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6-02 15:38:59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合同作为连接市场交易主体间的重要纽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逐渐被社会普遍认可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更多的参与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的越来越活跃。经济合同作为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形式,有的高等院校因缺乏对经济合同的足够重视,没有统一的合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经济问题时责任不明确,法律纠纷频频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成为高校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健康、安全与否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办事,有效地规避风险。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对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把经济合同简单的理解为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一种书面记录而不注意保管,有时甚至碍于面子、人情等不签订任何书面交易凭据,或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草率的签订经济合同[1]。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合同与市场、合同法律、合同管理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导致合同签订生效后,在履行过程中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2.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落实。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确定缺乏统一的管理,有的高校也主要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其次,经济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经济合同的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很少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把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甚至直接指定由一般办公人员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高校在经济活动中规避风险的要求。最后,缺乏具体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网络,高校现有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重要的高校管理工作来抓。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由于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学校自身来承担。

3.经济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够严谨,不严谨就是指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准确和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和产生歧义,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有效的经济合同,应体现双方的真实意见。不能只讲正面,不讲反面,如果经济合同本身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很难处理,最危险的还是其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4.经济合同履行,缺乏监督。经济合同是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如果对经济合同管理、履行缺乏监督,常常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单位视经济合同为儿戏,不依法签订经济合同,或签订后经济合同后,高兴就履约,不高兴就不履约[3]。需要变更或解除的经济合同,不按法定程序办理,口头打个招呼或找个电话,草率了事。作为签订经济合同的主体单位高校,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致使高校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损失。

二、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对策

1.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司法体系也越来越健全,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和指引。这就要求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精通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多于复杂,涉及的条款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国的种类繁多的法律条款,这个时候聘任专业的法律顾问,在学校的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顾问不仅可以为高校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处理意见,也可以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相关建议。所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高校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经济合同管理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统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要以规范合同管理、防范风险、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做好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保证和前提。最终,促使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成为学校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方针,并且为防范经济风险起到指导性作用。

3.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国家来说,人才是强国的保障,能有效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的技术人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非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应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邀请经济合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及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其次,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特别需要引进一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专业性高级人才,为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4.严格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经济合同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把好经济合同的签订关和审查关,这是高校提高经济合同履约率的前提和保证。第一,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审计、财务、招标以及合同起草单位等多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完成会签手续[5]。第二,需要负责经济合同起草和校对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细致审查,有效推进工作效率。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 经济合同 纠纷成因

中图分类号:F272.5;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37-02

高校作为承担公共服务的组织,属事业法人,拥有合格的民事主体地位,依法享有对外签订各类合同的权利,并独立承担因此而至的民事义务和责任。高校经济合同是高校为实现发展目标,以自身为一方主体与其他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在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基础上签订体现经济内容的合同。高校经济合同是高校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与其他平等主体意愿表示一致的结果,从合同主体、订立等方面看符合民事合同的特征。高校经济合同一般有设备采购合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财产租赁合同、设备设施搬迁合同、学生保险合同、场地(设备)托管合同、校企合作合同、物业管理合同、供用电合同、食堂托管经营合同等。

高校经济合同在合同生效、解释、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纠纷,而且纠纷的范围广泛,涵盖了合同从成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高校经济合同纠纷有的是因合同是否有效而引起的争议,有的是因合同文本理解不一致而引起的争议,有的是因合同是否已按约履行而引起的争议,有的是因合同违约责任应当由何方承担及承担多少而引起的争议等等。我们可以从人为因素、管理因素、外部不确定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合同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高校经济合同纠纷的人为因素分析

高校经济合同的主体是高校和与之签订经济合同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人作为载体参与经济合同从生效到终止的整个过程,离开了人,经济合同纠纷就无法存在。

合同管理工作专业性、综合性很强,合同管理人员是应当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情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还要求有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然而高校在经济合同管理人员配备上没有按高规格进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与其他部门人员相比要低。我们调查了解到广西高职院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只有本科学历,有的只有大专学历,甚至只有高中学历,没有经过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合同管理人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行为不规范、使用合同文本不规范,没有使用格式合同文本,造成双方对合同标的约定不明确,合同条款不完善,权利表述不明确,意思表达模糊。签订的一些合同条款过于简单,约定的意思不明确、不具体,无法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中容易引起歧义产生纠纷。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低,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质量,经济合同纠纷是在所难免的。

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较差,也会导致经济合同纠纷。部分高校领导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关注高校教书育人,经济合同相关管理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淡薄,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是老关系,碍于情面搞口头的“君子协议”,不签订书面合同;有的缺少对合同向对方资信的调查了解,没有审查对方的法人营业执照或自然人身份证明、法人授权委托书就草率签订合同;有的怕麻烦,图省事或只签内容条款不全的合同;有的则为偷逃国家税款,故意不签订书面合同或者签订“阴阳合同”。这些都极容易引起合同纠纷。

合同管理人员工作态度差以及职业道德低下也是造成经济合同纠纷的原因。有的管理人员只是应付性地完成任务,需要签订合同却不签订合同,或者草率签订合同,一旦签订合同就将合同束之高阁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进行监控;有的不重视自身按照合同约定应履行的义务,认为关系好,没有按时交付标的物或支付款项等;有的对于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事实证据收集意识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对方违约事实后,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没有必要计较该问题,或者处于双方关系考虑不愿意计较该问题,也就没有重视和收集对方违约的事实证据。一些工作人员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在交付货款或标的物时,不注意索取凭证,有的得到了接收凭证也不注意保管,导致丢失或毁损,在双方对质时无法提供凭证因而产生纠纷。合同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见不一的情况,由于合同管理人员工作态度差,方法简单处理不当,很小的事情被放大或是激化,也会造成纠纷。

二、高校经济合同纠纷的管理因素分析

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制度,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等。

合同管理部门应包括合同业务部门、合同审核部门、合同批准部门以及合同归档部门。就高校而言,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都有可能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因而都是经济合同的业务部门,这样一来高校经济合同业务部门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之多,各业务部门业务范畴不同,统一管理也将增加难度,管理不善容易产生经济合同纠纷。各高校对合同审核的归口管理各有不同,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室、学校办公室都有可能是合同审核部门,也有的高校成立联合审核部门,当然也有的高校无审核部门,缺少审核环节,业务部门起草直接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合同的审批应归口校长办公室,小型经济合同由分管副校长审批,大型综合性的经济合同由校长审批,然而从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实践来看,合同审批有不严格之处,有的职能部门不经审批直接以学校名义签订经济合同,有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二级教学单位以自身的名义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这样的经济合同不可避免引发纠纷。各高校对于经济合同归档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有的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有的则由各业务部门自主管理,各部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往往为兼职人员,素质参差不一、更换频繁,造成合同遗失或合同管理跟进不到位,因而引起合同纠纷。高校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应按照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有的高校出现职能部门或各自为政、或越权干预,或把关不严、或沟通不畅等现象,致使整个学校的经济合同管理混乱。

合同鉴证是指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向合同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合同管理机关在依法证明其合同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后给予盖章鉴证的一项制度。高校在签订经济合同时,由于对对方的主体资格、履行能力等情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了解程度有限,或者对合同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没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管理机关对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作出证明就尤其必要了。合同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合同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合同文本和合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证明,公证机关对合同进行公证,是公证机关对合同的一种监督形式。合同鉴证和合同公证对预防合同纠纷起重要作用。由于合同鉴证和合同公证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对经济合同进行鉴证和公证。鉴证和公证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经济合同纠纷的原因。

高校经济合同缺乏持续有效的管理,注重静态管理而忽略动态管理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普遍现象。高校业务部门签订合同之后,将合同交由档案管理部门存档,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很少关注进展情况,任其发展,不对照合同、不落实账款、不及时核对合同货物。有时高校与对方签订多个经济合同,双方交接合同标的物品批次或品种多,而款项往来又频繁的时候,双方不及时核对确认合同物品款项,时间久了,加上人员有变动,物品款项无法分清,理不出头绪,结果就出现纠纷。有的高校合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收款付款不及时,有时业务部门认为财务部门应该已经支付合同款项给对方,等对方拿合同来追究责任时才知道款项没有支付;缺乏有效管理,表现在支付款项(收取款项)与合同中的应付款(应收款)无法一一对应,学校一方或者双方均没有及时确认和登记,无法确定合同中的应付款项是否按时支付,久而久之就造成争议引起纠纷。

部分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滞后,有些高校管理层没有正确认识合同管理对学校管理甚至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重视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不配足配好工作人员,不注重合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备合同管理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合同管理工作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信息化程度低,合同归档、合同调阅以及合同跟进受到影响,有时纸质合同遗失、损毁时,因为没有经济合同的电子文档作为参考而造成被动履行合同的情况。全球一体化和网络经济时代,高校在设备采购、物资管理等方面将越来越依赖网络,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影响到高校与对方的沟通协调,影响到高校在合同履行中的进程控制,影响到合同有关问题解决,问题处理不当,也将造成经济合同纠纷。

三、高校经济合同纠纷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分析

高校经济合同纠纷除了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不是由高校经济合同双方当事人主观意志所导致的。这些外部不确定因素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在经济合同签订时无法预料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雷雨、台风、洪水等,这些自然灾害对高校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设备设施搬迁合同、供用电合同等影响较大。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由于上述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建设工程质量或进程受到影响,或者是需要变更设计,或者是工程延期,或者追加成本,进而使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引起纠纷。

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是在高校经济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导致合同纠纷,这些因素包括国家产业布局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和财税体制改革等,这些因素对高校设备采购合同、财产租赁合同、校企合作合同等影响较大。由于国家货币政策变动,利率、汇率以及人工成本、材料价格等原因,致使原合同标的物价格发生变动,合同无法履行,双方协商不一致随之便产生了纠纷。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反腐倡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经济合同审核管理及风险防控对策研究》(2014ZJ112)]

参考文献:

[1] 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4)

[2] 徐霄枭,朱建君.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成因分析[J].山西建筑,2013(7)

[3] 王宝发.合同纠纷的预防与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

[4] 王嘉杰等主编.合同管理操作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616)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合同管理;问题

一、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由于高校每年都要签订大量的经济合同,故几乎每天都有合同履行时点出现,合同履行情况既无法即时汇总,也实现不了动态智能管理。高校的经济合同从资金流向方向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付款合同,即高校购买货物或者劳务等需支付外单位或个人款项的合同;第二类是收款合同。收款合同又分为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1.联合办学合同。即高等学校与有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合同。主要涉及学费、培训费、住宿费的收入分成,收入分配时点,违约责任等。2.资产租赁合同。即高校将闲置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教室、食堂、超市、房产、车辆等资产对外租赁取得收入签订的合同。3.对外投资合同。即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签订的合同。4.国有资产处置合同。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有:调拨、变卖、报损、报废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等。资产处置应逐级申报,分级审批。资产处置行为应和购买方或接收方签订经济合同,借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5.接受捐赠合同。学校接受校友、有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捐赠均应签订捐赠协议。以证明资产产权转移和作为财务入账业务依据。以上各类经济合同的履行时点高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财务报销、审核、入账又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故高校基本上不能即时汇总出所有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和结果,也不方便跟踪管理。(二)财务审核和合同管理脱节。高校财务部门岗位设置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和报销审核人员不一致,报销审核人员不了解和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约情况,也就不能科学、准确地办理款项支付业务。比如:某一时点,某基建工程款应付对方工程款的总金额?应挂往来科目的款项金额?第二次付款时点?第二次应付金额?留取质保金多少?等。在工程款中还应扣取多少租赁校产款项、水电费等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往来控制要素。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三)提供给决策层的数据滞后,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数据。高校决策层在对学校整体运行情况作宏观部署时,要审议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量情况,收入负债情况。其中,分析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款项的依据就是经济合同。由于财务账套确认应收、应付往来科目受对方单位开具发票,本校各部门、各级次签字审核报销程序的制约,故财务确认应收、应付资金情况有滞后性。高校决策层需要审议经济合同整体履行情况,只能发动各部门将繁多的经济合同按收、付款情况分成两种类型分析,故牵扯面广、周期长,比较繁琐,不能为决策层提供即时、最新数据。(四)目前的经济合同管理中环节较多,容易出现人为缺失给高校造成损失。目前,大部分高校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是部门或处室牵头法律顾问审核分管领导审阅学校决策层会议通过合同签订经办部门交办公室存档编号办公室编号后转交财务备案纪检审计部门存档。如果以上几个环节出现某个纰漏,会给经济合同的执行带来实质性损失。(五)合同管理较为粗放。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六)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抓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推进内涵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将经济合同管理纳入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开发经济合同动态管理平台,基本功能设想如下:(一)网络会签功能。各处室、部门按照职能设立各初始登记入口。合同签订经办部门经办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后,将合同的名称、标的物数量、金额、质量要求、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登记到系统中合同签订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在网上审核法律顾问网络审核财务处网络审核上报分管校领导网络审核校长网络审核(重大合同的签订需经高校领导集体研究签订)法人代表签字、验印经济合同专用章、签订纸质正式合同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网上编号后收集纸质文档纪检审计部门存档。此功能,相比传统合同会签流程,网络会签能实现无纸化办公,更方便、快捷,而且能实现异地会签,避免传统方式因某一节点人员离校耽误合同签订的缺陷。(二)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务数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三)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系统要设定合同履行节点自动预警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运行时,到关键时点时要实现红字预警功能,及时提醒经办部门及时催收或者办理相关财务报销手续。同时,财务、纪检审计部门和分管校领导都能收到合同到期预警信号。(四)根据工作需要可为学校领导设立超级管理员账户,随时调阅每个经济合同的应收和应付情况,并能统计出某一阶段的高校应收金额和负债金额,便于领导层宏观管理和决策。(五)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的总管理员最好设在学校纪检审计部门。该部门可随时跟踪检查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可随时生成经济合同履行情况报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要设立两个基本模块,即收款模块和付款模块,两个模块都要分别设立报表系统,要能生成以下数据:一是经济合同应收款总金额,二是经济合同应付款总金额,三是经济合同已收款项占应收总金额的百分比,四是经济合同已付款项占应付总金额的百分比。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各种新常态的涌现,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推行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苡辰.财务管理要注意对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监督[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2]毛丹.高校新区建设中经济合同管理的财务介入[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资产管理

高校的经济是否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以及学校各项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控制影响程度。高校在社会中形象的好与坏都是由高效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程度来决定,通过这方面的分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控制的,因此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在高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效经济管理团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总结和改进。高校经济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经济管理团队人员的选拔

经济管理团队的发展潜力由经济管理团队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团队管理人员应该注重优秀团队人员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虽然团队人员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指导提升,但是,这样成效太慢,通过培训来提升队员的素质是有很高的时间成本的,而且队员去参加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培训的不统一性对员工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都会有影响。1.综合评价经济管理团队人员。高校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高效经济管理不但需要熟悉文档管理知识和金融学知识,它不仅需要金融知识、文案管理等知识,而且团队人员还需要掌握一些会计专业的知识,所以,高效经济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总之,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包括财务的统计、整理、资金的预决算以及物资的分配和财产的管理等,经济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文件转送等程序操作的方法。所以,团队管理人员在选择队员时,不仅要考察面试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知道面试人员对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等系统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同时,团队管理人员还需要考察面试人员对经济管理专业熟悉度,是否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目的就是为了选择优秀的复合型人才。2.全面考察,优选团队人员。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良好地胜任经济管理的管理层,所以,经济管理对选择成员的要求很高。团队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地考察应征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观察应征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最为重要的是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一定要高,最主要的是在工作中,经济管理人员对设备财产,在管理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公开公正。总而言之,在对员工进行录用时要保证录取的成员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二、全方位提升团队人员管理素养

高校经济管理团队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否则就很难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对于在工作中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人是很难在工作中取得进步的,甚至还会在工作中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团队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然而对于经济管理团队而言,同时也需要为团队人员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通过制定培养方案使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都能获得提升。1.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对于经济管理团队中的新成员而言,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时,其工作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重要是新成员还没有成熟的团队意识,综合上述问题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是有影响的。对于一部分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成员而言,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为了让刚出校门的新成员能够尽快融入团队,可以通过进行一些培训活动为新成员灌输一些实践工作的思维。例如:为新成员提供一些实践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使新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工作经验。2.培养团队人员的新技能。为了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高校及管理团队应该随时为团队更新专业知识,通过更新专业知识才能使团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团队人员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网络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并且将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借此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

三、对高校资产管理及团队提出的建议

要想做好高校资产管理就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经济管理团队作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对高校的资产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加快高校固定资产的制度建设。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遵循国家对资产管理建立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与此同时,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本校能够操作和可以实施的国有资产规章制度。通过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高效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建立以下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使用和维护制度、资产的购置和验收制度。2.完善高校资产管理考核体系。首先,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从而完善固定资产的考核标准。为了方便统计和账本核对,可以使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其次,应该制定一个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考核的标准。各个高校还应该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本校固定资产制定一个考核指标。3.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大数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分虽然都创建了资产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因此,通过实现资产管理的集成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来解决办公自动化的问题,是为了实现学校构建“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4.建立运作资产管理的理念。创建使资产在运作中增值、保值的观点,通过将经营资产理念融入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中,从而推动资产管理的创新,逐步地实现资产有偿使用和效益评价制度,从而确保资产增值。

四、结语

高校经济管理的运转和各项教育工作正常运作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决定。因此,必须注重建设经济管理团队,从而促使经济管理团队能够不断地提升并发展。同时,做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参考文献:

[1]夏文红.浅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及资产管理[J].江苏商论,2015(9):145-146.

[2]程小果.浅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及资产管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6(4):298-298.

[3]李茂.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3-5.

[4]李金山.管理团队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分析[J].品牌,2014(8):117-117.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构建措施

引言:

高职院校为我国人才市场输出了大量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高校就业率的稳步提高。高职院校在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扩大发展步伐,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经济问题。高职院校经济收支形势复杂,校园项目工程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的采购等都导致一些经济案件的不断发生。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也为校领导的提供了可乘之机。只有不断构建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涵义与特点分析

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达到控制经济管理,维持经济秩序的一种有规则,有制度的经济管理系统。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管理监督体制是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通过与其相关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统一配合,从而最大化发挥对会计工作监督管理监督的有机管理模式。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对维持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化,系统化,科学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构建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维持经济秩序,规范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首先,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具有统一性。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把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所有因素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依存与制约。通过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约束,各财务相关管理部门不再是独立机构,这大大降低了经济问题的发生几率。会计管理监督机制使财务管理部门成为了统一的整体,通过彼此制约,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其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具有高度适应性。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科学的管理系统,通过吸收最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结合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财务调整与管理。因此会计管理监督机制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极大程度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

二、构建高职院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资金来源告别了单一化,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加大资金扶植力度,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也提高了其经济效益,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加大与多方社会力量的合作,这促进了学校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高职院校经济的发展必然引发经济案件增多,管理人员的经济失职等问题。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对加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对高职院校各财务部门的约束,各财务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必然会减少经济漏洞。另一方面,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对高职院校管理者对金钱欲望的束缚。有了严格的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学校的收支透明化,自然就降低了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从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

2、有利于规范校园文化风气,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经济问题是暴露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方面,也是反映管理者道德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校园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圣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学生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观念都是衡量学校教育是否过关的重要因素。无论是高职院校的哪一部门的负责人或管理人员都应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因为只有在纯净的校园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生,才能提高学校的声望和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措施

1、重视各部门的配合,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它通过协调个财务管理部门的关系,完善各部门财务的管理,以达到优化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秩序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各管理部门间的有机配合,从学校的每笔收入和支出入手,严格会计核算,优化会计管理与监督制度。各部门的收支要严格按照规定详细报账,认真制表,确保财务的细致化与公开化。同时,会计部门要严格核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重视各部门间的配合,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构建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基本保证。

2、注重会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会计管理监督机制不是单纯地计算资金的收支,而是包括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因此这对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道德素质,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录用门槛,同时要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水平。

3、学习先进的会计管理监督理念,优化管理监督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不仅仅只进行经济往来,而且也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沟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学习先进的管理监督理念对高职院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意义深远。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一定要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学习先进的会计管理监督理念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机制的完善,而且也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会计管理监督手段,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步伐。

结语:

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我国的教育领域终于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不断扩建校舍、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同时经济问题也日益暴露。这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严重障碍。经济问题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存在的缺陷,因此完善高职院校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时刻敲响经济管理警钟是高职院校加强管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黎影.构建高职院校内部会计制度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33)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6

一、理工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虽然理工科高校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对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有些理工科大学在经济管理素质教育方面仅仅做到开设几门与经济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毕业成绩单中出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名字而已。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科目、学时相对较少,学分相对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本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经济管理素质的要求。据笔者调查,我国理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普遍较低。比如,清华大学为3?3%,西安交大为1?8%,浙江大学为1?5%;有些学校的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甚至没有经济管理类课程。

2.途径单一我国理工科高校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途径过于单一,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形式,即大多数理工科高校仅仅是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几门经济管理类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基本上不是作为选修课就是限选课。课堂教学形式虽然是传授经济管理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如果不配合实践报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其他形式,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师资匮乏为理工科高校生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就需要增加一部分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首先,理工科院系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的综合型教师,因此许多教师无法从事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育;其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知识的传授中,很难将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4.教材缺乏由于理工科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也有差异,对经济管理类教材的需求也有不同,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和需求编制适合的经济管理类教材。但是,我国理工科高校所选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和需求,所使用的教材也没有能够与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很多理工科大学生虽然学习了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理论,但仍然不会使用经济管理理论分析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没有特色、不适合专业需求的教材自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解决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首先,理工科高校的学校领导者需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要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将经济管理素质作为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从大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成绩、参与的经济管理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参加或组织的经济管理课题报告等方面衡量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其次,理工院系的领导和教师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如可以开展专门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性;各院在期末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经济管理素质方面标准的权重;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理工科院系教师在与各专业学生接触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等。再次,注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意识。学生能够意识到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那么在学校开展经济管理素质教育时,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不是对学校的举措产生反感。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意识呢?第一,通过讲座的形式在入学初就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经济管理素质对个人就业及以后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各理工科院系或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专门的经济管理素质类课题研究,并以报告的形式向全院或全系学生进行报告;第三,请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校为在校生作报告,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鲜活的实例感受到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第四,组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经济管理意识。理工科大学生树立起了经济管理意识,才能有意识地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参与经济管理类科研项目,才能配合学校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举措。

2.多途径、多角度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理工科大学应当采取多样化的途径,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资源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第一,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书本知识的学习是理工科大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知识最基本、最直接、最经济的途径。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使理工科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实践、研究等奠定基础。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必修课环节主要学习经济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选修课环节则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经济管理类的讲座,并且规定要达到一定的指标要求,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面向全校师生作经济管理类的报告。第三,利用假期组织在校生到企业或工厂进行实习或参观,让他们在实习或在现场中亲身感受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亲身体验经济管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在经济管理素质方面的欠缺,从而促进其加强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素质。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7

关键词:财务报销管理;高校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19-02

财务管理与高校的经济相结合,主要指的是把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当成是进行财务管理的主体部门,并且要严格结合与国家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这样才能我那u前发挥出高校经济中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来为经济做出重大的决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经济的可行性,降低高校经济的风险性。

一、财务报销管理的高校经济

以财务报销管理为主的高校经济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经营性经济行为和消费性经济行为。经营性经济行为主要指的是利用个人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优势,以及外在的科研成果在内,全面参与商品的经济活动,这样才能进一步达到收支平衡。消费性经济行为主要是以服务质量来全面满足,学校的科研活动,才能保证高校的教研活动高质量的运行。同时,高校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行列中,尽量要争取到最优质的资源,来供应经济活动。高校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传统的财务管理可能只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对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只是实行被动的资金核算业务,整个经济活动的发生过程并没有发言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变革,部分高校的经济发展模式、资金的运行都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全方位的管理要求日益挑战者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作为学校的经济管理中的一项薄弱环节,凭借其优秀的管理能力和调控手段,极力突破传统的在事后才参与记账的状态,而是积极的参与到高校的经济活动当中去。在传统的投资理财之外,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具有发言权。

二、实行财务报销管理经济的原因

财务管理并不是突然接入到高校的经济管理当中的,而是有着自身的原因,在高校的经济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从理论与现实这两个角度去研究。

(一)理论角度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是促使财务管理加入到高等院校的经济行为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社会中,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资源,主要是以政府机关的公共财产为主。尤其是投入的资金是国有资产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控制好资产的进度。因此,在政府部门进行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为了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一定要提高高校内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高校才能履行好财务管理的义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眼光受到局限行为呈现出盲目的趋势。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风险,这类风险一旦处理不好,就直接威胁到我国教育问题的安全性。为了合理的应对风险,把财务管理纳入到高效经济管理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变革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就为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理念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高校的财务管理的重点上,以前种种微观的技术层面的管理模式,现在转变为

宏观调控模式。

因此,一定要重视高校的筹资过程,一旦态势趋于稳定的状态。就能满足高校经济管理的需求。同时,通过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大高校的信息流通速度,有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信息决策。

除此之外,高校在行驶管理职能的时候,要充分注重财务管理的点面的合理结合,随着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积极深化,企业除了会自觉承担起财务的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职责之外,还积极的参与到学校在集中进行采购与大型的修缮等活动中。因此,高校的财务部门一定要重视提高其自身的管理理念,尤其更要积极对企业中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随着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不断变化,高校逐渐受到市场经济的广泛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强化高校内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

三、从财务报销角度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

(一)成本核算理念

以全力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来设计与规范高校的财务制度。

改变以往的在进行财务管理的传统的思想,改革高校的管理提高其办学理念,这才是提高高校经济的出路。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完全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把企业的办学效益当成实现高校办学的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培养人才中,把财务管理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因此,考虑到企业的成本问题,才能在企业中,用最少的钱,进一步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人才。使用低成本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有利于进一步节约社会资源。

(二)规范企业的报销内容

严格规范企业的报销内容,一定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报销经费进行严格的审核,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效益。首先,就要考虑到企业中的项目资金是否合理,针对同一个课题,或者是同一个项目的研究目标,但是有不同的申请人。在申请人与申请人之间进行对比,一定要把高校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除此之外,单位在合理申请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利用好企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情况。再次,要严格规范高校财务的报销内容,对报销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进一步严格控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支出金额。最后,为了激励高校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加强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把与之相关的费用以额外补贴的形式,发放到个人的手里。这样既能控制好资金的支出,又能进一步提高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避免了高校中有部分工作人员把财务报销当成一种福利。

(三)提高高校财务软件的实用性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引导部分高校的经费,从效率低的部门流通到高效率的管理部门。因此一定要加大对高校的财务软件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企业的资金的投入力度,更要在政策上支持。国家要加大对高校的财务软件的投入力度,加大国家对相关企业的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扶持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形成企业的规范化框架,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追求精细化的管理程序。争取在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中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在企业中的各个不同的软件系统,都能通过的信息的有力整合,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高校财务的根本效率,又能减少财务的浪费情况。其次,通过培养和引进在高校财务软件方面的人才,才能提高高校财务软件的水平,因此,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水平高,精通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就尤为重要。同时,在聘用人才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到相关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加大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并能为企业提供一批高水平的人员,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中财务报销的效率,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一旦介入到高校的经济发展当中,就能对促进高校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健全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才能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更加熟练的运用财务手段,提高其经济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才能让高校的财务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高校的财务管理作为有效的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积极的在高校经济中呈现出必然发展的趋势,随着其不断的快速发展,已经在高校的经济管理当中,发挥管理与调控的优势。并且随着高校财务管理的不断变革和深入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高效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新荣.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经济行为[J].江汉大学学报,2012(07):46-47.

[2]杜兴强.财务会计理论:演进继承与可能的研究问题[J].会计研究,2013(13):70-71.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8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意义;策略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学历提升的多样化选择。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而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应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社会诉求,提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各高校教育进入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新时期,而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理论基本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经济管理创新精神的培养大都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是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选择。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1、顺应时展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社会上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主要场所,应积极顺应时展需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另外,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量新建本科院校及民办高职院校逐渐增多,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为维持高校的持续运营,不免会招进综合素质比较一般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的培养,更需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2、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工作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高校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并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推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课堂作为学生获取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其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清晰明确的表述给学生,还可以将实践中可能遇见的专业技能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学到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而在找工作时可以更有竞争力。

4、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1、学校层面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明确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要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关,力争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完善和整合校内外有效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除了引进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接收新知识提供服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为在校教师提供各类经济管理方面的在岗培训;邀请经济管理类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以学校名义组织省内或国内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本校教师互动交流教学经验,为本校经济管理类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多条途径。学校应积极寻求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共建实训基地。使高校教师能够到企业挂职实习,了解经济管理类毕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际技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侧重的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2、教师层面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正确且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的理论知识,采取设置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1]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满足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继而将学到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重视实践经验的传授。[2]教师应当慎重的选择教学内容,在经济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情况,摒弃课本中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添加新时期的新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更新经济管理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拓展教学技能。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没有教学经验,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积极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教学技巧,拓展自身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升经济管理类课堂的教学质量。[3]

3、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大学生作为高校中最大的群体,要深刻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新要求,在经济管理类课堂上认真听讲,形成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高校学生应对在高校的每个阶段做好规划。比如,在大一阶段,加强自觉性,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大学通识课程;在大二阶段,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在大三阶段,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选修课程,扩宽知识面;在大四阶段,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就业选择。只有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了规划,才能充实的渡过高校的每一阶段,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显然是有益的。

四、小结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9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有重要的影响,任何高校无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对于工科院校,常常在某些专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好,但对于工科院校的经管专业,就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工科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前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分析

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我国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有一定差异的,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

2.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3.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做到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来服务的精神。这些高校一般除了开设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外,还较早在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等专业方向,加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合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的特点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学科为主要的发展发向,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也是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在发展初期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逐步开设的,因此,其培养模式应有别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

1.依托工科背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工科优势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学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在工科等学科方面,而工业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学科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持,因此,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管理专业具有了现实的需求。同时,在这些高校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工科的发展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至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国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纪是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建设良性循环的工业开发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现代工业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成为实现工业事业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

3.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需要适应这种需要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领城宽泛,除了工业经济之外,各省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尤其需要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学生在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三、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选择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现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经管人才的基本需求,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2)工科类课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学生则无法掌握,也缺乏主动性去学习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对工科课程的考评比较宽松,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许多高校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分析较为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2.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1)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型”为主的综合兼容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型”为主的综合兼容模式。这样,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弱一些,这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中表现得较明显。因此,理工科大学必须想办法克服这种弱势,而较好的途径就是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工科院校作为以理工科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文科为主的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就是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专业,且又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经济、计算机等,学校要制定鼓励措施,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双专业或双学位时,选修文科专业。

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科背景在采用综合兼容模式中,更要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在兼容模式中的地位。同时,大学要调整政策,适当减轻教师科研的压力,鼓励经管专业的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制定具体有效的考核标准,对教学质量好、学生评价高且有效实施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减免其科研工作量,并把它作为评奖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2)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针对我国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对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开设如科技概论、工业管理学,工业法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业特色。

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要借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进行调整和改革。尤其要强化和改善外语教学或实施双语教育,甚至可以从国外引进精选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作为工科类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设计必要的实践课程之外,教学实验室和实践落地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管理层容易忽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对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实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此应予以重视。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免除学生陷入专业只培养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错误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24-25.

[2]张凤凉.理工科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选择[J].经济师,2004,(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