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影视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14

影视教育论文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影视教育;文化冲突;审美认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

[1] [2] [3] 

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影视文化 高校 素质教育

20世纪发展起来的影视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社会的影视文化水平,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影视文化,具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从影视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各类学校理应承担重要的责任。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认识以影视文化为主体的视听文化的普及给人类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受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重大变化,应将优秀影视文化教育做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相应的地位。

一、影视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文化这一概念,最先是由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格的发展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泰勒指出:文化(cu ltu re)“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性。”后来,人们逐渐把文化引申为泛指人类一切脑力和体力活动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文明,以及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改造活动看作是人类(“人间的”)一切文明和文化的基础。因此,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包括改造自身的各种活动现象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总和;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形态、形式和成果,如各种知识、语言、哲学、科学、艺术、道德、法律等。

影视文化以其卓越的表现和传播手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社会文化的比重和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影视文化因其受众面广、能够影响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因而大大改变和提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和扩展了文化的渗透能力和参照系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家、民族和语言的界限,形成了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我所说的优秀影视文化是指健康积极向上的、符合艺术规律和人类评判标准的影视文化。

以优秀电影、电视作品为载体和媒介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质和无与伦比的优势。具体为:

1、视听直觉性。影视文化以其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活、记录事态、传播信息,让观众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当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时,就以其真实的直观吸引了观众。

2、式样、内容具有兼容性。首先,电影电视兼容了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身的形态之中,使其在运动的影像中得到了更突出的发挥。比如,影视中的人物对话、独白和画外音,通过与画面和表演的有机配合,就大大增强了它的表现性。其次,影视包括了多种式样。比如,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故事片、科技片、系列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为各类形态的文化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表现天地。话剧戏曲、相声杂技、知识竞赛、问题辩论、时装表演、体育实况等都可以汇聚于银屏,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影视文化的兼容性使它成为拥有综合性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的文化载体。

3、文化传播的迅捷性。如果说,过去的电影新闻时常是姗姗来迟,不足为新的话,那么,今天影视文化传播的及时性、迅捷性、同步性,就是任何文化媒介不可比拟的了。

4、介入的广泛性。在今天,电视已经介入到世界的多数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总得来看,优秀影视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优秀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如果深入探究优秀影视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我们会发现:影视文化正是“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的素质教育途径之一。

1、影视文化中的美学元素是高校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别强调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影视文化方面的教育应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影视美育所要培养的正是大学生能够深入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体味与洞悉创作者之诗心,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涵养德性的目的。美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影视文化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学科,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抓。

2、电影电视可以启迪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其美学价值和工具价值之外的又一大功能,对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影视艺术恰恰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影视创作的艺术追求来说,个性与独创性是每个艺术家孜孜以求的东西。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新。影视艺术也为创新精神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从影视创作的思维方式来说,影视艺术是最能激发灵感与想象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影视制作与鉴赏作为必修课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能力呢?这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梦想可以生出翅膀,灵性可以自由飞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声、光、形、影组合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便捷途径,在此基础上学习影视制作和欣赏影视作品,将有效地激发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使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影视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影视艺术往往借助影像的视听直觉,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善美的褒扬和假恶丑的针砭,或启迪智慧,或升华思想,或陶冶性情,产生道德教化作用。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电影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文化接受窗口。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影视文化接受欣赏的引导培养,就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证明,如果不对大学生开一定的影视艺术课程,或者有计划地开一些讲座,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予以讲解,是不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对影视文化欣赏的现状和未来的。而艺术化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往往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电视也是这样,今天的世界杯预选赛直播,大学生们围坐在电视机前,对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那一份 焦急、期盼,就是爱国主义情怀的直接体现。

因此,优秀的、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用优秀影视文化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措施

1、建立健全“优秀影视文化进校园”组织、领导与协调机构。建议成立由高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德育教师及学生干部组成校院系三级“优秀影视文化进校园”工作、组织、协调机构,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2、建设优秀影片资源库。确定专人负责优秀影片及其它相关资料的采集,储存以多种形式承载的优秀影片、相关图书资料(电影剧本、同名小说、影评文章等)和电影教育研究文献,各种资源尤其是优秀影片按内容或风格分类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接入校园网,库存资源同时以其它形式对外借阅。

3、在学生中成立影视文化协会,办好周末电影会,针对一定时期、一定人群、一定事件选取合适的优秀影片在周末放映,各院系亦可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有计划地放映影片: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影视评论活动的引导,应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影视评论队伍,编辑出版影评刊物,通过影视评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4、大力发挥校园网的应有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通过校园网观看库存优秀影片的条件,另一方面为学生推荐好的电影电视网站,推荐、影评文章和观后感。建议高校在红色网站建设中,建好电影电视栏目。

5、建立导向和信息反馈机制。利用宣传栏、板报、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工具,通过影片介绍、影评、征文、播放优秀电影电视歌曲和音乐以及经典对白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优秀影片和电视剧的兴趣和欣赏角度,帮助其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同时,亦可借此了解学生们对优秀影片和电视剧的反应,对影片的德育效能进行测评,并为更好地使用影片提供参考。此外,还可搜集学生们喜爱的影片信息,不断丰富、充实影片资源库。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影视文化;大学德育课;爱国主义;健康人格;人文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闻体制的改革和传媒产业化的大力推进,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大学生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比较深切地将影视文化作为了最易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影视教育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影视文化是综合性文化,对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阶层大众的心态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影响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为此,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影视资源,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充分利用影视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大学德育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点。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有着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思想内涵,是促进大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列宁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他还说:“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人心,从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结合教学内容,让他们观看富含思想性的影视作品,教师再在课堂上作画龙点睛的引导,这样便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观看《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证》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可以强烈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些优秀影视片,特别是一些表现著名科学家和伟大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都真实地再现了这些伟大人物成就事业的辉煌历程,揭示出他们超出常人的精神境界和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例如美国人物传记片《居里夫人》中的居里夫人以科学救国的坚定信念,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潜心进行镭的提炼和应用研究,终于以其光辉的业绩完成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赏析影片,不难理解,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强烈动机是居里夫人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又如影片《李四光》中的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决心振兴祖国的地质事业,虽“历经磨难而痴心不改”,提出了新地质力学理论,并由此发现大庆、胜利、东港等大油田,彻底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谬论”,攀登上了地质事业的光辉顶点。通过赏析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明确认识到,只有确立远大的个人目标,并将目标与祖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情感。

二、积极挖掘影视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在影视文化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以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影视文化,融会了不同历史、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影视精品,通过一幕幕历史事件,一个个真实故事,昭示着华夏儿女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阐发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道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大夫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需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雷锋》中的雷锋服从革命需要,“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刻苦钻研业务,出色完成工作,体现着高尚的文明素质修养;《焦裕禄》中的焦裕禄为了灾荒年人民生活的需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离开雷锋的日子》中乔安山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坚持维护社会公德,不为名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反遭诬陷,为捍卫雷锋精神英勇斗争。这类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高大形象,都极易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及经验产生共鸣,使之在“知”的反复提高和“行”的反复训练中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又如《背起爸爸上学》中石娃不向命运低头,不向贫困和困难屈服,以纯朴的孝心和勤劳的双手经受生活的考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这一类影视片,就可加深体验,给予学生多种层次的家庭伦理亲情教育,从而丰富学生的伦理亲情,在回报亲情中获得亲情享受,进而培养其具有更广博的仁爱之心,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如《和平年代》中秦子雄的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生死抉择》中李高成的刚直不阿、胸怀坦诚、疾恶如仇;《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不离弃、不放弃、不抛弃;《亮剑》中李云龙“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的“亮剑”精神;《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们的乐观坚定、用歌声迎着困苦、饥寒、伤病、死亡的挑战等等。这些影视作品的选材及内容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活生生的宝贵资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品格。另外,很多影视作品鞭挞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不正之风,赞扬为国家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可予大学生以精神动力,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鉴赏影视文化的兴趣,提高人文素质

影视艺术往往借助影像的视听直觉,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善美的褒扬和假恶丑的针砭,或启迪智慧,或升华思想,或陶冶性情,产生道德教化作用。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影视文化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文化接受窗口。因此,优秀的、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除了政治理论课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内容,这给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盲区。影视文化作为人类新兴的综合性、高科技的文化载体,它是建立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等艺术品种的交叉点上的综合性艺术。同时,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又融入了哲学、文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内容。这样一门直观化的艺术,对于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既是提高其艺术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其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大学生鉴赏影视文化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4

首先,韩国影视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因子,对于学子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作用和意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有41.1%的人认为韩国影视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22.4%的人则认为韩国影视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只有近35%左右的学生群体认为韩国影视文化无助于他们的审美能力提升[8](P24)。尤其是《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大长今》等家庭伦理剧,其所提倡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行为准则,使很多学子们能看到了相互关爱、孝敬父母等儒家礼仪规范和道德理念。可以说,这种文化的亲和感,是我们许多学子醉心于韩剧文化的最大原因所在。不仅如此,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看到,有许多学子甚至为了看韩国影视,不惜重金去学习韩语。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由于东亚文化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韩国影视以《大长今》《明成皇后》《商道》等影视作品为代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回归到中国,它所经历的文化循环“漂移”和百年文化“寻亲”经过现代传媒技术的整合,得到中国学子群体的普遍认同。而令人汗颜的却是,我们的影视作品在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娱乐至死”的文化效应被无限放大的时刻,各种庸俗和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则充斥于媒体受众群体中。难怪出于青春期可塑的学子们在一遍遍咒骂“烂片”的失望中,转而沉迷于韩国影视作品不能自拔。此外,以《我的野蛮女友》《蓝色生死恋》《孤胆特工》《老男孩》等为代表的影视作品,所传递出家庭情感的民族视野,正是处在憧憬爱情和事业的青春期学子心中最为渴望和亟待的“家园”情结所在。正是基于此,笔者以为,韩国影视作品中所特有的人性和文化的亲和力,使其在具体的文化传播中得到了中国广大受众的青睐。

其次,韩国影视作品中的社会问题自觉意识,更能诱发青年学子和受众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韩国导演黄赫曾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我们被世界改变。”正是这种文化追求,使得韩国影视作品不但对现实问题深切关注,还表达出草根社会的原生状态。比如《不可饶恕》则是通过一桩惨烈的谋杀案,揭露出人性的恶与善,法律正义与现实困惑;《熔炉》以光州聋哑障碍人学校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引发出了人们对残疾人教育的关注和反思;《杀人回忆》以1986-1991年期间发生在韩国华城市的连环杀人案件,能促发人们对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命关怀,以及对产生社会阴暗角落原因的深刻反省;《生死谍变》所突出意识形态下的情仇爱恨,使得人们在惋惜中,更能深入反思特殊历史社会环境的人性悲剧。加之,韩国影视作品一向又以制作精巧,形象俊美,服饰靓丽,情节曲折而著称,而这种“集束”文化经济的影视文化效应,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青年学子的人生奋斗激情和意愿。

尽管韩国影视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韩国影视作品中的负面因子也不少。其中一些所谓励志的青春剧和偶像剧,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社会现实环境,容易造成青少年学子不切实际的行为和想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于影视文化效应的需要,韩国影视作品中存在着许多虚幻和浮夸的不良因素,将会对我们的青年学子产生许多不良的文化效应。以韩国的偶像剧为例,这些影视作品大多数离不开高富帅的俊男靓女和一掷千金的豪门作背景。比如《哈佛爱情故事》《浪漫满屋》《皇太子的初恋》《守护老板》《秘密花园》等影视作品,其所渲染的裸的“感性消费”,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不少人间悲剧。特别是对于处于风华正茂、可塑性强的高校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校园环境中,他们极易接受这些“集束”经济文化效应包装起来的行为和理念。韩国世宗大学的金京昱教授在评价韩国影视作品时曾说:韩国影视作品“那些在历史创作中饱受痛苦的主人公,面对死亡,经历前所未有的悲剧。即便如此,这类作品并没有直面历史的伤痛和旧时代的黑暗。取而代之的是幻想和怀旧、新派通俗派剧和感伤主义和退行的情绪”。比如最近热映的《鸣梁海战》就有过分夸大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在其中,而忽视了真实的历史原貌;以《咖啡》《明成皇后》等为代表的韩国影视剧,则具有扭曲史实,美化傀儡帝后的正义号召力量,充满了一股虚无缥缈的自我满足感倾向。这一切当然与韩国影视产业文化上的独立和文化输出的独特发展思路,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一切假如为我们的广大受众所接受,那么其后果将不言而喻。我们的青年学子不仅会因此迷失人生发展的合理目标设计和判断,还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严重的隔膜感。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①。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该课程涵盖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出发,都能挖掘到课程思政的有益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在讲授影视史时,可以“以史为鉴”,致力于国情教育与主流价值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创作的目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以此为指导,教师可以从影视史中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例如,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二者都是电影创作者反抗文化压迫、立足社会现实的艺术尝试的结论,并引申至20世纪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抗日救国使命意识的“左翼电影运动”。从这些电影史流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讨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端正创作目的,认识历史使命。在影视理论的视听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从视听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先进人物,可以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在影视创作方法论部分,可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影视,从认识“中国好故事”出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沉浮历程,探索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说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③。再论及《大闹天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核心便是运用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到90年代中国动画遭受日漫冲击和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回归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影视艺术角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指引学生深刻体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三、聚焦时事热点,把握德育时机

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关注时事。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时事热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语言的案例。在主旋律节目形式多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创作的底线原则与价值坚守,用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用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选题策划,鼓励学生用影视作品展现家乡大美风貌,培养协作精神。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网络视听作品。在新形势的媒体环境中,课程思政改革除了要加强课堂建设,还需强化网络教育建设,拓宽育人阵地。

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④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承担着立足时代、贴近民生、关切现实、创新创造、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加强课堂育人的同时,建设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时空的全面育人体系势在必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开通社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展览,致力于新闻纪实与创意内容的生产,强调产品思维与交互设计,践行当代传媒人的初心与使命。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6

 

影视艺术教育大致包括影视业教育,相近专业教育与普及型人文素质教育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当然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明确影视艺术教育的艺术、人文定位

 

在影视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影视教育的发展着力点在于艺术教育。通过影视教育和影视行业的并行发展和探索,摸索影视艺术这门新兴艺术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并通过影视教育推动影视行业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经验、研究成果和资源也逐渐成为影视行业创新的动力和根源。影视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也逐渐逮立起多层次的培养机制和体系。国内较多的高校设置r影视艺术专业,其至一些t点院校具有了影视艺术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向。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影视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国家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影视媒介也逐渐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具有了多维文化意义。与之相应,新肚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也随之被寄予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影视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型向知识和人文融合型转轨。

 

影视艺术教学需要吸收文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元素和拃分,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打下厚t、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备日后从事影视行业的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但是,这并非忽略影视艺术专业性的“人文教育”。在强调“人文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影视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以“人文素养”为依托,培养“'专多能”的影视人才,培养出既有自身独特专长又能以充分的素养灵活应对和适应未来影视行业的影视人才。同时,“人文素养”的储备又有助干学生在从事影视创新活动中自身潜能的激活。如一些在高校本科专业原本学习新闻、播音主持或是美术、戏剧的同学,在考取研究生时转型进人导演.影视创作等专业,综合性的“人文”教W延伸了他们的学业领域,使他们成功跨入非专业领域,由于其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背麸,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就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二、专业进阶影视教育和通识影视教育相结合

 

在影视艺术教育上,影视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拥有一套成熟的影视教育学科模式和教学内容设计,无疑是我们最好的参照和借鉴对象。美国理论家阿瑟艾芙兰认为,“拥有一个有机的知识主体,各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个对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思想有着共识的学者群体”m,对于一个学科的成立和发展至关1要。依此理念,美国的影视教ff基本集中在综合大学。“在美国113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影视教育机构中,有87所综合大学,为美国影视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在学者群体培植方面立下了卓卓功勋。

 

美国的影视教育主要由专业影视教育与非专业影视教育两部分组成,体现出了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涉及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致力干为学生提供宽广、体系化的学科知识背S,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设置上,有新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水平和难度的课程以及--些核心的专业课程。如纽约大学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影视摄像和影视批评。

 

而通识课是作为坚实的知识背景体系,以期学生通过相关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专业上的深入学习和进修。如美国综合性的大学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课程就包括编剧,历史与批评、核心技术与核心制作等较为成熟完善的学科教学内容。影视历史与批评内容板块,开设了作常丰富的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等课程,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而且美国综合大学在影视理论课程的逮设上还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课程设置,着力于推动影视学科中的个体——“知识主体”的确立与发展。

 

以影视教育最为成熟的美国综合大学为例,除了《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之外,影视艺术人文学科课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影视教育在运作过程中有两大功能:-是服务f经济,二是作为艺术学科体系的支流进行自身发展。”影视艺术各种素养课程为非影视专业学生提供f很好的知识补充的作用。如哈佛大学所追求的,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牛.陆康发展的良好的艺术理解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美国综合大学敁常见的教育培养模式是辅修制与双学位制,旨在促进学生从事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增加以后就业的机会。但学校无论对千辅修或是双学位,都有严格的学分规定和成绩要求,教乍管理非常严格。

 

三.加强影视实践训练

 

在影视艺术教育中,专业实践的训练十分重要。美国的许多开设影视课程的综合大学对亍实找内容十分重视,除影视知识、素养类的课程之外十分重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摄影和影像等实践、操作性课程是美国综合大学的核心课程。而且美国许多高校对于专业实践有相当细致的要求和极为严格的规定,没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不能毕业。

 

如纽约大学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要有8小时的实验时间,并在毕业时要开办毕业作品展览,检验学生本科所学专业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南加州大学极为重视要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自组影视制作团队,独立承担和负责其中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美国高校还会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实习机会,尽快让学生与社会、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接轨。

 

四、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有效合作

 

就影视艺术本身来说,这门新兴学科,除了有丰富的艺术性、学术性以外,也有着很强的产业性、实践性。影视艺术和影视教育的发展,不能忽视发展影视产业、和影视产业合作的重要性。二者的有益交叉、合作有着双赢、相得益彰的促进效果。影视产业为影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动力,影视艺术教育为影视产业提升厚重的人文内涵。在近30年的影视艺术发展进程中,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探索出了较多的合作途径与方法:包括其中较为主要的,如以影视教育为主,以影视产业为辅。居于北京、上海、南京、四川的一些重点高校,除了发展影视理论课程教育,也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些影视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另一种是以影视产业为主,以影视教育为辅。主要集中于电视台、民营的影视公司为了发展影视产业的目的,投入大量精力对影视人才进行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髙校的影视教育和专业性、目的性很强的影视公司、电视台的合作不断体现在共同承担影视艺术发展方面的研究课题,共同策划、创作影视类各种节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互动。

 

五、探索卓有成效的影视教育培养规律

 

中国影视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目前,全国有成千上百所高校都开设了影视艺术教育课程。当然对于影视教育不能只贪规模、数量,成效、质量和规模的结合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如何办出具有我国自身特色和影响力的影视教育是重中之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形象亟需从“规模至上”向“以质取胜”扭转。正如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所说,“全球化使不同思想交流、不同文化融合的机会加倍,从而孕育了多样性。如果强迫一致性或同质化,没有一项全球化运动可以持久。”[3]对于影视教育也是如此,影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特质的影视人才,方能提髙我国影视教育的品牌形象和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在影视教育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1.明确影视人才培养特点

 

影视人才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门类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影视类人才是两种专业、学科的复合体,兼具传媒型和艺术型的特质。影视人才既要熟悉传媒艺术创作流程,洞察传播规律和社会接受心理,又是艺术人才,要具有创作和创新能力。

 

2.更新和完善影视教育观念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已在大范围、深层次的方面上铺展开来,如果单纯站在艺术学科的角度和局限来考量和通观高校的影视教育是不充分的。除了一些重点影视高校的极具专业化的影视教育学科特色,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在一般艺术学科范畴上展示和体现影视教育传播特点。目前我国应从影视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学科,构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作为依托的中国髙校影视传播教育整体学科框架。如许多学者和研究者指出的不仅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影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可以积聚和动员更多的师资力量从事这一重要的教育工程,使影视教育的人力资源得以更合理的开发与配置,从而作用于学科发展。”

 

3.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所谓的“网生代”,他们对电影、电视等视听艺术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强烈的观赏兴趣。与传统的美育课程相比,影视美育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影视美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影视艺术是一种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塑造一系列故事来再现生活、表现情感的视听艺术。实践证明,影视艺术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其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就是一部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作品,片中既有紧张激烈的打斗场面,又有意蕴深厚的视觉画面。在影片中,张艺谋非常注重运用色彩来造型和表意,让观众体悟视觉画面的深层次内涵。具体言之,电影《英雄》的叙事主要是通过色彩来控制和完成的,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和黑色代表着不一样的情感和叙事功能。学生通过对电影《英雄》的学习,不仅理解了电影中色彩的造型和表意功能,还提升了自身的视觉文化素养。第二,与其他艺术相比,影视艺术具有视像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高校美育的教学效果。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直观的、通俗的内容满足广大受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美育实现普及推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固有的高校美育模式中,大部分艺术门类课程“只强调艺术美却忽略非艺术美,艺术技法教育过于强制性,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创伤”。[2]然而,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在自由的心境下,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例如,《极限挑战》本身是一档娱乐节目,但导演在第5季中增加了一个“长江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话题,不仅展现了沿途各个城市的“文化之美、建设之美、生态之美”,也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美”的真谛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三,影视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视觉认知力是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人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对不可见世界的觉察和把握”。[3]如今,随着电影、电视、广告、动漫、短视频等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以影视艺术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通过对具体影视文本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社会,进而梳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战狼2》,不仅获得了50多亿的超高票房,其所彰显的爱国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二、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影视美育工作主要通过开设影视类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的模式来实施。由于此类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校影视美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影视美育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在视觉文化的强劲推动下,不少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具体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中国电影史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以影片赏析为主,少量课程涉及电影理论、电影史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学校学科专业的不同,各学校学科对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影视传媒类的学校和专业比较注重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意义,而其他类型的高校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总之,在现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地位比较低,而且课程设置也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其次,影视美育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仍采用“理论知识讲授+影片观摩”的教学方式。目前,不少高校的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的以放影片为主、教师点评为辅,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及时的影片案例,结果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阻,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影视美育课程常常被冠上通识课和选修课的“头衔”,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影视作品的娱乐价值,而忽略了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影视美育在教学内容上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影视美育都是以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课程来实施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但此类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影片太多,加之任课教师对影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个人倾向和随意性,最终教学内容各自为政或者沦为教师个人“流水账”式的教学。

三、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的实施策略

视觉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如艾尔雅维茨所言:“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置身于视觉已成为主导形式的当今社会。”[4]电影、电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形态,在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所以,加强影视美育课程改革,增强影视美育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完善影视美育课程体系,提升影视美育的学科地位。实践证明,在固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的相关课程多数以通识课或者选修课的身份出现,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都不够重视。早在1985年4月,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把电影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名录当中。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影视美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为此,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把影视美育课程规范化,甚至可以把影视鉴赏或者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列为公选课,而不是任选课。第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尽量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丰富影视美育课程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包含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基础理论部分,如电影理论概论、电影语言、电影结构、电影美学、电影类型、电影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二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包括国别电影发展简史,如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德国电影、美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伊朗电影等;三是影视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作者电影批评、电影符号学批评、电影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类型批评等。特别是影视鉴赏与批评方法的训练,涉及影视语言(景别、构图、角度、色彩、布光、镜头运动、声音、剪辑等)、影视叙事和影视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所以,在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影视语言技巧、影视叙事结构和影视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优化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平台,改进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影视艺术是把静态的和动态的、时间的和空间的、造型的和节奏的艺术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多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长镜头理论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以特吕弗的《四百击》为重点分析影片,贯穿长镜头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和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联系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作品,阐释长镜头理论对第六代导演创作产生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主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事先选择一定的主题(专题),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5]例如,当代大学生对青春片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授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关于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选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国产青春片的发展现状。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打造在线课堂,提升影视美育的影响力。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8

影视文学在三年制成人教育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一样,当作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来规划和安排的。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影视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中外影视史上主要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分析鉴赏各个阶段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等。使学生对影视文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在掌握影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使学员能够进行比较专业的影视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文章的写作,进而让学员深刻理解作为影视艺术之构成部分的文学剧本,更好地理解文学,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因为影视文学事实上是一个纷繁复杂、内涵丰富的大范畴。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学工作中往往需要面对着许多实际问题和障碍。美国著名学者弗兰克•托马苏洛指出了影视课程可能采取的5种途径和角度,即“美学文本角度、技术角度、产业经济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史学角度”。[2]弗兰克的划分基本涉及涵盖了电影学的方方面面,但受课时、讲授者本人研究兴趣等因素的限制,教学中要兼及这5种途径和角度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我们结合开设成人教育影视文学课程的特点,制定了该课程的讲授途径和视角,即以技术演进角度为基础,以社会/文化角度、美学/文本角度切入为主导,也力所能及兼顾产业/经济角度、史学角度等。

二、让合适、优良的教科书成为独立思考的基础和“跳板”

良好的教材是讲授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具备的条件。伴随着我国影视教育的逐渐普及,各式各样的影视教科书大量涌现,仅以影视文学为例,其教材版本已多达60余种。面对众多的教材,选择教材的标准应符合课程的基本教学定位和目标,应针对院系专业、学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以教材为主线,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对于影视文学的阐释却会随着社会文化浪潮的嬗变而不断地迅速调整和变化,针对相对固定的教材,可适量地增加一些新的观点,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跳出教材,甚至质疑教材。如对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商业电影阐释,有的教材简略地将其介绍阐释为“庸俗的小市民电影”。针对这一观点的保守和偏执,可以放映一些20世纪30年代商业电影的具体片目,适当补充有关背景资料———上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都市上海商业繁盛发展的状况,让学员思考和讨论“电影与观众、商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许可以较好地突破和超越相对稳定的教材固有阐释。美国著名电影教育专家罗伯特•卡尔菲曾指出:“教材必须能够促进思考,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真正的理解,教学才能摆脱老套模式。被动地阅读一些陈述内容不会产生深刻且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只有从几个层面深入教材内容:从事例入手,同时对事例提出疑问,探求更深广的内涵,将新的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掌握真正的概念和技巧。”[3]

三、精选观摩影片,从“讲授作品”到“研讨文本”,双向互动

影视文学教学中,首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的选择,即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影视作品中进行鉴别、遴选。学生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影片的遍览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电影史上的“珍珠”挑选出来,即精心选择观摩影片,再用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把它们作为一些互有关联的“珠子”串起来,呈献给学生。在这里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充当的是“把关人”的角色。[4]23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观看。有教育专家指出:“在这个传媒操纵的时代,我们急需掌握评判的能力以抵制各种各样媒体强大的攻势,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向学生灌输从书上生搬硬套的想法。明智的做法是:不折不扣地理解,敏锐地探察盲点和隐藏的细节,最后还需要批判、疑问、质疑……我们必须停止讲授作品,而要开始研究文本。”[2]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强调作品的年代,这就意味着必须重视和关注文本不同层面、角度的释意。学员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多种多样的反应和感受。教师这时不应采用教科书上的一家之言束缚学生,而应让学员展开对影片的讨论,启发和鼓励学员把自己独特、鲜活的感受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出来。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对文本的重视和探讨是富有意义和卓有成效的。每次观摩完一部影片,教师都要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员不是跟着教科书“鹦鹉学舌”,而是各抒己见,真正实现了以“我心、我思”读电影。优秀的影视作品会在讨论中从僵硬的阐释嬗变为鲜活的思想和启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工作。第一,精选影视欣赏节目。按照电影/电视、国际/国内、大片/低成本电影、艺术片/商业片、历史片/现代剧等标准,选择涵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影视作品组成一个欣赏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影视欣赏节目库,储备世界上著名的影视节目约1000部(集)。第二,深研模式。认真分析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生产模式,以2课时100分钟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限,按照时间分布、情节设置、高潮设置的不同要求,将影视文学课设置为12个片段。各片段之间纵向深入,不同片段间横向展开。浅中深三个层面结合,即将浅显的背景知识介绍、影视节目观看与中层的学生讨论、影视信息传播与深层的学术研究、理论分析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6大手段相互结合,即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解说等6大手段融合在一起。首尾两端衔接好,即上课有导入语、下课有提示语,中间有时间显示,把握好教学节奏。采取总分总三大结构,即映前介绍,映后问答,答后评说。3次重复5个环节,即每2次课放映3次节目,每次都有背景介绍、图片欣赏、片段观看、我问你答、教师总评5个环节。第三,持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将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力求整体完备与细节完美的有机结合。建构类型片似的影视文学教学模式,既在理论上可行,又在实践中可以操作。从可行性上讲,类型片与教学模式是异曲同工的。类型就是历史规定性的积淀。类型片是随着电影的大量生产以及对观众的意见反馈整理后,总结出的受观众喜爱的十几种有着固定模式的影片,并且每一种类型都有其成功的范例可以学习。这种电影的创作模式,对电视节目的编排和电视品牌栏目的发展都有相当的启迪作用。同样,类型片对于影视文学教学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以教师为主导,横向拓展、纵向训练,全面提升学员的影视艺术鉴赏评论能力

建构一种不同于传统被动、单向的课堂关系,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是启发式教学应有之义。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专家的精深理解与学生常识理解之间提供沟通、印证和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参考专家观点自我思考,直至摆脱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使学识和见解不断增长。初涉影视专业的学生大都具备敏锐的感受力、独特的思考力,但系统的知识构成、宽广的学术视野以及深刻的洞见却是他们所缺少的。针对这一实际,课题组成员在课程规划上,以影视文学为中心,又相应地增设了相关拓展课程。比如中外电影史论、港台电影简评等课程,一方面在作品作者方面进行扩展与补充,另一方面在理论、评论等角度加以强化和深化。教学中相关时代的文化艺术思潮是把握和理解一部影视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是积极、多元讨论的触媒。之后则是专业的鉴赏品味、品评讨论水准的点“睛”环节,即相对理论化的概括和提升。我们在面授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少量课堂交流和讨论。自学阶段,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路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者,鼓励学员开拓更多的个人兴趣点和研究方向,发挥学生阅读原著、课外自学的积极主动性,由学员自己去探索、充实和归纳具体研究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是针对一个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与交流。这个阶段学员们应该具有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介入的状态,探讨的话题更多的是学员们大量课下阅读、观摩品味、独立思考和质疑所带来的。

五、注重课堂与课外、学习与练习、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促进

影视专业教育与传统基础学科的最大不同是它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既动脑又动手。教师遵循预习、学习、复习连续互动的模式,在课堂上讲解和阐述基础知识点,给学生布置预习和复习作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最后的理论归纳和总结,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有限时间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得到拓展和深化,对于提高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此外,需要特别关注和努力探索的是,要积极鼓励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影视剧本,创作、拍摄DV短片等创作实践活动。活动中学员自然会把平时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体会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和动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障碍,学员会积极地反观影视作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收获和创新会更多。他们自发成立了影视创作小组,在业余时间创作、拍摄作品和DV短片,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课堂与课外、学习与练习、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及互动促发。让学员积累较好的影视理论学养,又不断提升学员的创作与动手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反思、创作的良性循环。以上是我们对学员培养的最终目标。

六、目前影视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影视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作者简介]曾素芳,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部副教授。湖南张家界427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77-03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遵循传统思维,采用简单刻板的信息传输方式,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其本性上来说不愿意被人教育,对改变其价值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敷衍了事,我行我素,甚至阳奉阴违,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发挥出巨大的内在魅力。究其根源,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给学生新鲜感、吸引力、认同感,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克制。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功能,是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思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思政课教学不失为一条“寓教于乐”的途径,即利用优秀影视作品图文声像并存的优势,使其作为有效载体,影响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审美品格甚至价值观念,使学生对所传播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真正信服并接受,由被动要求转为主动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性

(一)运用影视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1 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时候采用单调的理论教学,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黑板,忽视寓教于乐,远离大学生实际,且又形式单一、呆板,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最终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冷冰冰的理念化作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而将德育与鲜活的影视作品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和大众艺术,借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声、光、形、影组合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电子技术形象化,通过影视屏幕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由于影视作品独特的视觉、听觉刺激对人的视听感官形成巨大的冲击力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容易使大学生引起共鸣和兴趣,其直观形象的画面和起伏跌宕的情节以及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比教材等纸质文本深刻得多。

不仅如此,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先辈们的革命事迹、领袖们传奇般的革命经历以及英雄模范的故事大多形象、生动、有趣。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大学生可以感受到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随着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更新,运用影视文化这种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将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限制,极大地拓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时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提高教学实效性,列宁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他还说: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李岚清也曾说过:运用优秀影视片加强对孩子和青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办法。将影视作品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受国际国内巨大变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活跃开放、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要看到在不少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受“西化”、“分化”和不良思想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考验,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产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等等。我们必须注意到大学生的这些特点,特别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期,又具有感性认识占主导的特点。影视作品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以直观形象的声像与故事情节来反映深刻的理性内涵,能把如奉献、责任、合作、爱国等抽象的素质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体现出来,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渗透到学生的意念中。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人心,从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教学中,让大学生观看富含思想性的影视作品片段,教师再在课堂上作画龙点睛的引导教育,消除了学生对纯粹说教的逆反心理,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思想的熏陶,在学生的主动思索中,融入了对各种人格的感悟与敬慕,能在行动中自觉坚持以影视作品中高尚的行为为准绳,反省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便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方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运用影视片教学的可行性

1 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普及,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多功能教室、演播厅、放映厅等设施完善,互联网的使用在高校也已经普及。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从主观上来看,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愿望比较强烈,能力不断提升,具备了实施的主观条件。

2 影视作品大量发行。近年来,以上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素材的“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数量和规模上迅速发展,以共产党干部和社会公益人物为题材的影片也不断出现。从电影作品来看,《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等佳作时有出现。电视作品则更多,诸如反映革命领袖青年时代学习和生活的《恰同学少年》、反映中国革命处在艰难岁月的《井冈山》和《长征》、还有反映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的《彭雪枫》和《铁道游击队》等。此外还有专门针对教学的纪录片,如《世纪中国》《百年百事》《共和国纪事》等。不少电视纪录片和访谈节目也很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些作品体现了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制作精致。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又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既有重大社会事件,也有领袖伟人,为运用影视作品教学提供了充裕的素材。

二、运用影视作品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课前准备充分。在运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统筹规划,做好课时安排和资料收集鉴别工作。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基本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很多高校由于实践经费的缺乏,无法组织所有的学生参与实践,对于这类学校,可以将影视作品的教学列入实践教学课时内。集中时间组织学生统一观看。对于实践教学可采用更多形式的高校来说,将影视作品穿插于理论教学中,也不失为一个妥当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理论课的教学,而是以影视作品为辅助,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视作品相配合,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寻找这些教育资源并加以运用,让它们发挥出生动形象直观地诠释教材的作用,使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运用红色经典影视片。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大量采用红色经典影视片。它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事例,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点强调的思想财富。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可精心选购或者刻录,并制作相关简介以备查阅。同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紧跟时代,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虽然十分丰富,但有些时代性不是很明显。因此,既要注重红色经典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需要收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事迹的相关资料,要重视弘扬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类资料在电视专题栏目中相对比较多,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度的《感动中国》、凤凰卫视的《凤凰视野》等。如果没有及时收集,互联网上也有不少资源。

(二)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影视作品。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多的人文历史知识。因此,利用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这些作品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阐释。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运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形式。形式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便成了运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