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55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毕业护士;压力;角色;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22-02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对护理工作者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大批新毕业护士进入医院担任起临床护理工作。新毕业护士是指毕业1年以内的护士,新护士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环境的改变和角色的转变[1]。由于受临床经验的限制,加上工作环境的变化,对角色期望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新护士表现出由最初的自负感过渡到失落感,逐渐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主动性及学习态度欠佳等问题。如何帮助新护士摆脱这些问题的困扰,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培训计划,使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顺利进入角色,是临床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对我院2011年新招聘护士角色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招聘新毕业护士43人,其中本科2名,大专20名,中专21名,平均年龄22.6岁。其中3名护士在工作一年内离职,离职率7%,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2方法

采取问卷及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时面临的压力进行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和工作压力源量表修订后组成。修订后问卷包含6个方面因素,即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方面,个人适应角色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病人方面,专业技能方面,地位与职业发展方面,共15条内容。发放40份,全部填写后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3结果

duchscher[2]于2009年提出了转变冲击理论,认为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时,会面临责任、角色、知识、人际关系4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余菁等[3]对工作1个月护士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主要以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为主要表现,与护士工作环境、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专业知识缺乏和适应能力差有很大关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新毕业护士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护理工作繁重且责任重大、个人前途发展方面、角色适应能力差、临床知识及沟通交流能力欠缺、病人不合作等方面。排名前6位的压力见表1。

表1调查40名新毕业护士排名前6种压力来源压力来源 选择人数 百分比工作量太大及职业责任感带来的压力 38 95%个人发展方面压力 36 90%角色转变的压力 31 78%知识的缺乏 28 70%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16 40%来自社会与病人的压力 8 23%4讨论

4.1新毕业护士面临的压力原因分析

4.1.1工作量太大及职业责任感带来的压力:因病房的护士配比未达到卫生部规定0.4:1的要求,导致护士工作量过大,加之护理工作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决策时,面临着复杂的、决策方式不断变化的背景环境,对新护士来说,要做好护理工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新护士毕业后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重大的责任压力,使新护士在校园形成的价值观与临床工作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从而降低了临床工作的积极性[1]。

4.1.2个人发展方面压力:新毕业护士未取得上岗证以及受医院编制限制等因素,工作中缺少稳定感,要面临资格考试、国家正式招聘等各类考试的压力,大部分新毕业护士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

4.1.3角色转变的压力:角色压力是工作压力的重要压力源,从离开学校到进入临床的第一年中经历了一个由“理想”到“现实”差距日益增大的心理过渡期。在实习期间有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做错事可以有改正的机会,不会造成太坏的后果,因而依赖心理比较强。在步入工作岗位初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感到陌生,业务不熟悉,担心出差错事故,教科书与临床实际差异诸多顾虑使其不能很好地由护生角色进入护士角色。

4.1.4知识的缺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临床护理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护士具有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求护士具有更新、更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人文、心理学等知识。新护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护理学理论知识,但是她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技术操作不够规范熟练,缺乏灵活应对临床工作中实际困难的能力。

4.1.5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人际关系网变得复杂,使她们面对的不只是昔日的同窗和师长们,还要面对医院里所有工作人员及形式各异的病人,总觉得自己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皆空,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4]。加上合同护士较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个别护士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性较差以及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等等因素,使护士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动摇了对护理事业的信念。

4.1.6来自社会与病人的压力: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对护士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没有正确看待护理工作和护士的劳动付出,否定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部分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对医疗技术服务期望过高,认为护士应对病人百依百顺,呼唤帮助不及时、说话语气不注意等都会导致病人的不满意,新毕业护士由于年轻没经验,病人和家属容易产生对她们的不信任,导致不合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4.2对新护士角色转变的培训

4.2.1制定培训目标和内容

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护理学教育,对临床新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培训[5]。培训要求及目标包括①熟悉医院工作环境,了解医院规章制度、医院文化;②护士仪容仪表规范和沟通技巧;③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知识;④掌握护士的基本要求与素质,熟悉工作流程、各班职责;⑤掌握各种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基本操作、健康宣教,能独立胜任护理工作。⑥熟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急救程序等;⑦根据“三基”训练的要求,逐项考核过关。

4.2.2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新护士尽快熟悉环境,调整其心理状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重视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够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担当起护士这一神圣职责。

4.2.3加强新上岗护士沟通技巧、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护士除了有良好的仪表,还要有一个美好的心灵和得体的言谈举止,无论在什么环境和场所都应干净整洁、精神饱满、富有朝气、举止文雅、步履轻盈、动作娴熟、言语精炼,给病人以安全感、信赖感[6],以保证护理服务圆满完成。进入临床科室后,带教老师带领新护士做好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沟通及规范的服务方式,赢得患者的信赖,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4.2.4重视健康教育的培训: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科室带教老师根据本科室的病种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具和讲课方式,组织学习健康教育的概念、方法和目的意义等,强化健康教育意识。结合临床护理中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有效的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4.2.5因人施教,不断提高新护士的学习质量:带教老师要根据新护士的学历、心理、个性和接受能力,对带教计划做适当调整,因人施教。对专科生及接受能力强的,要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对中专生及接受能力差的,要着重培养其工作主动性、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

5体会

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刚毕业护士希望把护理作为终生职业,入职1年内对护理专业充满信心。由于全球护士短缺和经济危机,医院必须寻求更多创造性的方式来保留护士,协助新护士完成角色转变就是策略之一[1]。通过对新护士压力来源的了解,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新护士更快进入临床护理人员角色,尽早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含凤,李秋菊,吕冬梅.新毕业护士角色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42-1143

[2]Duchscher JE.Transition shock:the initial stage Of role adaptation for newly graduated registered nurses[J].J Adv Nurs,2009,65(5):1103-1113

[3]樊永红,王欢.新护士到新单位后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03-504

[4]李活青.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失误与防范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3):32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8S”管理模式;护理学生;床边综合能力;培养

床边综合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核心能力可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以及应急处理等能力。

有研究显示: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的护士)床边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操作流程不规范(操作前后不洗手,操作中操作后忘记再次核对);沟通能力欠缺(对患者的称呼不合理,沟通时表情僵硬、语气生硬);病情观察和应变能力不足(遇到突况,束手无策)等。[1]

低年资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欠佳,已经影响到整个护理的质量。现在的解决办法一般是护士入职后,医院采取院方培训和高年资护士传帮带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解决办法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存在着一定的护理风险。[2-4]因此,探讨如何另辟蹊径的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从源头上抓起,提高护理毕业生的床边综合能力,从2011年开始将“8S”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管理中,8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八个项目,因其古罗马发音均为“S”开头,简称为8S,对床边综合能力培养进行干预,并对引入前后学生的护理安全意识情况进行了对比,效果明显。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从本院护理系2011级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生源为初中毕业生)2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5个班246人(其中男生13人)为实验组,推行“8S”管理;随机抽取5个班级238人(其中男生11人)为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两组学生无明显差异。2016年5月,学校举行“5.12”国际护士节大赛,对两组学生的床边综合能力进行比较。

2、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七个方面,每项均为100分。理论知识采用笔试;操作能力、护理程序应用能力两项采用现场操作;沟通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四项采用情景考查的方法。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实验组护生的考核结果明显高于常规组。

2、讨论

(1)运用“前4S”管理,注重显性能力的培养。规范整顿,让物品“各得其所”。整理是基础,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以及实训物品,并达到“8S”管理要求,首先将要用的和不用的加以标示;要用的试验品、工具等要摆放整齐有序。在整理的基础上,要注意保持,以制度来维持成果。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

知识技能的讲授,做到“必需、够用”。打牢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这是保证护理毕业生能力强的前提。专业知识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操作技能要强调实用性。高职护理毕业生为初中毕业生,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浅显易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对核心知识的讲授,深入浅出,不可以偏难偏深,但要保证课时的数量、授课的质量。操作技能要突出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规范护理学生的操作,通过“5・12”国际护士节的开展以及每年定期举办护士技能操作大赛等方式,以比赛强化训练,达到提高操作水准的目的。

(2)运用“后4S”管理,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是专业课、人文课程的设置,注重自由组合。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分为语数英等普通类、心理健康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类,以及基础课等专业类三大模块,课程的实施,可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组合。二是人文知识的教学要渗透到其他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会贯通,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尽量渗透到教学的其他环节,达到润物无声地提高护生人文修养的目的。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养的高低,依托的是师资队伍的素质,在师资力量的引进上,要着重引进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丰富人文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安心教书,甘心育人。

案例和见习相结合,强化突发性护理安全应对能力。护理专业在校生,还没有走出校园,自然不会遇到临床护理中的形形的患者和各种新情况。为了让她们少走弯路,一是可以考虑将在医院曾经发生过的真人真事作为一个个案例做成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二是适当延长学生到医院实践的时间。现在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是四年在校的理论学习(包括校内实践),最后一年到医院等进行为期8-10个月的临床实习。本院结合自身实际,大胆进行改革,在学生四年的时间,探索周一到周三在校学习理论,周四到周五到医院见习的模式,第四年的边理论边见习。见习期间学生以独立个体进入单位,当她们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能根据积累的案例处理方法变通处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做法,可以使护士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能学到一些在书本上见不到的知识,这更有利于其床边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案例作为警示教育,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可以从理论上给护理学生安全教育的预警,护理学生到医院见习时,当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她们根据头脑中的意识,就不会茫茫然不知所措,而是根据积累的案例处理方法变通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会越来越凸显,久而久之,会水到渠成的形成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最终内化为职业所需的优良职业品质,从而降低突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三、结论

床边综合能力作为学生职业素养评判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毕业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床边综合能力作为一种复合型能力,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护理院校作为培养护理毕业生的场所,对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提高护理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符合现代护理发展要求,也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艳,姚旭.年轻护士床边综合能力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16.

[2] 金玉梅.床边考核模式在新护士综合能力考评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

[3] 林丹.床边综合能力考核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J].福建中医药,2013.

[4] 李丽萍,刘艳.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医院顺应卫生行政改革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需求所作出的护士在职继续教育的一种探索[1]。对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是整个护士培训的基础,对护理队伍的建设及护士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如何适应新环境,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是护理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2010年起我院对新上岗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我院将应届毕业生、临床工作2年的护士进入我院工作第一年均纳入新上岗护士行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2010年-2011年我院招聘的新护士,共100名。其中男2名,女98名;年龄19-26岁,平均(21.35±2.75)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8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42名,相当于大专的高职、成教、自考大专毕业生40名(包括毕业1-2年往届毕业生4名)。

1.2培训方法

1.2.1培训周期 规范化培训为期一年,从新护士报到后开始至满一年止。

1.2.2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 时间为两周,共计60学时:①介绍医院概况,通过对新护士爱院教育,讲解医院今后的发展规划、医院文化建设、服务宗旨等,使新护士感受到医院的荣辱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包括医德医风、职业行为规范培训,医院规章制度和护理核心制度培训等。③法律法规、护理风险防范及职业防护,包括医疗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护理风险防范的应急预案、应对方法、措施等,职业防护意识培养和教育,消毒隔离技术及基本知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及处理办法,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④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规范、统一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让新护士练习基本功,为下一阶段的护理工作打好基础。⑤素质培训,包括礼仪培训、沟通技巧培训、职业素养知识讲座等,使新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心态,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能力[2],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基础理论培训 每月授课两次,课程在1年内完成。主要课程有常见疾病的护理、压疮的预防及护理、疼痛与舒适的护理、术前访视及手术患者护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技巧、病情观察技巧、专科常见护理专业知识、交接班、危重病人抢救等流程及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解读等。系列课程由各专科带教老师讲授,要求内容与临床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另外要求自学《三基训练护理分册》(第四版)或跟进科室理论培训学习进度进行学习,每月参加所在科室理论考核一次。

基本技能培训 采用集中培训(以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主,如输液、给氧、吸痰、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等),统一考核的方式。按照护理部要求,各科选择大专以上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主管护师为专业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指导。护理部组织新护士观看录像、多媒体课件并由老师进行现场示范,使新进护士能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方法、程序和注意事项[3],按计划完成除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及抢救技术操作外,还参加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专科技术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考核并填写考核意见,每个新护士必须完成《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技术评估手册》上所罗列的“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技术及工作要点”。

临床实践培训 新进护理人员必须完成为期一年的相关科室轮转培训,轮转科室根据新护士的知识、能力、专长、性格倾向及专业特长等制定轮转课时计划,每3个月轮转一次。要求参加轮转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和护理业务查房,并按统一要求认真填写护理部下发的《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提高实践能力,为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3考核评价 采取分阶段考核的形式评价培训效果,培训及考核结果纳入学分制管理。岗前培训考核、季度考核、培训期满综合考核等,并将培训效果考核与一年后护士转正定级、年度考核相结合。

岗前培训考核 包括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应急能力考核等,考核评价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开始工作。对于岗前培训不合格者,经再培训和复考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季度考核 分为工作绩效自评和他评,制定了考核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考核,工作质量,合作性、创新性,工作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主动性、责任心,出勤、工作纪律、工作贡献程度,表现特别优秀处,有待改进处,上次考核明显改进处,综合评分等。量化季度考核要求。考核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业务能力占70分,护士素质占20分,出勤情况占10分)。各科室每个季度对新护士进行考核评分。所有考核成绩记录在《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上,对季度考试不合格的,给予延期2-3月轮转科室。

培训期满综合考核 培训期满一年,给予综合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考核,由护理部组织医院护理考核管理组成员统一对培训满一年的新上岗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综合轮转科室考核情况,给出考核评价,并得出结论(通过培训考核/继续培训观察),综合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延期培训3-6个月,必须由个人提交申请通过后再考核。培训期未通过全国护士注册考试,将延期1年转正定级,年度考核单项定级为基本合格,第二次注册考试不能达标的予以辞退。培训期未通过全国护士注册考试者单项评定培训期满综合考核为不合格,须接受新一轮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

2 结果

2.1 培训完成情况 新护士工作第一年,岗前培训完成率100%,基础理论培训完成率100%,基本技能培训完成率100%;临床实践培训项目中轮科培训完成率为97%、专科理论培训完成率为100%。

2.2培训考核情况 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率100%,季度考核合格率为98%(98/100),培训期满综合考核合格率为100%,注册考试合格率为100%。

3 讨论

3.1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可加速新上岗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新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刚刚走出校门或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要求,与专业的护理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较差,如果新上岗人员不加以统一的培训,完全靠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探索、积累,周期会很长,给繁忙的临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和安全隐患,并增加临床带教的压力。护士规范化培训通过护理部统一计划和安排部分理论和技能培训,罗列“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技术、工作要点”,一年内要求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有利于新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新上岗护士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3.2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护士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压力大,个人成长慢,看不到发展前途,导致人员流动比例成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和护理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4]。新护士处于护理岗位的适应期,也是专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和入门阶段[5]。如果按照毕业后护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新手到专家的护理人员阶段培训目标,使护理人员尽早结合护理岗位要求、个人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规范化的培训,是促使我国护理专业人员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廖灯彬,宁宁,游桂英,申文武.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管理[J].现代护理.2007.13(15):1423-1424.

[2] 陈芳.对新毕业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1(48):113-114.

[3] 李春芳.对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748-749.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4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维护祖统一、民族团结,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为下列人员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2012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3)符合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要求的人员:硕士毕业同等学力报考条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2012年9月1日),且已在报考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至少三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类的MPA、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方式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属于非学历教育,不发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不能以应届硕士毕业生资格报考。若网上报名时未取得硕士学位,须达到上述(3)所列条件。

在大陆以外地区获得学位的人员须达到上述(1)或(3)所列条件,同时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材料。

提前毕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须获得毕业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提前毕业批准,并已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4.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5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 目的 探索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的新模式,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新毕业的护士设为创新组实施临床路径模式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统一考试、考核。与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传统培训的传统组进行比较。 结果 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等方面,创新组明显高于传统组。结论 临床路径培训的新模式有利于快速提高新毕业护士的职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更快适应临床,确保护理安全。

[

关键词 ] 临床路径;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60-02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来说,只有尽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提高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士职责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单一为临床操作,还需要人文、心理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1]。针对现状,培养符合护理要求及时代需要的护理人员才能适应现在的护理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护理教学中,不能以传统的岗前培训为主,这样使得新入职护士只能单一了解工作情况,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如今,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得患者入院的整体治疗过程得到很大的优化,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2]。因此,在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进行临床路径模式的规范化要求可使护理人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对此,于传统护士岗前培训进行比较,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新毕业护士74人为研究对象。传统组为2010—2011年的新毕业护士37人,创新组为2012—2013年的新毕业护士37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4岁,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49人,两组护士的学历、在校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书。

1.2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培训时间1周,培训内容包括:医院部分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护理专业基础理论、护士礼仪等,采取理论知识以授课为主,技能培训在示教室以演示为主,理论基础知识采取闭卷考试。创新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进行培训,由护理部牵头,组织科教科、人事科根据该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应用循证的方法广泛查阅文献,通过征集各科护士长的意见,进行记录,综合意见制定合理的流程,对岗前培训的路径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预期获得效果、效果评价、培训周期等组成。

1.3临床路径的制定

1.3.1制定临床路径的原则①必须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及《湖南省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为蓝本,兼顾我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培训预期目标。②培训内容覆盖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流程、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院感及传染病的管理、护士礼仪与护患沟通技巧、爱婴医院管理及母乳喂养知识、优质护理、护理岗位管理、院前及院内急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应急演练等[3]。③对培训师资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要求。④对培训的内容制定出评价、考核标准,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1.3.2具体安排第1周,理论教学阶段,根据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师资进行理论授课,授课结束后对所授课内容进行理论考试以检验授课的效果。第2周及第3周对常用14项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示教及训练,每项操作均安排有老师进行辅导,以培养新毕业护士的操作能力、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第4周进行14项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及应急演练,以检验培训的效果。第5~8周临床实践阶段,实行导师负责制。让新护士尽快地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技能操作等内容。从人文关怀的理论到先进的服务思想,从基础护理到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同时,参加教学查房,危重病人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整个带教体现从繁到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培养护士的道德情操,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在临床实践阶段对新毕业护士进行考核评分,内容包括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临床实践综合测评。

1.4具体培训要求

岗前培训开始前给每位新护士发放一份培训的临床路径表,让新护士了解培训的安排,每完成一项培训后记录时间,在开展下一阶段培训前进行前一阶段的培训考核,并进行意见反馈,持续改进,对考核后发现的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原因总结,直到达到预期目标。

1.5评价

1.5.1培训评价理论培训占总分的30%,技能操作占总分的40%,临床实践综合测评占总分的40%。临床实践综合测评由相关科室进行,内容包括:劳动纪律、护士礼仪、主动性、病人满意度。

1.5.2培训满意度2组新护士均在培训结束最后一天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新护士对整个培训的满意率,共发放74份,收回74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卷。大于90%为满意,80%为一般,小于70%为不满意。

1.6统计学方法

通过SSP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通过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培训后,创新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对培训满意度上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讨论

3.1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临床路径培训模式用图表细化培训内容,将培训要求进行合理的规范,对培训的目标进行明确的指出,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培训路径进行,培训内容更加细致、贴近临床护理要求[4]。同时新护士及师资预先知道培训的路径,规范了临床技能操作和带教的行为。临床路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内容系统化,提高了培训的效果。每阶段都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

3.2提高了新护士岗位适应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培训法综合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护理核心能力教学等方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在培训过程中,它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合于护理技术教学中。通过分析表1两组护士护理理论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可见创新组较传统组培训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现规范护理操作技能与临床路径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缩短新护士适应岗位角色的时间。

3.3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创新方法增加了服务理念教育、医院文化建改、医疗法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操作项目及专科护理知识等培训内容,有利于扩大护士的知识面,增强操作技能水平,为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5]。

3.4保证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传统培训计划目标不具体,无完成日期,对培训计划的落实教学双方认可不统一,无客观依据。培训管理质量评价模糊。临床路径教学法对培训内容和要求有具体细致的描述。预期目标和时序明确,且要求规范记录计划目标完成双向认可,便于执行和客观评价。路径实施小组的定期检查,保证了各项培训活动的有效落实,明显减少了传统培训不按时、漏、缺培训活动的缺陷,避免了培训过程的随意性。

3.5临床路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方式多样化

岗前教育形式应针对不同培训内容选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增加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知识的学习内容[7]。因此很多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在理论教学,模拟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形式多样,不仅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她们的工作能力。临床路径模式改变了以前单一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院科两级部门都参与考核,每项操作都能实实在在的考核,又注重考核了她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才能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我院采取临床路径模式培训新护士,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的培训方法,科学的考核方式,改变了护士形象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保证了护理队伍“新鲜血液”质量,从而确保了护理安全。

[

参考文献]

[1]郜红梅,孙亚萍,王晓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2-273.

[2]穆心苇,牛永胜,施乾坤,等.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ICU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165.

[3]李正兰,张莉萍.优化临床路径管理用于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0(11):23-24.

[4]曾湘宜.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2):3179-3180.

[5]于瑞花,秀玲,崔俊晔.2种不同岗前培训形式对护生实习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8,24(10):65-67.

[6]黄燕梅,龚凤球,郑志惠,等.新护士岗前培训方法的探讨及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09(9):64-66.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护理毕业生 社区护士 就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迫在眉睫,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已成为社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社区护理人才也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外的社区护理定位较高,社区护士的学历普遍为本科和硕士以上,而我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的护士学历水平较低,主要由正在从业的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远不能达到卫生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怎样就高级护理学生毕业后能面向社会基层“下的去、留得住和用的上?”笔者通过对本校的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进行有关选择社区护士岗位就业意向的调查。以探讨我校护理专业各层次毕业生对社区护士工作的认识和就业意愿以及在日常的教学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现讨论如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本科122人、专科112人作为调查对象,共234人,其中男16人,女218人。调查内容为“知道什么是社区护士吗?、是否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你认为现如今的社区护理工作如何?你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工资多少?何种情况下愿意从事社区护士工作?”结果有96.1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其中本科毕业生达98.36%,专科毕业生达93.75%)学生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可以考虑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以及迫于就业压力也会暂时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社区护士工作有其特殊性,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加以强化社区护士的培养:

(1)增设社区护理专业,提高护士学历层次是解决社区护理人才缺乏的长远之计。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是社区护理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与经济、社会观念、政府支持度等有关以外,还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社区护理教育并没有为社区护理的开展作好相应的铺垫工作,目前的医护比为1:0.78,提示社会对社区护士的需求量较大。近几年一些高校开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但将来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因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护理教育布局,适当限制中专层次的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大专和本科护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并尽快构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2)在培养社区护士与临床护士时在知识结构和运用能力方面要加以区别,社区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疾病种类多种多样,且以慢性病为主,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所以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掌握全科护理知识,而且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3)建立实用型课程体系,突出社区护理工作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教育部提出护理本、专科专业教育要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重视与社区护理相关课程的设置,建立“医院一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渐掌握个体及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护理及其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护理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重要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很少,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比例则较高。在美国,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而我国目前社区护士主要由临床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且学历较低,难以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特殊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社区护理工作落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社区护理需求。而对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表明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比例仅为3.85%,这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区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是个严峻考验。提高社区护士的待遇,包括工资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同度的提高,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社区护理难以吸引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社会性方面也注意政策引导,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护理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卫生宣教等工作,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要一方面注意政策引导,使护理工作受到关注和敬重,也鼓励和促使有志之士献身于社区护理事业;另一方面,加强社区护士自身的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发挥护理作用,让社区群众接受更好的服务。还要注意解决实际存在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梅,等.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05-02现代社会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同时,还必须具有关怀能力。新护士是医院的新鲜血液和新生主力军,研究表明她们的关怀意识普遍较差,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系统培训其关怀意识与能力[1]。为了提高新护士的关怀能力,笔者运用多元化策略对本院内科片2011年入院的新护士进行培训,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本院内科片2011年入院的新护士40名,均为应届毕业生,且自愿参加多元化策略培训。其中本科28名,大专12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2岁。

1.2研究方法

1.2.1采用问卷调查。运用美国护理学家Nkonghon教授编制的关怀能力评价(Caring Ability Inventory)量表[2]对40名研究对象进行关怀能力评价。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认知(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了解程度14条),勇气(主动关心自己、他人及处理危机能力的能力13条),耐心(耐性和韧性10条)。每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评分制,其中非常同意为7分,6、5、4、3、2同意程度则依次递减,完全反对为1分。

1.2.2采用笔者设计的多元化策略由专业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师在临床中对新护士进行为期半年的规范化培训,多元化策略为:

(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要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护士,教师必须具备关怀能力。关怀型教师应该是一位有专业能力的老师及专科临床护士。具体要求体现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重视教师的关怀型行为的榜样作用。在教与学中创建一个关怀社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将"五心"关怀护理服务模式用于临床培训 "五心"即:热心接待、精心安排、细心指导、耐心教学、暖心沟通 。为新护士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人文关怀的"传递链",重视对新护士人格理想,道义境界和社会职责的培养。

(3)将人性化关怀融入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中 通过教师关怀护理的示范,向新护士展示护士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从小细节体现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心,在细微处闪烁人性化关怀的光芒。

(4)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活动 举办人文知识讲座,肾脏病友俱乐部,新老护士座谈会,健康教育小讲课,床边护理查房,角色扮演等等。指导新护士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通过健康教育给予病人最真实的情感付出。

(5)将人文关怀纳入考评体系 由侧重"定量评价"向侧重"定性评价"的人文性转变。采取讨论发言、操作考核、病例分析、论文撰写、调查设计等形式,考核新护士实施人性化关怀的意识和能力。

1.2.3 培训结束,对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关怀能力评价。通过对照,评价培训效果。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研究对象培训前后关怀能力评价的比较(分, x±s),见下表。

维度 培训前 培训后 P认知 70.32±10.80 75.40±9.58 0.01勇气 54.38±10.22 56.20±11.84 0.02耐心 55.05±11.33 59.0±10.86 0.013.讨论

上表显示应用多元化策略对新护士培训后,关怀能力评价量表中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比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重点强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施需要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投入情感,并具备相应的关怀能力,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激发护士关怀患者的意愿,培养护士对患者的关怀能力,管理者责任重大。调查发现,新毕业的护士多是独生子女,她们是被关怀,被宠爱的一代,关怀意识普遍较差。如何让这一特殊群体尽快的完成从"被关怀"到"关怀患者"的角色转变,以适应目前新形势下对关怀型人才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蔡虻等[3]研究显示对于新毕业的护士,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从学生到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有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小结

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临床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及途径对教育对象进行培训,使其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人文关怀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职业思想。本研究采用的多元化策略经实践在临床中方便实施,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新护士关怀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满足了新形势下优质护理服务对关怀型人才的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娟,刘义兰,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的调查研究,护理学杂志,2008,23(3):16-18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新护士; 规范化培训; 评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quiry learning mode in the training of new graduate nurse.Method:100 nurses year new college degree in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quiry learning mode for training,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ization conventional training,the training satisfaction,scene case analysis test results,the assessment results,the critical thinking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nurse training,training satisfaction,situation assessment of case analysis,critical thinking test,inquiry learning mod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 New nurse; Standardized training; Critical mind

First-author’s address:Shaoguan Yuebei People’s Hospital,Shaoguan 512026,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37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新毕业的护士,在从事专业的早期给予科学、有效的培训,有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临床环境、角色转变、专业的成长和发展。传统培训法没有针对新护士的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病例实施全程的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培训,有时只是针对某项护理操作进行考核,此种培训方法存在着新毕业护士培训仅为操作而操作,无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运用评判性思维实施个体化护理[1]。为了更好地寻求科学、便捷、有效的新毕业护士培训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在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融入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新入职的100名大专毕业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名、女98名,年龄21~24岁,均为注册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广东省护理学会护士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制订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毕业后规范化培训计划及培训实施手册。培训学员按规范化培训要求逐步完成包括理论、技能、临床护理查房或专科查房、书写反思日记等内容的培训。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按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应用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培训。护理部对临床指定培训老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培训目的、要求及方法,要求带教老师结合所选病例有目的的设置问题、设置情景,每周设置情景案例至少2例,在临床实践中,以护理查房、个案讨论的形式对临床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的训练,要求被培训人员结合情景题作答。

1.3 效果评价标准

1.3.1 评判性思维评价 评判性思维评价方式通常用CTDI-CV量表进行,显示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以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等翻译和修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中文版)测量表(CTDI-CV)为测评量表。该量表共70个条目分别测试评判性思维的7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每个条目后的选项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级,计为1~6分。各维度得分为10~60分,

1.3.2 一般满意度调查 设置一般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护士对培训工作认识的重要性、培训方式的满意程度、培训对临床实践中的帮助、医生及护士对配合方面迅速主动性的评价、对患者的评估能力、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处理能力、在工作中建立科学的评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培训前后发放一般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填写,分析培训后两组护士对培训方法的满意程度。

1.3.3 设置临床个案情景考核题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培训前后予临床个案情景题进行考核,分析比较培训前后两组成绩的差异,检测培训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

两组护士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评判性思维量表结果、临床个案情景考核成绩。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士对培训前后满意度比较,详见表1。两组护士临床个案情景考核成绩比较,详见表2。两组护士培训前CTDI-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2,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CTDI-CV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8,P

3 讨论

对新毕业护士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创新了培训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促进护士在工作中建立评判性思维。

3.1 创新培训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策动学、引导学、促成学,通过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为途径,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3]。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平均每年招聘新毕业护士100~180名,为使新毕业护士尽快适应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变,探讨切实有效的新护士培训模式。郜正美用工作笔记法来培养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认为在发现问题、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问题、评判思维自信心及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笔者所在医院结合临床所选病例有目的设置情景案例,以护理查房、个案讨论的形式对年轻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的培训。新护士每天学习有目标、有方法、有反馈,形成学员之间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在工作中能力得到患者、医生及同行的肯定,大大提高新护士对培训和自我提升的信心。

3.2 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

培训模式是否能有效落实直接决定培训效果的优劣[5]。为更好地落实培训工作,笔者所在医院建立护理部-规范化培训小组-病区的三级培训管理体系,护理部设计整体培训方案,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负责计划具体的实施安排及监督执行情况,每名新毕业护士按照规范化手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在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融入结合临床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3.3 促进评判性思维的建立

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进行评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个体作出正确取舍[6]。探究式学习培训模式诱发求知欲,培养她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建立评判性思维。目前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对教师及管理者的培养研究。国内对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培养方法研究较少,还未形成体系[7]。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2013年新毕业护士实施不同培训模式培训效果对比发现,在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可锻炼新毕业护士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能有效运用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可较快提高新护士在患者入院评估、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及护理查房等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的研究选取了2013年入职大专学历100名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其中观察组在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规范化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后对培训的满意度、情景个案分析考核结果、评判性思维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接受探究式护理学习模式后,其满意度高达98.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满意率76.00%(P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谢素音.两种培训方法对新毕业护士培训效果的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65.

[2]王雯,画妍,吕衡,等.我国护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108-110.

[3]徐永红.探究式学习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1(4):38.

[4]郜正美.探讨工作笔记法对新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影响[J].上海护理,2005,5(5):63-64.

[5]王侠.新护士静脉输液系统化培训与考核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1,25(7):1751-1752.

[6] Ellermann C R,Kataoka-Yahiro M R,Wong L C.Logicmodels used to enhance critical thinking[J].J Nurs Educ,2013,45(6):220-227.

护士大专毕业论文范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国内二级甲 等以上医院122所,其中三级医院57所,二级医院 65所,以上述医院麻醉科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及统计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 括:麻醉医生人数;各医院麻醉护士的数量、学历及 职称;目前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的培养 方式;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及其对此 专业实习生及毕业生就业是否优先选择。选取我院 2009届护理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 训,由调查员将调查问卷带到150所就业医院进行 调查,调查后当场收回问卷并邮寄回。回收有效问 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81.%。采用统计描述进 行分析。

2结果

    2.1 122所医院的基本情况按医院等级分为三 级医院57所,占46.7%; 二级医院65所,占 53.%。122所医院有麻醉医生1169人、麻醉护士 391人,医护比为1 :0.33。

2.2 三级、二级医院麻醉科护士学历、职称构成比 (表1)

2.3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表2)

2.4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目前各医 院对麻醉护士多采用带学徒式和(或)进修学习的培 养方式(95. 1 %),通过院校系统教育的极少 (4. 9%),而多数医院建议的麻醉护士培养方式为院 校教育(85. 8 %)。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 1. 1麻醉护理人力资源明显短缺在美国,麻醉 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约为1 : 1 ~2我国台湾的 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目前达到1 :4|1],说明 仍未制定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卫生部颁布 《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78)卫医字第 1689号中规定临床医护比为1 :2。而本次调查结 果显示,医护比为1 :0. 33,较临床医护比1:2显 著偏低。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满足不了 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增加了医疗工作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和体力透支,使麻醉护士 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3. 1. 2麻醉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部《中国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中提出的 “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 二级医院 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 40%21。所调查的122所医院中,麻醉护士具有大 专及以上学历者,三级医院为44.9%,二级医院为25.8 %。麻醉护士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三级医 院为29. 3 %,二级医院为15.6%,提示目前二、三级 医院麻醉护士的学历及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有待进 一步提高和加强。

3.1. 3 麻醉护士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 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要求麻醉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趋向于专业化和系统化。而传统培养 麻醉护士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麻醉科的 需要选送少数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麻醉科进修 学习后改为麻醉护士; 二是通过科室轮转到麻醉 科室,由麻醉科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而真 正由医学院校系统正规培养的麻醉护理专业人才 极为短缺(4.9%)前两种方式在职培训周期长, 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虽然培训后 的护士能掌握麻醉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但因缺乏 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很难成为符合现代麻 醉护士水准的新一代专业护士。

3.2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的可行性

    3.2.1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05 ~2010 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 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 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 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麻 醉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及传统的手术配合护 理,它有其特殊内容,如麻醉前药品及器械准备,麻 醉药品、贵重药品及生物药品的管理及恢复室病人 的监护、一次性麻醉用品的消毒与隔离等,都是其他 专业护士不能替代的131。因此,开展麻醉护理专业 教育,完全符合《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 神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3.2.2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 麻醉护士在就业前景与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优 势。随着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的改善,麻醉护士 在我国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所调查的122所 医院中,79.5%的医院需要麻醉护士; 9. 8%的医 院要求麻醉护士的学历起点是专科,90. 2%是本 强,能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随时掌握国内外的 学术动态,保证本医院的专科学术水平能跟上麻 醉学科的发展。医院对此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 可优先选择的占94. 2%。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医 院对麻醉护理专业护士均有需求。设置麻醉护 理专业是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2.3具有多年麻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基础徐 州医学院是全国麻醉学专业创始单位,有着丰厚麻 醉学的教学积淀,护理学院依托我院麻醉教学优势, 2004年率先尝试在国内创办“护理学麻醉护士专 科方向”(本科),其模式为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及部分 专业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即“前期趋 同、后期分化”。这种模式不仅能较快地向急需的学 科领域输送专科护士,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工作的 需求,而且有利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内涵的充实和各 类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提高,也能为日后将 专科护士纳入到毕业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11。近 几年来,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方面不断改革和研究,紧扣培养高等技术应 用型护理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制订出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优化,形成一整套既体现‘突出护 理、体现整体、重视人文、贴近社会”,又具有专业特 色的课程体系,制订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教学 计划与麻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计划。几年的 实践为我院麻醉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3.2.4为医院直接输送麻醉护理专业护士我院 设置麻醉护理方向专业,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了 麻醉护理专业理论,并接受了严格、规范的专业技术 操作训练,可直接为医院输送一毕业就能上岗的麻 醉护理专门人才。我院麻醉护理方向专业实习生和 毕业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性好受到医院的高度 评价,有不少毕业生直接进入临床麻醉、麻醉恢复 室、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病房(麻醉ICU )、疼痛诊疗 等医院麻醉相关科室工作。不仅缩短了麻醉护士的 培养时间,促进了麻醉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节约了 医院在职培训经费,还避免了因派人外出学习而造 成护理人才短缺的弊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