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5:21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1

1.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从原来的4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到现在的27849平方米,打扫难度越来越大,但我校始终坚持每天清晨组织学生打扫校园卫生。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会主动打扫并保持校园干净整洁,低年级学生在老师和中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也逐渐投入到打扫卫生队伍中来。2.注重“美”的教育。我校的学生智障儿童为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差,不讲卫生,乱涂乱画、乱丢乱吐、攀折花草等等。对于他们出现的种种表现,我们思考并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认识美、理解美、守护美、创造美,让学生学会自己呵护班级和学校的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班级进行布置,墙面、地面、桌面均进行精心设计,将花草种进班级,有的班级还在教室里养上小鱼,让学生学会爱护和照顾小鱼,培养学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实践证明,通过努力,我们改变了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少数问题突出的孩子犯错频率也在逐渐降低。3.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墙面,我们思考并制作了美观、生动的励志故事及德育版面,以此激励师生,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学区一楼楼道正对的位置设置“今天你敬业了吗”警醒教育版面,提醒教师要时刻做到敬业爱生,同时也是要求教师用行动向学生诠释什么是敬业。在教学区设计校园之星展示橱窗,把同学们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展示,目前已初步形成认星争优的好局面。在楼道悬挂德育内容挂牌,楼梯转角、墙壁均贴有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时时处处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校围墙、挡墙也成为德育的重要场所,各式墙画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美化校园的同时更是德育的实践活动。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1.开展“一评三管好”活动,深化立德树人目标。通过活动开展,让学生树立认星争优的观念,评选出一批批美德少年,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积极开展“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主题班会课,把“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作为班会主题,各班要围绕主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取得的实效进行总结和交流,此外,要求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处处有德育。3.扎实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学校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和进步,实践证明,以活动开展为载体的德育远比宣教效果要好。

三、开展个别化教育,家校合作实施行为矫正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2

一、强师德,凝心聚力,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前进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到校伊始,我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层以上干部及教师的思想动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交心谈心,关心教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相关矛盾,并让他们为学校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不仅拉近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内动力。同时,为了更好的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我校以《重庆市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南川区师德师风五条禁令和十条规定》等为准绳,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劳动纪律教育,筑牢师德师纪防线。面对折翼天使,我们秉持“培聪启智,奉献爱心”的育人理念,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扎实开展教职工献爱心、有耐心、尽责任心“三心”教育活动,让干部教师俯下身去关心爱护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爱滋润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开展野外拓展训练、为教职工集体过生、节假日送温馨送祝福、法律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其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缓解精神压力,凝聚人心,提振教职工的精气神。

二、建制度,依法治校,着力强化学校管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一个学校就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就要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发展协调一致的良性机制,要依制度办事;凡事有法可依,有章可查,有规可循。制定学校《章程》。我们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章程》,交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由学校颁步实施。《章程》将根据依法治校的要求,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党支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体的决策机制和议事制度;规范完善管理体制及内部治理结构;对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及运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法治校、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总纲,是办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准则。学校以此为依据,组织教职工反复讨论,制定《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五年发展规划》。这样更进一步规范和指明了学校发展的路径,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形成学校发展与全体教职工息息相关的“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制度。根据实际,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南川区特教中心竞聘上岗工作方案》《职称评审工作方案》《特教中心重大事项民主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学校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着力提升学校的执行力、服务力和公信力,逐步营造“自由与平等、公正与法治”的良好氛围。优化考评机制。制定《南川区特教中心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南川区特教中心培智与聋教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实施方案》等考核评价指标,看过程、重细节,让老师们看到希望,跳一跳,摸得着。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岗位晋级、年度考核等方面,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及一线优秀教师倾斜。

三、搭平台,提高素质,着力提升专业水平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北京、南京、重庆等市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工作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增强了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教学骨干到渝中区、钢梁、綦江等兄弟区县参加教学研讨,观摩学习。根据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着力加强培智教育“医教结合”的教师培训,把医学知识与儿童康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综合的康复训练体系,对各类特殊儿童有效地实施集体康复和个别化康复。组织教学骨干教师到广西南宁参加国培,了解特殊教育的最新动态,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开展学科赛课,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三笔字、手语等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引导教师制定3—5年的专业成长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

四、研课题,主动发展,着力提升科研水平

建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学术委员会,开展学术研讨,发扬学术民主,扎实推进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激励教师实现主动发展。深入研究“特校残健融合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加强管理,开展送教上门、与普校联谊及特殊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职责和研究路径,推进融合教育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感恩的能力。强化残疾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践和探索,充分利用残疾人培训基地,培养残疾儿童美工剪纸、缝纫、根雕等职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树典型,培养骨干,着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3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4

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了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本文为作者对此纲要就特殊教育问题提的建议,发表时有所删节。据悉,截至2月28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万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1.1万多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本文便是这些多少万分之一。但所有关心特殊教育的人,都无法忽视一位一线特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刊发,以供交流。

加大投入,

提高特殊教育的竞争力

无论较之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还是较之于我国的普通教育,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对于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以增强特殊教育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1.合理布局,重点投入。

上世纪90年代,“普九”验收“特殊教育一票否决”的政策,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总数已达1667所,在校盲、聋、智残学生达58.3万,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今年国家发改委又颁布了“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欣喜一大批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应科学规划,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不能只从量上考虑,而应研究学校建设的长远效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在一些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生源明显下减,办学规模也趋于缩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特殊教育的资金与硬件投入也应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前景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特殊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整合,重点投入,用更多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2.普及提高,提升层次。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普及的任务,今后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普及中提高应是重要的发展目标。首先,特殊教育的义务教育办学层次需要由九年提升为十二年,进入普及高中教育阶段,重点建设一批特殊教育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具有适合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其次,国家还应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和职业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特殊教育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其经过几年的教育之后,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再次,应当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特殊教育学生学前教育直接制约着其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例如聋生的学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聋生补偿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普及聋生的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是聋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

3.更新配置,完善设施。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着特殊教育需要更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基础教育设施。然而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很是简陋,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学设备与基础设施需要加强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应实现教学现代化,不仅要让多媒体等普通现代教学设备进课堂,而且还需要引进一批特殊教育必需的教学设备,如聋校的语言训练设备、盲校的盲文打字设备等等。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加强体育运动设施、图书馆的建设等项目,让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

激活特殊教育的原动力

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特殊教育管理需要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更新特殊教育观念,探索科学的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1.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属地管理,特殊教育学校直属于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但是一般在一个县区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因而很容易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忽略。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特殊教育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直接交由基础教育科室兼管,而负责普通基础教育的管理人员又没有特殊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特殊教育的管理往往混同于普通学校,很难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再者,就单个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其校长以及主要管理人员也大多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认定的,有的还是从普通教育学校外调的,由于没有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管理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一些有违特殊教育规律的管理方式,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首先应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特殊教育管理机构应明确,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选拔了解特殊教育、热爱特殊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其次,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再次,应加强特殊教育的监督与监管工作,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与引领。

2.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地域分散,给校际交流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彼此合作与交流,以便共同探讨特殊教育理论,解决特殊教育教育教学上的难题。省级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应切实引导,创设平台,促进合作。

首先,省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举办主题教学以及研究活动,促进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其次,实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换岗学习锻炼的形式,加强区域内外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再次,建立资源共享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合作交流。

3.形成特殊教育科研网络。

特殊教育因为其特殊性,规模不及普通教育,教育科研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及普通教育,而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难度又远远超过普通教育,因此更需要一个宠大的教育科研网络,以提高特殊教育教育科研的整体实力。

首先,应加强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在特殊教育科研网络体系中,这些机构处于金字塔尖的位置,聚集着特殊教育的顶尖人才,他们具有深厚的特殊教育理论素养以及雄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些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就必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深入特殊教育实际,了解特殊教育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增强研究的有效性,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同时,还要主动承担起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应加强各级特殊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作用。因为各级特殊教育科研部门与特殊教育基层密切联系,更加了解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指导会更直接。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实力,科研兴校,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

培训师资,

打造特殊教育的软实力

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也不例外。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为了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先期进入特教学校的一大批教师均来自于普通学校或者是普通师范的毕业生,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特殊教育实践工作,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令人堪忧。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推行特殊教育资格制度。

国际上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采取“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资格制度。这种双证书资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素质,也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种资格制度尚未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实行,仅有上海等少数地区进行了探索性实验。基于国内外的特殊教育资格认证的经验已经趋于成熟,当下应当将这种资格认证制度向全国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2.实行特殊继续教育模式。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没有实行,特教教师入行门槛较低,除了很少一部分教师是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之外,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普通师范学校,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培训,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特教教师来讲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地理分散,继续教育工作又归属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没有独立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也没有组织与开展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能力和精力,往往将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归属于普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对于更新特教教师教育理念、提高特教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作用,但难以体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原则,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特教教师实行特殊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不仅对其进行通识的教育理论培训,还应加强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理论的培训工作。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实行地属管理与省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省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级特殊教育研究会的培训作用,开展适合特教教师教学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

3.探索特教教师的激励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专业;模式

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是我国师资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特殊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以培养具备残疾人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胜任残疾人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有一种情况,高校设置的特殊教育专业是专门为残疾人所开设的,即我们所说的高等特殊教育,本研究只针对前一种特殊教育专业。

一、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特殊教育师资研究专著至今还没有,多见于论文期刊,通过数据检索与阅读分析,对相关的期刊论文按年代进行了分类,并且根据研究的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的萌芽时期

通过论文检索与查找,最早的研究始见于1988年,我国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鑫撰写的《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者不仅回顾了特殊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且重点论述了在当时的国情下特殊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精华部分是提出了“两级培训” :第一级要求培养可以在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班)讲授特殊教育学、特殊心理学和特殊教学法的专业课教师。第二级直接培养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教师。并且作者在文中详细的论述了两级的培训的具体办法。可以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第一份中国化的模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研究大多不成体系,往往谈的面很广,但是不成体系,朴永鑫的这一研究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之作。

(二)研究的深化期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增多,国内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开始渐渐地多了起来。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动态,国内开始关注国外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比较研究,像石学云写的《俄罗斯特殊教育于中国特殊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同时,由于各个省份开始纷纷在高校中设立特殊教育专业,也有人开始着眼于高校或者地区的调查研究,如《重庆市盲校于聋校师资情况调查》;《上海市师资培训的目标、内容与策略》等。此时,对于特殊教育的研究开始走向多元丰富,其中,关于师资培养模式的论述也开始较多的借鉴其他特殊教育专业较为先进的国家。

(三)研究的专业化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研究也开始逐步走向专业化,这种变化从研究术语上可以看的出。研究依然延续着90年代末的方向,国内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国外的比较;国外特教师资的发展状况;国内某地区或某城市的专项研究。

2002年邓岳敏发表的《中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对中美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模式做了比较——中美两种师资培养模式各有利弊。美国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目标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广泛,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学生来源广、出路宽。但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机构过多,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过于分散,无法有效集中。有时学校之间为了竞争生源而降低人学标准,从而降低了特师生的质量。我国实行封闭式的师资培养模式,目标明确、专业性突出。学生能充分吸收特殊教育教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同时有利于培养牢固的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不足之处是,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学术水平偏低、应变能力差。所以,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封闭式培养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未来教师培养的需要,应将部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移交给综合性大学,逐渐向非定向型或混合型过渡”。

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还有2003年丁勇王辉所写的《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在文中,作者将国内的特殊教育的培养模式分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职前培养作者又根据学历来划分为中等学历培养模式和高等学历培养模式;职后培养分为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共同发表了《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研究》,在他们的论文中,不但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还提出了我国在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对培养模式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积极拓展高等特教师资培养模式,在高校内部走普通师范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办学道路,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专业,使学生真正做到既懂得教育、心理理论,又能教文化专业课。国外特殊师范教育成功的经验证明,特殊师范教育应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先学习一种专业,然后再学习一、两年特殊教育专业具有复合型知识的大学生。这类学生既可以在普通学校,也可在特殊学校教某门文化课。复合型人才所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是专门化的,有范围限制,或是学习感官障碍方面的知识,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学心理发展障碍方面的知识,如智力障碍等。专门型人才是指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然后集中学习有关某一类障碍的特殊教育理论,具有专门化知识的大学生。这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某一类障碍学生的矫正及康复训练工作,如言语矫正、职业治疗、心理咨询等。” 另外,作者也提出目前,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是更大的。“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在现有四年学制内实行与其他学科合作培养的方式,搞“3+1”制。即学生用三年(或两年半)的时间学习非特教类的课程,然后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学习特教类专业课程和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实习。二是搞“4+2”制,对非特殊教育的师范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或一年的特教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具有在特殊学校任职的更高资格。”

近期的发展研究逐步转向实用,一般是对某个地区或高校的特殊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或者探索,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学校的调查与思考》;《甘肃省特殊人才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由于研究对象的明确与所缩小,研究进一步贴近我国的实际状况,研究者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提出了最适合当地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专业专业的发展做了最为实际的考虑,同时伴随着国际特殊教育界出现的新理论与思潮,如“回归主流”“全纳教育”“一体化教育”,对特殊教育师资要求也开始变得较高。

三、中国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特点

1.从总体上看,研究发展越来越快,成果也越来越多。

中国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从最初的稀少零散,发展到现在研究者众多,成果也日渐丰富,仅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这在世界范围上看,也是发展相当迅速的。

2.从研究范围上看,国内的研究者更加重视因地制宜的开展局部性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的研究,出现了相当多的地域性研究,这些研究对当地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中国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问题及反思

1.缺乏专著方面的研究,可查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期刊论文。

目前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没有一本专著出版,更加没有权威性的著作,这样造成大家在学术交流上往往是自说自话,基本定义没有完全搞清楚,非常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发展。

2.研究多停留在借鉴国外成果或前人的基础上,理论创新缺乏。

我国对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摆脱国外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研究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部分像培养综合性人才还是专门型人才,采取的观点和例子还较多的依赖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没有立足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3.研究不成体系,没有将培养模式单独作为研究对象。

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特殊教育质量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高校都在开设这个专业,如何办好这个专业,需要理论上的支撑,所以,需要对模式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形成研究体系。应该把模式的研究从一个整体中独立开,这样便于集中精力解决好模式的研究工作。

五、总结

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是刻不容缓的,作为理论研究一定要先行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我国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抓紧出现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可参考的有价值资料。

参考文献

[1]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朴永鑫.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6

[3]顾定倩.中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发展[J].特殊教育研究, 1992, (3): 46-48.

[4] 刘福泉.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战略[J].特殊教育研究, 1992, (4): 34-38.

[5] 丁勇等.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6] 肖华.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J].特殊教育研究,1999,(2).

[7] 杨民.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0,31.

[8] 陈琳.发展变革中的俄罗斯特殊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88.

[9] 陈织云.广西残疾人特殊义务教育状况调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72

[10]邓月敏.中美特殊教育师资比较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0

[11]刘洋,肖飞.试论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12] 甘昭良.福建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4): 74-78.

[13]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4): 64-68.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6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专业发展 研究综述

分类号:G760

1 引言

特殊教育教师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教育教师不仅包括直接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一线教师,还包括培养从事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师;狭义的特殊教育教师主要指前者,即在各类特殊学校直接从事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教师,在普通学校中承担附设的各类特殊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承担随班就读辅导的教师及相关训练员。本文所提的特殊教育教师是广义上的。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他们承担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特教特办”,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9月20日,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规划目标,并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管理制度、待遇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期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些要求给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在内的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绘制出了美好的未来发展蓝图。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迅速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第三类认为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教师专业结构层面看,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我国内地引进范宁编译的《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1986)》之后,很快掀起了一股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潮。受此研究热潮的影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学者也开始涉及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本文对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总结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2 国内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研究内容极其广泛,研究范围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发展阶段和途径、发展内容、影响因素及评价等诸多方面。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检索发现,我国专门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具体的检索方法是: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项”栏中选择“主题”,在“检索词”中分别输入“专业发展”和“特殊教育教师”,关系栏中选择“并含”,时间选择“1986-2012”,匹配选择“模糊”,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共检索到492篇期刊论文。运用同种方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共检索到学位论文773篇。通过对所检索的文献进一步整理后发现,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状和策略三方面人手。

2.1 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受全纳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我们只需要一种教师,没有必要把教师细分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师。故主张打通传统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分隔,突破二者在教师专业素质“线性”排序或“面上”并列的局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和专业规范四大子系统,其中专业理念起统帅作用,其余三者是基础,四个系统内部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各种障碍的特殊儿童,工作复杂程度非普通教育工作所能相比,专业性更强。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除要具备普教教师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崇高的专业道德和人道主义服务精神、先进教育理念和正确教育信念、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型能力结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品质等特殊的专业发展内涵。

2.2 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个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该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和继续教育情况。赵巧云(2009)采用自编问卷,对河北省15所特殊学校教师从专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个性特征、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7个维度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良好,但整体素质内在构成因素间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重视,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特殊教育训练能力急需扩充与加强,专业发展意识与工作需要及学校要求有关。陈芳(2011)也以此问卷为蓝本,对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查。郭启华(2012)基于对安徽省56所特殊教育学校1498名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得出结论,目前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专业修养不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欠缺和专业认同感不足等现象。田寅生(2011)对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就继续教育的认识、培训课程和教育模式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培训课程、培训模式等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或策略的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外部环境、文化、制度等“外因”和教师自主学习等“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外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职前培养、入职标准、职后培训和构建保障制度等方面人手。有关“内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强调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

2.3.1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外因”的研究

(1)关于职前培养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特师班和由此类学校转型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其师资培养目标跟不上国内外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存在培养目标滞后、课程结构不合理(如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工作一般是由康复教育、基础文化课教育和劳动职业技术教育三大部分组成,但师资培养的课程中并没有体现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课程整合性、综合化的水平较低等现象。因此,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方面应完善培养目标、实行课程分层和分流、增强课程的综合化和实用性。申仁洪(2004)提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特殊教师教育体系,做到培养目标定向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同时要注意教育培养实践性和养成方法多样性。

(2)关于提高教师入职标准方面。有学者通过国际比较认为,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职前)的做法来体现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证,我国也应顺应形势,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和地区需要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有效地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准。

(3)关于教师职后培训方面。有学者指出,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但存在培训工作不够规范、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死板、参培人员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对一线教师科研能力培训不够和培训管理部门不够协调等问题。因此,要改变培训模式,倡导校本培训、交互式培训、研究型培训、远程培训和短期培训相互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也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是当前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要多采用“以学代训”、“以研代训”等校本培训形式。

(4)关于构建保障制度方面。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制度。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执行力度较差。因此,政府要争取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法规,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义务、时间、条件、经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地政府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适当倾斜。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精心规划,给予制度、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如保障进修时间、提供学习经费、完成学业者奖励制、年终考核专项加分措施等,尽可能给教师创造宽松的继续教育环境。

2.3.2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内因”的研究

受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成果的影响,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学者们主要强调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科学研究。有学者指出,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要善于自主学习,要懂得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学习机会,向书本学习、向校内外的同行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使自己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要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也有学者强调,科研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利器,要努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科研活动的规范性,逐渐引领教师走向科研的“幸福之道”。

3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现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特殊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显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3.1 研究视角比较开阔

综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的视角越来越开阔,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角度进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在不同学科层面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较为详实

目前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状和策略等方面。尤其是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或策略方面,研究者不仅从基本原理、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剖析,而且还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职后培训等多层面探索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3.3 研究方法注重实证

我们知道,教育研究从方法论层面看,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三类,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文献法、问卷法、实验法等。从目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情况上看,研究者比较注重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实证方法,研究成果显得比较真实、可靠,这对于探索出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路径意义较大。

3.4 研究队伍逐渐壮大

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的主力军还是高校教师,但已有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涉入这一研究领域。另外,已有较多研究生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硕士(博士)论文选题开始选择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这样一支多元化的研究队伍无疑会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水平越来越高。

4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尽管近年来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特殊教育改革与建设的科学化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其研究与实践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相比,存在研究成果相对太少、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研究范式模仿痕迹明显和基础特殊教育研究多、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少等问题。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4.1 创新研究方法。彰显特教特色

从我国目前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范式模仿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范式痕迹明显,有些甚至是套用。例如,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所提出的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三种策略,基本上就是参照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而来的。当然,我们可以模仿和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来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成熟,但不能完全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寻求具有特殊教育特色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融入特殊教育特色元素,这样才能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4.2 拓展研究视野,加深研究深度

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既有教师职业的特性,又有特殊教育和任教学科的特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该更关注后两者特性的研究。从目前研究情况看,特殊教育体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更多,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研究者应该拓展研究视野,加大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力度。另外,或许是研究者过于重视实证研究方法的缘故,研究成果中高水平理论并不多见,这将会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研究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造诣,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理论研究深度,扩大研究影响力。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7

建国60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寻常之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际,重新审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其发展方向,必将有益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转变导致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模糊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师范教育格局也随之改变,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原本的培养目标由为中等特殊师范院校积极培育师资团队向为特殊学校直接培育师资团队转变[1]。原有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使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方向变得模糊。这种根本性变化对于以往局限于接受一般性特殊教育及心理教育,却很少接受基础性课程,如数学、语文等学科性较强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很难胜任特殊学校中教师的工作。

曾经分配到特殊小学负责教学的毕业生业已无法驾驭中学的课程,更何谈现今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教学实践也表明,更多的特殊学校更愿意选择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如数学、语文、计算机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缺少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现实的就业对抗中已显得形单影孤[2]。

2课程孤立发展,内容落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特殊教育专业各种新理论不断发展,但高校对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则相对落后,更缺少积极地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致使高校教师无法按照课程的发展尽快地调整教学战略。我们在对国内几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进行相关调查时表明:4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而25%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却认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并无太大作用。这说明在校期间,高校学生用自己的宝贵时间配合教师演绎着陈旧的知识理论的学习,而毕业后在工作中,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此外,在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中,教师所授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陈述方式陈旧,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把握粗糙,重复讲授现象严重,严重阻碍学生的逻辑形成和思维发展。

3课程结构不合理,影响学习效果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中,必修课占据比例相对较大,选修课程则较小,且类型也很少,总的呈现出一种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的趋势,学生少有选修课的挑选,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其内在潜力难以挖掘。

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不科学。往往是理论课占据大多数学时,实践课则占时较少[3-4]。即使是实习,一般也就占用总课程时间的10%,且实习多在毕业前夕进行,这让几乎完成全部理论学习的学生何以在学习理论时与实践结合?理论学习的效能难以提高和发挥,故常导致知识遗忘,在实习中表现为大量查阅书籍和咨询老师等现象。一旦其走上工作岗位,仍需花大量时间重新学习、摸索和探究,大量的重新学习,这不但降低其自信,更使其在工作中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影响其工作质量。

4强调课程质量,忽视学生个人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但在其培养过程中,往往过重强调专业课程质量,重视其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要求以及是否具备教师的素质,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例如,在高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安排较少,偶尔穿插与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匮乏哲学、艺术等课程,乏善上述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缺少人文气韵,何谈全面发展?此外,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也奇缺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身心发展受到抑制,无法调动积极性。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缺少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力,不善于提出疑惑,这必然限制其思维发展。这些均有碍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忽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方向

1重视专业理论,发展多项技能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重视专业理论,且专业理论的学习不能模糊不清,应系统全面。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洞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而且要培养相当的综合素养。以此为前提,着重打造学生特殊教育的专业特长或者课程专长,尽可能地让学生拥有至少一项特殊教育的专业特长。

并且,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也需按多方向和综合培训。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进行相关的理论实践,实现向多技能和综合发展,具备较高的技能和一项以上专业特长。

于此,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方向尤显重要,它应当帮助学生确立清晰完整优化的学科,结合实际地协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强项和发展特长。科学的课程设置必将赋予学生今后的教学和实践,提高其工作效能,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2课程设置向系统化、结构化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必须严谨科学。每一学科的安排都需合理而细致,不应出现忽视和偏颇。课程设置必须周密计划,从培养目标出发,按照具体教学方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断更新,适应不断发展的特殊教育事业。教学实际中,教师不仅需注重通识性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更需突出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学科的内核。对于同一阶段设立的课程还需注重相互协调,避免相互抵触,不同阶段设立的课程还需保持连续和互补,避免脱节。理论性课程和实践课程,两者需要统一协调,在理论中指导和推动对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协助和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必须强调,无论何种课程,设置时都要符合系统化、结构化发展方向。

3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加强实践力度

课程设置要在相关教学中加强实践的力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相关理论,培养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我们在相关几个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授课或聆听专家讲座时,对相关理论知识都表示了解,但不知将其如何运用,尤其缺少具体的方法和相关的引导,这反应了实践的重要性,故而加强实践的力度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设立实践课程时,尤需平衡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与实践内容的有效性,强调小组讨论、专家讲授、学生亲身演示等实践方式方法。实践的课程要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两者相互匹配协调,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掌握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教师也要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切实了解,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培育学生,推动实践的发展,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但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突发事件,使相关毕业生面临困惑和挑战,需要其不断思考,寻求解决和突破之道。

虽然,某些困惑和挑战可以寻求有关帮助,但更多情况需要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给予解决,故而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必须具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自行解决实际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信心和职业竞争力。

于此看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设置相关课程,素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提高其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最终自己能独立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

5课程设置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鉴于如今新形势下高等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转化,已不简单囿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涵养,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故而高校在课程设置时,秉承现代教学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突出于设立相关人文课程,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发展,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师。

课程设置上力求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发展实践技能。不但充实人文等课程,更融入个性化的课程。使学生各种素养能充分发展,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充分学习,不但真正地喜欢专业,更喜欢学习,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更要在踏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质量,为特殊教育事业的高效、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人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2]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55-60.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8

 

能否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推动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分析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的现状与问题,并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 特殊教育专业历史发展回顾及现状分析

 

(一)办学规模扩大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陆续开设该专业,一直到2007年底,蒋云尔与李泽慧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涉及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共18所,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合计约8000多人,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特殊教育的需求,必须加大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比如,2008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和鼓励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很多高等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统计,基本上每省都有1到2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二)办学层次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养主要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本科高校所培养的特教师资主要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的。随后,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02年8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毕业程度,10%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培养若干名特殊教育专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为此,我国师范教育正从中师、师专、大学三个层次逐渐减为两个层次。比如南京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在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同年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现在该校拟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并且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特殊教育研究生,为提高办学层次而努力。

 

二 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对特殊教育师资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但是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这就导致了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教专业培养不相符合,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大,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教育实习问题突出,大量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每年的生源是个问题。

 

(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特教专业以来,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培养目标决定课程,所以当时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理论性。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减少,越来越多的特教毕业生直接进入特殊学校或者康复机构,由于只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而没有学科知识,这样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对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很难胜任特校或者康复机构的工作。从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的机构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存在以下问题,理论知识不够灵活,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较差,进入最佳的教师角色需要较长的时间;基本功欠佳,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较差。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教育学院(系),其课程设置一般是教育学的课程再加上部分特殊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等知识,专业化方向不明确,而且没有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它们的培养目标是试图去承担培养所有特殊教育师资的任务,却发现贪多贪全的结果是人们对其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情况都提出了质疑。这样的结局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更愿意挑选数学或者中文等专业的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二)教育实习问题突出

 

教育实习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进行特殊教育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最多的,因此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过短,并且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实习实践过短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践中不会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生源问题让人担心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本专业招生困难,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太差,人才流失严重。首先,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前提下,就报考了本专业,或者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调剂的形式被动地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期间,他们虽然学到了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兴趣,本身就没有树立长期从事特教工作的志向。

 

毕业后大多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跨专业考研。纵观我国其他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的情况来看,每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填报的学生很少,多数都是调剂过来的。

 

其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注逐渐增多,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对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直接影响并通过主动学习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感相对较低。如何在大学初期,建立学生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引发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兴趣,成为大多数院校要思考的问题。

 

三 对特殊教育专业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引发的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对特教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外特殊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特教现状,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三是科研型人才。无论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科研型人才,都应该在大一大二期间对特殊教育理论性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最佳课程组合,从而实现高等特殊教育课程的个别化。专业型人才应该以发展障碍儿童师资培养为目标,现行课程应该扩展专业课程类型,根据学生兴趣和意向开设某一类残障类型的课程。某些院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郑州师范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分为学前教育、手语翻译等方向,专业方向细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绝大部分院校依然是按照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不仅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还能到普通学校里担任巡回指导教师,课程设置应关注“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模式,培养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专业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可以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加普通师范专业的培养路线,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学科知识。

 

比如济南大学虽然2012年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其鼓励所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分科课程,如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科研型人才应该注重特殊教育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宽口径培养,可以采用本科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的本硕连读模式。本科阶段以综合化的特殊教育通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史、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了解。在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方向,从而为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形成实践教育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朴永馨指出,过去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偏重系统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了解、识记并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与国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不同。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应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教育之路。

 

实践教育并非简单指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程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我们要建立从大一到大四一贯的实习制度,要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实习,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凸显出理论知识的价值。在实习期间要让学生多接触特殊儿童,让他们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川理工学院针对本校特教专业学生的分段教育实习模式值得高校去借鉴。

 

我们还要增加实习的类别,不能仅局限于特殊学校,要积极与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等合作,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现状和需求,对特殊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实验室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有条件的学校要计划建设听力康复实验室、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室、特殊儿童心理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最后,可以聘请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并且传授教学经验。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林德曼十分强调成人经验的作用,倡导以经验为基础进行成人教育。她提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最有效的课程”。

 

(三)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生源问题将影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首先,郭海英与石彩英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工作,并出现随年级增长而增多的现象,说明在学校受的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起了作用。所以应该针对该专业学生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进校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但不同年龄的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思想教育体系”。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关于特殊教育的学术讲座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可以在校选课开设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事业,消除对特殊教育的误区。

 

总之,最近几年,国家的特教事业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很多地方学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正在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为主转变,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我国特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医教结合”“康教结合”“人本特教”等理念的提出,以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培养模式,从用人市场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考虑,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9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管理 管理原则

一、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共性

不论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都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就学校管理而言,两者有很多共性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管理的共性特点,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质量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借鉴作用,应予以重视。

首先,在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方面,无论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应反映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都是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般认为,学校管理原理的构成因素有目标、原则、过程、方法等,很显然,以上因素是构成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基础理论部分。

其次,如果把学校看做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需求的有机体,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组织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与运作、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两者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再次,从学校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看,两者都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学校管理就是对以上要素的合理组织、运作,实现管理效益(率)最大化、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其中,“人”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学校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服务于人、服务育人,使人获得发展,这是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的追求。

最后,从学校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有着基本一致的工作内容,都包括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总务后勤工作管理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可能有感官障碍、身体障碍,也可能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障碍类别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会不同;同一种类别的学生,因障碍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样。由于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应营造适合特殊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应重视营造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以人为本原则不仅是学校管理的最高价值取向,而且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原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人”,是多元的人,在学校管理中,主要指学生和教职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即在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全员共识,形成一种博爱奉献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计划、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都体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体现出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的促进,依其原本,促其发展,助其完善。

以人为本,其次要以教职员工为本。相对而言,特殊儿童对教师的智能挑战更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历程更为漫长。特殊教育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原则,首先,应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其次,应注重团队合作,让新教师很快融入团结奉献博爱务实的教师团队中来,而不是孤立无援地面对特殊儿童。最后,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民主原则

所谓民主,除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及价值外,还应给予组织成员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权、实行民主管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依照符合国家法令政策的程序或制度行事。二是全体教职员工要有充分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意识,不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主动地对各个职能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有效的、基本的组织保障就是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经验表明,民主管理既是校长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之一,又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贯彻民主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有助于学校从自我封闭管理向社会多部门参与的开放管理过渡。(2)有助于管理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独断向全员参与管理过渡。(3)有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

(三)有效原则

所谓有效,是指管理工作要讲究实效,即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绩效。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有效原则指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人、财、物、时等资源,经科学合理的管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有效是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强调这一原则,是因为某些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往往不大讲究实效,效率、效益观念不强,意识淡薄,以致管理不能落到实处,甚至无为而治。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水平和质量方面的不均衡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对资源的认识和使用中重硬件轻软件,重一般资源轻专业资源的误区有关。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贯彻有效原则,首先应特别注重选拔既有爱心又有事业心、业务素质强的人担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而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者队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塑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重视师资培训,追求教学质量,切实做到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

(四)合作创新原则

伴随发达地区特殊教育的深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已不再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和责任,而是需要校内外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界人士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作创新原则强调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内部人员与部门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创新性地高效解决各种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社会各部门及专业人员应开展密切广泛的合作。诸多经验表明,合作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走向成功与开放的基本实践途径,也是满足学生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首先要开展和重视校内各个层面的合作,以保证政策、理念的一致性。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层与教师、教师与行政人员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学校全体人员对校内各项事务的职责充分了解,对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创新达成共识,积极参与,态度积极,从中扮演正确角色;学校建立起保障各部门有效合作、畅通交流的组织平台或制度机制,已形成能促进以上合作的组织文化,等等。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还应充分认识到与校外部门、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部门、人员主要包括教育当局、普通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长、校外专业人员、义工(或志愿者)等。办好特殊教育首先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再怎么强调家长的作用也不过分,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特殊教育学校还应与社区及专业机构经常保持联络,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一些经费、人力的支持和援助。这些合作,能够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且宝贵的支持性资源,进而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蒋云尔主编.特殊教育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