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景观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5-24 15:53:09

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背景;景观;规划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新农村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局部农村生态景观破坏,还导致了部分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文化损失。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贯彻实施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地方生态景观,使富含特色乡土人情的自然资源不受破坏,已成为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在注重维护村庄原本景观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质量。

一、新农村景观特点与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是建立在不同土地单元上的自然生态景观,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人类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制约。同时,新农村景观是由一块块形状大小不同的嵌块体所组成,不同的嵌块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都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都不相同,具有混杂分布、富含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迥异等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标志着人们对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对景观规划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既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的载体,又是精神文化的信息源,在体现了人为因素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所产生的约束作用。因此,对于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而言,应是艺术美与自然美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生态背景下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对物质与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配置来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优美乡村环境的规划工作,其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生态系统。在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应从社会与自然两个方面入手,融技术与自然资源于一体,维持景观生态平衡与农民的精神健康。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第一,整体综合性原则。新农村景观应是具有一定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景观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另外,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为复杂,需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与管理,从而达到一种整体的最优状态。第二,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组成。多样性程度越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大,使系统中每种生态景观都有着丰富的个体特征。第三,自然景观优先性。生态背景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要求,人为因素对自然所造成的影响应控制在环境容量内,在不破坏生态系统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四,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艺术与环境的融合美,同时也是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最高美学原则。

三、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留道路过窄,道路体系不规范。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因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导致预留道路空间不足,出现了道路狭窄的局面,并且难以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第二,村落建设不符合要求,杂乱无章。随着小型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企业与作坊不断涌入乡镇,导致了住宅及生产需求的建筑不断增加,致使村民不断扩建并违章搭建,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三,建筑整体设计不完善,布局凌乱。对于很多新建的房屋建筑而言,没有按照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求,导致新型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局面。同时,部分未经整体规划设计的建筑没有考虑到对当地自然风貌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景观破坏,并且与传统的建筑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异常凌乱。

第四,未形成完善的景观结构。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实现对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与布局,造成了景观设置单一、景观结构不协调的现象。

第五,布局模式化现象严重。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色,盲目追求一体化的景观结构布局,并且以统一的标准对新农村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模式化布局。

四、加强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探索

(一)注重建筑结构的科学布局规划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废旧建筑进行拆除,并对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对新的建筑应进行合理规划,预留出居民安置区,并对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布局,并确定整体的风格基调。对于普通的建筑风格而言,应注重对农村特色的体现,在满足外形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朴素简洁。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社区环境的营造,从生态景观设计、服务设施设置等工作入手,使农村家庭切实融入到整个社区环境中。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竹林农家、渔民农家等“农家乐”休闲娱乐建筑的规划建设,并利用传统农村设施、传统工具等强化农家氛围。

(二)注重道路系统的完善和保护

传统的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村内道路也较狭窄,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流、车流明显增多,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显然不能满足新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为了尽量降低建筑的拆迁量,应规划相应的绕村公路与连村公路,以解决原生态农村面貌与现代道路交通之间的矛盾。在庭院、公园铺设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当地石材,同时还应加强对一些废旧石材的应用。为了增加铺装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还应尽量降低对混凝土的使用。在靠近山体一侧不设置花池绿带,并增加道路宽度,在原道路外侧种植树木,以起到良好的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设置侧石,以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

(三)注重对住宅景观的保护、调整与绿化

在规划住宅周边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并尽量保持原有住宅的结构。针对山区丘陵地带的村落而言,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并以现有的绿色山体为背景,凸显出山体特色,并在公共区域、道路两旁等位置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同时,还应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注重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并在一些关键的交叉路口设置公共绿地和小广场,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

在植物造景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配置植物材料,并坚持生态优先与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林木与草地所形成空间形式的变化,尽可能地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时令花卉的使用,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在提升景观规划效果的同时,降低景观养护成本。

(四)完善景观结构规划建设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稳定、完善。而通常的做法是加强对斑块、廊道的规划建设,将乡村的绿地、河流等每一处景观融入到完整的景观结构之中,并根据乡村现状来确定最佳的斑块位置与边界,最终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动态自然景观。

1.注重廊道规划建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分为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两种形式,是多种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的通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而言,人工廊道多是指村道,目前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等特点,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具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方便化、绿化”的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同时,还应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实现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落叶相结合,高、中、矮不同高度树木配置相结合的规划形式,营造出具有良好层次感的优美绿化景观,同时还能起到防护屏障的作用。

2.注重斑块规划建设

斑块泛指周围环境在外貌、性质上的不同,并具有一定的内部匀质单元。对于乡村的景观而言,斑块可指居民点、农田、草地、林木等设施。在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斑块理论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村斑块景观。在规划居民点时,应坚持“统一集中,均匀分布”的原则,加强公共绿地建设,以在实现绿地均匀分布的同时,使居民点之间得到有机的联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农林资源,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观光旅游开发,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五)注重文化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吸取当地的村落布局方式,尽量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并因地制宜地体现当地的池塘、植被等状况,尽可能地保持乡村的原有景观形态。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还应注重其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合理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确保土地的利用与自然演变规律的平衡发展。在地域性景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对地域特征的充分利用,以实现地域景观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景观规划原理的应用,注重对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理论方法的优化与完善,以切实顺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实现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美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2.夏鸿玲.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探讨[J].科技信息,2008(33).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2

关键词:园林;节约型;景观设计;原则;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资源和能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建设和维护成本,而且还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采用节约型景观设计成为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必由之路。

1 节约型景观设计概述

节约型景观设计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用最少资金和资源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预的景观设计模式,以“节地、节材、节水、节能”为目标,为人类提供高效生态保障系统,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景观设计。

节约型景观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师法自然、强调对自然资本与生态环境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原则,达到最佳的资金投入效益。节约型景观设计也不是追求零消耗,而应是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存环境追求的同时,降低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节约型景观设计原则

节约型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循环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的景观设计,旨在解决在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使设计更好地结合自然,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外人居环境。节约型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减量与高效原则

减量与浪费相对,指有节制、有约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高效与粗放相对,指通过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资源代价。节约型景观设计中的减量与高效,就是在满足基本的景观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最低的建设成本,实现不同景观空间和景观要素应具备的功能,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2 再用与循环原则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出现了大量的垃圾和废物,对空气、水、和土壤产生了较大的污染。因此,节约型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遵循自然规律以废弃物的再用为节材设计的重要途径,坚持废物再用、多角度运用、反复运用、循环利用的用材思路,开发各种巧用废物的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使自然的物质重新循环流动。设计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用材理念,充分了解废弃材料的性能,挖掘废弃材料新的使用价值,并对它们重新加以整理、设计和提炼,赋予与废弃材料新的生命力,变废为宝让它们继续循环于我们的物质流中,达到资源节约的最终目的。

2.3 让自然做功原则

自然做功就是要开启自然的自我设计过程,让自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自然作为真正的设计者,设计中应考虑如何把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设计师要做的工作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而不是对自然的再一次破坏。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减少设计对生态的影响。设计师更多的工作是尊重场地的原始肌理,充分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地形条件、光热条件、材料条件,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局部整合,使城市景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现可持续的节约。

2.4 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全寿命周期设计是指景观设计涵盖景观项目策划、设计、材料、施工、使用、维护等景观建设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全寿命周期设计要求景观建设项目从决策阶段开始就将节约型景观的理念灌输其中,合理、和谐的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在景观概念设计阶段更应以资源节约为基本原则,从设计思维、方法、工艺到景观材料的选择;在景观项目的使用阶段,对景观环境的运营与维护应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的要求,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个别场地废弃物如翻新、修补的废弃构建材料、死亡的废弃植物根茎等应有合理的处置方案。全寿命周期的节约型景观设计全方面、全过程、更为系统地诠释了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内涵。

3 节约型景观设计的方法

节约型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资源和能源节约而言,根据上述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原则,从节地、节水、节材和节能的角度寻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方法。

3.1 “节地”设计

节约型景观的节地设计,首先,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保留城市原有的自然肌理――山坡林地、江湖水系、自然景观避免大刀阔斧的改造。节地的核心不是片面缩减景观用地面积,而是尊重自然、依托自然、用最少的开发成本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及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例如,某校区原有场地浅丘密布。在其规划设计中采取了“保护中开发,实施中预防”的措施,以自然做功为原则,提出“十面埋伏”的设计理念,对原有自然景观、山地溪流、花草林木,因地因势进行保留,将建筑“埋伏”于丘林、山谷之中,这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在节地设计还要设计结合地形,加强对场地空间的合理规划,增强空间层次与容量,充分拓展立体空间,建立竖向交通,增加立体绿化、竖向绿化、屋顶绿化。

3.2 “节水”设计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2/3以上的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节约型景观设计中节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对场地原有自然水体(河流、溪涧、湖泊、塘等)尽力保护,设计应在尊重原有水环境基础上进行补充设计。其次,在景观设计中充分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到“开源节流”。开源,主要指通过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再生水回用等措施,提高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如某湿地公园利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为主要水源,在污水处理厂与水库之间、水库与桃花溪之间建立了人工湿地,不仅实现了中水的循环利用,节约了水资源,而且其生态的湿地景观逐渐成为“一个青山绿水、市民理想休憩地”。节流,通过使用节水器具、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选种耐旱和乡土植物等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3.3 “节材”设计

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材料而言,概念是广泛的,包括天然石材、木材和各种植物素材,也包括钢、玻璃和各种人造建材。不同的材料来源、不同的设计构思、不同的施工工艺都会对景观建设带来不同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节材而言,首先,应提倡就地取材,选用乡土材料,包括乡土木、砖、瓦、石、植物等。如在某校区建设中,在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肌理的基础上,将护坡、挡土墙与景观设计统一构思,综合用料,采用重庆本土毛石、块石和条石,同时加入富有重庆乡土特色的土陶罐等设计元素,经过艺术化堆砌,使之融为一体。其工程造价低廉,而且还创造出多孔隙的小生物栖息地,同时保留了固有的生态环境,是节约型砌块式护坡、挡墙设计的成功之作。其次,鼓励采用通过科技手段研发的无毒、无害、无放射的新型的环保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沥青混凝土、木塑材料等,不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而且也顺应现代文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后,应选择从各种废弃材料中挖掘其新的适用价值,做到材料的循环利用、反复利用、多途径运用。通过利用废弃材料设计的景观构筑物,可以大大节约了资金和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使用功能。

3.4 “节能”设计

面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节约型景观的节能设计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用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寻求新能源、新资源来支撑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在城市景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减少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寻求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的有效手段,如结合自然条件特点营造建筑周围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另一方面,应重视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力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景观照明、灌溉、养护以及日常护理等问题,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保护生态环境。

4 结语

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在社会 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时代,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设计工作中,设计者应将节约思想贯穿于整个园林景观设计过程,实现园林景观效益的最大化,构造“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生态;生态补偿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也即设计建筑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因建筑在建造及使用全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运用便捷的景观设计手段,从而更好的增强建筑及其坏境所起到的缓冲和补偿的生态机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国内城市发展趋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将城市生态化推进,并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运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关键手段之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自然土地人工化,增加了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减少了自然要素,这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即是建筑,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架构,从而有效的加强城市景观自然组成因素的生态机能,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一、修复并补偿景观格局

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景观格局,基于不断强化的城市化进程,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能缺损或架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全面性、决定性的景观格局作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化前提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手段,积极干扰城市景观,可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整体城市景观格局、绿化系统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水系与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都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各异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理想景观格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演变过程总是曲折反复的。不断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主要目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修复并补偿,确定正确的尺度观念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利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分析、优化与补偿城市景观格局。

1、修复并培育关键性景观组分

针对大多数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性因素,不可忽视干扰性的人为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个大城市各种重点生物丧失栖息地以及城市景观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此,需加强景观保护的理念,实施有效的自然景观保护措施。站在城市景观的角度讲,其多数景观格局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要素,它们对城市生态健康与完整的维持保护至关重要,其生态功能难以用人为的技术手段解决,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模式,这些关键因素包含一些较大面积的原生自然斑块、战略点、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等。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将致使城市景观整体的上台功能衰退。站在生物角度讲,它们对城市景观各要素都具有利用的本能,但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关键要素对生物生存演替则具有关键性影响,若设计建筑能积极引导生物,让其能占领这些组分并形成一定的势力圈,则可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从而重建较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通过恢复并培育城市重要景观组分的具体实施,可有效完善城市景观架构、重建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当前,国内城市现有许多原生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使城市走向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之路,需适当的对城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恢复,或采取恰当的原有生境的模拟重建。

2、破碎化的斑块减少

造成逐步破碎化的城市景观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架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影响,分别占据不同的时空,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既可能是积极干扰,也会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建筑对人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趋利避害,取得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二、补偿绿化系统

城市化一般不可避免地增加非生物要素,设计建筑可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其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率来进行有效补偿。对此,主要有:首先,设计城市中绿化系统的演进需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化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三、节约并补偿水资源

在建筑全过程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致使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搜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四、补偿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急剧下降。设计建筑对城市生物多样化的补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高栖息地。另一方面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化整体的栖息地功能。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高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五、补偿景观视觉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此,需进行详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较多的植物物种,尽情施展较好的群落生态功能,并展示生态美,拉近人与地间的距离,关护环境。同时,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更好的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的大自然内在景美的架构,有利于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用地 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理解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生态过程。土地利用规划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自然保护思想在这一领域日趋重要。因此,景观生态学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亟须的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规划和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可以用来检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说。如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和空间模型方法与遥感技术结合,可以大大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景观生态规划概念与内涵

景观生态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以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起源于园林设计和景观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并且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景观生态规划尚无确切的定义,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解,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规划活动,其理论涉及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2)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对土地和景观的自然特性、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及其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3)规划的目的是调整或协调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4)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协调与互补,同时具有开放性,考虑与更大尺度上景观生态系统的对接与协调。(5)规划侧重于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布局。(6)景观生态规划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关注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协调发展。

3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相当于城市特色的基本影响要素,包括自然景观和由历史文化古迹、城市结构、街道空间、建筑群体、天际轮廓线、乡土风情等组成的人文景观,它们之间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了城市自身特有的景观风貌。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协调配合,以维持城市基本的生态设施为前提,以满足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和休闲审美的要求为目标,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对构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各个构成要素的实质、特点和所具有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新区景观规划前,必须全面了解各景观要素的构成。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领域覆盖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布局的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可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和城市局部景观等三个层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3.1城市新区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

道路网络系统的规划时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规划思想是:在新区内应减少过境公路对城市新区的干扰,在区内寻求最合理的道路配置,尤其应注意路网对新区内乡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统一协调考虑,合理规划设计道路的形态结构。

道完善道路网络的生态功能应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行道树和防护林的景观规划建设是减少道路对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道路绿化带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绿色走廊,对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十分有益。道路与道路绿化应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道路网络形态规划中永远适用和应该遵循的原则。

3.2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一个生态稳定的城市植被景观,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形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要从空间异质性程度、生境连通程度、人为活动强度、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在合理的规划设计指导下进行建设的同时,还应为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说的生境条件。

城市新区的绿地系统应具有反映地方乡土特色和城市特色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新区绿地系统景观规划时要把建造自身特色放在重要地位。城市特色是评价城市规划和建设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市民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理位置特点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需求,反映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价值观念,给绿色景观赋予人文内涵,这样的绿地系统才具灵魂、生气和活力。

4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方法

规划的要义不仅在规划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生态设施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而由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湖泊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需,是需要恒常不变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维护城市居民内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空间格局。为此,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5]:

(1)保持城市自然景观格局的连续性

(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

(3)维护和恢复河道、湖泊、堤岸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

(4)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和人工水体、湖泊和湿地系统

(5)将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

(6)规划设立行人、自行车专用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7)规划绿色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8)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的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学校园。开放专用绿地应作为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来对待,这不仅需要打破原有的单位领地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扩建的每一个地块中落实。

(9)分散和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或斑块。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将取代传统的公园。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逐渐成为城市内各类地块的基质和斑块,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并与城市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

(10)保护和利用特色优质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农田斑块布局于城市斑块和基质之中。

(11)绿地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降低营造和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措施与途径 [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5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6

关键词:校园景观;生态文明;魅力发掘

1 引言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是带着把科学低俗化的愧疚,承受对全球生态恶化的负罪感进入21世纪的。如果延续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老路走下去,人类只会毁灭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自身逼进绝路。因此,生态主题将会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发展的中心问题和追求指向。高校不但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任务,还是孵化科技和文明的重要基地,引领生态文明的发展必将成为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在环境育人、突出办学特色、强化生态意识、培养生态伦理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之魅,还自然之灵,引导学生与大自然亲近,促进生态和谐,这是本文追求的旨趣。

2 立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于代际间持续发展的命题,它主张当代人的发展要给后一代人提供发展的基础,以至于世世代代的人类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它焦点问题就是要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表面上看,可持续发展,只是一个关于生态保护的问题,但实质上,表达了当代人的伦理态度和追求,从而去建构一个崭新的良好的代际伦理秩序。这就要求当代人必须具备更高的伦理境界,在实现当代人的幸福的同时,至少不使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失去得到幸福的条件。可持续发展模式所追求的是比工业文明更高层的文明方式:即生态文明,它是一种具备福及千秋万代的普世价值观的新文明。

高校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历史使命的问题上担任着不可替代角色。首先,它是推行这个理念重要主体。任何一种理念要发生作用,必须渗透到行为群体和个体的主导价值实践的理念中去。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毛入学率在不断升高,为高校群体在推行这一理念中获有庞大的受众数。其次,它是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再次,它是承担开发生态保护的各种替代资源、推广循环经济的科研机构。但是要立足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容易。因为坚持生态理念并不会对当代个体产生即时效应,而是延时效应。通俗地说,就是某人做了保护生态的行为,不会马上对他产生直接的利益和效果,甚至可能是不利已而利他的。人类知识有三类,“一类知识可能是直接谋生的,是物质型的;另一类知识不直接为谋生,是物质加精神的。再一类知识不为谋生的,精神型的”。在人力资源供大于需的条件下,不为谋生的知识需求的确是少数[1]。在工业社会中,要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必须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需要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方式。

高校校园景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建造要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过去,在这个方面规划、设计和建造,注重的只是视觉美,缺少如何引导人与景观园林绿地沟通的设计理念,简单地把这种景观园林绿地认成只是人的纯粹的身外之物,只把它们当作装饰来设计和建造,很少把它们当成可以转化为“灵魂意义”的人的生命文化来做。但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却存在着一个核心观点,即:人是属于自然的。此观点告知人们:自然就是人的生命的组织部分,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所认为的那样,它只是人生命的物质基础,而且它还是人精神生命的构成。这样,就可以把校园景观园林绿地的设计、建造做成文化,做成人的精神,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它不是孤立而行的,而是要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合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以“小景观”建“大观念”,体现了理性力量的良苦用心。在经制度安排、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和产业支持等等多重生态文明构成体系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引导人们实现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人”向追求生态文明生活的“生态人”逐渐转变。

3 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

在竞争的社会,每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随着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对高校个体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要求会逐渐增高,办学压力会越来越大,办学分化问题将逐渐凸显。高校在计划经济中所能享受的安逸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靠国家投资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计划经济成了高校的一种变相福利,招生、拨款、扩张等都受到了国家计划呵护。因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基础薄、数量少,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全身心的呵护是必要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我国的高等教育通过持续扩张,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

但在高等教育扩张性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问题,第一,高等教育的严重同质化问题。具体的表现是,当社会某一时期出现某个专业人才的短缺,所有高校都会进行大量的投入,如前些年的法律、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结果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二,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全球过剩经济的条件下,城乡人口就业均很困难,同时国家也不具备提供免费上大学的财力,这造成了上大学的有效需求不足,需要靠社会经济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发生实质改变。第三,每个高校都在为扩大办学规模争抢投资的问题。没有办学规模就没有效益,地方院校由于财政支持不足,更能感受到自己生存危机。争抢投资和融资的问题就产生了。第四,人口年龄结构出现转折,上大学适龄人口出现阶段性的骤减,抢生源的问题出现了。对于这些问题解决,公平就成了最适当的选择,国家只能把有限财政提供给每一高校保证基本生存上,至于另外有关效率和效益的需要就要靠自身努力向社会去争取。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条件下,有限资源只会向最优效益行业实体集聚。它无不逼迫高校要大力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是高校自己的门面和宣传窗口,它在吸引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上,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高校的特色发展既要建设,也要宣传,广而告知是现代经济实体竞争的常规手段。高校个体既是教育实体,也是经济的实体,一方面它要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要做好宣传,从而促进引资、融才、招生的连锁效应的产生,提升自己的办学地位和吸引力。现代广告大多是依赖广播、电视、网络、纸质刊物等,这些媒体具有许多优势,比如,在宣传广告设计制作方面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特别是那些加有影视内容的,会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然而,再好的艺术创作都会源自于原始模本,如果广告的宣传与原始模本的实际状态反差过大,美化过多,那就成了虚假广告,毕竟广告与另外的宣传推介方式,比如走访、会议推介等等,它们只是传导性的,能够暂时引起高校所渴求的投资者、教学科研人才、生源人士的兴趣和关注,但不会产生即刻转化的结果。他们的进一步行为是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的,之后才会决定他们的最终选择。

“体验”关是必须经过的,任何高校如果只有水泥和砖块砌起来的建筑,没有树林和绿地,是缺少生机的,如果没有把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精神融入到校园景观园林绿地中去,也就少了活力和个性。西方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让有意者动心的“体验场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个方面堪称是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典范。它们所具有历史的厚重和中央重点扶持的优势,让一般高等院校自愧不如,特色是成了希望的选择。景观生态文化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物化了的精神文化三个层次[2]。高校的特色发展要经过顶层设计,把自己办学特色优势和办学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生态的建设中,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创设出物化了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生态文化活动场所和方式,吸引投资者、人才和生源,使他们从关注体验参与,从而使高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走得更为坚实,更为宽广。

4 陶冶学生的伦理情操

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是素养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力教育,核心是要进行正确的价值思维的情操教育。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表面上看,素质教育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讲究文理相通。其真实目的是要启导学生,即未来的社会主体,以人文价值的理念去规范和控制科技这把“双刃剑”的滥用,防止它对人类生态的肆虑。人是理性和情感的,西方有句名言:“人是理性动物。”在教育过程接受认知理性(知识)和实践理性(方法)等教育,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学说则注意到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认为人是情感的存在,它的纵向结构是性-情——欲,性是本源的,决定情,欲是情之发[3]。弗洛伊德在做精神病分析时指出,对性控制不好,就会导致精神分裂。揭示了人的自然基础对人生的影响。人性具有思、性、德等的多维性,要想人的行为不产生恶意的破坏性,就需要用法、德来进行控制,在现代化的不断反思过程中,道德伦理素质的关怀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这正是教育对市场经济社会的契约性、道德性、法治性等多维特性的必要反应和对策。

在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中,注入人文教育要素和整合陶冶道德情操资源,它体现高校软实力的建设能力。高校校园景观园林绿地的作用是多重的,它具有制造氧气、保护视力、调节气温、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监测和抗污染、预报灾难、应急避难和陶冶情操等科学作用和人文作用[5]。校园景观生态文化建设,在满足教学、休闲、运动、文化活动等交往的多层需要的同时,重点要考虑的是景中蕴美、美中育情,突出特色、文化深远,人景和谐、情操提升。它对课堂教育具有补充和深化作用,第一,教育过程的延伸和深化。它表现课堂人文教育向诗意德育体验、交往场所的延伸。在那些具备善美境界的地方,就容易 “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德育与诗意的相通。第二,为超越性正能量续力。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现自然知识和技术、所开创的实践精神,所掌握审美艺术,大都会转化为教育知识体系,但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更超越,蔡元培认为,人类的对现象的超越,精神的和谐,只有通过审美经验才能实现[5]。第三,为正情操加油。能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景观中的高校,更能成为学生人生中能唤起正情操的回忆,成为他一生精神贮备。

参考文献:

[1] 张 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政策:回顾与展望[C]//.甘 阳,陈 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生活·读书·生活三联书店,2006.

[2] 李团胜,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7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建设、环境、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园林建设中生态学的引进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日益加速,城镇建设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国民在享受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保护环境这个话题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要想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改善,必须加强对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力度。目前城市建设系统中引用最多的是生态学,生态学的引入让现代园林建设的关注焦点逐渐从艺术性转变为环境性,从源头上改变了园林建设的出发思想。

生态园林是生态学中的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结合的产物,这种综合了生态学与园林设计的新型产物将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合理地摆放在一起,形成与自然界相融合相协调的园林景观。这种生态协调的景观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二、生态园林建设五大法则

(一)物种多样性法则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物种多样性可以直接映射出该城市现代生态园林建设水准。物种多样性能够使园林的观赏价值提升,使其更好地抵抗外界干扰并保持稳定性。不同的观赏习性、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不同的生态效应造就了多样性的物种。

(二)根据生态位法则进行植物摆放

某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称为生态位。在现代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时,应首先考虑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态位,合理地进行分布。这样可以防止物种间的直接竞争、形成一个循环的互补的生态系统,并具有健全的生态功能及复杂的群落结构。

(三)物种协调性法则

完整的园林景观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性,所以各种物种在摆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充分思考如何配置才能使整体的协调性达到最高状态。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物种与配套硬件建筑的协调性及物种与活动物的关系。

(四)整体性法则

现代生态园林系统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并在整体上具备完善的综合功能。同时在局部上也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园林内部的所有因素互相作用,带来正面的影响。使各局部功能之综合小于整体的综合功能。整体性法则促使人们更多地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园林的设计。

(五)环境与人的和谐法则

实施环境与人和谐法则,才能真正实现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价值。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环境建设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本角度思考建设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们的休闲娱乐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

三、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物种多样性实施方案

林地、草坪、水体、人工景观作为现代化生态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为生态原理提供了多种生物的生境。

但在物种与硬件建筑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会互相造成一些干扰,此时应根据仿生学理论,最大限度地模拟恢复生物生境的自然状态,并通过一些人工手段和技术辅助其运行。从而为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持其多样性。另外还可通过增加物种生境面积来实现物种的多样性,在提高面积的同时改变其机构与功能,帮助其维持物种多样性。而物种的多样性又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时刻保持最巅峰状态。

(二)现代生态园林的规划方案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地域性,选择与环境相适宜的物种进行种植。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与以往传统的园林建设不同,它以功能性为关注焦点,艺术性为辅助内容,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合结构的物种会比单一结构的物种具有更强大的生态功能,例如在同等面积的草坪当中,可选用多种绿化方式进行种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安全性。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植物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绚丽的视觉效果,但却同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有些植物会分泌毒素,危害人们健康。又譬如有些在马路旁边的植物种植高度不适宜,给司机的视角造成障碍,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另外,在各辅助建筑的材质选择方面也应该考虑其环保性,尽可能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材料,节约资源将其使用性能最大化,并预防环境污染。在建设大型生态园时应尽量利用现存资源,避免使用环境脆弱区域进行建设。

四、结语

生态城市的建设已逐渐赶上了经济城市建设的步伐,新时代的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体验与释放。而现代生态园林景点的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它可以给城市带来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建设的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建设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城市生态园林的策划与建设应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发展要求,并维持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4):70-72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8

关键词:城市景观;形色设计;苏州生态景观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于生存环境的品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城市生态建筑将越来越被重视,并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式,对于改善城市物质文化水准和生态环境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景观设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视觉美化,其往往需要针对于区域的土地地质,水文,气候进行勘察,并依据建筑原理,去实现建筑与人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充分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城市景观中的形色设计,保证实现景观设计的形与色的和谐统一,为城市景观的进一步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城市景观中形色设计的概况

1.1城市景观中形色的含义

从理论上来讲,形是物质的形态,姿态,是物质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方式;色是物质在光照的条件下形成的固定颜色。形色就是指物质相貌和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由此去理解城市景观形色关系,它就是景观物质在空间中的各种关系综合,以致形成色相,色度,色温的视觉情感。我们从城市景观规划的角度去探析,城市的总平面反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更加体现出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和谐进步之间的形色关系。

1.2城市景观的基本属性

基于不同的规划建筑观念,将产生出千万种城市形态和属性,其所展现出来的城市景观风貌和个性也是不同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城市景观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功能的发挥上,由此其建筑设计的观念,立场和方法显得比较单一。但是等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在形色上的要求就越来越多样化。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形象与环境景观构成的多样化,慢慢的成为我国城市形色的基本特点。

1.3城市景观形色的设计原则

评价一座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环境品质的好坏,往往需要从综合的角度上去探析,因为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环境品质是城市万物形体和色彩的综合反映。传统城市景观往往关注的是建筑和道路的建筑设计,如建筑物的形态,体状,高度,开合,门洞,尺寸和装饰所代表的礼仪,法制,道德等,追求做到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现阶段,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又前进了一大步,不再是单纯的民族风情发展方向,而且呈现出强势文化,以技术美学和大众美学的角度入手,为实现审美方向的多样化不断做出尝试,形成了全新的城市景观形色设计模式。

二、如何在城市景观中进行形色设计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在于形色设计,我们就要从城市形色面貌入手,保证实现形色设计属性和规划目标的界定,对此我们以苏州市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为例,积极探讨如何在城市景观中进行形色设计工作。

2.1清晰的景观形态理念

苏州市是历史名城,无论是生态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化遗产,都历史文化中都属于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市也经历了很多的建设规划时间,在某些时期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如何保证苏州形态处于合理的状态下,将成为景观形态设计工作者的首要工作。现阶段城市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升级,深刻的认识到城市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慢慢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的规划方案,对于保护古城面积,控制环境容量,升级建筑布局,保护历史文化,实现水系统整治,维护生态空间景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乡园林苏州的建设目标的引导下,提出东括苏州空间发展轴线,西控太湖生态保护区,南限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北优生态维护保障区域,中疏古城,形成商业区和旅游区的规划方案。除此之外,还倡导要从点线面三个酵素去实现苏州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布置,保证城市生态处于健康和谐的状态。

2.2健全的园林生态建设规划

苏州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保证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实现生态苏州的全面建设。详细来讲,结合苏州园林生态建设规划的过程,其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密集,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其二,关注与生态涵养和发展空间的预留,保证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三,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板块,形成循环经济体系,打造以人文本的生态水乡园林环境;其四,展现出四大地方的特点,形成“富庶苏州、园林苏州、水乡苏州、文化苏州”的局面;其五,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去要求城市景观的形色设计,保证将苏州建设成为生态的乐园,人间的天堂。

2.3切实的城市景观形色设计执行

依照对于苏州市的城市规划纲要,其无论是在设计观念,执行方法,操作途径上都比较先进,表现出兼容过去和未来,综合时间和空间,辐射自然和人类的特点。城市建筑的形态与色彩从传统建筑“平面展开式”的“粉、玄、灰”发展为现代“粉壁彩瓦”的居住、休闲、度假建筑组团与“高技派”金属结构、玻璃幕墙―― 丛林高耸的摩天大厦的绚丽多彩。私家宅邸园林与公共绿地景园构成了姑苏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国际的造园与城建景观价值取向,依然是这方水土这一方人,但随着观念的更新和高新技术方法的运用,造就出古今文化对比鲜明、中西城市景观交辉相映的现代生态景观。

2.4尊重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发展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苏州城市如何变化,苏州的水美是不变的主题。水,桥,园林,也慢慢形成了苏州城市景观元素单位,散发出美的芬芳,给予游客众多的感悟。由此,无论是何种阶段,对于苏州城市景观空间形态进行更新升级的时候,其问题就出现在了城市色彩的优化和水质环境的处理上。详细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其一,以旧城新区的建筑体量和高程为依据,实现对于人流车流的控制,保证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流量的节奏;其二,关注与苏州特色景观的保护,实现城市历史形体和色彩的保护,避免出现建筑群体的复杂色彩,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的色彩品位;其三,以水平绿化为基础,关注于建筑立面和立体绿化种植,保证城市区域水陆的自然状态;其四,处理好河湖的水体工作,保证形成与苏州生态景观形色质量相吻合的状态。

三、结束语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而更新是进步的基础。我们在城市景观的形色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如下的基本原则:其一,包容外来文化;其二,科学审视景观形色设计工作;其三,严谨进行传统文明的调整;其四,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性化发展;其五,积极开拓创新,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去实现城市景观的形色设计工作。虽然目前在城市景观中的形色设计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我相信,随着城市景观设计趋势的发展,形色设计的处理方式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程度将会越来越好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吕菽菲,张捷,甘荫雨.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1999(10):85-90

[2]夏建统.用自己的方式设计lJI.规划师,2005,(4):94―95.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9

关键词:景观设计;低碳;生态

Abstract: low carbon life concept, low carbon way of life is the current fashionable topic, also is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key, it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energy strategy and energy secur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is research field has just started. Combining with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environment landscape of main elements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low carbon design for our country to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landscape design activities can draw lessons from it.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ow carbon;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