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07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1

一、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基本原则论述

分析当下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大环境可知,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其中教育信息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互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期明晰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分析。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组织形式丰富为有效整合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可行性条件。其一,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二者整合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陆续出现并应用于教学领域,在此技术支撑下,进一步推动物理教学环境与虚拟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其二,教学组织形式丰富为二者整合提供了条件。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开展有益探索,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原有大班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小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教学组织由大变小,能更好地兼顾学生发展个性,拓宽信息技术的作用空间,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在发挥教育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其精准化服务内涵。其次,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是语文学科特性下的必要举措。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价值,立足工具属性视角,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教学内容均要服务于当下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基于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化要素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价值的必要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是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困境的必要举措,分析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发现,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展开,即过于注重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忽略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价值,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情景下,融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在理念层面,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由此可见,将教育信息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困境、促进语文学科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最后,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会体现出以下三项特征:其一,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对学习流程的自主调控、对学习情境的自主创立;其二,学习方法的互动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信息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壁垒被打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不仅同一班级的学生间可以交流学习信息,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也可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其三,学习模式的探究性变化,在教育信息化融合下,信息化工具的支撑推动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发展,即学生以课堂教学问题为导向,借助信息化技术自主探究学习内容。通过分析以上三项特征可以发现,突出学生主动性与学习边界的开放两方面核心内容。因此,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即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二是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空间的开放,在此需要强调开放性原则与共享性原则的并行,即不仅要依靠信息化教学环境丰富自身教学元素,同时也应向其他学习组织共享自身教学资源,这是构建大教育格局、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二、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路径分析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2

论文摘 要 结合时代特点,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分析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提出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难度,尤其是在面对当下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这就需要做出必要的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1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学科,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社会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

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2.1 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只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时代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地结合,自觉地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2 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笔、活跃的思维、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涵,可以胜任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编辑、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发展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等,就业面相当广泛。因此,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应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机遇转变为优势。

2.3 有利于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深刻影响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们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强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

3.1 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实施了信息化,但是仍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加强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应用,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政府对其的高度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并没有实现其根本效益,进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动力,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机融合,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设。

3.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善教育的过程。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发展。但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并未达到以上这些要求,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3.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冲突,由于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的高度不协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进而无法遵循教学规律的发展,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4 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入手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上的柔性化,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多,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当下的工学合作教育,这样可经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空白”艺术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安排、自由选择,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3 优化师资力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资力度,聘用一些应用型的教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发展,面向全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拥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从而使人才的发展更贴近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主动和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薄守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7(7):67-68.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一是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片面理解信息技术。走出误区的策略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4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漫游”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被叫做“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我国又称之为“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 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 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52-0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深度融合的现状来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一直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人文性的缺失。

早期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已将“人文性”确定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随后如何理解“人文性”就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自觉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但对于人文性的最终阐述却并没有的定论。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人文性的探索又相对比较少,也不是很重视。很多时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更加占据主流,关于其中人文性的使用,在熊雪芳写的《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性》一文中曾提到,应该在信息技术课前准备、教学方法、课后实践中有所考虑,但目前具体深入的实践还较少。

可以说,在各自的领域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教学对人文性都有一定的探索,然而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却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不能很好地激发课堂的人文性。课堂往往显得单调与空白,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语文中的人文关怀,不容易受到触动,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沉思的事情。

人文性课堂创设的理论研究

要解决语文与信息技术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文性语文课堂的创设。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简而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优秀的、重要的、有价值的部分。它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对于教育,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激发人文性,也要求探索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和教师不断自我发展。

那么,关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性又是什么含义呢?“‘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这是最近巢宗祺先生解读了新课标之后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理解。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文性的概念有了一定范围的缩小,那么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文性语文课堂也应该更有据可依。

除此之外,在了解了人文性的概念之后,我们还应明确什么是人文课堂。笔者认为人文课堂就是一种在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共享发展”的过程,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的指导者。因此,教师要尽量地将教学置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把“为知”与“为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让自己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发,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不因教学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交流信息的机会,如果每位学生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自然会有所提高,自身的潜能将得到不断激发。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人文性课堂创设的策略

1.重回时代背景,找寻文化底蕴

无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融合的具体形式如何,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即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思想与感情。那么,对于这些存在于一定虚拟世界的感情,如何激发呢?此时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需要学生能够回到时代背景中去感悟。

例如,在初高中的语文课堂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领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虚拟,以便让学生进入到作品所体现的特定环境中去。就像我们现在最常使用的动画导入、图片音乐导入等。特别是针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进入特定的文化背景,领悟独特的文化神韵,这在无形中就会为人文性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给足情感诱导,激发学生正能量

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首先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应该让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应具有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精神境界;当我们在学业上有阻碍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当我们面对各种社会诱惑打击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是语文教学需要灌注于学生的精神,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人文性所追寻的根蒂。

3.关注方法与理念,领悟真正的语文内涵

新课程标手刑岬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我们需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完整的人”。这其实就和人文性不谋而合。在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选择微课,因为它很适合学生自学;可以用图画、声音、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进入氛围,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现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已日趋深入,发展空间也很大。对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性课堂,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富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01):125-133.

[2]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110-114.

[3]江锡晨,焦立新,张换,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现状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27-31.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7-15.

[5]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3(03):104-108.

[6]周娟.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人文性思考[J].现代语文,2009(20):112-113.

[7]蒋丽清,李艺.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07):86-89.

[8]卢强.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逻辑、现实冲突与未来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6(02):10-17.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6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7

一、现代化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背景。

1.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教学手段只有教者的嘴巴;后来,随着文字的创造,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增加了手写和书本等教学的手段;近代科学发展了,从兴办学校以后,实行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上又加了板书、挂图、实物等辅助教学的手段,大大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方兴未艾的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则不但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手段,而且为信息的生成提供了新的方式。计算机以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使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从这一角度而言,如果拒绝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也就是拒绝教育自身的发展。

2.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现阶段即指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现阶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是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它与目前在教学上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然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传统教学手段一般是指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由于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社会往往随时把最新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为教育服务。因此,教学手段历来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3.现代化教育手段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还得益于有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选择和佐证。在近代出现的各种教育理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曾对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使用产生过重要影响。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机器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和低错误率原则。这一理论,是计算机个别化软件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理论。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的机械反应论不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 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有关信息,从而扩充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据此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有效地实施这一理论。

(二)现代化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 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它的使用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形声化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体直观化,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

1.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人类第一信号系统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结合使用,从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最佳服务,这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

2.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带有极强感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 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

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 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极有效的途径。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按其在传输、调节教育信息中的地位、作用可分为:视觉媒体:幻灯;听觉媒体:录音、唱片;视听媒体:电影、电视;视听综合训练媒体:语言实验室。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散文、小说、记叙文、诗歌等有故事情节或生动形象的课文时,可运用音响、歌曲、图像,营造与课文相符的情境。创设一种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很快投入到情境中,感受美的气氛,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地。

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板书,教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里, 只能靠一支粉笔来传输,而现在只需点击一下事先准备的课件就可完成,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效率。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新课型举隅。

在现代教学中运用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会有利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设计出全新的课型来。

1.影评式语文教学。

运用以课文为基础摄制的电影、电视为软件,让学生处于改编和导演地位上,启发他们认真研读原文,仔细观摩影(视)片,展开评论。这种类型的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8

>>海南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海南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海南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移动学习 信息技术 理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讯各个方面的技术日益更新,而人们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在学习型的社会中,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与无线通讯设备,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和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移动学习”为英译词,译自“M-learning”,在国内也翻译为“移动教学”。在本文的论述中,“移动学习”与“移动教学”相互指称。

在2010年之前,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主要是普通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掌上电脑),后来发展到智能手机。刚开始,移动学部分运用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由于中小学生对手机的应用自制力不够强,用手机来进行的中小学移动学习还是比较少的。随着科技的发展,iPad作为智能的集成多种交互信息功能的IT 工作平台,已经悄悄走入国内外一些教学课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88 名一年级学生将统一购置iPad 上“语文读写”课。[1]新学期伊始,美国很多公立高中的学生兴奋地发现,自己以后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了――作为教学设备,学校为他们每人免费配备了一个iPad,上课时可以做课本使用,下课后可以申请带回家完成作业。[2]移动学习逐步引用到中小学日常教学中来,基于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系统也逐步开发、建立起来。

移动学习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章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是将移动学习置身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来思考其出现与发展。二是分析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进展,具体通过梳理探讨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探究支持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是什么。

一、历史梳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发展历程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而言如下。

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黑板+教科书”的模式,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沉闷、缺乏生气。教师的教置于教学的首位,大多都是老师说了算,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特别是在语文科的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常常出现。教学模式固化,且评价方式单一。

接着发展到数字化教学。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政策,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由此,美国的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运用到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随后,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辅助课堂教学。在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10 月提出:从2001 年起,要用5 年至10 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3]数字化教育的“常规模式”普遍出现,其基于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另外,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语文课中,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借助多媒体及网络设备,学习到更新的知识,文字阅读与情境再现结合起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在当代社会,移动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移动学习开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dess Andrew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无线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校师生、管理者等提供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高速连接。”[4]2001年12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做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移动学习在国内逐步推广、发展起来。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 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 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 而且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 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 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5]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推陈出新、wifi的大面积覆盖,移动学习成为可能,移动教育模式越来越突显其优势。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VR)的“虚拟现实模式”和基于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越来越具有移动性,移动学习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动学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把高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吻合。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既有传承,又有着发展。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教学要突破一本之限、一室之隔,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要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国外,开始出现了反转教学,反转教学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反转教学也称作反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Reverse Instruction, Inverse Teaching,等)、视频点播教学(Vodcasting Education)、教育视频点播教学(Educational Video-on-Demand)等等。反转教学指反转常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内容、方式、目的。反转的关键是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如各种视频制作软件、视频资源等。通过运用现代技术, 教师将常规课堂里教师讲授部分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家中观看并学习视频中的讲授内容。”[6]“反转的课堂往往录制成不同形式的教学视频,在网上公布,以供学生学习。”[7]反转教学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

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科的学习,反转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动态的视频图片与静态的语言文字适当结合,语文知识“活”起来了,学生由课堂上的被迫接受知识,变成课后的主动学习,变成了“我想学”、“我要学”。学生不用为课堂上听不懂而苦恼,通过观看录制好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视频,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移动学习是时代的回响和呼唤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产品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ipad教学也是一种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是时代的回响和呼唤。方柏林认为:“在中国,孔夫子是一个周游列国的教育者,带着门徒到各个诸侯国讲学,沿途收学生。在古希腊,柏拉图也是一个‘远程教育者’。柏拉图是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人之一。他希望利用书本,不再把学生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学习。而今‘砖与水泥’的这种教室,将学生粘在座位上,其实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模式,它是历史的产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模式也可能有消亡的一天,或者说会与其他模式共分天下。”[8]移动学习是古远时代教育者声音的回响。

移动学习更是新时代教育的呼唤。钱学森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这个论述说明了教育信息化是下一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工作,也是第一次在部级的政策文件里面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时代的学习型社会也大力呼唤促进移动学习方式的发展。

二、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育技术的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过分依赖,或者抗拒使用。从最初常使用PPT再现课堂的板书文字,到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再到当今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变成泛在的学习,可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背后显示的是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育技术的演变。每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理论基础,移动学习面向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展开,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在此之前,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最后到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

(一)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研究人类的外显的反应。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学习结果表现为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联结(表述为SR)的建立。杨刚、徐晓东指出:“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却经常违背‘双向理解’的交互原则,教师经常以‘独白’ 的方式作为教学形态来传递知识,学生则以简单的‘应答’作为满足教师的问题需求,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独白’与‘应答’表现的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机械过程,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外部教师‘教’的刺激结果,只要控制教师的‘教’的行为,就能控制和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控制和预测了学习效果。”[9]在教育初期,教育技术只有言传身教的口耳之术,后来逐渐出现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最初的视听教学中用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机等)不断呈现信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多媒体频繁使用,只起到单向度的传授知识的辅助作用,缺乏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最初常使用PPT再现课堂的板书文字,而黑板的书写板书却大大减少,一些教师借助多媒体来教学,“换汤不换药”,用PPT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点没有充分突显出来。

(二)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

认知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包括了“格式塔”学派、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学派等。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是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主的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有很大的影响,使媒体的教学应用从强调设置重复的信息呈现,发展到通过精心设计学习工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学中的‘教’逐渐转向了‘学’,突出了‘学’的地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学生能够与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来获得知识,这是一种程序互方式的表现。此时,计算机重新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部分被替代,课堂交互中出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并存的形态。”[10]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现学习与文本达到较好的交融。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师也可把课本以外的知识呈现传递给学生。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

建构主义产生于认知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代表人物有斯滕伯格・卡斯和维果斯基等人。其内容很丰富,核心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10]“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11]强调“学习主要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12]

建构移动学习主要是认知建构支持下的情景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和个体的身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且这种建构具有情境性。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而是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建构与组织。个体在互动中,不仅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形成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即身份),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社会参与是学习的关键”。[13]iPad把声音和文字融合在一起,具有语音和书写训练功能,具有方便的阅读训练系统,图文音俱全,通过与教师的在线互动,可进行实时的学习、测试、点评。移动教学设置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交互式的,它使单向度的“人―机交互方式”转变为“人―机―人”的双向度的交互模式。

语文移动教学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内容。它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变成泛在的学习,可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生活即语文,处处有语文,移动教学将会为语文的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一教学模式将会逐步登上教学发展的舞台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春超.深圳某校配备iPad引争议 理性教育切勿乱消费[N].通信信息报,2010-11-10(B03).

[2] 薛宏.iPad替代纸质教材在美引争议[N].中国文化报,2011-09-10(003).

[3]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1-19.

[4] 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3):9-11.

[5] 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4):45-48,63.

[6] 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14-117.

[7] Ramsey Musallam.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http:///blog/flipped-classroom-ramsey-musallam.

[8] 方柏林.知识不是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 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从课堂学习到e-Learning,m-Learning再到u-Learning[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52-58.

[10] 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4-26.

[11] 汪全仪.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03):49-51.

[12] 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0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