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5-17 15:34:09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1

【主题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策略

2007年3月,我校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形势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校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2007年初通过座谈、问卷、分析研究,发现造成我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备课不充分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但有些教师,备课草草了事,不深入研究,没有针对性,既不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习题设计的没有梯度。

2.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在实行的是新课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容易陷入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去,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结果造成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仅为教学生的知识而教。

3.教学方式的形式主义严重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场面上轰轰烈烈,学生配合默契,发言时抑扬顿挫,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表演的惟妙惟肖……假如我们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场面的热烈,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变成了形式主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在的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正视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教学:主要指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2.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4.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是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将争论的焦点关注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质量平庸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见《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庆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有效教学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较晚,主要还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崔允榔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有效教学的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而湖南大学教授姚利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从讲授、组织课堂谈论、提问、适应性教学、创设课堂环境、激励、运用非言语手段、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探讨。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针对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开展实效性策略的研究是有欠缺的。这些欠缺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将“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很不够。二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师教的角度即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来研究,很少针对学生学的角度即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来研究。对于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有所忽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校内调查

调查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

(二)探索策略

探索适合我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资源多样化、习惯培养系列化。

(三)探寻方案

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等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探寻适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辅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于2007年初启动前期研究, 2008年4月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008年10月开始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3— 2007.7)

通过随访、座谈及调查问卷等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并对课题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 — 2011.7)

依据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我校的评价细则。通过备课、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边研究边发现问题。建立行动研究档案,每位教师要有教学研究反思日记。通过案例、课例分析,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1.9 — 2012.2)

整理行动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反思日记集等相关资料。形成“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可行性实践方案,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形成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过程

1.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研究初期,学校对11名教学干部、26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状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等”几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教师们的确在努力地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问卷中有69%认为备课时不能准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有85%认为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效果差距较大;有69%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有85%的干部教师认为学生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举一反三,教学效率较低;有78%认为我中心小学外地生源占三分之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

3.实践体验,转变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因此,各科教师都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交流研讨,分析对话

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我们将学校的原有的教研组和科研组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校为单位的教科研课题组,就其中某一主题、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细节有效与否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既总结成功的案例,从而揭示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规律。也分析不成功的案例,共同寻求解决课堂低效或无效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初步形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技能目标: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数意义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学生探究、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教师要在教学“分数意义”的同时,达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说,教师确定的目标是比较准确的,目标陈述的也比较清晰,而且,在教学的时候,让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探索、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从主动探究、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了快乐,整体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2.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了吗?能举例说说你对分数的了解吗?

生:(略)

师:我们把圆形纸片和小正方体作为学具,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分数。

生:自主探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归纳、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及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而巧妙地预设各个环节。课前老师铺路搭桥,让学生领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老师逐层启发,耐心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的“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的含义,同时老师还结合学生层次水平,设计多种层次的问题、及探究内容,如: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单个的物体,从中理解意义,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则是探究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从而理解意义。反馈环节,老师则结合学生课堂的随机生成,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巧妙地进行引导评价。本节课老师采用动手操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资源多样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发现,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能被深深地吸引,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要适时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在写字教学《卧钩的写法》一课时,教师通过flash课件动态演示16种钩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空中描摹,再从中点击“卧钩”的图片引入教学重点,投影中配合着优美的古筝音乐,缓慢动态地演示着卧钩的书写过程,教师再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有了充分的感知与了解。课中王老师利用实物投影由坐姿、执笔、运笔、收笔、填墨……等各环节都进行比较规范临写指导。课结束时,教师把在网络词典的二级字库中,查找的将近100多个带有卧钩的字,通过课件在投影上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惊讶,从他们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汉字的无穷魅力,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由一个笔画引伸出这么多的汉字,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习惯培养系列化

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各科学习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加以批注,就可以加深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六、研究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我校学生参加市、县级各级各类比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奖;在密云县教委、教研中心组织的抽测活动中,我校各科成绩均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科学位居全县第一。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强化了教师带题上课的意识,他们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课题组的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余篇;参加密云县教师异地评优、录像评优和基本功大赛活动中有7人一等、5人二等、11人三等;参加部级课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录像评优课活动中2人一等、2人二等、5人三等。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师德先进集体、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七、研究中的问题与讨论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首先,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其次,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再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的策划,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实效性往往受条件的影响,在操作上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理论实践。使课堂教学从实效教学进一步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2001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2002年3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 200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这样的学习最有效》 戴维斯 2004年1月 南海出版社。

[5]《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欧阳芬 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6]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乔建中 陶丽萍 张丽敏 史瑞瑞《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月。

[7]《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差异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 《管理研究》 2008.10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2

关键词 PPT课件;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41-03

Strategies Research of PPT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Gao Yuefei

Abstrac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PT into the classroom were researched.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PT capabilities (design, making,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wer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changing concepts and teacher training of PPT were put forward. So have made the better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PPT; classroom;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Bai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Baise, Guangxi, China 533000

由于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硬件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使用,使得PPT课件逐渐走进课堂,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客”。的确,PPT课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信息量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PPT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对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方面值得反思,有人甚至认为PPT课件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从PPT素养(设计、制作、使用、评价和管理)的角度,分析其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提高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PPT课件未能有效融入课堂存在的问题

1.1 课件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问题

1)课件设计缺乏交互性,以文本陈述居多。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很多高校教师的课堂上,因其教学容量大,教师便把大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件上,且用文本陈述的形式。学生要么急着读屏幕,要么用手机拍屏幕,要么干脆放弃,这一学习行为致使有的学生无暇思考,有的蜻蜓点水不深入思考,有的甚至感到反感,当然,也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这样无交互性的课件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交互。

2)课件设计缺乏逻辑结构,容易迷航。由于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搬进PPT课件,导致课件逻辑结构不清晰,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没能冷静分析课件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对于整套课件的结构没有宏观把握,再加上课件中设置很多超级链接,自然就会使学生毫无头绪,挫伤积极性。当然有些教师的课件结构就是书本的章节,这样的结构对于制作完整的一门课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堂课并不一定采用这样单一线性的逻辑结构,应认真地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学与教的灵活的逻辑结构体系。

3)课件制作延续“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PPT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现在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课堂的“主角”,将教学内容统统打在课件上,甚至扫描到课件上,这样的课件就像传统教学的板书加课本。且播放PPT课件存在投影仪使用多年而成像模糊的问题,此时往往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前排的照明灯关掉,这样做就更凸显了教室中的这位“主角”,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却“暗淡”了下来,与其这样不如用板书,板书基本不存在使用多年而变模糊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将鼠标当做粉笔在屏幕上写字,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鼠标字”应该不如教师的粉笔字,一手好的粉笔字也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的课件使多媒体教学表现出的整体效果偏重于教学手段操作的简易化,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并不十分理想[1]。

4)多媒体元素呈现策略不考究。合理利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理解内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课件中充斥了很多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没有认真地研究素材的适用性和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样做很可能淹没教学主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

另外,多媒体元素形象直观的特性固然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展示多媒体信息,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耐心品味和想象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给出图像、音乐等信息,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禁锢在教师设置的思维环境里。

5)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统一是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①界面结构缺乏平衡感。界面上充斥很多元素,且杂乱无章,对画面缺乏整体平衡的把握,界面上每个重复元素(如背景、按钮等)缺乏统一的外观样式。②界面信息冗余,与教学无关的信息过多。③色彩上主色调混乱,甚至没有主色调,色系复杂。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学习者视觉疲劳,影响PPT整体的和谐感与教学效果。

1.2 课件使用理念方面的问题

1)盲目使用影响教师临场思维与活动。也许用过PPT课件上课的教师会体会到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这个“轻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临场思维少了。首先,PPT课件预先设定好教学流程,这样教师就要按照流程进行,否则,教学会因为教师和PPT之间衔接不好而不流畅。这样做本身就限定了教师的思维,或者说教师临场发挥少了。其次,传统的板书书写,教师可以任意更改文字,教师擦除、更改板书是教师带领学生思维的过程,而制作好的PPT课件不便在课堂上改写,因此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堂思维。再次,由于PPT课件大屏幕投影在教室的前方,如果教室的光线较暗,就会淡化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而这些对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2)过度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使用PPT课件教师可以轻易地将大量的信息插入其中,且有些教师要赶课时还会快速地播放课件。这样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变短,目不暇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没有时间消化内容,更没有时间记下自己思考过的高质量的笔记,这样的学习很难保证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尤其很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信息量大就习惯将大量的信息填充进PPT课件,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播放,长此以往,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1.3 评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PPT课件虽然天天用,但课件的制作、使用和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尚无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行事,没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可依。对于课件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处于自主管理阶段,教师个人制作课件、使用课件和管理课件,而学校没有统一的监管。PPT课件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资源的制作、使用重要,评价和管理更加重要,后续的环节不完善必然不能保证前期的教学质量。

2 问题的归因分析与策略研究

2.1 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观念

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也不愿多去关注,认为PPT课件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更不愿下工夫去学习和研究。根本性的原因是:1)没有认识到PPT课件强大的辅助教学的功效;2)对多媒体教学规律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用PPT课件上课就是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硬件、软件变更了,可是教师的观念仍然滞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上,不转变教学观念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课件教学,应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PPT教学已与传统的教学发生变化,那么开发出的课件就会不经意地类似于传统的黑板,自然也不会去探索PPT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PPT课件不仅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也是辅助学生学的工具。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2]。教师需顺应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如可以运用PPT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环境,关键时刻解决疑难,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2.2 提升PPT设计、制作与使用素养

PPT课件的设计素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交互功能、多媒体以及界面的设计与安排,还包括教学策略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一点影响以上各点的设计。诸如设计以教为主的PPT呈现策略和以学为主的PPT呈现策略所制作出来的PPT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这就需要课件内容更多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扩展内容而不是书本的搬家;在课件的结构上根据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风格,设计非线性的教学内容,从任意一个节点(知识点)开始选择合理的分支、路径、顺序进行学习,并可在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之间任意跳转,真正实现非线性的“按需学习”。在多媒体元素的呈现上依据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去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一幅简单的图片就可触动学生的思维,一个简单的动画就可解决学生的认知疑难。在界面的设计上,需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且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多看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多留意这方面的知识,初期可模仿制作,后期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然,设计多媒体产品理解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 E.Mayer所说:“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有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Engelkamp的多模块理论、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Nathan的动画理论[3]。

设计的层次决定着制作和使用的水平。制作是实现自己设计的过程。当然,制作一方面是PPT软件自身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PPT软件的使用,如专业矢量绘图软件Edraw、动态报表制作软件等,这些软件方便易学,用它们制作的*.jpg或*.swf文件都可以插入PPT中,增强PPT的教学性和艺术性。

PPT使用方面的素养包括多媒体设备操作技能、PPT辅助软件操作技能和理性使用观。PPT辅助软件运用得恰当可以有效提高PPT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例如手写笔和放大镜软件ZoomIt和E-Pointer电子教鞭等,这些软件擅长圈注各种图形和屏幕缩放功能,配合教师随堂讲解很方便,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PPT课件理性使用观是指很多教师没有分析好本节课是不是要使用,在什么时间使用,使用多少的问题,就盲目使用PPT课件,导致课件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所以,教师需做好充分的PPT课件设计以避免后期的工作徒劳无功。

2.3 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

目前,对制作的PPT课件与利用课件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无有效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仅凭惯例,无标准可依。PPT课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缺失。原因是:1)PPT课件在很多课件大赛中地位较低,导致学校层面对PPT课件不重视;2)PPT课件可以说是很多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但是学校没有针对PPT课件评价和管理的意识;3)学校缺少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学校管理层面应正确认识PPT课件对于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在评价方面需更深入更细致,在过去的一级评价指标(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下研究二级、三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在管理方面可建立学校的PPT课件资源库,分门别类地存储课件,不断更新完善课件,以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奠定人力资源保障。长此以往,才能够更有效地推进PPT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教学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4 转变教师培训策略与内容,增强实效性

当前,教育部、各省市都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可以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可是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培训工作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一方面,培训策略需要调整。一般情况下都是请被培训教师到实施培训的单位接受培训,这种形势造成被培训教师在陌生的环境下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比较有新意,但是不一定对被培训教师有实效性。可以采取“走下去”培训策略,实施培训的单位或教师到被培训单位去临场教学,培训之前提前去几天进行需求调研,之后再针对情况实施培训。这样对被培训单位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当前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很多就等于多媒体技术培训,只是单纯地讲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将技术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重要,针对教师的课堂,培训教师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PPT课件的能力,并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PPT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最多的收获,取得最大的发展,是PPT课件设计与应用的主旨,而这一主旨的实现取决于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件优势的共同发挥。研究PPT课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更具智慧的运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平,娄金凤,金.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08(7-8):71-72.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3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笔记,而最后学生有没有听懂,学生有没有真正地学到知识大家都不得而知,并且老师一味地讲课这种方式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新课改之后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问题,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问教学策略提出之后,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并且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

二、如何更好地实行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现在小学生的课堂都提倡趣味教学,一堂好的教学课,老师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在提问中增加一些小游戏,比如说举行分组擂台赛,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就给一些小奖品。这样在游戏中进行提问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答题和思考的欲望。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也可以设置抢答模式,看谁答得最快,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三、对于提问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做什么

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比较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其次,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不能太简单,以免学生对答题失去兴趣。再次,教师要设置好问题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兴趣,也就是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来设置情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反馈,老师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肯定的反馈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并喜欢上数学,即使学生答得不好,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因为一味地否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提问式教学策略应该遵循哪些点

首先,要保证提问的科学性,针对当前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应从设计问题入手,设计的问题要有意识地体现课程的重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规律认知和思维特点,最好在各个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上升梯度,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其次,要掌握多种方法,保证提问的可接受性,因为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因素,知识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在提问中将新旧知识结合,通过旧问题引出新问题,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要捕捉提出问题的准确时机,小学数学的编排主要是按照学习的逻辑性进行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提问的准确时机,可以通过提问低层次的基础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地根据逻辑提出高层次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五、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的发展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4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是崔允淳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和发展。它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愉悦而有效地学习。

现实是,数学课堂成为很多教师和学生遭受折磨的地方,老师抱怨:“这样的题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不会呢?”学生埋怨:“数学想说爱你好难。”如何让数学课堂有效率,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是一线教师的梦想。如何将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形成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很多同行都在为之努力。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我通过研究与实践,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分析如下。

二、主要策略

1.树立学生第一的资源观策略,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面对的对象是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尤其对于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初中生的影响就更为明显。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身边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这位数学教师才爱上数学的,反之,又有多少学生因不亲其师而不信其道呢?所以必须改变课堂上紧张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从教师一方面来说的,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上。不同课堂的关注点体现了教师不同的课程观与学生观。在课堂上,教师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仅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是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还是关注眼前发展,是关注学生在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还是将学生学习看成是统一共性的活动,是关注学生的兴趣还是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将其排除在课程之外,这些都是教师必须思考的。

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变化适时地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多交流,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说,教师可以不断地追问,甚至回抛。

2.课堂教学真实、有效情境准备策略,做勤于反思的智慧型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或模拟一个探究数学知识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使得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毋庸置疑,数学理解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数学理解能力,收到激趣启智的效果。

3.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个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课堂上教师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传统教师权威的组织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适切性,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数学课堂活动更有效。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学习探究中体会自我发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数学课堂因为有效而鲜活而灵动,彰显魅力。

4.建立课堂正面激励机制策略,让有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动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合作、主动探究知识等;反之,学生会厌恶学习,反感学习。

数学教师的语言没有理由贫乏。只要我们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就一定能发自内心地赞扬与鼓励学生。而我们的表扬其实是初中学生进行有效课堂学习的强心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如:“你的进步真大,只是还要细心一点。”“很好,你的解答让老师感到吃惊,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小思想家。”“做得棒极了!再思考一下,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学生会在老师的正面激励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以上只是我在实践中初步探讨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池莉在《熬至滴水成珠》里开卷有言:“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春”的到来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参考文献:

[1]刘继才.初中数学教师语言艺术.试题与研究,2011,2.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5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确保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1.以生为本,采用简单明了的检测方法掌握学生的体育能力。初中体育课堂是学生体育能力提升的场所,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体育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案例进行现场示范模拟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每个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能力组建体育学习小组,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行有层次的教学。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确定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结合他们的体育能力选择教学策略。如遇到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一些简单的、仅靠教师示范学生就能独立完成的动作,就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而遇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参与体育训练

1.合作学习,可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初中体育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更要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在体育课堂教学训练中得到提升。要使初中生逐渐理解并学会体育技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完成动作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的成员要由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师应选体育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力争学生在互帮互学互助的过程中该组成员的学习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在合作小组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采取随机型合作、异质性合作、同质性合作、帮教型合作、友伴型合作等合作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置身于不同的合作环境之中,已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2.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便可根据同组异质和异组同质的原则促使学生探究、思考、训练,达到小组内共同进步,共同学习。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发现学生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效参与性。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作方式。如在教学“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当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确定运动负荷的大小,然后再根据自我检测方法进行自我检测或者同伴互测。

三、加强体育课堂的常规性训练,因材施教

1.加强体育课堂常规性训练。体育课堂的常规性训练为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提供了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体育课堂常规训练。在进行常规训练时,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思考学生如何才能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上课伊始,教师要指导学生检查以及布置训练场地和指导体育委员整队,并逐渐开始课前常规训练。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对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而对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通过努力也能够达到标准,进而提升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教师要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意识。生本理念已经逐步走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师要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种角度吸引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使课堂效用最大化。同时,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杜绝造成运动伤害。

总之,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训练,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体育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都玉茹.《营造环境,深化学习方式的转变》[J],内蒙古教育,2010,(6).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创新

1.1、数学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理念,是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初中生为主体,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主体性与年龄特征。同时,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开展数学教学。例如,对于内向,但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他站在讲台上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解题方法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者让他站起来多解答一些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或者安排他为数学小组组长,让他带领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

1.2、数学教师要具有“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可以说是高中、大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启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不能认为初中数学难度低,就忽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潜力。相反,数学教师要勤于发掘数学人才、培养数学人才。对于在数学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数学教师要有意地给他们安排难度较高的题目,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1.3、数学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理念

在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等问题,都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是确保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时新性的重前提。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2.1、“挖矿”式教学

工人挖矿,首先要确定地下哪个位置有矿;其次要明确挖到矿点的时间与人力;然后选择挖矿的最佳方法;最后挖到矿,通过这个矿点判断出还有哪个位置有矿,以便下一步进行挖矿工作。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给学生确定一个问题;其次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人数和时间;然后让学生写出多种解题方法,并选择出最佳的一个;最后判断学生给出的最后答案是否正确。若正确,问学生这种题型与解题思路的特点是什么?能应用到哪些相同的题型,即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2.2、“互动”式教学

数学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众所周知,数学课堂教学相比较语文、地理、化学等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要生硬、古板许多,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与各类图往往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锐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定不高。因此,数学教师非常有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方法有三:一是教师问,学生答;二是学生问,教师答;三教师与学生互问互答。但无论哪种方式,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从教师角色转变为朋友角色,站在学生同一个角度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创新

就目前来说,我国绝大多数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以集体教学,即大班教学形式为主。虽然也有很多数学教师尝试过小班化教学,但有碍于教学精力、教学场地、学生差异等诸多问题,此类教学形式一直没有得以全面实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具体方法如下。

3.1、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为目的,让学生以集体合作为学习形式,以集体智慧为学习动力,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建立研究小组

与学习小组不同,研究小组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目的。在研究新问题时,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搜集论据证明自己所研究问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在问题研究结束后,数学教师还应让学生归纳出所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

3.3、建立竞赛小组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有力措施。数学教师应在班级中挑选出数学成绩优异,且心理素质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牵头组建数学竞赛小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竞赛小组进行竞赛。当然,对于校内组织的数学竞赛、地区性的数学竞赛乃至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教师更应当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多参与,从而让他们在竞赛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4、建立教学小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能做唯一的教师,而是要定期组织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换句话说,数学教师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好数学教师,从最初的教案设计,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再到课下的作业布置等,都让学生参与其中。试验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与当前我国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长生.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中旬刊),2016(1).

[2]李军霞.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J].读写算(教研版),2016(1).

[3]吴玉柱.试论如何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6(1).

[4]胡宗丽.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6(2).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8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78-02

翻转课堂起初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伯尔曼为缺课的学生补课而录制视频的一种方式。后来在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的推动下,翻转课堂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实施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价值

1.翻转课堂的含义。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将传统的课堂模式颠倒过来,因而又称颠倒课堂。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课堂通常为: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某门课程或知识点,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听讲者;在课下,学生在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翻转课堂则是:在课前,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些10min左右的微视频,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少量习题;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辅导。

2.翻转课堂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价值。(1)翻转课堂体现了当前小学课改的新理念。翻转课堂所蕴含的教育新理念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其一,翻转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二,翻转课堂体现了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理念;其三,翻转课堂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2)给予教师“教”的空间,解放儿童“学”的思维。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也不再是学生被动式的“学”。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有更多样的教学方式去丰富课堂。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多了一份自主选择的空间。(3)翻转课堂打破传统,为小学教学改革带来生机。翻转课堂的出现,吸引了一些有创新力、敢于应变的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融合了最新的信息技术,使教师不局限于“三尺讲台”,让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于传统课堂,突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及教学阶段

1.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是针对传统课堂而提出来的,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它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互动性。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教师按照制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翻转课堂则扭转了这种状况,教师成为学生的辅导者,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活动也是依据学生的需要。通过协作学习,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自主性。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学生具有自觉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学生应自觉观看微视频,完成习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同时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在观看视频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3)信息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微视频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通过网络学习管理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现学生学习的答疑解惑。微视频等网络资源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微视频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4)个性化。个性化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所极力提倡的口号,但是在传统课堂中则很难实现。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行视频学习。教师通过后台数据获取学生的提交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翻转课堂减少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间。因而在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教师也有时间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

2.翻转课堂的教学阶段。第一,课前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10min左右的微视频。学生观看微视频,完成少量测评作业,通过网络平台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则通过后台数据掌握学生网上学习的状况,以此作为依据来开展课堂学习。第二,课中阶段: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学生的疑惑进而确定一个适合共同讨论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由小组汇报成果,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而给予反馈评价。第三,课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师反馈总结。一方面,教师利用课后时间综合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和反馈。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开展评价,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借鉴依据。

三、翻转课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主要因素,要使翻转课堂能更好地在小学课堂中实施,则需重点考虑这三方面。

1.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在翻转课堂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体部分,但是整个翻转课堂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教师的统筹规划。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教师观方面,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互动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观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观方面,课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课堂也是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2)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则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进行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素养,这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2.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翻转的不仅是课堂内外的知识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翻转课堂的基础。教师可通过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2)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其次学生应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再次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以防学生沉迷网络。(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合作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高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合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有自己的自主性。其次学生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另外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

3.学校要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充足条件。教师和学生是翻转课堂中的主要角色,而学校作为翻转课堂实施的场所,它的一言一行对翻转课堂的开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1)调整课程时间。学校应相应地对课程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减少学校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的自学留出空余时间。学生有更多时间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2)提供技术设备的支持。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网络服务,同时在教师方面,学校也应予以支持,如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另外在学习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也必须重视,开发优质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3)做好家校联合工作。家长的支持是学校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因而,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耐心向家长介绍翻转课堂,并邀请家长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前的学习。(4)开展翻转课堂交流研讨会。学校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为教师创造一个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邀请在翻转课堂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教师讲授他们的研究结果,促进翻转课堂的实施。

四、翻转课堂在小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如果按照当前的课程表开展教学,要想完成翻转课堂的任务就得占用学生放学后的大量时间,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更多的压力。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

2.小学学科适应问题。从国外的翻转课堂实施情况看,翻转课堂多应用于理科性质的学科。在小学中,文科类语文则占据较多课堂时间。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学科,应对翻转课堂也采取“因课而教”的方式。

3.小学低年级实施翻转课堂的问题。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学习缺乏自觉和主动性。因而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翻转课堂还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

4.翻转课堂常态化问题。当前,翻转课堂普遍受到人们的好评,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新自由。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当翻转课堂成为一种常态,学生是否还喜闻乐见呢?

虽然翻转课堂在小学实践过程中仍需面对很多难题,但相信翻转课堂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会给教育改革以引导。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翻转课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翻转课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成熟,其前景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2]赖文继.简论“翻转课堂”的价值[J].广西教育,2012,(37).

[3]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4]曾贞.翻转课堂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教学实践与研究,2012,(7).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9

关键词: 单元复习课 教学策略 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数学课的一种很重要的课型,但在广大教师的教学中,单元复习课的地位却比较尴尬。大家都认为它很重要,每个单元学完了之后,或者考试前都要上单元复习课,尽管方法不一,但风格各异。而在公开教学中却很少见有老师上单元复习课。究其原因,一是单元复习课成功的教学案例很少,没有太多值得参考的案例;二是单元复习课呈现的知识没激情,学生觉得没意思,课堂氛围不好;三是单元复习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非常难上。因此就像钱守旺老师所说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现状是:资料缺,经验少,难度大,价值高。

那么,单元复习课真的就不能上得有意思,不能上出精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有幸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究了《优化小学高段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案例研究》这一省级课题,对单元复习课进行了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有效引导。这种复习方式融情境于课堂,把复习课的内容融合在一个新的情境之中,并且贯穿始终,让学生有种“旧酒装新壶”的感觉。比如,笔者在上课题研讨课时,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大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人教版),笔者利用上课学校在咸阳的这一地域特点设置如下情境:“(出示咸阳机场照片)201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约达到20000000人次,2012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约达到23420000人次,2013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二千三百四十二万一千零五人次,2014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二千九百二十六万六千二百零一人次。”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可以复习读数、写数,同时在后面设置与笔者学校所在地延安机场旅客吞吐量进行比较,复习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接着提问学生如何较快的读、写这些大数,引导学生进行大数改写和省略尾数的复习。每个知识点的复习都是在情境问题的自然引领下进行的,随后让学生在复习完每个知识点后自己总结方法。因此,本节复习课围绕一个大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激情和兴趣。

策略二:融入游戏,激发兴趣。在课堂中,尤其是复习课中融入游戏,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听过一节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一位老师的《四边形的整理和复习》(人教版),这节课给我的印象极深。这位老师把“找不同”游戏巧妙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她给本节课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与众不同》。一上课她就问学生想不想玩游戏,然后就在黑板上贴上一组图形,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般四边形。接着问学生:这里面哪一个图形与众不同?并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原因。为了找出不同,学生努力地回忆每种图形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就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快乐地进行着复习。

策略三:引入活动,操作实践。一般新授课活动比较多,但在单元复习课中怎样引入活动呢?笔者曾在国培(网络培训中)看过这样的一个案例,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是北京的一位数学老师在讲一年级《加法表的复习》(北京版数学),这位老师设计新颖,把枯燥的计算复习课上得有滋有味。她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前把加法表中的每一个算式都做成卡片,在课堂上她开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列即1+1=2,1+2=3,…,1+9=10,但是在黑板上随意乱贴,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形成加法表的第一列。接着出示一张卡片让学生说应该贴在哪里,再次明确规则后,剩下的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黑板贴。在贴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要灵活引导,最后形成一张学生自己制成的加法表。在这节复习课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加法表的制作,在每位同学贴的时候,他都会思考这张卡片为什么要贴在这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梳理,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策略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种方法更适合第二学段学生,因为第二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总结思考的能力。所以在课堂尤其是单元复习课的课堂,充分开发学生潜力,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学生也许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重庆的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课《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课》(人教版),这节课该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前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初步整理,然后根据学生的整理情况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引导问题,对本节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在特征、表面积和体积方面的联系及区别进行系统梳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问题都是由学生产生并由学生解决,教师只是适时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