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说课技巧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3:24

说课技巧论文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方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的提问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提问的技巧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笔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观察就课堂提问的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课堂提出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在开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

2.课堂提出的问题,宜小不宜大

语文课中运用最多的提问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用好这些词语还有一些讲究。一般来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这应该说是课堂提问的总原则。因为问题一大,学生感到无从回答,不知从何答起。学生有了惧怕心理,课堂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这样就影响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3.课堂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

汉语言文字比较丰富多彩,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语文课堂提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多种形式,与其说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提问应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少绕弯子。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又提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气氛活跃,效果优良。

4.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二、课堂提问的常用方法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笔者认为,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式应更加多样。具体可以分为:

1.直问法。直接把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升。

2.曲问法。通过曲折迂回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它要经过中间环节的信息,传递或升华,而达到设问的终极目的。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

3.逆问法。按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的表达结构、结论逆向提问。这种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用的较多,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4.反问法。按着问题的反面提问的方式。其步骤是从问题的反面提出,假定问题的求证不成立,由此,按着有关原理、公式进行论证、推理、运算,从而得出与已知条件相悖的结论,最后得出问题的结论。通过这种提问方式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5.悬问法。一般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设置,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以上是笔者在语文课堂提问上的一些认识和做法。总之,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设计的精巧,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俊香.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J].甘肃教育.2006,(6).

[2]智浩.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杂谈[J].教学探索.2006,(2).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2

初中历史的教学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教育不仅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知道历史,感受历史学习中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伟大教育。可以说历史教育也就是一种深厚博大的人文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正如原中国国家图书馆长,著名的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说:“学习历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公民不懂得自己国家的历史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初中教育应该把历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开展,抓好初中历史课教育,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学校,一些初中学生不够重视历史教育,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与兴趣。当然,我们分析这些不重视历史教育,不够重视历史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受了不良教育的影响;其二,我们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教学不得法。尤其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解题技巧。教师讲得不明不白,学生学得稀里糊涂。由此原因,作为新形势下,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我们应该开展好:1、历史教师、学生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抓好初中历史数学;2、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历史教学的艺术,特别要重视对学生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要把那些科学的解题技巧教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拿起解题技巧的金钥匙去打开历史知识的宝库,让学生在初中时代就打下扎实的历史素质基础,成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

第一、让学生理解学习掌握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了解的东西必须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达尔文传》中说:“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对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认识,关键要去理解它、认识它。理解认识的过程需要一种解决的技巧。有了技巧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比如高中历史分析题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开展一些解题技巧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技巧去解决历史分析题的主动性、自觉性。比如说,可以从:1、兴趣入手运用解理技巧去解决历史分析题;2、从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讨论、争论中去解决历史分析题: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在网络上大量收集有用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归纳、探究去解决历史分析题。解决历史分析题,关键在教师的重视、引导,不断地努力培养。

第二、抓好历史分析题中的解题技巧运用

我们要抓好初中历史分析题,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去解决好分析题,提高解题能力。当然抓好历史分析题,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践好解题技巧的实践。下面针对历史教学实践,可以举出教师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解题技巧解决历史分析题的。

1、兴趣解题技巧追思法。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兴趣解题技巧追思法就是培养学生对分析题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围绕分析题,步步探究,层层追思。这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技巧方法。”依据魏书生老师的兴趣解题技巧追思法,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是这样具体实践与运用的。

A、“在对历史上的秦始皇你来分析一下,谈一谈他究竟是一位对历史有贡献的皇帝还是一位平庸无能的皇帝呢?”这个分析题我就采用兴趣解题追思法引导学生去分析。①秦始皇重视发展生产,如命令李冰父子修筑四川的都江堰,让四川成为了天府粮仓。这一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②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原来七国的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这好吗?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③参秦始皇大修道路,这有什么意义呢?又一次激发起学生之兴趣。在兴趣追思法的刺激下,步步层层追思,大家最后对分析题得出了一个结论:“秦始皇是一位在历史上有贡献有作为的皇帝。”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计算技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9-01

什么是圆锥体?为什么研究圆锥体?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东西叫做圆锥体。所以圆锥由其空间展开图就知道它是由扇形加圆形组合而成的。而在中学课本中圆锥内容包含在圆这一章里面,算是圆的知识的延伸。

近年来圆锥面积、体积的计算题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考试检测过程中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大。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通过课本一些基本定理经过详细地推导过程得出一些圆锥底、侧面积的计算技巧,再通过一些例题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加以验证,以方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灵活运用。

何为技巧呢?解题技巧就是在对基本知识有较扎实、深刻的了解的前提下,不断思考,追寻解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从而从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些不变的定律,也可以说为解决小题提供投机取巧的方法,为解决大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总之为了加快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先熟悉一下关于圆锥面积的一些基本知识。

设圆锥的高为H,母线长为L,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图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α;以此我们知道:圆锥底面积S底=πR2,圆锥的侧面积S侧,这是我们学习课本所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但是通过我们不断的练习过程中,细心的话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导。得到:(1)也就是说圆锥的的侧面展开图的扇形的圆心角α与360度的比等于底面半径R与母线L的比。(2)依据(1)中结论所以得S侧,进而,也就是圆锥的底面积与侧面积的比也等于底面半径R与母线L的比。

这些结论在选择或者填空的题型解析过程中运用会事半功倍,但是在大型计算题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细心推导,然后才可以运用这些技巧,要做到分析解题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就试试这些技巧性的结论在例题中的应用。

例一、小明要制作一个圆锥模型,模型的侧面用一块半径为9 cm、圆心角为240°的扇形铁皮做成,再用一块圆铁片做底,这块圆铁片的半径应为 .

解析:题目条件“侧面用一块半径为9 cm铁皮”,其实就是母线L是9cm,圆心角α=240°,根据,可以得到底面铁皮半径,即题目得解。

遇到这些不用分析结论过程的题目,直接运用我们的“技巧”即可,屡试不爽。但是遇到需要详细论述过程的计算题我们一定要尽可能详细的把推导过程一一列举出来,禁止直接套用课本上没有的,自我分析总结的结论。

以上就是所推导的“技巧”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们一定要经过自己亲身推导,在运用中才能得心应手。新课标响应我们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运用到这些知识,比如说马上要过圣诞节了,班里组织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圆锥形纸帽,已知纸帽的周长为58厘米,高为20厘米,请问要制作20顶这样的纸帽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如果是你来管理操作这件事,你会任由大家浪费纸张,随意裁剪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你要怎么精确的计算出来呢?

看似这个“难题”所给条件似乎没有太大关联,可是我们仔细分析,撕开它奇怪的外壳,所有问题就会明了啦。“纸帽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这不就是在求一顶纸帽的全面积吗?我们需要求出底面积和侧面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相对上面的例题,这里给的条件相对隐晦很多,有周长我们其实就可以了解到底面积,我们就想到用我们的“技巧”求,可是我们没有母线L,题目只给了圆锥的高H,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展现掌握的课本基础知识了,相当重要的勾股定理,所以母线也就有了,所以再根据,侧面积也就容易得到了,具体结果我就不详细计算了,只是说明一下解题思路和道理。这样就可以算出一顶纸帽所需要的纸了,那20顶纸帽还是问题吗?

通过上文的阐述,笔者主要想表达的内容无外乎就两个。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改革创新

职业沟通课程在国内高职教育中尚属新兴学科,从理论上讲,它以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内容广而复杂;从课堂教学实践来说,它则侧重于职业沟通的具体实践环节,把理论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淡化理论,强化实践,打破以往注重理论的模式,这就首先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现在将本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联系实际选内容

首先,职业沟通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照市场导向的原则,虽是语言技巧,但有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譬如在内容中加入“访谈”和“谈判”等技巧,在“访谈”一章,把“招聘面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谈判”一章把说服和推销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再如在“团队沟通”一章,把和同事与领导的沟通技巧以及召开会议的技巧当成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他们投入社会工作做积极准备。其次,职业沟通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照实践指导的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实践操作性放在首位。譬如在团队沟通教学中把“演讲”与“辩论”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在个人沟通技巧教学中把“交谈”和“打电话的技巧”作为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再次,职业沟通课程内容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目前,我院职业沟通的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用上开始考虑专业的需要,并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的侧重点。例如文科专业的沟通教学侧重于接待和书面沟通等内容,理科则侧重于说服等。最后,沟通技巧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符合时代的需要。譬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跨文化沟通”和“信息化社会的沟通”,切合实际,把握时代的脉搏。

二、任务驱动活课堂

职业沟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要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平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是学生沟通行为练习的阵地。因此模拟现实情景布置任务和组织课堂活动不仅是本课目标的需要,还是活跃课堂的“法宝”。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譬如:

1.交谈活动:给同学设计一个情景,或家庭、或职场中的小场景中两人发生矛盾,并设计对话解决这个矛盾,要求不仅运用语言还有非言语的技巧。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掌握交谈的规则,以及解决矛盾的技巧。

2.模拟招聘面试:本次活动安排在“访谈”一章,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主动方,一个扮演被动方。设计提问和回答,最后选出最佳主动方和被动方。本活动旨在提高学生面试能力,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去实际观摩招聘现场。

3.主持一次会议: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次会议,主题自选,可以是主题班会、联欢会、毕业典礼、开幕式等,要求学生布置会场、安排程序、确定风格、选定背景音乐并主持发言。本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持会议的技巧。

4.团队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项任务,任务主题自选,可以是完成一张手抄报,也可以演出课堂小品,要求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最后选出最佳的小组。

5.演讲活动:即兴让学生教大家一项技能,或推销、推荐某个产品,旨在练习在教学情景中和在推销说服情景中的公众讲话能力。

6.辩论赛:围绕一个话题组织正反双方的辩论,要求作好充分准备。本活动旨在加强如下能力:团队合作、信息收集、语言表达、非言语沟通等。

7.推销和讨价还价练习:让同学们准备一样东西到课堂上来推销,或模拟买东西讨价还价的情景表演一下,本活动安排在谈判一章,起到活跃气氛的目的,并且引出谈判的主题。

(以上活动,有的是课堂的即兴活动,有的则是需要课前准备的。)

课堂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言语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正确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作到课堂和实践接轨,才能真正实现本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画龙点睛析案例

在职业沟通课程教学内容中,常举出一些案例来分析十分必要,尤其是运用经典案例来阐述理论既形象又有说服力,对于学生掌握这门学科是极有帮助的。而在举出案例之后,画龙点睛地采用理论来分析它更为重要。例如,在讲解交谈中采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技巧提供支持和鼓励时,在举出案例之后,必须把罗森塔尔的激励效应的理论以及他的实验过程讲清楚,一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二则把沟通中貌似简单的语言和行为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大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它和心理学课举例来分析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沟通侧重于行为,也就是说教会学生正确的行为才是本课的目的。

下面是交谈一课中具体实例:

案例:小王是某饭店的洗衣房的服务员,有一天一个顾客取衣服时非要带走衣架(共4个),说是没有衣架衣服都皱了,还说别的饭店都送衣架。而这家饭店规定衣架是有成本的(每个5元),一律不准拿走。

小王微笑地对客人说:“有些酒店洗衣是奉送衣架,但我们酒店尚未实行。我可以向总经理建议,以后有可能会实行。您的衣服一定怕皱,所以才用衣架衬着,拿出来也不太好,不如您用成本价买下这4只衣架吧。”客人平静下来,无奈地说:“好吧,多少钱?”她心知每只衣架的补偿价格为5元,便对收银台说:“收20元吧,按成本价计算,不要加别的费用了。”“对不起,耽误您结账时间了,欢迎您下次再来!”她又转向客人微笑着说。客人结了账,她微笑着与他道别,目送他远去。

交谈原则分析:

事实导向原则:客观描述

问题导向原则:对事不对人

责任导向原则:开放自我

以上的案例在学生分析之后,教师画龙点睛地分析交谈原则,这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比起单纯讲理论来更形象,易于让学生接收。

四、提纲挈领谈理论

在职业沟通教学内容中,有些理论是非讲不可的。有的理论不仅开头就必须讲透彻,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它贯穿始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譬如沟通的原则。沟通原则中最重要的是情景原则(场合原则)和目标导向原则,它们可谓是沟通的“帝王”原则,即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沟通形式,它们都是适用的。它们就好像是职业沟通的“指挥棒”,其他任何形式沟通策略都离不开这两条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提醒学生这两条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五、课业完成替考试

职业沟通的考试改变了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法,而是采用课业方式进行考核,譬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会议的方案;或让学生有目的地采访某个人,并记录采访经过,然后作总结;或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学生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通过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指导,譬如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知识、会议技巧、访谈知识、辩论技巧等,这样的考核强调的是学生的沟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内容之丰富远比一张卷子要广博,效果也要强很多,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宗旨。

六、中西合璧结硕果

职业沟通课程本是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产物,设置这门课程本身就是学院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创新。因此,职业沟通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更应探讨一条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道路。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沟通还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这些理念体现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是教学理论进一步深化、教学案例进一步职业化、课堂活动进一步情景化,任务设置进一步真实化,其中更重要的是在职业沟通的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盛的果实。譬如在选择案例时,尽量选择那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案例,如讲表达中的比喻时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案例,就有很好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作品如历史作品《史记》、文学作品《红楼梦》中都有很多人物故事可以拿来作为教学素材,不但起到了诠释沟通理论的目的,还弘扬了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5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展示词汇 解释词汇 练习词汇 扩展词汇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教学是贯穿始终的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外国学生,即使语音发音不标准,语法不通,可是只要他掌握了一定的词语,就能与人沟通交际。而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将词汇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词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学生识词、辨词、选词、用词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交际中正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陆俭明,2000)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词汇教学,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初级阶段;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词汇,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因此,词汇量的多少以及词汇掌握程度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它决定了交际的有效性和信息的获取量,包括阅读获得的信息,影视欣赏获得的信息等。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证明,词汇量的贫乏会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信息的顺利获得。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展示词汇的技巧

展示词汇就是把生词通过多媒体、板书、听写、词卡等形式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认读,从而使学生对多学词的音、形、义有所了解,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词的用法。

展示生词的具体做法有两种:单一词汇的展示和课文词汇的综合展示。前一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准确地建立起每个词的音、形、义的联系,后一种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组词成句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综合地使用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生词。例如,在课堂中第一次展示生词时,可以使用单一词汇展示的一些方法,给予学生准确的输入刺激,而在总结环节的时候使用综合展示法,让学生了解本课生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用法,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

单一词汇的展示

领读:教师对每一个生词作示范性朗读,学生跟读。领读可以是单独的词,也可以是结合学过的动词组成的词组。学生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纠正发音,确保在生词的第一次输入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

认读:教师请学生认读黑板、词卡或PPT上的生词,同时向学生说明生词的音、形、义。学生可以先按生词的先后顺序认读,然后再打乱顺序认读,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读音。在学生认读生词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语素、偏旁引导学生猜生词的词义、读音,并介绍生词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领读和认读都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具作用辅助。利用卡片,正面写上文字,背面标上拼音。认读时可以先读拼音再读汉字,也可以直接辨认汉字,发出读音,如果认读失败再展示拼音。学习名词时可以使用实物和图片在课堂中将所学的生词实体化,这种方法在学生预习情况较好时,效果更理想,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文词汇的综合展示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生词表中的词汇一般是按照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为了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凑有序地衔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方法的需要将生词重新排列,然后再按照重新排列的顺序进行认读和讲解。

词类排列:把课文中的生词按照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归类排列。比如课文生词表中有下列词汇:

要水果呢苹果吃喝汽水面包咖啡

教师按照不同的词类重新排列为:

水果苹果面包汽水咖啡(名词)

要喝吃(动词)

呢(助词)

这种排列是从词的语法功能出发,便于教师根据不同词性的词的特点进行搭配练习,并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对汉语词类的观念。

相关排列:教师根据词与词的之间意义的相关性,将生词表中的词汇重新排列。

如果某课文中生词的排列顺序是:

家爸爸这是妈妈那姐姐不妹妹

按照意义的相关性可以排列为:

这家

爸爸

妈妈

姐姐

妹妹

这样的排列可以直观地展示句型,也可以帮助学生把孤立的,彼此不相关的词汇,组织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语言材料存入大脑。

串联排列:按照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认读生词以后,教师以排列好的生词叙述和串讲课文。学生以生词为线索听教师讲解再复述课文。串联课文可以用遮蔽法辅助以降低难度,即在PPT上打出课文将生词遮蔽起来,请学生根据提示说课文。学生通过认读、听教师串讲课文、自己复述课文等多次教学活动中对生词进行了多次听、说练习,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解释词汇的技巧

解释词汇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汇的意义及用法给学生加以解释。词的用法包括词的语法功能及其特点、词在剧中的位置、词的语境意义,词的搭配、词的使用范围等。解释词汇的技巧有很多,这里具体讲解词汇的联想技巧和以旧带新的技巧。

词语相关性联想:在词汇教学中,词语相关性联想是先由教师说出一个词语,然后对这个词进行简单解释后,再让学生立即联想一个与之有关的词并马上说出来或用笔记下来,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这个词进行解释。比如:“恋爱”一词,学生就有可能会联想到“爱情”、“约会”、“甜蜜”、“公园”、“争吵”、“结婚”等。

图画联想:在词汇教学中,图画联想是先由教师提供一幅图,让学生根据这幅图中的画面说出联想到的相关汉语词汇,从而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词语的联想能力、辨析能力。比如:教师提供一幅天安门的图画,学生从此画面中可联想到以下汉语词语,即北京、雄伟、长城、历史、文化、故宫、皇帝、颐和园……

整体和部分的联想:即整体与个别的联想,比如:“树林”和“树”、“书籍”和“书”、“布匹”和“布”,前者是指事物的集合体,后者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以旧词解释新词:在解释新词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词来自己解释新词,然后再给以归纳和纠正。比如:在讲到“提醒”一词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由于直接的解释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化繁为简可解释为“叫做事的人注意,不要忘了要做的事”。又如讲“舅舅”一词,可以以设计对话的形式用旧词解释新词。例:

老师:X X,你有舅舅吗?

学生1:有。

老师:请你告诉我,舅舅是妈妈的?

学生1:是妈妈的哥哥。

老师:还有呢?

学生2:是妈妈的弟弟。

老师:对了。所以?

学生3:舅舅是妈妈的哥哥或弟弟。

这种以旧释新的教学技巧,不仅可以让学习者正确理解词义,而且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汉语表达的能力。

以旧语素教授新词:教师在讲授新词时,通常是引导学生对新词中学过的语素进行回忆,并根据旧语素的意义来推测新词的意义,这种技巧在教学中显得颇为必要,这有助于外国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规律,对词汇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学习“电费”一词,教师提醒学生“费’’是已学的语素,意思是“花掉的钱”,那么“电费”就是“用电而花掉的钱”:以后再学习“路费”、“水费”、“生活”、“服务费”、“邮费”,学生就会颇感容易。

对外汉语教学中练习词汇的技巧

词汇练习是指学生在初步理解了词义与基本用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反复操练与实践,达到熟练、运用自如。课堂教学技巧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对外汉语教学技巧也会随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手段的发展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得到新。近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寓教于乐,所以课堂中设计游戏的技巧成为各位对外汉语老师需要重视的一部分。

我认为,教学中游戏技巧的目的就是在于依靠语言运用的实践,以游戏为媒介的教学手段,让学习者在游戏教学中通过感受一一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习得语言,不断地扩展、积累语言词汇,从而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扩展词汇的技巧

扩展式教学技巧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之后所采用的一种词汇教学手段,它主要以学习者对词汇进行直接的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为基础,在词汇层面上进行扩展的教学技巧。扩展式教学技巧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词语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课堂练习中掌握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对学习者遣词造句起到示范作用。

词语的同义扩展和反义扩展:词语的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都是聚合关系的一种,不仅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而且也可以用来扩展词语。首先要求学生概括词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然后扩展出他们熟悉的或未知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比如:

漂亮一美丽、好看、可爱(同义)

痛苦一幸福、快乐、高兴(反义)

词语的同义和反义扩展与语素扩展一样,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采用师生问答方式或者以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扩展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说出与应扩展的词毫不相干的词语或完全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词语,只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掌中的主导作用,不失时机地加以指点,学生就会在词语扩展练习中不断获得新知识。

一词多义的扩展: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在扩展多义词的义项时,教师应该以本义或基本义为参照点,再不断地扩展说明其他义项的隐身依据,并举出相对应的例子,把复杂词解释成简单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

①这口井很深。(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一本义

②这本书很深。(深奥)一引申义

③我们的友谊很深。(深厚)一引申义

④夜已经很深了。(时间长)一引申义

教师在讲“深”这一词时,以“深”的本义为基本点,然后从语义的范畴出发,扩展这一词的其他义项,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同一词的多种义项。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部分语音教学阶段以外,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丰富和完善词汇教学的技巧对课堂教学的展开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展示词汇的技巧、解释词汇的技巧、练习词汇的技巧以及扩展词汇的技巧不应是单一完成的,应当相互配合、有序衔接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育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杨《对外汉语教育课程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育概论》

[4]李如龙,杨吉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04).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

[6]樊莉.对外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启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05).

[7]木欣.谈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个原则[J].八桂侨刊,2003(05).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语言 课堂教学 幽默风趣 使用技巧

[作者简介]张勇(1966- ),男,江苏徐州人,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实用文书写作、秘书实务。(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57-02

人类离不开幽默风趣,缺乏幽默风趣的人犹如一座缺乏生气的雕像。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要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是离不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最常规的手段和工具,要取得好的教学的效果,语言幽默风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幽默风趣的语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具有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只是学习的外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是内因,是学得好与坏的根本因素。教学效果必须由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来体现出来。如果缺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教就无从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不仅要注重内容,也要注重授课的方法和技巧,再准确、深刻、全面的内容,再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以饱满的热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授课内容当中去,语言激扬、幽默风趣,以这样的授课内容,这样的授课状态,自然就会产生出学生无法拒绝的吸引力,无疑就会极大地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就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讲,都习惯于接受感性知识,而对于理性知识则不太容易接受。即使是大学生,虽然一直接受理性知识的传授,他们也不太喜欢去学习理性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要传授的知识大多是理性的,学生要掌握这些理性知识,必须依靠抽象的思维。就大多知识来讲,其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理性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这样比较容易进入抽象思维的王国,促进其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理性知识的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就要求教师在结合授课内容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语言幽默风趣的力量,寓教于乐。

3.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起到控场作用。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有一个有序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除了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组织教学,维护教学秩序。在课堂上,当有些学生不听讲、打瞌睡、甚至捣乱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教育学生,以控制教学场面,驾驭课堂秩序。运用这样的方法,比那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效果要好,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可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教师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学习,教师就会以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态,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将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无疑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于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幽默风趣语言的方法技巧

1.表达要含蓄。语言含蓄,是幽默风趣的一种技巧,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但要做到语言含蓄,是要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首先,说话者要有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洞悉授课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有稳定自信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悟性。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学生,而且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用含蓄幽默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想象和理解,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可以强化知识的掌握。采用含蓄的方法,比直接把所有的意思和盘端出那种毫无生机的方法要生动得多。

2.善于借题发挥。所谓借题发挥,是指围绕某一问题,阐述出相关、完全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解释,并且在阐述中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人们去思考。对于教师来讲,借题发挥就是以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问题为中心,围绕其进行阐述,可以进行相应的引申,也可也以进行相反或不同的阐述,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深入洞悉的理解。在授课时借助幽默的语言,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借题发挥是一种高超的授课艺术,要使教师能够在课堂授课中,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一授课技巧,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教师只有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真正理解,洞悉了其中的真髓,才能达到在课堂讲授当中借题合理、收放自如的效果。可见,扎实的理论根基是借题发挥的最基本前提。二是,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将所掌握的内容客观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语言。具有清晰的思路固然是每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和教学经验也密不可分。三是,要有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灵性。教师对教学内容不但要有所知,还要有所想。要养成时时刻刻将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进行联系、比较的习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获取灵感,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借题发挥。四是,不可牵强附会。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运用借题发挥这一技巧时,要注意借题要恰当合理,切忌牵强附会,离题千里。如果那样,不但起不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还会有不知所云、哗众取宠之嫌,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

3.巧用夸张。所谓夸张,是指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者品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在课堂讲授中娴熟地运用夸张这一手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夸而有据”。运用夸张是要做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不要无中生有乱说。二是,要把握好分寸。需要注意的是,夸张要恰到好处,并不是越夸大越好,过火的夸张会给人一种虚假、哗众取宠之感。如是这样不但达不到幽默风趣的效果,还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

4.形象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一般是用具体的、常见的、浅显的事物来说明解释深奥的、抽象的、陌生的事物。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增强授课效果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恰当地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贴切。比喻首先要“像”,比喻中的喻体与本体虽然在本质上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必须具有共同点,或相似点,没有共同点、相似点,就很难做到“像”。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里所说的那样:“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这里所说的“以切至为贵”就是指的贴切最重要。因此,在打比喻要慎选喻体。需要提醒的是,喻体选对了,并不是说明比喻就恰当、合适了。在选择喻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喻体的修饰语,以及谓语动词的选用,以完全保证喻体和本体的切合,这样才能达到比喻的恰当、贴切。

第二,必须易懂。比喻的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目的就是使人易懂。如果将本体事物比喻得让人不可理解,那就失去了比喻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运用比喻时,必须用对大家来讲具体、熟悉的喻体来作比喻。这一点对于教师特别重要,只有在课堂讲授中借用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作比喻,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原本空洞、陌生的道理。

第三,必须新颖。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以上话语虽尖刻,但十分清楚地说明,只有新颖的比喻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喻体和相似点的选择,要彻底摆脱陈陈相因、熟而不鲜的倾向。比喻是否具有新颖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授课效果。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强的探索精神。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用一些乏味的、陈旧的比喻,不但达不到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使学生产生厌恶、排斥的情绪。这种后果是对教学极为不利的。四是,必须健康。恰当运用比喻,还要重视比喻的思想是否健康。讲师是人类的工程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灌输先进的、积极的思想。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因此,要做到形式内容都要健康。

5.声东击西。所谓声东击西是一种目标在此,却先向彼,欲进先退的一种语言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法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含蓄、迂回。在运用声东击西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时,讲话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隐藏在说出来的语言后面。听众对于话语的真实意思并不能马上领悟出来,需要有个回味的过程,才能体味出话中的个中奥秘,从而产生风趣幽默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在课堂讲授中熟练、灵活地运用声东击西这种语言表达技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给学生一定的理解回味时间。要使声东击西这种技巧在课堂讲授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复体会。只有经过学生静心思考得到的东西,才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成就感。反之,如果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由教师直白地说出,会失去问题本身的吸引力。长久下去会影响讲课效果。第二,要有所准备,抓住时机。要在课堂讲授中熟练运用声东击西的讲授技巧,教师除了要对讲授内容了如指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同时,还要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善于在课堂上把握恰当时机。以上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6.欲擒故纵。欲擒故纵这种语言技巧在课堂讨论中经常运用。所谓欲擒故纵,是指在反驳对方的观点时,先不指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将这种观点作为正确的,一步一步含蓄地进行推导,直到推导出一个极其荒谬错误的结论,从而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欲擒故纵语言技巧一般多运用于课堂讨论之中,恰当运用欲擒故纵语言技巧,对于学生领悟理解相关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实际运用欲擒故纵语言技巧时,应事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解透彻,驾轻就熟。要充分发挥欲擒故纵语言技巧的作用,就要求教师对所教授内容要十分熟悉。教师只有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有深刻的领悟,真正洞悉其中的精髓,才能在讲授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清晰透彻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之上佐以恰当的语言艺术,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对所讲授内容不甚理解,或囫囵吞枣,就好比水无源,木无本,也就无从谈起教学技巧的运用了。第二,精心设计,掌握主动权。要在课堂讲授中发挥欲擒故纵语言技巧,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讲授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既讲求讲授过程的流畅、自然,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细节,特别是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到有备无患。这样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讲授中掌握主动权,将欲擒故纵语言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高长梅,欧阳慧.教师素质培养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2]何世达.词汇·语法·修辞[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7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合

朗读面对着的是“固有的文字语言”。朗读,很大程度上是代作者言,是要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探究明确,并与作者的精神共鸣、共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道理正在于此。

如朗读莫怀戚《散步》中“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们体会着作者对生命的敬重,对母亲的敬爱,朗读“又”时那庆幸中的欣喜自然要表达,而我们是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人之老”死去了,“吾老”虽“又熬过”,应该不能读得太欣喜,更何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有“喜”还有“惧”,“欣喜”岂止是欣喜?朗读整个句子,有欣喜,但,是淡淡的。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感受相结合

朗读与理解感受互为表里,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一方面强调“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2],一方面明确“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并进而指出“通过朗读,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3],《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朗读,必须引发学生来自生命意识中的对作品的切身感受。这里还必须注意到“自己”,朗读是朗读者自己的行为,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活动,如《课标》所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来看窦桂梅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4]:

生:……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下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4 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 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回答8 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场,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想象一下。

生:圆明园本来就在北京的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可以想象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生:我感到一阵阵的心痛!

师:那就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再读吧。

生:1860年10月6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放火焚烧”“三天三夜”的教学设计,生动地呈现出朗读与理解感受的有机结合:先由大到小,将三天三夜具体化为8 640个半分钟,再让学生明白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以后,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烈火熊熊,浓烟滚滚……而且,刻意以“无声”方式播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烧焦的梁檩带着火苗往下砸,名画珍玩在大火中哭泣,精美巨大的建筑在坍塌……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在学生眼前和脑海中痛苦地交织……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由小到大:“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想象一下”,教师的引导如此细密,学生的理解感受怎么会不深刻、精细?建立在深刻、精细理解感受基础上的朗读,自然会富有强烈的感情。

三、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主动追求对文字语言的音声化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从语言的角度看,朗读把内隐于文字的语音外显了,再现了,朗读之于阅读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外显、再现的语音“首先具备一种能够渗透和震撼所有神经的力量”[5],由于它“与人的自我意识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说就是自我意识本身”[6],所以才渗透和震撼着朗读者、听读者的所有神经,朗读时不可不主动追求。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7]:

师:……这一段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生:“危急”的。

师:这种危急是突然发生的,声音应该怎么来表现?声调应该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场事故发生在什么时间?凌晨,人们都在睡梦之中的时候,这种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种气氛应该怎么营造?紧张,那么用什么语气来营造这种紧张的气氛呢?要低一点,而且要快一点,是不是很快?

生:不是。

师:不很快,而是要略快。语调里面应该带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我们这一组同学一起念念。

(第一组朗读)

师:很好,有这么点气氛了。(对第二组)你们这一组的哪位同学尝试一下?(一女生举手)好,一位女船长。怎么样,我跟你对话,我做你的下手可以吗?

(师生对读)

(生鼓掌)

师: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这就把当时海水淹了机器,船马上要沉没,甲板上人们惊慌、叫喊等背景,从这种对话的状态中衬托表现出来了,具有了形象、生动的特点。当然不是扯破嗓子喊。这是朗读的艺术表现力。下面的船长“犹如铁铸”一段该是怎样的朗读基调?

生:该低沉一些吧,表现人们的崇敬、哀悼,表现他(船长)的高大和威严。

师:很好,完全正确。语速略微慢一些,吐字用力、清晰。

(第二、三组朗读,师指导)

“声音”是要有讲究的,“声调”“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甚至到“不很快,而是要略快”都是有讲究的。“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又“不是扯破嗓子喊”,这都是对文字语言音声化的追求。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进行有效训练

朗读是有技巧的,而且朗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毫无疑问具有艺术的诸多特征,朗读技巧就是媒介物。朗读,正是借助朗读技巧才创造出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有声语流。《课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就体现着对朗读技巧的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朗读技巧的训练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切戒就技巧要求技巧,甚至技巧先行。王尚文先生在其《语感论》中曾谈到这样一种我们并不陌生的现象,“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只是指导他们这一句要读得慢,那一句要读得快,这个词儿要重读,那个词儿要轻读……如此等等,结果费了不少时间和气力,效果还是很不理想”[8],这正是犯了就技巧论技巧,技巧先行的错误,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王先生进而作了如下的分析:“教师的教学不理想,是因为不从启发学生的认识、诱导学生的情感入手,试图在认识、情感不与之同步的情况下单给学生的语感来一番梳妆打扮,除了徒劳无功或矫揉造作,绝得不到别的结果。水涨船高,语感之船只能浮在体验、认识、情感的水平上。[9]”二是要注意各种技巧的融合,以张颂《朗读学》体系为参照,技巧分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种,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某一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几种技巧综合的训练,融合起来运用。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断[10]:

师:……接下来我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把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从我们的声音、语气、语调等当中表达出来,因为,是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对吗?好,准备,起——

(生齐读)

师:为自己鼓掌!同学们读出了自己的心声!哎——,你发现没有,妈妈这些话都是说给谁听的?在题目中怎么说?

生(众):是说给“你们”听的。

师:刚才我们说了,这里的“你们”都有哪些人呢?

……

师:无论妈妈她是否看得见我们在做些什么,听得见我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作为孩子,我们总是妈妈心中最为重要的一份牵挂!你看,妈妈最后一段话是怎么说的呢?——“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一停一顿,似乎连话也说不连贯了,你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这位母亲担心得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心情有一种焦虑、不安,有一种心潮——

生:起伏,应该是这样的。

生:她心中有一块石头,是放心不下她的孩子,所以说话也吞吞吐吐了。

师:是吞吞吐吐还是由于内心焦虑、激动?

生:应该是焦虑、激动。

师:是的,是牵挂,让妈妈焦虑、担忧、心潮起伏。这样好吗,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一下,语气上要带点激动,可以吗?

生(众):可以!

师:要记住,孩子是妈妈心中的至爱!我们读一读,“世界啊”预备,起——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对,不错,我觉得我们可以读得跟刚才有一点不一样,不一定把声音全部——

生(众):放出来……

师:对,要有一点压抑、焦虑的感觉,再来一下,“世界啊”——

(生仿读课文最后一段)

显然,这里所训练的是“声音、语气、语调等”这些技巧,但这训练必然以“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为基础,和“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的情感调动密切融合,而带点激动的“语气”是与不一定全部放出来的“声音”等结合着训练,融合起来运用的。

王尚文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未必‘未闻读书声琅琅’,但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他对朗读的性质认识不足关系密切,认识不到位就造成指导错位,指导错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11]”只要我们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朗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灵活多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实现《课标》提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的要求。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得到普遍有效提高,我们就能早日使“正确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佳的方法”[12]成为现实,进而实现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13]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24.

[2][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3,30.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7-158.

[5]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

[6][8][9]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9,439.

[7][10]朱震国.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朱震国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68-269,292-293.

[11][1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3,242.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8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71-02

一、引言

我国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英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翻译课,一般分为英译汉、汉译英和口译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同声传译;(二)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这里所说的翻译教学是把翻译作为专业来看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从事翻译教学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由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在谈翻译的标准与方法,并不揭示翻译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也不描述翻译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译者、读者等因素,因此无法形成一门系统的理论科学。现代翻译理论应用科学技术和各种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研究,科学性较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在原文可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以及译文语言可用的资源两方面进行反复地判断与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操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判断与选择的过程。翻译活动中有意义的选择主要涉及到某种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是清晰明确的。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师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在一些研究生的翻译课堂上,教师也只是讲评译文或进行译文比较赏析,至于翻译理论略作介绍,而不是深入地讲解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这种翻译教学方法盛行的原因在于: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考虑到将来就业的需要,翻译教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应该以实践为主。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了解翻译的定义与分类、翻译的标准与方法,并通过练习和讲评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英汉互译,就达到了翻译教学的目的。尽管如此,缺乏理论指导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成为只掌握技巧的工匠,而不是通晓其中道理的学者。这种翻译教学片面追求对字句的斟酌,对技巧的锻炼以及对语篇的评析,而没有针对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各种可能的转换做理性的探讨。

总之,翻译教学有赖于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翻译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因此,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对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都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加强翻译理论的研究,翻译教学才能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与市场接轨,丰富教学内容

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给教育方式带来了革命。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无论是翻译对象还是翻译方式,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翻译教学也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翻译对象纷繁芜杂,要求教学内容迎合市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译者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都将产生巨大改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如何处理传统的语言文字材料的翻译,而且要讲授处理新型媒体承载材料和非文字材料的处理技巧。随着对外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译者需要进行往来商务信函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广告语的翻译以及产品商标的翻译。随着中国境内向外国游客的开放,译者需要进行旅游广告的翻译,旅游手册的翻译以及旅游景点相关标识的翻译。甚至随着涉外经济活动的增加,涉外法律的翻译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在翻译教学中增加讲授实用文本的特点与翻译,以便满足市场的需要。

2、翻译方式巨大改变,要求教学内容丰富新技能。传统的翻译主要采取全文翻译的方式,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全文翻译,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压缩与提炼,即通常所说的编译或摘译。编译、摘译以及译述是难度高于全文翻译的翻译技能,这些技巧要求译者在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高度的概括,再用准确到位的语言对概括的内容进行翻译。如果译者概括或提炼的原文内容无法体现原文的全貌,那么译文的读者势必无法理解原文,对原文的翻译就会出现失真,原文的面貌也将面目全非。因此,翻译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训练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以及复述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编译、摘译以及译述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翻译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当然,其中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无论表面现象多么复杂,从根本上说,教学体制的不完善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9

常听人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技巧”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技巧”。

那么,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运用教学技巧,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简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技巧问题。

1.导课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1 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1.2 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我看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光碟,他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2.提问的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2.1 激励式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如:我在教学《捞铁牛》之后,让学生说说如果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年代,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发散式提问。

发散式提问就是要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供学生设想。在教《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读熟课文后,我只抓住了三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话:“你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我把这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1)同桌对话;(2)表演情景;(3)文本理解;(4)思考问题;(5)借题拓展;(6)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①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②我为什么这样做呢?③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

2.3 创新式提问。

课程改革就是要创新,不但教师创新,更要学生创新,创新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多心理学家把创造能力看作求异思维的能力。求异,既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又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3.点拨的技巧

教学中的点拨技巧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技巧。点拨技巧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点拨技巧要讲求学生的自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

3.1 点拨要能把自主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飞夺”?“飞”、“夺”各指什么?体现了什么?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归纳。通过巧妙点拨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思维。

3.2 点拨要有时机性。

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如在教学《江总书记来我家》,课文最后一句:一行行深深的脚印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这句话意思抽象有些同学会说:“雨大,道路泥泞,江总书记踩下去会留下深深的脚印。”这时,笔者说:“可是,那脚印是留在道路上,怎么会留在心里呢?”同时对学生点拨引导:江总书记来到这儿干什么?他会给灾区人民带来什么?江总书记走了,但……通过一系列的点拨,学生就能说出:但他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挂念却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

当然,点拨技巧还得做到全面性、整体性和技巧性。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注意点拨技巧,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4.沟通的技巧

在教学中,对学生应以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这也是技巧。

4.1 沟通要见机行事。

我去年曾经到汉中听了几位北京来的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教师怎样沟通学生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教例:

一位姓孙的特级教师在汉中职校给小学五年级借班上课,地点在大礼堂,学生坐在舞台上上课,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上千人,看得出学生心情有些紧张。

上课伊始,孙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以惊奇的眼光看着老师。孙老师扫视一周,宣布“上课”,师生互致问好。礼堂顿时鸦雀无声,包括听课的老师在内,人人都屏住了呼吸,学生当然就更加紧张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知道。)

师:我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姓,姓孙,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生:会七十二变,会翻筋斗……)

师:孙老师有孙悟空本事那么大吗?你们想有孙悟空那么大本事吗?(生:想。)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生:答。)

师:你们的名字都蕴含了父母对你们的期望,多好的名字,老师这儿也写个名字。(板书:落花生。)

我当时在现场听课,这是耳闻目睹的一个教学片断,上课开始,孙老师并没有急于讲出上课的内容,而是提出乍看与课内无关的问题。实际上与上课有直接联系,使学生解除了紧张情绪,迅速沟通了学生的心理。

这说明要想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师生一起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教学活动。

4.2 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和非智力心理。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如教学《苦柚》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卖柚姑娘具有诚实的美好品质?”这一问题展开自学。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和有关符号:①哪些?(边板书边作出解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②怎么?(你怎么看出来的);③(找出关键性词语做上记号)。上述学法提示虽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学习要求、学习步骤、自学操作方法等都全部明示。结果,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懂了课文内容,而且感知了有关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