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石油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3:42

石油专业论文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1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二)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功能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供应中断

联邦政府的战略储备是非军事用项目,其目标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中断石油供应,平时不轻易动用。中断石油供应是指某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突然中止或急剧下降,导致国际石油供应量在短期内出现日平均供应量减少数百万桶的情况。国际能源组织把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石油供应缺口达到7%以上,作为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的主要量化指标。

根据EPCA,联邦政府向市场投放战略储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面动用。当石油进口中断和国内石油产品供应中断,以及遭遇破坏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的“严重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相当范围和时间内石油产品供应大幅减少,价格严重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可以全面动用战略储备。二是有限动用。当出现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石油中断供应时,可以部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动用总量不能超过3000万桶,动用时间不能超过60天,储备石油低于5亿桶时不能利用。三是测试性动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动用时发生故障,测试储备设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动用总量不得超过500万桶。全面动用和有限动用都需要总统决定,测试性动用和分配授权能源部部长决策。

还有一种轮库(exchange)形式的动用。通常,轮库是解决因油品品质或短期内区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应企业交货问题,用联邦储备与企业储备进行临时交换。如,2000年美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紧缺,克林顿总统批准用2300万桶储备石油与企业轮库,并要求企业在2001年3月以前归还。

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来25年间,美国政府仅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直接销售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3300万桶储备原油。1985~1990年间,进行了两次试销售;1996~2000年间,进行了4次轮库。

(三)根据综合因素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规模

决定战略石油储备量时主要考虑进口绝对量、经济对石油价格的敏感性和储备成本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石油中断的可能性。EPCA授权的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计划储量是7亿桶原油和200万桶加热油。从1977年正式储油开始,1994年达到最高储存量5.92亿桶,1985年达到相当于114天进口量的最高储备天数。目前,联邦战略储备的实际储量是5.67亿桶,相当于53天进口量。

政府和国会根据国内需求和国际局势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放松了石油储备。“911事件”以后,石油储备受到重视,布什总统于同年11月宣布要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到2005年达到EPCA规定的计划储量。

(四)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战略石油储备由联邦政府所有,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帐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只有总统才有权下令启动战略储备。战略储备的决策程序是由能源部、财政部和白宫预算办公室会商,向总统提出方案;总统同意后,再向国会提出建议,由国会批准,才能生效。增加石油储备的预算是由财政部门一次拨给战略储备办公室。销售石油回收资金的使用不必经国会批准,可以用来补充石油储备。如果扩大储备规模,追加资金需经过国会讨论批准。

由于战略储备量比较大,其采购和投放可能影响石油市场价格。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储备石油一部分来自政府招标采购,还有一部分是以联邦石油资源的租金(royalty)征收来的。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弥时采购,即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帐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管理站点日常运行。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华盛顿总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设在新奥尔良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DdynMcDermott)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站点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五)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技术路线和储备量

政府在确定石油储备技术方案和储备量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石油储备的效益是中断石油供应可能带来的损失。据美国能源部的分析,石油价格增长1倍,GDP将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将给美国经济造成1年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个百分点。石油储备的成本包括四个方面:储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采购石油所需资金,运行维护费用等。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联邦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四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

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容积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容量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美国政府用于战略石油储备投资共约200亿美元,其中40亿用来修建储油设施,160亿用来采购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约为1.6~1.7亿美元。

二、美国石油储备体系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IEA成员国因地制宜建立其石油储备体系,各有千秋。为了广泛借鉴国际经验,重点介绍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美国模式进行比较。

(一)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多样化的民间储备运作机制

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体系都是由政府和民间储备组成的,政府战略储备只是石油储备的一部分。政府战略储备管理体制大同小异,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差别较大。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民间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

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体系不同于美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法定企业储备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储备任务,政府对法定储备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德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以及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储量。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储备联盟根据联邦政府的指令投放石油,储备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消费者交纳的储备税。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政府建立石油专门帐户,通过征收石油税筹集储备资金。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政府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政策。法律规定以外的企业商业性储备由企业自理。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早在1925年,法国的石油法就规定,在发放进口原油、石油副产品的经营许可证时,要求经营者有前12个月经营量的储备能力。1993年实施的新石油法规定,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简称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向石油公司征收建立和维护石油储备的费用等,并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CPSSP并不具体运行和管理石油储备站点,而是委托石油公司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作管理。

综上所述,各国分配法定企业储备义务的主要方式,一是按经营石油企业的规模分配储备义务,如,日本。二是根据销售额或消费额按比例分摊储备义务,如,德国和法国。法定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三种。日本模式:政府规划指导下,规模以上企业分散储备。德国模式:企业组成联盟,统一规划和布点,集中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法国模式:政府授权专门机构部分法定企业储备。

(二)石油储备规模与一次能源结构和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关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和规定,成员国应该保持相当于90天进口石油量的储备(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储备)。但是,实际上各国的石油储备总量都超过了90天。各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一次能源结构、石油资源分布和进口依存度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石油储备的规模就越大。

首先,石油储备规模直接与进口依存度挂钩。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供应量的1/3,进口依存度为60%左右,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进口量挂钩。日、德、法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在98%以上,石油储备规模与消费量挂钩,见下表。

美日德法石油储备

注:①德国石油储备联盟为储备主体,拥有90天的储备。

②法国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和支配的数量

资料来源:日德法的数据根据内部研究报告整理,美国的数据是美国能源部提供的2001年的数据。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

一、引言

作为石油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石油行业十分重要,石油生产行业领域存在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无论是石油生产管理,还是技术应用都急需专业化人才。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已经成为重点特色行业,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对《石油工程导论》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旧课程体系下《石油工程导论》教学问题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专业改革需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界对石油工程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专业划分,将其分成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以及采油工程三个部分。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石油工程导论》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专业改革需求,为了提高专业的适应性,人们不得不重视对《石油工程导论》的教学改革[1]。

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学校为学生按照毕业后各自从事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充分,知识面比较窄。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石油工程导论》时难免面临着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毕业后学生转岗困难,工作适应性比较差。学生毕业之后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方面过于强调理论体系,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的工程性缺乏重视。不仅如此,学生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过于专业,内容偏窄且缺乏整体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不足,整体体现为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3.缺乏工程训练。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实践中,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且石油工程训练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石油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较弱,无法在工程中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加无法达到学校提出的石油工程基础训练要求,不利于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发展。

三、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实践

1.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创建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石油工程导论》教材内容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学生学到的知识被限制在书本中。由此可见,学校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从教学方式入手,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形成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首先,扎实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起点,所有专业的学习之初都要掌握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容易学习后面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或者动画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时,为了让空洞且复杂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例如现场石油钻采工艺流程和钻井井下工具受力分析等,教师可以将提前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或者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实际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运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该知识点的操作步骤。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使用动画软件,例如用3DMAX为学生制作出模拟石油开采的场景,按步骤为学生介绍知识点,从而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当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对目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存在疑惑,甚至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会用在哪里。因此,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相应的《石油工程导论》理论知识,让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出钻井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问题,让学生从作业流程中分析事故原因,从而举一反三,思考如果规避事故,事故发生时应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经验,思考更多问题[2]。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石油工程导论》《钻井液工艺原理》以及《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课程比较独立,且自成体系,知识点会在各个课程中重复出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且浪费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建议进一步优化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优化《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效果,明确石油工程专业的重点内容。面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匮乏,甚至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建议教师重构课程内容,调整《石油工程导论》教学内容[3]。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要求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拥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综合应用,从而得到该领域工程师的基础操作训练。对此,建议石油工程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1)认识实习。该模式也被称为认知实习,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知识后,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强化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例如钻井工程,学生需要掌握各类钻井设备的使用操作和钻井工作流程知识。学校可以与钻井公司或者仪器生产商联系,并达成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经费作为实习经费。也可以聘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将石油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吸收。建议学校为学生建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平台中包含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模块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等,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选择实验内容的时候,建议学校为学生放开专业限制,鼓励学生多方面学习,结合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训练的需求,以及实验教学的实用性特点。建议将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课程实验详细划分,不同实验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3

出生于1953年5月26日,市人,现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该同志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

同志于1978-1988年任大学石油分校、大港石油管理局职工大学教师、校办主任、党委副书记;1988-2000年任大港石油学校副校长、校长,年至今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该同志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多篇。在省部级和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和市教育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作为主要作者,参编出版了《职业学校管理》一书。代表性著述为《石油企业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发表于《中国教育改革》,《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石油骨干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学科建设》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征文文选》,《关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发表于《石油教育》,《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试论高职教育的质量、服务、经营和产品观念》发表于《教育经济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中国职教学会论文一等奖。

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在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享有很高声誉。在原大港石油学校任校长期间,先后被评为市文明中专、能源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市重点中专,被国家教委授予部级重点中专等32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年,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日报》、《中国石油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进行专访报道。

近年来,同志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市职业教育十佳校长”和“全国职教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4

石油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关乎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石油人才的培训培养对于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各高校也在加大力度加强对石油人才的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是可以真正解决石油工业方面的问题,并且在解决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企业面临的难题[2]。这就需要高校进行对于石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石油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多学科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专业性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3]。石油企业也要做好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企业的现有人才能够适应石油企业所面对的国际化竞争,企业的石油人才应该能够把所学的石油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的石油工业的技术能力[4],以便能满足石油企业技术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当前,各石油企业的专业型人才几乎都是当地石油大学的专业毕业生,为此,各石油大学与石油企业可以进行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石油专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联合的培养模式为国家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5]。

二、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现状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石油高校在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位,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其一,教师团队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前,大部分石油高校的教师都是较为年轻的讲师,基本都是工科院校出身,并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师范专业的学习,而且这些大学教师大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教学,他们对于石油专业的实践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读书时期导师提供的科研课题,缺乏真正的实际的应用能力。这些教师在石油方面的实践知识不具备完整的体系结构,不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系统,使石油专业的理工科的讲师缺乏工科教师应该具有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石油高校给这些教师也提供了例如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技能等与师范有关的短期培训,但是对于这些具有科研背景的讲师来说,侧重点还是存在偏差,他们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对于石油知识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增强。这说明他们的教学理念还是存在较大问题,科研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大学讲师。在此种情况下,已经严重影响了石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专业的教育质量;其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石油高校的教师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进行单一的专业知识点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训练课程十分有限,石油专业的作业量很少。石油专业实验课的内容经常性地进行简化,缺乏系统性。如今大部分石油专业的讲师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并且经常以科研课题的汇报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使授课内容过于公式化,过于精练,没有充足专业知识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具备正常的结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严重阻碍了石油人才的培养;其三,不具备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训环节。石油高校都有石油专业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也是石油专业大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石油高校的实验课程大部分都是对于教学理论进行的验证,这样使实验局限于较强的理论性,不能对石油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实验表达能力的综合教学训练。很多的石油企业由于安全的原因,不能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环境,这会让实习效果没有真正的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不利于应用型石油人才的培养。

第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的现状。石油企业只有经过对于人才的培训,才能提高石油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我国的石油企业以往并没有对石油企业的员工进行过系统的培训。目前我国很多的石油企业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培训的内容非常落后,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培训内容不具备多样性,经常是老生常谈,使石油企业人才的素质无法有效地得到提高。石油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是延用老师进行当面授课的讲课方法,培训的内容还是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主,不具备规范、系统的石油人才培训模式。不同的石油企业,不同的石油企业管理者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具有不同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各个企业的发展缺乏均衡性。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石油企业对于人才培训的实效性。石油企业不能对石油人才的培训效果进行准确的评定,不能有效地对受训人员进行成果的标准性转化。受训的员工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好地运用培训的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的石油企业员工回到企业继续工作时,应该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目前的工作中,并且可以利用培训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性的问题。但是现今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此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其一,建立新型教学团队。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的研究都不是独立的,所有的学科都是重叠与交叉的。各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学科知识。现在许多不同领域的学科间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团队间共同合作与研发。建立新型的石油专业教学团队是石油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组建以教学名师为团队核心的高质量教学队伍;建立以本系教授作为主要核心,并且加入石油专业的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验人员等组成石油教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发挥所有教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为这些精英老师搭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一些经验缺乏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在正式讲课前进行岗前试讲,并对试讲提出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运用水平,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创新教学模式。对现有的石油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实施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所授内容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进行知识的讲解,并针对讲解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体性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石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其三,提升实践教学环境。石油专业最重要是实践的教学内容。石油高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石油专业的生产与实习基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融合。石油高校可以将校内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开放,对于石油高校的全部实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在校石油专业的学生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实验的环境,让石油高校变成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化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教师要辅助学生进行石油专业的各种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成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实践性实验服务。使石油高校的实践教学形成开放的多元化、具有针对性的石油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石油高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石油方面的专业人士、学者进行现场的教学指导,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于创新性的实验操作水平。

第二,石油企业对于石油人才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其一,提升培训理念。石油人才是石油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石油企业重要的软实力。培训所体现的价值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效果在短期内不能立即显现。现在石油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急于求成,只想看到短期内是否会发生改变。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石油人才的培养,会阻碍员工积极上进的脚步。现在的一些石油企业并没有设置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这使培训工作无法见到良好的效果。石油企业应该提升培训理念,并让它达到战略性的标准。企业的各层管理者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石油企业的领导要对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增加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经费,确保提升理念的战略构想顺利实施。人才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石油企业也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训理念,并使此理念成为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培训体系。石油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企业更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出的员工能够达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石油企业要积极转变培训理念,如果不具备牢固的理念基础,石油企业的培训也有失去了它的意义,也是一种对于培训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提升培训理念,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其二,对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进行创新。当前各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十分陈旧,已经不能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需求。

石油企业应该更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对于石油人才培训教材的编写水平。石油企业的员工因为脱离学校太长时间,已经不能很好的习惯正规的培训方式,如果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培训,会使员工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后续的培训工作。而且培训的内容多为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员工能真正领悟的东西就更加寥寥无几了。因此为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增强参加培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人员应该使用一些新型的培训方法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企业的培训人员要尽量做到简化培训内容。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参与培训的员工。企业培训人员要针对培训员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教学。最大化的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实行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具有调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充分激发培训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经过这样,员工的培训效果才能够显现。我们的培训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培训人员同时也要重视培训教材的挑选,使培训教材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目前员工的知识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能够更加的顺利。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培训人员要侧重它的修改工作,因为很多的专业术语都比较高深,员工不易理解,所以培训人员要对培训教材进行适当的简化与修改。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石油企业员工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三,开展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的合作模式。石油高校是石油企业人才的摇篮。

石油高校长期的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使石油企业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石油企业要与石油高校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模式,使石油高校能够更好的利用其教育教学的职能,帮助石油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并为石油企业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石油企业可以作为石油高校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检验的场所设在石油企业,这是实现石油高校实现培养石油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对石油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方面,企业和高校都要将各自的环境优势和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自的有利资源进行共享。石油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资源,而石油高校具有潜在教学、师资的资源。双方可以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远程和网络教学,这样石油企业的员工可以在网上接受石油高校教师的在线培训,使培训过程变得更加精简。石油高校的教师可以定期地为石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石油企业为石油高校提供实习与实验的专业化环境。使石油企业和石油高校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协作,实现共赢。四、结束语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能为石油企业储备更具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艳,姜民政,丛蕊,等.面向石油行业的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88-188.

[2]李美艳,雷毅,韩涛,等.石油院校培养创新型焊接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6(102):9-9.

[3]赵提财.石油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改革[J].赤子:上中旬,2015(3):109-109.

[4]高杨,王启芳,臧子东.浅析石油企业人才培训机制的创新[J].学理论,2015(17):134-135.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俄语;专业;培养模式;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02-02

一、我国俄语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俄语专业的设立可追溯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后,但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我国俄语专业的发展也陷入了停滞状态。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俄关系的发展又重新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在过去的10年中,中俄两国在经贸往来、文化教育、军事联系、能源合作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其间多次举办了俄罗斯高新技术展览、经贸洽谈会、俄罗斯专家招聘会等活动。这期间,相继举办了中国俄语年、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并于2013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特别是2010年中俄能源管道正式开通,这些都为俄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截至2012年7月,我国目前有126所院校在本科阶段设置俄语专业,这些院校中有50所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7所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国目前有俄语专业本科生20 000余人。但我国目前俄语专业人才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不对口。单一“俄语语言文学”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俄语专业人才与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实际社会需求不符合。

二是俄语专业规模小。目前我国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日益扩大的中俄合作规模不符合。

二、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

随着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好转,中国和俄罗斯的经贸、能源、文化联系不断发展和扩大,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中俄两国同时作为“金砖四国”成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引领世界经济前进的火车头。中俄两国目前都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俄罗斯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资源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石油安全问题直接涉及到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问题。中国获取石油是维护本国能源进口安全和保护经济顺利发展的需求,俄罗斯出口石油是为了维护本国能源出口安全并振兴本国经济的需要,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上优势互补,客观上符合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就为中俄两国的国家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俄语复合型培养模式的思考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扩大产生了对石油俄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这种社会需求也一定会给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俄语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直接推动高等院校俄语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

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院校,是伴随大庆油田的发现而诞生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东北石油大学俄语系自建系以来凭借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石油俄语复合型培养模式,已先后获得校内外一致好评,并逐步形成了“校本位、区域化、地缘化、国际化”的“四个基于”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东北石油大学俄语系积极总结教学经验,落实培养石油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培养石油俄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基于学校优势

东北石油大学俄语系要求学生学习俄语语言文学、英语、石油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俄语视、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培训,注重培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扎实的俄语基础较强的俄语能力,一定的石油科技、对外经贸、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素质。为了实现培养石油俄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东北石油大学俄语系紧紧依托东北石油大学部级重点专业——石油工程专业,力图使东北石油大学俄语系俄语专业与石油工程专业相结合,在3、4年级(高年级阶段)设置石油俄语课程,丰富专业俄语生的石油知识,以达到培养石油俄语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基于区域优势

东北石油大学俄语系积极利用区域优势,通过建立与大庆油田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在1、2年级(低年级阶段)暑期实习活动中,带领学生前往油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石油知识,逐渐培养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的意识,为高年级的石油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计划如下:

俄语专业学生实习主要以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学生要深入到油田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涉外部门,进行实地认识、调查,了解本专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真正了解油田和地方企事业俄语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结语

中俄能源合作的扩大和发展不仅牵涉两国经济发展问题,还会牵动世界经济的脉搏。中国已经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俄罗斯也越来越重视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的远东的发展。同时,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将目标锁定在东北亚丰富的油气资源上,未来东北亚将面临四国之间的能源博弈,中俄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这就使俄语专业人才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仅仅掌握“俄语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显然不能满足中俄发展的需要,转变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也就变得更加迫切。

以东北石油大学“四个基于”石油俄语复合型培养模式为例,探索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适应中俄发展的俄语专业人才,最终实现俄语专业培养模式的华丽转身,对于目前俄语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直接推动高等院校俄语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等院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转变俄语专业培养模式,使俄语专业毕业生更能适应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新时期多维度培养俄语专业人才的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0-02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2):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8.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石油产业;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2015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了“强化依法治安,狠抓预防治本,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的要求和目标。对于石油生产来说,安全生产问题是石油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长远发展和民本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就目前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根据,探究提高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对策,以期促进石油产业的长效发展,促进国家长久治安。

一、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全球石油生产史,我国的石油产业存在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石油的生产安全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基础薄弱的限制,石油产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制约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建设的进程,只有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我国石油产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具体来讲,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均未对安全生产问题做到充分的重视,相关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企业生产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在石油生产中并不鲜见,对石油生产的安全造成隐患。于此同时,企业员工以及其他石油产业中的劳动者安全生产知识匮乏,维权意识不强。因此,石油生产安全方面一旦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物质性挽救为主,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源未及时理清,对于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往往仅停留于浅层面上,使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安全生产监督力度不够

就内部监督环境来说,我国目前石油产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也缺乏科学、合理、统一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监督管理力度的缺失也加剧了石油生产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就目前来看,沿用传统安检方法的石油企业不在少数,安全监督方法方式上没有创新使生产安全中的检查检测不能量化处理,因此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便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对于外部监督环境来说,首先,政府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不够,不少安全生产检查只成为走形式甚至不检查监督。其次,媒体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曝光度不够,民众对于石油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不够知悉,使得石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缺乏负责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专业队伍

石油生产安全人员既要有较高职业素质,又要有一定专业水平。目前石油生产工作中的管理者普遍重视效益而忽视生产安全,其次部分管理者也因为自身原因无法解决制定安全法规、查处事故隐患、组织应急救援、调查处理事故等专业问题。如此,石油生产安全管理体制的管理缺位的问题也使得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加强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探析

1.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深化企业改革,搞好依法治安与深化改革的衔接配合,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保证石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石油生产安全的专门培训、日常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习工作,形成全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使石油生产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转状态。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人,应高度强化“一把手”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切实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学习和推行。同时,建立和完善能涵盖石油生产从项目启动到终端销售整个环节的系统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检查测评制度,讲安全生产与绩效联系起来,以确保石油生产安全管理到位。

3.吸收和培养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石油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是基础。建立管理石油生产安全的专门部门,引进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监管队伍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由于我国石油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生产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成熟,为此应吸收借鉴国外有关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自上而下的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评优评先、树典型等方式带动员工对生产安全知识学习的热情,丰富知识储备,促进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生产技术,促进结构调整

我国在保障石油生产安全中,应该转变以往思路,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创新,通过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步伐,构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基础。以此改变传统石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石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科技含量。

三、结束语

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企业和管理人员立足于生产实践,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探索总结经验。本文对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相对应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提高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石油产业长远发展。

作者:唐刚 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潼南作业区

参考文献:

[1]于菲菲,田文浩,王廷春,等.石油化工企业过程安全管理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4):112-115.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石油;矿场;机械;教学改革

石油矿场机械是石油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在学生学完机械类基础课的基础上及生产实习前,培养学生对石油勘探开发的生产工艺过程及重要的钻井和采油设备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设备选型计算及维护保养方面的知识,可以为他们今后从事石油钻采技术工作时正确地选择、操作、维护及设计改进钻采机械设备奠定基础。

一、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石油矿场机械课通常由一位教师讲授,但是石油矿场机械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内容较广,往往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研究对象,[1]且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的内容比较多,而一位老师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求,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内容量大,学生接受困难, 学生实践机会少

目前石油矿场机械专业使用的课本涵盖的内容量比较大,课时安排相对内容来说较少,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面地讲解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教学效果较差,[2]同时很多知识是与实际相结合的,但学生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理解困难,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升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为给我国石油企业培养石油矿产机械专业“能力型、素质型”人才,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

针对目前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新的教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必须提高对石油矿场机械课程重要性认识

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学生对石油矿产机械基本了解,更重要的是对石油矿产机械实践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强化小组教学和师生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变化,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教学环节促使“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良好地进行,[4]倡导小组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增加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石油作业现场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穿插部分石油机械设备的优化设计或创新设计等设计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

4.加强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指导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课程的讲解需要合理安排,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课程的讲授可以请石油矿场机械现场高工或该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的专题讲座,配合现场的技术服务、设备技术革新和改造、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

三、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石油勘探、开发、储运及炼制等四个阶段的生产工艺过程,熟悉石油钻采设备的主要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初步具备选择和调整维护钻采设备的能力。课程具体内容包括,①钻井机械:钻机总论、起升系统工作原理、旋转系统工作原理、循环系统工作原理、钻井工具及仪表。②采油机械:有杆抽油设备、无杆采油设备。③油气集输、计量及分离设备。

参考文献:

[1]祝效华,刘少胡.石油机械工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教改探索[J].石油教育,2010(03).

[2]范 舟,王 斌,郭小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91―93.

[3]张 鹏.机械工程学科大学生科技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石油教育,2009(0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