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足球经济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07

足球经济论文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足球和后现代足球的阐述以及对亚洲中、日、韩三国足球的对比,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剖析了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中国足球要想走出现在的局面的一些看法。

不论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重大的足球比赛总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上至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大到老者,小到儿童;不分男女老少。世界杯更是这样。足球这项运动是如此的吸引人,人们的神经中枢在受到她的刺激时,总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和痴迷。

人们在无限感慨的同时,也作过许许多多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分析,其中包括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是宗教的各类因素,试图解开这个谜团。本文作者想从后现代美学的意义上,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剖析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旨在为中国的足球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1、现代主义足球

现代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体现的大多是“男性化和父亲般的威严”。现代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纯碎化的、抽象到再也无以复加的、一元的理念。形成的是一个封闭体系。80年代以前风靡的拳击运动是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那时的足球以她的发源地英国的“英式足球”为例,也是较多地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纵观足球运动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也经历了力量型足球实用主义和技术型足球艺术主义的单边时代,这一时代的足球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到了极点,相续出现了“贝利时代”、“贝肯鲍尔时代”、“马拉多纳时代”。wwW.133229.COm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足球英雄。

2、后现代主义足球

“后现代主义”是指当前这个时代。他提倡的是回到“女性的、母亲般的表现”上来。对于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考察和理解,在全世界已是纷纷扬扬,没有人再能否认它的到来与存在。后现代主义在追求一种多元的理念,或者说在追求开放的体系。对足球而言,人们重新对足球运动的“内部构造”的丰富多彩、修饰上的赏心悦目给予高度关注:比如细腻的技术、流畅的配合、奇妙的脚法、精准的传球、美妙的弧线球、全攻全守的战术等。甚至包括场地、服装、发饰、草皮、宣传报道、开幕式、闭幕式、纪念品、指定用品等。当今的足球毫无疑问是处在这个时代。

多元主义、开放体系的足球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也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就像工业革命使现代主义的思想变成现实一样。今天的足球发展到了大众的、民族的、地方的、非正统的一同登上了足球的历史舞台的地步。这是足球技术、力量、速度全面融合的全攻全守的时代的变化。同时对应着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这是足球运动社会时代性的重要体现。人们对于球星的崇拜也不再只是单一地指向那些足球英雄们了,也指向许许多多的“偶像”级明星,如贝克汉姆、罗纳尔多等。而且,在球场上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文化,足球文化。

中、日、韩三国足球的比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三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地恢复并得到高速发展,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几乎动摇到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日本经济在走向成功的同时,也使这个国家的文化与西方国家由冲突转向全面融合。当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日本时,很快在日本的制造业、建筑业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在亚洲日本是较早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后现代主义思想对足球的影响与其他国家自然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也产生了一些偶像级明星,如中田英寿。日本对于世界先进足球学习和消化过程,就像日本的后现代大师大谷幸夫所说:“明治以后的一百年,可以说是把异质的、西洋的东西在日本进行‘骨肉化’的过程。在后现代的讨论时,我感到,日本终于开始把欧洲当作自己的肉体来理解,特别是年轻人”。

随着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相续在美国的发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韩国也较好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电子、汽车等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使经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在与世界融合的同时,仍然抗拒着西方文化的“侵蚀”,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到来时,影响要缓慢的多,因此,韩国足球里民族的东西要比日本多得多。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和转型时期,国门初开,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像开了闸门的洪水,集中涌入,与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撞”。有许多人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自己的好,忽视自己的文化产生的排异性,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直接使用,其结果不言而喻。中国足球也应该说是重灾区之一。忽视足球的环境与氛围的建设,中国足球变成了功利足球,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淘金场”。中国足球自我封闭,目标单一,基本处于“现代主义”阶段,离“后现代主义”时代还较为遥远。

3、总结与建议

信息革命的到来,在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和处世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与新经济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足球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这一大的社会环境和前提,尤其是在新人类大量涌现的今天,忽视他们的存在和要求,足球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与损失。

足球的市场化为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和巨大的推动力。但如果商业的渗透过了头,必然会留下很多憾事。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足球更是如此。

偶像时代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中国的足球既缺英雄,更缺偶像。因此,在向外学习时,一定要兼收并蓄,加强消化吸收。对待球迷、观众和媒体,能更亲切一些,争取出几个偶像级的球星来。

中国足球的发展必须去掉浮躁,尤其是功利色彩。否则,就算打进世界杯决赛,也无法走得更远、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和处境。

参考文献:

[1]、赵军,中西文化比较看中国足球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足球;世界杯;区位条件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73-04

Abstract:It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World Cup football matches are mostly hold in Europe and America.Take Germany as an example,especially analyze its locational geography;society,economy and technology conditions;football culture and industrial mechanism.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main element of every country holding World Cup should need.

Key words: World Cup foorball match;locational conditions

绪言

发端于英国的现代足球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人类征战世界杯的历史也已跨过了近80个春秋,它已发展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世界“第一运动”。随着人类体能潜力的不断挖掘提高,足球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新的足球技战术的不断涌现,足球运动器材制作中不断引进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人们对比赛环境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将促使现代足球的技战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世界杯足球赛的盛况也大大超出了竞技比赛的范围,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推动政治交流、促进贸易发展、繁荣本国文化和融合民族感情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杯能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世界杯足球赛能够在本国举办。至此,世界上已有15个国家举办过世界杯足球赛,对这些国家的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分析本国实际,根据多方面状况判断是否申办时机成熟,从而进行科学决策,最大限度的回避风险。

1 世界杯足球赛主办国分布状况

1929年5月1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足联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决议:设立世界杯足球赛。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于1930年7月在乌拉圭举行,以后规定每隔4年举行一次。从此,世界各国可以派出自己的最强阵容,参加名副其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世界足球大赛。

从1930年开始,乌拉圭、意大利、法国、巴西、瑞士、瑞典、智利、英格兰、墨西哥、联邦德国、阿根廷、西班牙、美国、韩国和日本先后承办过世界杯,墨西哥、意大利、法国及2006年东道主德国更是历史上两次承办。这些曾经举办过世界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中以欧洲国家最多,共有7个,南美洲次之有4个,北美洲和亚洲各有2个。

2 世界杯足球赛举办国集中分布于欧美国家的原因

世界杯的历史从来就是欧洲和美洲球队高唱英雄凯歌的历史。80年代后期,非洲球队以其精湛的脚法和旺盛的体能闯入这一领地,世界足坛的格局逐步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欧、美、非三强鼎立之势。亚洲球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世界强队只能望其项背,仰人鼻息,到世界杯赛场也只是陪太子读书,过过招而已,形成不了实质性的对抗。[1]这些历史现实也恰恰决定了世界杯主办国花落谁家的命运。但这并不说明,足球竞技水平的高低与申办机会成正比,通过对这些国家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形成这种分布大势的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足球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现代足球运动始于20世界初叶,发源于英国。1904年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自此,足球成了风靡欧美的群众性运动,在世界各国开展起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以欧美球队为主掀起的几次足球革命,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现代足球的发展,使现代足球产生了质的飞跃,其历史功绩和作用举世瞩目。(2)自然环境适宜:在西欧由于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地形海陆位置的原因,西欧大部分国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地中海式气候。该气候的特点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湿润”,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因此比赛即使在冬季举行天气也不是问题。[2]再加上欧洲西部地形多以丘陵和平原为主,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球员竞技水平的发挥。(3)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足球世界杯的成败与本国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欧美足球强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本国承办重大足球赛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除此之外,18世纪以来,诞生于欧洲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对整个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西方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的洪潮中茁壮成长。经济和科技共同影响着足球世界杯赛事的质量。(4)体育产业机制健全:近10年来欧美各国之间一直争论不休的足球产业归属问题近年来基本形成共识,即:足球是具有文化、社会功能的特殊产业。认识上的一致,推动欧美各国政府在法规和政策上也为此做出调整,给足球各联盟以某些特权。体育产业内部各个营销机制的日趋成熟,确保了世界杯赛事的顺利进行。(图1)

3 德国举办世界杯足球赛的区位条件分析

今年德国再次扮演世界杯赛举办国的角色,也因而成为继墨西哥、意大利和法国之后第四个两度承办这一重大赛事的国家。较好的区位条件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前提。针对足球运动的特殊性,着重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足球文化及产业机制几个方面对德国承办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气候和地形

德国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向温带大陆性过渡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从北部平原到南部山区为1.5~6℃,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17~18℃,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和决赛阶段比赛多集中于6、7月份举行,表1中主要列取了6、7月份德国三个主要城市的气候资料,从中可以看到比赛时段气温和降水条件良好,适中的气温和适量的降水有利于足球运动员水平的发挥。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适合承办世界杯足球赛事往往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即使是同属欧洲的北欧国家芬兰,由于地处高纬,天寒地冻,除冰雪项目适合外,足球比赛十分不利。南亚的印度,人口达10亿,但该国地处热带,3至5月为干季,炎热干燥,气温达40℃以上;6至9月为雨季,高温高湿,为热带季风气候,该国不适合举办足球赛事。气候要素不仅在一方面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和风格,同时还影响着世界杯足球赛事地点的选择。

地形对足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阿尔卑斯山麓前沿是广阔的巴伐利亚高原,平均海拔500米,北部为北德平原,海拔在200米左右。由于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多在较为低平的城市地域,一般都能满足场馆的建设及交通效率的要求,固地形条件德国并无特殊优势。

3.1.2 地理位置和交通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西欧通往东欧,北欧通往南欧的陆路交通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陆上与九国接壤,与多个欧盟成员国领土相连。作为欧洲的中心,德国是联系欧洲各地的枢纽,并在国际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港之外,还有各种天然河道,如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各河流间大多有运河相通,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各种交通网络交织,使得德国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便于足球运动盛行的欧洲国家及世界各地的球迷和旅游者的往来,提高了观看世界杯的可进入性及赛事安排的效率,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前提。

3.2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德国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千米,2002年年中人口数达8250万人,人口密度231人/平方千米,城市人口比重达87.9%。城市环境优美(表2)。3个主要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低,适合大运动量的足球赛事的举办。

德国承办世界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与举办世界杯所能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相比,前期的投入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毕竟对承办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举办大型赛事需要较大的公共投入,如用于场馆建设、维持治安、交通管理、防火、废物处理等等,赛事主办国要投入大量资金。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之一,虽然经济的发展历经波折,但是目前德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和化工是德国工业的四大支柱,销售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1302亿欧元,国民总收入21182亿欧元。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德国承办世界杯足球赛事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足球比赛的精彩程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足球的战术打法,规则裁判法,还是比赛的激烈程度,甚至比赛的场地、设施器材、球员的装备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德国的信息技术、新材料、精密仪器仪表等是新科技革命的特色和主体,这是举办高水平世界杯足球赛的重要技术保障。

德国是一个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2000年国民收入15058.1亿欧元,人均18305.5欧元。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德国人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普通民众可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参加或观赏体育运动,足球运动最富传统性和吸引力,自然受到德国人的欢迎和参与。球迷热衷于现场看球和助威,而设施十分良好的球场,足以吸引看球的人们。德国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1%左右,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经常从事足球运动的超过600多万人,拥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城市人口的集中与增长,优美的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休息日制度的实行等,对包括足球运动在内的德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德国足球走向职业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同时成为世界杯足球赛能否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3.3 足球文化及产业机制

3.3.1 足球文化深厚

现代足球在德国的发展有着长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1900年1月德国足球协会(DFB)成立,共有86个足球俱乐部。而今天,德国足协下属约有2万7千个足球俱乐部和680多万足球运动员,每12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职业或业余足球运动员。足球管理机构呈金字塔型,顶端为德国足协,下属为五个区域足协,之下为各州足协。每个州足协都拥有一个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四周景色优美、装备精良的体育馆。12座世界一流的足球场分布在全国12个城市,如柏林市能容纳7万6千人的奥林匹亚体育中心和为承办本次世界杯新建的可容纳6万6千人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等。[4] 谈到德国,很少有人不提及足球,游历德国,则没有人感受不到足球的存在。较之公认的足球王国巴西,德国人对于足球的狂热和钟爱决不逊色。对于大多数德国人而言,体育等于足球、足球等于生活。球市火爆,上座率年年创下新高,连年稳居欧洲联赛到场观众人数榜首。1963年正式成立的德甲至今已经走过42个赛季,而德国足球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则远远超过42年,球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都是同一支球队的忠实球迷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样世世代代延续的足球热情始终不减。德国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卓越表现和辉煌战绩足以使他们安慰和自豪:在屈指可数的17届世界杯比赛上,德国国家队曾三次夺得世界杯冠军(1954、1974、1990),四次获得世界杯亚军(1966 、1982 、1986、2002) ,两次取得世界杯第三名(1934、1970)。虽然目前德国足球的水平大幅滑坡,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德国球迷对于足球的钟爱和热情。对足球运动的长久热爱,形成了德国浓厚的足球文化。(表1)除此之外,德国国内拥有贝肯鲍尔、鲁梅尼格、马特乌斯、巴拉克等众多在国际足坛有影响力的足球巨星。

3.3.2 产业机制健全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于英国。但20世纪初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本国足球运动商业化和产业化趋势的出现。尽管其体育产业在整体上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及美国、英国,但是德国人崇尚运动,有体育消费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该国的体育消费和体育市场都比较发达,体育产业体系也相当发达。

德国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业、体育赞助和体育广告等。体育产业的整体发达,带动着德国足球产业的发展。德国足球产业是一个包括门票、广告、电视转播权、赞助商、俱乐部标志产品的营销、职业运动员买卖和足球在内的复合产业。

健全的产业机制与赛事的成功举办是相辅相成的。大赛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反之,健全的产业机制对赛事提供着巨大的支持。体育用品业为赛事举办提供高质量比赛设施和用具;健身娱乐业和职业体育产业的兴盛确保了大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业、赞助、广告、电视转播权、世界杯特许商品营销等等,对大赛的举办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如瑞士-德国联合企业――斯波里斯基尔希集团为购买2006年世界杯转播权的费用为15亿瑞士法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体育赞助费的总额每年均超过10亿马克。足球产业各部门不仅为大赛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平台,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形象。世界杯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国内足球产业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配合。

4 结论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浓厚的足球传统及健全的产业机制是德国承办世界杯足球赛的区位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能否成功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是多种区位因素共同决定的:(1)要有适宜足球竞技运动的自然环境,以便球员能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这是科学选择主办国的前提;(2)要根据各国的社会、经济、科技、资源等各方面状况判断是否有能力承办世界杯,实现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3)要有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和健全的产业机制,可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各个方面获得承办支持。其中适宜的自然环境是良好前提,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是重要保证,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和健全的产业机制则是确保大赛成功举办的关键。目前,很多国家都只看到了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所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急于把世界杯比赛请进本国,利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的机会发展综合竞争力,但却忽视对自身区位条件的全面分析和风险的存在。固然,未雨绸缪的想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能忽视现实区位条件的差距,只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踏踏实实先从完善自身区位条件做起,才能办好赛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积累声誉,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汪伟信. 现代足球发展的潮流与格局[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3),24-27.

[2] 付明彦. 足球与地理[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7~8), 113-114.

[3] 张建欣. 德国足球赛事简介[J]. 德国研究, 2001, (2), P76-78.

[4] 程公、刘玮. 科技革命与足球理论[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147-149.

[5] 陈才, 李文华. 世界经济地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鲍晓明. 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3

【摘要】低碳经济是针对高碳经济而提出的,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但是近些年来有学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因此,应当寻求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这些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关键词】高碳经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当代价值(一)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全球每年因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有230多亿吨。生物学研究表明,地球生态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球每年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中,使地球不堪重负。根据数据显示,中国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未来50-80年中国平均温度可能升高2-3℃。2007年我国碳排放居全球第二,2009年与美国的大致相当,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第一。通过分析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的逐年变化发现,全球变暖90%的因素归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对于能源使用将带来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量增多的事实以及造全球变暖的危害性后果逐渐达成共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明确概念,于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被正式提出。它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全球性三个方面的特征,理解低碳经济的特征,能更好理解其内涵:然而,近些年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宣传和发展不断深入,但另一方面,关于低碳经济的反对之声应运而生,对于其概念初衷和必要性产生质疑。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杨新兴等提出的“低碳经济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他认为,地球上的气温变化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之间,并没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温暖的气候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于响应低碳经济的一些措施并不恰当。节能减排是针对环境污染而提出的,目前国家环境监测的标准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臭氧等。二氧化碳并未列入大气污染物系列,因此将节能减排等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并不恰当。对于低碳经济所面临的种种质疑,应当从经济、政治、哲学、科学等多维角度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找到发展依据并探究其当代价值。(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作为一切存在物的总和,这是最广义的自然概念。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称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以区别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这样,自然概念就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即自然环境),也包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自然环境首先表现为人类生产活动的要素,其次表现为人类科学活动的对象。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自然观。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其实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而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正是对这一矛盾问题的良好解决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后续危害,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还有规律的的作用的论述,如果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而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遵循规律的表现。2、 理性科学分析作为依据。针对低碳经济的反对之声,理性的科学分析可以对其质疑作出解答。根据科学研究数据发现,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对于低碳经济的质疑之声主要是针对这一阶段中,全球平均气温并非一直在变暖,还有变冷的阶段;全球有的地域气温变低,有的地域气温升高。但是在研究问题时,不能狭隘地研究某一地域,而应以全球的平均气温为依据。而且,从历史发展总时期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暖基本是正相关的关系。这些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理性科学分析依据。3、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依靠技术创新来发展经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难的发生。这与低碳经济改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的观点不谋而合,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导向。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的目标正是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都要求发展低碳经济。4、 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理念充分显示了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理念,有利于解决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杨新兴. “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不足.前沿科学(季刊).2011,3第5卷,(19)[2]张坤民.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体验经济和体育营销的相关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体验经济的相关理论指导体育营销,从而使体育营销模式为商家获得更高的商业收益。

一、体育本身就带有体验经济的特性

体育赛事和体验经济都具有无形性的特点。体育赛事是一个无形的产品,是通过有形的实物(如场馆、器械、运动员等)为载体来提供无形的赛事体验。体验本身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人们的心理活动,体验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体验经济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人们所获得的体验的大小,这种体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无形性的特点。体育赛事属于一种无形的产品,它所传递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如果观众没有参与到赛事当中,或是对赛事不感兴趣,那么这种感受就无法传递和获得。

二、体验经济与体育营销的相关性

1.体验经济和体育营销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体验经济和体育营销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和营销模式,他们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经济是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以后的第四种经济形态,体验经济的出现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剩余时间和精力用于消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从物质方面的享受,转向精神方面的满足。这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相吻合,即当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追求心理上的满足。

体育营销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育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越发达,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就越好。首先,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体育消费。其次,体育营销的发展是随着传统营销模式和广告形式宣传作用的减弱而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广告,而普通的广告形式已经不能够吸引人们足够的注意力。同时,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有更多的宣传渠道,这对传统的广告形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冲击。而现在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事情就是赛事,没有任何事件能像赛事一样可以同时吸引几百万、几干万甚至几亿人的注意力。因此,体育营销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2.体验经济与体育营销过程的核心价值是一致性

从前面对体验经济的论述当中,我们知道体验经济的定义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体验经济的三个主要部分:企业以有形的实物或是无形的服务为载体;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且需要消费者的参与;为消费者创造值得回忆的体验。其中有形的实物或是无形的服务是载体,消费者的参与是必要条件,获得独特的体验是核心。而这一过程恰恰与体育营销过程相吻合。体育营销是以体育赛事为载体,通过企业、赛事和观众三者的参与和互动,将带有体育元素的品牌体验传递给观众,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体验经济和体育营销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都是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体验。

三、体验经济下体育消费行为

1.体验经济下体育消费的情感化

一件有形产品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他一旦可以使人们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那么他的价格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一件姚明的普通11号球衣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售价却高达50美金,而人们还踊跃购买。在一次拍卖会上,由姚明签名并在比赛时穿过的火箭队11号球衣,最后以1030美元的价格被人买去。人们喜欢看NBA,崇拜篮球明星的另一个原因,是比赛中的NBA球员将篮球技战术发展到了极致,而这正与球迷心目当中理想自我相吻合。正是由于球迷和球队这种情感化关系的存在,才使得体育比赛受到如此高的关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体验经济下体育消费的互动性

在互动过程中所营造的氛围,不但可以增加其他球迷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会激发球员更加努力的去参加比赛。这种互动可以是选手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当人们同时为同一个球队欢呼、为同一个球员加油时所营造的激昂气氛对每一个在场的观众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似乎是整个世界的节日,在比赛当中数万人会为一粒进球而同时高呼,这种场面在其他任何一个场合是都找不到的。每次世界杯都会为人们留下不尽的激动、喜悦、失望、悲痛和憧憬。

3.体验经济下体育消费的感受化

体育比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不但注重赛事本身,更注重在观看赛事或是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自己所获得的感受,或者是说人们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感受化是指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自己所获得的感受。情感化和感受化的不同之处在于,情感化强调的是球员与观众在情感方面的联系或是在精神方面的寄托,是一种相对静止的长时间的感情方面的联系。而感受化是指在比赛的过程当中或是参加活动的过程当中观众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短时间的感受,他强调过程。情感化和感受化的共同之处在于,情感化和感受化都是观众的一个心理过程。

对于同一场比赛,对比赛和球员的熟悉程度不同,观看的场合不同,则对球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在同一场合,观看的人越多,场面越热烈,则比赛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强。现在有很多球迷俱乐部或者是足球主题餐厅,每当重要比赛的时候,球迷就会聚在一起共同观看比赛,由于大家都酷爱足球,所以人们可以同时为一个娴熟的动作而感叹,为一个精彩的进球而高呼,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这种激昂的气氛中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人的感受。

四、结论

体验经济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体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体育本身就带有体验经济的特性,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赛事体验产品。体育是体验经济的一部分,在研究体育产业的时候应该运用体验经济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休闲 竞赛表演业 先导项目

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市体育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而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满足精神享受的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竞赛表演业将获得更加高速发展的契机。本文以休闲理论为出发点,依据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逻辑分析法,重点就如何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发展广州市竞赛表演业进行研究,以求达到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为带动整个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

一、休闲时代来临引发人们对竞赛表演服务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休闲,是“在相对自由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以一种随意状态和心境从事某种自己所愿意进行的活动”。 进入21世纪的广州社会,休闲时代来临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广州市2005年人均GDP达到85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国大城市第三;全年法定的节假日多达114天,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明显高于工作时间;广州人除了喜欢热闹和喜欢夜生活之外,随着社会上各种时尚和文化潮流的涌动,人们更加热衷于各种刺激性和体验性的活动,数字娱乐、艺术欣赏、养生、茶艺、收藏等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休闲渐成普通民众自我调适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确失的一部分。

观赏体育竞赛表演是一种讲究心理体验的休闲娱乐活动方式。观众们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在轻松愉悦或兴奋激动的氛围中,在享受体育的美和魅力的同时,体验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的有趣的感觉,获得心理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有效缓解现代生活快节奏给自身带来的不适情绪。而生产运动竞技和竞技表演这种“服务产品” 的经营性行业就是竞赛表演业。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竞赛表演服务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竞赛表演业将获得快速发展的契机,这不但体现出人们追求愉悦、获得快乐的天性;也表明在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朝着高层次精神享受的方向发展。

二、广州市竞赛表演业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当前,广州市竞赛表演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的现状,确实需要大规模的整体提高,但是以广州市现阶段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环境来看,面临着缺乏投资能力、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市场发育程度尚未成熟等众多实际困难,所以我们要对整个竞赛表演业的各个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达到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因此,广州市竞赛表演业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是必然的,通过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它资源,首先有重点地发展某些项目,使资金和资源能够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并产生一定投资效益。通过优先发展的那部分项目诱导和刺激进一步的投资,从而形成由先导项目的增长带动其它项目整体性增长的状况。

借助产业经济学理论,我们把先导项目定义为:在整个竞赛表演业的项目结构中处于引导性的战略地位,并能对其他项目的发展起到带动和支称作用的项目或项目群。它是整个竞赛表演业发展的驱动力。

三、分析及讨论

1.球类项目受观众喜爱程度高

球类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激烈的对抗、即兴的表演、胜负的悬念、精致的包装、缤纷的赛场环境,以及运动员们超乎寻常的活力和自信,处处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带来难忘的精神享受。本文通过调查发现, 乒乓球、羽毛球、跳水、足球、排球和篮球在广州市民喜欢收看的电视体育节目中分列前六位;2003年中巴足球对抗赛现场观众高达55000人。由此可见,极富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球类比赛特别受观众的欢迎。

2.球类项目的社会影响大

竞赛表演项目要在进入市场被观众接受,项目本身必须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具备高超的竞技水平和大批优秀的运动员,能够吸引观众们的关注和参与。本文调查发现,球类项目的在广州市社会中影响巨大,特别是羽毛球和足球:广州市羽毛球水平一直在国内位居前茅最高,是广州市夺取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足球是全国的两个足球特区之一。此外,广州市的三人篮球也是国内开展最早和最好的地区之一,2004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篮球冠军挑战赛广州赛区有3000人参赛。因此,当前广州大力发展羽毛球、足球、篮球等项目,会带来这些运动项目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3.球类项目适合广州经济社会特点

广州历来是我国的体育强市,群众体育基础非常雄厚;同时广州气候较暖和、雨季较集中,适合球类项目的开展;此外广州市完善的商业环境,为我国的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职业联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本课题组通过调研结果表明:广州人最喜欢的运动依次是羽毛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篮球、排球等。2005年保济口服液杯广州市业余羽毛球团体赛2000多人参赛;2007年市长杯广州市业余羽毛球男女混合团体赛500人参赛。广州市体育行政部门已经把羽毛球、足球确定为品牌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品牌项目的扶持力度,目前羽毛球作为广州市“市球”的地位已经突现出来,广州市下一步的设想是把篮球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因此我们应结合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喜好等因素,将有限的资金、技术和资源等比较集中投入到优先发展的竞赛表演项目中,支持和带动本地区竞赛表演业总体水平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4.球类项目具备相当的市场规模

竞赛表演项目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对成熟的竞赛表演市场之上。这要求有一定的社会投入和广泛的融资渠道、物质条件相对齐全来支撑项目产业化的运行;此外要具备一定市场规模,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一定的造血功能,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的维持平衡以后,该项目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中,球类项目的场馆明显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其中篮球占59%;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各占4%;剩余33%为其他项目。

从资金投入来看,广州市近几年来在举办各种球类竞赛表演中都投入巨额运作资金,2003年中巴足球赛1400万元;2004年丰田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200多万元;2005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500多万元;2006年中美篮球对抗赛2500万。而近年来广州市足球赛参赛人数也很壮观:2006年广州市乙组联赛参赛1705人;2006年天河体育公园杯660人参赛;2007年广州市长杯可口可乐3对3足球擂台赛有8400人参赛。由此可见,广州市在球类项目上的社会投入、物质条件和参与群体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不但为开展球类项目的竞赛表演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而且在资源的支持力度上足以跨越客观存在的市场规模门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可以作为产业项目来发展。

5.球类项目的产业关联性较强

竞赛表演经营的关键,就是要提供具有观赏价值的竞赛表演服务产品来满足观众的市场需求,并且以此为基础,利用竞赛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广告权、转播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本文调查表明:2003年中巴足球赛当日,赛场的观众总体平均每人消费928元, 不仅为主办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还带动旅游、餐饮、电信、交通等众多行业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连续四年举办的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已经成为一个集欣赏、休闲、消费、娱乐为一体的羽毛球节。2006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NBA“梦七”与中国和巴西的两场热身赛,主办方不仅在门票、住宿、商业推广活动等方面获得理想效果,而且也是提升篮球在广州球迷中的人气、活跃的体育市场氛围,宣传广州的绝佳途径。由此可见,广州市竞赛表演业中球类项目关联性强,主要涉及电视转播、电信、餐饮、旅游、交通、广告和服务业等,能有效带动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目前广州市竞赛表演业部分运动项目的调查研究表明,球类项目符合广州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与广州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相适应,观众规模最大,体现出休闲时代来临对竞赛表演服务产品需求量增加的趋势。同时,广州市球类项目已经具备相当的市场规模,产业关联性较强,有显著的先导带动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整个竞赛表演业的发展。

因此,根据观众喜欢娱乐性竞赛表演项目的趋势,以及广州市现有体育资源和市场规模的分析,选择球类项目中羽毛球、足球、三人篮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作为广州市竞赛表演业的先导项目来优先发展。

五、建议

1.借鉴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通过加强对体育局系统自身改革实现管办分离;开放竞赛表演业投资领域,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市场;优化产业项目布局,形成先导带动、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组建大型的竞赛表演产业集团,加快广州市竞赛表演业发展的步伐。

2.注重政府的引导和培育

充分发挥政府体育部门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政协调能力,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和体育公益金的投入;主动地去培养竞赛表演市场,特别是那些奥运成绩优异又难以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扩大竞赛表演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3.重点扶持先导项目

政府在制定产业的发展规划时,应该在政策和财政方面对先导项目进行适度的倾斜和扶持,广州市可以根据现实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对竞赛表演项目设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6年~2010年,重点发展羽毛球、足球、三人篮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使广州市竞赛表演发展具备相当的规模;第二阶段:2010年~2020年,大力发展专业性体育表演团体,加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竞赛表演项目开发,如:高尔夫、台球、保龄球、体操舞蹈等项目;同时加强对人们喜闻乐好的传统项目如:龙舟、毽球等项目的发展,使竞赛表演业真正成为广州市体育产业的龙头。

4.着力服务观众,扩大市场需求

针对观众群体对项目喜好程度的不同,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比赛环境、应加大娱乐化的宣传手段,突出项目的趣味性,发掘和满足爱好者们游乐、消遣的欲望,从而逐渐参与进到项目中来。

参考文献:

[1]卢 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

[2]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104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价值观;机遇;挑战;对策

一、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一)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 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动力, 借助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所实现的技术和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扩展。[1]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地域、国家、种族的限制,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政治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融,打破了各个国家封闭自守的世界格局,实现了普遍交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价值诉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带来的机遇

(一) 经济全球化丰富了当代大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容

从产生之初,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超越经济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综合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的流动,还推动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产物、精神成果的交流,催生了文化全球化。关于文化全球化,马克思写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二)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手段的创新

经济全球化不仅丰富了当代大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还促进了手段的创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是将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突破和挑战,他们摆脱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更加积极主动的从网络中获取和涉猎自己所需的信息。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从课本中汲取知识,他们立足实践,关注社会,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多元化的手段。

二、 经济全球化的价值诉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带来的挑战

(一) 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带来强烈冲击

马克思曾指出,全球化“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去了”。[4]P276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世界文化和文明跨越地域和民族的障碍,得到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既各自发展,逐步完善,又彼此弥补缺陷,共同进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创新。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引起了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二) 网络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带来挑战。

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产物,反过来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网络的开放性既是它的一个重要优势,也是它的一个致命弱点。网络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虚拟性,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当今社会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几乎不受限制的使用网络,不管是浏览网页、搜索知识、发表言论,登陆网站,几乎都不受身份限制。二是网络的自由性,网络所囊括的信息浩如烟海,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其也可以几乎不受约束的发表各种言论。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 要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构建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避免的趋势和潮流,当代中国社会也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经济全球化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优越的环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和海纳百川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优势,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拓展交流的空间和渠道.

(二) 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我国传统文化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也要时刻保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同时,要在文化交流上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承认文化的差别性。在价值观构建中,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 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督、引导和管理

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西方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督、引导和管理。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网络环境,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氛围。要时刻警惕不良信息的流通和传播,对在网络中违法传播虚假信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健康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其次,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弘扬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增强他们在网络中辨别真假、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石磊,唐海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全球公共物品;国际公共物品;三个维度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60400153)、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复旦大学985项目。

作者简介:吕守军(1971- ),男,河南焦作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系统分析、公共经济学、世界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050-04

收稿日期:2008-09-2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各个国家对于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这类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共物品表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导致其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复杂化。而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学术界对于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理解,还存在着莫衷一是的看法,并倾向于把全球公共物品与国际公共物品的理论混为一谈。这不仅制约了全球公共物品理论运用的效果,也严重地影响了该理论本身的发展。为此,作者通过对全球公共物品和国际公共物品理论的辨析,提出了应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认识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观点,进而对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是如何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进行拓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并尝试运用该理论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其中,国外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考尔、格伦伯格、斯特恩、斯蒂格利茨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张宇燕和李增刚等。

国外学者对于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突出体现在考尔等人所主编的两本著作中。第一本著作是1999年由考尔主编的《全球公共物品:2l世纪的合作》。在这本著作中,考尔等人对全球公共物品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定义:全球公共物品是收益延伸至所有国家、群体及世代的产品(Kaul et al,1999)。第二本著作是2003年由考尔主编的《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管理》。这本著作对全球公共物品概念的发展和意义、全球公共物品与公共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公共物品的生产等等内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论述。其中,考尔等人认识到,由于1999年提出的概念过于严格,能够满足其公共性及全球性的产品几乎不存在,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相对宽松但更具使用价值的定义,指出当一种产品能给一组以上的国家带来收益,并对任何人口群体或世代都不偏不倚,那该产品就符合全球公共物品的条件。”(英吉・考尔等,2006)。在国内,张宇燕和李增刚(2006)对全球公共物品的含义、分类和供给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公共物品理论的理解仍然是莫衷一是。仍然存在着把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和国际公共物品理论混为一谈的倾向。这严重地影响了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运用效果,同时也不利于该理论本身的发展。为此,对于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正确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全球公共物品理论不等同于国际公共物品理论

国际公共物品是指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诸如此类的东西(Kindleberger,1986)。全球公共物品是指一种公共物品,其收益普遍惠及各个国家(包括一个以上的国家群体)、群体(涉及多个人口群体,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将涉及所有人口群体)以及不同世代的人们(涉及当今的人口以及未来的子孙后代,或至少是在满足当今世界各个世代的人的需求的同时,不剥夺子孙后代在发展上多拥有的各种选择(英吉・考尔等,2006)。虽然国际公共物品和全球公共物品这两个理论都是以跨越国界的公共物品为研究对象的,但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产生于经济国际化时期的20世纪60年代,后者产生于经济全球化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经济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超越了国界,与其他国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且不断扩大和深入发展的过程。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年代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商品、资本国际化到生产国际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国际公共物品的概念被提出。1966年,奥尔森以北约为例对国家间共同维护安全问题的探讨,被看作是国际公共物品研究领域中较早期的探索。1971年,奥尔森最早使用了“国际公共物品”一词,并从国际公共物品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国际合作的激励(Olson,1971)。1973年,金德尔伯格对国际公共物品及其分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Kindieberger,1973)。他认为,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也存在着国际领域上的公共物品,它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建立在最惠国待遇、非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的贸易制度;第二类是稳定的国际货币;第三类是国际安全。接着,1980年,桑德勒在其主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结构》中对国际环境、卫生等“国际公共物品”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1997年,桑德勒在《全球挑战》中,对国际环境、恐怖主义、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Sandier,1997)。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国际化潮流在全球范围内高涨,从而进入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地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间高度依赖和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知识信息、自由贸易、金融资本、生产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日益全球化,并由此产生了全球公共物品的理论。1999年,考尔、格伦伯格和斯特恩、斯蒂格利茨等学者在《全球公共物品:21世纪的合作》这本著作中已经不再使用国际公共物品这一术语,而是开始使用全球公共物品一词。在这里,考尔等人主要从全球公共物品受益延伸的角度提出了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全球公共物品是收益延伸至所有国家、群体及世代的产品。

本文作者认为,对于该理论的理解应该从全球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三个维度的特征出发,如图1所示。第一个维度是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全球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突破了国家的界限,

覆盖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无论这些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统统包括在内;第二个维度是从受益主体来看,它强调所有的人群和集团都可以从中受益;第三个维度是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它强调全球公共物品是跨越世代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而且可以满足未来数代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对于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概念已经不再像国际公共物品那样是一个平面的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资本、生产的国际化问题,其所构建的三维空间概念下的研究内容要比国际公共物品的研究内容丰富和全面。

第二,由于全球公共物品和国际公共物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从而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限作者管见,国际公共物品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其研究的内容是与当时经济国际化的内容相一致的。例如,经济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品、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而国际公共物品研究的主要内容也主要是与贸易、资本、生产国际化相对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投资环境、安全等方面。而且,这一时期的学者普遍使用的是国际公共物品这一术语。而全球公共物品的研究内容侧重于三个层次:(1)全球性天然共有物(如公海、空气等)的研究;(2)全球性人造共有物(如全球网络、国际经济政治制度和规则等);(3)全球性政策结果或条件(如金融稳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这样的研究内容是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相一致的。可以看出,上述研究是与当时所处的经济国际化背景相对应的。

第三,两者的提供主体不同。从字面上看,国际公共物品理论更加突出和强调民族国家(包括霸权国家)的政府在这种跨越国界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在经济国际化阶段,国际公共物品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民族国家(包括霸权国家)的政府。而在经济全球化阶段,民族国家(包括霸权国家)已经不是这种跨越国界的公共物品的惟一主体,其提供主体已经演变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提供主体主要包括民族国家(包括霸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微观提供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第三部门和社区等。

综上所述,全球公共物品与国际公共物品的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可以概括为表1的内容。可以说,国际公共物品理论向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演变是由经济国际化向经济全球化迈进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它符合了时展的需要。

另外,必须澄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全球公共物品都是全球化的结果,有些全球公共物品是在全球化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例如:空气和公海等全球性的天然共有物就是早于全球化存在的。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公共物品主要是全球性人造共有物(例如全球网络、全球性的制度、全球性的规则与知识等等)和全球性政策结果或条件(如金融稳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四、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对于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拓展

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是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来的,他对公共物品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Samuelson,1954)的精湛论述被看成是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的主要突破之一。之后,萨缪尔森(1996)对公共物品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公共物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说“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这一定义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可以看出,传统的公共物品的概念也是一个平面的静态的概念,而目前的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则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概念,它在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拓展了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从理论上看,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拓展了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内容。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多注重一个国家内部公共物品的研究,一般只停留在国家内部的全国公共物品、区域公共物品和地方公共物品这三个层次上的研究。而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则把公共物品研究的内容拓展到了五个层次。即按照公共物品所覆盖的区域,这五个层次分别是:全球公共物品、国际区域性公共物品、全国公共物品、区域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其中,前两个层次都是跨越国界的公共物品,后三个层次是国家内部的公共物品。如果五个层次用图2来表示的话,可以看出这五个层次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具体来说,全球公共物品是指超出了一国界限,其他国家的公民也可以享受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全球公共卫生、全球安全、跨国界制度以及跨国界的基本设施的协调等等。国际区域性公共物品是指区域内的国家或组织共同提供、区域内的国家或组织能够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清迈倡议》等等。全国性公共物品是指一国公民都能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国防、法律制度等等。区域性公共物品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等。地方性公共物品是指某一地方(如省内、城镇、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地方性大学和中学、城镇的街灯等等。

第二,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例如,考尔和门多萨把消费、决策和分配的公共性引入到一个所谓的公共物品公共性的三角结构中,通过这个结构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审视公共物品的公正性问题。如图3中左上角的图所示,垂直的轴线测量消费的公共性,底部的左侧是决策的公共性,右侧则是产品(净)收益分配的公共性(或公平性)。通过把理想的公共性三角结构和现实中的公共性三角结构进行对比,可以考察全球公共物品提供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从图3中可以看到,图中挑选出来的全球公共物品与理想的公共性三角结构有可能存在的各方面的区别。虽然这个公共性三角结构并不是公共物品概念的组成部分,但是有助于研究不同的公共物品是如何沿着这三种特性发展的,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认清那些需要审视当前制度和全球化管理方式的问题。但是,在理想化的公共性三角结构中,如何明确消费公共性、决策公共性和(净)收益分配公共性的指标,如何明确可靠的测量方法,在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中尚没有给予明确地回答。这样,就使这一工具在对全球公共物品的考察中难以操作,从而会影响其考察效果。

五、结束语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鱼需解决的主要议题。为此,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1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足球经济论文范文9

[摘要]今天中国足球的成果,是与其市场化分不开的,今后中国足球的发展,是与其市场化趋势相联系的。中国足球市场化的宏观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其微观前提,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足球市场化有自身的特点,足球市场的运行是“无烟工业”、“朝阳工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冲击波。足球市场化的内涵是足球资源的配置、足球要素的竞争、足球市场的运行和管理。

[关键词]足球市场;足球资源;足球市场;活动主体;发展趋势。

1、足球市场化的前提和特点。

研究中国足球市场化问题,首先要确定其市场化的前提和特点,才有可能去把握其内涵、发展、趋势和对策,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较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足球,了解为什么足球如此令人痴迷,为什么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心理效应。

1.1足球市场化的前提。

1.1.1宏观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是足球市场化的基本的宏观前提。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圆几代人的梦想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创造了新的条件。中国足球的出路,关键在于从不合时宜的旧体制下解放出来。

1.1.2微观前提。中国足球市场化的微观前提主要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产业化、商业化。这就是说,随着足球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足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足球有关体制入手,组织了企业与足球联姻,组织了俱乐部,全国甲A、甲B联赛制,进行机制转换。有识之士已明确指出,这种赛制是有利于足球改革,其实就是职业化、产业化、商业化运作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它是具有发展动力和生命力的。

1.2足球市场化的特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足球市场化的趋势也是极为明显的,人们已普遍认识和接受足球市场,积极参与足球市场的活动。足球市场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对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足球市场的运行是“无烟工业”、“朝阳工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冲击波,这是与足球市场化具有的特点分不开的。

1.2.1足球商品的载体——活动着的社会生活的主体——人。

足球商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是单个独立存在的,它既是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智慧,技术、技能、战术的综合体,又是集体的人所具有的智慧、智能、技战术的综合体,而且它以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运动员)作为载体,通过载体的活动去表现自身的存在,应用和发展。所以足球市场化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属性,一种智慧,一种技术,这和一般商品显然不同。

1.2.2足球商品的消费群体——球迷和群众,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主体,有巨大的购买力。在足球市场化过程中,足球运动的观赏主体是数以万计的球迷和观众,形成足球市场活动中巨大的消费群体,成为足球市场化运行过程中最大的推动力。球迷们支持中国足球,为他们呐喊助威,这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高度结合。

2、足球市场化的内涵和发展。 1足球市场化的内涵。足球市场化有着独特的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与特殊的足球商品属性分不开的。足球市场化的内涵,是多元化、多方面、多层次的。

2.1.1足球资源的配置。中国有青少年近四亿,有良好的足球传统,有极为丰富的足球资源。因此,足球资源的配置有优化的客观条件。它和市场经济发展和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现足球资源配置的多元化格局,以形成足球资源分属于不同的活动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2足球要素的竞争。市场运行中,足球要素包括足球的资金、技术、信息、赛场以及足球活动的劳动力特殊商品等,是足球市场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参与足球市场化的运行和分配。 2足球市场化的发展。足球市场化的运行和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主客体条件,才能促使足球市场化得以顺利进行。

足球市场主体是实现足球市场化发展的根本条件。以足球市场化运行的客观条件看,主要是足球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是足球市场化的现实条件,这一机制包括足球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效益机制。

3、足球市场化的趋势和对策。 1足球市场化的趋势。足球市场化的可能趋势,主要集中表现在足球主体发展趋势和足球市场深化发展的趋势,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 1.1足球产权主体明晰化。足球运动员作为足球产权主体,成为法人主体,具有足球法人主体的自主权,所有权,从而构建广泛而有效的足球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 1.2足球价值的明显提高。作为足球主体在足球市场化过程中,有效地创造和提升足球价值,从而有利于足球效益的提高。 2足球市场深化发展的可能趋势。 2.1尽快实现权利结构的转变。从足协管理的集权向分权的转变。足协要实行调控管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有效管理。 2.2足球资源的配置实现市场化。为此,进一步推动足球的职业化、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使足球资源在市场化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足球市场化的对策。要认识和把握足球市场化趋势,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对策:(1)加强有关足球市场化理论、政策、方针的研究;(2)加强有关足球市场化运行状况的研究。总结中国足球的成果,是与其市场化分不开的,今后中国足球的发展,是与其市场化趋势相联系的。足球市场化的内涵是足球资源的配置、足球要素的竞争、足球市场的运行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潘靖五,龙天启。体育伦理问题初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