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市场供应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5-28 09:43:57

市场供应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资源;供应链视角;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号:1001-828X(2017)007-0-01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进步,供应链理论的应用和市场营销资源将会受到重视,在经济发展、信息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企业对有效的市场营销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就成为了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潮流、寻求生存的必然趋势和实现战略性目标的必要手段。在供应链下,我国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的措施,为它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资源的类型分析

(一)市场的信息化资源

信息资源的功能是为营销策略实行服务的,它要充足的提供市场资料、市场信息的采集、市场信息的传输等,在信息的资源中,主要有外部市场的信息资源和内部的信息资源。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恰当运用市场的信息化资源,这从企业的营销能力才能看出。[1]

(二)营销人才资源

员工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才会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针对技术型人才,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市场营销的实际效果[2]。

(三)企业的经济资源

企业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持,同时,企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也要经济资源的保障。企业要想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就必须实施投资、经营等活动,另外要想开展市场营销的活动,企业需要提前调查市场信息资源采集的工作、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热情,同时要有强大的资金用以支持。[3]

(四)需要销售渠道资源

从科学的角度讲,销售渠道是指企业产品销售应对的消费成员和营销区域等,因此它是最关键的环节。通常情况下,企业销售渠道可以分为实际渠道和网络渠道。企业对市场营销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满足了它获取经济效益的效果。[4]

二、在供应链理论下,运用市场营销资源

企业在合理运用市场营销资源时,离不开供应链理论的指导。对此,就需要企业在工作中严格遵循着供应链理论,并结合市场发展情况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完整的管理措施:

(一) 落实好市场观察,学会分析工作

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信息,要把握好市场发展的动向,为此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奠定基础。通过采集信息资源,企业能够准确地提供市场的动向,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反馈工作,针对市场信息资源的采集工作应该加大投人资金,保证工作能够展开。企业要建设全面、详细的信息系统,为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加强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化技能,从而有效的使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5]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决定市场营销是否能够成功的开展。这需要市场营销的每个环节,需要重点的关注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资金能够运转良好,推进市场营销的开展。企业还需要全面性增加相关人员,制定严格的制度,确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经验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工作过失,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6]

(三)需要加强企业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工作

建立高质量的市场营销队伍,是市场营销资源的关键。这同时决定了市场营销活动能否顺利的开展下去。除此之外,营销策略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并要得到合理利用。企业要充分重视市场营销来建设企业的工作,这需要加强营销队伍的能力和素养,制定好营销管理制度,有效的规定相关人员的行为,推动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够顺利的展开。[7]

(四)全面整合营销资源

企业在市场的营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使之不仅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还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时刻坚持以顾客为核心,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8]

(五)需要积极拓展销售市场,全面打开市场营销渠道

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营销资源,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采取多种方式,提升销售水平,拓宽销售渠道。这就需要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力,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分析潜在客户需求,从而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销售方案,并且不断的创新企业的营销方式。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客户的需求。在市场营销资源的特点下,企业要合理的设计资源整合,把方案进一步的实行下去,这是实现企业相关环节的必要条件。[9]

三、结语

在商业的发展下, 市场营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理论,在并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快,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面临国内严峻的竞争局势,还有国际市场上的挑战。所以,企业们纷纷转变发展理念、革新生产模式,发展新的的产业供应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且跟随专家及研究人员不断的完善供应链理论。

参考文献:

[1]刘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吉智慧.高速动车组项目供应商的管理[J].铁道机车车辆,2010.

[3]刘永爱,李雄伟.不同供应链结构及其库存系统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2,2:47-48.

[4]杜文意,刘晓婿,薛国喜.房产供应链中替代产品的最优采购策略[J].管理工程师,2012,1:44-46.

[5]张泉伟,廖加发.IE在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研究案例[J].价值工程,2012.31卷.2:11-13.

[6]马丽.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及评价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卷1期:26-27.

[7]王戈秋.共应链中的物流成本管理[J].经济导刊,2011.10:73-74.

[8]田源.家电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研究[J].管理观察,2010,17.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2

【关键词】市场分析 企业物资供应

一、提高市场分析及预测能力,必须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领域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欧盟、日本等一些国家经济出现下滑,其周边国家的经济也陷入困境;2011年的希腊债务危机,又在欧盟掀起了一系列波澜。总的看,世界经济的多方矛盾还在不断积累,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国内消费需求虽有潜力,但受国人消费文化的影响是需要较长时间才会挖掘出来的,因此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会愈加困难。近几年,虽然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政策重点从抑制通胀转向保增长,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一旦市场信心恢复,国际商品价格就有可能重拾涨势。而国内经济中既存在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也有物价持续回落的可能,我国的通胀形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防止通胀转向放通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也就是说目前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国际经济走势,时刻关注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关注相关商品的市场动态。

二、提高市场分析及预测能力,必须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提高市场分析及预测能力,其目的就是要把握好所需物资价格波动的脉搏,采购物资时能够做到质量最好、价格最优、保证需要。对市场分析一定要有定位,即在什么区域、对什么品种物资的供应资源、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预测在什么时间段内可能达到的价格水平。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做得基础性工作。工作目标是根据企业需求、库存情况制定的具体采购计划,以尽可能低的价位采购物资,确保生产需要。因此,只有将收集、整理后的市场信息与明确的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企业物资供应工作。没有明确目标的市场分析与预测不能给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带来指导。

1.工作目标确定的原则。

物资供应工作目标确定的原则应是“保证按需求品种及时供应、保证质量、少进快出、限制库存”。首先是要考虑如何在品种、质量、时间上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其次是考虑价格是否可接受,再次是考虑如何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

2.工作目标的实施要适时、适度。

物资采购计划的实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表现在物资采购能否及时、保质、保量满足生产需要,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否降低采购价格,为企业降低成本把好第一关。保证需求供给和降低采购价格是对矛盾体,其解决办法就是要适时、适度进行采购。现以煤为原料生产尿素的化工企业为例,煤炭、化工原材料、编织袋等大宗物资采购占企业全部物资采购量的90%以上,是物资供应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物资的采购时间、质量对生产的连续稳定进行至关重要,其采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关乎企业产品成本的高低。在市场价格比较平稳的前提下,均衡采购是最合理的,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必须根据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结果,考虑提前或延期采购,才能确保公司效益最大化。

三、提高市场分析及预测能力,必须有畅通的信息和物流渠道。

1、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

市场分析及预测需要三方面的信息,一是需要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关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情况方面的信息,二是需要掌握企业所在地一定区域内市场供求关系的信息,三是要了解本企业库存及需求情况。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概括为三个渠道:一是外部信息平台,如网络、媒体、电视、报刊、咨询公司等途径;二是实地调查取得的信息;三是内部局域网提供的企业信息,三种渠道为互通平台。企业要设立收集信息的专门组织,通过自动化的办公设备、先进的信息技术及知识普及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保持渠道畅通和高效。

2、对收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认真筛选和加工。

企业信息收集组织人员,要对外部信息平台和实地调查取得的信息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提炼,对相关物资的资源状况、产品质量、供应商商誉做出评价,并预测其价格可能的走势;物资采购人员要根据信息收集组织对市场信息的研究结果与采购工作任务结合起来,细算采购周期与生产需求、批次与费用的关系,以踏好价格波动的脉搏。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3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股票市值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11.02

1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从 1998 年起确立货币供给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地位,这标志着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手段越来越市场化。另外,随着近年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股票市场也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资本市场,居民储蓄进入股票市场,居民投资股票市场在家庭财富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投资者研究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的走向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投资者了解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股票市场的关系,从而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2文献综述

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参考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的作者关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结论比如Hamburger,Kochin(1996)不同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影响期限不同。陈姝(2009)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调整会对股票收益产生影响,但经检验每次股票收益的变化都不相同。冰(2010)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的利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之间关系,结论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不大的结论。万解秋、徐涛研究认为,货币供应量扰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不大。M1冲击对股市影响更大,但影响存在一个月的时滞,而M0、M2冲击对股市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国内有关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的角度看,学者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关注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货币政策要不要把股票市场作为决策因素加以考虑;而另一类则主要关心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影响。如王晓芳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到 M2 与上证综指的相关系数达到0.85,但是该文的分析比较简单,但未阐明对数据的具体处理方法。孙华妤等应用动态滚动式的计量检验方法发现所有货币数量( M0、 M1 和 M2) 对股票市场价格都没有影响。于长秋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别对我国股票价格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二者相互影响。

3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实证分析

本文从2007到2012年货币供应量与上证指数之间来分析,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

3.1货币供给量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影响分为直接、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M0、M1、M2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间接影响是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走向预期,从而影响股市的价格波动。

货币供应量方面的指标选取 M0、M1和 M2作为衡量指标,样本期间为 2007年1月到2012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数据处理均采用Eviews3.1软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我国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如下:

M0:流通中现金;

M1:M0 +企业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2007年到2012年货币供应量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的增速M1、M2来分析股票市场的变化,M1-M2是股市资金流入流出的重要指标之一,若M1-M2的数值变大,表明企业居民存款活期形式理财,企业和居民交易频繁,经济景气指数上升。若M1-M2数值缩小,表明企业和居民倾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投资理财,未来可选择投资股票市场的机会将受限,企业居民手中闲置资金从实体经济中存贮下来,经济运行指数将回落。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实证关系表明,M1-M2数值与上证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向关系。M1-M2数值的拐点对股指有指示作用。图1是2008年到2012年M1-M2与上证指数的变化关系图。从图中可以两者走势基本一致。

3.2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的选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选用上证指数收盘指数作为股市市场价格方向标,以SZ表示上证A指数,取样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检验上证A指数变量与货币供应量指标变量各自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其次,经过 ADF检验,如果在取样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则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再次,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别检验M0、M1和 M2与上证A指数(SZ)的关系;最后,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不同层次M0、M1和 M2之间的影响程度

(2)单位根检验。

总体而言,差不多所有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存在时间趋势。因此,分析经济变量模型时,进行方程估计和相关检验,通常都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经济变量是否存在时间趋势,进一步分析是否有必要采用协整分析方法。首先,检验被分析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经过ADF检验模型检验,M0序列是一阶单整。同样,M1、M2上证指数序列均是一阶单整。

(3)格兰杰检验。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有一个前提是变量具有平稳性,假如变量不平稳,则必须是协整的;所以可以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4结论

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判断,从流通中的现金M0还是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层次分析,与股票市场价格指数都是相互影响的。

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可以看出,上证指数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不明显,但货币的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证指数。中央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及货币政策制定者,更应关注资本市场价格波动,在进行货币政策执行和操作时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应关注银行的政策调整,如2013年货币政策的放松将对证券市场的注入活力;投资者根据货币政策的走向,能准确把握股票市场的买卖时机。

参考文献

[1]Wurgler Jeffrey.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2):187.214.

[2]刘赣州.资本市场与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11).

[3]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J].经济研究,2005,(1):77.84.

[4]杨广青,倪李澜.福建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0,(2).

[5]龚鸣.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研究——基于股票资产价格波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6] 蒋厚栋.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以房地产价格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10,(02).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分析;预警区间

1 引 言

供求关系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分析,不仅可以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而且也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太完善,所以研究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把握好房地产市场供求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规范房地产市场,保证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供求协调度分析的方法 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由霍特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所以利用这一方法分析具有多变量的房地产市场是有效的。分析的步骤

(1)初始化指标

此时,即称αk为第k项贡献率;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建立主成分方程

选取主成分个数常用的方法是根据累计贡献率,一般以85%为界限,即若前K-1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小于85%,而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则就取K个主成分。 2 3σ法

基于3σ法,通过计算各个指标数据系列的中心值和标准差,得出偏离中心值1倍标准差的区间即[E-σ,E+σ]属于正常运行区间;偏离中心值1~2倍标准差的区间即[E-2σ,E-σ]和[E+σ,E+2σ]属于基本正常区间;偏离中心值2倍标准差以上的区间即[-∞,E-2σ]和[E+2σ,+∞]属于异常区间。这样就得到了评价供求关系协调度的5个区间。

3 应用分析 1 指标的选取

借鉴西安、沈阳等城市的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标准,结合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反映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关系的指标体系:商品房销售面积/竣工面积x1;商品房空置面积/前3年商品房竣工量x2;商品房均价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x3;商品房销售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x4;商品房竣工面积/销售面积x5。 2 原始数据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房地产年度报告》上的数据进行收集、计算和整理,得到2000—2009年我国的房地产供求协调度指标如表1所示: 3 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1)初始化指标

将表1数据标准化,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个主成分可以看成是x1,x2的综合变量,可以解释为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现房供求匹配问题和商品房的空置率;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居民的购买能力。所以在研究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问题时,不仅要注重现房的供求匹配问题和居民的购买能力,还要注重将商品房的空置率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而促使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根据式(1)、式(2)、式(3),可求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K,见表6。 5 确定协调度指数区间

基于3σ理论,选择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通过计算得到房地产供求协调度指数数据的均值E=-0.015和标准差σ=2.770。根据3σ法计算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如表7所示。 6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的供求协调度指数K画出全国房地产供求协调度指数预警图如图1所示。

从图1 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K总体上是处于正常区间和基本正常区间的,从图2可以看出 2000—2009年商品房空置率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3年K值是不断上升的,但还是保持在负向基本正常运行区和正常运行区,即供大于求,供求市场萎缩。这也就说明了在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消化了大量商品房。K预警图也显示了从2004年供求指数走高至供不应求,K值接近中间值,即供求接衡。2005年供求指数持续上升,说明供求市场持续升温出现供不应求,2006年供求指数K有所下降,但依然处在正常运行区间,房地产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2007—2009年房地产供求协调指数变化较大,其中2008年供求指数大幅度降低,但依然处在正常运行区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相应地,2008年商品房空置率急剧增长。可见,2008年对商品房需求的降低是相当大的。2009年供求指数又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没有超过基本正常运行区间。但2009年的商品房空置率有所下降。通过对图1和图2的分析,说明了由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对供求关系的分析是有效的。

4 结 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房地产供求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状况,政府可以根据分析出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1]郭涛,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房地产供求协调关系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7(14):105-106.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5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调控;互动;政策建议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6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调控;互动;政策建议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7

[论文摘要]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8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资本市场

引言及文献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大多数年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与之相应的保持较快增长。按照货币资产流动性的不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存在很大不同,要比较货币供应量增长,首先是要按照货币流动性的不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分层统计。1991年我国引入国际上货币分层M0、M1、M2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统计,作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保持着比GDP增长率与CPI之和更高的速度增长。如何解释货币供应量与CPI和GDP之和的差额呢,有经济学者认为M2这个指标包含的货币供应量过于广泛,主张用M0、M1这两个指标来替代,但是M0、M1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供应量与CPI和GDP增长率之和的差额问题。也有的经济学者认为导致货币供应量与CPI和GDP增长率之和的差额原因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但是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频繁变动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造成人们统计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很大的原因是人们对于货币的统计口径不同,如果按照国际规范的货币分层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统计,货币短期的流通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较大,也主要是受到技术条件变动而引致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动。

邓雄、蒋中其(2006)得出研究结论,在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各项因素中,GDP的影响最显著,当GDP保持增长时,会促使货币供应量出现相应增长。周英章(2004)在研究中发现M2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邹至庄认为1997-2003年货币供应量M2的增加与CPI处于低位的共生状况表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杜子芳(2006)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和CPI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素,提出存在货币沉淀率替代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来解释误差因素。邹至庄(2004)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建立通货膨胀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和GDP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

闫惠(2008)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发现M0、M1、M2之间存在着平稳关系。卢万青(2007)认为M0、M1、M2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别,由于M2中包含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在长期中,对经济影响比M1更显著。庞皓(2003)通过对各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金融创新技术不断变革的前提下,M0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中的重要性下降,各国央行在进行货币供应量调控时,主要依赖于M1、M2。

莫里斯·阿莱在研究中发现,货币流通速度是与经济增长率变动无关的因素,而与金融体系中由于技术和体制导致的运行效率有关的近似常量指标。除非一国金融交易技术或者金融管理体制发生明显变动,否则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固定量。易纲(2005)通过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检验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经济货币化进程的结果,货币流通速度会伴随着经济货币化的深入而减缓。(2005)在实证分析中对M1与M0之间的差额进行稳定性检验,认为用于交易目的的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但是用于收入职能的流通速度下降。

普林克与凯恩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股票价格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布林奇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当一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远高于GDP时,增发的货币会有相当一部分被证券市场吸收,导致大量发行货币不但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反而会形成通货紧缩。在我国经济决策部门经常采用M2/GDP这一指标来分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指标在2000年之后一直保持在高数值,2003年M2/GDP的数值已经达到1.93,考虑到200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应该有其他因素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李建(2007)在研究中发现,我国货币结构从2000年之后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事货币交易职能的货币供应量比例下降,从事资本价值储存职能的货币供应量比例上升。

M2增长率、 CPI、GDP增长率是否存在稳定线性关系的检验

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当GDP上升时,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二是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当信贷扩张使资本市场容量增加时,也会由于投机的动机对货币产生需求。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剔除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投机动机的影响,首先分析1991-2011年之间,货币供应量与CPI和GDP增长率之和之间是否存在平稳的线性关系。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对货币供应量、CPI和GDP增长率三个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为两个阶段,在1991-1998年内,三个变量存在明显的平稳线性关系,但是1998-2011年之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被拒绝,存在很大的误差因素。在本文第三部分通过引入资本市场变量对误差因素进行解释,得出结论,货币的供应量对资本市场产生明显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稀释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公式推导

根据古典货币理论,费雪方程式MV=PY。M是货币发行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物价指数,Y是真实产量。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常量。Y在我国不能被看成一个常量,因为我国的GDP每年都保持将近10%的高速增长。尽管我国货币供应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增长率发行,但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相当一部分增发的货币供应量被扩张的经济增长所吸收。在费雪方程式中,除流通速度V外,其他三个因素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都是变量。从公式可以看出,物价水平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数量与货币的供应量成正相关关系。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如果经济增长保持不变,则物价水平会出现相同比例的上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经济增长率相符时,物价水平会保持不变。

假设存在着短期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两边取导数得到:

两边同时除以PT,得到:

M是货币存量,是货币的变动量, 表示货币的变动率,在正常情况下>0,这时>0,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正增长。P表示商品的价格,表示商品价格的变动,表示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即通货膨胀率。Y表示一国的真实产出,表示一国产出的变动,表示一国真实产出的变动率,即GDP的增长率。该推导公式表明,按照费雪方程式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例如,为了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并保持通货膨胀率在3%以下,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保持在11%以下。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只有8%,则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5%,因为这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增长。因此当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过低时,经济增长率会偏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低,阻碍了实体经济增长,有效需求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就停滞。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过高,远远超过了一国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则增发的供应量不但不能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会推动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能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诱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是费雪方程式的结论。但是费雪方程式在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时,没有考虑到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如果一国存在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货币供应量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被资本市场所吸收,这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的结论就不再适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会存在一个差额,差额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资本市场越发达,对货币的吸收作用就越大,这个差额也就越大。如果资本市场处于不发达阶段,对货币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小,这个差额也相对较小。该公式应该被改写为:

(α表示误差因素)

如果资本市场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规模,则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稳定的,误差α可以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如果资本市场的规模越大,吸收货币量的作用就越大,这时误差因素就越大。

(二)样本选择

为了对费雪方程式的推导公式进行检验,需要选择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按照兑换成现金的程度不同及流动性不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也不同。我国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三个统计口径,分别是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性质中具有定期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通常所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货币既具有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的职能,也具有价值储存的职能。M1表现为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职能,M2除了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职能外,其中的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具有价值储存职能,当资本市场发生变化时,货币的价值储存职能能够在不发生大幅贬值的前提下迅速转化为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的职能,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M2中所包含的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将会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要分析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关系,故在货币供应量的选择时,选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通常有两个:CPI、P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的变动指标。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或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主要用于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在我国PPI指数核算包含全部39个工业大类,186个调查项目。CPI与PPI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如果PPI出现上升,一般会传导到下游居民消费品,最终导致CPI发生相应的变动。CPI与PPI统计口径并非严格对应,服务商品的价格变动反映在CPI,但是不在PPI中;某些工业品如果用于资本品的制造而不是居民消费品,这些工业品价格的变动对PPI影响显著,但是对CPI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CPI最能反映价格变动与真实GDP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通货膨胀指标选择CPI。

本文分析GDP增长率、M2增长率和CPI三者的长期关系,因此选择年度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数据的样本区间是1991-2011年。1991年之前我国对货币目标的控制是通过信贷规模实现的,没有引入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1991年之后我国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控制货币目标,这时在我国统计数据中才引入M2。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

在对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时,将数据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段时1991-1997年,另一段时1998-2011年。以1998年作为两段时间的分割点,是因为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大量国有企业上市融资,作为主要资本市场之一的股市迅速发展,另外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行福利房制度向商品房制度的转变,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市场在1998年迅速发展,因此1998年之前可以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很小,1998年之后我国资本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1991-1997年的数据可以用于没有资本市场存在时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三者关系分析,1998-2011年的数据可以用于有资本市场存在时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三者关系分析。通过1991-1997年和1998-2011年两个时间段M2增长率、CPI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对比存在资本市场和剔除资本市场因素时,M2增长率的稀释效应。

(三)实证分析

时间序列的数据回归分析是用过去的数据来量化历史关系,如果要使OLS估计有效,误差项必须不随时间变化,即是平稳的。如果误差项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出现误差不断累积,方差无限扩大的趋势,这时的时间序列数据是不平稳的,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数据是否是平稳的。单位根检验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的方法。当自回归过程存在单位根时,该时间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当自回归过程不存在单位根时,该时间序列是一个平稳的序列,可以用OLS进行估计。

ADF检验是单位根检验的一种方法,ADF检验的零假设是有单位根,关于变量M2增长率、CPI、GDP增长率的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经检验,对于M2增长率、CPI、GDP增长率三个变量,在10%的显著水平和5%的显著水平下都不存在单位根,即这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可以进行OLS估计。

选择1991-1997年之间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M2=0.798GDP+0.863CPI+13.986

(0.129)* (0.140)* (1.719)*

R2=0.979

括号内为各个变量和常量的标准差,*表示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三者的线性关系M2=0.798GDP+ 0.863CPI+13.986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成立的。R2检验结果是0.979,表明这个线性关系基本上能够解释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三者关系,不能被解释的残差很少,只有0.021。这个线性关系表明,GDP每增长1%,货币供应量需要增加 0.798%,CPI每增长1%,货币供应量需要增加0.863%。这个结论与费雪方程式的的推论基本吻合。

1998-2011年的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的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线性关系:

M2=1.191CPI + 1.368GDP +6.21

(0.668 (0.850)(7.501)

sig 0.105 0.139 0.427

R2=0.499

括号内为各个变量和常量的标准差,sig表示不能拒绝的显著性水平。常量在42.7%显著性水平下不能被拒绝,CPI在1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被拒绝,GDP在13.9%的水平下不能被拒绝,因此该线性关系不但在5%的显著水平下被拒绝,甚至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被拒绝。而且 检验结果为0.499,表明有50%左右的残差无法通过该线性关系进行解释,因此该线性关系被拒绝。由此得出结论,1998-2011年的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三者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应当被拒绝。

综上所述,1991-1997年之间数据可以很好的解释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但是引入资本市场后的1998-2011年之间的数据,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三者就不能表现为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表明如果剔除资本市场这一变量,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之间表现为平稳的线性关系,但是如果存在资本市场,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之间将表现为不平稳的线性关系,资本市场的存在对于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也意味着当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希望通过增发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时,需要考虑到资本市场规模对于增发货币量的稀释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货币当局对市场投放的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会造成市场的利率明显下降,在没有出现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会造成明显的资本市场对货币的稀释作用。

引入资本市场变量的货币增长率误差因素分析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货币在经济运行中只起到剂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的作用不存在,因此在费雪方程式中不存在引起资本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误差因素。在论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当存在庞大资本市场时,资本市场会吸收相当一部分货币供应量。那么货币供应量和资本市场规模的关系如何?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主要是超出实际经济对货币供应量需求的部分,如果实际经济的货币供应量不足,货币会供应于实体经济,当货币供应量过大,远远超出实际经济时,货币量才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的货币量来源于中的误差因素α。

(一)资本市场变量与货币增长率误差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一国的资本市场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主要由债券和股票市场两部分构成。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时,详细地论证了债券市场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利率是包括债券在内的金融市场的价格,是人们进行债券投资的资本成本,由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受到利率的影响,利率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表现为反向变动的关系,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对于利率更加敏感,变化幅度更大,当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减少货币的持有量,增加债券的持有量;当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增加货币的持有量,减少债券的持有量。当利率下降到充分低时,债券价格上升到最高点,不管货币当局发行多少货币,人们都将全部持有货币,而不愿意购买债券,即流动性陷阱。但是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在2007年之后才开始发展,公司债券的规模远远小于股票市场的规模,我国的国债市场也主要存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公众能够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购买到国债的数量很少,因此债券规模不适合作为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替代指标。我国股票市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独有的同一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流通股份和非流通股份这种股权分置的状况,其中非流通股份在证券市场中的份额占到2/3以上。2005年之后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直到2007年50%以上的上市公司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才解决了我国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割问题。这就导致在2007年之前,我国的股市是一个不规范的证券市场,用股市作为资本市场的替代指标也是不规范的。我国自1998年实行房改以来,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因此本文用房地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替代指标。在建立误差因素模型时,引入四个变量fj、fm、lv、ce进行分析。fj表示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率,fm表示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增长率,fj*fm则是房地产市值的增长率,ce是货币量M2的增长率与CPI、GDP年增长率的差额,即ce=M2-CPI-GDP,lv表示年利率(当年利率如发生变动,则采用加权平均利率)。利率也是影响货币量的重要指标,凯恩斯在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中已经阐明利率和货币量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尽管从1998-2011年我国对利率实行管制,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但是我国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反比例变动关系,应当按照凯恩斯的分析将利率作为一个变量。上述四个变量的样本数据均来源于1998-2011年我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

(a是系数)

公式两边取自然对数:

Ln(ce)=lnα+ln(fm)+ln(fj)-ln(lv)

令CE= Ln(ce) ,A= lnα,FM= ln(fm),FJ= ln(fj),LV= ln(lv)

这时公式变为:

CE=A+FM+FJ+LV

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是:

CE=-33.442 + 1.176FJ +0.268FM-10.563LV

(13.353)*(3.329)*(2.473)*(4.751)*

R2=0.817

括号内是各个变量和常量的标准差,*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接受,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均在低于5%的显著性水平才能被拒绝,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方程可以接受,R2的检验结果是0.817,表明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基本上可以解释因变量,不能被解释的残差很少。回归方程表明,房地产价格每上升1%,会使对货币供应量增加1.176%,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会促使M2的增长率迅速增加。在房地产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房地产面积每增加1%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0.268%,也就是说当房地产价格保持不变时,房地产面积的增加对M2的增长率影响较小。利率减少1%,会使货币供应量需求增加10%。

(二)货币增长率误差因素变动率对资本市场变动率的影响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货币增长率的误差因素与资本市场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991-2011年,货币增长率在某些年份保持平稳的变动,在某些年份则保持着剧烈的变动,与之对应的是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和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也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引入四个变量CEBT、LVBT、FJBT、FMBT进行分析。CEBT表示货币增长率误差因素的变动率,即;LVBT表示利率的变动率,即;FJBT表示FJ增长率的变动率,即;FMBT表示FM增长率的变动率,即 。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CEBT= 0.715-8.707LVBT+

(10.548)*(8.562)*

4.959FJBT+4.870FMBT

(4.332)*(2.953)*

R2=0.869

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对应变量和常量的标准差,*表示正在5%的显著性条件下可以接受。R2的数值是0.869,表明该回归模型基本上能够解释四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表明房价增长率每变动1%,则使货币需求量产生4.959%的变动,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率每变动1%,会对货币需求量产生4.87%的变动,利率每变动1%,会使货币增长率变动-8.707%。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如果发生较大变动,会对资本市场的变动产生更加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利率变动的影响则下降。在短期内不应使货币增长率有大幅度变动,在经济衰退期间如果过多的增发货币以刺激经济增长,结果会使过多的货币刺激资本市场的繁荣,并没有影响实体经济;如果在通货膨胀期间,短时间内大幅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将导致资本市场急剧萎缩。

结论

本文对1991-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CPI、GDP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1991-1997年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发展期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CPI、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以显著影响CPI、GDP的增长率。但是1998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CPI、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GDP的增长和CPI不能完全解释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

第二,我国在核算货币流通速度时,只单纯从费雪方程式出发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忽视了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造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逐年增长的不稳定状态,即我国经济中存在“货币消失现象”。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已经得到充分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保持较为稳定的状况,因此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所造成的误差因素是稳定的,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大。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的规模会迅速扩大,这时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所造成的误差因素是不稳定的,表现为在资本市场扩大的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

第三,货币供应量M2不仅对GDP增长率和CPI产生显著影响,也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当资本市场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时,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并不一定造成真实产量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是造成包括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的泡沫经济。

第四,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变化显著时,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迅速增长时,会造成资本市场异常繁荣,而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在经济衰退时期,不应当迅速增加货币供应量方式刺激经济增长,这样只会增加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稀释,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在通货膨胀期间,也不应当采用猛烈的货币紧缩政策,这会造成短期内资本市场迅速萎缩。

参考文献:

1.余永定. 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J].世界经济,2002(8)

2.吴永兴.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因素的协整分析[J].经济师,2009(11)

3.赵家敏,王祺.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J].商业时代,2006(8)

4.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1)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9

关键词:石化产品;市场分析

石化产品是重化工业最主要的行业之一,一般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0%左右。中国石化产品市场巨大,从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石化行业的特点是规模大,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发展速度同国民经济关联度高,风险也较大。

供需分析是石化产品市场分析基础和核心。

第一关键点是一定边界:边界通常是以地理划分,可以是世界,国家和地区;也可以是行业和特定因素。

第二关键点是结构化:结构是指分析因素的具体化.一般横向为时间,可以是年和月或一定周期。纵向为结构化因子,可以是生产商/需求商,行业,进出口数量或其它因子。

第三关键点是定量:对应结构化因子和时间,是数量,历史数据具体是统计数据;根据回归分析,结合其它因素,预测未来的供需变化。

第一节、供需平衡表

供需分析的基本工具是供需平衡表。一般讲此表以中国市场为边界条件,供应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中国各生产商预测的生产量和进口量;需求量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即中国需求量和出口数量。从供需平衡表可清楚看出供需的总体情况,方向上如何调整。

平衡法则:供需平衡表反映了供应和需求的总量情况;有一基本等式:

供应总量+库存=需求总量

其中库存是有一定限制的;等式的成立主要由供需量来调节。总量分析时库存是非常重要,企业应建立库存的概念和数据积累体系。一般来说,需求是相对独立的,库存较小时,生产商可适当增加供应量,库存较大时,生产商要主动控制供应量。

供需平衡表是经济学最基本的供需法则的一种体现。道理十分简单,但多数情况下,中国生产商都是被动调整供应量,造成市场波动和效益损失。

供需平衡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外延预测未来的供需总体趋势,指导企业制定生产经营决策。这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供需分析应是企业一项日常工作,具体落实在供需平衡表。

第二节、供应分析

中国石化产品供应量是相对容易获得的,因生产商数量较少;每年各行业协会和专业期刊都有统计数字,数据准确性高。实际中主要注意三个问题;

产能和产量:产能一般代表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产量是实际生产量。实际生产量是分析需要的数量。石化行业广泛应用开工率概念,即实际产量同产能的比例,一般石化装置的开工率在80-100%间调整。

检修期,石化行业装置规模大,一般每年检修一次,时间15-30天左右,检修期间的产量损失量大,对市场会造成一定影响,应专门统计各生产商的检修损失量进行统计和评估;反之,生产商可根据总体市场供需形势挑战检修时间。

进口数量:进口量纳入供应量;进口量是中国石化产品市场重要的因素。进口数量可通过海关数据准确获得,一般数据滞后期为2个月。

第三节、需求分析

石化产品的需求分析最重要的是需求结构分析。划分因素主要是行业,其次有地区等因子。生产商很难创造下游石化产品需求,一般通过价格等因素可适当调节需求。需求结构分析一般以下游应用行业分类,预测中期一般以年度为时间单位。

通过结构分析,可预测行业需求的变化,企业的营销工作要适当作出调整。

出口量是重要因素。中国对基本石化产品需求巨大,总体上是石化产品的净进口国。由于中国退税政策和汇率趋势,加上中国石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石化产品出口基本上不是要占领国际市场,而是作为平衡市场的一种方式。

产品竞争力分析法

产品竞争力分析是企业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对具体产品的分析。要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各种因素。普遍可采用SWOP战略分析方法等工具,对具体产品的战略定位作出规划。

成本分析:石化工业竞争的主要在于成本的竞争,一般是规模越大越好。首先要分析产品的规模,是否达到了经济规模,其次要分析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获得有无优势,本地配套是一般是上策,三是要分析物流因素,即产品送到市场是否快捷和成本较低。一个产品要发展就要求综合成本在行业中处于成本领先。

技术发展:石化行业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一种新的生产工艺路线,一种新型催化剂都有可能带来一种石化产品的革命。企业要时刻关注技术的最新进展。

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分析和市场分析结合起来,可较好地对具体石化产品进行战略定位。是维持,发展还是放弃,是竞争力分析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