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经验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3:25

教育经验论文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1

东北师大05届温州部分教育硕士将于本月底和月初赴师大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很多学员对答辩的应当注意的事项不是很清楚,心理有点不安。我就本人答辩的经验,整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要了如指掌。写好5-10 分钟的答辩陈述。陈述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下面附上我的英文陈述稿)

(二)物质准备: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2.答辩陈述稿。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1.研究生向答辩委员进行陈述(约5-10分钟,具体时间由答辩主席决定)。

2.答辩委员会专家(5位)提问,每人基本上有2-3个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对选题意义提问、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对论文新意提问、对论文细节提问、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对建议可行性提问、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3.答辩委员会专家讨论、投票。4:1勉强通过;3:2不予通过。

整个程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good luck to you!

附:我的答辩陈述稿presentation

in academic year, i studied here for my med degree. a group of teachers in our college began a research program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s. huang, my supervis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earch task 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she knew my interest in the issu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o she asked me to join in her research. because of her,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get the chance to attend various kind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province.

in the same year, zhejiang province launched a project of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regions. wenzhou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e, where i am working took on the task of providing training courses to primary school english backbone teachers from rural regions around the city .as a part of the provincial project. as a teacher educator majored in english teaching,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whole arrangement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se bakbon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september , i finished my med studies and returned home. on 25th, sept of , i organized a training class for in-servic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decided to take this class as my study subject.

enlightened by the socio-cultural view o f learning, that is, teachers learn best through active involvement and through thinking about and becoming articulate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 arranged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to promote trainee teach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eample, i took trainee teachers to observe class and encouraged them to make a comment afterwards; i invited professor huang who guided trainee teachers to narrate their teaching eperiences in order to draw wisdom from themselves. in this sense, i named my training courses as “participatory training courses”.

the training course lasts for five days, during which, i participated in as an organizer of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a teacher educator for one subject, a peer learner of the trainee teachers, and meanwhile, a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are ethnography, narrative inquiry, case story method, interviews and so on.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 field note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recordings, teachers’ feedback journal, and discussion groups’ recordings.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knowledge do teachers really need? (2) how do teachers get developed through learning in this in-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2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得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各项阶段性工作中,大队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指派由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大队长负责,并由大队教导员牵头,各中队负责人组成专门工作机构,抽调得力、经干的工作人员,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进行全员培训,促进全体民警对依法行政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自支队统一分期分批有序地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和考试后。鱼峰交警大队以“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一是规范路面执勤标准。以大队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对民警进行执勤动作、普通话、日常执法用语训练和交通疏导、纠正违章等业务技能培训,做到疏导合理,站位得当,纠违行为正规。二是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大队建立了民警个人《执法考核档案》和电子执法台账,对民警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岗位执法责任主体,对有过错案件逐一倒查,严格追究责任。同时,由一名副大队长兼职的法制员,对大队民警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广大民警依法执法意识,进一步树立了良好执法形象。

2、加强内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在认真搞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基础上,对民警进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以增强违法处理民警的责任感。二是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按照“便民、利民”和“微笑、高效”的工作要求,着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了窗口服务的协警员,确立了驾驶员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通过法制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和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认真进行盘查、整改和建章立制。

1、牢固树立依法管理交通、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多年来,交警在道路执勤中,少数民警我行我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纠正和处罚道路交通违法,对人不对事、感情用事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同样的交通违法,当事人经济条件也相当,处理结果不一样。暂扣车辆、证照不开凭证,扣留的证照私自保管,导至当事人东奔西跑,找不到地方处理。

2、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交警究竟是在为谁执法?这个问题有的交警至今还在含糊不清,以至他们在道路执勤、执法工作中抓不做重点,主次不分,方法不但,和老百姓、和交通参与者纠缠不休,费了不少口舌,牺牲了大量时间,,又激化了矛盾。比如,一企业的一辆非营运小客车忘带行驶证,执勤民警的确又清楚该车有合法的行驶证,该车系市内短途行驶而确有急事,就不要逼着驾驶人非倒回去拿证来才给以处理不可。外地车辆走错了路或停错了车。又如,一辆核载五座的小客车超座1人,核算起来是超过20,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按客运车超员20的规定处罚显然就不够公平了,要举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通过认真学习,使我们公安交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处处多为民着想,多为民服务。从而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加明确执法的目的,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上,对营运性客车严重超员、对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货厢载客,对无证开车、“黑车”非驾、弯道超速、超车等等这些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上限处罚,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3、在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能够把公平与正义准确的付诸于实践,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交通违法者对执法交警的一些误解和不满。比如,有两个驾车人出现相同的一起交通违法行为,被执勤交警查获,按法律规定应处200元罚款,但张三是企业老板,经济条件很好,200元钱对他来说毫无半点影响,而李四是下岗工人,每月仅靠400元基本生活费维持家庭生活,李四拿出的200元和张三拿出的200元钱显然价值悬殊就太大,所以对张三处罚200元、对李四处罚50元都属于执法上的公平和正义,不能视为法律上的不平等。过去在道路执勤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理解的群众弄得交警很难处理。

4、增强交警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过去,交警在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考虑单一的保畅通、保安全多,对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些特殊情况、企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考得少,对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方向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交警工作的最终点和落角点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进一步增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民警养成不拈轻怕重、不损人利已、遇到困难和矛盾不回避,遇事不推诿、勤奋好学的好作风,进一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保障民警文明执法、礼貌纠章、热情服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一以贯之,尽心尽职完成好各个时期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坚持社 会主义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是我们公安机关每一个民警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深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全面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并在执行中边学边用,边领会边整改,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提高执法水平,推进我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规范执法行为。真正把促进执法公正作为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做到严格执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__*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3

关键词:毕业论文 实验 体育教育专业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4

定位问题

“新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在新教育的许多著述中,我没有看到一个一致的、统一的、前提性的、规范的理论阐述。正如很多一线老师们的理解一样,新教育是“大教育、真教育、活教育,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这种定位我在新教育的许多理论阐述中多次见到,好像是一种规范性的定位。然而我觉得,这种定位显然是存在不足的,概念模糊。

“大教育”是外延意义的表述,“真教育”之“真”的含义很多,“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提出过的,“人文教育”则是一类教育范式,相对于科学教育范式,对“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也有阐述。

在《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手册》中,新教育人把“新教育”定位为“理想的教育”,并提出了新教育的“十个理想”: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家长、理想的社区等。这种分解式的描述让人难以把握新教育的整体特质。

理论建构问题

任何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或教育范式,必须具有体系化的理论陈述,或者一组核心范畴、理论命题和论证逻辑。我发现“新教育”学术共同体尚未建立起这些必备的理论要素:

(1)新教育的核心范畴,即表达“新教育”理论的范畴及其体系。比如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经验”、“生长”、“活动”、“还原”、“游戏”、“努力”、“探究”等。

(2)新教育的核心命题。一种完善的理论,其实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理论命题组成的。这些理论命题是用来阐述一种教育范式的基本问题的,包括: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或课程)、教学方式、教育过程、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此外,一种教育范式还必须通过命题回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说实话,我一直希望能够看到“新教育”这些基本命题观念重建的理论阐述,但一直没有看出“新教育”自己的特质和逻辑。

论证逻辑和话语方式问题

读了很多“新教育”的著述和相关成果,感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理论的逻辑严密性不够,而观点和策略的情感宣泄性过浓。

作为实验研究,最关键的是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

“新教育实验”有三大理论假设。理论假设之一:通过读书、上网、“聆听窗外声音”和“师生共写随笔”等活动,“新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反思能力”和“哲学批判意识”会不断增强,这是“教育共同体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

理论假设之二: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会促成实验活动主体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理论假设之三:我们面临着一个“呼唤教育学派”的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断推进,多元的、不同层级的教育共同体会在交往理性与交往道德上达成共识,会逐步形成这支团队所特有的科研制度与实验文化,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范式。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5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认为,经验起源于主体的主动尝试(行动),并在反思中建立行动与结果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并由此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基于行动,是经验的连续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主动作业”等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学习观和课程观,构建了关于“行动导向”的完整的学习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如:职业教育必须处理好职业活动与文化修养的矛盾,建立专业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建设具有行动情境的实训环境等,注意工作过程中的经验重组和经验改造的连续性等。可以说,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都可以在杜威的“行动(经验)哲学”中得到理论阐释;“做中学”“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成为其最简洁、最鲜明的教学主张。

实用主义哲学正是“行动导向”的哲学渊源之一,当前职业教育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丰富形态,也为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皮亚杰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揭示了“行动导向”理论用于指导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但是,皮亚杰的理论无法揭示人类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维果斯基的文化中介论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这些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一要重视符号知识在思维发展中的物化提升作用;二要选择典型的文本知识,精心安排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三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样化(动作、图像、序化知识)的教学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多样的环境(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得到迁移和发展。

戴尔的信息传播理论

戴尔的“经验之塔”,直观描绘出“学习”经由“做的经验”(行动)通向“抽象的经验”(知识)的发展路径。

“经验之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如“有目的的做”(行动),通过“设计”“观摩”“见习”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解和行动,但教育教学不能止步于具体经验,行动中累积的经验,最终要外化为知识,凝聚为语言符号这类简约的表征形式,以提高经验的共享性、交流和传播。因此,在实行普职融通、学制贯通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尤其要重视“行动建构”和“符号学习”的两极互动和有效转化,既要“做会”,更要“会做”:方法意义重于产品和结果,经验要能外化,以利分享传播。

“行动导向”的扩充阐释

在德国职教领域中,“行动导向”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有内涵特征的描述:“从外延特征看,‘行动’表示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系列化的动作,包括物质的、实践性的行动,也包括非物质的、智力性的活动;从限定属性讲,行动导向学习重在突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政治和教育意义。行动具有目的性、主体自主性以及动作连续性。”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行动”的内涵和三个特性可以在杜威、皮亚杰、戴尔等人的理论中得到具体阐释;二是作为“智力活动”的文化课应统摄在“行动导向”的范畴中,但需改造原有的理论内涵以适应扩充需要。

我们认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偏重于行动(经验)的职业教育,还是偏重于认知(理性)的普通教育,完整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理应是“行动―符号互动”的螺旋提升过程,这是“行动导向”理论的完整内涵,文化课自然包含在其中;“行动导向”理论不仅适用于专业课教学,而且统摄文化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其内涵可以扩充阐释为: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有意义的理性化的认知结构以及提高情意水平为目标,通过选取社会生活(含职业生活)或文本中的典型项目及主题任务为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或文本逻辑实施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关于工作或学习的经验,即借助“行动”建构行动能力和技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理论。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6

要求认真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中央批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23日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

通知指出,这次理论研讨的主题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围绕这一主题,在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两个方面开展研讨:一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概括提炼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经验和理论成果,以及巩固和扩大这些成果的主要措施。二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探索。在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创造的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提出一些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

通知要求,要紧密联系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努力回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代要求、科学内涵及历史经验;认真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关系;深入研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新要求。

通知指出,为促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工作的深入开展,经中央批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指导面上开展理论研讨的同时,将会同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织开展两项大的活动。一是于今年10月至明年3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征文活动。即通过省部级单位选送、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稿约稿和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部刊物、《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党建研究》、《党建》、《学习与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征文专栏发表的论文中推荐等途径,征集一批论文。二是于明年5月前后召开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即由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负责从上述渠道征集到的论文中择优确定一批论文,在全国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师专业;生活体验;现实依据;价值取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世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种“范式转换”的背景下,现象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步入教育研究的殿堂。教育现象学一直强调和关注“生活体验”,强调体验具有持久的重要性和意义,是生动、充盈而丰满的,以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也是鲜活的,且比抽象理论更具说服力。同时,迅速推广的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师教育制度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日益频繁使用的生活、情境、意义、理解、建构等等话语,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生活体验研究”的内涵及理论

1-“生活体验研究”的内涵界定

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学和现象学都是人文学科。马克斯·范梅南在其代表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前言中指出:“本书试图对用于人文科学研究和写作的解释现象学方法作一介绍和描述”,“按照解释现象学方法的观点,解释现象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是无法与写作的具体实践相分离的,因此,符号学的方法便成了这种研究的方法之一”[1]。根据范梅南的解释,“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教育学意义上对生活经验的现象学、阐释学、符号学立场上的研究,也可称之为“解释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学要求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对教育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从现象学观点来看,研究就是对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提出疑问。由于理解世界就是以某种方式深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因此,研究——质疑——形成理论的行为就是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有目的的行为,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这个世界之中。现象学将这种与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称为“意向性”原则。这种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在德国和荷兰的教师教育中成为主导性的方法,在德国主要是解释学取向的,而在荷兰则是现象学取向的。到了60年代末,这种研究方法受德国批判理论和北美行为主义的影响有所降温,90年代又开始被学界关注并逐步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概言之,“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学意义上对生活经验的现象学、阐释学、符号学立场上的研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解释性研究模式。它试图通过对人类生活体验研究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活动和各种现象,其实质是一种解释现象学的方法。这种研究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生活体验研究”的理论阐释

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相比较,生活体验研究无意归纳推论出一般意义的规律、法则,而是强调个人体验意义的原始性、情境性和真实性,对抽象归纳的“去情境化”。科学实证主义严守价值中立的研究标准,把个人的情感、愿望、态度、价值观等视为主观的东西,一律从研究中剔出,以求结论的真实、可信、具有普遍适用性。生活体验恰恰相反,它认为教师的经验不是抽象的,而是生活化的,个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态度是构成个人经验的重要部分。生活体验中无处不体现教师的思考与筹划,具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性。这些“主观”的个人经验方式,正说明了其真实性。生活体验研究者把体验看作是人类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从这点上看,“体验”不再仅是主观意义上的产物。

生活体验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面向日常教学事件,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北美,尤其是在加拿大,许多研究者把生活体验研究引入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将其改造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这主要是让教师有意识地体验教学事件,或采取自传的方法记叙教师自身的教育经历。在体验中,让教师主动观察、反思自己的经验,对自身认识事物的方式进行思考和重新解释,使得教师能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思想,理解自己的行为,使教师不只是在执行现成措施的水平上而且还在解决问题的水平上工作。由教师个人或集体进行的“生活体验”能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这种研究由教师的内在愿望引起,能理解过程,协调已知和未知的知识,明晰、重构教师对自己和教学的理解,从而使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得到提高。

二、 “生活体验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视阈的现实依据

教师教育研究需要“生活体验研究”这种对人做出完整理解和把握的全新理念。这是教师教育研究中至今未能突破的重大问题,也是阻碍教师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的最大障碍。目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独特的具有辐射性和解释力的方法论。“生活体验研究”这一颇具平民色彩的教育思维和话语方式开始登上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正日渐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先天性不足以及实践中的迷茫与困境。

1-传统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日渐失能

在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教师往往简单“移植”、“借用”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概念术语和僵化呆板的文字,丧失了充满着个体体验的“真诚”的教育实践话语。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整体感知、对教育问题的敏锐把握、对教育冲突的机智处理,则消隐在这种不断地“借用”和“移植”之中[2]。教师培训常常过于强调教师“阅读”他人的教育理论,而且教育理论总是被假定只属于教师生活之外的专家或权威的头脑里。这样的培训使得教师在受训时常常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培训方式往往是以“脱产进修”的方式学习理论,似乎学习理论之后,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教育理论运用其教学实践中。此种培训方式导致了教师虽然参加了培训,也拿到了各种专业或是学历证明,但他们对教育理论仍然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必要的兴趣。

传统的职前教师培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这是一种“适合全体教师的统一模式”,关注的是教师“应该知道什么”,而不重视教师“想知道什么”。它试图在教师发展的情境之外来获取、复制和传播“优秀实践”的组成部件,以此更新教育过程。这只是迎合短期的需要,对具有反省能力的专业人员的发展无益,不利于教师在变动不居的情境中有智慧的行动[3]。与传统的工具主义培训方式不同,“生活体验研究”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基于其自身从教经验、人格和性格特征、以往所受教育经验等为基础的更具个人特质的方法。它必须关注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活经验,通过教师各自对其教育生活的体验叙述,而设计出不同的发展计划与成长途径。因此,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日渐失能的情形下,生活体验研究异军突起,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研究新路径。

2-科学取向未能全面揭示教师专业成长本质

科学取向的方法是有价值的,但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言却效果不佳,特别是难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和能力。教育试验法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控制”和“假设”等研究策略,试图运用试验与统计推论等方法揭示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有效促进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力求推论到教师群体。这样做显然忽略了教师的不同经验背景、教学实践经历以及个性特征,因此它难以有效揭示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与规律。

传统的科学方法过于寻求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教师成长的背景与个人因素;过于关注教师成长的共同性,而“抹杀”了教师成长的不同特点与个体性;过于追求不同情境下教师发展的总体性,而“排斥”了教师发展的现场性,即教师成长与其教育生活的实践现场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教师,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在教育现场中能生成,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法。

三、“生活体验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视阈的价值取向1-关注教师的“生活体验”

以往的教师教育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而不关注教育研究活动的丰富性、经历性和完整性;关心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因果关系,而非个体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就造成教师教育研究缺少人文关怀,脱离个体的生活体验,在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既影响了教育理论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改进和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日常行为恰恰成为了其理论批判的对象,一种真正的教育理论研究与个体生活体验的隔阂出现了。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不是“理论联系实际”,即将学术界具有特定逻辑体系和陈述话语、脱离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理论”,应用到教师鲜活的、独特的、变动不居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而是通过具体的和亲历亲为的“生活体验”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日常实践中发现、总结、提升并推广教师个人独特的、身体化的、很多时候是无法言说的“知识”和“个人理论”。只有教师自身已有的“理论”和“知识”被发掘出来,教师在接受外来理论时才能找到结合点,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是否要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情感感受,以及其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2-关切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职业压力也与日俱增。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广大教师普遍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迫切的进修提升需求。但碍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外出深造或进修的机会十分稀缺。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主成长便成了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在强势框架下的科层体制中,教师变成了“沉默”的群落,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个人位置和自主话语,更谈不上对个体发展有自觉清醒的建构意识。而讲效率、重评估的机构行为把教师打造成一种只懂得做出自我规训的主体,他们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悄然成为执行知识重构所倡导的“运作效能标准”的物化工具。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自主,因囿限于工具理性与现代科层制度,只是教师被动接受上级主体赋权,通过参与社会共识的建构,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获得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的“话语权利”。它不仅不利于提升教师主体性发展水平,也难以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近几十年学校教育研究的焦点已从教学方法和学习理论的探索转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上。围绕教师发展机制,学者们提出了反思型实践、行动研究、参与式研究等研究课题。教师自主发展得到广泛重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教师发展不可能通过机制教育来取得,而只能通过深刻理解教师探索过程的“生活世界”(life word)来实现。教学工作的独立性使教师具有了工匠的性质,任何威胁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改革都会受到他们的质疑[5]。

3-关注“主体精神”与“个体生活实践”

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教师是与人(儿童)打交道的职业。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关于人的诸多经验科学的支持。书本上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优秀教师)并不是由于学了教育教学理论,才懂得如何去从事教学的。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者、教学生活的真正体验者并不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这似乎给人一种不是错觉的错觉,不合逻辑的逻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够合而为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离并不妨碍教师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培训工作,其产生、存在的全部价值在于满足基层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培训者应当把了解、研究、体验教师及其工作,作为自己培训工作的重要方面,经常下到基层学校去听课、评课,了解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参与或支持基层学校的教改教研和课题研究工作。在培训中,要把教师作为主体对待,要求培训者始终尊重教师。在培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培训者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教师的需求和职业特点,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只想按时和提前完成任务,而不顾教师的所思所想、差异性等;不尊重教师,不注重向教师学习,认为教师是需要学习的,知识是需要更新的,完全依靠制度来约束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和灵活性。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关照到教师个体生活实践知识的作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够使教师专业发展从最初的群体性行为向个体性行为过渡,因而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概言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富有共性的“原理性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尊重和重视教师个人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和观念,并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原理性知识”与教师个人的“生活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教师自己。发挥教师个体生活实践性知识的作用,还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避开泛泛参观之类的各种脱离具体教学场景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2]王攀峰,张天宝.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J].教师教育研究,2004,(5):41-45.

[3]卢乃桂,钟亚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3):17-21.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8

【关键词】诺尔斯教育理念 探究型学习 体验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7-0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的使命。本论文借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尔斯的教育理念,探讨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诺尔斯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诺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1932年开始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工作,1950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非正规的成人教育》。1967年提出“成人教育学”的概念,其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一)自我导向型学习。成人在学习中,他们希望受到尊重,能平等地与教师共同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不受讽刺。(二)经验性学习。诺尔斯认为,成人选择和参加何种学习计划,都是以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背景的。这些已经人格化了的经验构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三)有效性学习。诺尔斯认为,有效学习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即准备“个人当前的发展基础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四)问题性学习。成人学多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的认识和反应,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生活课题和满足某种要求。

二、诺尔斯教育理念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探究型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该专注于以往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即直接经验,通过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在未知领域中探索,不断地生成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又为新的探究提供了基点,这样得到的知识才会有用、才会持久。探究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我导向来获得相关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有个清晰的理解。老师首先应该筛选课题,确定相关的课题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分布进行实施,由学生表达成文,进行相关的交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接触生活实际,去关心社会和他人,去学会与人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4。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其实已经积累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老师可以根据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生活经验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通过回归学生生活,采用体验式教学,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体验式教学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三)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目标导向型教学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主要是身心发展本身产生的,他们所要学习的是那些与他的身心发展相符合的“必须学习”的东西。大学思想政治应该采用目标导向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课题,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思想政治的目标导向教学,是分析我国以往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模型的不足(缺乏科学的学习论基础,主要还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广义的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研究成果而提出的。思想政治目标导向教学的主张是:课堂教学要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来进行,不能只是用传统的、含糊不清教学目的来表达一下即可。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应给根据学生的问题为中心,确定相关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像以往教案要求的教学目的那样不可捉摸。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 诺尔斯著.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赵红亚:试论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出版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吴爱红: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科学教育,2006

5、李永才: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中教研究;2007

作者简介:

教育经验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会计实验创新教学的内容及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等。

在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环境下,会计实验是否需要实施创新教育,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是面临的一个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会计实验的考核程序

对会计的测量与评价采用会计实验考核方式。会计实验考核的程序:

1、实验总结

实验课结束后,学生要对实验课根据实验目标和要求进行总结,编写实验报告,说明实验过程、实验收获、在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提高及新的认识、存在问题和建议,并将实验总结送交实验老师。

2、实验考试

实验课结束后,根据需要可以组织实验考试,对实验的内容和基本技能,采用笔试或口试进行考试。

3、实验考核

根据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进行实验考核。考核形式有:实验学生自我评定;实验老师评定;考核小组评定;相互结合评定。考核的方法: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相应改革实验考核制度,以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创新教育基本理念

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形成的。创造教育自20世纪初提出,进入21世纪,迄今已逾百年。创新教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学校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是创新教育。应该说,创新教育既是包括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也是面向全社会国民的创新教育。

三、会计实验在创新教育工作中的要求

1、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是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关键。各级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和会计实验教学领导,都要重视会计实验创新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会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领导要端正认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实现师生民主教学和创新教学。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2、提高创新素质教育

教师是实施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关键,它要求:

①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

②增强基础理论。分为一般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一般基础理论是指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它是会计专业学科的理论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是指会计原理,它是其他会计应用学科的理论基础。

③熟悉基本规范。分为:会计法规,包括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企业会计制度,企业根据国家会计法规制定的各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国家或行业制定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实验制度,有关会计实验的组织、教学、考核、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制度。

④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主要有会计核算基本技能、会计管理基本技能、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技能和会计实验教学管理技能等。

⑤创新教学方法。会计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仿真法、操作法、讨论法、研究法、比较法以及其他实验方法。在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敢于提出问题和意见的学生,提倡共同讨论。

四、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内容

通过会计实验创新内容达到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目标,从实际出发,创新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其内容包括:

1、实验设计创新

会计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习题、课堂案例、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其中会计实验课教学是核心。在会计实验创新教育中需要实验设计创新。

2、实验过程创新

会计实验过程是一个系统,要用系统方法分析并优化实验过程。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体系是会计实验教学过程按其运行的阶段性划分的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实施会计实验创新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其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会计实验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基本技能的手工操作与现代技能的关系。

3、实验讲授创新

创新教育要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会计实验课需要有老师指导,而指导老师需要讲授创新,营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实验环境氛围,引导性地讲授会计实验的内容。

4、实验学习创新

学校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教与学的课堂,创新教育还需要学生的学习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学习。会计实验教学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要自主地学习和操作。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学生要主动性地学习。

5、实验知识创新

会计实验的一般认识,是通过会计实验学习与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创新教育会计实验知识要创新,要在会计实验过程中,在实验操作学习与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创新学习更多的知识。

6、实验操作创新

会计实验实际上是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操作过程。它由会计实验人员、操作方法、操作手段和操作对象等要素所构成。

总之,会计实验要实施创新教育是客观的需要。会计实验创新教育是创新时代的需要。发展知识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入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其核心在于创新。

参考文献

[1]钟文芳.创造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j].上海教育科研,1999(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