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发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11 17:14:57

科学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的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发展

比之于过去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当头,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部分。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这一点对深化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至为重要。

一、“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我们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我们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明确地说: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曾一度被分割开来,将之视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才能实现的“理想”,在一些人心目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过是“天上的北斗星”——可“望”而不可“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旗帜鲜明地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

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这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讲的一段话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旧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虽然由于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的一些失误,或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一时偏差,或由于改革进程中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或由于党内至今存在的部分腐败分子的恣意妄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过不同程度甚至是严重的损害,但是,从倡导“为人民谋幸福”,到邓小平筹谋“先富”带“后富”,再到提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始终没有变。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理念在社会主义执政党根本宗旨上的体现,那么,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将这一理念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高扬“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宣言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自苏联东欧解体以来,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挑战,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谷。只有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起来。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广泛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变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变困境为发展,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才能顺利完成体制攻坚任务,保证改革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最终成功。

第四,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490美元,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均收入在突破1000美元之后和达到3000美元之前,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考验。举措得当,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避免出现坏的结果,争取实现好的结果。

毋庸讳言,“以人为本”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封建思想和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宗教世界观中提出的人本主义哲学口号,但科学发展观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使它同唯物史观根本精神相吻合,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本要求相一致。借用“旧”概念旧形式,表达新内容“新”思想,这完全符合科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也是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使用的概念,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在对这些概念和范畴进行科学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更何况,我国经历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观念和思想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意义不可低估。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并非指以(抽象的)“人”为客观世界的“本体”,而是指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还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勾连于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协调发展”当中,并以此为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战略构想和措施,进一步将“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行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

二、“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生活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体现为个人的“需要”和“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这种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具体化为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生活的缺失或匮乏,都会把人的需要和能力限制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使人的现实存在处于一种“扁平”状态,甚至沦为“单向度的人”或“异化的人”,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在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人的各种需要和各方面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离开人的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具空壳,一句空话,一个漂亮的口号。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马克思借助于这些极富情趣的社会生活或人类活动形式,象征性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情状,并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称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发展”的思想,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社会生活层面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着力推进和具体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精神。“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7

第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为,经济是基础,是其他一切自由和发展的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基本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水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GDP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就是指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等各项社会工作和各种社会生活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这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的“发展空间”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达致的层界的重要尺度,人的多方面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充分发展就体现为对这种“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的实际拥有和支配。因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9“增加自由时间”也就是“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10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11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各项社会文化事业,是人的真正自由的活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例如发展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2在社会的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会获得一种深厚而持久的源泉和动力。因为,“个人才能的发展”也就是“一种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3

第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马克思说:“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也就是“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4这就是说,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还说:“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资本家“窃取了工人为社会创造的自由时间”也就是“窃取了文明”。15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器物与技术、制度与规范、观念与精神等形式,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体现出来。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内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物质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高度富强、民主、和谐和文明的社会,就是全面小康的社会,就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构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6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7人的联系和关系是唯物史观对社会生活、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更深一层次的透视。离开人的联系和关系,就无法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无法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人是由其所处其中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本身发生了变化。“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9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只有在高度和谐与发展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培养和造就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或者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并呈现为多种形式的存在,概括地讲,主要有两个最基本的层面和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两种社会关系以往的发展情况看,其总的特点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20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克服两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彼此之间同样狭隘的“相互决定”的状况。

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的思想,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社会关系层面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着力推进和具体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精神。“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21

第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表面上看,“城乡”和“区域”是一种“地域性”概念,其实,它们归根到底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前者是“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东部人”、“中部人”与“西部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农民”与“市民”,“东部人”、“中部人”与“西部人”发展的不平衡。能否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因为,中西部的发展滞后,东部的发展也不会持久,何况为了东部的发展,中西部在人才和资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景观。同样,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城市的繁荣和市民的富裕也不会持久,何况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有农民的富裕才有中国的富裕,有农村的发展才有中国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桎梏。“桎梏”就意味着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发展对另一部分人发展的“限制”和“制约”,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只有实现“农民”与“市民”,“东部人”、“中部人”与“西部人”的协调发展,才能克服这种“狭隘性”,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就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在社会关系之外,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22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3

在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的层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地在广处得到拓展在深处得到掘进,同时,必须保持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使各种自然条件和环境真正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不是异化为最终毁灭社会和埋葬人类的天然“武器”和“坟墓”。马克思早就指出:就物质生产而言,“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4“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之处于“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之下,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头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另一头则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环境的急剧恶化,这种状况反映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克服人与自然关系的“狭隘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这是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关系层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层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区别于其他发展理论的宏大气魄和宽广眼界。

马克思说:“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5人的“地域性”存在或“地域性的个人”是人不发展不自由的表现,超越地域限制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6要使每个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绝不能只顾国内的发展而忽视了与世界的广泛交往,绝不能因为完成国内各项改革任务而再一次关起门来,重新走上闭关锁国的老路,也是一条“死路”;相反地,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去,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在“技术”和“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推动了全球化,完成了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7但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它创造的世界历史充满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极度不平等,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28这些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反映。这种狭隘的国家和民族关系,只会引起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无尽的争夺、摩擦、仇视、冲突和战争,而绝不会实现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29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触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以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注释:

14568182025262728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4,243,1,85,86,56,82,89,89,276,

276,87.

212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83,557.

372123.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4-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532.

101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6):225、225、139.

1124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29、928-929.

14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392、220.

16.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2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产业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随后各行各业相时而动,纷纷展开了关于如何在各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探讨。作为第三产业排头兵的旅游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与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产业要想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人和旅游产品,人的要素包括旅游规划者、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等,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自然扩大的一种产物。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旅游规划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重要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对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化规划和设计。开发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属于旅游产业的直接推动者,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将旅游产品和服务人性化设计,保证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又必须保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是旅游活动过程中供需双方和受影响的第三方的集合,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发展的状况,如果当地居民采取比较善意的态度,则可同时扮演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三者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多方协调的局面,高素质的旅游者会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小一些,而高素质的服务者和当地居民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的持续性发展。总的来说,由于旅游产业是建立在自然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旅游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互动。

2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资源的利用上,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未来的需求,实现持续性发展,而不能局限在满足当代人或者部分人的旅游需求;第二,产业发展形态上,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组团,发展到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到休闲度假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逐步得到提升;第三,旅游规划上,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工作,在规划中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超出时间的限制,将旅游产业定位于未来;第四,旅游者需求上,从初级的感官享受,逐步提升到了精神的享受,甚至将旅游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因此,旅游产业必须立足现在实际情况,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少走弯路。

3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努力实现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快速的旅游发展建设,在填实了旅游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不科学的发展状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过失。因此,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健康指数,将发展的质量摆到首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旅游发展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增长。

4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和设计之后,是否会面临着破坏的危机,就需要通过科学地正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资源的保护则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需要在开发中贯彻保护的概念,而当旅游开发开始有了经济收益之后,又可以将部分收益用于资源的保护,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开发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旅游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级形式之一,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又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而不仅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开发。

5产品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不仅要考虑资源的赋存状况,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方向。只有在充分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延长。另外,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6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损,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妨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旅游产业开始了区域化整合和区域性合作,也就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譬如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的形成、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圈的构建等。因此,旅游产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战略层面上强调区域整合的概念,通过产业联合、行业分工、内部协作的方式,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7政策与舆论的关系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表现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但市场运行过程中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此时,政府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表现为旅游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保证旅游业各区域、各部门均衡发展,同时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协调。最后表现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对旅游业的倾斜,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政策对旅游产业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而社会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另外,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辅助政府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促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要正确利用政策和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作用,科学地引导旅游产业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8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处理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原则,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全方位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从而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此外,它还将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响应了国家促进农村发展的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三农”问题,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实现旅游全民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出境与入境的关系

这里的出境和入境主要是指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排序和旅游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从旅游市场角度来看,考虑到旅游业在外汇创收和回笼资金方面强大的拉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原则上应遵循“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基本方针。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旅游企业呈现出小、散、乱、差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航母式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无法主动“走出去”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站住脚跟;而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的某些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我国的旅游业领域将被动“引进来”众多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集团化扩张。

10危机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属于敏感型行业。由于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容易对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譬如SARS的爆发对旅游业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反过来看,危机的产生也会促进危机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危机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的启示作用,客观、科学的认识到危机将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完善的管理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短期损失和长远保障是辩证统一的,危机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使之更具生命活力。

总体而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辨析旅游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晰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思路,从而保证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斌.以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旅游产业运行[N].中国旅游报,2004-05-12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4

水利经济的效益有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在水利工作的不同部门,收到的财政效益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国家要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维持社会稳定。让各部门加强联系,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部门不同带来的经济效益、质量结果都不同,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相对应的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扶持水利产业,从而使得水利经济达到良性发展。要制定适宜的能扩大水利社会效益的经济政策,首先我们要对各个部门所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估价,然后考虑到各个业主的家庭经济情况和享受到的服务大小不同,采取不一样的经济扶持政策,以达到逐步减少财政政策,扩大受益者应缴纳的费用。在经济条件不错的地方,政府就要回笼资金,因为投入资金也会增加,所以受益者承担的责任也增大;反之,若当地为经济较为困难的地区,政府就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扩大水利事业,尽量减小受益者应缴纳的费用。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建设的资金来自于人民,应造福于百姓。近年来,中央水利投入的大部分为国债资金,这是人民借国家的钱,政府部门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利用好这笔钱,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建设期间,政府要做好监督监测机制,防止的出现。一旦发现,立即上报组织和媒体。组织好施工队伍,并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福利工作。并且做好移民工作的相关事项,书面和口头说服程序都要做好,真正的把水利经济的事情落到实处,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并且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水利工程的财务收益中,存在着各部门收益不均平衡的现象。针对此特点,政府就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多面思考,既要满足中国农业的发展所需,又要有意识地使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工作互相帮忙解决问题,共同促进水利水电科学发展。这样就使得水利的社会效益和财政效益共同体现,达到双赢的目的。统筹兼顾的作用不仅是使得水利经济能够科学地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民对水资源的认识水平,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国民素质,目前我国对水利和水电不是统一管理,因此就需要加大科技力度投资,提高技术水平,让水利水电共同发展,使得水利部门的财务收益再上一个台阶。

(3)依法治水

政府要全面推行建设监督监察机制,规范工程项目建设,依法治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按要求清理河道维护水利工程和做好移民工作等,全面推进水利局各部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工作。做好《水法》的公布和宣传作用。深入普及水法知识,提高村民教育程度,各部门做好水利执法工作,做好因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科学治水

注重水利创新,加快水利研究体制改革,加大水利科技管理,培养水利型人才、大力奖励水利科研技术开发,不断提高水利科技水平,把水利工作做到扎实,保证质量问题,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大力推进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实行网民网上评价、网上监督,真正的把水利工程这件事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全社会都重视这件事。继续实行南水北调这一重大战略,做好沿途设施设备的安全维护,时时去检测和观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水利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党风廉政政策,做好党员分子带头领导作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爱护百姓,促进水利水电科学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有好的口碑才有好的未来。而不仅仅在意部门的财务效益。各部门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把发展放在首位。要坚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水利出现的问题,把水利工作做到实处。致力于解决因水利工程带来的一连串社会矛盾。加大对水利重点部门的监测力度,防止贪污事情发生和工作漏洞出现。严肃处理安逸无劳者,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学生在学校的节约和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在农村宣传水利水电的好处,提高百姓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向河道乱扔垃圾、污染物不乱排乱放,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政府更应该带领全体人民奔小康,促进和谐社会。

2结语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展问题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评判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解读上述六个基本特征我们会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的促进公平正义,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平和正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蛋糕”的不断做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切实做到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如何顾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社会的整体、全面和谐,促使社会稳定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强调“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定下一个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的。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与新的机遇,它同时还需要新的智慧和新的发展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先生指出:“我个人觉得可以作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一个是惠普的改革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并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共同贫穷的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只强调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也正在成为历史,而让全体国民分享发展成果并逐渐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已经到来。单纯强调经济发展乃至GDP增长至上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南。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发展的全面性就是全方位多方面共同发展

发展的全面性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构成发展内涵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要全面;第二是各主要方面内部各方面的发展要全面。具体地说,不仅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要全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全面,而且生产力、经济、人、社会本身的发展也要全面。因此,着眼于全局,从局部着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发展的协调性就是按比例地和结构合理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而且也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党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就是协调发展观的集中表现。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收入的差距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而达到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协调各个区域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和收入差距,实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切实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改变任意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不惜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协调本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系、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关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的关系、自主研发能力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关系等,从而加快提升综合国力。

3、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持续性发展就其本来意义是指人类世世代代都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当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总体上的不利影响,不应当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代际间的公平问题。当今世界,即使是同代人之间,也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甚至出现社会冲突。因此,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关注环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的平衡、资源有效配置;二是人类之间的和谐,如社会公平分配、代际间的可持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就是高尚文明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及人类间和谐地发展。

三、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人本,即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着眼点;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由人本的派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高度发展。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人的能力、素质、需要、独特个性、社会关系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条件。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依靠人们长期的努力去创造。

总而言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第一,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满足人民的政治需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第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第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包括通过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这三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归根到底,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科学性、具有指导性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指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表现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因而具有科学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体;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还在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从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视为一个历史范畴和历史过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我们的个体成员或局部地区期望值有多高,我们不可忽视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所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也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严峻现实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使经济社会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能够安定团结,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过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坚持好字当头,在“好”字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6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定位

简言之,发展定位问题就是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它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受多方面因素特别是扩招的影响,一些高校在发展定位上出现了攀高、求大、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的倾向和误区,阻碍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和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科学的定位尤其重要。

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高校科学定位过程中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使高等教育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坚持正确的定位原则。站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的高度,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急需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区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支撑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贡献;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凸显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富有个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问题就是解决“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问题,它是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发展思路,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切实增强发展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思路。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要通过“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工程”。它包含了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坚持人才强校,就是要紧紧抓住育才、聚才、引才、用才等关键环节,核心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才团队建设。

特色是构成大学特性和保持大学潜力的根本,它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积累形成的,明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高校的特色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等,核心是大学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

高校作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坚持创新活校,就是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核心是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依法治校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其本质是在高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彰显教育公平和正义。坚持依法治校,就是要以《高等教育法》为准绳,依法办学、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核心是要构建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高校的建设发展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建设发展,就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按照发展定位,遵循发展思路,开展扎实有效、富有特色的工作,开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第一使命。高校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于“紧缺”和“急需”培养人才,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更要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学科上,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着力点。高校要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形成本校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群;要进一步汇聚学科人才,加强学科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载体和创新平台。

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社会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研项目层次,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倡导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建设创新型校园。

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高校要坚持党管人才,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着力加强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建设,使高校成为人才高地;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促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7

[关键词]短信文化;影响;剖析

短信文化是近来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兴文化,它茁壮成长的发展态势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信文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催生了“拇指经济”,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利益蛋糕”,形成了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短信文化的市场前景诱人,利润丰厚,本文尝试对短信文化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剖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对短信文化的综合考察

1.短信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自觉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短信文化,是在有限的字数(中文70字,英文140字)内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传递信息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短信存在字数的严格限制,但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字凝练、内涵丰富的传统使得它脱颖而出。它独特的优势和无所不在的涵盖范围,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人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短信成为文字游戏的时尚平台,它融合了人机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种种优势,并以其特有的时尚号召力,成为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纽带。根据短信内容风格的不同,目前短信可分为三大类,即情意绵绵类,幽默诙谐类、哲理意蕴类[1]。

(1)短信努力挖掘传统文学中的精华,充分汲取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各种文学技巧,使得短信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审美效果和愉悦功能。如: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值此七夕佳节之际,谨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利用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脍炙人口的爱情名句,含蓄隽永,温情脉脉。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而且恰如其分,表达得体,令人心旷神怡,会心一笑。

笔尖耕耘桃李地,墨水浇开智慧花。桃李芬芳满园馨香,师生情长没齿不忘!值此教师节之际,祝天下所有的教师教师节快乐!

采取对联的形式,将师恩情深衬托得淋漓尽致,别出心裁。寥寥数语,充分体现了短信文化传情达意,节日祝福的表达功能。

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

星星从不向夜晚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

风景从不向眼睛说出永恒,却始终美丽;

我从不向你说出思念,却永远牵挂!

用排比、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娓娓道出毕业分别时的深深依恋,情意悠长。

(2)短信由于其特殊的亲和力,使得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动感,传递出了大众心态和百姓呼声,成为准确测量当今社会众生生存欲望与情感轨迹的晴雨表与体温计。如:

嫁到俺村吧,俺村条件不赖: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娶妻基本靠想,交通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

利用排比的方式,将中国农民式的幽默表现得活灵活现,令人喷饭,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个中蕴涵的无奈、渴望等心理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计划生育部长下乡普查,问农民:您知道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吗?老农憨厚的笑答:呵呵呵呵,太熟,不好下手。

采取问答的方式,将国计民生这样重大的问题用俏皮话来调侃,回答出人意外,深得相声小品个中三昧,足见短信的娱乐搞笑功夫。

2004年天气预报:你将遇到金钱雨,幸运风,友情雾,爱情露,健康云,顺利霜,美满雷,安全雹,开心闪,此天气将会持续一整年!

巧借电视节目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虽是祝福一类老套,却感觉不俗,没有了那种裸的铜臭宣传味道。这完全得益于作者对这则短信处理技巧的高超,令人欣赏叹服短信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成功改造。

(3)短信文化作为一种雅俗皆宜的“土”文化,它集民间智慧与传统精华于一身,充分利用出奇制胜的创新策略,对传统文学进行大刀阔斧的艺术处理与文化设计,使得传统文化“柳暗花明”,枯木逢春。如:

台上讲话像孔繁森,台下做事像,见了群众像泰森,喝了酒像鲁智深,见了领导像和珅。

利用押韵的传统文学技巧,植入现代人们的情感心态,将贪官众生丑像描摹得活灵活现,实属“生吞活剥”,却“骂”出了文化,令人拍案叫绝!

生活中用纯善的心灵面对;用自我的方法支配;用皇帝的御饭养胃;用清洁的空气洗肺;用小猪的感觉去睡;用灿烂的阳光晒被,预祝元宵佳节月圆人圆事事圆!

采取了同字格的手法,体现现代人的思维,表达的是一种健康的人生姿态,不乏幽默、诙谐、机智。

生命中有你,感觉精彩;回忆中有你,感觉温馨;旅程中有你,感觉骄傲;失落中有你,感觉坚定;朋友中有你,感觉开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感觉”一词反复使用,分别对应于“精彩、温馨、骄傲、坚定、开心”等一组表示心理状态的词,结构整齐,排列有序。

短信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对象不分年龄层次,不受地域限制,方便、快捷、廉价、私密性好、通俗易懂。它整合了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成为加强人际关系沟通媒介,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纽带。

2.短信文化的不足也日见端倪,不利短信文化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短信文化也伴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功利性太浓,疏于管理等不利因素,降低了短信文化的文化色彩和欣赏价值。无视短信文化的健康和长远发展的“杀鸡取卵”做法,为短信文化的进一步走向市场和生活埋下了隐患,无疑对短信文化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产生负面作用。

(1)短信文化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重压下的人们舒缓压力的一种渠道,使短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病态宣泄,导致短信文化具有“另类文化”性质,形成对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一种反动。如:

心里测验:觉得自己智商挺高的往下按;

觉得自己还挺幽默的往下按;

觉得自己挺有魅力的往下按;

觉得自己相貌挺靓的往下按;

测验结果:非常不要脸。

这是一则典型旨在搞笑的短信,它没有积极健康价值,仅是消磨时光,打发无聊的笑谈。

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

唐宗宋祖,不得不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后只把白卷交,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全部重考。

这显然是整篇模仿了的诗词《沁园春•雪》的片断。这则短信宣泄了部分大学生对考试所持有的消极态度,夹杂着调侃、诙谐、无奈等情绪。

此类短信作为真实自我的展示,向我们提供了一本全真的情感手册。它们的感性化的情感表现,调侃式的人生哲学,嬉皮士的搞笑风格,诠释了现代人生存现状和情感空间,其中蕴涵的诸多无奈、感伤、愤世嫉俗与游戏人生的态度,无疑值得我们认真面对,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2)短信文化与当今时尚息息相关,它避免不了时尚的前卫性和盲目性,无形中就会给短信发展的前景设置陷阱和增加不确定因素。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不分“青红皂白”的附庸风雅无疑对短信文化的正确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狭隘性。

1)一等美女飘洋过海;

二等美女广州珠海;

三等美女留在上海;

四等美女乡下等待;

五等美女下放劳改。

2)你要钱没钱,要才无才,要貌无貌,已被本市列为三无闲杂人员。

3)从后面看我想犯罪,从侧面看我想撤退,从正面看我想自卫!

这几则短信勾画出了以貌取人的社会现实。短信文化受时尚影响较深,它的存在和发展就毫无疑问和时尚挂钩,但时尚本身带有超前性和盲目性,由于现代人对时尚和流行的追逐和亦步亦趋,使得短信文化染上了这种“富贵病”和“时尚病毒”,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被这种主观上的盲从心理所左右,最终导致对短信文化的全面了解的缺乏和隔膜,造成短信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形象的偏差、倾斜或倒置。

(3)短信文化中的“精英”分子——短信们受利益驱动,且缺乏必要的监督,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杜撰信息,制造文化垃圾和灾难,犹如洪水猛兽,扰人视听。这种不负责任使得短信文化环境受到污染,对短信文化的合理性和生存空间构成了严重挑战。

把六十岁的男人思想搞乱,把五十岁的男人财产霸占,让四十岁的男人妻离子散,把三十岁的男人腰杆搞断,让二十岁的男人都他妈滚蛋。

这是一则黄段子,格调不高,流传甚广。这种话语用于短信文本中,很不得体[2]。

短信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是短信们,他们是短信文化中的活跃分子和领军人物。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如今手机短信如此疯长,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专门创作短信出售的群体,而他们创作的内容是少人监管的。一位短信透露:现在的短信有两大特点——要么涉黄,要么开政治玩笑。手机短信息的发送几乎完全是个人的事,电信部门只提供技术支持,令短信息通过电信网络到达对方手中。对手机短信的内容,电信部门是不负责检查的[3]。由于存在这样一个监管真空,可想而知,一些短信为了使自己的短信赚钱,就充分利用某些人的不正常心理,使出浑身解数,大量编写一些黄色信息,吸引一部分人的眼球,这些文化垃圾,在校园和社会上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同时,也使得短信文化的文化品味和艺术质量大打折扣,短信文化的生存地位受到质疑。

(4)短信文化伴生了新的道德伦理问题,无疑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考验。不良短信腐蚀着我们的精神和道德,将引发道德和信仰危机。

1)当我狠下心扭头离去的那一刻,你在我身后无助的哭泣和撕心裂肺的痛苦让我刹那间明白我是多么爱你,我猛地转身哭着把你抱紧喊:这头猪我不卖啦!

2)你走!找一个值得你爱的去爱吧……我不够了解你和你的感情。我知道有些事不能强求有些距离无法跨越,就像昨天我真的无法相信为了根骨头你就跟人走了。

利用动物来调侃戏谑人,以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诸如此类短信超出了伦理道德底线,将引发新的问题,一些短信中过分成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一些不良短信被一些喜欢猎奇的爱好者广泛传播,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责任感,如任其放纵自流,长此以往,会导致我们整个民族的道德精神的衰退甚至是集体滑坡,这绝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5)短信文化处于一种隐性的位置,因此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将其作为实施其罪恶目的的重要场所。如:

尊敬的用户,你在我们活动中有幸获得了一等奖,请在月日之前去地领奖。

这样的诈骗信息已经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人爱发横财的心理,大量发送许多虚假中奖信息,骗取巨额钱财,造成许多人被骗,家庭破裂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不稳定,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现代技术不能成为新的犯罪工具。

(6)短信文化给整个社会现实心态、信用评判、真实尺度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未经证实、别有用心的“莫须有”信息,给人们制造恐慌,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严重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长远稳定。

如“非典”时期,就有人利用当时的特殊情况,利用短信胡乱造谣,混淆视听。2005年的禽流感期间,就有人利用当时的特殊情况,同样有些人出于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弄得人心惶惶,真假难辨。

(7)短信文化是一种快餐消费,速食文化,它的快捷与营养不良同时并存。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下联:转过头吓退各路诸侯。横批:我的妈呀!

短信文化众多内容经不起仔细咀嚼,它的大众化的投其所好的创作方向,一次性消费的模式,使自身误入了庸俗化的歧途。不假思索的即兴发挥,追求流行的价值取向使得它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流于肤浅,成为不能持久的速食文化。

(8)短信的轻易模仿和简单克隆,发送廉价的温情和空洞的问候,会导致我们思维停滞和创新的弱化,个性的消失。

1)你帅,你帅,你天下最帅,拳打地痞无赖,脚踏妖魔鬼怪,心中却是无奈。你以为是东方不败,其实你是衰神二代!

2)你帅,你帅,头发像团海带,身披一条麻袋,腰系一根鞋带,没事就爱使坏!你以为你天下最帅,其实你是神经二代!

两则短信如出一辙。一则短信流行开来,马上引起众人仿效和复制,使其欣赏价值降低,让我们的自我创新能力逐渐缺乏,这种单纯的跟风形式会导致短信文化的贫瘠与荒凉。超级秘书网

二、短信文化发展趋势及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短信文化目前所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使短信文化发挥积极交流和正面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树立新型的科学发展观,让短信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议如下:

(1)信息提供商履行商业伦理道德规范,网站和电信部门不要唯利是图,应以诚信为本,提倡行业自律,以社会公共效益为重。

(2)提高个人文化素质,短信和手机用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在满足我们的正常交际和文化需求的同时,需要大家以身作则,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大家善意爱护,使它更具生命力。

(3)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切实加强文化环保意识。为了让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需要对文化市场进行全面整顿,树立全新的文化环保意识,促进文化的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4)成立短信文化跟踪调查中心,随时掌握动态,及时作出正确评估。短信文化作为一种紧随时代的时尚文化,成立跟踪调查研究中心,防微杜渐,及时作出正确评估,有助于我们对短信文化作出全面评估,加强对短信文化进行指导和管理。

(5)短信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增强整体意识,形成集体优势,才能确保短信文化一方“净土”。短信文化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新型文化关系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需要群策群力,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努力,形成整体力量,使短信文化能永葆青春,茁壮成长。

(6)未雨绸缪,德法兼治,建立完善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德法兼治,多管齐下,相互协调的监管局面,还短信文化一片晴空。

三、结语

短信文化必须树立新型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更宽广的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存.试论“短信文学”[J].文艺评论,2005,(1):26-31.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8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首要的第一位的发展仍然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司法工作,必须继续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开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真实和持久动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归纳起来是要我们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当前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文明的社会、法治化的社会。与市场化、民主化一样,法治化是现代化的一项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关系的变革最终势必导致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经济活动的法治化必然要求和推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的法治化,推动人们“法治人格”的培育与塑造。因此,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法治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但不可逆转并不等于很快会到来。在片面理解现代化,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把GDP当成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惟一指标时,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往往会处于事实上不被怎么重视的状态。作为担当推进法治重任的司法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边缘地位。一方面,司法机关本源性的工作,如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等等经常不被认同,司法权威难以树立;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又从事着许多与职责毫不相干的工作,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被严重混淆了。如一些地方政府给当地法院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每个法院和每个法官每年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招商任务,若完不成,法官工资就没有保障,有的甚至还要下岗。于是,法院和法官各显神通,抛开本职,到处去化缘。实在招不来商、引不来资怎么办?极个别法官只好违背天意,违背良心,搞假案,做假账。

倘若单独来看这类现象,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不会明白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倘若把这类现象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你会发现,这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的结果。在许多地方,GDP指标的提升,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核心考核内容,是政绩的惟一衡量标准。于是,为了提高GDP,实现现代化,便全民动员进行招商引资,于是“人人是投资环境,个个有招商任务,完不成招商,群众下岗,领导让位”等口号满大街都是。岂不知,这是以损害社会发展、法治发展为代价的。

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打开了束缚社会法治化进程的绳子。法治化的进程是个人至上权威逐渐被法律至上权威取代的进程,是等级和专制制度逐渐被民主制度取代的进程,是公共权力逐渐受限制、公民的自由与人权逐渐受到保护与扩大的进程。这一进程恰恰能够对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以人为本将进一步凸显司法的地位和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从政治概念讲,这里的“人”是指人民。所以,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要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广泛、真实地享有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享有广泛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享有受教育、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等权利……

但从法律概念讲,这里的“人”是指公民,即是现实生活关系中的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所以,以人为本,更具体地讲,是以公民的权利为本,是对人权的保障。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人民利益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最终体现在对公民权利的维护上。因此,以人为本在法律上的表现,就是各种具体的法律权利,对以人为本的高度关注,最终要落实到对权利的关注上。我们绝不能一边高谈阔论维护人民的利益,一边却漠视、无视甚至侵犯公民的具体的基本的法律上的权利。权利只能靠法治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社会公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自由发展”等这些原则、宗旨、目标的有效贯彻或实现,有赖于法治的实施。离开法律至上,人民就没有保证;离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不可能有社会公正;离开法律对权力的制约,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将可能成为空话;离开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人的自由发展亦将成为无源之水。这次修宪,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其他修改的条款也有多处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如征地问题、私有财产保护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规定在为公民人权的保障提供充分的宪法依据的同时,也对政府公权力进行了约束和限制,会使政府官员和执法人员在执政执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公民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尊重宪法,建设法治国家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必定是法律得到极大尊重,司法权威高耸的社会。

而司法机关作为法律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对保障和促进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它通过法律用自身特有的功能和方式保护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肢体的完整、财产交易安全、家庭关系,通过制约公共权力维护公民合法权利,通过司法救助保护弱势群体,通过稳定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帮助人们实现人的现代化,等等。同时,它对实施侵害行为的侵权者(包括国家机关)给予惩处,对国家机关及其人员进行法律监督,对、失职渎职、者给予法律制裁,从而对公民权利进行救济。对公民权利的救济,是司法机关最重要的职责。公民只有在受到侵害后得到救济,才谈得上享有权利。为了保障必要的救济,现代国家的法律和国际人权公约在规定若干权利的同时,把诉诸司法的权利规定为一项公民权利或人权。按照人权公约的要求,人人皆有接受法庭平等审判的权利。这意味着,由法庭而不是由其他任何机构和实体来判定涉讼的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能否诉诸司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诉诸司法,诉诸司法之后能够受到什么样的保护,一方面,取决于公民的实际能力和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司法制度和司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这一职责是其他机构无权也无法完成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

于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下,法治——人的权利——司法机关的联系更为紧密,司法机构和司法工作将前所未有地得到重视。无论是法治还是法治的实施者——司法机关,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护公民的自由与人权。公民的自由和人权是法治的归宿,对公民自由和人权的关怀与保护是法治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司法机关的根本职责。可以说,没有法治,没有司法,就没有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就没有人权,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将是一句空话。

三、执政理念的转变将使执政方式走向法治,从而确保司法权的独立行使

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是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发展的实践方向。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它既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探寻,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无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前所述,以人为本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因此,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和政府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会更加注重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方式,同时更加重视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首先,党通过立法,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做到有法可依,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性调节作用。其次,党和政府严格守法,严格按照法律来实施统治、管理和服务行为,不在法律划定的界限之外行事。再次,公民严格守法,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和法律没有禁止的范围内,享有自由从事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的自由。就党和政府严格按照法律实施统治、管理和服务行为而言,有四个方面需要重点提及。一是与“以人为本”最密切的行政管理的法治化问题。行政管理法治化是转变执政理念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因为,法治同人治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法治要求通过法律对权力的控制来保护公民权利。而在一个国家的所有权力中,行政权是权势最大、同公民接触最多、对公民影响最大的权力类别,因而,把行政权的运用行为,即行政管理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实现行政管理法治化,对于整个法治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比如,行政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原则,超越法律规定行使的越权行政行为应被推定为无效;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包括“准立法权”、“自由裁量权”等,都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来赋予和确认,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行政权的职权范围,要由宪法和法律予以界定;同一机关,不能既是当事人,又是裁决者,或既掌握执法权,又掌握司法权;行政主体应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轻易放弃,否则就是渎职、失职;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救济等行政行为,都必须严格按相关的程序法来进行;当行政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必须根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制度来进行救济;等等。

二是执政责任问题。执政责任制度应当成为转变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执政权力和执政责任是相对应的,所谓执政责任,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必须合乎政府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决策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与利益。如果政府决策失误或行政行为有损国家与人民利益,或者政府官员为个人之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贪大求奢,急功近利,虽则不一定违法,不受法律追究,却要被问责,承担执政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或规则从实体和程序上对执政责任进行确定和追究。追究或承担执政责任的形式,可以是道义上谴责、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弹劾、罢免等。一旦政府官员碌碌无为、严重不称职,或因严重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决策和管理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就应当被问责,被追究执政责任,以示惩戒,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9

关键词:银行经营管理指导思想

作为交通银行系统内的一家优势分行,南京分行按照总行要求,在总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稳步发展传统业务,大力发展各类新兴业务,各项业务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与此同时,南京分行积极承担和参与全行的各项重大改革项目,为交通银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促进整体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分行应作的贡献。

一、树立分行业务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近年来,南京分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折不扣地践行总行战略转型要求,以此具体指导南京分行的业务发展,在各项业务较快发展同时,十分重视并较好地控制业务风险。

交通银行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外部金融改革发展的形势,还是自身战略转型的要求,客观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行中心工作,就是要体现在三种能力上,即提升全行业务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控制能力、加大基层执行能力,做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

几年来,作为处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南京分行,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不低于,一个盯住”的发展目标,即“不低于南京市同业平均发展速度、不降低现有市场份额、盯住系统内先进行。”南京分行近几年在当地同业市场一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好的效益。2005年总行对省分行组织机构调整之后,南京分行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对各省辖属分行的管理与监督,逐步形成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新局面。以加强条线管理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全省统一信息平台,加强公司、私金、国际三大前台业务的全省联动;二是坚持加快发展,明确营销方向,突出业务重点,着力提升业务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南京省会城市的优势,帮助各省辖分行从源头加强营销,联动协作,共享资源;三是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切实增强分行对基层营业网点经营管理的控制能力;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基层合规运作的执行能力。主要加强基层营业网点干部配备、柜面操作、会计结算、授信授权、稽核监察、三防一保等重点工作;五是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奠定核心竞争力基础。健全良好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和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加快新兴和中间业务发展,全面推进业务发展的战略转型

南京分行在努力发展传统的机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私人金融业务和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特别是去年在承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股票基金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全系统中位列承销金额第一名。

加快战略转型是新一届总行党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确定的一个根本性发展战略。南京分行多年来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办法上下功夫,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开拓发展之路,以大力发展新兴业务为着力点,在南京金融同业中开创出许多第一,如第一个设立自助银行、第一个开办个人外汇买卖、第一个成立个人贷款中心、第一个开通24小时客户服务中心、第一个代销开放式基金、第一个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第一个实行综合柜员制等。

总行提出全行业务实行战略转型后,我行在公司业务、私金业务、国际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中全面瞄准新热点,寻求新市场,开拓新业务,全面出击,力求取得较快发展。例如在对公业务中实行全省联动、成为省市财政集中支付银行、公务员工资、筛选分行级大客户,由行长室成员率队营销等,尤其是抓住战略机遇,率先开办企业年金业务。2005年11月4日,江苏外贸系统知名企业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等三家公司成为江苏省首批按企业年金信托模式运作员工养老保障计划的企业,我行成为其基金帐户管理人、托管人;在对私业务中提出以打造精锐部队、推出精良产品、提供精湛服务、建设精品网点、发展精高客户为主要内容的私金发展“五精”战略,大力拓展VIP客户,开展各种增值和附加服务,在全市设立30余个理财中心和低柜服务区等,针对VIP客户的“得利宝”、开放式基金、个人贷款、外汇买卖等业务发展良好。

三、按照“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提升分行内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南京分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强调“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所谓“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旋律,推动全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发展取得的成果,解决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和员工工作生活问题;坚持以发展的实际业绩,作为判别干部工作优劣和决定干部职务升降的标准。

正是通过这“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使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加快业务发展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关系。2000年我们这一届班子开始工作时,南京分行存在的主要历史遗留问题是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干部结构、网点结构、员工结构等不合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正确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通过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综合业务考核机制改革、扁平化管理改革,以及今年的全省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改革等,推动了各项业务发展;正确处理好了业务指导与带头营销的关系。在营销中突出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大集团客户、大证券机构、外资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使客户结构得到调整;正确处理好了加强管理与员工队伍建设的关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新发展,建立起规范化服务管理考核与“三位一体”经济处罚管理考核两大体系,使业务合规运作、服务文明规范、绩效稳步上升,主要业务指标基本上翻了一番。四、勇于承担系统内改革重任,争当改革先锋

近年来,南京分行在分行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并勇于承担系统内具有很强挑战性的重要改革项目,如分行扁平化管理、薪酬制度改革等,在全系统内起到了改革与发展“排头兵”作用,做到推进业务发展和承担改革任务两者之间的“两不误,两促进”。

我行始终认为改革将会促进业务发展,而业务发展又能将改革引向深化,也就是“两不误、两促进”。例如,在管理方面,2000年我们率先进行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解决用人机制问题。在全国交行系统率先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组阁制”,即对处级中层干部除部门一把手由分行党委选聘或竞聘外,副职由一把手提名,组织部门考察,分行党委任命,实行“谁用人、谁聘任、谁管理、谁负责”,对科级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员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同时规范劳务用工制度,将全部用工统一纳入社会人才市场,实行租赁制。几年下来,这一改革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支精神昂扬向上、业务水平精湛、能打敢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再如,在业务发展中,我们率先在南京地区设立自助银行服务区。当时南京金融界对此褒贬不一,行内也有许多同志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助银行投入较大,能否盈利尚在可否之间。但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私人金融业,如不在前期占领市场,等这块市场成熟后再想进去就难了。所以南京分行在短期内连续拓展自助银行,现在已达54家,同时还有150余台自助设备,在南京市规模最大,效益也是明显的,太平洋卡的交易量已占南京市银行卡的17%。

五、加强思想建设和党建工作,为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扁平化管理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如营业网点与公司业务部在授信业务和结算服务上‘两张皮’的问题;营业网点的市场定位,优化整合网点资源,各业务条线联动营销的问题;基层网点负责人素质与柜面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待于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合完善。但就南京分行的扁平化管理改革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南京分行在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确定了“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使我们找到了自身的弱点、听到了群众的呼声;明确了努力方向、融洽了干群关系、振奋了工作情绪、促进了业务发展,对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弘扬交通银行的企业文化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