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5-15 16:31:54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对外投资管理 解决对策

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有助于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收益增加。但是,据有关研究可知,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导致投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难题,不利于企业发展,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1.在投资之前没有做好投资规划,对投资项目分析力度不够。由于投资之前企业对投资项目缺乏一定的了解,没有规范的论证程序,就导致投资没有严谨性。例如: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原材料来源、本省市场状况、潜在的风险等了解不细致,同时对合作方的能力、信誉、实力等缺乏一定的了解,就导致编制的方案不合理,可行性差,投资决策不完善等。另外,在投资热潮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只是急于扩张,没有正确的投资目的,例如,一些企业只是为了在某一个地区开设“窗口”,还有一些企业实行对外投资的基本动机是扭曲的,这些状况的存在都不利于对外投资管理,不利于企业发展。

2.财务管理不规范,投资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机制。有些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是在市场红火、经济较热的状况下建立的,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逐渐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促使产品销售不力,这就导致企业投资亏损,不利于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发展。另外,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缺少一定的监管制度和科学的风险控制程序,这就使得投资管理不科学。一些程序实施不规范,再加上监管不到位,财务分析不科学,就导致企业有关人员不容易掌握对外投资状况,不利于投资管理。

3.投资效益不高。一个企业对外投资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其投资结果有没有达到规定的效益,也就是看企业的基本净资产是否增加。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投资效益并不高,很多企业投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一些企业对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把握不准确,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第二,一些企业在进行现代化制度的建立中,对独立核算、分离出来的第三产业和辅业,缺少一定的独立性,没有足够的竞争者性和市场生产能力,导致处境困难,投资的效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科学合理的制定对外投资政策。国有企业实行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领导人必须要熟悉和面对的课题,其投资难度并不低于国有企业本身的业务经营。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基本措施的管理,还要规划好资本运营方案,促进企业发展。首先,对外投资的政策要与企业特点相符合,并适应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再次,投资方向要合理,要与国家政策相符合。投资规模要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并且与企业驾驭能力相符合。一般来说驾驭能力包括化解风险的能力、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资金支持的能力。最后,在企业的对外投资政策规划和制定好之后,要合理建立投资制度,明确投资的处置、管理、决策和调研,对其中比较重要的事项要进行特别安排,例如,在投资、资产处置、管理者委派、经营方针等,企业内部负责人的职责明确,相互牵制、程序清晰、有效运行。

2.做好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建立全方位的控制机制。首先,要对企业相关负责人加强领导,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外投资工作,还要在行动上加强对投资工作的改善。其次,要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负责人的积极性,使对外投资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评价体系,准确科学地认证对外投资项目,包括投资项目的财务指标、环保指标、技术指标。国有企业的控制机制其实就是企业的决策机制,一个合理科学的决策机制是要建立在效益性、可行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的,要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质量,减少失误,保证对外投资的效益。

3.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事中控制和事前预防。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失败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决策不到位,对事后、事前和事中的决策缺少相关监督。要想有效做好对外投资管理,必须要做好监督工作,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管工作,要保证企业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严格依据程序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符合各项程序,有章可循。同时,再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同时也要强化投资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作为管理手段,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一般存在地区跨度比较大、面积广、设置点多的特点,所以单靠信函、电话等手段已经很难满足企业需求,要采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以及销售生产、供应等一体化发展,建立包括报表、信息、计息、记账的资金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实施对外投资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想提高企业整体效益,需要加强对外投资管理,要综合企业投资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管理,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要做好监管工作,从事前、事后和事中三个方面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胡颖.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02)

[2]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向研究[j].拉美经济研究.2006.(04)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2

关键词:对外投资;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49-01

1 理论层面及经济层面

(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仅有少量外来投资,无对外投资阶段;外资投入增加,依然没有对外投资阶段;对外投资增加,但仍少于外来投资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阶段。该理论将一国吸引外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分析一国的投资水平同人均GDP的关系。由于我国现处于该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交叉阶段,我国的对外投资应有所发展并呈现上升趋势。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适应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接受外国投资,接受外国企业对中国经济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分享“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国际经济资源进行整合。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国内市场面临严重的挤压和竞争。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国企业积极利用WTO提供的各种优惠待遇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将我们的视野扩大到世界层面,积极对国外的竞争给予回应,向世界市场进军。

2 产业层面及政策层面

(1)对外投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时,应该首先考虑本国已经陷入或者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而这些产业又应该同时是资本流入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在投资国的资本、技术等优势的带动下,将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目前我国有些“夕阳”产业,诸如轻工、机电、纺织、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和成熟化,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对非洲、拉美、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成功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国外市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对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由于大量在本国生产、制造并向国外出口该产品而可能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劳动力,而我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低成本的产业,如纺织业,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虽然可以获取利润,但是造成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不稳定。如果仅仅为了扩大出口推动GDP的增长而盲目地发展这些比较优势产业,就会使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产业结构的落后,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

(2)各国都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我国也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2000年,同志正式将“走出去”概括为一项开放战略,鼓励中国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去办厂。如今,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为中国实施海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企业层面及市场层面

通过1993年山东省“中国海外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山东9家设有海外经营机构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的分析,从企业层面上讲,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稳定和扩大当地市场份额;开辟第三国市场;跨过中间商寻求直接客户;在当地建立销售网点;在当地从事售后服务;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在当地融资便利国际支付;学习掌握当地生产技术和市场技能;利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为对外交往开设窗口建设基地;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原材料;赚取利润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对外直接投资,开辟国外新市场。这一点,对于几乎所有实施“走出去”的企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各类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因之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75%以上的企业及工业产品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国内市场饱和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家电行业及汽车行业中,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别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

(2)克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随着中国出口的增长,各国纷纷采取各种苛刻的技术、环境、卫生标准及国内采购等非关税壁垒,或者通过反倾销诉讼等方法来达到打击中国出口、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而我国通过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对于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还可以起到避开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的作用。

(3)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立分公司、营销机构,或者直接投资建厂,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当地市场行情的变化,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从而方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改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 获取经营要素及战略资源角度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该战略的采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速度急剧加快,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据统计,20年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将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

因此,利用对外投资的方式有效寻求、利用国外战略资源,是解决我国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出于获取国外战略资源的动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化企业都参与了海外并购,以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以供应国内经济的发展。首钢、宝钢等大型国有企业也于同样原因在秘鲁、澳大利亚进行铁矿生产企业的收购。这种“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可以获取重要的国外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有效利用国外的经营环境、资本、人力资源及市场渠道。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愿意为外来资本在本国提供较好的经济、政治、法律及文化环境,来吸引外资的进入。除了减免税等政策外,某些国家往往还有一些极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如美国的硅谷,这些特定的经营资源和环境吸引了我国部分有竞争力的企业的目光。海尔等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聘用当地人才,利用当地市场渠道促进了本企业的发展。联想集团对IBM个人电脑业务进行并购,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其已深入人心的品牌优势及已有的销售渠道。

除以上动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促使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例如通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来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等。不管动因如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丹.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因再析[J].北方经贸,2006.

[2]于晓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探究[J].理论探索,2006.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3

关键词:海外投资;收益;分析

中国企业轰轰烈烈地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但是投资的收益与投资的预期差距较远。据世界银行估算,1/3的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是亏损的,1/3盈利,1/3持平。而中国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比世界银行的估计还要严重。在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几乎属于最低的20%之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的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67%。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企业仅占10%左右。广东省在香港的企业有600多家,很多公司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收益不佳,收益和投资不成比例,实际收益远远低于投资的期望。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不佳的表现

(一)区位选择不当引发的收益不佳

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区位选择不当,对区位内的风险估计不足,产生严重的问题,企业损失很大,引发收益不佳。例如:2005年联想用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制造公司(IBM)的PC业务,美国国会议员理查德・达马托向国会提议审核联想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使联想的业务发展受到制约,联想集团海外发展困难重重,加上美国严格的劳工法,使得企业难于破产,只能苦苦挣扎,更无法谈及提高收益。2004年中国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被绑架,2005年1月,8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2007年1月,先后有5名和9名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遭到武装分子劫持。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引发的收益不佳

企业自身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尤其是人文环境不了解,使得投资困难重重,收益及其不佳。例如,2004年上汽用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的双龙汽车公司。双龙汽车的收购,使中国在韩国投资引起韩国普通民众的反感情绪。不满的情绪很快蔓延到消费领域,减少购买,再加上经营不当的问题,曾经辉煌的收购投资以申请破产告结。2005年委内瑞拉政府宣布,把外资控股或独资的石油、能源类企业收归国有,外资方不能控股。因此,在委内瑞拉投资石油、能源的外国公司损失巨大。

(三)投资策略不当引发的收益不佳

在2002年开始的海外直接投资热潮中,企业更多的是看重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市场或资源状况,而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具体环境与自身状况是否适合考虑较少。例如:2005年,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石油公司尤尼科,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失败。对海外投资环境考虑不周,盲目投资,策略不当,这种方式的投资给海外企业后期的发展形成巨大隐患,投资收益非常困难。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不佳的原因

(一)海外投资历程短,经验匮乏是收益较差的直接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在2003年以后,发展的时间与发达资本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时间短,在几年的时间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其蕴含的风险及问题非常多。投资经验缺乏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投资经验的缺乏与讯息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国内企业一般缺乏具有研究国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投资国经济法律了解透彻的人才,信息的缺乏加上人才的缺失,企业在进行决策中难免依靠国内经营的经验,而国内经验在国际上很难行得通。联想的海外困境和韩国双龙的破产就是典型的缺乏经验。这两个2005年的投资明星,一个是被国外的劳工等法律制度困扰,一个是被韩国的民族情结和害怕中国强大的情绪打倒。虽然原因不同,却殊途同归,结果都是缺乏海外投资经验。

(二)融资渠道不畅是收益不佳的客观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存量的比重超过81%,这类企业在投资初期得到国家政府的资金帮助,但政府资金来源的最大问题是后续较差,一旦这些企业在海外短时无法获利,想从政府这里再获得较多资金就很困难,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因此海外投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为海外投资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机制,国内银行难以评估海外投资的信贷风险,还不能有效地为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融资。企业从海外市场融资也很困难,企业自身的实力较弱,在融资环境良好的国家难以开展;在投资的东道国融资环境较差时融资变的根本不可能,境外企业缺乏一个正常的融资渠道,难以有效做到融资成本最小化,中国海外企业很难获得后续发展资金,甚至在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资金需要都很难得到满足,这直接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的经营与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收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中国企业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竞争力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但国际投资的竞争力却十分薄弱。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首先是所有权特定优势不明确,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联想的海外投资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投资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更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就整体而言,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比较落后,中国的许多企业,在技术上多数尚处于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阶段,加上受研发投入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技术上都没有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即便是电子产业这种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也是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不会有长久收益。

三、提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策略

(一)选择与投资项目相匹配的区域进行投资以提高收益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历程很短,对外界情况了解很少,企业在作决策时常常看的是市场份额和机会,但是其中很多因素都可能限制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的收益,因此对投资国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选择与企业相匹配的区位进行投资,以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投资历程短,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对照所列因素对投资国进行评估,如果企业可以克服这些因素,则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如果企业不可以克服这些因素,则不要贸然投资。例如,中国某企业是一家有特色的餐饮业,其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针对当地劳动力价格高的问题,可用提高产品的价格来应对。如企业是一个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则在劳动力价格高的国家很难站稳脚跟,这些企业应该选择劳动力价格低于中国的区位进行投资。选择与投资项目相匹配的区域进行投资是提高收益的前提。

(二)建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融资平台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自有资金普遍短缺,跨国经营中资金问题是一个显著的瓶颈。因此,解决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该建立国内海外资金融资平台,中国企业在国外受到较多的融资限制一时难以克服,因此,在国内建立相应融资渠道,以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乏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海外企业很难用自己海外企业担保进行融资,因为国内银行对海外资产的处理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用国内企业担保为海外筹资。其次,积极引导企业海外融资,政府可以通过官方外交建立海外融资渠道,以政府信誉担保,使企业在海外融资市场上获得资金。融资渠道畅通,后续资金有保证,使企业收益提高的必要条件。

(三)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有无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关键,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掘企业竞争力是投资收益的保证,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要有制造飞机的技术,而是要有竞争力的特色技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对自身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立足海外的优势,如无任何优势可言,就不要盲目投资。当然,投资优势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这类企业有自己的秘密技术,像可口可乐公司的配方保密,虽然没有高技术,却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此类企业就是一类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医药、餐饮行业等。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特色:这类企业在产品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在企业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员工素质很高,采取柔性化管理,员工乐于奉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此类企业就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企业有自己的资金规模优势:这类企业资本雄厚,规模庞大,在市场投资过程中以资本取胜,虽然产品特色一般,在国际市场上却能站稳脚跟。如中石油、联通公司等等。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的,在科技领域竞争力短期内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培育多种多样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提高企业海外受益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文.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于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对比数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

2、张树明,徐莉.中国企业FDI的海外进入模式及其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4

关键词: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34-02

引言

股权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通过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行为,从而掌握一定的被投资单位股权,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并按照所持有的股权比例来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的一种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通过股权投资来影响或者控制其他企业,从而完成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投资手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改善经营管理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然而,国资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中,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股权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和效益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的清晰明确是保证投资行为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往往存在着投资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国资企业在投资行为的考虑时,除了经济效益以外,往往还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及国家利益,所以股权投资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其次,大型的国资企业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内部经营管理非常复杂,其股权投资除了要考虑企业总体的利益之外,还要对于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行考虑和平衡,因此导致难以确立统一的投资目标。

(二)缺乏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

中国的国资企业尚不具备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很多制度都流于形式,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和实施。一方面,国资企业投资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在制定投资管理制度时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多数国资企业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计划色彩,其很多决策行为带有行政命令的性质,这往往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些都使得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存在着很多违背市场规律的地方,经常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低下以及投资行为的失败。

(三)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从而保证投资行为的效益。目前,虽然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都会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然而,很多可行性研究工作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根据出资的要求或者上级的命令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毫无意义可言。

(四)并购整合等投资过程管理缺位

中国的很多国资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等对外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失位和缺位的情况。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被投资对象的独立法人地位,另一方面投资者享有管理、进行重大经营决策以及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力。然而,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经营管理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子公司,往往干预过多,严重影响了子公司法人的独立性,影响了子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子公司,往往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加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提升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

从中国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与效益问题来看,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首先,国资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性质来进行分类。对于大多数投资行为,都可以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投资的评价指标,对于一些无法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指标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其他指标来对投资进行评价。在建立投资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民主性和效益性,避免行政干预式的投资决策。

(二)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

国资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的管理水平,提升投资的经济效益。首先,对外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体的,应该符合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其次,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股权投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部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将股权投资及其活动的特点都涵盖在内,并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从而体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还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决策的责任严格予以明确,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

(三)加强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一定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监督作用,加强投资行为的控制。首先,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投资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在投资的事中,要严格地进行财务审计和监督,并加强过程性审计和监督;还要加强事后的监督,将责任予以落实。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大型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具有投资面比较广、投资跨度比较大,涉及的地区范围比较广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监督方式难以对股权投资进行很好的管理。因此,国资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于股权投资项目的运行管理进行很好的监控,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管理的效率。

总结

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股权投资的管理,提高股权投资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家的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琳,陈维政.企业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界定[J].商业研究,2011,(6).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风险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风险和问题,如果有效的分析问题并得以解决,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将有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学者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探讨与研究。强化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未来趋势等,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动因、区位选择、投资方法等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叶刚教授(1992)、张海岩、范登布鲁克(1994)等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都已经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了模型。国内学者毛蕴诗(1997)运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四维分析模型从企业内部要素、对外投资目标、国际与投资目标国环境记忆投资流出国环境四个维度考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和对外投资行为。鲁桐(2000)通过考察英国当地的中国企业。刘红忠(2001)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模型,与中国“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原则相适应。当前,中国已经步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个阶段。王蔚(2011)提出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外学者通过国家风险及其构成要素角度研究FDI的成果较多,如Singh and Jun(1995)、Kevin N.Lumbila(2005)、Yothin Jinjarak以及Thomas A.Hemphill(2008)等人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因素对于FDI的研究。

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结合图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数量、主体结构、投资区域以及遇到的风险与问题等方面展开直观、准确、全面的分析。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结构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则有所增加。在2003年,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还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多,但是到了2009年,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已经为国有企业的4.3倍。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较为明显,通过推行政企分开政策,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民营及地方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1年,中国地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已经占到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约33.4%;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4%,效果非常明显,中国企业已经表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水平。大型国企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以非金融类为主,比重占到80%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划分

以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划分来看,过去以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为主,当前已经逐步拓展到非洲、亚太及拉美等17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拉丁美洲和亚洲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在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欧洲和非洲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对欧洲、非洲的直接投资分别达到46.1亿美元和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3%、58.9%。其中,对欧盟的投资42.78亿美元,同比增长94.1%,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逐年递增,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总额的4/5以上。而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比重则不足1/10。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企业规模小,投资水平低,贸易型企业居多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较多,但是大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投资水平略低,规模效应尚未发生作用,竞争力有待提升。以投资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海外投资中的贸易型企业最多,但是真正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尚未构建或完善信息沟通网络,在国外市场的开辟中存在一定滞后性。在非贸易型企业中,很少有强大资金实力或者技术优势的工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大多数投资集中在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加工装配等领域。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多企业的经济实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需求不一致,虽然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最终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二)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一定发展,但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尚存在投资动机不明确、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投资主体过于集中、缺乏政府的科学引导,同时金融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

以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在法律、政策、税收以及制度、服务等方面没能发挥积极作用;造成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不明朗,行业导向模糊,往往出现重复性、盲目性投资现象。另外,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效益不佳,但是监管手段落实不到位,大量国有资产亏损。再者,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升级和调整,经济整体水平停滞不前。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

进入21世纪,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s,简称ODI)持续增长,2002-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5.7%。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4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增6.2亿美元,达565.3亿美元。[①]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第一位。[②]

依据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还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Dunning,1977)都强调跨国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认为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但是,运用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企业的ODI行为,因为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优势。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ODI行为是否需要以所有权优势作为基础,所有权优势的形式如何表现,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通过对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首次提出运用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此后经过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约翰逊(Johnson,1970)、卡夫斯(Caves,1971)等学者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如产品差异性、商标、专利、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运用这种特殊的独占性优势抵消额外的跨国经营成本,获得高于东道国企业的利润。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1976,1977,1980,1988)将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Buckley,1976)的内部化优势理论相结合,并加上区位优势,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 Paradigm),认为只有上述三种优势同时存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这其中的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扩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无法解释不具备绝对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何也有能力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逐渐进入研究视野。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对其母国市场环境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技术、民族品牌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ll,1983)通过对印度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适用于母国及东道国的技术,其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偏好,要素需求与当地经济条件相适应。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行业等因素,再结合企业经营策略对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常来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

海默的垄断优势与邓宁的所有权优势都属于绝对优势,用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则运用相对优势,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如果说前四种理论都强调优势的内生性,那么,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更强调外部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上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虽然表述不同,但其中都包含所有权优势的内容。本文沿用邓宁“所有权优势”的提法,但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使之拥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所有权优势

1.技术优势

在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技术优势是所有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先进技术领域不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面竞争的优势。但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企业致力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再结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所有权优势。

2008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亿元,比2007年增加905.8亿元,增长24.4%;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比2007年的1.44%有所提高。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3381.7亿元,比2007年增长26.1%;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811.3亿元,增长17.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90.2亿元,增长24%。[③]从行业来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的行业有九个[④],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正利用不断积累的技术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但来源于自身原创性研发,还来自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地方化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领先技术的发明者,为了维持技术垄断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内部化转移。然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人员流动等,都会使原本希望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被东道国企业所模仿。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建立生产、研发机构,加上中国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及人才储备,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技术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大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不免产生局限。中国企业具有在发展中国家经营多年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东道国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相结合,创造出适应当地的新技术,实现技术地方化。

2.金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间资本流动,不但要求企业有可用资金,还要求这些资金具有成本优势,并能按需要自由兑换成东道国货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低、国家外汇储备充足的良好条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又一所有权优势。

在中国,利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在近年来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利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仍然高于中国,这为中国企业获得资金成本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获得财政拨款、政策性贷款,民营企业获得家族成员低息或无息借款等因素都使得中国企业产生了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所有权优势。

2003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从制度上放松了外汇管制。而中国对外贸易多年保持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6年超过日本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约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而急需外国投资的现实,使中国企业的金融优势得以发挥。

3.文化认同优势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倾向于首先向人文环境相似或具有族裔联系的东道国进行投资,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语言优势、文化背景相近等优势,获取市场信息、稀缺资源、市场准入,并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对外投资实践表明,华裔族群文化相近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对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所有权优势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华人及华裔族群分布广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高,加上他们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联系广泛,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2009年,中国企业对香港和东盟的投资分别为356亿美元和26.9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比重63%和4.8%,位列中国企业投资目标国(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位。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开始向北美、欧盟、非洲转移,这些东道国华裔人口比重不高,但利用文化认同优势,加强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沟通联系,利用这类关系资源克服不熟悉东道国市场的缺陷,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使用的所有权优势。

4.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相似的优势

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具有相似性,将有助于该国企业将母国的经营经验运用于东道国市场,从而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所有权优势。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超过80%的份额流向亚洲、非洲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有着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状况、人力资本条件,使得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熟悉经营环境的所有权优势。此外,中国企业在适应制度环境方面也具有所有权优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本国多年经营中也形成了应对这一问题的良好对策。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完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在技术、金融、文化、经营环境等方面,中国企业具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乃至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既要把握现有优势,将之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掘和培育其他类型的所有权优势,如品牌、专利、管理优势等,才能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1]Dunning, J.H. The Eclectic (OLI) Paradigm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1, 8(2): 173-190.

[2]Hymer, 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D].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0

[3]Lall, S. The New Multinationals: The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 [M]. New York: Wiley, 198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7

关键词:外商投资 社会责任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46-02

积极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我国吸收FDI达到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8.3万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454亿美元。{1}外资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我国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也有一些外资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活动中,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做出了违背社会责任理念和道德准则的事情,弱化企业社会责任,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从概念的提出,到被广大企业和社会认可,形成一种社会潮流,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1924年,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应包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的崭新思想。他认为,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的盈利。这一思想提出后,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直到1953年,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Howard R. Bowen)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辩论才真正开启。伯文在文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

目前,学术界普遍流行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1.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企业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

2.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广泛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

3.欧盟目前的官方定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

4.世界银行的定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2}

从以上普遍流行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强调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其它利益主体的责任,即不仅要满足其自身的“私利”,还要顾及“社会利益”,做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

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跨越国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的目标,这毋庸置疑,但是,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到外商投资企业母国、东道国及国际层面利益的统一协调。

二、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规模长期以来居于世界第二位。世界众多的跨国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对我国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多数外资企业在我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十分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遵纪守法,承担企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表现良好。但是也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做出了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道德准则的事,逃废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1.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商业贿赂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经济活动贯穿的是法权原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相关利益主体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准则。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最近10年,至少调查了约50万起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企有关。外企行贿这股暗流,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和正常的交易秩序,扭曲了资源配置,助长了社会商业风气恶化。典型案例有美国朗讯公司的“朗讯案”和天津德普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的“德普案”{3}。

2.非法避税泛滥,造成国家税收收入流失严重。企业依法纳税,是企业应该承担的基本社会义务和责任。但是一些跨国企业为了自身的私利,采取种种非法避税手段,偷逃税款。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外资企业中存在着“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怪相。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人士指出,超过2/3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亏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每年避税给我国造成的税收损失在300亿元以上。

3.劳工标准偏低,侵犯劳工合法权益事件屡见报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任意降低劳工标准,逃废企业本该对员工承担的责任。{4}在我国加工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作环境恶劣、克扣工人工资、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工人加班等情形较为严重。

4.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降低,威胁和侵害消费者身心健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本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近些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降低的报道,时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仅在2005年,就有十数起跨国公司产品安全不达标问题被披露――在亨氏食品中发现苏丹红1号、宝洁SK-Ⅱ虚假广告、卡夫“乐之”饼干被指含有转基因成分、在肯德基调料中发现苏丹红1号成分、强生系列婴儿用品被发现含有石蜡油成分、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被发现含有超标氟化物、索尼“问题相机”、雀巢“碘超标”、本田“婚礼门事件”,{5}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国人对“外国货”的迷信开始动摇。

5.环保违规,加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时,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了我国,这对于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近年来,屡屡有一些拥有较好环保口碑,甚至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发生环境违法行为,这是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据环保部门相关资料显示,像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及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都在环保违规、环境污染的黑名单上榜上有名。

三、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原因

造成近些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社会责任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1.造成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内部原因。外商投资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赚取更多利润是其投资的根本目的,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潮流。从一方面看,外商投资企业之所以在中国弱化社会责任,做出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道德准则的事情,根本原因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是其逃废社会责任的内在动机。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为了短期利益的追求,比较其获得的经济利益与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之间的大小,为了高额的利益,不惜违背市场竞争基本原则,逃废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满足其利益的需求。

2.造成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外部原因。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社会商业环境存在缺陷,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不成熟,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等,也是造成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投资环境存在着缺陷,不容否认,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缺乏海外反腐败的相关规定,这些导致了难以及时对外商投资企业行贿进行追究和查处。

我国缺乏反避税的经验,对外商投资企业偷逃税款的现象打击力度还不够,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对于外资企业给予各种照顾,甚至对于外资企业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在实践中给予外资企业过多的“超国民待遇”。

在劳工标准、企业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方面,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查处、打击力度还不够,存在监管真空领域。外资企业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发生劳资纠纷后,很多员工往往忍气吞声,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外资企业降低劳工标准缺乏有效监管。对于企业因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达标、环境污染等行为,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够,而且即便查处,往往违法成本也较低,这使得很多外资企业无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强化外商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促使其积极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转变观念,形成社会共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是至今我国还没有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给出完整明确的界定,由于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界定,这就使得在实践层面难以把握,所以,当务之急是由国家相关机构,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全社会形成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共识。

2.完善法律,加大违法成本。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市场活动,保证市场竞争公平公正合理,根本手段还得依赖于法律,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诸多法律法规,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但是还应当进一步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应当加大企业违法成本的处罚,使得企业在违背社会责任时,考虑其违法成本较高,达到约束其违法违规行为的目的。

3.严格执法,加强监督检查。市场监管是规范各类企业行为的基本手段,对于重点领域的违法行为的查处,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在市场监管层面,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秩序的公平合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对于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事件,相关部门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外资企业,就网开一面,在执法环节也应做到“国民待遇”。还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那些违反劳工标准、恶意破坏环境、勾结政府官员违法事件等,要及时公开的予以曝光,加强社会监督检查力度。

4.提高标准,环保一票否决。对于污染环境的外资企业,要提高进入门槛,实行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制度,切不可因追求GDP增长,放松对环保标准的执行。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环保标准上迁就外资企业,甚至庇护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对于这样的错误做法,有关部门应积极予以纠正。各级政府应切实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放弃盲目简单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思路,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注释:

{1}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mofcom.省略/

{2}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网,根据相关资料汇编整理

{3}桑百川等著.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实践与论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王志乐主编.2006年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桑百川、李玉梅、李筱婧.跨国公司两张脸.世界知识,2006(7)

参考文献:

1.桑百川等著.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实践与论争[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王志乐主编.2006年跨国公司中国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桑百川,李玉梅,李筱婧.跨国公司两张脸[J].世界知识,2006(7)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8

关键词: 企业成长最大化对外直接投资

一、企业目标:成长最大化

跨国企业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意味着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跨国界安排,这是企业成长的一个方面表现。为了对这种跨国界的活动做出解释,有必要对企业的目标做出假设。企业的目标决定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最终决定企业的长期成长。经济学家提出了两类企业目标:一是最大化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和成长最大化;二是满意目标。

利润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分析企业行为的主导性假设。利润最大化的愿景是完美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对它的质疑也越来越多。首先,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失去基本前提,人们无法在事先知道各个利润的前提下选择最大的目标;其次,现代企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与经营者的目标是不同的,所有者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而经营者为了更好的业绩表现会选择销售收益最大化,企业增长最大化等目标。Baumol(1962)、Williamson(1964)、Marris(1964)等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于是,掌握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经理集团就确定了包含追求规模扩张、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等子目标的企业成长最大化目标。本文中我们把企业成长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是充分考虑到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结论,同时,当今跨国企业经营多元化、组织结构复杂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特点,也更符合成长最大化假设。

二、企业成长模式选择

企业成长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规模扩张,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基本职能就是通过投入品的转换,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销售规模及其增长和市场半径及其扩张,大致反映了企业的规模和成长情况。从市场需求方面看,企业成长是原有产品数量增加、新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区位扩大的函数,其中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区位的开拓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更大。

(一)新产品开发的业务成长模式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扩大经营业务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企业扩大业务的模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扩大单一产品或服务实现销售规模增长,称为企业的专业化成长;二是通过增加与企业原有经营方向不同种类的产品或服务实现销售规模增长,称为企业的多元化成长。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多元化成长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上看,多元化成长是20世纪50年代后大企业成长的主导性模式,是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专业化成长并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之后的主要成长方式。企业多元化成长的基本动力是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 。这种范围经济的取得是通过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而获得,这些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有形的,还包括管理技能、营销技术和研发能力等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多元化成长过程中,具体业务是处于不断调整中的,因为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在新产品的成长阶段,企业将增加在销售和研发方面的投资,以期望在未来能达到可观的盈利水平;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则通过销售规模的扩大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量,为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产品处于衰退期则要逐步加以淘汰,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空间。企业多元化成长不仅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的利益,给企业带来分散风险的效应,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调整更具持续性,也为企业进行市场区位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二)市场扩张的区位成长模式

企业成长不仅表现为新产品的开发,也体现在经营的市场区位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这既是企业成长的结果,也是下一阶段企业成长的条件。企业在起步和成长初期都在国内市场实现,这是由于企业的市场经验不足、市场知识水平有限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决定的。企业的国内成长通常会经历国内专业化生产、国内销售、国内多元化生产、国内销售等阶段。

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壮大,企业为扩大业务所进行的各种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其边际收益均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国内市场区位销售增长的潜力逐渐下降(消费者收入提高和偏好改变)。这时,企业为了实现销售增长最大化的目标,就会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如果选择了出口方式实现企业国际化成长,就意味着企业由国内企业转变为一般的国际化经营企业;如果选择了在国外生产和销售,即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就意味着该企业转变为跨国企业。

在决定企业销售增长的因素中,增加新的市场区位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工具,也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它决定了销售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和速度。相比新产品的开发,市场开拓对于企业成长的正面作用更大。即使市场区位多元化并不十分成功,企业也通过国际扩张增加了相应的市场知识,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采取市场区位多元化实现成长的经济学解释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采取向国外市场扩张的市场区位多元化战略,市场区位的多元化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规模增长。因此,我们假定D为企业成长的需求,L为市场区位的多元化水平,这样就有:

D=f1(L)

此式表明,随着L的提高,企业成长需求D也会增长,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然而采取市场多元化策略是有成本的,这其中涉及广告促销费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支出,为吸引新顾客采取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设立海外销售机构或其他分支机构的支出,运输费用等等。同时,市场区位多元化还会导致企业管理方面的效率下降,因为存在管理约束的“彭罗斯效应”。上述成本随着市场多元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即:

L=f2(C)

C表示与市场多元化相关的成本。如果我们把C看作资本成本,将提高资本-产出比率;如果把它看作是现期成本,将导致利润空间缩小,于是有:

C=f3(V/m)

v表示资本-产出比率,m代表利润率,成本C的增加将引起v的增加和m的降低。这样,企业市场区位多元化的成本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L=f4(V/m)

把企业成长需求函数与市场区位多元化成本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需求增长率是利润率的反函数,即通过市场区位多元化而获得的较快增长,要求有一个较低的利润率,或者导致一个较高的资本-产出比率,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但是,从长期来说,企业成长需求能否实现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投资资金增加的可得性,即企业成长在供给方面需要人力和实物资本的投入,以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因此,长期内的成长趋势将有需求增长和供给增长共同决定。一般而言,企业资金供给主要有三个来源:留存利润、借贷和发行股票。我们用 来表示每单位利润所带来的新投资,企业资金供给增长率为:

S=I/K=a(R/K)=aP

I为新投资,R为公司利润,K为公司资产,p为资产回报率,用利润与资产存量之比表示。可见,企业资金供给增长率是资产回报率的一个直接线性函数, 有一个绝对的上限。因为如果利润留存比率过高,就意味着企业现金分红就少,股东们必然对此做作反应;如果采取高额借贷的办法,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还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息损失。于是,关心自身利益,不愿失去与企业控制权相应的薪金、地位和权力的经理会选择一个最高值 ,这样就要在资金供给函数上加个约束条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资本回报率p还可以表示为:

P=R/K=(R/Q)/(K/Q)=m/V

于是,(2)式还可以表示为:

L=f4(v/m)=f4(1/p)

经过变换,企业成长需求函数D=f1(f4(//p))和供给函数S=a/(R/K)=ap 均只有p这么一个变量,且一个正相关,一个负相关,因此必然存在一个交叉点,该点就是企业的均衡成长率。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一,企业实现市场区位多元化是为追求成长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市场投资,可以简单采取出口的办法,也可以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实现市场多元化的一种投资形式,它服从于企业销售增长的总体目标,我们需要把它放在企业总体经营活动和长期成长过程中加以考察。第二,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不是决定投资是否进行的关键。从企业成长需求函数可知,对外投资本身扩大销售额的同时会降低利润率,因此在成长最大化分析框架中,利润率只是通过资金供给函数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施加约束,而不是决定因素。

三、企业成长最大化的有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假定一家企业,在国内成长已达到一定水平,开始考虑国际化成长。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何种方式实现市场区位多元化,如前所述,通常有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选择形式。

关于这两种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少学者都做了研究。如Dun?鄄ning的东道国区位因素理论, Hirsch(1976)的净现值选择条件模型,Melitz (2003)的企业生产效率差异模型等等,上述这些模型均是在假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条件下,从成本和收益的静态角度探讨企业实现市场多元化的方式选择,却忽略了这些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企业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进入国际化成长阶段的企业面对的是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只有不断扩展才可以维持生存。由于出口和直接投资对市场知识掌握的要求、所需资金规模、管理协调程度以及风险程度方面显示出由低到高的渐进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大致作为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几个阶段,经验表明,绝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均采取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演进次序。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也遵循这个规律,经历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海外销售网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现阶段,中国企业到国外去进行直接投资更是实现企业成长的有效选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出口频频遭遇壁垒,形势不容乐观。各种自由贸易区协定、优惠关税安排对我国产品的歧视性使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被贸易壁垒抵消。所有的一体化组织―――不论是对外来产品实行统一关税的关税同盟,还是各国保留自己原有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区―――都对内部贸易提供优惠。与一体化组织内部企业的产品相比,我国产品在进入这些国家市场时,显然处于劣势地位,以出口方式进入已经不再是最佳选择。相比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就表现出了优越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产品可以绕过东道国严密的贸易壁垒,巩固原有出口市场。同时我国海外企业在东道国当地生产经营,可充分利用当地各种生产资源和有利政策,并及时收集与反馈当地市场信息,对扩大市场占有率也有很大作用。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利于带动我国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的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其次,国内资源日益紧缺,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减弱。中国20多年的高速发展是主要依靠包括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扩张而实现的,而一直以来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也意味着我们在自然资源供给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资源瓶颈问题逐渐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约束。近几年,我国资源进口量大大增加,大量的资源进口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强大影响,引起价格上扬,从而导致与别国的经济摩擦和本国贸易条件恶化。从实际进口数量来看,2006年1~5月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进口额接近10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少数能源和初级产品的到岸价格同比上涨1倍以上。因而,通过进口缓解资源压力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式。与进口相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资源富集国家建立重要战略资源的海外供应基地,可以保障及时、足量、持续地满足国内的资源需求。不同的是,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以内部化方式,通过跨国企业内部转移定价降低资源使用成本,不易导致价格的波动,是一种稳定获取资源的方式。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通过政治经济手段占有或通过海外投资低价、稳定获取海外资源,正是经济发展和腾飞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企业对成长目标的追求促使企业积极实施市场区位多元化战略,对外直接投资这种优化的战略实施形式自然受到企业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即使天生不具备特有优势,也可以在追求企业成长最大化以及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逐渐获得,这种基于企业成长的动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日益活跃的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韩太祥.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刘海云.规模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J].国际贸易问题,1998(8).

[5]段军山.企业国际化与企业成长--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9

关键词:IT产业;直接投资;绩效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大量外资涌入中国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开始进行对外投资。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第13项规定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由此,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拉开序幕,截止到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诶投资净额已达到746.5亿美元。于本世纪初才开始飞速发展的IT产业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在国内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国外也渐渐开始扎稳脚跟,截止到2011年,IT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达到77646万美元,华为,海尔,中兴、TCL等企业作为中国IT产业的佼佼者在国外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中国IT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到底如何,但是投资就是有目的的,或取得利润,或获得市场占有率,或学习先进技术等,IT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投资企业或者整个IT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换句话说中国IT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到底如何,这就是本文需要探究的问题。

二、中国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根据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的不同分为设立子公司、合营与联营三种方式。子公司是指一定数额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控制或依照协议被另一公司实际控制、支配的公司。合营公司是指本集团与其他一方或多方团体在合同约定下共同控制其经济活动的实体。联营公司是指本集团可以对其管理施加重大影响,包括参与财务及经营政策决策,但并非控制或联合控制的实体。

设立子公司是我国IT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在本文调查的22个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样本中,其中有17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仅有在海外设立子公司这一种,在另外5个拥有两种投资方式的企业中,设立子公司的投资方式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IT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截止到2010年,我国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50612万美元,IT企业在2010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五十家公司中占据6席,在2010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前五十家公司中占据4席。华为是近年来电信产业海外经营的主力军之一,华为的2008年业绩报告显示,在23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海外市场的收入比重已经达到75%。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

三、中国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来源。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评价,是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事后评价,是对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状况的考评,主要用于对决策行为是否正确提供事后的检验。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风险能力、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本文中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风险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的指标分别是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综合杠杆、总资产增长率、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短期偿债能力)和资产负债率(长期偿债能力)。

从全国IT产业排名前70的企业中选取其中已经在国内上市的公司查询整理最终得到42个样本,其中22个是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样本,另外20个是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样本。样本数据是查询整理得到的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各企业相关指标数据。

(二)实证分析。第一:样本数据分析方法。分析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将有无对外直接投资设为虚拟变量Z,分别对Z和6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第二种方法为将42组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另一类为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分别对两类的6个指标进行均值比较。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为辅,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两种不同方法所得结果得出结论。

第二:回归分析。首先,设定虚拟变量Z,将有对外直接投资设为数值1,无对外直接投资设为数值0。其次,将六个指标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综合杠杆、总资产增长率、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资产负债率分别设定为Y1,Y2,Y3,Y4,Y5,Y6.最后,分别对Z和Yi进行相关性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表1部分IT企业FDI与效益指标相关分析结果

据上表分析Z只和Y3具有中度相关关系,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和风险能力有相关关系,下面单独对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综合杠杆进行OLS回归分析。

提取42个指标中22个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据,对对外直接投资额和综合杠杆指标进行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表2FDI与综合杠杆回归分析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X对Y3的贡献系数为1.67E-10,虽然对外直接投资额与综合杠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前者对后者变化的贡献非常小。

第三:均值分析。第一,将42组数据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类为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求出两组均值,得到如下结果。

可见出总资产周转率第一类略高于第二类,综合杠杆第一类显著高于第二类外,其他4个指标均为第二类高于第一类。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的效益指标并无明显影响。

(三)结论。从对42个IT企业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IT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起到促进经营效益提高的作用,相反,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四、中国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投资规模太小。由于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存在,投资收益受投资规模的影响。投资的规模太小,交易成本较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尤其是在跨国经营中,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从全球来看,中国跨国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而IT产业中除了中国移动等个别的国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为私营企业。2012年中国100强企业排名中,除了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前二十位外,其他IT企业大部分位于60名之后。从整个产业来看,2008年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占同期总资产的0.5%,绝大多数IT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非常小,很多公司在海外只有一到两家海外子公司。而海外投资活动非常活跃的华为投资规模也有限,2012年的年度报告显示华为主要子公司在海外只有5家,2011年中兴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其总资产的0.8%,同期的TCL为1.2%,中国联通8.4%,海尔也仅为5.2%。

(二)技术和经验不足。IT产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足30年,从零开始的中国IT产业前期发展靠的是国外技术引进以及自我创新。然而可以引进的技术是有限的,国外公司对一些核心技术的管制措施对技术引进形成巨大障碍。后续发展需要的是本国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依靠的是创新人才,由于IT产业起步较晚,中国的创新人才储备非常少。近十年来的中国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步履维艰,在发达国家建厂销售,是在用弱势的中国产品与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进行竞争,虽然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包含大量私企或民企的IT企业在规模上过小,在国外市场上难以将在国内市场形成的管理经验、客户关系、技术能力、法律保障推广到由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容性质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市场。

IT企业在对外扩张过程中节约了部分交易成本,但是更为巨大的管理费用将交易成本的节省所带来的优势抹杀。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咨询在内的管理费用的上升伴随了IT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个过程,并且国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联系较为松散,母子公司之间未能形成开发、生产、销售与财务的一体化安排,而且在未确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策略之前就开始投资活动亦会造成绩效不佳。

五、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加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援助,采取措施为IT企业打造良好的融资平台,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太小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企业资金不足,在企业融资上给予支持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问题;第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对其提供资金或服务援助,私企和民企作为IT企业的主力在具有产权清晰和能够自我约束等优点,对个别企业进行扶植可以帮助其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建立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政治风险和契约风险产生的国际交易费用,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法较少风险,以较少企业的损失;第四,从制度上加强对IT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监管,减少非理性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第五,政府转变职能,给予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更多的主动性,针对政府行为不当的问题,建议政府改变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措施,多一些服务性政策,给予政府更多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治堂.《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绩效》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宋亚非.《跨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