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影视作品的价值集锦9篇

时间:2023-08-20 14:58:52

影视作品的价值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 影视作品 价值观 创作意图先行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革”结束以后。“四人帮”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

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三、影片的拍摄、制作和奖评要注重实效

影片的实际效果最终是由影片的整体效果来决定的,影片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进行经济合算,经济效益关系到影片的传播效果。

现在影片的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一些豪华巨片拍摄一部动辄要上亿元人民币。如某些国产大片,在演员阵容、前期拍摄、后期宣传等等方面都极尽炒作之能事,中、日、韩三国偶像演员的加盟,在长城上的作秀,“无极门”的搞怪,馒头血案的纠缠,完全脱离了影视艺术本身以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这些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金钱的支撑,这些费用肯定要进入影片成本的。例如2005年9月29日,影片《无极》在成都首映时票价是120元、收入每月一、二千元的普通老百姓会买单吗?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观众人数达15.4%;在30元至10元之间,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这说明观众对票价的接受与影片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优秀影视片的评选嘉奖活动对影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的奖项主要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有金鹰奖、飞天奖等。每一大奖中又分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等若干奖项,少则十来个,多则二十几个。那么能不能在这些奖项中设立一个奖项,对思想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影视片进行嘉奖呢?这方面可以看看美国的广告艾菲奖是怎么做的。

艾菲奖创立于1968年,与其他广告奖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重实效,受到全美广告界的重视,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获得过艾菲奖是美国广告主决定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条件。

在评选过程中,强调案例作品的市场效果与创意是其突出的特点。评委打分的因素70%集中于案例的效果,而刨意只占30%。评委对创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创意新奇,而是广告经营运作中的总体创意,这是对广告公司策划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广告主与广告公司运作方案的实效性评估。该奖特别注重广告策划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对比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注重广告的实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比,把媒介预算都作为考核的项目。

制作广告要讲究经济效益,制作影视片也当如此。应提倡多创作低成本、高质量的影视片,那种大手大脚动辄花费上亿元拍大片的做法应当受到制约。影片的实效包括艺术性和思想性两部分,播放后的社会反响应该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2

一、陈设道具用来注释环境

影片场景里的道具元素通常都有一定的信息指向,要让观众相信一段故事发生的场景布置是符合生活逻辑的,那么道具的环境造型就需要做到合理的“像”和“真”,在这方面,要特别留意陈设道具的安排设计,陈设道具是依据剧情的需要而布置在场景中的但未介入剧情的“死道具”。通常有大道具(如桌、椅、床、柜等家具及各种大型物件),小道具(如杯、壶、镜等各种器皿和小型摆设)之分,还有起装饰作用的道具(书画、窗帘、帷幔、吊灯)。它在影片的艺术造型中,主要体现故事的大环境(时代背景,民族色彩,地方人文)和人物的小环境(职业身份,个味,人物关系)[2],藉此使观众在心理上对电影交待的故事背景采取积极介入的姿态,而不至于出戏,伴随着对这些场景空间的破译,观众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预期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简单说,《无人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律师,深陷一片兽性大于人性、充满杀戮和邪恶的无人区荒漠中,在绝境中力挽狂澜拯救善良的故事。律师由贪婪到正义的转变是经过痛苦的厉炼所形成的。导演的这一创作脉络势必要关注到影像的视觉化展现,表现在造型和场景上,一个残酷的远离文明秩序的世界,一个陌生化的远离人类社会的世界在影片中各主要场景的美术设计上均有陈设。

(一)地理环境(荒漠、公路、夜晚)《无人区》

作为西部公路片,那么一开场的环境设计必然出现了戈壁黄沙、烈日当空、动物残杀、绵延公路、空无人烟等造型元素,直观的让观众知晓故事发生的地理大环境,紧接着再通过黄渤的服装造型和捕猎工具,以及警察的邋遢造型和公安吉普汽车向观众交待了罪犯盗猎国家珍禽、蓄意制造吉普相撞、草菅执法人员生命的情节背景,吸引着观众主动参与到影片既定环境之后的故事发展。至此,在最后《无人区》片名出现之前,沙漠、隼、车祸、枪支、血迹、吉普等大小陈设道具的逐一出现已经清晰的向观众传达出该影片主要的信息资讯: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西北偏远地区的正邪较量的故事,无关感情,只有利益。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无人区公路的大量远景交代,如上所说,本片讲述的主题是律师的自我救赎,心灵回归的旅程,整个故事也是其不断历练不断认清自我的旅程,期间充满了残杀,孤独和痛苦。所以公路应该就是律师的内心,从开始的有一些人为建设的小镇、法庭、酒店、洗车行到后面律师一步步走向自然,最后驱车到空无人烟的无人区,一个无人的陌生异样的公路始终充满银幕,除了几个角色外没有多余的路人和车辆,如此才能传达出心灵旅程这一诗意的情感化的表现。另外影片有接近1/3的片长都是发生在夜晚,故事中三路人马的利益纠葛最终也是在夜晚时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在环境造型中,夜晚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黑暗,人们生活其中彼此看不到对方,更谈不上交流,这势必和影片之前表现的荒漠、无人公路等意象重叠到一起,体现律师自我救赎之路的神秘莫测,于是罪恶在其中肆意滋长,无人逃脱。

(二)故事环境(法庭、帝豪大酒店、夜巴黎加油站)

律师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场景的安排设置,一开始法庭上道貌岸然的玩弄道德和法律,把自己的资料由新锐律师改为著名律师,用碳素笔添加刑事诉讼精彩案例的第99加1个,他把法庭作为自己满足虚荣和名利的游戏场所,假秩序和伪正义充斥着整个审判过程,由代表正义的法官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法庭,而正常的审判长席位、辩护人席位、被告人和证人席位的默然陈设更是衬托出无人区的险恶以及人性的虚伪。在成功为犯罪者洗刷罪名后的场景陈设是一座铁皮搭建的破败不堪的饭店,帝豪大酒店的名称设计可以理解为是律师其人贪婪欺骗伪善的延续,酒店屋顶和墙面的缝隙处透射出一道道光影映射到两个人的脸上,形成忽明忽暗的条纹栅栏,揭示出在这里进行的是一场见不得人的贪婪罪恶交易,这个场景中,两人谈判的桌面上摆放的大块肥肉和骨头也是精彩的小道具设计,它映衬出在这个无人区里弱肉强食的物竞天择。律师由人到动物的转变最重要的陈设场景就是加油站,这里既有产生厄运的诱饵,亦有回归正义的途径。首先是加油站的美术设计:吠叫的恶狗、悬挂的猪肉、废弃的轮胎、奸诈的一家三口、满口谎言的,无人区的欲望和迷失逐一展现,影片正是用这些不期而遇的受挫失控来反衬出律师迷失后的无助,恰如在一片沙漠的旷野中矗立着一个孤独的加油站,突如其来的给人一种威胁感,而这正是影片《无人区》着重要展现和传达的情绪。

二、戏用道具用来结构剧情

电影词典中对戏用道具的定义:“一部影片中为展现事件、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气氛而设计、选用的生活用具。”[3]由此可见,戏用道具不同于一般物件和布景中的陈设道具的特征,其功用在于它主要不是用来注释环境,而是用来直接地参与剧情以及和人物动作直接地发生联系的,既有修饰人物的外部造型、渲染场景的气氛情绪,又有贯连故事的情节事件、进而深化影片主题的功能。

(一)刻画人物性格

隼贩老大:作为本片第一反面人物,导演为了强调其冷血凶狠,一出场就特写他的一条带着钢架的腿,随后通过一系列摄影技巧,刻意营造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神秘感,直到法庭审判的一刻,观众才看到那张不苟颜笑的“僵尸脸”。这里我们要特别叙述隼贩老大的随身道具———匕首和吉普。匕首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但在古代汉语中,“匕”最初用来指代一种取饭用具,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汤匙,匕首携带方便,短小锋利,加之容易隐藏,所以即使在火炮发达的年代,它仍然是军人无法离手近距离搏斗的最有力武器。影片《无人区》中,隼贩老大的匕首第一次出现就是与律师在帝豪大酒店谈判时用来剔肉的,当律师提出要用小轿车来置换诉讼费用时,隼贩老大站起身来,手拿匕首在太阳光下翻转,恶狠狠地看着律师,随后把匕首上的肉末在皮衣上擦拭干净后粗暴的用其拆下车载电话。这一连串的动作设计,凸显出匕首在隼贩老大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用其吃饭,用其做事,更重要的是用其武装自己,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隼贩老大用匕首在背后偷袭加油店老板,从而夺回丢失的鹰隼,为了让律师受到更大的良心自责,他丢弃手枪选择用匕首去结束的生命,由此,匕首在这里再一次完成了其刻画人物凶残狠毒的性格功用。另外,大道具吉普车作为代步工具在影片中也超越了其使用价值而成为了隼贩老大连杀三人(警察、加油站老板娘、加油站傻儿子)的暴行工具,凸显其凶残恶狠的兽性一面。:加油站的人物设置是律师心路历程转变不可缺失的一环,而影片的结尾律师也是因为拯救而失去自己的生命,那么导演势必要通过一些小道具编排来揭示其人物性格———用于藏钱的小鱼公仔。余男扮演的角色是被婚托骗来给加油站傻儿子做媳妇的,如果不想结婚,每天就必须上班还钱,她就像一条失去自由的小鱼一样被无人区的欲望罪恶所包围,当她悄悄藏在律师的后备箱试图逃离这猛兽横行的是非地时,仍不忘随时带着小鱼公仔,表面看这是她藏私房钱的地方,深层次看这是她善良本性的表征,当为了救赎律师而甘愿把私房钱全交给了隼贩老大时,小鱼公仔的符号意义就变得惟一化,律师的最后救赎就是因为看到被扔到地上的小鱼公仔(善良的)而得到人性回归。

(二)推动剧情发展

影片中戏用道具一直是组织情节,贯连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无人区》中,正是因为有一些关键性的小道具的交替出现,在一步步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而使这部影片成为叙事学分析的经典文本。首先是啤酒瓶,它是律师与卡车兄弟发生冲突的直接物质实体,正是因为啤酒瓶砸坏了律师的轿车挡风玻璃,才有之后的黄渤扮演的隼贩被撞这一情节,也正是因为卡车兄弟的这一举动,律师才报复性的把打火机扔到了装满棉花杆的卡车斗篷里,随后律师在荒漠中打算用汽油焚烧隼贩时,却因为打火机先前的报复性丢弃而不得不重返加油站,正是在这次购买打火机的间隙,律师再次和卡车兄弟发生了械斗,而趁机钻入律师轿车后备箱这一桥段的设计,直接导致随后三个故事人物线索的交汇:a卡车兄弟的一路追击;b加油站父子的一路追击;c隼贩老大的一路追击(a的结果是卡车兄弟一死一伤,律师落单,隼贩和开车去二道梁子,b的结果隼贩死亡,加油站傻儿子和回家,加油站老板拿着鹰隼去二道梁子,c的结果是加油站傻父子死亡,律师被困轿车,隼贩老大和去二道梁子)。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正是因为在加油站买的打火机被悄悄放到轿车排气筒,律师也得以获救,从而去二道梁子最终和隼贩老大同归于尽。同样是打火机的两次丢弃,一次是作恶惹了卡车兄弟,一次是行善救了无辜的。影片《无人区》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精妙的戏用道具连贯情节,观众才得意充分的感受到其戏剧冲突的天衣无缝。

(三)深化影片主题

影片《无人区》的主题是一个“社会人”的自我心灵救赎。通过由人到动物再到真正的人的转变,讲述了一个披裹着虚伪外壳内心装满了钱权交易思想的“社会人”在无人区这一缺失社会秩序的环境中堕落为一个自私的原始野性动物,随后经过不断的厉炼自我,认清自我,最终为了做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而自我牺牲的故事。那么我们接下来通过影片中关键性的两件戏用道具来剖析这一转变过程。1.眼镜的文化寓意徐峥作为从文明社会来到无人区的闯入者,必须要从一出场就显示出自身与这里的不同:西装、皮鞋、衬衫、领带、手机、眼镜等都是创作者为他设计的彰显其都市律师身份的随身道具。这其中,眼镜这一道具的设计在影片《无人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眼镜除了其视力矫正的医学功用外,在消费文化里,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体现着佩戴者的身份、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最宽泛的意义,眼镜是一个人社会阶层高、学问高雅的象征。律师就其属性而言:一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二是经国家“司法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三是经国家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执业证书的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份职业。影片中,徐峥扮演的律师角色正是带着这一职责走入无人区,本来应该是替冤死的警察伸张正义,惩处罪犯,维护秩序。但其一心想着出名发财,功成名就,不惜违背律师这份职业的神圣责任。因此,在影片中眼镜的一次次掉落、断裂到最后的破碎,正对应着影片人物一步步远离文明、人性堕落的行为举止。在与卡车兄弟的第一次斗殴中,眼镜被打落到地上,出现了裂缝,但律师并没有丢弃,随后当轿车把黄渤扮演的隼贩撞倒在地时,律师的眼镜也掉落在地上,至此以后,律师再没有捡起眼镜,而剧情随后就是律师想尽一切办法决定焚烧隼贩。影片中的另外一条线索也要引起我们的思考,隼贩老大正是借用在事故现场捡到律师的眼镜,从而跟踪其行踪并进而嫁祸其撞死加油站傻儿子,最终影响到警察对现场的错误判断。这样的情节设置,自然对本片主题的理解更多了一层阐释,正是因为律师一开始对罪恶的姑息和对利益(轿车)的强夺,才会在随后一步步的追逐中迷失自我,完全成为被罪恶所利用的一只猛兽。2.佛珠的文化寓意佛珠是佛教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而记数则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佛教信众在朝暮课诵和平日念佛、持咒、诵经时,都会在每念诵一句佛号或咒语时,波动手中的一颗珠粒,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计数。除此之外,在当下的消费文化里,佛珠更多的是帮助持用者起到制心一处、熄灭妄想、净化心灵,找回原本无染自在真心的作用。对佛教信众而言,一串佛珠携持在手,自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警醒道念,时时处处展现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对一般的社会大众而言,佛珠还意味着“弗诛”,意思是说,当人们将佛珠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爱惜生命,爱护生灵。可见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佛珠已经包含有一种高尚的人文关怀。影片《无人区》中,律师佩戴的佛珠第一次出现是在法庭辩护时,当警察被其充满技巧的诉讼语言激怒后说道:事实是什么样,你心里面比谁都清楚。律师为掩饰内心的紧张,把佛珠拿到手上慢慢地捻搓起来,而这时处于被告席的隼贩老大同样为了掩盖心虚,把手铐的链子放在手中慢慢捻搓,这一表现蒙太奇的运用可谓精心独特,邪恶和伪善的沆瀣一气可见一斑。佛珠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公路边,律师准备用汽油焚烧杀手尸体时,行为紧张的他拿出手腕上的佛珠,哆哆嗦嗦的祈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留下证据,在这里律师首次暴露出自己身处无人区的恐慌害怕情绪,此时他只能寄托希望于佛主的普渡情怀,这也是导演运用佛珠道具的原始意义。佛珠第三次出现是律师和卡车兄弟在加油站斗殴过程中被扯断的,影片进行到这里,律师已经完全暴露出动物的自私本性,第一次焚烧的中断并没有唤回他的良知,当他毅然返回加油站购买打火机准备再次实施焚烧行为时,其自身已完全的泯灭佛珠所代表的慈悲之心,因此导演选择佛珠在这里断落,随后隼贩老大也借此线索找寻到律师的踪迹。

三、结语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3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色彩最深层的奥秘甚至连肉眼也看不见,而只能为心灵所感受。

爱因汉姆在论及色彩时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都望尘莫及的?quot; "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是并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

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着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是指涉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色彩本身不能脱离形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回溯色彩的历史时,我们能看到那些业已消逝的感情倾向。

第一批在色彩上使人类形象具有个性特色的画家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他们已经认识到色彩能带给造型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从乔托、扬o凡o爱克、弗兰西斯卡到提香、格列柯和伦勃朗,画家们从再现人与物的固有色逐步走向用不同的色域进行抽象和概括,以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在巴洛克时代,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不仅仅是表现客现世界,而成为韵律连接的抽象手段。因为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创造深度幻觉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色彩迎来了它的另一个高潮,首先是歌德、龙格、叔本华和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理论相继出炉,在此基础上敏感的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导致了印象派的产生,色彩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阶段,留下了《日出印象》、《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等惊世的杰作。而此后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对于绘画来说,色彩进入电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因为电影艺术手段的丰富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而正如马赛尔o马尔丹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quot;

一. 彩本身在电影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最初毕加索想用彩色绘制他的名画《格尔尼卡》,但最后只是用了黑白两色。在美术史中,图形与色彩的争论古已有之,这种争论无疑也延续到了电影创作中。人们担心色彩只是一种着色手段,徒有其表,或者太过重视这种形式而脱离了叙事。这在色彩进入电影的二十年中一直是理论界和创作界争论的话题。

在六十年代,一些电影家毫不怀疑地把色彩看作是运动的对立物,费里尼曾称?quot;色彩即静止。"马赛尔o马尔丹也曾说:"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试验都证明,我们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强烈和刺眼的色彩(先不谈其虚假性)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到不快的。简而言之,观众的眼睛是会真正盯视各种颜色的。我们不难看到观众自发地鼓掌赞美迸射出绯红、青蓝和紫红等色的日落景象;黑白片在美学上的威望要远远超过蹩脚的彩色片。总之,色彩是加重了影片的绘画感(使电影向绘画靠拢),但是,也因此而加重了影片的静态感。因为由于色彩魅力与感觉,影片显得缓重了,而这就必然会使故事产生一种呆板感,这同色彩吸走了注意力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地相联系的,但是导演又不敢去破坏色彩的魅力?quot;他还认为,彩色在音乐片、喜剧片、惊险片、西部片和一些非现实主义影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些影片则不宜使用彩色,如战争、死亡、暴力、恐怖及心理题材的影片。

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他只用了短短的四段文字谈论色彩问题,并且总是与光和照明问题混淆在一起:"所有的光都有自己的彩色,彩色情调照明的潜力只是在近年来才被认为堪与黑白相媲美,如果不是更丰富的话。在运用彩色情调照明时必须加以准确控制,因为彩色本身即能引起情绪反应?quot;

他们所表达的是其它电影家们共有的忧虑,即色彩以漂亮的影像抑制叙述。这与现代绘画的倾向刚好相反,当时的画家们都在试图运用色彩摆脱叙述性的再现。如果说色彩会吸引注意力、吸走叙事,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吸收与反射恰恰是界定色彩的唯一根据,被色彩吸走而留下的那一部分恰好构成影片的区别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任何形而上学都是隐喻的物理学。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 色彩的句法

人们都知道,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的感觉是无法加以约简的。在色彩的心理试验中证实了,有某些基本的色彩,如红、黄、蓝,在凡是能知觉到色彩的场合都会出现。这样一些基本色彩互相之间不发生关系,即它们不会统一在由一个共同的单一色相所组成的等级序列中,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质,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也不会产生张力,因为它们既不会相互吸引也不会相互排斥。然而在任意两个基本色,如红色和黄色之间却可以组成一个色彩等级序列。那些微妙的混合色彩,看上去就象从基本的色彩组成的等级序列中派生出来?quot;变调"或"变体"。这此基本色永远只能独立地出现在某个位置上,位于一个色彩序列的开端或结尾,因此在构图中永远不可能用它们作为过渡色,它们只能作为静止点和基调为各种混合色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参照架构,而那些不固定的紫色、绿色、橙色看上去似乎处在一种永不停歇的流动之中。

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曾提出一部关于色彩的语法,将光谱中的七种色彩当作字母,从这些色彩的关系中区分出三种对比类型:同性性对比、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竟然与后来的索绪尔研究语言的方法如此近似。同时性对比涉及人们在同时看到两种或多种颜色时所产生的变化,这对一些画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主要不是一种和谐规律,而是一种结构或拓朴学,其重点在于并置的色彩所具有的关系。连续性对比则包含了眼睛对一个或数个色彩物体相继停止注视时,眼睛显现出其各种颜色的互补色的现象。混合性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两者的综合:视网膜在看到一种颜色后,会在下一时?quot;看到"这种颜色的互补色,如果这一时刻外界又有新的颜色呈现,那么眼睛所感受到的将是上一种颜色的互补色与新颜色混合的结果。谢弗勒尔举例说:如果布商连续向买主展示十四块同样的红布,那么后面的六七块会被认为不如前面的好看,因为眼睛在连续看了七八块红布后,会自动呈现其补色绿色,这种绿色会影响对后面的那些红布的色彩体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看了七八块红布后,给他们看一些绿布,让眼睛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际上,同时性对比在绘画与电影中也常常被体验为后两种对比,因为眼睛在接触一幅画面时,总是从画面的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色彩依次出现在视网膜上,相互融合或抵消,这仍然是一种历时的体验。可见,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可以为电影家们提供从时间上配置色彩的规则,也构成一种色彩融合的生理模式。经验证明,最美的色彩乃是运动中的色彩,因为视觉场中一个运动的物体更明亮、色彩更鲜艳。这一切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美术师如何选择色彩来构成节奏,摄影师如何掌控摄影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直至剪辑师如何来结构一场场的戏。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的表意功能并不完整。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三. 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感受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quot;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

这种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方法被一些电影家们屡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影片一开始是摄影机在柏林上空的一个大俯拍,这是天使的视角,用黑白影像来表现这个巨大的工业都市,同时也表现出天使与凡人在感觉上的隔阂,直到天使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决心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周围的世界突然有了色彩。

斯托拉罗曾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他研究如何用色彩把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当人处在黑暗或蓝色中时就需要休息,而处在光线或黄色中时就有了活力。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色调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影片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旧爱新欢》中,斯托拉罗为每一个场景都设计了明确的色彩倾向,男主角的房间是绿色,女主角的房间是粉红色,客厅是白色,当两人吵架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绿色和粉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末代皇帝》中他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此后在贝尔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和绍拉的《探戈》中,他延续了这种华美浓郁而异域情调的视觉风格,让人想起象征主义的大师莫罗。

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象这样执迷地用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作品还有黑泽明的《梦》,库布里克的《发条桔子》和《闪灵》等。然而近年来也有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在象征的层面上使用色彩,他们直接尝试用色彩来编码。

在格林纳威的影片《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色彩是被编码了的,这种符码化通常包含一种整体性:蓝色--停车场,绿色--厨房,红色--餐厅,白色--卫生间,黄色--医院,金色--藏书间。在一些访谈中格林那威已谈到了这些颜色的隐喻意义。可是色彩在运作时整个跟误察错看有关。例如,影片开始时艾伯特骂乔治娜穿什么黑衣服,她说穿着蓝衣服。事实上在餐厅里她穿的是红的,而在白色的卫生间她的衣服又变白了,还带着黑色的羽饰(她看起来象是《去年在马里安巴》里的德尔芬o塞丽)。这种"运作"跟雷奈另一部片子《天命》里的色彩编码相反,在《天命》里克劳德和索尼亚的厨房是黑白相间的,而卧室、床单、酒以及跟写东西的克利夫o朗安(吉尔居饰)有关的所有东西都是红的。在格林那威这里玩笑是迈克尔在餐厅是棕褐色,在卫生间也一样。而且在影片最后,里夏尔说了一大通话,为东西是黑色要价较高,说是因为"吃黑的食物就象是消费死亡",而被煮熟的迈克尔依然是棕褐一片。在格林那威的《一个Z和两个O》里,动物园里的各种外来动物以表示色彩编码和隐喻色彩斑澜的巨嘴鸟和极乐鸟,代表被肯定的生活,而黑白条条的斑马,代表死亡和不可思议之物;在《画师的合同》里,奈维尔的黑白色的素描,相对于被画物的华丽色彩,其功能意义亦是一样的。可是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格林那威仿佛是自言自语:很好,我将把色彩予以编码,这会把懒惰的观众骗过来让他们轻易地混入叙事,然后我会破坏这种编码,开个把玩笑,和他们逗逗乐子。塔伦蒂诺的《落水狗》显然也有这种倾向,一伙"职业的贼"策划了一起抢劫,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来自何处,他们所在的仓库和车内都被刻意地涂成了白色,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是"褐先生"、"蓝先生"、"金先生"、"白先生"、"橙先生"和"粉红先生"。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影视流行文化;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31-02

影视文化作为流行文化传播正以各种形式广泛渗透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受影视文化的影响,这种态势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掌握影视文化传播规律,全面地剖析影视文化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积极应对挑战,是新形势下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引导能力,发展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1]换言之,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好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的向往、追求、喜恶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即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相对而言,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影视文化却有着足以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影视文化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特点,并且拥有神奇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因而我们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显而易见,影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1.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培育了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当前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起到了讴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方向发展。比如《1942》这部电影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家国心灵之殇。通过这部影片,让当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像《士兵突击》细致逼真地呈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和卓越品质,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优秀品质。一些优秀的娱乐节目,如何《最强大脑》则培育青年人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培养青年人的团体意识、爱国情感。

2.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深化对社会及社会关系的了解的一扇窗口,它强化了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变形记》这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让我们关注互换的农村城市孩子的变化的同时关注我们正在变化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实,这样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成为现实的参考。它们真实揭露了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去认识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增强责任感,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

3.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优秀影片作品弘扬正气,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中央电台的《梦想星搭档》在娱乐竞演的同时,热衷于公益事业,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正能量。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反之,也有部分影视作品一切“向钱看”,与我国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一些影视作品片面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些影视文化使大学生无视我国社会道德纪律以及法律规范,反对任何有利的束缚,主张消极的绝对自由,特别是少数的网络媒体的误导和错误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2]

1.追求收视率,历史观单薄。一些影视作品偏离正常的历史范畴,宣扬模糊的历史观,对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严肃、不严谨,以娱乐方式篡改历史。“穿越”电影和电视剧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追寻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给人以误导。

2.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突出,拜金主义占有很大的市场。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传播的不是影视文化和艺术,而是包含了大量“有用的才是合理的”实用主义思想。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大肆渲染,没有正确的导向,这很容易让大学生们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

3.政治观模糊,法制观单薄。一些影视作品政治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一些影视作品偏离正常的伦理价值,宣扬以暴制暴,缺乏起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

4.人生信仰缺失、缺乏精神追求。一些影视作品中追求物欲、奢华的生活场景,引诱着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欲望。影视作品中的靡靡之音和悲观论调和混乱的男女关系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意志。

5.恋爱观、道德观畸形。由于受到一些低俗的影视作品和某些影视公众人物私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当代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随便和道德观念畸形。这种观念意识导致一些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二、针对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负面影响采取的对策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形成阶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掌握影视文化传播规律,积极应对挑战,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引导能力,提升主流思想舆论。

(一)建立政府对影视娱乐市场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政府的监管是较大限度地消除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的根本保障。对于一些为了牟利而不惜制作低俗节目的单位和企业,更应采取法律的手段加以严惩。作为公众资源的管理主体,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对电视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监管,进而形成健康的娱乐文化环境。从源头上控制那些可能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享乐、暴力、色情、游戏等影视文化渣滓,用正确的舆论、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设核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平台

高校和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借鉴和采取大众文化的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主流价值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主流价值以时代的气息,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表达时代的主题。“高校可以利用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平台。”[3]

1.创新思政课教育方法,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他们有主见,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善于发散思维,但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调整和重构当中。他们乐于亲身感悟和实践,而不是直接接受,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趋同。他们喜欢展示自我,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因此思政课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该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体验、感知进而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我们对如何看待流行文化本身,仅仅教育工作者声嘶力竭地去高喊应该批判的接受,学生的感悟是教师给予的,那莫不如就进行一个小组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文化、网络小说的利与弊,通过交流与引导得出实践结论,进而内化成为他们的价值观。

2.高等院校要开设各种文化沙龙、影视文化课,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氛围。第一,观看和讨论经典电影电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展示历史题材的相关影片,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把那些很容易打动大学生的心弦,使其在情感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国家优秀的影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大学生牢记历史,从而做到了解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增加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赏析、摄影比赛、图画艺术展览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提高观赏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对审美能力加强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全方位认识,使他们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澄清对人生的定位、理想、追求的迷茫。”[4]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影视作品相关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学生进行座谈,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影视片,特别引导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有意识地辨别一些意识形态问题,懂得大是大非,让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面对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影响,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趋利避害,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新广.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校园策略[J].电影文学,2007(16).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5

影视文化作为流行文化传播正以各种形式广泛渗透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受影视文化的影响,这种态势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掌握影视文化传播规律,全面地剖析影视文化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积极应对挑战,是新形势下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引导能力,发展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1]换言之,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好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的向往、追求、喜恶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即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相对而言,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影视文化却有着足以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影视文化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特点,并且拥有神奇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因而我们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显而易见,影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1.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培育了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当前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起到了讴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方向发展。比如《1942》这部电影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家国心灵之殇。通过这部影片,让当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像《士兵突击》细致逼真地呈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和卓越品质,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优秀品质。一些优秀的娱乐节目,如何《最强大脑》则培育青年人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培养青年人的团体意识、爱国情感。

2.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深化对社会及社会关系的了解的一扇窗口,它强化了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变形记》这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让我们关注互换的农村城市孩子的变化的同时关注我们正在变化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实,这样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成为现实的参考。它们真实揭露了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去认识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增强责任感,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

3.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优秀影片作品弘扬正气,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中央电台的《梦想星搭档》在娱乐竞演的同时,热衷于公益事业,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正能量。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反之,也有部分影视作品一切“向钱看”,与我国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一些影视作品片面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些影视文化使大学生无视我国社会道德纪律以及法律规范,反对任何有利的束缚,主张消极的绝对自由,特别是少数的网络媒体的误导和错误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2]

1.追求收视率,历史观单薄。一些影视作品偏离正常的历史范畴,宣扬模糊的历史观,对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严肃、不严谨,以娱乐方式篡改历史。“穿越”电影和电视剧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追寻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给人以误导。

2.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突出,拜金主义占有很大的市场。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传播的不是影视文化和艺术,而是包含了大量“有用的才是合理的”实用主义思想。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大肆渲染,没有正确的导向,这很容易让大学生们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

3.政治观模糊,法制观单薄。一些影视作品政治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一些影视作品偏离正常的伦理价值,宣扬以暴制暴,缺乏起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

4.人生信仰缺失、缺乏精神追求。一些影视作品中追求物欲、奢华的生活场景,引诱着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欲望。影视作品中的靡靡之音和悲观论调和混乱的男女关系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意志。

5.恋爱观、道德观畸形。由于受到一些低俗的影视作品和某些影视公众人物私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当代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随便和道德观念畸形。这种观念意识导致一些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二、针对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负面影响采取的对策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形成阶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掌握影视文化传播规律,积极应对挑战,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引导能力,提升主流思想舆论。

(一)建立政府对影视娱乐市场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政府的监管是较大限度地消除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的根本保障。对于一些为了牟利而不惜制作低俗节目的单位和企业,更应采取法律的手段加以严惩。作为公众资源的管理主体,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对电视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监管,进而形成健康的娱乐文化环境。从源头上控制那些可能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享乐、暴力、色情、游戏等影视文化渣滓,用正确的舆论、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设核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平台

高校和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借鉴和采取大众文化的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主流价值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主流价值以时代的气息,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表达时代的主题。“高校可以利用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平台。”[3]

1.创新思政课教育方法,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他们有主见,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善于发散思维,但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调整和重构当中。他们乐于亲身感悟和实践,而不是直接接受,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趋同。他们喜欢展示自我,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因此思政课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该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体验、感知进而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我们对如何看待流行文化本身,仅仅教育工作者声嘶力竭地去高喊应该批判的接受,学生的感悟是教师给予的,那莫不如就进行一个小组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文化、网络小说的利与弊,通过交流与引导得出实践结论,进而内化成为他们的价值观。

2.高等院校要开设各种文化沙龙、影视文化课,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氛围。第一,观看和讨论经典电影电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展示历史题材的相关影片,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把那些很容易打动大学生的心弦,使其在情感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国家优秀的影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大学生牢记历史,从而做到了解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增加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赏析、摄影比赛、图画艺术展览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提高观赏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6

一、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影视作品形象更加地饱满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影视作品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呈现方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总是能够使人们眼前一亮,从而陷入到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背景中去,对影视作品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影视作品之中,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够更加地鲜明、饱满和独具特色,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嬛例如,电视剧《甄嬛传》中,鲜明地呈现了清朝皇室的饮食文化、宫廷服饰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增进了人们对于清朝宫廷生活环境的了解。而融入了大量古代经典的人物对话,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古代淑女的婉约气质,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能够使人们产生心向往之的感情。

(二)影视作品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和发展

影视作品本来就应该是文化产品,通过在影视作品中加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很好地促进包括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历史文化等在内的各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漠视,这就需要影视作品承担起其文化传播的职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例如,嬛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其雅致的、经过现代化改变的句式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进而竞相模仿,这从侧面促使人们感受到了传统的中国语言之美,进而促进了人们对传统语言的了解和学习,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和现代化的发展。

二、现代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缺失的现象

(一)在对外国影视作品优秀经验的学习过程中舍本求末

外国的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宏大的场面制作、精美的画面以及完整的文化内容和价值观传递而获得巨大的成果,但是国内很多导演在对外国优秀影视作品的模仿过程中之中只单独对其制作进行了模仿,而没有在其中承载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传递当代中国人民态度的价值观和文化元素,这使得这些影视作品显得苍白无力,观众认可度较低。

(二)现代影视作品缺乏民族特色

首先,中华民族是有着长远发展历程以及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但是,很多现代影视作品都缺乏对这些特色元素进行挖掘,而是在制作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国际化,导致拍出来的作品即不符合本国观众的需求又难以被国外观众认可。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这些民族文化进行挖掘能够更好地辅助影视作品内容的呈现。但是,影视作品的制作者却不能够在制作的过程中重复利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导致拍出来的作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三)影视作品中价值观的呈现过于生硬

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要求影视作品必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弘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正能量,但是,很多影视作品中价值观的呈现过于生硬,不仅破坏了影视作品的整体感而且使观众产生了逆反心理。例如,在很多抗日题材片中为了表现我军战士的英勇而上演手撕鬼子、红军战士要害部位中了很多枪依然顽强抗敌等,都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抗议,影响了价值观的顺利传递。

三、促进现代影视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融合的策略

(一)将外国的影视拍摄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地结合以获得观众的认同

首先,在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要充分地借鉴外国的拍摄技术、人物性格的呈现方法以及文化元素的展现方式等,将其合理地利用于自己的影视作品之中。其次,影视作品内容的展现要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当中要充分立足于观众的文化需求、观众生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观众的接受能力等,并将这些充分地融入到影视作品之中以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以实现影视作品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充分挖掘中国的民族文化元素

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得中国产生了稳固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多民族的特征则使得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当中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要求,同时促进民族文化内容的传播。

(三)在影视作品中用正确的方式传递价值观

首先,在影视作品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细节的描写来促进价值观的呈现,而非是不经过思考的将人物神化。其次,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要坚持以影视作品的内容辅助价值观的呈现,内容要为价值观的呈现而服务,将价值观蕴含于作品之中,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而非是突兀地将一个问题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来对观众进行训导。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7

【关键词】影视 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

一、影视文化体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

影视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以影像、声音、色彩等为语言的影视文化作品在表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幕上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片用的影像作品,因其强烈的色调和突出的形象,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眼球,网上也引起众多网民热议。可见,影视作品能借助主流媒体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软实力”。

影视艺术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因此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文化作品通过各种影视传播途径,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所了解,影视文化作品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影视文化作品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能增强文化作品在全球影视范围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吸收各族文化精髓的影视作品,通过媒介的传播,有助于其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赢得更多关注。

二、影视文化的价值观导向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欧美国家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影像传播其文化价值观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化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世界的价值观。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包括美国在内的欧美国家已经将影视作品作为主要突破点,以影视作品吸引观众从而获得认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宽,因此,除了传统的传播手段,网络已成为欧美国家传播影视文化的最佳选择,是提高其文化软实力的新途径。

(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已经利用影视文化传递其民族价值观

日本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向全球传播动漫、音乐、电子游戏等文化产品,不仅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同时还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韩国的“文化治国”方略是在90年代提出的,随后几年,其影视产业在亚洲市场发展迅速,不仅在物质层面带动韩国旅游业和服务业,而且延伸到精神层面,其传播宣扬的价值观也被认可,由此真正体现了影视文化在其提高文化软实力上的作用。

(三)我国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影视文化市场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近几年,多部具有中国元素的影视作品走出国门并为世界所认知,如《霸王别姬》《花木兰》《一代宗师》等影片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富含思想内涵、故事情节精彩的电视剧,如《大宅门》《潜伏》等,不仅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也让观众接受了其所宣扬的价值观。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影视文化作品。

三、中国影视文化传播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现目标

(一)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都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源泉、基础和动力,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制定出一个战略规划,以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博襟,容纳百川的气魄,既能大力发展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科学、智慧引领我们不懈地追求真理,加强与各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为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的凝聚力如何增强,对国家的发展举足轻重。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和灵魂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人民认同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他们从心里到行动、从内在到外在,都会展现出非凡的精神感染力、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格。那么,如何向人民传播和传承核心价值观将是问题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业余文化生活很多和影视艺术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大力推广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艺术化和娱乐化等,人们可以在娱乐和业余生活当中,通过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去感悟、理解、接受教育、精神升华,以这种方式,精彩的影视艺术作品慢慢就成为贯通人们心灵和精神的桥梁和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以平稳、有序、和谐的节奏顺利进行,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会慢慢增强。

(三)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安全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力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也非常重要。通过发展影视艺术,树立中国在国际上强大的礼仪之邦国家形象,也让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此消除其思想中原有的偏见和误解,重新树立新中国的民族形象。因此,发展影视艺术作品在国内有利于建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发扬民族精神,在国际上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对我们民族的复兴大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影视艺术视角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3C016)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张宝贵.推进视听新媒体发展增强广播影视竞争力[J].视听纵横,2011(5).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8

(一)红色影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并且反响热烈的红色影视作品,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红色影视对大众来说是一种书本、课堂之外的党史、国史、国情教育形式,其中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沉淀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具体来看,红色影视作品因为深深根植于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生动地反映我国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人和事,不仅表现出了人民为了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敢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德情操,而且弘扬了大众追求家国同构、和谐共存的民族性格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主义精神,因而其传达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

(二)红色影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

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采取硬性灌输的方法,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心理排斥。而红色影视不同于书本阅读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它通过讲述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激奋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更加间接地表达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需要倡导的精神,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以红《建党伟业》为例,这部影片几乎云集了国内一线大牌明星,且故事跌宕起伏,视觉冲击力强,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票房号召力,因此该片轻松完成了近4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巅峰之作。因此,红色影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积极作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

二、红色影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有可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但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创新形式,切不可硬性灌输,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当务之急,应当将红色影视文化融入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红色影视作品具有特殊的美学力量

与世界各国影视作品比较,红色影视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类型,也是最为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我国创作了一些至今仍影响广泛的经典红、专题片,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小兵张嘎》(崔嵬,1963)、《地道战》(任旭东,1965),《百万雄师下江南》(钱筱璋,1949)、《红旗漫卷西风》(姜云川、张建珍,1950)、《中国人民的胜利》(瓦尔拉莫夫、刘白羽,1950)等,这些红色影视作品因为题材的特殊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特殊时期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如今,红色影视作品依旧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主流,其弘扬了真善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先进代表,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二)红色影视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红色影视作品对准了一段历史,一个时,其表现的时空广阔无比,其书写的人和事无比丰富。以新世纪为例,荧屏银幕上出现许多红色影视作品,比如回顾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如:《集结号》(冯小刚,2007)、《建国大业》(黄建新,2009)、《建党伟业》(韩三平、黄建新,2011)等;反映革命领袖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如:《恰同学少年》(龚若飞、嘉娜·沙哈提,2007)、《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吴子牛,2014);还有专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背景的,如:《井冈山》(金韬,2007)、《延安颂》(宋业明,2011)。这些作品通过表现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不仅向受众展示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更传播了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知,并逐渐认同。

(三)红色影视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

我国社会主义文艺长期遵循着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引下,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更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其中塑造的形象更立体、更鲜活,自然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康洪雷,2001)中的石光荣、《亮剑》(张前、陈健,2006)中的李云龙、《雪豹》(皓威、杜玉明,2010)中的周卫国等,个个都血气方刚,英勇睿智,但剧中也好不回避他们身上的小毛病,如性格上的执拗、鲁莽,也正是鲜活的形象才更让观众觉得具有真实性,更加令人可亲可敬。大学生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真切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去体会其中的艰难困苦和血雨腥风,从而产生心灵的触动。

三、红色影视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现有教材较为生涩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知晓率和认同率并不高。而借助红色影视作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内心。具体来看,利用红色影视文化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开设红色影视经典作品鉴赏课

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包含专业课、公共课与选修课三大类。专业课,顾名思义就是介绍本专业领域知识的课程,公共课主要是大学语文、外语、思想政治课等通识课程,而选修课涵盖范围较广,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了解跨专业的知识,增强综合能力。除了已经开始了经典影视作品鉴赏课的影视艺术类专业院校以外,其他高等学校也可以在公共课或选修课的范畴内设置红色影视经典作品鉴赏课,或在影视鉴赏课中设置红色影视经典作品这一重要章节,并实现所有院系学生全覆盖。利用这种方式,红色影视文化顺其自然地融入大学生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巧妙变身”。

(二)建立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网站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通常下设有党群、行政、教学、后勤等大部分二级单位的子网站,校园网也因此成为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学校动态的重要窗口。基于校园网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高校可在校园网上建立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子网站(也可设置红色微博、红色网上纪念馆等平台),或者在校园网主页开办红色影视欣赏板块,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拓展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大学生观看红色影视经典作品,并借此强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展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高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一般“是指把一定特征的某种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除了既有的,如主题征文、主题演讲、主题参观等教育活动外,高校可以由校团委或学生社团组织红展映、红色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或参加红色微电影拍摄大赛,自然而然会更多地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创业史、奋斗史,了解到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流血牺牲的无数仁人志士,了解到我们推出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将红色影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

影视作品的价值范文9

1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的情感转换

所有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以直观的视听形式展现给欣赏者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隋感,也包含了多样化的审美因素。但是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一方面依赖于创造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境界,同时也与欣赏者审美水平和审美实践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欣赏者拥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能够体会到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隋感时刁能山理性认知升华到感性认识,从而实现隋感的感性转换。对于影响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需要一个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欣赏者先是通过屏幕或银幕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直观解读,先以其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使欣赏者产生美感,然后再将其隋绪按创作者的意图引领到一定的审美高度,使影视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影像的认知需要三个层次,仃一个层次即为知觉层次,通过影像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具有一定的美感效应;第_个层次属于叙事层次,使欣赏者对影视作品有一个个局性的把握,使欣赏都能够个面地了解影视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愿望、思想、情感,并在情感上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欣赏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第三个层次是隋感转变层次,是指欣赏者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后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动性,对作品有更深的领悟,能够山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感染并得到人格的升华。所以,影视艺术作品欣赏其实是审美卞体隋感的转变和升华,它小仅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能够起到重塑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

2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构建

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小仅是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人格塑造。影视艺术作品除了要具有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具有一定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品位。如果一部影视作品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而没有美学精神的支撑和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么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也小会被作为审美卞体的欣赏者所喜欢,也必然会影视其社会价值。影视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传播性,而且能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信仰,所以要把自然、仁爱、和谐的文化观念融入到影视艺术作品之中。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卞要是通过欣赏者观赏后的再度体验而从中得到的启发和领悟,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欣赏者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随着}I}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会使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教育、认识、审美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欣赏者的情感在得到感性升华后会有新的领悟,这会起到提升欣赏者人格、调节精神的作用,能够激发欣赏者潜在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从而使欣赏者的价值观和人格都发生了转变,这也是影视艺术审美教育价值的体现,并突出了其重塑人类灵魂的功能。

3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的精神导向

影视艺术作品除了能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的冲击外,更重要地是会给欣赏者带来精神的审美感知与升华,对于欣赏者的精神起到一种启发作用,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越精神。影视艺术作品能够起到揭露现实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够超越现实引领人们去幻想未来,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暗示的作用,通过艺术和审美体验使人们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可以用一种新的审美方式去感知世界,最终起到引领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作用。影视艺术作品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精神体验空间,使欣赏者拥有足够的遐想空间,能够很好地激发欣赏都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使欣赏者的灵魂处于一种超越自我的自山状态,从而使欣赏者得到精神慰藉。

4影视艺术教育的审美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