质内容相同的综合性教材,少数技工院校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与综合性专业教材也相差无几;第二个方面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清晰,对于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缺少明确目标[3]。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材落后、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都导致学生的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与社会脱节。

四、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明确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定位,科学培养人才。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因此计算机科学教育要明确定位,制定出科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体现出“强调核心、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的特点,因此计算机科学专业或学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科学涵盖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大部分。第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考虑教育环境。在知识传播迅猛的今日,老师一板一眼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值得提倡了。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必须是学生又是老师,通过一个连接世界所有智慧与知识的网络才能迎接学习的挑战。因而计算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明确定位外还要考虑教育环境的影响。第三,课程体系的构建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信息时展需要传统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的创新。比如技工院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先进的科技设备,让学生和教师都运用现代化和技术化的教学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以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学科更新发展快,因而这门学科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也要与时偕行,注重突出灵活性和弹性,实现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凸显这门学科的个性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魁颖,谭辉.浅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市场,2010,17(4).

[2]李玉荣.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东方教育,2015(4).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3)01-0098-0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考试共设四个等级:一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二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四级分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三个类别:。“网络工程师”考核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及中小型网络的系统组建、设备配置调试、网络系统现场维护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数据库工程师”考核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数据库设计、维护、管理、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考核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软件测试的规范及标准,以及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选择测试工具、执行测试并分析评估结果等软件测试的基本技能。

1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各高校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是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砝码。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是既存在明显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不同。计算机等级考试着重考核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恰好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对应,两者不可分割。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各高校并没有完全按照本院校的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 而多是随波逐流,盲目效仿其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设置,照搬照抄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此外,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各专业的专业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肯定不能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特殊需要。

2.2 教学内容难统一

由于各高校生源分布极不均衡, 导致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新生中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而部分学生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良莠不齐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2.3 教学手段较落后

从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的成绩分析,机试成绩要远低于笔试成绩,这充分说明了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目前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4 评测标准不科学

目前,依然有部分高校采用笔试考试的方式评测计算机基础课程,这就存在试卷不规范、内容不严谨、缺少统一标准等问题,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关系。应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这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3.1 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环节,而目前各高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因此,各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力度,并要从体制上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适当地调整理论课与试验课的课时比,完善实验室相关人员配置。此外,实验室在管理要实现统一,优化实验设备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3.2 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是以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而像计算机基础这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无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因此,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核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40%的理论考试和60%的上机考试两部分。通过以上两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

4 结束语

通过积极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相互融合,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而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宇海萍.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0,1.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8

[关键词] 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62-04

0 引言

21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研究问题都有可能通过熟练掌握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运用计算机科学得到解决[1],因此具备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工作、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高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计算思维正是一种计算能力的体现。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承担着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重任,应该具有与数学、物理相同的地位。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它的教学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内容。本文就是在此前提下,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 目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重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轻视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学习、轻视利用某种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模仿老师操作,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开发。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对于简单的练习可以完成得很好,但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就不知如何去解决,久而久之对计算机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公共课上,因此,如何提高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重点教授哪些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其实这个答案早就蕴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课程名称中。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要明白这一点,就要理解计算机计算的原理以及人们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能够让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步骤,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大学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2006年3月,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部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的提出立刻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支持。

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2]。在她的观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计算思维是一种可实现的思维。计算机最初就是为了计算而发明的,因此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慢慢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3]。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4-6],杨彩云等[7]介绍了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系,很多高校也积极将计算思维引入到大学计算机教育这个教学活动中[8-10]。

3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虽然文献[6]建立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但是基于笔者对于计算思维的认识以及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仍然提出了一些看法。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进行认真分析,试图构建一种引入计算机思维的新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1)建立计算的思想,提高计算的意识。即为什么需要计算以及人是如何通过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2)构建计算软硬件通用平台的思维。用来计算的数据是怎样在计算机内部存储以及数据是如何被计算的,蕴涵在计算平台中的基本思维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多门课程中凝练出的共性思维。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受限于学时数,应将蕴涵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不同课程中具有普适意义的计算思维凝练出来。

4)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形成贯通性的思维。打通知识间的屏障(如术语上的差异、抽象的不同层面等),对于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很重要。

5)一切以解决各学科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可实现的思维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求解算法的思维以及如何让计算机来实现的一种思维。

经过以上分析和梳理,本文提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基础部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设计。

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基于以下出发点:一是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出的相关知识;二是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计算思维,这些是计算环境的介绍;三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使学生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是今后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四是计算思维的道德。根据以上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见图2。

教学内容分为9个教学单元,即计算思维、计算环境、操作系统基础、科技文章编排、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互联网计算基础、问题求解及计算机安全等。

以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涵盖了计算思维相关的计算环境的搭建以及问题求解模型的描述,后者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程序设计算法的基本素养有重要作用,可以学生为第二学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程序设计能力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

对于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学科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来说,要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不同专业的问题,因此按理工类、管理类、文法类以及艺术体育类,根据不同的类别来设置不同的课程,这部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含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以及Java程序设计,通过这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一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内容,见表1。

3)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

学习所有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前面所述的理论基础和程序设计能力课程还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它们更加注重计算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应该设置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以校级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这里既有已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延伸,例如VC++就是C++程序设计的延伸;数据库技术、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MySQL数据库就是VF程序设计的延伸;多媒体技术、PhotoShop、Flash、虚拟现实等是多媒体内容的深入;Android、网站设计与开发、VBA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技巧等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施效果

分别对2009级、2011级、2012级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各个部分的得分率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

表2中,人数按如下方式确定:三个年级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由于艺术学院以及体育学院的学生是以特长生形式招收的,因此不统计在总人数中,而且有个别的学生只参加了一门课程的考试,因此也去掉这部分学生人数,从而统计出2009级、2011级和2012级参加两门课程考核的人数分别为3357人、3398人和3395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共100分,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理论题为7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操作题为3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表2列出了各考核部分的平均分以及该分占该部分的百分比。《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考核100分,分为理论题和编程题。理论题92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语法以及阅读程序能力,而编程题则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写完程序后运行结果正确得8分,否则得0分,表2列出了理论题的平均分以及编程题得分的学生数。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题的掌握程度比理论题要好,说明学生比较偏重实际操作,而对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来说,程序语法知识点的理解、程序阅读等理论题的得分比编程题的得分高出40多个百分点,说明学生比较偏重计算机编程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阅读程序的能力比编写程序的能力要强,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2012级开始部分应用该体系以来,由于引入了计算思维,重视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取得初步的效果。2012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2012年秋季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2013年春季学期刚刚结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成绩如表2所示。2012级学生在两门课程的考核中都比前两级学生有明显提升,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编程题的得分人数百分比比前两级分别提高了6.97%和10.51%,虽然编程题得分人数的百分比还不是很高,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2012级学生在2012年秋季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后,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了2013年春季学期的校级选修课的选课。这里选取了三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列出了近几年该课程选课人数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选修《Office高级应用技巧》课程的人数从2011年的236人到2012年的442人,再到2013年的776人;《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的人数从2011年的154人到2012年的307人,再到2013年的486人;《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人数从2012年的111人,到2013年的242人,这几门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充分体现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能够学习或掌握一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技术,应该说这也是引入了计算思维、重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后的一个初步效果。

6 结束语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种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理念来组织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核心观念是考虑未来学生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能力培养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梓萍,樊秋良,袁国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报告概要[J].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2006,(3):12-20.

[2]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6,49(3):33-35.

[3]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4]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5]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6]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7]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73-75.

[8]程向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J].计算机教育,2012,(1):98-99.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 为适应财政改革要求及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江苏省体育部门结合实际,在全国体育系统内率先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监管并重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已经被体育部门特别是省级以上体育部门认可并成为在全国逐步推行的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但是其运行机制尚不十分完善,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指出了目前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体育系统财务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一、江苏省体育部门会计管理模式的现状及特征

江苏省体育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直属机构,承担江苏省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省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除局本级机关外,江苏省体育局目前下设19个直属事业单位及41个体育单项协会,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是江苏省体育局的财务主管机构。在2006年,江苏省体育局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规范理财行为,完善财务监督机制,推进廉政建设,结合本部门下属单位性质各异、经费来源差别大、大型体育训练基地地处偏远地区等实际情况,对局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制进行改革,在全国体育系统内率先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所有会计人员通过公开招考录用,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监管并重的管理模式,对集中办公和距离较近规模较小的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及小规模公司取消各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对其财务收支、会计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结算;对规模较大和地处偏远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委派会计来加强监管。在现有体系中,纳入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范围的有局机关本级、14家直属事业单位、41家体育单项协会;其余直属的大型独立核算单位由会计核算中心派出人员实行会计委派监管。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会计管理机制创新、减员增效、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该模式已经被体育部门特别是省级以上体育部门认可并在全国逐步推行的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由于存在下属独立预算单位多、收入来源差别大、规模不一、地点分散等业务特点,江苏省体育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除了具有一般事业单位共有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1.体育训练型事业单位生产的产品——“体育运动成绩”的公益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低,这使得如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

2.会计核算的内容多。由于体育类行政事业单位点多面广,内容繁杂,所以江苏省体育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很丰富。体育训练单位核算的内容主要是教练员、运动员伙食费、训练费等费用;场馆经营单位核算的内容则以场馆维护成本费用、场租收入为主;社团协会核算内容主要是会费收入、人员劳务支出。

3.执行的会计制度各异。在现行会计制度准则中,江苏省体育局机关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各直属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社团协会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部分小规模公司则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往在体育系统内实行的分散核算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体育事业需求,而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正是为适应当前体育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特征而进行的改革新举措。

二、江苏省体育部门会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中心模式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会计委派与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改革的产物,发自地方,2000年前后中央纪委两次发文,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中也提出了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来一直没有法律性或制度性的文件下达。而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单位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由会计核算中心统管会计人员及会计核算的方式不符合新《会计法》的要求,同时,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均没有包含会计委派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规定。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乏是会计核算中心工作面临问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二)集中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缺位

实行集中核算,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进入核算中心后,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保管、审核财产物资,不同程度地放松了财务管理;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主体不变、预算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主权在单位,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就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出现了“三不管”现象,这使得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和预算单位对一些财务工作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实效性,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又将造成新的盲点。

(三)集中核算不直接参与单位的财务活动,跟踪监督职能缺失

目前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部每位会计要管理多个单位,人少事多,且常年在核算中心上班,不参与有关单位内部工作或管理,对各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造成具体会计事务与账务的脱节,失去了实地实时跟踪监督的优势。会计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对不合理违规违纪的变通票据无从控制。因为集中核算的人员不直接参与单位的财务活动,无法跟踪监督,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只是账物表面上的监督,支出合规合法化了,账务处理规范化了,但是却难以深入实际,财务根源上的监督没有真正实现。

(四)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移至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但是相关资产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核算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理盘点。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单位实物短少又不能及时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或者故意隐瞒,致使会计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这种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分离的情况使预算单位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对委派会计的管理和有效激励方面有待于加强和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在实施委派会计制前,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规范会计委派制运行方面出台了一些好的措施,确保了委派制的顺利实施,但在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规章制度内容来看,主要是规定了对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在这些制度中,存在重职责、轻权利的情况,而且规定的部分权利寄托于受派单位授权的基础上。委派会计人员的责权利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得到相应的保障。对委派会计人员的晋级、奖励往往很难实施,因为委派会计人员所做工作大都在受派单位,称职的委派人员往往会影响受派单位的不当利益,受派单位领导在考核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委派会计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激励,这种情况长期下来势必影响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内在潜力。  三、完善江苏省体育部门会计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是在新修订的《会计法》开始执行之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因而《会计法》在修订时未能涉及到会计集中核算问题。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已是客观存在,法律上应该承认这一会计组织形式并给予规范,法规部门应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就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给予肯定,以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

(二)明确责任,处理好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则应认真做好集中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及时记录、计算和报告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认真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向各单位和有关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正确划分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后,明确了各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责范围。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单位资金所有权、财务自主权的实施,保证了会计核算中心会计职能的发挥。

(三)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服务与监督并重

目前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增强责任意识,做核算单位的“当家人”,熟悉规章制度,正确行使监督权。

(四)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内部监控制度

江苏省体育局财务主管部门应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核算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实现全程监控。

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发挥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但高度集中也存在不少风险。因此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搞好自我内部监控制度,建议参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细化每个业务和管理程序,职责明晰不交叉,做到各部门、岗位互相监督和业务工作持续改进。此外,不断完善环环相扣的外部监督制度,进行纪检、财政、内部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对核算中心的定期、不定期专项业务审查和内部管理程序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业务漏洞,并且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向局主管部门进行述职报告,规避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风险。

(五)建立健全与会计委派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委派人员既能维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又能成为被委派单位财务管理、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会计核算中心应建立委派会计的任用和考核制度、委派会计报告制度、委派会计奖惩制度、委派会计的定期培训制度、委派会计的回避制度及定期轮岗制度等,以充分发挥会计委派的作用。

四、结语

江苏省体育部门的会计工作目标,不仅是带动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走上新台阶,还要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会计委派制度的尝试,继续探索创新会计管理模式,提高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管理效益。在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这几年,已逐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接受实践检验。今后一段时期,应按照“建立标准、确定规范”与完善会计监督考核办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财务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江苏省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财政学会.会计管理新模式[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77-86.

[2] 周晓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几个问题[J].财会研究,200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