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体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8:24

体育体育论文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1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更要发挥其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情绪、态度的变化和学生个体的进步,以及个体特长的发挥,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对于运动素质较差、基础薄弱与运动能力较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从他们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体育成绩。在体育教学中,应将学生在运动中是否获得成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外与社会体育(各种运动协会)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学生通过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时间的运动,在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中,心理上感受和体验锻炼的乐趣,在精神和健康上都得到升华。

1.1诊断教学问题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引以了解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能估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而且还能揭示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它如同进行体格检查,引以对教学现状进行严谨的诊断,进而为教学决策和改进提供回馈。

1.2激励功能

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控作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促进和强化。在一定限度内,经常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激发作用。因为较高的评价是对师生的一种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而较低的评价则更能催人深思,激发师生奋起直追的奋进情绪。

1.3教学功能

教学评价的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比一般常态下进行学习时更能得到提高,甚至产生飞跃。如参加运动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体育学习,他要求学生事先要对测验的内容、测验的运动项目进行准备和进行复习性练习,对其知识、技能的巩固和体能的发展都有益处。

1.4以学论教,“学习中心论”是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情绪、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就无从谈起;但只有兴趣、参与(即思维的广度),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容易形成教学活动中的“泡沫现象”。只有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挖掘教学的深层目标并加以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对一节体育课作出准确的价值定位,给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2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

2.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现有的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条件,努力实现“三个自主”教学(即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精神,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体现“教育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全开发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氛围,深化体育课教学改革。

2.2转变体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国情来看,体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范围之内的改革内容。因此,为了我国的战略发展在体育改革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落后的体育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对此无论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是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应当对体育教学改革予以重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应当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告别从前简单地“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与人性,在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主体性加以重视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积极建立与现代体育教学相适应的观念和方法从而使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3完善场地和器材

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状况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有条件的学校建起了塑胶田径场、篮球馆、网球场、游泳馆等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重新配备了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学校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使用这些场地、器材,使其物尽其用。

2.4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全国各地身体素质、心理特点和体育基础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当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先天存在的对于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评价就应当考虑到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并且依据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综合性考核评价系统。在该系统中应当尽量做到结果和过程的综合评价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这样才能使基础较差、身体较弱的同学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和成就。在指定该评价体系的标准时应当将客观存在的因素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力降到最低把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加大。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使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合理,同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3体育改革的作用

深入理解体育及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是学校彰显这一品格的切实回应。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学术界通常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质量的内涵高度契合,教育质量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适质量,即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二是外适质量,即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三是人文质量,即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讨论将人的全面发展归纳为“四个充分程度”:即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充分程度、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和学生身体健康的充分程度,即学生知识、社会、心理、生物四者的充分程度。而“社会”即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即知、情、意、个性等;“生物”即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这里除了“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需要多个学科与体育共同完成,其他三个方面唯有体育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这就说明,体育教育揭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在体育运动中生物、心理、社会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其物力、心力和外力的整合效应,从而为彰显体育的整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体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断满足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充分发展,这是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与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4结束语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2

1.1人文教育的内涵

近些年我国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更加突出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健全和完善人才人格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做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人文教育达到让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成维系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它是离不开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以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反映了人文精神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主体内在的精神特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主体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主体价值的精神.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封闭式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过分强调机体,强调训练,忽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势必造成以肤浅的概念代替体育本身,最终导致肉体与精神的分离,单纯注重人的肢体培养与锻炼,忽视人的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体育精神的陶冶几个方面来实现的.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首先,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体育精神表现的是外在求实,人文精神追求是内在的善、美,两者结合体现的是高品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二,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体育与人文都十分关注的重点.人文中充满着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蕴含着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是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其三,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真理与价值的两大原则,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所反映的正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它所表露出来的原则和准则正是整个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和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从于高校教育的前提下,既表现出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功能,同时高校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创新、进取、坚毅不拔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高校体育与人文素质二者在高等教育中相互融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取向.它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应更新体育思想,树立人文体育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1树立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中推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只有牢固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不断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体验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突出“重实践、重情感、重直觉、重自悟”的教育理念.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求塑造现代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相互融合.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教学体系

构建创新性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就是要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更新教育观念,扣紧素质教育的主题.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配合其他教育共同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优化体育学科结构,使人文教育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其二,根据高校体育的功能,拓展其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从而构建创新型的高效体育教学体系.其三,逐步开设国防军事教育课程、体育史学、奥林匹克学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强化科学健身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体育休闲、体育娱乐等领域,提升高校体育的人文性、趣味性.例如大力推行武术健身、攀岩、少数民族体育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吸纳多种体育文化,渗透体育人文精神教育.

2.3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教师的学识水平是关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应先行.自身的人文修养是大师的灵魂,运用优秀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是铺垫.师长一言一行对被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远远胜过书本上的说教.首先,高校必须重视师德的培养,提倡无私奉献和责任感,对具有师德高尚楷模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同时要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轮训,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研究,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使之盛满知识的水桶,活水长流.其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组织性、条理性,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3

本文作者:魏国旗工作单位: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优势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政策上还是专业上,都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提供了最佳环境。下文中笔者将结合相关文件《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中的有关内容,对高效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的优势问题进行分析。培养方案的优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专业的社会体育的指导人员,不仅能够有效的指导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还能够协助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积极的推动我国的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该专业所培养的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锻炼身体的能力;(2)一定的运动能力;(3)创新管理能力;(4)组织协作能力;(5)全面保健能力;(6)实践操作能力;(7)应急问题处理能力。具备了以上七种能力,就能够很好的指导群众的健身和体育保健活动,并且能够积极的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以及参与相关的社区管理活动等。因此,在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其培养目标和目的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工资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这也就充分的体现了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上的方案优势。2.2高水平师资的优势。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从教师的基本构成来看,相对于其他的单位和结构无疑是更加的可靠和雄厚的,高等体育院校配备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一一种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环境下,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无疑也是更加的优秀和全面的。学生学习训练环境和条件的优势。高等院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重视实践和锻炼的体育专业来说,拥有较为专业的训练场地和设施,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专业的体育场地都位于高等体育院校中,充分显示了高校体育设施和资源的优越性。体育专业同其他专业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才能将理论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并且只有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才能丰富经验,因此,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基础设施和条件上的优势无疑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于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其面对的直接的对象群体是普通大众,也就直接影响着最广大的群体的体育观念。因此,在对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加强对其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培养,积极引导其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在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过程中,才能传达正确的体育理念。培养高素质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更是社会体育的指导者,担负着向大众传授相关的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任。这就要求社会体育专业要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重视社会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改变过去重技术、轻理论的观点,在增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开发,加强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能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技术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因地理、气候、人文、风俗习惯、爱好等条件各异,直接导致群众社会体育需求呈现多样化,群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的体育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适时进行课改,及时调整和设置选修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训练,以各类活动赛事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以专业学习带实践,实践促专业学习。综上所述,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实施,为社会体育专业提了良好供的发展机遇。社会体育专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师资和教学优势,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指导员为己任,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育与体育教学指导员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4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5

当代人文体育观念的建立,使人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意义,并使学校体育与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学校应该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出发,构思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并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进行人文体育教育的实践探讨,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一实施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内容构思

人文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是以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形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它要求在不轻视体育生物功能的同时,重视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和文化传递功能。人文体育教育内容的构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宣扬“人文奥运”理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人文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摈弃民族自卑感,认识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扬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用北京“人文奥运”的“文化”、“文明”、“人文精神”、“人本”、“人道”的理念教育学生,发掘奥运会中的教育因素,弘扬以人为本,通过奥运会用中国优秀的体育思想,缓解奥林匹克的“人文危机”,实现它向人文精神的回归。同时传播、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思想去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和公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体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欣赏、体育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2淡化竞技,突出健身理念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现代体育运动,注重体育给自身带来娱乐的功能,突出体育的健康价值和美的追求效果。强调人人都能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而并不在乎谁能在竞赛中取胜获奖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健身运动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为课外健身锻炼服务,注重科学健身理论与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实施心理健康、卫生保健、文化与娱乐等内容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使他们了解体育保健与康复,了解营养、环境、不良行为等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锻炼身体的形式和方法,这种指导思想显现出体育教育深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

3调适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精神危机、调适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体育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体育锻炼是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运用形式多样的、富有趣味的集体性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可使人忘却烦恼,振作精神。由于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加快,容易造成身心过于紧张,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在运动中去放松,按摩其心理,增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中人与人接触频繁,心理刺激出现的频率高,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扩大交流,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采用跨年级、跨专业、跨班选项式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流面,为学生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平台,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深切体验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在集体练习中,使他们感受到对集体的信赖感和依托感;在体育竞赛中,使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胜利与挫折的情感历练;在小组练习中,使他们体验到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成功感,通过以上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收获到与人交往的成果,提高他们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得提升。

5重视人文体育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运用

如果把学校整个地看成是一个书本、一本教科书的话,这本书有两块内容:一是显性的,即大学教师传授的知识;一是隐性的,现在教育学把学校看成是另外一门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文化教育是更强有力的人文教育,亦可称为强有力的人文课程,它是通过心灵传递的课程。隐性文化通过静态和动态来形成,它是一种观念文化。隐性课程是区别大学水准、大学档次的根本标志,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现代体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和人文需求,往往只停留在手把手的技能传授显性课程教育上,而忽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课程教育。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隐性课程的开发重视不够,远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加大隐性课程开发的力度,应当成为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人文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施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路径

大学人文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人文体育教育,是进行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1在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体育理论知识有着极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诸如“人文奥运”、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文件、法规教育,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史等。因此,要充分利用并发挥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作用,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人文体育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作为个性化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因材施教,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塑造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复感觉成功与愉悦,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磨练了个性。从而使学生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

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权、个性、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

3加强适应环境、适应生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人文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慧,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决定其事业成功的关键。体育能促进人们和平相处、处处体现自由平等,体现付出与收获,培养人们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理念,在体育竞争中以实力获胜,在竞赛中最体现公平,体育的竞争最能锻炼参与者遭受挫折和失败的适应性,对提升大学生的生存意识和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人的沟通能力、社交技能、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都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提高。以开展野外生存,野营训练,登山,攀岩等项目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较好的效果。

4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竞争的人文精神

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的各种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模拟和缩影。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原则,创造成绩受奖,违反规则受罚,这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学习过程。在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下,增加了人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因此,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而言,体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社会适应性的过程。美国著名黑人田经运动员杰西・欧文斯说过: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参加体育竞赛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不断竞争、不断追求、不断向极限挑战,使生命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中走向辉煌。

5

改进与完善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

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经和实施办法。在实施人文体育教育时应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作用,以隐性促显性。重视对学生体育态度、情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人文体育教育应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人文体育环境和氛围。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将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主动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小群体教学法、层次教学法、合作式学习法等,把枯燥的技能学习过程转变为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人文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突出了人文体育内涵,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化,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自身发展特点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实施人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弘扬了人文精神,启迪了学生的生存智慧,深化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反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也使学校体育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成为复归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5.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6

1.1宋代非常重视体育教育

粗略观之,宋代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体育教育的。首先,关涉体育设施建设的“学记”有小学记、县学记、镇学记、州学记、府学记、庙学记、军学记和儒学记,类别概全,涵盖社会各阶层、各专科,可知各类学校在修建时都比较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其次,由“学记”完成时间来看,学校体育设施的修建跨越两宋,从北宋真宗咸平年中(998年)《仙游县建学记》谈到建校时在“南垣设射棚”,直至南宋淳祐六年(1246,王遂《增修华亭县学记》)以后不确定时间的“习射有圃,浴沂有亭”建设,两宋期间一直重视修建学校时进行体育设施建造。非一时兴起,也非一段时间风尚,而是整个朝代的持续崇尚。再次,名人效应。撰写“学记”的作者有唐宋家的苏轼、王安石、曾巩,也有魏了翁、真德秀等名儒大家,其他也都是进士及第。名儒大家撰写“学记”等于为学校写广告语,为学校教育做宣传。而学校建设者也乐于通过建造完美学校赢得名儒大家的撰写青睐,表达重视教育之心,故特别在学校建造山水亭台,创造优美校园环境,激发撰写者写作灵感。而名人的激励作用更是引导后生不懈努力追求成功。最后,“学记”涉及的地方广及大江南北,可见宋代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学校体育开展的广泛性。由此而观,宋代体育教育随着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模式化,如建造“射棚”“射亭”“射圃”,说明体育教育已经深入民心。因此,说宋代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不为过。事实上,不但宋代文化教育达到古代最高峰,宋代体育的育人作用也是前无古例的。从宋代体育教育的功能来看,今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分量也远远达不到宋代标准。

1.2宋代体育教育功能解析

就体育育人作用而言,大多数“学记”都有涉及,鉴于文献垒列之涌赘,仍以所列文献为核心具体解析,择其他“学记”资料旁证补充。

第一,体育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文献条目1谈到仙游县在建学时,“其南垣设射棚,亦示乎武者文之威也”明确说明建造体育场地其本身就具有示教作用,且通过习练达到文养内涵的外在威严展示,所谓“武者文之威也”。宋代是完完全全的文人政治,极度右文是宋代特色,文人不仅要处理国事,还得驾驭武将,带兵打仗。刚烈、气节是文人必须通过教育获得的优秀品质。因此,兼具文的智慧和武的气节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一如宋代李石在《武备疏》所言:“文武相为经纬之术,二者要不可偏废”“尝谓虞舜干羽之舞,人徒知其为文德,不知其以蹈厉之节而寓其击刺之威,以明不轻用武也。”这是体育育人的最高追求,蹈厉气节,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有亭以习射”“射有圃”等射亭、射圃建设,皆为完成此教育目标。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就是此种教育的模板和榜样。

第二,体育是健全品德、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具。由文献条目2谈到的“射不主皮”“或饮射之礼,或社酺之祭,或岁月之吉,必示以教法、序齿位,书其德行”可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涵养道德品质。通过“射”的活动过程,涵养品德,并通过“示以教法、序齿位”的教学展示,影响、规劝、训导学生遵循社会及生活道德秩序。即《奉化县学记》而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身教重于言教,是宋代体育教育的突出特征。通过身教的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进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诚使幼学者用力乎孝悌忠信之行,以及乎射御书数之艺,及其长也,由格物致知以至于诚意,而理无不明,由正心修身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而事无不格。”溧水县建小学时就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建造体育设施。人才培养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朱熹在《南剑州尤溪县学记》明确指出:“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此教育结果的自然达成,今日看来依然爽目。如“射不主皮,取中鹄而为胜;智者乐水,每观鱼而纵乐。”宋代体育教育表达的核心内涵,也是宋代文化的核心内涵。体育教育成为展示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体育是完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文献条目3“又次焉射饮讲肄之地,飞阁连洞,以壮瞩览……以辅儒事”“学之前环水以象洋……射有圃,粮有廪,书有库,斋堂庖厨,罔不备具”“列六斋以及学职之位于东西两庑,其南有轩,轩南有池,池上有亭,为游息之地,其外为射圃”“射有圃,先贤有祠,藏修息游,无一或缺”可知,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无论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等感受,都是非常美妙的。在“环水象洋”“飞阁连洞”“池上有亭”“浚清池,植以花竹,缭以周墙”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无疑会受到学生青睐。今日体育若是这样的环境,想必就不会如嚼鸡肋。所以,《襄州迁学记》称“射圃规之”之地为“燕息之地”,一句“燕息之地”足以说明体育生活化的怡然。第四,体育是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以岁时合射、合舞、合语,而书其德行道艺,此所谓教也。”文献条目4明确说明教育目的是涵养身心和谐发展,即“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一如张栻《邵州复旧学记》的记载:“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有以固其肌肤之舍、筋骸之束,齐其耳目,一其心志。”第五,体育须承担文而化之的社会教育及引导义务。由文献条目5“射所以致众而论士也。众一而后论定……由此观之,以射致众,众集而后论士,盖所从来远矣”可知,以“射”吸引从众参与,具有聚众化俗又诱劝后学的社会意义。一如《奉化县学记》所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今速之学既成,曰令曰尉岁时率士人行释奠,习乡射、饮酒、养老、冠婚、丧祭之礼于其中。”“揭之曰公堂,旦夕讲劝、岁时乡射之宅也”“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学校习射场所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教育程式自然成为教化百姓的主要模式。正如余闳《重修学记》所言:“学兴而风俗美。”第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内容。文献条目6“故由十岁出就外传,学乐诵诗,与夫歌舞射御,皆有序而不紊”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即体育学习内容是有序递进的。正所谓“六年教以方名,十年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有五年舞象,学射御”。教育内容层递前进,不失为完成体育教育目标的一种好方法。比起现行体育教学专业化、选项化改革因大中小学衔接阻滞,致使学生学习处于混乱状态的体育课程设置要合理得多,此设置至少保证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断进步的。第七,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共存。文献条目7“四斋之外,更立武斋。斋之外为射圃,圃之侧为饩廪”把“武斋”与“射圃”分开并提,说明两者是不可替代的不同内容。说明普通学校里也设有武科专业,应是专门培养武学专科学生。类似今日普通高校里的体育学院。《武冈军修学记》谈到的“讲堂斋馆渐次修治,移正录位于武庠之侧,司计位于殿之东偏。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则指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武学,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院校。而且,武科专业学校的学生也必须修学“射”的基本内容,因而“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由此可知,“射”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修习的基础体育内容,武科专业学校也不例外,普通学校可以根据条件设立武科专业。总而言之,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存。

2结语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价值取向

 

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1注重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求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目的。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校本课程运动的推广和研究价值。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直接取决于学生需求,直接应用于学生,这使得体育校本课程一推出就能受到学生积极回应。体育校本课程在高校的开设,不仅可以丰富高校体育的内容,增进学生健康,而且为新兴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开拓新路,也是实施“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手段。

1.2突出课程的层次

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知识选择的难易程度方面,以满足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体育校本课程知识的需要;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知识内容的完整方面,并兼及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要处理好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学生专项需求的关系,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使得体育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多元化的需求。

1.3体现实用的功能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在保证体育校本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前提下,要强调知识的可操作性。体育校本课程应处理好知识与技术的关系,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采取通俗易懂、易于领会的书面表达形式。在实际课程建设过程中体育论文,应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那些与学生生活、课余锻炼或者时尚体育的相关项目,使得学生在接受完相关课程学习后能有所得,能直接指导自身或者帮助别人锻炼,能应用的今后的工作与人际交往中去。

2.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学校体育具有健身、健心、娱乐、教育、审美等多维功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节人的情绪,满足人的多种需要。[2]居于对体育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综合性学校体育思想及学校体育多目标问题。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从学校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考虑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性、渐进性和复杂性,逐步向素质教育靠拢直至建立起一个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学校体育的新的思想体系。而理解和接受新的体育理念,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的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前提。高校体育课程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竞争意识的教育、拼搏进取与勇于开拓精神的教育、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的教育、意志毅力的教育、组织纪律的教育、潜在能力的培养教育、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教育等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充分表现在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的行为中。

3.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3.1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上,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按照新时期体育教改课程体系和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改革,为体育课程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依据,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及体质测试评估体系。根据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及在各校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教材编写和采用应符合现代学生思想与特点。教材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应凸显对健康和健身的理论指导作用,增加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思想起到积极影响,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健身意识,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3.2更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性。体育教学应高度重视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需要适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适应性;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时代感,促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积极推进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余俱乐部活动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两翼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育论文,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3.3传承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建设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学生的民族,性别,体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体育文化体验。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就相应的要求坚持多元文化视野、多样性原则和个性化指向,进行课程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精粹,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更表现在课程特别是教材有着区别于其它文化材料的特征。而现代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下,课程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为“学生选择的内容”。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学生多学或少学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一定要规范并不是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朱丽琦.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办学体制的探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2]谷崎.以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促进体育课程建设[J]. 体育学刊,2004,6.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8

篮球教学课程作为高校体育专业重要的球类运动课程,随着中国篮球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为中国篮球的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大体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历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如论文“新中国以来体育院校篮球课程建设历程探析”(李明达,2012)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以篮球教学活动为例”(李正贤,2012)等,研究者基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篮球课程改革的立场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二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如论文“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改革”(董伦红,饶英2013)和“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思考”(靳厚忠等,2010),研究者既有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篮球课程建设的改革提出建议,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思考,为我们继续研究篮球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三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如论文“普通高校篮球选项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居向阳,2006)和“对建立普通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彭杰,2006)等,研究者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篮球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的实践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我们继续研究篮球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四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教材建设展开研究,如论文“篮球课程教材体系与内容新构建”(千少文,2004)和“我国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陈婷婷,李明达,2012)等,研究者从篮球教学的教材选择与教材开发视角,对我国篮球课程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而教材作为篮球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与问题研究

1.篮球课程建设的科研实践问题

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科研实践的产出,一方面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与科研实践并重,从而让科研实践为篮球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另一方面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本身也是科研实践的结晶。谈及科研实践问题,放佛有一种误解,篮球教学无需科研,只要把学生教好就可以。此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无关紧要。实际上,在篮球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科研建设与实践管理对于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课程设置得再完美也难以施行。科研实践问题对于篮球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科研实践问题既是体现篮球课程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科研实践问题又关系到篮球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是科学的,才是合理的。在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统计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通过实践观摩,视频回放等环节,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和反思篮球课程建设。篮球课程建设的科研实践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第一,提高篮球教学与改革的研究能力,通过课程建设研究,从而提高科研的创造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篮球事业与国际篮球事业逐渐融合,国外篮球事业在中国也得到更多、更广泛的接触与联系。诸如篮球教学研究、篮球课程建设研究、篮球与社会化服务研究、篮球职业化问题研究、篮球联赛问题研究、篮球场馆问题研究、篮球与全面健身问题研究等等都是我国篮球研究的热点话题,篮球课程建设不仅能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吸收实践经验,也能促进篮球课程建设的研究创新力。第二,提升篮球教学的应用能力,篮球教学与多方面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篮球与强身健体、篮球与兴趣爱好、篮球与社交练了、篮球与体育文化等,这些因素的关联能让篮球教学的应用转换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升篮球教学的实践意义,正因为如此,在指定篮球课程设置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诸多因素,使得篮球课程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全面。第三,篮球课程建设强调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要点,在指定篮球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研究篮球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篮球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2.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问题

篮球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是否满意,课程设置前后都针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研,因此如何提升篮球教学质量就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说到底要提升篮球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何提升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从篮球课程设置环节入手,如何打破过去枯燥的篮球“训练+对抗”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设置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要提升篮球教学质量,无疑要重刷新教学方法入手。教学方法的更新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好的教学方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着丰富而有效的信息。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必然涉及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环境,以及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和教学主体的学生,这些基本的要素构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学生兴趣角度来说,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篮球并不陌生,无论是篮球方向或是非篮球方向,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抗性较好,课程设置的前提选择较多,尽管如此,在考虑课程设置的时候,第一首要考虑的因素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通过优化篮球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篮球兴趣。篮球兴趣是篮球课程教学的第一基本心理动因,如果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无论是获取基本知识或是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兴趣都是课程教学展开的开始。因此,在篮球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兴趣激发与技能训练成为课程设置所考虑的关键出发点。在操作层面上,通过开发和研究各种课程,诸如校本教材、网络教程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强化学生篮球技能提升的方法,从而让过去简单的训练与对抗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铜仁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我们的学生毕业主要去乡村任中小学老师,因此,对于课程设置来说,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如下:中小学篮球教学教法、篮球训练技术、篮球创意游戏、篮球竞赛组织、篮球战术分析、篮球健身指导等,相比较其他课程内容,上述内容更容易激起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角度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3.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务管理问题

篮球课程体系化设置的教务管理问题,主要针对体育专业的教职工而言,因为无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离不开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教材教法管理、教务运行管理、精品课程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篮球竞赛管理、健身娱乐管理等。教材教法涉及到篮球课程体系化建设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是自己开发教材还是引进国内外精品教材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而教务运行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线教务管理也得到了有效地普及,无纸化、高效、及时的教务管理可以说是现代大学教务管理的必备;此外,精品课程管理涉及到网络课程与网络互动平台建设,而社会服务管理、篮球竞赛管理、场馆场地、娱乐健身等方面也是教务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工作繁重,涉及到人员繁多,这给我们的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几个方面中,教材教法管理可谓重中之重,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球类课程建设,一个十分可行的措施就是开放校本教材,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本土教材。本土教材的探索要体现几点:一是本土性,这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指标,通过地方本土化教材的探索,从而更加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二是实用性:这是探索校本教材的关键,校本教材是否实用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从中学到切实可行的技能,并为付诸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三是操作性:校本教材是否在实践教学中能达到预期的教学问题,与教材的可操作性是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校本教材的可操作性与教法产生关联,本土化的教材教法是服务地方院校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根据篮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务运行管理工作需要打破就有观念,对师生的教学活动不应拘泥于形式主义的日常教务管理,大胆推陈出新,开拓进取,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与此同时,打造篮球课程建设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自然需要较高水平的师资和较好的教材,以及优化配置的课程设置。在篮球教学内容上,无论是知识素材、还是竞赛素材都应该体现较高的水平,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形成学生的精品意识,教师在面对高质量的素材时能对素材背后的知识、人文与历史需要有着深入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受益。

4.篮球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问题

篮球课程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步奏就是教学考核与评价,针对篮球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不仅对教师而言,同时对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问题。具体而言,考核和评价的对象主要涉及到篮球战术、篮球技术、篮球教学活动、篮球竞赛组织、篮球游戏、篮球队训练与对抗、中小学篮球教学、比赛指挥、裁判规则与实践、篮球场地与设备等方面,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需要做到几点:一是根据不同的篮球课程与要求,针对不同的主体制定不同的评教指标。评价主体既可能涉及到教师与教务人员,也可以可能涉及到学生,因此评价指标与标准不能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而是清晰的、分层次的。二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师生互评和师生自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进行多维的评价,从而得出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结果。三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出不用的评价方法。一般而言,评价教学活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统计量化法等,但是在实践评价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具体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诸如观察法、体验法、专家咨询、学生参与点评、一对一访谈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在篮球教学实践过程中,因评价问题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评好的平衡这个问题,需要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为课程的评价标准设置好合理的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展开评价,其中对于学生篮球训练意识、篮球反映能力、体育锻炼思维等方面也要加以考察,不仅要考察学生实践训练的表现,也要考察学生心理素质与体育精神等内在层面的考察。过去我们的考察只重视理论和技术部分,对于学生的体育智慧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不仅仅是期末考试的分数,因为分数只是衡量考生对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况,然而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互助学习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体育精神和体育品质的培养等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能力指标并非简单的分数就可以衡量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符合体育科学精神的要求,也能更加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的目的。

三、结语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创新

新课改提出初中教育要侧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极为鲜明的自身特性,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以及广阔的活动环境,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情境教育、现代化技术、拓展实践和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初中体育创新教育策略,希望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

一、积极开展体育教学互动,确保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发展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体育课堂变得单调和枯燥,也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新课标提出:体育教学应该把初中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体育教师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平等互信的原则下开展课堂教学,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每次体育课我都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锻炼时间,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给学生讲篮球规则的时候,我会带领学生到篮球场进行实地演练,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动作和规则的讲解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创设高效的情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努力创设开放、高效的体育课堂情境,使初中生在体育课堂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掌握体育知识,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创设课堂情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训练。比如在对初中生进行耐力跑的训练时,为了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创设了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例如“重走长征之路”的长跑比赛,不仅激发了初中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信息化和现代化,便捷的科技给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初中体育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体操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轻松地把高难度动作分解学习,也能够让初中生加强对体操动作的掌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掌握当前课改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欣赏各种比赛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初中体育新课程理念强调“体育教学中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增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育体和育心的目的。为了激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针对雨天雪天学生无法正常做课间操,增加了室内操项目。初中体育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爬山,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爬山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耐力,还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肺活量以及腿部肌肉等。

五、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初中体育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示范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示范动作做到标准规范,这样才会有利于初中生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比如在教学生前滚翻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方砖和足球滚动时的不同用力情况,让学生明白前翻滚时要尽量减少阻力,使自己的身躯紧缩成一个圆形。接着我再给学生进行正确地示范,并让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法的前滚翻,总结出正确的前滚翻方法。

作者:吕有宏 单位:甘肃省山丹育才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