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集锦9篇

时间:2023-06-02 15:38:52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1

关键词:ICU专科病房;专科护士;教育培训;增强素质

ICU临床专科责任护士在临床实践的理论价值研究,就得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ICU专科责任护士,不断提高ICU责任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对促进大型公立医院ICU整体病房专科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与措施。研究与建立ICU专科病房责任护士在临床诊治的医学实践中,强化专科护理专业知识、技术操作、职业教育与培训,能不断使其专科的责任护士的业务技能、人文素质 、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得到不断的升华,增强严格执行护理程序和护理准则的自觉性,有助于对ICU专科责任护士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实现与达到ICU专科责任护士的综合素质符合国家卫计委的标准与要求。本文就中南大学湘二医院神径内科ICU专科责任护士在临床实践的价值研究谈点体会:

一、加强ICU专科责任护士的临床教育培训、明确ICU整体病房的功能

(一)制订专科培训计划与培训制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重视对本科护士的整体培训责任计划与制度的落实工作。在整体病房医患关系的责任中医疗质量的全面体现除医生负有主导责任外病房中的护理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在整体病房护理的责任护士的人文素质与标准是严格和严谨的。[1] 制订专科培训计划与培训制度,要深刻认识砍柴不误磨刀功,加强责任护士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做好病房整体护理、确保护理的基础。要深刻分析与认识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理工作量大、患者病种繁杂、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要求ICU护士具有高度的应急能力、多种专业素质及良好的心理应变能力,才能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保驾护航[2~2]. 增强ICU专科责任护士的临床教育培训的计划按排与制度落实,根据本科室护士的实际业务水平、岗位工作需要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实施在职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做好ICU专科责任护士的临床教育培训计划与制度落实,是做好ICU病房护理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二)加强新进护士的职业培训。对ICU病房每年的新进护士除要求参加医院组织的三天岗前培训和岗位规范化培训制度学习与教育外,科主任和护士长更要重视对新进护士在ICU病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及对危重病人护理责任、交接班制度、药物管理制度、工作中各项流程、规章制度、服务理念、危重病人的抢救制度、医德医风以及医患沟通等内容由一些年制高的、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的专家形老师进行带教。对新进护士落实岗位规范化培训还应应当包括岗位职责与素质要求、诊疗护理规范和标准、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要求及临床护理技术等,且要突出本科的特点与特色进行轮转培训,提高护士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全面熟知与明确ICU整体病房的功能。

(三)强化教育培训的责任落实。要求在ICU工作的全部护士均要参加医院组织的护士培训,不能缺席、对缺课者要补课,护士培训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注重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以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且还要参与护士长和科主任在ICU病房业务培训学习,一般通过培训学习6个月后对新进的护士除参加医院教育培训考核外、还要参加科里组织的评价技能素质考核.ICU病房业务培训考核内容. 主要以ICU 病房《危重症护理学规范化培训教程》和《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依据,主要包括

ICU相关的护理理论体系、ICU护理人员工作制度及各班人员工作职责、ICU基本的监护流程、ICU常用仪器的使用、ICU常规的护理操作流程、机体各系统危重症护理操作、各种ICU护理工作文书书写标准、ICU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的综合考核,对考核成绩不及格要补考及追责,对考试和临床护理操作优秀的要奖励。

二、重视ICU整体病房护理的责任管理

(一)在ICU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用人才,落实护士配备标准。建立ICU专科护士临床实习培训模式,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专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且要根据《医药卫生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用人才,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加强基层护士人力配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的服务能力,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的规范化服务,且每个责任护士都要直接固定地从患者的进院到出院都要包干患者,这就求医院在整体病房的护理中,对责任护士的责任护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标准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服务能力与要求也就越来越强。认真开展对ICU护士的专科护理专业培训,重点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等专业领域的骨干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根据ICU病房的工作性质,严谨做好护士的排班与派班工作。ICU病房护士的派班工作要结合ICU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责任轻重和技术难度等要素,明确岗位所需护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排班与派班。且要根据专科特点、ICU病房主要是危重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大、要科学做好护士的上班的排班制度,特别要注重节假日的排班,不能一个护士在24小时持续性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在节假日ICU病房护士人员少,平时医疗任务繁重,为使护士们过上愉快的节假日,护士长要与护理部取得联系,对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假日的派班工作敬请护理部给ICU病房的支持,可在全院范围给以适当的调整,全面体现医院组织及护理部对ICU病房工作的支持和对护士爱护。做好ICU病房护士的排班与派班工作是确保ICU病房整体护理质量的前提。

(三)建立与完善在ICU病房的绩效考核制度。ICU病房的科主任务和护士长要按照医院的考评制度的规定要求,结合ICU病房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与任务,制订ICU病房的考核标准,建立并实施对护士进行定期考核制度,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日常工作和表现为重点,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和业务水平测试,包括护士完成岗位工作的质量、数量、技术水平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职业道德评定主要包括护士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注重沟通,体现人文关怀,维护患者权益的情况,其中护理管理岗位还应当包括掌握相关政策理论、管理能力、德才兼备的情况;业务水平测试主要包括护士规范执业,正确执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和护理技术规范,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应做到每月一次。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挂钩。

(四)科学建立与完善在ICU病房护士专业技术的评价标准。ICU病房护理着重点不仅在病人某一生物学意义的疾病上,更应把病人视为社会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但在ICU病房住院的患者病情特别重、患者时刻会有发生死亡的危险,给做好护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与困难,这就要求ICU病房工作护士,更要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求,提供适合于患者最佳的整体化护理技术是现代ICU病房管理的责任与职责、也是做好ICU病房管理的基础。为确保在ICU病房整体护理质量与效果,科主任和护士长要更加注重护理的工作业绩、技术能力、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的持续提升,特别要注重对一些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护士的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向医院建议放宽职称晋升的年制和外语要求,不做硬性规定。创新ICU病房护士专业技术评价标准的形式和途径,建设一支适应医院卫生战略发展需要的一流的ICU专科病房,更需要培养一批合格的护理专业护士,是推动医院改革发展、做好ICU病房护理质量的新要求、新规则、助推器,也是当今党和政府的新要求。

三、增强ICU病房护士能力的相关途径

(一)确保和谐的护患沟通关系。在ICU病房的整体责任护理中,护患沟通是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康复期间与患者包括其家属、朋友之间组成的一种群体间在信息、感情、行为的区域间等多方面的一种护患双向交流,构成和谐护患关系与和谐医院需要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ICU病房的护士要深刻理解护患沟通的过程就是在整体护理过程中责任护士为患者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它是医疗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这种意识,才能在具体护患沟通中做到主动热情。和谐的护患关系主要包括非技术服务和技术服务两个方面。非技术服务方面是指责任护士与患者在病房的整体护理中,要求责任护士要专心致志献身医学事业,促进护患利益关系且在医学的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护士在整体病房的责任护理中,护理技术的专业服务是主导性的作用,能准确反应护理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及对病情与病因的护理效果,且在医院同行能得到认可和赞同的知明度起主导性的作用;其次在医疗服务中的非技术服务与技术服务中如何产生融洽的护患关系,是构筑和谐护患关系、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基本点与核心点。

(二)增强护患沟通能力与培养要增强法律与法制观念。在ICU病房的整体护理中,要全面提升护患沟通能力,责任护士不仅要勤于钻研护理专业和护理操作技术,还得多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懂得一些与护理方面服务相关的法律条款中的内涵知识,不仅是为解决护患矛盾定性分析的尺度,也是自我保护的尺度,更是尊重患者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平等医疗权、疾病认识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的尺度。医院在ICU病房的整体护理中不能象过去管理一样,一预到护患矛盾及医闹,就急去息事宁人,而应懂得动用法律杠杆,及时与患者与家属沟通,达到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分清责任、确保医疗安全 。

(三)增强护患沟通能力与培养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在ICU病房的整体护理中,媒体是提升医患沟涌的桥梁。构筑和谐护患关系、化解护患矛盾、建立相互信任是对护患双方都是有利的。护患双方的共同责任是消灭疾病。新闻媒体可以诠释、澄清事实真相,在维护护患双方权利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护患沟通能力发挥媒体的作用是医院宣传部门的责任与任务。医院的名医名师、优秀责任护士、优秀人才及项目、学科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等需要媒体的宣传。首先要欢迎社会媒体进入医院宣传,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患者向媒体反映医院在护患关系上存在问题时,医院需要媒体正能量的报道,做到不扩大、不缩小,尽量缩小负面宣传的影响;在化解护患矛盾的护患沟通中的鼓与呼,应客观、公正、透明地新闻,不能有选择性、倾向性披露,维护护患双方的权利。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2

一、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以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一)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1]

由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护理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也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群又有若干具体岗位。通过与一线护理专家一起反复分析各护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出各个护理岗位主要的岗位任务,对护士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的确定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需求,护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如下。

1.知识规格:①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知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知识等。②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理论。③掌握整体护理、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④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规格:①具备良好沟通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③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3.素质规格: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②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③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2]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分科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同时,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的专业人文素质需求,开设护士基本素养课程。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护士)的(职业)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能、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用药理课程,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护理)的特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包括:常用护理技术、健康评估课程,培养所有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和检查能力。开设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和康复护理三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见图1)。

二、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护理专业课程内容

(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素质领域课程内容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士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具有强健的体魄、能指导服务对象促进健康为依据,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培养护理岗位需用的案例统计分析能力为主,选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护理文化、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伦理为基本内容,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融入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选取《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护理文化的学习,训练学生规范的护理礼仪与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法律素养。

(二)突出护士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改革基础领域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基础领域课程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在基础解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注射技术与各种穿刺的体表定位、引流卧位解剖、插管与急救技巧等学习项目,把解剖学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异常人体机能》课程,以各大系统疾病病变为载体,设计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学习项目,突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高学生认识疾病、分析病情的能力。

(三)强化护理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领域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涵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二是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各种护理行业标准,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是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下列举2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加以说明。《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能运用护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从事各护理岗位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我们根据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过程,将基础护理活动整合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30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这22个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科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胜任内科护理岗位工作的能力。结合医院内科分科情况,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8大项目,即:呼吸内科病人护理、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消化内科病人护理、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疾病护理、肾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在每个项目中选择最常见的30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30个任务培养学生完成内科护理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四)满足专科护理发展需求,设计专科化方向课程

以卫生部《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襄阳市专科护理资源,选取与设计《重症监护技术》、《手术室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等专科化方向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专科方向奠定基础。

三、依据护理工作情境,仿真与真实结合,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3]我院护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情境教学。

(一)建设仿真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创设职业情境

按照“仿真医院”模式建设7600m2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内建有仿真急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以及内、外、妇、儿科病房等,室内设施按照医院真实环境配置。同时,我们组织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以“能力核心,任务引领”为编写理念,导入案例创设职业情境,[4]设计各种能力训练项目。如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心搏骤停的急救”项目中,设计综合模拟人(ECS)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让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利用实训室内真实的医疗设备进行抢救。[5]一名学生负责指挥,一名学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名学生使用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一名学生进行心脏电除颤,一名学生建立静脉通道。小组成员间要有效合作,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会出现血压回升、心电图转正常,出现“复活”状态;当抢救不成功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角色扮演中体验职业情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媒体共用,再现职业情境

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画面、声音的展示,再现各种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购置了多种护理教学光盘,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制作了图、文、声、影并茂的教学课件,还制作了虚拟训练动画软件。多媒体再现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临床见习之不足,同时还可让学生反复观看与训练。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3

【关键词】高专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课程改革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现代整体护理观强调对患者的护理不仅包括身心两方面,还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体护理促使护理从医院向社区延伸,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培养具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护理人才是当今社会健康服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都比较薄弱,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度不够,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欠缺。如何加大护理专业的改革,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护理专业教育研究的重点。我院通过对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社区护理人才。目前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课程为《社区护理》和《营养与膳食》。公共卫生课程学时少,教授的内容有限,在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中过于单薄,比重过小,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度亦不够,学习敷衍了事。为了提升护理人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我们团队对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实施了改革。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择我院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186人,随机分成2014级护理1班(49人)、2014级护理2班(44人)、2014级护理3班(49人)和2014级护理4班(44人)。1班和2班为教改班,3班和4班为对照班。学生均已系统地学习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班2014级护理3班、4班采用教改前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授课。教改班2014级护理1班、2班采用在原有的公共卫生课程基础上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进行授课。对照班和教改班均为同一个教师授课。

3.效果评价:对照班和教改班公共卫生课程全部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公共卫生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医学统计及流行病学方法的认知度,进行集中填答。调查2014级护理1、2、3、4班所有学生。回收有效答卷共186份。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用t检验;数值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1。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公共卫生知识学测试成绩比较:讨论长期以来,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有《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在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太小,而且由于在第四学期开设,只有6周学习时间(6周后去实习),讲授的学时、内容太少,教师授课方法方式也较被动,学生学习公共卫生学内容有限,对公共卫生学课程缺乏兴趣。教改后,在第二学期就开始增设了《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课程,第四学期又增设了《流行病学》课程,明显加大了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的比例和学时,教师也能够在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能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结果显示,教改班2014级1班、2班公共卫生学知识测试成绩和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方法的认知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班2014级3班、4班(均P<0.01)。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效地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变了以往“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树立预防为主,整体护理的大卫生观。反思与建议: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与教材紧密结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实施教育的最基础环节[2]。在这次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卫生课程教材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出版时间较早;缺少教学案例,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加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根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编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合我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高质量公共卫生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医院两种育人环境同时得以强化提高,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医疗环境需要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3]。加强校内预防实验室建设,增设实验实训项目,完善实验设施,形成现代化的多功能实验实训室。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居民营养状况调查、老年保健调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社区护理常见的工作。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实践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提高他们综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卫生职业精神,增强对群众健康的责任感[4]。

参考文献

[1]陈锦治.社区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杨金友,张巧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高职护理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14-315.

[3]涂明华,沈宁,戴宝珍,等.护理高职高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3(4):1-4.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4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9-02 收稿日期:2016-10-13

作者简介:熊 琼(1983―),女,苗族,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

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为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又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更高的就业岗位适用性。护理服务的领域由医院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的范围由协助疾病治疗扩大到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针对现在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用人单位招聘的趋势,专科学历层次的护士更多的是走向社区,走向基层医院。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护士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护理质量。随着护理服务领域的延伸,需要护理教育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临床能力。而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确,且与实际护理岗位需求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何培养有岗位胜任力的护士,改革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临床,更新幅度低

现代医学及科技发展非常迅速,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及设备更新日新月异,而纵观现今各种版本的护理学基础教材,绝大多数的内容依旧维持原状,更新幅度低,导致学校和临床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进入医院时感到很茫然,感觉学校所学知识没有很大作用。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导致护生在理论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在临床实习时又不能有效将理论联合实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2.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现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实践模式绝大多数是“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模式,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比较单一。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以护理实训室仿真模型为依托进行各项操作的训练,然后在医院实习阶段进行熟练和掌握,而平时的临床见习和社区实践机会却很少。在校学习阶段,依靠仿真实训室的实践模式脱离了临床环境,只注重技术的掌握,忽略了作为真正的人的服务及个体差异性,不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有研究表明护生通过临床实践联系卡每周末到医院见习,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定势。通过早期实践中与患者的交往,认识到只有在临床勤学多练才能娴熟地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进入临床实习时才能更快适应。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护理将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作为未来更多地走向社区的高职护士,对社区护理实践知之甚少,跟岗位设置还相距甚远。

3.忽视专业价值和情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相当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报考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到学校学习后对护理专业谈不上热爱,所以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到医院实习亦对工作缺乏热情,这将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护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应用学科。如今护理工作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护士改变服务理念,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过程中;需要护士除了有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人文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护士的重要职业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现代护理教育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课程教学内容紧跟临床

护理教学应与临床相结合,改革传统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紧跟临床实际,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缩小和临床的差距,力求与临床护理实践和社区护理实践接轨,培养适应岗位的无缝隙对接的护士。对于其中不能随著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是相当必要的。

2.充分依托社区进行临床见习实践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优势,加强校院合作。一方面要拓展社区医院护理实践实训场所,将教育培训与社区护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实践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共育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实践体系突破了我国现有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对于加快护理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高等护理教育“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实践模式缺陷,使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此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临床护理,而且能较快地成为适应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3.重视护理人文教育和专业价值观的形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今后的职业观。因此,始终将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不仅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还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感,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有研究表明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建立一种“以关怀为价值观,以关爱为先导”的理念。有助于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端正其专业态度,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章雅青.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

唐红梅,岑 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89.

李守国,许娟娟,王 瑞.护理本科生与临床带教教师对早期接触临床的认可比较.护理学杂志,2008,23(10):62―64.

田玉凤,李茶香,陈彩娥.院校联合培养实用护理专业人才探索.护理学杂志,2013,28(19):69―72.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5

【关键词】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R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71-02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00年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率先通过辽宁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验收,是辽宁省名牌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是辽宁省优秀专业教学团队。该专业以培养老年人服务紧缺人才为宗旨,借鉴国外先进的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人才为培养理念,实训设施和教材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口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一般按年龄可分为衰老前期(40-50岁)与衰老后期(65岁以上)。生理老化为老年人所共有,根据2008年2月国家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9亿,占我国人口的11%,占世界人口的20%,据统计云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530万,占全省人口的11.5%,在昆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80多万,他们中有16%是单个居住的老人,有42%是老俩口独居生活,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发展问题,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已是大家的共同希望,云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2月25日专门下发了《云南省老年人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为加快云南省的老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规定,必须要有相应的老年人服务和管理人才,社会老年人服务专业人才需求量估计到246000人左右,现根据2009年5月21日报道,云南昆明市的养老护理人员几乎都是来自农村,他们学历低,缺乏专业知识,养老服务近视保姆式的服务。

1 专业前景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催生了一大批社会福利机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上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明显提高。因此,必须靠社会,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根据民政部最近统计,全国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紧缺人才,目前,全国只有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办这个专业,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掌握老年人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人康复保健与疾病照护的高级老年护理人才,老年健康咨询指导人才老年产业管理等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合格的老年人服务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

2.1 创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做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紧缺人才的需要,以养老机构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康复保健与医疗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及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拓展能力。

2.2 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以养老机构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岗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共同开发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都严格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出题规定做到教考分离,具有完备授课计划,采用举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护理实训室、老年人心理咨询实训室,老年人保健治疗,推拿按摩实训室,养老机构模拟实训室,老年人康复理疗实训室等。

3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本专业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放在首位,并将老年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建立职业道德体系,使学生能理解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使学生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分学期的实训,顶岗实习,完成实习日志的填报,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认识;通过课堂 表现等行为教师打分表,记录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等活动的次数以及感受。为老年人的服务活动要求每个学期每位学生不少于5次;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毛邓三,法律道德与思想品德,医学伦理学,以及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和服务水平。

3.2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项目:

①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有丰富经验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到我校为学生做讲座,到兄弟院校做专业经验交流,使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以及职业的社会意义,做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②了解和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学生通过见习,实习,更深入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根据社会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③规范服务行为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④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昆明市慈善总工会,民政部门红十字协会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3.3 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岗位资格技能的培养。掌握一定人文社科、心理学、病理学、社会学知识,具有老年生活策划,活动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高级保健按摩师,针灸师、康复理疗师等社会工作者等职业资格证,毕业条件为,即毕业证加资格证,双证齐全方能毕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知识结构较全、职业素养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等优势。

4 专业培养要求

①掌握中西医基本常识;

②掌握护理基础及基本操作;

③掌握老年人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

④掌握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操作技能;

⑤具有老年人健康,生活料理服务的能力;

⑥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协调沟通、公关以及一定的心理救助能力;

⑦熟悉心理方法,饮食疗法的基本原理;

⑧取得职业技能证。

5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特点,应开设以下课程:

5.1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

5.2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生理学,病理学,社会学概论,饮食营养与卫生,老年政策,康复医学概论,老年维护与管理,诊断学,针灸学,推拿学等;

5.3 必修课体系结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毕业实习等。

6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服务方式及就业方向

6.1 服务方式:

①小型家庭养老院,老人不出门,三五人一个养老单位。

②日托养老院。白天托管,白天送老年人来疗养院,晚上接回家。

③居家养老院,以家庭为主。老年人不出家门,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服务。

④全天候托管,也就是24小时托管,长期托管。

⑤异地互动养老,甲地老人到乙地去养老。冬天老人到南方,气温较好,夏天到气温凉爽的地方养老。

6.2 就业方向: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在下列地方就业:老年人福利协会,老干部管理处,老干部干休所,敬老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及病人家庭等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不断建立,对老年人服务人才既懂社会工作知识技巧,又懂老年人身心康复护理技能的高职专门人才。据估计全国约有4.2万个福利院,如果每个福利院送一个专业人才,近期就需4万2千人才到福利院工作。

各种民办公助,个人自费兴办的老年公寓,老人村,托老所,老人乐园。需要的专门人才就更多了。

本专业完全可以采用“ 校企联办”方式,不仅让学生毕业实习顶岗上班,还能为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增强工作实践经验,以便更好的教学。据调查,需要社会长期照护的人数占80%,在家接受服务的达36.3%,选择上门钟点服务的达78.8%,选择老年养老院护理的占54%,选择白天托人全天型服务占98%。

总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将接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的考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考验中继续优化。要想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做大作强,不仅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更需要社会大环境,政府扶持,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等政策相配套,人才培养和留用才会长久,平台才会更高更广阔。

作为咱们云南,养老专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有着得天独后的地理,气候等地域优势,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老人的养老、休闲、养生、度假、避暑、避寒的首选地,因此我们要加快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和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6

1.1起步较晚,观念落后

我国老年护理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政府对老龄事业的关注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无论社会、学校,还是护理人员,对老年护理仍缺乏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尤其缺乏各层面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偏见及其他种种原因,存在着部分护生择业视野狭窄,不愿从事老年护理职业,学校在择业指导上有待改进等问题。正是由于对老年护理认识的落后观念,导致了老年护理教育的滞后发展。

1.2专业设置缺位大,课程教材不适合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老年护理专业没有被设置,在特设专业中也未被提及,提到的老年管理类专业,仍然归属于社会工作专业范畴。李靖等指出,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医学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决定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护理专业被列为四个紧缺人才优先发展专业之一,老年护理成为一个专业方向。目前,少数院校已经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但其设置数量太少,与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去甚远。关于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在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增加了《老年护理学》选修课程,至2007年改为专业课。目前与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相适合的规划教材仍缺位,只有各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近年,少数院校虽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但在课程体系上仍依附于临床护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亦类同,失去了老年护理专科特色。

1.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训基地普遍空白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室,多是依附于临床护理或康复医学,实践技能训练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达不到实验目标。据调查,各院校普遍没有设立校外老年护理实习基地,也没有与专业相匹配的毕业实纲,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普通护理专业一样去临床医院实习,实习科目及时间亦与普通护理专业类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培养质量。

1.4师资严重匮乏,项目研究有限

目前,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师资,绝大多数是普通护理专业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或临床护理工作的教师,基本没有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更没有系统接受过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师资培训,针对性和专业性差,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没有就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5在岗教育不到位,在岗人员亟需培训

有调查显示,在岗人员接受老年护理教育的,学历教育占9.4%,毕业后岗位培训占84.4%,可见90%以上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按照国际标准推测,我国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养老服务队伍不足30万人,且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只有10%左右。据各地调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数偏少、年龄偏大、职称偏低、专业知识和技能亟需提高及单位对老年专科护士重视不足等问题,且都是由一般护士转型而来,或由没有经过专门老年护理教育培训,没有注入资质的护工承担,很难达到老年专业护理宗旨和要求。

二、对策

2.1转变观念,为老年护理教育迅速成长创建环境

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行业和老年护理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如把老年护理专业纳入各级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不同人群接受老年护理教育需求。同时,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机制,努力营造“政府搭台,院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2.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尽快培养老年护理亟需人才

2.2.1增设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之一就是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与其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健全三级老年服务网络,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将纳入各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3年9月6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新目录》首次将老年护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下来。日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这无疑为老年护理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各级医学院校应抢抓机遇,尽快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或专业方向,探索符合我国老年护理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应对老龄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

2.2.2加强内涵建设,确保优质人才培养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护理专业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必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推动老年护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职业技能,强化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要在原临床医院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的实践实训基地,并扩大到社区、家庭、养老及临终关怀机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3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

尝试增加老年介护、老年服务、老年管理等专业教育;探索与社会医护机构、境外发达国家(地区)联合办学,如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日本长崎老年护理学院联合培养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等。目前,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已经与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已经有2批学生去韩国东明大学访学,也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和台湾南开科技大学合作“3+1”的学历提升项目,以期借力发展。

2.4推进继续教育,使老年护理优质人才迅速成长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7

加强自身业务技术训练,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核心是质量管理。专业护士作为病房护理管理的参与者,应经常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及时适应医院功能的变化,练就一身过硬本领,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坚持继教学习;认真总结临床经验,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加大职后教育力度;有计划地通过进修、自学等多种形式,使自身业务技能不断得到提升。

团结同志,胸襟宽广,以集体、大局利益为己任

专业护士作为科室的有力骨干,若没有广大同仁的支持配合即便是再有本事也会孤掌难鸣。专业护士要善于沟通交流,要善于赢得友谊,掌握其他护士的心理需求,关心同仁,理解同仁,这对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专业护士要公平待人,公平处事;做出成绩的人易引起别人的嫉妒,招惹是非;公开的讽刺、背后的诽谤都是常见的。遇到这种情况,专业护士态度应大度,要以大局利益为重,要把本职工作做的更加有声有色,用优异的成绩鼓舞人,感染人。专业护士要当好心人,但不能当老好人,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个集体才会朝气蓬勃。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专业护士自身修养的调整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功能。当前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出现了新的飞跃,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护士走上了专业护士岗位。随着角色的转变,会面临不少的困惑、挫折、压力,如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影响专业护士的管理质量。专业护士要正确对待各种挫折,正确分析和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冲突;要善于剖析自已,乐于听取群众和领导对自已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尽快适应新的角色。专业护士也要根据新时期专业护士应掌握的知识结构,如新技术、新疗法、计算机、心理学、伦理学及管理学等,积极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

专业护士要以身作则,将自身树立为榜样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8

1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专科护士是临床护士中的一种专业分工及专门化角色的称谓,是指那些在某个临床领域中具有博深理论知识,丰富临床经验以及精湛临床技能,并且向患者直接提供高素质护理服务的护士。

关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基本有4个方面:直接提供临床护理的能力;领导与决策的能力;教育与指导的能力;科研能力。其中直接提供临床护理是核心能力的核心[2]。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当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评估与干预能力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评判行思维能力,管理领导才能,跨文化护理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

2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

2.1 培养内容

2.1.1 根据护士资质不同进行培养 根据职称可将临床护士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按照工作年限又可以分为实习护士、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护士长等。有学者探讨实习护士的培养方向,重点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爱他人能力等9种核心能力[3]。针对低年资护士着重加强职业探索阶段和职业建立阶段的教育与培训[4],并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观察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专科理论技能能力等。针对护士长,主要是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5]。总之,初级专业护士应该侧重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专业组长侧重的是管理与应急能力的训练。我所在科室进行的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将护士分为能级进行培养,主要根据工作年限区分。

2.1.2根据专业不同进行培养 ①各专业围绕核心能力,即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专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能力,教育和培训能力,管理和应急能力5个模块,制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6]。②特殊岗位通常是指产科、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感染科等。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等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制定核心能力培训计划,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细则。③在儿科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医院着重从"眼"和"手"两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低年资护士的观察病情的能力和基本技术操作的能力[7]。

2.2培养方法

2.2.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思想道德教育是护士能力培养的根本 要从护士的思想教育入手,护理部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明确护理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医院文化特色对护理团队的价值观进行准确定位积极培养,同时大力宣传体现当代护理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要求严格实施岗位前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用白求恩精神鼓舞和激励护士,增强其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神圣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正面典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优质服务的程序和服务内容,全面提高服务档次。

2.2.2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 制定教学计划,提高理论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护士都感到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有力促进了护士个人的成长。

2.2.3继续教育是专科护士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最佳平台,是一种短期的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护理部发挥领导决策作用,将再教育的重要意义输送给每位护理工作者并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根据需要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指导护士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通过培训班,学术会议、护理期刊等大容量高强度的传播信息,利用护理期刊进行在职教育,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宣传方法。

2.2.4一对一带教,主要是针对新入科护士以及实习护士进行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聘请综合素质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护士长或外请专家担任授课教员,着力培养护士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做到专科讲座与实践相结合,对年资高的护士进行一些新的知识的传输,较有难度的课程集中学习和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与互动式教学,培养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利于知识的掌握,大量数据也显示,工作能力越强的护理人员其演讲能力也很强,且更喜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能提高其核心能力。

2.3培养评价

2.3.1自评 自我评价被确认为评估学习能力高效方法,能对指导自己专业学习,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动机。

2.3.2他评 ①满意度调查 设置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语言行为、帮助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等,通过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来评价护士核心能力。②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书面考核是最常见和最实用的考核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可将考题录入计算机系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评价。③综合能力考核。通过对护士为患者护理工作的调查考评,是培养和评价均为较便利的方式。有暗访者分别对患者、护士进行调查、访问,综合所有评价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临床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护士按时上交对自身沟通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理性的自我评估。

3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3.1核心能力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可能只占个人所有能力的20%,但却影响着80%的工作绩效[8]。护士核心能力已经成为考核护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且对护理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护理是一项对其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仅要细心护理患者,还要随时记录患者情况及每次护理的相关事宜。护理工作人员还身兼多职她们不仅护理伤患,预防未发生伤害还要从事伤患合理性管理,培训学习等相关工作在职场中扮演保护者、治疗者;在家中扮演另一半天,孩子的慈母严父,这所有的角色都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而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构造、应急水平、职业荣誉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核心能力就是在服务体系中人的能力处于核心体系地位,又经常被称作核心能力竞争力,具有普遍性、可迁徙性、必备性、重要性和教育指导性的特点。医院管理者可根据每个护理工作人员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可实行的能力培养计划及方案,形成阶梯式培养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管理者能力,也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3.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成为了医院管理者考评的重要项目。优化护理人员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使护理者能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做应急处理,并完成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同时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社会荣誉感及自我成就感。这不仅增强了护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护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也是护士专业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是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保障。

4结论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护士核心能力在整个医疗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工作重点是护理工作中护士能力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对群体内融洽的工作关系及支援他人履行职责有很大的贡献。护理工作人员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信息也不断提升,就可以更为尽责可靠地完成护理工作,形成护理专科的形象,提高科室乃至医院的整体素质。现在如何结合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及能力培养方法发展可行的培养模式,并将其行之有效的运用到护理工作的核心能力培养之中已经成为当前护理研究学者的重要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侠,于兰贞.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38-640.

[2]刘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架构之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27-29.

[3]赵燕平,张小平.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培养护生9种核心能力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67-168.

[4]张慧琳,李乐云.提高年轻护士核心能力的在职教育[J].护理研究,2007,21(7):1774-1776.

[5]周素芳.护士长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2):177.

[6]管玉梅,杨毅华,李丽娟.特殊护理岗位开展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08,23(23):78.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9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管理

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该专业着力培养系统掌握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机构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技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等相关领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管理、护理、保健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前言的新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养老专业人才,学校积极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养老机构共同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应该重点加强实用性建设,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理论课安排实践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组成部分,两者各具特色,不分主辅。应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系统的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校本教材、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一个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要求,努力开拓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众多因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难担当起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引进医务护理专业管理一线人才;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老年服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物质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应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养老服务行业全面合作设立校内实训中心,建成老年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老年养护基地、老年产业基地4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老年医护实训基地可满足本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病学基础》等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所需;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护理和老年常见疾病康复》、《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养护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概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老年产品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等课程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在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树立培育新型养老人才理念,建立协同、协作,培育养老人才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养老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实施养老人才培养工程、养老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协同联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水平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与优秀养老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完善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壮大。

作者:魏红敏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