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课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2:53

科学课程论文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1

医学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妇产科学于第二学年下半年开设。在开设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简易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学妇产科学的兴趣、态度、目的、要求。(1)兴趣:感兴趣为80.5%,只想了解为15.0%,不感兴趣为4.5%。(2)态度:主动学习为66.5%,被动学习为30.3%,不愿意学习为3.2%。(3)目的:认为就业容易为59.8%,就业一般为26.2%,就业困难为14.0%。(4)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内容与基础应掌握扎实者为58.2%,对教学内容与基础应掌握一般者为32.1%,对教学内容与基础应了解者为0.7%。(5)教学方法要求:教学方法通俗易懂的为80.5%,教学方法一般化为10.2%,教学方法没有要求的为0.3%。(6)本人学习出发点:为就业工作为50.8%,生理需要为38.7%,没有意义的为0.5%。(7)为什么来学医:自己主动为46.8%、父母要求为35.2%,其他原因为18.0%。

2制定课程的整改方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2.1“兵马尚未动、粮草却先行”

针对学情开展教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制定一套符合教改的整改课程体系是前提。教研室深入调查研究,研究探讨并分工合作,以符合学生的要求为前提,符合教改要求为准绳,每人拟定一套整改方案,,开展示范公开课,各述己见,进一步剖析讨论、整改整合,制订出了符合教改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教材、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网络课件、配套的习题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参考文献目录、素材库等资料,为妇产科学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2.2改变旧传统,增加新方法

传统式的教学是以讲解、提问、归纳、小结等方法为教学主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知识转播场所。在教学教改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转变过去“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导学上下功夫,开展了项目教学、病患角色扮演、现场情景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灵活应用,促进“教”、“学”、“做”的互动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变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和教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先行作用。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以自制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既增加了教学信息,又扩大了课堂教学量,让学生获取了更多更新的医学知识。

2.3实行“五结合”,巩固知识“链”

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情景与角色结合、学校与医院结合,这五个结合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一条紧扣教学的连环“链”。

(1)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回顾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让学生温故知新夯实基础,增强学习的信心。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临床病案,以问题导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的教学手段之一,此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能力与胆量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临床病案,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学讨论,然后启发式讲解,总结式点拨。

(3)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灵活运用到实验操作中去,充分利用实验课,强化技能操作训练,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至关重要的环节。

(4)情景与角色相结合:应用情景教学与角色扮演,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传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5)学校与医院相结合:学校是理论知识传递的场所,医院是实践技能练习的基地,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无技能操作的实践教学,是不完整的医学教学。见习是了解医院的医疗环境,实习是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这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

过去评估学生是以每学期1~2次的理论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妇产科学学科的特点,综合分析了学生的生源特点、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前提下,也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方法,从职业素质、实验操作、病例分析(或课堂提问)理论考试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客观反映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效果。

(1)医师的职业素质与医德:以医师职业道德为标准,以“五心”服务为要求,以行为规范、组织纪律、衣帽整洁、实验操作形式等开展问卷或考核,量化评分并将评分结果纳入总评。

(2)课堂的分析讨论与提问:运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讨论、回答问题,是评估的第二要素,课前预习提问、课末回答问题、或病例分析讨论发言、平时作业的评分等均是评估学生的方法,只是要把评分结果纳入总评。

(3)实验的操作技能与考核:实验操作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熟练,在学期实验课即将结束时,我们以《实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实施考核评分,也将评分结果纳入总评。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2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理》、《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51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大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2)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研究目的和应用前景);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的现状、原因,论证了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在理工科专业课课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是培养和谐的人——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现今,我国高校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相对薄弱,往往由学校划定专门的机构或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

1.在理工科专业课课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给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让学生了解这种结晶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1]。自然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紧密联系告诉我们,在理工科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2.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

笔者从2005年开始尝试在课堂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

2.1就地取材,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学科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住的。在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时,笔者谈到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谈到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并针对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谈了这样一个观点: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一些是知名的,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身上往往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而更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仰。从专业学科中挖掘出的人文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尤为深刻具体。

2.2博览群书,找学科间的交叉点。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学生的知识面十分广博。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加强专业知识的钻研,就可能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适当涉足其他学科领域会对教学甚至科研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人文学科和本学科的交叉点,教师适当引申,不仅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例如:在广泛的阅读中,笔者发现《周易》中蕴涵二进制思想,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该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来很自然地将其引用到《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数制与编码”章节的教学中,使课堂增色不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申,和学生谈起《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

2.3关注时事,找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或多或少地会给我们一些人文方面的启示。因此,教师应关注时事,找到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在课堂上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例如:在《电子测量与仪器》的课程教学中,谈到“深空探测技术”,笔者很自然地引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世瞩目成绩的取得是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象征,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谈到“传感技术”时,举例引出“汶川”地震中使用的“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设备,然后给学生谈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谈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

2.4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引导。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地,因为学生亲身的体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其认识上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试验教学中,笔者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挫败感教育、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4.1加强学生挫败感教育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利用实验本身对学生进行挫败历练外,笔者有时会在实验准备阶段随机地给一些组的实验设备配上若干接触不良的导线或信号线,让学生在反复的测试、调试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2.4.2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在社会中,人不可避免要与他人接触,在工作中,更是需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一般采取分组实验,一是实验的需要,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2.4.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语

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教师要注重把握实质,不拘泥于形式,不急功近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在这整个过程中,理工科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关键。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4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动物养殖已经由个体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诊疗对象由大动物向宠物、猪、禽等中、小动物转变;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是当前危害中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原发性的典型的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不是太多,但在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过程中引起的继发性的内脏器官疾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用药不当所导致的药物中毒则大量发生;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PCR仪等仪器设备已经用于兽医临床。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发展,社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的兽医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兽医内科学等兽医临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大批临床兽医学人才刻不容缓。

1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老化,脱离实践

目前,中国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偏重于课堂教学或学术研究,轻视兽医临床诊疗,能长期深入兽医临床,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教师较少。以至于对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和处理教学内容多依赖于网络、报纸、杂志和专业书籍等,甚至照搬教材,使教学内容老化[1],严重脱离实践。讲授时重点不突出,不能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学科有效结合,课堂沉闷,效果差。

1.2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

所谓人文教育,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多数兽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1]。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

目前中国高校的兽医学教育以兽医学士教育为主[2],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国大学的扩招,给培养众多职业兽医创造了条件,但也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等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中国编辑整理),使有些高校模糊了专业培养方向,降低了专业目标的要求[2]。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兽医存在明显的职业偏见,入学后缺乏奋斗目标,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部分同学专心考研,对考研科目以外的课程置之不理,导致专业思想不巩固、应付学习、考前突击、混毕业证等不良现象。总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意识和临床诊疗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1.4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中国兽医内科学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和年轻教师偏多等现象,甚至许多大学教师缺乏充分的职前师范教育,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反馈。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以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丰富。

1.5教学手段水平差,不能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要

目前,兽医内科学主要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差,多数多媒体课件不过是教材的PPT格式,没有教师自己的语言,缺乏生动的兽医内科疾病的图片和短片,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的多媒体课件不能上网,建立兽医内科学网站的高校更少,学生宿舍没有电脑,不能随时进行学习。有些教师以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生动,但信息量小,直观性差。挂图和标本的应用正逐渐减少。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极少,且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

1.6实验实习条件差

多数农业院校由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和生产,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没有一流的实习动物医院和牧场,没有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实验实习条件差[2],严重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和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1.7考试方法单一,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数院校的兽医内科学试卷由授课教师按大纲要求出题,有些院校采用试题库抽题。多考试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部分专业技能,多数院校存在平时不学、考前辅导、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历年的真题或试题库,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考查等现象。当前的兽医内科学考试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专业水平。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及时更新

制订并严格执行兽医专业课教师实践制度,加强兽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其兽医临床诊疗业务水平的提高,过了教学关和兽医临床诊疗关的专业课教师才能登台讲课。兽医内科学教师应长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紧密结合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选取、组织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应当前兽医临床需要的教学内容,应侧重讲授宠物、猪、禽、牛、羊等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群发病,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临床学科有机结合[3],多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紧密结合兽医临床的例子,多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学生关心的兽医临床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指导。

2.2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的学习生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经历,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观念、成才就业、学习方法,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中国的兽医专业教育按照培养目标目前可以分2个层次进行,第1层次是兽医学士教育,应该有比较宽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掌握兽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第2层次的兽医职业教育完全是独立的,按照职业兽医的要求进行的专业深造,兽医职业教育应在设备好的教学动物医院内进行,在有较高水平的兽医师指导下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办兽医职业教育[2]。因此,高校应强化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开展兽医临床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精心挑选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懂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习指导,并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奖惩。在学生达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果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可以鼓励其考研。

2.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施行启发式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施行启发式教学[1],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师主导作(中国编辑整理)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注重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构建和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5加强现代教育手段建设,认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对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加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选教学内容,配以精心拍摄的兽医内科疾病图片和短片,制作一流的兽医内科学多媒体课件。高校应加强硬件建设,装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教室和学生宿舍能够上网,可以采用天空教室、教学邮箱、QQ群、飞信等手段服务教学,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办兽医内科学教学网站,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均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提高。鼓励教师制作优质的挂图和标本,用于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撰写专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查。

2.6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兽医师队伍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建立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牧场,服务于实践教学,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兽医临床诊疗水平[2,4]。

2.7施行考教分离,注意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试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考试观念。兽医内科学试卷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施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应侧重对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临床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察,并结合学习经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正确反映出该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1,3,5]。

3参考文献

[1]杨德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04(3):56-58.

[2]卢正兴.适应时代的需要探索兽医教育的未来[J].中国兽医杂志,2000,26(9):3-4.

[3]杨自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3):108-109.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交通工程;教学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82-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安全、管理、服务、收费、监控、停车、景观以及照明等众多方面,对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改善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目前,国内各高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倍受青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等。

然而,笔者发现,上述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效甚微。如今学生学得知识很宽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经常处于上课疲劳、倦怠状态,“左耳进右耳出”,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独立思考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将“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提出此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现象。

二、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关系的结合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现有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其评估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授课水平、课件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及学生听课情况等,尽管体制中也包含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是这些主要取决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层面,而学生对专业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真的提高难以判定。

(二)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尽管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因其通常会放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进行,而这个阶段通常是学生最繁忙、压力最大的阶段,考研、找工作、实习等事情接踵而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无暇顾及”、“敷衍了事”、作业抄袭等现象,而某些代课教师因“充分理解学生难处”和“放学生一马”的“宽容”态度或多或少加剧了上述现象,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侥幸心里,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造成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科技论文写作”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笔者提出了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合课程内容,拓展知识,提出相关工程或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给出题目,明确要求:给出相应的科技论文写作主题,要求学生查阅、研读资料,严格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和写作规范完成作业;第三,不合要求,推倒重来:对作业中存在的大小问题要求学生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第四,制作PPT,师生换位:要求学生将最终完成的科技论成PPT,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在每小组讲解过程中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第五,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对各小组及组员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四、教学实践

笔者在本学院2010级交通工程专业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实践环节和应该注意的细节如下:

(一)摸清基础,循序渐进

在讲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引出课本中未涉及到的低噪声路面技术相关知识,并给出了本课程第一次科技论文写作作业――低噪声路面技术。这次作业要求较低,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拓宽知识层面外,更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关于文献检索、论文写作、Word应用和PPT制作等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分配由各小组自行安排。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讲述完道路交通标线分类、功能、材料组成和施工工艺后,引出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标线清除技术的提问――为什么要清除旧标线?如何清除?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提问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问题要循序渐进,不能太难、太抽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觉得问题太难而放弃。

(二)要求明确,自主完成

第二次论文写作题目定为“标线的清除技术”。此次写作对文献检索数量做出明确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写作内容自由发挥,创新性不做强制要求,可以整理、分析、总结文献,也可大胆设想,说明实现原理,但须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凝练;论文排版要求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完成,促使学生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于论文写作和排版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探索学习,也可向老师咨询。

第二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抄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警告学生抄袭的后果,强迫学生不敢抄袭;其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通过点名表扬和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

(三)不厌其烦,多次修改

对于论文写作,笔者要求学生对其完成的作业做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交上来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摘要内容不符合摘要写作要求,写成引言,且不完整;论文格式均不正确,有三组同学的论文没有摘要,论文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正文文字字号、段落行间距不符合要求;图、表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够且格式不对。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均在论文审阅时给予一一指出,并反馈给学生要求进行修改,并规定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进行修改。

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论文”及“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

首先,为什么要认真批改“作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340名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部分大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的原因,有51.7%的人认为“老师无暇认真批改作业,没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加剧了学生应付和抵制作业的情况”,26.8%的人认为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是因为各类作业太多,有抵触心理,还有部分人认为是“高教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此可见,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必须做的作业”,代课教师应该认真审批并予以反馈。

其次,之所以要坚持“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原因有三:(1)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熟练使用Word进行论文排版,为日后发表科技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及工作打基础;(2)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如网络、图书馆、老师等)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其精益求精的作风。细节决定成败,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小处着手,做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扣。而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指正。

(四)注重表达,师生换位

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科技论文制作成10页左右的PPT,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提问。在这次实践当中,有两组学生做的PPT比较简单,其小组代表在讲解时因有些心慌、紧张,导致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但是另外两组做的PPT背景丰富,内容完整,而且还应用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和视频,最主要的是学生代表的讲解出乎老师意料,逻辑清晰、绘声绘色,板书与PPT并用。

这一环节主要目标有两个:(1)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PPT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如何对自己制作的PPT进行讲解说明,更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口才往往比文采运用更直接,因此,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之成为善于交际、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五)适时表扬,宽严相济

各小组作品展示结束,要适时点评。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予以表扬,表现欠佳的同学,找出长处予以勉励。

坚持鼓励的原则是因为,在上一环节中,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敢或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或者造成学生抵触、逆反心理,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一环节,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适当放松标准尺度,尽量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五、结束语

在充分发挥老师引导、监督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提出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的综合教学方法,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坚持的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读、写、用、说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7

一、文献搜理是起点

文献“是记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一切载体的总称”④。因此,对于撰写音乐论文来说,确定一个选题后,首要任务便是搜集相关音乐文献,并通过案头整理、分析和研究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此,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还应讲授有关文献与文献学的相关知识。音乐文献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文献虽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文献不但包括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文本类资料,还包括与音乐有关的各类实物乐器、乐谱、图像以及录音、录像等,上述种种都应纳入文献搜理的范围之内。

目前音乐专业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搜集文献的途径一般以图书馆藏书和网络资源为主。相对于图书馆中书籍类的文献来说,网络上的文献资源更加多元多样,但其中也不乏谬误和糟粕之说,因此鉴别网络文献真伪以及针对选题筛选可用材料也是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应当授予学生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之网络文献资料较多,如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即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即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等,皆可从中获得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纪要、年鉴等作为可靠的文献参考。

二、历史研究奠基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础,就是想要明了其历史,音乐也不例外。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在其必修课程里安排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或欧洲音乐史)等史学类课程都是与历史音乐学密切相关的,是音乐学学科中关涉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内容。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中单纯的阐述某一音乐现象或某一乐种历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级的追源溯流,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程度的相关历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对某一音乐历史的研究,则不但需要熟悉历史,更要掌握音乐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步骤,包括对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对史料搜集整理与辨析使用的能力;对史学研究状况的通达与展望等。

此外,与音乐历史有关的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等也对研究历史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考古学的学科知识对与音乐相关的实物史料进行研究这是音乐考古学和音乐图像学的基础工作,可以认为是历史音乐学中的一个范畴。东方音乐也好,西方音乐也罢,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民族的音乐,都或多或少留存下相关的实物材料,即经历了历史淘涤留存至今的一切与音乐有关的遗物或者遗迹。这些埋藏在地下若干年的古物,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与挖掘,在音乐学家的辨析与整理后得以重见天日,像当代世人展现出古代人类社会中音乐的面貌,比如墓穴中挖掘出来的古代乐器、棺椁中的生活用具,再比如石壁上绘述音乐的壁画、雕刻,亦或是图书馆、博物馆中收藏的乐谱等,对于历史音乐学的研究来说皆是重要的实物史料。

三、学科交叉助认知

在音乐学学科分支中有不少是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授粉的。其中有的涉及自然科学,有的涉及人文科学;有的涉及社会科学,有的涉及精神科学。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是增加人们对所生活的整个自然界的认知、总结众多自然规律从而引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本质的学科知识。当自然科学类学科与音乐学交叉授粉后,就形成了诸如音乐音响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生理学等分支学科。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选题时关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若要展开此类研究,必须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比如物理学、解剖学、数学等,这也是较少有音乐学本科毕业生倾向此类选题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些有关音乐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原理知识也有助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认知音乐的本质。比如音乐音响学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体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甚至电鸣乐器的发声原理,从而在演奏时有更好的感受和领悟。再如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则有利于学生认识人体发声的原理以及大脑接受音乐的感知过程。这些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对于音乐专业学生不但在实践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论文写作中也会有所帮助。

音乐学学科中还有一些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这些边缘学科有的是从哲学角度探究音乐的内容和本质,如音乐美学;有的是研究社会与音乐关系的,如音乐社会学;还有的是以实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存在与发展的,如民族音乐学等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学科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撰写论文时极大的理论支柱。不但引导了学生的选题方向,更促进了学生理论研究的深度。在思考和撰写论文时,若能准确结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则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论点,充实论据,提高论证的说服力。

四、结语

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论文写作》课程是专门针对各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传授基础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应当紧密的结合音乐学各学科知识,突出该专业特色与亮点,引导学生选题和撰写。音乐学学科范畴极宽泛,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情况也较多,这也是音乐学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和创新的体现。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相关的音乐表演或实践能力,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和指导体验,尝试性的提出在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糅合音乐学各学科知识,其目的在于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期学生在该课程中形成健全的学科理念,在进行选题和撰写论文时能充分的体现音乐学的学科特征。同时,愿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效,与诸多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共探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8

一、由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为重学习过程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时,课前预习1、你知道多少岳飞的故事?你知道岳飞《满江红》吗?2、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历史名将,为何北伐不能胜利呢?这两道预习题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启发他们分析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靠教师灌输的学习的被动局面。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背景下,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在将军山拍摄的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

二、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课程(包括教材)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过问,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这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很容易使教师走上“照本宣科”的教学老路。新课程给了教师发挥的空间,倡导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的开发利用者转变,为基础教育改革又提供一条探索之路。如在上唐朝历史时,我们给学生布置的分析讨论题:观点一:“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足以败之”。观点二:说:“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学生必须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史实归类,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问题做出分析评价。经过深思熟虑,学生纷纷发言,说了很多,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令我很受触动。

三、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过去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教材、“教参”、试卷的“标准答案”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深入地思考,因为学校的评价体系就是教学升学率的多少。可见,教师成了完全游离于教学研究之外的旁观者,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作为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研究重点和方向是: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历史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教学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成果,重新去体会历史、感悟历史。

如我们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布置了探究性课题“走进沙县小吃”,“中国古钱币”等。由于这种学习活动,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他们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与生活空间之中,通过迁移各种所学知识,把学习过程变成了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历史进行调查、收集、分析、研究、处理有效信息,从而形成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展示成果时,学生做了课件并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成果展现出来,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全面的锻炼和培养。从收集到的学习成果来看,学生们涉猎面非常广泛,学生表述历史事实、整理历史事实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感知力和思维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科学课程论文范文9

课程群选择了最能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五门课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该基础课程群中,《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从植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介绍生物学研究中必备的植物学知识基础;《动物学》介绍生物学研究中动物材料的分类、结构;《生物化学》从物质组成及物质代谢规律方面深化学生对生物体的理解并使学生掌握生物学检测的基本方法;《分子生物学》从遗传信息的传递角度阐述生命科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进展,同时《生物化学》为《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该课程群的设计理念是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认识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掌握发现生命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大生物”的理念,成为系统全面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各二级学科知识点的交叉,同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把最新发展和教研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为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提供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生理、物质组成和遗传基础。

2课程群优化建设措施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同时也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和优秀师资的培养。

2.1理论课程的整合

“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沟通,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整体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对于在前序课程中已经出现的交叉内容,主讲教师通过适度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和复习,重点强化交叉知识在新课程中的运用和扩展。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又强化了对知识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且与分子生物学的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生物大分子中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等内容在生物化学课中讲授,而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分子生物学中讲授。生物化学中涉及的光合磷酸化的内容则在植物生理学中重点讲述。教学内容的重组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使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增强,缩短了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保证了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2实验课程的整合

实验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为了整合学院实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每学期以实验内容论证的方式,优化整合课程群中实验教学内容。例如,把生物化学的酶学实验和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抗逆性实验整合在一起开设,既使学生掌握了酶的分离纯化、活性鉴定的方法,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对酶活性测定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解,同时节约了资源。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强调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鉴定,而把核酸提取和检测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既避免了实验经费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了实验项目的数目。在植物学实验中开设显微镜使用方法课程,而在动物学实验中不再设计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课时。在动植物野外实习中,将动物学实习和植物学实习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实验教学中采取“4+3+3”的内容设置,即基础性实验占40%,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各占30%。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检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创新性实验是对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科学研究进行的探索性实验,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通过3种承载不同教学目的实验的开设,巩固理论知识,初步使学生建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思维方式,熟悉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技能技巧,掌握获得实验数据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课程群为载体建设教学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更好地进行教学技能的沟通、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的把握。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学科背景及教学经历,遵循“老中青”结合及“以老带新,以老带青”的原则,鼓励年轻教师以主讲教师助教身份听课、批阅作业熟悉教学工作。其次,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访学及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深造,聘请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客座教授,引领教师整体教学、科研素质提高。经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形成了由教授、博士、教学骨干组成的一流的师资队伍。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群建设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在各门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把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在生物化学糖酵解内容讲述过程中,首先将糖酵解途径的研究历程展现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思维,更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当代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PPT和动画的应用,将难理解的、枯燥的内容通过精美图片、动画短片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索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学教学中,将历年野外实习中拍摄的植物图片制作成课件,使理论内容的讲解更生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积极运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三羧酸循环的内容设计为传统的板书教学,强化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中物质结构变化的理解。此外,课程群的所有课程在开课前将所有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计划、实验课件、理论教学课件等上传到德州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自觉地进行预习、复习。

3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