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平面镜成像实验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31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1

一、传统和探究两种教学模式是否水火不容

1、传统教学总是重教师,轻学生。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只演示实验,学生照葫芦画瓢,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听众、观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探究性学习是重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探究学习是学生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什么都不用管,其实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持人和报幕员,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重教师的。

2、传统模式重结论,轻过程。传统设计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缺少创新能力,虽然教学中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无法体会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实现。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落实三维目标,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能力的提高。可在探究时也经常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得出结论,虽经历探究过程却不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质疑过程是否一定比结果重要?能力、情感是否一定比知识重要?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有些教师干脆设计成验证性实验,既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结论又能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3、讲授和探究都是中学生重要学习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如果彼此取长补短,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把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玩”,要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初中物理教学是否都要探究

1、在新课标中科学探究是核心,强调素质教育优于应试教育,于是探究式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太多原因多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灌输”得太多,学生经历、体验太少,科学探究变成现成的“套路”,教师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教学目标却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

2、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传统模式是否就一无是处?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肯定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人类经过几千年探究的结晶,有些知识内容,由于个人原因,难于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得;还有大量的学习内容,虽然可以设计成探究活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教育资源所限难以实施。

三、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2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环节,教师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包括:

1. 准备好实验器材,将生活中的镜子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

2.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及像的位置?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5)演示:“水中蜡烛”实验,启发学生思维。

3. 设计完毕,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展开实验。

4. 推荐的实验装置:(见上图)

5. 推荐设计表格:

[设计意图:教师应有效把握这个环节,从不同角度进行指导,通过介绍实验器材,引导设计思路,确定分组方案,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

师:通过我们的讨论,已经知道要探究的问题有: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

为了探究以上问题,我给大家提供如下的实验器材供选择:生活中的平面镜、玻璃板、形状相同的蜡烛、干电池、棋子、刻度尺、夹子、火柴、白纸、方格纸。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选取合适器材,并组织讨论,研究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后汇报设计方案,尤其要注意平面镜与玻璃板的选择。

生1:我探究的问题是:①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师:你想用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呢?

生1:我用平面镜。

师:为什么没有选择平玻璃板呢?

生2:因为,我认为选择平面镜做实验成像比较清楚。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

师:演示:“水中蜡烛”。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老师,我和几个同学观察后想到: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同时看到镜后的物及镜前蜡烛在镜中的像,再用刻度尺来分别测量蜡烛和像的替代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就可以比较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生4: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清楚的像是用点燃的蜡烛来实现的,而不是用电池或棋子。

师:为什么用点燃的蜡烛,而不是用电池或棋子?

生4:因为点燃的蜡烛是光源,光线充足,而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成像不清楚。

师:很好!你帮大家解决了用什么物体做实验成像清楚的问题, 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呢?

生5:老师,我在照镜子时,感觉离镜子越近,镜中的像越大呢?(引出第②个问题。)

生6: 我想,通过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镜后的像,再移动镜后像的替代物,然后通过观察物像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样就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所以我选择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

师:真的很好!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问题③。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还没有解决,其他同学是怎么设计的实验呢?

生7: 我把玻璃板立在白纸上,用笔描出玻璃板的具置,在确定了像与物的位置后,再把他们连线进行观察?

师:很好,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样容易观察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间的关系吗?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3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P70“*”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4

关键词:平面镜;教学目标;策略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在《光现象》一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设计理念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像”和“虚像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设计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平面镜一节在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强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本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由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的像在镜子的后方,物和像的大小以及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引导发现法

利用此方法帮助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变化情况,一般学生会由于实际生活中由于视角而产生的“物体离得越远,变得越小”现象,认为镜前的物体远了,镜中的像也会变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怎样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均不发生改变。

3.演示法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选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目的有两个:既可以成清晰的像(环境较暗,物体较亮时),又可以确定镜后像的位置,这一点学生在初学时不太容易接受,毕竟玻璃板成像是不如平面镜成像清晰的,通过演示能清楚地突出玻璃板在实验中的优势。而关于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也可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检验虚像时不知道如何观察,教师通过适当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像的概念,从而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司空见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兴趣。本课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播放视频小魔术和展示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图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拍摄了一段学生照镜子的视频,由学生猜测镜中的人物动作,并邀请其他学生上台表演,在学生表演完毕后再播放镜中所看到的动作视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镜所成像的模型特点。

“探究过程不仅是实验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当学生找到像的位置后及时启发学生通过物理的比较和数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替代物和像完全重合,不仅找到了像的位置,而且还确定了像的大小。在研究物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像的大小在移动中是否改变,由学生亲自验证并得出结论。并且在研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后,还通过了一系列小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成轴对称。接着再解密魔箱和万花筒的构造,使课堂首尾呼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通过介绍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深深体会“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结合历史上关于平面镜的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观察

我所在的物理教研组还针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全组老师从教师教学的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观察量表。

量表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创设,引出课题;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并利用成像特点作图;平面镜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不利影响;课堂反馈。每一环节列出对应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有:A.启发式;B.游戏式;C.小组讨论式;

D.学生自主探究;E.教师讲解。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针对每一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并作出评价。

七、总结反思

本节设计的主导思想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力求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新鲜和乐趣,从而进入创新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其核心有两点:教学求创新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过程中,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还有点太多。同时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使课堂能够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5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6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物大小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判断及像、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认为像、物大小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或大小有关系,在探究过程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设计理念】

立足探究,紧扣中考考点,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

2.了解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妙趣。

2.掌握“替代法”研究问题,建立正确的虚像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会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虚像。

【探究器材】

教师:平面镜成像规律课件。

学生分组:玻璃板、支架、二只一样大小的蜡烛、刻度尺、铅笔、白纸、火柴。

【教学过程】

一、设疑

教师:以生活中照镜子为例,引入平面镜和成像。

学生:讨论、思考、总结。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和猜想。

1.像的位置

2.像的大小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的关系

4.像的虚实

三、设计实验

“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四、探究过程与搜集证据

教师:探究器材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刻度尺测量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实验器材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课件展示的步骤安装器材。

教师:为什么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薄一点还是厚一点好?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用两块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对比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像成在哪里?能看到但摸不到,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认识“替代法”研究问题。

学生:像物异侧,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好像被点燃,此处为像的位置。

教师: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引导学生用白纸做光屏,看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用手感受有没有烛焰的灼烧感。

确立虚像的概念。

教师:为什么用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

学生:易于比较像物的大小。

教师: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对探究有什么影响?

学生: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像、物距离。

教师:为什么测量三个远近不同的位置?

学生:多测量几次,规律具有普遍性。

学生搜集证据并填入数据表。

教师随机抽取2组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五、论证

验证猜想与结论是否相符

六、评估

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学生各组讨论实验的得失,交流探究经验,

八、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1.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物异侧

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课堂练习】

1.(2008宿迁)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2.(2009广州)右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答案:B

3.(2009烟台)22.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2009江西)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 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答案:玻璃 位置

5.(2009威海)小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右图所示,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答案:大小 虚

6.(2010福建莆田,16题)小立身高1.60 m,站在镜前0.50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______m,像高_______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0.50(或0.5)1.60(或l.6)不变

【课后小结】

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本课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尝试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验证猜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器材,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是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适时加入预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引用:图片来自百度网。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7

考点1 光的传播

基础知识链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传至两种物质的分界面,又返回原物质中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光的折射。

例1(2006北京市考题)如图1所示的4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分析】了解生活中的光现象所蕴涵的光学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选项A是铅笔上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B是岸边物体射向水面的光,反射进入人眼形成的,是光的反射。C中屏幕上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中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C.

考点预测:以生活中的光现象为载体,将光的几种传播方式融和在一起考查,是该考点的主要命题形式。此类题在中考中逐年增多,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留心观察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并思考其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和规律。如倒影和日光下的影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区别。

考点2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

基础知识链接:光射向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相同点:(1)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4)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点:(1)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折射也有两种情况,斜射与垂直入射;(2)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而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简记为“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

例2(2006山东省济宁市考题)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________.

【分析】对于这类多个物理量的数据变化的问题,分析时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类比联想,找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时,入射角在变化,找出折射角变化的规律。

答案:①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②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着增大;③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同。

考点预测: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的实验探究是今后中考命题的趋势。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要掌握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等常见的物理方法。另外,通过作光路图考查同学们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的认识,是该考点的基本命题形式。

考点3 平面镜成像

基础知识链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例3(2006山东省济宁市考题)“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就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分析】“水中出现月亮”这个现象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如果同学们误选C或D,是受平时错误的生活经验误导所致。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判断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一样大。

答案:A.

考点预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及其探究一直是中考的热点。解答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型题目,重在熟记平面镜成像特点,然后再利用其成像特点解题。而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型试题,关键是掌握运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考点4 光的色散及其看不见的光

基础知识链接: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透明物体的颜色由日光中物体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日光中被物体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混合颜料的颜色由各种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

“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称为光的“三基色”。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被测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应用紫外线的萤光效应,可以进行防伪。

例4(2006浙江省嘉兴市考题)2006年3月某日7时40分,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惊奇地发现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周围出现了多个“小太阳”(如图3所示),太阳的上方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这种天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云中竖直挂列着许多小冰晶(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

(1)天空出现的彩虹,可以说明太阳光是一种________(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2)人们能够看到多个“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________后所形成的虚像。

【分析】由于云中竖直挂列着许多小冰晶,而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太阳光通过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色光。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至于人们能够看到多个“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折射后形成了虚像。

答案:复色光;折射。

考点预测: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将是2007年中考的亮

点。其中牛顿的色散实验既可以作为光学史问题考查,也可以作为实验探究题出现。红外线与紫外线还可以与电磁波结合在一起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命题形式以信息题居多,解题的窍门是从所给材料中汲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5 透镜

基础知识链接: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来工作的光学器具,有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焦点上;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向外发散。

例5(2006福建省厦门市考题)在图4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分析】在作透过透镜的光路图时,主要是利用3条特殊光线作图,即: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或凹)透镜后过实焦点(或虚焦点);过实焦点(或虚焦点)的光线经凸(或凹)透镜后平行于主轴

答案:所作光路图如图5所示。

考点预测:作透过透镜的光路图历来是中考作图题的主要内容,利用3条特殊光线作图是解题的关键。另外。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考查也要引起重视。

考点6凸透镜成像及视力矫正

基础知识链接:

例6(2006江苏省扬州市考题)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清晰的像(如图6所示),此时物距范围:______。有位同学摘下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1)若不改变蜡烛和透镜位置,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调节,才能使像变清晰。

(2)请根据此实验,简要说明近视眼看不清楚物体的原因:________.

【分析】根据图6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范围是u>2f(或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将近视眼镜(凹透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使原来所成的像向右移动了,那么在不改变蜡烛和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右调节,才能使像变清晰。近视眼看不清楚物体是因为物体成像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前。

答案:u>2f或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右;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考点预测:随着中考试题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必将成为光学考查的重点,牢记成像规律是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应熟练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近视眼镜等原理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对应关系,说不定在07年中考中就会应用到。

考点7显微镜、望远镜及光污染

基础知识链接: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做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将物体两次放大。而有一种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例7(2006湖北省宜昌市考题)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______像(填“虚”或“实”)。

【分析】由于显微镜对物体是起放大作用,其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都相当于凸透镜,将物体两次放大,成放大的虚像。

答案:凸;虚。

考点预测:望远镜、显微镜及光污染也是中考的热点问题。考查的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或分析简答题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是新课改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值得同学们重视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8

实验器材:透明的平板玻璃、黑纸、两个相同的物体(如蜡烛)、橡皮泥2块、三角板以及刻度尺、铅笔.

实验方法:

1.如图1所示,将黑纸平放在桌面上,取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黑纸中间,两下角用橡皮泥粘好.

2.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的黑纸上,这时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板看去,可以看到玻璃板后有点燃的蜡烛像.

3.将另一支同样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改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看玻璃板后面,这支蜡烛都与点燃了的蜡烛的像重合为止.

4.用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蜡烛处(移去这支蜡烛),用眼睛直接观察白纸,看纸上有没有点燃的蜡烛的像.平面镜所成的点燃的蜡烛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5.用粉笔画下玻璃板及玻璃板前后两支蜡烛所在的位置.移去玻璃板,通过两支蜡烛所在位置的圆心做一条直线,用刻度尺测量出两支蜡烛的圆心到玻璃板的距离.用三角板的直角测量通过蜡烛圆心的直线与玻璃板是否是直角.

6.改变玻璃板和蜡烛的位置,重复测量上述数据两次,填入下表中.

7.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对于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以及它们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镜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因此所成的像是 像.

②平面镜成 虚像.

③像和物的连线 于平面镜.

④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

的距离.

⑤像和物关于 对称.

⑥像和物的大小 ,但是左右 .

实验事项:

1.黑纸是为了改善背景,以便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中物体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由玻璃板的尺寸决定,若玻璃板小,其他物体的尺寸相应也应该小一些.橡皮泥可用黏土代替.

3.实验中要注意逐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平面镜成像原理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9

一、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和像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取一张纸,放在太阳光底下,我们就可以在地面上看到一片黑暗的影子.这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纸的背面,光到达不了的地方就留下了一片黑暗的区域,这就是影.我们走在太阳底下,身后会留下影子,建筑物、树木和其他各种物体在太阳下面都会留下影子,其原理和这个实验是一样的.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在院子里散步,看到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藻和荇菜.“盖竹柏影也”的影指的是竹、柏在月下的影子.

如果我们在纸上钻一个小孔,再将纸放在太阳下面,(孔的直径不大于5mm,距离地面尽量远一点)我们会发现,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光斑.改变小孔的形状,光斑仍然保持圆形,这就是小孔成像实验.实际上,地面上看到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像.用蜡烛、纸和光屏,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验表明,小孔成像实验中所形成的像,是实际光线照射到光屏上所形成的.这种实际光线会聚所形成的,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二、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我们早上起床出门前要照镜子整理衣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像,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通过图1平面镜成像来看一看.

烛焰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人眼就看到了像.这个像跟原物相比,无论是形状、大小、颜色都十分相似.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置的,眼睛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时,感觉光好像是镜中的像发出的,但是我们知道平面镜后面并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物体发光,我们看到的像实际上是物体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形成的.如果把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像点.我们把这种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在光屏上找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中描写的景象,平静的水面仿佛一面镜子,月亮在水面上形成的影就像一块璧(圆形的美玉)一样沉在水底.这里的“影”显然是指平面镜成像.

三、光的折射也能形成像

光的折射也能形成像.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我们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和各种物体时,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折射,传播方向改变了,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鱼”并不在它实际所在的位置,看到的只是它的像而已.这个像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图2,鱼反射的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会发生折射,人眼所看到的鱼的像就在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上.因此,这个像也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也是虚像.

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制成了透镜.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成像比较复杂,随着物距的改变,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大小都发生变化,而像距也随之变化.我们在距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点燃一支蜡烛,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面光屏,调整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移动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跟物体相比,像是倒立的、缩小的.能够在光屏上呈现,说明这个像是实像.我们可以看图3凸透镜成实像的示意图.

以烛焰的某一点为准,画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折射光通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这两条折射光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像点.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我们把物体靠近凸透镜,我们还可以依次看到倒立、等大的实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课堂上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但是,当物体非常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小于焦距),我们就无法再在光屏上找到像了.那这时候,凸透镜还能成像吗?当然.我们可以取下光屏,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去看蜡烛,你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图4凸透镜成虚像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