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网信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9:09

电网信息论文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1

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日益重要,煤矿开采、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机电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分布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了机电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实时监测监控各个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状况,避免和减少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炭企业实现安全、文明、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是煤炭企业机电管理在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方向和重点,能够很好的处理机电管理信息的集成处理与、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建立一个企业机电管理自动化体系。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能使机电大型设备得到集中控制,为煤矿企业的煤矿采掘、供电、排水、提升、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矿企业机电管理在实时数据流、信息流等各个领域的良好集成和共享。

3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自动化系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梧桐庄矿煤矿企业建立的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是以千兆环网为基础,以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核心,集成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主运系统、副提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原煤运输系统、水文及雨量监测系统、通防监测系统、主通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子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3.1借助网络的集成,实现了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控制平台

在梧桐庄矿煤矿企业自动化系统煤矿机电管理中,敷设了3万余米主光缆,安装了9台主交换机,地面4台环网千兆交换机,其中,部署2台千兆核心交换机在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每台交换机配置UPS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井下5台千兆隔爆交换机,为井下每台交换机配置矿用隔爆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这样,就实现了一个从地面到井下的环形网络,能够进行矿井各种监控,并且能够监测信息的共享、集成、融合和信息综合利用,提供生产、安全层面的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决策支持,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2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

在煤矿机电管理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出现断电再通电的电流冲击,为此,该系统为拼接单元设计了电源保护,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为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在配电柜中接入了防雷装置,使机电设备在遭受雷击等一些恶劣事件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3.3实现了实时监控

自动化控制中心可以对子系统的工况及环境参数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软件集成和网络传输共同构成了自动化控制中心系统平台,可实现实时监控。同时,该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充分考虑了硬件和软件冗余,当某子系统的通讯或元器件出现故障时,整个网络传输性都不会受到影响。

4总结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2

1.1电网企业物流的研究对象

电网企业物流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网发展项目,通常是指变输电工程项目和电站工程项目所需的设备和配套材料,这种项目也常被称为“基建项目”。二是生产维护项目通常是指对当前在网的设备进行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维护工作。

1.2电网企业的物资供应模式和生产运作模式

供应的方式:电网企业投资可以按照基建和生产运营各部分来进行划分。基建部分重点是为优化改进主电网结构而开展的输变电工程项目,能够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物资供应重点突出准时和精细两个特点。生产运营重点是用在主网和配网以及农网的业扩更改、生产维护以及技术改造等项目。生产运作模式:生产维护以及基建项目需要按照电网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模式以及发展模式两种模式对物流和供应链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1.3电网管理状况

在物资紧缺的市场上,千方百计购买电力供应,以满足电力生产和建设的需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电源供应器的计划经济管理阶段经历了物资管理,统筹传输系统,分配方案高浓度,此阶段物料管理特点是:只重视数目,不问质量,价格随意性管理市场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混乱的早期阶段,材料采购是一个陷阱很多的自由,物质力量副业管理计划自生自灭,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物料管理:盈利自身丰富的管理宗旨;经济调整有经验的采购市场秩序整顿,主要作用发挥物资采购,物资管理部门返回主电力行业,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物料管理:集中采购的物资,项目管理有经验的电力系统,物料管理,电网公司一个标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材料实行集中管理,物流管理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两个采购决策,物流服务三,权力是责任材料采购决策水平,市供电局决定进行二次购买材料,省,市,县与物流管理服务水平的责任。与电力系统,深化改革,物流管理,电网公司以自主创新为平台,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移动采购。但随着企业市场的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2目前电网物流存在问题的分析

2.1电网物流内部一体化还没有完成,信息缺乏充分共享

电力企业从对采购决策和实物物料的需求以及合同签订履行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形成的企业内部供应链链条,因此研究电网物流体系,简单的考虑省级或市级公司的生产运作都是不够完整的。为此电力物流体系就显得尤为庞大了,电网生产维护以及电网发展的基建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数量更为惊人,规模大、链条长、数量多,在电网系统内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物流市场。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将完整合理的物料送至指定的需求地点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和理论的提高,真正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内部物流体系并非易事。电网物流的内部一体化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考虑,物流体系的建立要服从于省市生产物流运作,决不能仅仅仅站在省物资公司的视角来考虑物流的运作。在电网企业的生产运作中,必须服从于电力网络的需求,同时要服从行业供应链对电网的要求。当前省市两级物资单位在物流的需求计划、招标的实施、合同管理金额物资的实际流动等几个关键环节尚没有更好的信息的快速和传递方式。往往采取Execl电子表格汇总、会议、电话等手工操作的方式,很多工作的人工痕迹明显,信息共享性较差,物流内部一体化距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2.2电网企业的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工作还有待改善

在电网公司的系统内,多头采购或业务流失的情况还没有杜绝,造成了协调工作量增多,规模经济以及网络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形成了无形的内耗,电网系统内部市场无法充分巩固。我们还应当看到大量采购、竞争性的招标,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仓储库存、没有配送、没有运输、没有物流市场,巨大的物流市场拱手让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更没能为电网企业撑起一方天空。

2.3相关管理者对物流的概念、物流体系的理念理解和掌握还不到位

由于有关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培训严重不足,造成物流管理知识普及程度不好。在物流培训方面应不仅仅局限在物资部门的人员,在物流体系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进行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学习。从主观上说,物流管理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与相关人员对物流概念理解不到位关系很多,部分人员对物流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字义,简单地认为物资公司所作的就是物流工作,物流和其他部室完全没有关系。没有认识到物流工作是生产运作中的重要支撑环节,没有认识到物流到在生产运作中做扮演的重要角色。解决这一问题,培训必不可少,应进一步增加培训机会,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培养人才,为物流管理提供坚实的人员和人才保障。

2.4电网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关键之一。互联网、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外部的信息技术含量。如何将内部和外部的有机,无缝,无重复,是一个艰难的组合。从国外引入的软件,不知道它的源代码,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修改并没有实际的适用性,也不符合我们的企业条件。在国外,信息是按照创新和企业管理的管理软件创建的。而在中国,为了走捷径,软件将照搬照抄,但是因为这些软件并不适合中国企业的土壤,透明的管理理念尚不了解,管理过程也并不完全适用。因此,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学习不能简单复制,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通过实践创新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3加强物流管理的战略建议

3.1打造专业物流管理组织

利用内外部的综合优势,全力打造电网专业的物流管理组织,让物流管理工作向着规范、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全面适应高速发展的电网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工作是做好电网生产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打造更加专业物流管理组织重大应该放在构筑以下五个方面的管理系统。一是要做好客户服务系统。搞好物流管理工作,离不开高效优质的客户服务工作,而搭建三位一体的客户服务平台,构建以省级为主、市县级为辅的平台,从产品计划安排开始,到专业监造和协调运输,此阶段的现场问题处理应以省级客户服务作为主体;从产品到货验收付款,以及进出库管理则要以市县级客户服务作为肢体,给尽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是客服服务系统应坚持的工作原则。二是要做好阳光采购系统。应利用好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努力搭建阳光采购和公平竞争的有效平台,让物资招标采购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使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高效。三是做好备品配送系统。确保电网生产安全,确保事故故障的快速修复,应该储备好应对事故的相应备品配件。应该遵循适度储备、分级管理、科学调配的原则,该环节对于台风和汛灾多发地区的电网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备品配送系统作为减少事故停电,更多地担负社会责任物质保证的高度来看待,做实做好此项工作。四是做好品质控制系统。保证物资采购的质量,构建三级相互配合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平台,推行分级、分类的质量检查尤为关键,在此方面应重点把好准入、到货、运行三道关口,对全性能检测和部分重要指标检测进行重点关注,进一步完善质量抽检的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电网企业。五是要做好供应商管理系统。一个十分完善物流管理,应应该具有较强的供应商管理能力,要在严格遵守量化评价和过失退出等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奖惩严明地保证供应商履约完好率,确保电网企业的供货质量和服务质量。

3.2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实现公司采购、规划、结算、管理的四统一,应进一步加速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目前各地市物资公司大多已建立了基于软件的远程物流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的统一适用,虽然应用水平各不相同,但基本程序基本完成。省物资公司尽管提供了远程物流管理系统,从收集数据的基本功能,是没有达到。应该认识到从遥远的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始的数据,是一条捷径。省公司要抓住关键控制点,进行了统一的招投标。此前的招标计划和财务控制问题迎刃而解。如果能实现畅通的物流信息共享全省各地,主要的技术手段来处理与实际操作已经实现,但目前的实现是通过电子表格的使用Exed办公自动化系统发送。

3.3降低物流成本

建立配送配送中心,其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厂商与电网企业形成的供应链的相应物流成本。仓库作为物流中心的一个重要环节,物流中心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在储存保管上,应当立足构筑从接受订单到面向供应商提出要货为止的供应系统。对于那些长期使用且补充库存的数量大、品种多价值较低的物资品种。应该重点采用建立供应商仓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商的相应运输成本,节约电网企业的库存成本,通过代储仓库收取仓储费用。其配送的级次能够设置到各级的电网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依据计划进行相应货物的入库以及保管,按照出货指令对货物进行拣选,依据不同客户进行分拣,选择高效率的运输系统完成发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包括接受订货的功能。如果有适当的库存,可以考虑进行接受订货以及配送等项工作。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3

1.1实现物理隔离的安全性

在智能电网的诸多安全方面中,物理安全非常重要,其内涵意义是指运营智能电网的系统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类硬件设施的安全性。其中最主要的有对硬件设备方面被物理非法性的入侵的防范、对无授权物理的访问的防止以及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构建机房等。其中,主要的硬件设施有,流量的智能统计器、各类测量的仪器以及各种类型的传感设施,在通信体系中各类网络应用设施、主机和数据存储的空间。

1.2网络的安全

网络安全需要智能电网应该具备高可靠性。当前智能网络的发展规模急剧膨胀,互联网电网体系逐步形成,复杂的电力系统的结构对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加强,但其脆弱的防线也成为重大的问题。尤其当前网络的环境复杂性增强,智能化的攻击手段防不胜防。个人用户的网络信息也不断受到威胁。智能的终端始终存在漏洞。

1.3数据的安全保障弱、备份能力低

当前尽管对数据的保护以及数据自身安全性的软件很多,但网络的复杂化使得风险市场存在。数据被破坏、被盗取,数据库被侵犯的现状依然存在。智能电网的数据对于整个国家电力系统的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必须制度化的、规范化的进行数据的安全措施,以改善当前的状况。

2解决智能电网安全的方案

2.1边界的安全防护

边界的安全防护着力于有效的的控制与监测该边界中进出的数据流。检测的有效机制是以网络入侵的检测为基础,在网络的边界进行检测与清除恶意的代码,并对网络进出的信息内容加以滤化。以此来真正实现过滤诸多协议的命令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网络的最大流量以及网络的连接数进行限制,提升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节约性。以会话的状态和信息为基础进行安全性分析,提升对不良信息的拒绝能力,以单位对允许或者拒绝信息对网内资源的访问进行决策。其中,实现这一功能最有效的软件即建设边界的防火墙。因而,必须明确的找出网络区域的安全边界,以此来在各个点设置防火墙。

2.2网络环境的安全保护

对于我国的电网公司而言,其网络点安全问题产生于各个单位的网点。这样网络的大环境下,必须进行安全的防护以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不断的发展。

2.2.1从结构上提高各网络设备的性能,提升其对电网业务的处理力度并始终存有大量的空间。这样,在智能电网面临高峰期的业务阶段时,线路和设备的设置能够满足其繁杂而大量的业务需求。

2.2.2安全的接入方面必须有效的控制安全的接入控制,运用当前最主要的协议类型,实现全网络的控制。对非注册的主机进行控制,使其无法对网络进行使用,有效的保护主机。实现资源的安全存储,避免外来信息的非法访问。

2.2.3安全的管理设备在网络的设备登录中,必须设置身份的验证,限制管理员的网络设备登陆地址。设置的口令必须要更强、更长、更复杂,同时定时进行变更。对同一用户进行连续登录实行失败次数记录,超过一定次数变进行锁定。

2.2.4对安全弱点进行扫描在智能电网内部网络中,进行漏洞的扫描系统设定,对网络系统、相关的设备以及数据资料库定期扫描,及时发现钱富裕系统中的漏洞,防范攻击。

3结束语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4

针对我国电力资源,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域,智能电网的运用实现脱离工业发展轨道,在通信分配上缺乏平衡,智能电网实际运用中,在其传送网络信息之时,由于当前智能电网缺乏统一标准及配置规则,导致无法确定定位网络通信中的信息路径,则可能会导致数据的包丢失。在智能电网之中,智能电网系统设备覆盖范围广泛,信息和通信体系类型不同,不能确保协调运作。对此,实现电网智能化,提供客户的大范围信息服务,有效解决电网信息通信关键问题。

二、优化当前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

1完善信息管理技术

在智能电网中,其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管理之中,主要是包括针对电网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针对电网信息的显示、管理,可以有效确保信息采集的高准确性。在管理中,可以通过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客观系统,提升智能电网管理者的分析决策,从而有效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同时,对于智能电网信息的显示方面,也应该要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以便能够及时满足对于各种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确保管理安全性。

2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

应用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身份验证,将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智能化的电网通信交融,确保电网通信安全,避免电网用户遭受安全问题。智能电网中,在其通信方,应构建专业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使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的监督管理网络通信安全;并且,针对智能电网通信中,构建智能化的网络防控体系,可以提早扫除智能电网的安全侵略,确保当前国家智能电网的运行安全。

3完善电网的标准体系

能够在智能电网中,利用无线技术,确立统一标准体系,传输电网信息。规划智能电网,首先,应该它根据智能电网信息的模块功能以及特点,细分国家电网的信息操作以及电网构成特征,将所得信息数据均用于智能电网的通信模块中,有效发挥电网智能化中的信息技术优势。

4优化电网智能通信模块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

以实际地理位置为背景的电力设备分布图,不仅能在设备管理上为用户增加设备空间位置的信息,而且通过实时信息能准确地反映配电网的实时工作状况。因此,GIS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数据组织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空间位置为参考的数据,地图是空间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空间位置通常是用空间实体与某中参数坐标系统的关系来表达。

各种地理空间实体,如居民区、街道、市政管线、电话亭、电力线路等,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一般抽象为点、线、面这3种最基本的实体,任何空间实体都可以用点、线、面,再加上说明和记号来表示。

这种空间数据的组织能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布置设备、线路,展示配电网的实际分布,采用层的概念组织图形和管理基础数据,自由分层,层次之间又可以灵活的自由组合。

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还有属性数据,既对图形相关要素的描述信息,如配电线路的长度、电缆型号、线路编号、额定电流、配变型号、编号、名称、安装位置、投运时间、检修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这些属性数据的用途为结合图形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提供具体信息。对已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录入和使用的部分属性数据,可通过共享途径直接获取,末录入的则必须在GIS中进行录入和编辑。

属性数据可存于任何关系型数据库中,如:SQLSERVER,SYBASE,ORACLE等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能管理具有地理属性的空间数据,所以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储。从数据的多用户、访问安全性以及数据操作的高效性来讲,这种储存形式力不从心。各大GIS公司相继推出这类产品。如:ESRI公司的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通过SDE把地理空间数据加到商业关系型数据库: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上,可以将地理数据存储到RDBMS中,ORACLE81SPATIAL使得ORACLE81数据库具有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二、配电网GIS的建立

目前开发配电网GIS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把GIS作为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平台,另一种是把GIS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与SCADA等其他系统共同完成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比较可行。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地区SCADA系统的功能已经完成,并且投入运行,作为新增加的GIS只要通过数据库的关联,就能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又能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性,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开发GIS子系统的工作量,免去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三、配电网自动化中GIS实现的功能及其特点

GIS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

3.1离线应用方面主要包括:

A.图形的操作:在以地理图为背景的配电网分布图上,可以分层显示变电站、线路、变压器、开关到电杆以及到用户的地理位置。由于这些图形均为矢量图,可完成无级放大、缩小和漫游,并且地理的比例尺及视野可以任意设定。

B:空间数据测量:测量两点、多点之间的距离和任意定义区域的面积。通过鼠标定位,既可得出该点的坐标,可完成配电线长度的测量,也可以统计供电区域的面积。

C:设备档案管理:管理所有的配电系统设备档案和用户档案,根据要求进行各种查询统计。主要根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系,进行双项查询。条件查询(从数据库查询图形,按设备的属性数据库查找设备地理位置,对典型设备可以进行查询、显示、列表、统计)和空间查询(从图形查询属性数据,在图形上对任意设备进行定点查询和多边形小区查询,并且显示、列表和统计)

D:设备检修管理:根据检修管理指标,自动地进行校核,自动列出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提醒工作人员安排设备检修工作,并提出设备检修计划。

E:用户报装辅助决策:通过直接在地图上部设报装用户位置,系统根据报装容量,电流强度等自动的搜索设定范围内(范围值可以在界面上灵活设置)满足要求的变压器,选择不同的变压器系统自动在图上画出最佳的架设路径,并给出具体的长度。

F:开操作票:把开操作票的任务放在GIS界面上完成,直观、简单地在地图上用鼠标电击选取操作对象,就能把操作对象的名称及其当前状态填入相应的操作票表单中,再在标准动作库及术语库中选择操作目标结果,就能方便、准确地开操作票。

G:模拟操作:可以做计划内停电检修前的预演。分为拉开关、停线段、停馈线等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操作自动搜寻停电范围,预演操作结果,确认后打印停电通知单。

3.2在线应用

在线方面应用主要包括:

A:反映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读取SCADA系统实时状态量,通过网络拓扑着色,反映配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对于模拟量,通过动态图层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对于事故,推出报警画面(含地理信息),显示故障停电的线路及停电区域,做出事故记录。

B:在线操作:在地理接线图上可直接对开关进行遥控,对设备进行各种挂牌和解牌操作。

C:负荷管理:根据地图上负荷控制点的位置,结合独立运行的负荷监控实时系统,以用户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基本数据为数据,实现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用图表方式显示结果。根据负荷点的地理分布及其各种实测数据,进行区域负荷密度分析,制定负荷专题图,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辅助电网规划。

D:停电管理:他是配网自动化中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打来的故障投诉电话弥补配电自动化信息采集的不足,根据用户停电投诉电话中故障地点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故障定位,确定隔离程序;并且分析故障停电的范围,排除可能的故障点顺序。根据维修队伍的当前位置,给出到达故障地点的最佳调度路径,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并隔离故障点,恢复供电。

E:与用户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接口:远方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向GIS传送用户地址、用户的名称以及用电负荷等信息,GIS可以显示抄表区域和区域的负荷情况,使数据更加直观。

四、系统的开发

应根据GIS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进行模块划分,由于GIS数据量大,维护工作比一般管理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面,根据供电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对GIS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对建立整个配网GIS来说,根据功能大致可分为3个自系统。

A:系统编辑,系统自维护,主要完成配电网图形的编辑和数据库的维护。

B:实时运行子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进行各种操作,并实时反映操作结果。

C:浏览,查询子系统,查看当前电网状况,完成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

随着平台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的应用越来越来深入,广泛。

参考文献: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6

1.1数据库服务的安装在医院计算机中心设立心电服务器,建立心电图数据管理库,安装数据库服务模块和存储管理器模块。

1.2实现信息交互利用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将原有心电检查设备及便携心电检查仪联网,并与医院HIS系统及门诊叫号系统联网,实现信息交互。

1.3数据采集包括门诊数据采集和床边数据采集,均从HIS获取患者一般信息,向HIS返回包含患者一般信息与心电信息的数据包。(1)门诊数据采集:门诊心电图室通过我院HIS系统直接获取待检查患者信息,对心电图待检患者进行分诊,通过心电工作站或心电图仪进行门诊患者的心电数据采集,并上传至HIS系统心电数据库。(2)床边数据采集:临床科室利用床边心电图仪或便携式心电图仪采集心电数据后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向HIS系统心电数据库传递床边心电数据。

1.4分配诊断工作站在心电图室设立心电图诊断中心,分配医生诊断工作站,负责集中处理所有接收到的(包括临床传输来的)心电数据,进行专业的心电图处理分析功能。

1.5安装临床Web浏览模块实现全院医生工作站的心电图网络浏览功能,可测量、打印、下载、分析等。

2应用体会

在使用过程中,在工作方法作比较,我们发现心电网络信息系统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发现及时,与开发商积极沟通,督促其不断改进,使我院对该系统的应用日臻完善,希望能为其他基层医院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1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应用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心电检查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我们发现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如下优势:(1)安全易用性:心电数据可以永久存储于医院HIS系统硬盘中,释放了科室电脑终端的硬盘储存,加快了终端运行速度,提高了门诊心电检查速度。(2)系统化和数据共享:医疗行业信息时代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医疗资源的共享,心电网络信息系统集中存储了全部的心电检查数据,提供所有心电数据的网络。大容量的服务器存储了大量患者的病历,可随时检索,回放统计,直接得到的原始数据方便将患者的多次心电图检查进行对比,满足了医生日益重视的连续分析对比的要求,提高了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还可用于网络会诊及学术交流。(3)优化了诊疗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取消了住院患者外出检查环节,住院患者直接由住院部医护人员做床旁心电图,减少了患者的二次移动,尤其是确保了外伤患者和危重患者的安全,无形中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由于节省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和医务人员的“陪查时间”,完善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诊疗效率。(4)提高了心脏疾病的诊断效率:由于心脏疾病发病时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失去了宝贵的早期诊断救治时间,导致疾病进入晚期,甚至当场发生心脏猝死,给社会和个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0]。心电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床旁数据采集,可随时捕捉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异常心电图的发生规律,而医生精准、快速诊断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5)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检查效率: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具有申请、登记/预约、检查、报告及打印输出、归档、查询统计、科室管理等业务处理与流程管理功能,这样可以减少医生进行日常工作量。而且,临床医生可以快速从数据库服务器中得到患者图文一体的心电诊断报告,及时做出诊断,无需人工传递报告,从而极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了整个医院的运转效率。(6)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提高,不仅要求治病,而且希望医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单一的治好病已不能满足需求。心电网络信息系统正是以随时心电数据采集,心电图快速传输,后台医生精准诊断,专业诊断快速回复,快速报告,为患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大大的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7)降低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使用大量热敏打印纸,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实现网络共享,采用普通A4打印纸进行打印,大大节约了成本,每年可节约耗材成本60%~80%。

2.2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应用不足之处伴随医院数字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心电网络信息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现有的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存在如下的不足之处:(1)心电工作站的分析数据窗口的数据字号过小,难于辨认,给工作人员造成不便;测量数据只能显示软件自动测量值,不能人工更改,造成测量数据显示不准确,妨碍工作人员做出正确的诊断;保存、读取速度较慢,进入分析页面的操作过多,影响检查速度;软件操作页面不能以页面形式出现,采集数据时不能进行其他操作,影响工作效率;诊断报告不能用鼠标复制、更改,影响操作的灵活性。(2)手持式便携心电检查仪的无线信号较差[10],完成床旁心电图后必须在无线信号强的地方,才能传输患者心电图信息,而微型笔记本电脑式便携心电检查仪接收、传送无线信号的功能较好,故本院采用后者;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图像变异失真情况时有发生。我院原有心电图仪采集的心电数据不能用无线网络传输,只能用有线网络传输,操作步骤较繁琐,限制了其应用。将上述缺点及时反馈给软件公司,要求其改进,现上述问题已基本解决,对今后兄弟医院的应用会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3)医生已经习惯于查看纸质心电图,而新的工作模式是需将做完的心电图先上传到网络再回看,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医生不能第一时间拿到纸质心电图,进行查看,部分老医生对这一模式不习惯,操作不够熟练,认为浪费时间,难以接受。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影视文化 网络影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0

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影视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参与者。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9年底,25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3.84亿)的50.7%,18—25岁的网民又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59.4%,这其中,大学生网民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相比中小学生网络使用上娱乐应用(包括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突出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活跃程度更显著[1]。另据艺恩咨询公司的《2008-2009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和蒲剑先生的《2010年三四月份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调查分析》[3]显示,20—30岁为主流观众集中的年龄段,占据观众的四到五成,而大学本科学历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影视评论的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介入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这一文化行为的深入了解无疑有助于对网络影视评论传播效应的认识,也是制定措施促进网络影视评论及影视文化健康发展的依据。

下文基于2012年四五月间面向五省六所大学[4]610名本科生课堂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受访者遍及大一到大四,出生年份从1988年到1994年,以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为主体。专业分布涉及理工类、文科类、影视动画类。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占据59.4%。受访者分为两组,306人接受“关于网络电影评论的调查”,304人接受“关于网络电视剧评论的调查”。两组问卷除了关键词“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外,其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一、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频率和渠道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的接触是相当频繁的,观看数量也是可观的。在高考压力减除、校园文化影响、生活自主能力提高、网络片源丰富、观看方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影电视剧欣赏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从电影组的情况来看,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不少影视专业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看电影。观片量的多少明显与专业有关,普通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73%的人估算自己的看片频率在“每月1-3部”或“每周1部”的水平。而戏文、摄影、编导等影视专业学生则较少人低于“每周1部”的数量,相反,每周看片2、3部的很普遍。这样的分布当然与专业热情和兴趣有关系,也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关系。电视剧组的分布规律大体相似,每年看1到2部的情况最多,占据三成。年观看量低于1部的超过8%。

当被要求对几种看电影或电视剧的途径“按照自己常用到不常用的顺序进行排列”时,80%左右的学生将“通过网络(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观看”的方式排在第一位。这其中电影组中有23.1%的人除了网络渠道以外,不考虑其它的电影观看途径。这组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有学生明确表达只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视听享受指数又高的影片才值得进影院观看。排除网络这个首选渠道以后,学生们才会主要选择电影院或电视。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和下载资源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远比电影院和电视都要数量多且品种多的影视剧产品。通过网络的途径,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国影视剧。

网络成为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首选渠道和主要渠道,这大大激发网络影视评论的活跃和繁荣。尽管上网观看电影电视剧免费而便捷,但大学生也要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计算,做准确的看片选择。再说大量作品的存在也使选择成为必须。于是,通过一目了然的分数,或者通过三言两语的简评或精密细致的长篇文章的评价、评论对备选作品做一个看前的评估成为网络影视观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伴随行为。这一伴随行为在看片后又可能延续到参与打分、回复评论、发表评论等构成的交流环节和深度欣赏环节。所以,影视剧播映和观看渠道的网络化是催生网络影视评论在各类网站上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信息的获取习惯

当代大学生搜寻、观看、收藏电影电视剧的诸种活动都依赖于网络,围绕着电脑。网络舆论对他们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左右着他们的看片选择和观片后的影片评价。而他们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的活动不仅仅满足于影视文化介入的需要,还往往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本次调查围绕电影电视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读取上的偏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

首先,表7、表8、表9呈现“国内网站”和“朋友告之”是电影电视剧信息最主要的两大来源,50%以上的信息不是来自朋友,就是来自国内网站,而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可能也是通过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网络工具的。排在“网络”和“朋友”之后的信息来源是电视和电影专业杂志。中央台和省级台播出的一些权威的娱乐新闻报道节目成为学生们通过电视获取电影信息和电视剧信息的重要平台。另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影专业杂志是《看电影》,而他们对电视杂志的接触相对少。

疲软多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从2005年开始强劲上升,电影重回大众文化的焦点位置。与此同时国内外电视剧佳作迭出引发一次次轰动全国的观看热潮。电影电视剧版面成为各种门户网站的标准配置。2007年以来,视频网站和网络视频播放器及搜索引擎的迅猛发展又让它们成为影视文化培育的新基地。影视信息在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影视专业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不同性质不同应用功能的网站和视频播放器等工具平台上广泛存在。

表10数据显示无论电影组或电视剧组,最大比例受访人群的影视信息获取主要依赖风行、迅雷这一类观看工具和下载工具,数据都在三成左右。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影视信息获取的最主要动机是看片指导。表10的数据还显示时光网和豆瓣网对电影爱好者有较强的聚合作用,而对电视剧迷的聚合作用就差得多,尽管在这两个网站上也有电视剧的信息,但显然它们在电影信息上的权威性压过电视剧方面。反过来说,专业电视网站的建设赶不上专业电影网站,相应的,影评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远远超过电视剧评论。有23.5%的人不在网上查阅电视剧信息,远多过电影组的6.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超过电视剧,而对电影的重视程度也大过电视剧。表11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就信息内容偏好的前两项分布,电影组和电视剧组大致相似,而关心电影制作细节、评论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人数比例则明显高过电视剧这一组。同样,表12中,专家老师和网络影评人的意见在电影信息传达中的威信明显高过电视剧信息传达。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在大学生的眼里电视剧更趋向娱乐性,而电影更趋向严肃的艺术性。

三、大学生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接触

在了解观影习惯和影视信息获取习惯后,问卷进入对影视评论活动接触情况的调查。针对“你会去查看网上的电影评论(包括长评、短评)”的调查,41.2%的大学生回答“经常查看”,只有8.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看”,剩下一半多的人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太经常看”(29.7%)和“看过几次”(20.3%)的情况中。大学生对电视剧评论的接触总的来说明显少于电影评论。

关于查看影评的时间,17.8%的学生选择看电影前查看,40.9%的学生在看完电影以后查看,41.3%的学生则是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看。这与他们查看影评的原因或目的密切相关。4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查看影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可看的电影”。可见,来自媒体娱乐频道、网民博客,以及视频网站和下载网站的打分、短评和评论文章给大学生提供了主要的电影观影指导。另外,有33.2%的大学生表示查看影评是因为“没看懂电影”,想寻求解答。同时有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学习目的”。这些回答解释了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阅影评,而不仅仅是在看片前或看片后。比较而言,只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娱乐信息的关心”,以及28.5%的学生承认查看影评出于“对特定明星或导演的关心”,对应的,有23.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可见,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影评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至少在他们的自我认定中,查阅影评的学习目的重于娱乐目的。

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5],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针对“你是否写影评文章(几百字的或者更长的)”的调查,只有4.3%的受访者回答自己是“经常写”的,超过三成的人在这个博客广兴,几乎人人都可方便发表电影意见的时代依然是“从来没写过”影评,表示“偶尔写”和“写过一两次”的人数也都在三成上下,差距不是很大。与之相对比的是,24.4%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网站上给电影打分”。当被问及“网站上的电影打分会影响你是否观看此片的决定吗”,参与打分的学生中有59.2%的人表示“会有影响”,另外40.8%的人认为不影响他们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影片网络得分的影响不仅指向大学生的网络收看,也同样指向他们在影院的选择。

四、总结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1.电影电视剧观看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网络是他们首选的也是最主要的看片渠道。网络的便捷和免费使他们保持较高的看片频率。这是网络影视评论活跃的前提。高频率的网络影视观看激发网络影视评论向常态化、多形态化发展。

2.网络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影视信息、影视舆论传受渠道,这是网络影视评论兴盛不衰的必要条件。60-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影视剧信息首先来自国内网站。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特点也反应在大学生在信息接受上普遍比较看重“普通网友”的意见,专家和老师的权威性趋弱。

3.影视信息查询、影视评价或评论的参与是大学生影视观看的必然伴随行为,也是看片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从看片前到看片后的全过程。大学生查看影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习和认知的需要,可见优质的影视评论文章对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和影视修养的重要性。

4.大学生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不仅仅满足于对影视文化的介入,也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信息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关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演员的信息仍然是除了新片上映信息之外他们最关注的信息。相对而言,电影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高于电视剧信息。

5.网络提供了方便的电影评价工具。网络打分、影评等网络评价机制也在切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影视观看。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

此文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网络影视评论发展对策研究” (GD10092)的成果之一

注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见CNNIC官网。

[2] 见网页

[3] 见《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4] 受访学校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

[5]以打分的方式表达看片者对电影的评价,这在如今的网络上差不多是一种通行的评价方式,广泛出现于视频网站、影视资源搜索或下载网站、电影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大型门户网站的影视页面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十分制”。

作者简介

唐佳琳,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柴志明,男,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员。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电网信息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2015)12-0060-02

作者简介:徐会波(1975-),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应用

1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概要

计算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典型代表。计算机技术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其中电子信息技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一项技术,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应用较多、需求大。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而网络技术又涵盖了两种主要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从信息的角度来分类,网络技术可分成三种技术,第一种是信息存储技术、第二种是信息处理技术、第三种是信息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被用到社会各行业中,为经济发展也为社会进步起到了极深的推动作用。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致力于该技术的配套及产品应用研发,同时也促使电子信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研发出更优质的产品,才能在行业中立足,这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满足有较大的好处。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数量需求量增大、要求也更高。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理和应用

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该技术把网络与通信以合理的方式融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计算机领域。而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依赖也日益加深。通常,信息传输发生于不同设备间,而传输过程都依赖于网络技术。资源共享中,TCP/IP是重要的技术协议。TCP/IP的根本作用是:对参与网络的设备提出要求,凡是达到要求的设备才能接入网络,不能达到要求则不能接入网络。通常,在TCP/IP协议的要求下,设备必须经过3次对接才能正常接入到网络中。此外,技术协议还存在于不同的网络层级之间。在每个网络层级中都有不同的技术规定和要求,设备也要满足每个网络层级的要求才可以正常接入到网络中。目标文件在实际传输中,需要提前进行分解,拆解后,整个文件的数据包便被分成一个个小的数据包。这样做的好处是:传输速率能得到大大提升,传输准确性也有较高的保证。信息理论与通信理论的关系密不可分。通常,通信理论需要经过信息理论的检验和指导,才能确定其是否合理。而在检验过程中,信息理论能及时将通信理论中暴露的不足指出来,促进通信理论的改进。在所有的通信技术中,编码技术是极其核心的一项技术。该技术需要同时依托于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

在目前的数学领域中,代码形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种代码都能用于通信系统中。只有能够被通信系统正常识别的代码才能用于通信技术中。而编码用于通信系统后通常由两类形式构成,第一种是信道、第二种是信源。调制理论是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理论知识。调制理论可以根据频谱结构来划分,具体分成非线性理论及线性理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根本差异在于:信号存在频谱结构,两种理论在运用中,一种会改变频谱结构,另一种则不会改变频谱结构。在非线性理论和线性理论的运用中,前者与后者相比,前者需要较宽的频带。传输过程中,接收端会进行检测,把接收来的信号进行判断,并把其中的调制信号进行还原处理。要想深入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必须要对上述原理有较深的认识,在对通信系统、通信技术和编码技术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软件知识及硬件知识,对通信系统进行研发及设计。

3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安全

(1)安全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网络信息层出不穷。有的信息属于普通信息,社会大众都可以浏览。而有的信息则是商业信息,商业信息牵涉到公司企业的机密问题,和公司企业的运营有极大关联。一旦重大商业信息被披露,公司企业有可能被同行攻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被当下的公司和企业所重视。网络信息所暴露的安全问题有:信息窃取,信息篡改,信息破坏。而这种信息安全问题的造成者通常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恶作剧者,这种人往往以恶作剧为主要目的,或者为了显示自身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水平,从而故意攻击对方的网站,或者以其它方式搜集公司企业的商业信息,并对外公开,导致公司企业利益受损。第二种是商业间谍,这种人可能是同行业的企业私下聘请黑客,让黑客帮忙攻击同行企业的网站,并从中获取商业机密,从而在竞争中占据强势地位。但无论是哪种安全问题,都无疑说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