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文化的分类集锦9篇

时间:2023-06-05 16:08:46

网络文化的分类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1

关键词:网络信息;分类法;标准化;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开发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已有282种之多,而各种自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分析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的措施,是网络信息分类法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研究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标准化,对于提高各种自编网络信息分类法的质量,进而编制全国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优化网络信息分类组织,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会大有补益的。

一、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缺陷

1.知识覆盖不全

几乎所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粗略的通病。就拿全球百强中文网站前5名的新浪(省略)、Yahoo中文(cn.省略)、网易(省略)、搜狐(省略)、TOM・COM(search.省略)的分类体系来说,不是未列自然科学,就是未设社会科学。又如中华网(search.省略)、263在线(search.省略)名捕(省略)、搜星(省略)等的分类体系,也是既未列自然科学,也未列社会科学。

2.归类不够科学

许多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体系,未能严格地按照类目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地归属类目。如搜狐的分类体系把“图书馆”归入“教育”大类,又在“文学”大类中作为交替类目列出,把“”归入“艺术”大类等。再如搜豹(省略)的分类体系把“农业”、“教育”、“地理学”、“历史”、“图书馆”、“理工院校”等归入“自然科学”。总之,归类不当的现象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系统中比比皆是。

在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中,划分失误的现象也是很多的,主要表现为:①划分过宽。如雅虎分类体系的“科学”大类,划分出的“地理学”、“教育”、“历史”、“图书馆”、“心理学”等。②划分过窄。如联合搜索(省略)“社会科学”大类,只列举了“哲学”、“政治学”和“法学”,未列“经济学”、“历史”、“地理”、“军事”等。③划分出子类的级别过高或过低。如智星酷搜(search.省略)的分类体系把“三个代表”、“周易”等与“哲学”等类并列,同属“社会科学”大类之下的二级类目,前两者则属级别过高之类。④划分出的子类相互包容。如上两例中的“哲学”包括“周易”、“三个代表”,“自然科学”包含“物理学”、“化学”和“数学”。

3.类目排列随意

几乎所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中华网、木子网(中文)、263在线等的分类体系,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

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类目之间界限模糊。如网易分类体系中新增的“行业分类”大类与原有的“公司企业”大类,外延多有交叉重叠,因为后者也是按行业划分的。

4.大纲缺乏稳定

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大纲改变太大,使人难以把握。如亦凡搜索分类体系,原有大类10个,后又增补2个,共计12个;搜狐分类体系的大类数目及类名虽未改变,但首页与分类搜索界面上的大类排序却大相径庭;特别是木子网(中文)的分类体系,首页分类大纲的类名与点击后界面上的类名迥然不同;如把“娱乐与明星”改为“娱乐与影视”、把“艺术与表演”改为“艺术与建筑”、把“社会与历史”改为“社会与人物”、把“科学与技术”改为“科学与研究”、等。5.类名有失规范

网络信息分类法在其分类体系中采用了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俗称、简称、惯称等自然语言,诸如媒体、影视、环保、婚恋、高校、求职、、黑客、电脑、IT业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类名缺乏范化处理,类下又无必要的注释,容易增加网民的知识负担,如名捕分类体系中的“说天说地”、“美眉写真”,天网搜索分类体系中的“嗜好”、“残障”、“讨论话题”,百度(ix.省略)分类体系中的“一见钟情”等。

二、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完善

1.知识覆盖的全面性

知识覆盖面全是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至关重要条件。它要求在其分类大纲及其层次展开的设计上都要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其知识范围要涵盖所有的主题、学科、行业、产品等,即人类的全部知识领域和各种知识需求;其信息类型要包括所有的政府信息、事业信息、企业信息、社会信息等,即人类的全部活动所产生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一般来说,收集网站信息越多,概括出的类目就越多,分类体系的知识覆盖就越全面,所以说,尽可能地收集网站信息,是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关键。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自动索引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能够快速地把网络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整序、建库,把新数据加入到自己的索引库中。

2.体系结构的完备性

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体系结构应包括分类大纲、主类表、从类表、类目注释、类目索引、后控制词表、使用指南等。分类大纲是网络信息分类法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广大网民查询网上信息的起点,它直接影响着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性能和质量,因此说,编制好分类大纲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大纲的一级类目以20-30个为宜。分类大纲中的类目数太少会造成覆盖不全,很多网站信息无类可归;太多会造成主题分散,也容易产生空头类目。主类目是由分类大纲展开的全部类目组成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主体。分类大纲展开的层次以4-6级为宜,如果太少会影响类目体系的清晰度,增加网民选择的负担;太多则会增加点击屏数,影响检索效率。目前多数自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都不设置类目注释、类目索引、后控制词表、使用指南等,但作为标准化的综合性的网络信息分类法而言,是不能缺无的。

3.类目组织的科学性

类目组织的是否科学是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一个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在组织具有纵向关系的类目时,应尽可能体现出类目之间的从属等级关系,以便鸟瞰全貌,进行缩检和扩检;在组织具有横向关系的类目时,应尽可能体现出类目之间的并列相关关系,以便触类旁通,进行转向检索和相关检索。我们认为,不论是具有纵向关系还是具有横向关系的类目,应按类目之间固有的自然次序来组织,对于点击频率高、信息量大的热点类目和重点类目可越级提升,但必须在以不破坏原有的分类体系为条件。对于类目众多的同位类来说,可采取多重列类、分面列类及类组的形式来组织,在不适合采用上述方法组织时,也可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来排列。

4.基本类目的稳定性

基本类目是否稳定是衡量网络信息分类法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它不能像传统分类法那样体系僵化,很难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需要及时维护,因为网络信息是以节点为中心的分布式的开放信息系统,不论是一个网站还是一个网页,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之中,随时都要将产生的信息加进分类系统中去,把陈旧过时的信息剔除出去,删去无效的链接。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要求基本类目(即分类法中一级类目和二级类目共同构成的类目体系)的数量、类名及其次序一旦确定,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改动。但其基本类目以下的各级类目,可及时进行增、删、改,以适应组织动态信息的需要。

5.类目名称的通用性

类目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信息的集合性概念,而类名则是指表达类目这一概念的词语,因此类名规定着类目的内涵和外延,也因此类名就成为网民利用分类系统查询网络信息的入口词。因此,它必须作到通用、准确和精练,使网民能望名生义,不至于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目前各种自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使用的多是自然语言,如电脑网络、农工贸、科技、文教、家电等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俗称、简称、惯称等。但有些自然语言作类名使人费解,如精品世界、男左女右、黄页、酷站等,必须借助于类目注释、后控制词表等形式才能明确所涵盖的知识范围。总之,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其类名必须达到上述要求,并使其规范化,是不能像目前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那样。

6.用户界面的友好性

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对用户界面的要求主要是:①类目清晰。不同级别的类目应采取不同的版面形式,类目与其相关的网站信息也应采取不同的版面形式,使网民一目了然。②路径明确。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在所有用户界面中设置路径指示标,用以指明网民查找的途径及其网站数,以明确网民自己所处的位置。③跳转便捷。网民可能从用户界面上所显示出的各种入口进行检索或转向检索,编制用户界面时应采用链接技术,使逆向检索或转向检索更方便。④帮助切实。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在所有的用户界面中设置帮助系统。帮助系统不能只介绍一般的常识和检索方法,而应把检索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制成文件,以便切中要害,给予切实的帮助。

7.检索功能的齐全性

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以下功能:

组织信息的功能: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具有组织各学科知识、各种产品知识、各类型信息、各领域信息的功能。凡是通过ICP/IP协议在全世界计算机网络、网站、网页上的信息都能组织起来,从而提高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检全率。

过滤信息的功能: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具有过滤信息的功能,通过使用的分类体系并对上述信息进行标引,把一些无价值、质量不高、盲链接的信息摈除在要建的数据库之外,从而提高数据库的质量,也提高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检准率。检索信息的功能: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具有多途径检索信息的功能,不但可以通过主分类体系检索,还可以通过从分类体系检索;不但可以通过正式类目进行检索,还可以通过交替类目、镜像类目、热门类目及相关链接进行检索;不但可以通过主题、专题、学科、专业进行检索,还可以通过地区、机构、人物、形态、时间、信息类型、网页等角度进行检索;不但可以通过菜单进行检索,还可通过在同一界面上的检索框内键入关键词进行检索等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余义芳・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传统分类法的借鉴[J]・图书与情报,2004,(3):52-54.

[2]袁文莉・中文搜索引擎分类检索工具发展的大趋势[J]・情报杂志,2004,(5):81-82.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2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

1 引言

信息组织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信息有序化的过程。它通过揭示信息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使之系统化、浓缩化,从而达到便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目的。传统信息组织,主要是指对文献信息的组织,即使在采用计算机技术后,所处理的信息对象仍主要是文献信息,并进行人工著录、分类、标引,组织形式大多通过手工编制的目录、索引、文摘等。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多以数据库、信息库的形式存在,电子信息占主导地位,信息组织的对象逐渐多样化,范围也随之扩大,它不再停留在对文献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知识单元、信息单元。

从本质上讲,网络信息组织是对网络中的节点(服务器)中的各种格式的文件和数据库(或信息库)中的各个信息单元(如数据项)的组织。具体地讲,网络信息组织有两层含义,一是某一特定网络服务器(网站)的信息组织;二是对整个网络信息(网站集合)的组织。前者是网络局部(节点)的信息组织,后者是网络全局的信息组织。前者的工作主要由各节点的网站开发和维护人员来完成,后者由专门的信息服务公司,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两者对图书情报部门的信息组织均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即整个网络的信息组织。

传统信息组织主要包括分类法、主题法、索引法、文摘法等。与传统分类法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在立类与列类、分类标识与分类对象的对应关系、分类标引过程、分类标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与传统主题法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在搜索引擎对主题检索的支持以及元数据的产生和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与传统索引法相比,在索引对象、索引类型、索引生成以及使用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与传统文摘法比较,在编制方式、编制速度、编制质量以及与主题法的结合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比较和分析网络信息组织与传统信息组织有利于展现两者的优缺点,从而为网络信息组织继承和发展传统信息组织提供了借鉴,促进网络信息组织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刻认识这两种各有千秋的信息组织方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网络信息组织方法与传统信息组织方法之间的相互借鉴关系,以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相关成果改进现有工作,以满足现代信息用户的需求。

2 借鉴体系分类法完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从体系分类法的角度看,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低级错误,改正这些错误将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尤其是提高查准率。

2.1 类目设置缺乏规律性和层次的不平衡性

在网络信息分类中,其类目设置往往同时采用多个标准,运用每个标准设类时缺少完整性,有时甚至在同一层次上列出不同等级的类目,致使同位类设置显得混乱,缺乏规律性,增加了用户通过浏览查找信息的难度。因而,需借鉴体系分类法的立类原则,一般采用同一标准,类目级别往往不能混淆。此外,有些网络信息的类目划分只有两三层,有些则多达十多层,类目层次显得不均衡,应当在现有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尽量使同位类下的层次保持均衡。

2.2 类目划分缺少一致性

不同搜索引擎的类目划分都有自己的体系,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比如,Sohu将“留学与移民”放在“工商经济”类,“网易”在文学类下列出“人文历史和宗教”类,Yahoo将“音乐”放在“综合参考”下予以重复反映,这些做法明显欠妥。理想地,各个搜索引擎的类目划分应当大体相仿,使用户有章可循。

2.3 依据缺少提示

目前,用户在使用浏览性检索工具时,不能直接找到所需类名,必须逐级翻阅查找。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类目,需要读取十多个页面,颇为费时费力。为了用户查找方便,应当提供一个分类法使用说明,以便用户参考、熟悉、研究之用,并能使其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此外,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当用户把鼠标放到某一类目上时。可自动显示其下级类目。

3 借鉴分面分类法改进网络信息组织

分面分类法在对传统信息组织的优化上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借鉴分面分类法,可对网络信息组织进行优化。实际上,现行的搜索引擎中也包含分面分类法的思想,但粗糙和不规范。比如,在“sina”搜索引擎的关键词的查询反馈结果中,在同一页面上包含目录、网站、新闻标题、新闻全文、频道内容、网页、商品信息、消费场所、中文网址、沪深行情、软件、游戏等各类信息的综合搜索结果,这种“分面”非但不够完整和准确,而且更多的是具有后台意义,用户根本无法在检索时组配使用,分面分类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地讲,借鉴分面分类法改善网络信息组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复分表和仿分在网络分类体系中的运用

搜索引擎在编制自己的分类表时,可以借鉴传统文献分类法中的复分表、仿分技术。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复分和仿分与传统文献分类法不同,尤其是资源类型复分表中所列出的文献形式几乎完全不同于传统文献分类法中总论复分表中的文献形式。

3.1.1 通用复分表的运用

通用复分表可以作为整个分类表各级类目组配复分的依据,也可以用于规范分类体系展开的方式,使整个分类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通用复分表可以包括主题通用复分表、世界地区复分表、中国地区复分表、时代表(包括国际的和中国的)、资源类型表、人物复分表等。

网络信息的主题通用复分表规定了整个类目体系展开的次序,内容可以包括综合网站、热点问题、政策法规、机构(包括管理机构、事业机构与协会、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单位)、人物、理论、事业与管理、改革研究、教育培训等。

世界地区分类表对于网络信息是必要的,因为网络都是全球性的,其中充满了大量分散的有关各个地区的信息。世界地区复分表的详尽程度要视信息资源的空间分布的密度确定。时代复分表主要根据网站的服务功能和所收集的资源特点确定。收集历史文献的网络站点或历史类专业搜索引擎最好设一个时代复分表,而对综合性的网站和搜索引擎来说,也可不用时代复分表。

网络环境下所使用的资源类型复分表中的资源类型,除了包括传统文献分类法中的期刊、报纸、杂志等文献形式外,还包括BBS与论坛、会议与活动、个人主页、新闻组、Mailing List/LISTSERV等。

通用复分表及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通用复分表及其主要内容

附图

3.1.2 专类复分表的运用

在编制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时,可在有关类目中编制专类复分表,作为某些类目组配细分的依据。例如,在“工业类”下的各工业部门,可以按照厂家、公司、研究机构、部属院校、杂志、名牌产品的统一顺序展开,编制成一个专类复分表,因为这几项是各工业部门都共有的(特别是在中国),可以采用统一的顺序。这就是专类复分表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运用,但是,它不需要像传统分类法中的专类复分表那样赋予统一的类号,而只需在各类中采用统一的形式。在信息加工的后台中,使信息处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各类目的展开方式,更好地使用分类体系来加工整合信息资源。

3.1.3 仿分的运用

在传统分类法中,按照分类标准的规定,部分类目可以仿照已列出的类目进行细分,即类目仿分。由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以事物和主题为中心进行划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要求仿分更加迫切。比如,在“sohu”中,一级类目中有“国家与地区”条目,在其下的二级条目(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名称)就按照一级类目的各类目进行仿分。又如,在“北京”这个二级条目下,就出现了跟一级类目一致的三级类目。在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中,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在“sohu”的“社会科学”的各社会科学类下基本上均按“学会”、“爱好者天地”、“大学系/学院”、“活动与会议”、“期刊杂志”、“研究所/中心”、“同人主页”列类。

3.2 分面叙词表的运用

一般地讲,编制分面叙词表都是针对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分面的划分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整个知识领域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分面叙词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分面叙词表主要用于网上学术信息资源的组织,或者用于建立专业性搜索引擎。

网络信息分面叙词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信息标引的后台工作中,标引员利用分面叙词表对网页进行主题标引。一方面,有利于分面组配提高描述特定信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分面组配公式来标引网页可以实现标引的一致性,进而提高标引质量。二是在信息检索的前台工作中,可向用户提供其输入的检索词的同义词和相关词,可同时提供多个主题领域的检索词,以供用户进行自由组配,通过这种组配,可达到较高的专指度。

采用这种组配方式可使用户拥有最大程度的决定权,即由用户从系统推荐的检索词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实现自由组配,从而避免了用户构造复杂的检索式。同时,在检索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由用户来判断与其检索最相关的文献。

4 按照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原则改造网络信息组织

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指将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兼有两种语言的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检索语言。传统分类法系统性较强,有利于族性检索,符合人们的思维、检索习惯,且在揭示数值、声像、空间对象等实体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分类法体系复杂,不利于用户查全。传统主题法是用语词描述知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主题检索中,夹杂大量不切题和无用信息,导致查准率低,有时甚至相当低。分类法和主题法两者的结合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理想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语言应当是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例如,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检索时,可选择在所有站点或仅在此目录下进行检索,而且输出关键词检索结果时,列出相应的分类检索路径。

目前这种思路在“sina”搜索引擎中得以实现。例如,如果想查找“红楼梦”的相关信息,可在搜索框内键入关键词“红楼梦”,并单击旁边的搜索按钮,新浪搜索会先返回目录搜索结果“文学艺术>各类艺术>文学>各类文学>小说>古典小说>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接下来就是关于“红楼梦”的网站的搜索结果。

有趣的是,在现行的搜索引擎中,不但体现了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还根据实际需要在搜索结果中体现了分类、主题、文摘以及新闻服务四位一体的思想。比如,中文雅虎的搜索结果会从数据库中找出以下五个部分,按照顺序列出搜索结果:

分类类目

分类

网站名称

主题

网站描述

文摘

相关网页

主题

Yahoo!中国的相关新闻

新闻服务

但是,要实现网络信息的真正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系统分类,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宏观控制。这样的知识分类体系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结构要清晰,整个体系是动态的,可以采用超文本系统进行管理。

4.2 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现作者语言与用户检索语言的控制和转换。控制词表应当支持后控,以提高受控词的利用率和用户的交互能力。

4.3 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这样既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检索,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从而较好实现分类与主体的兼容。在搜索引擎生成索引数据库时形成包括分类标识和关键词标识的索引,同时分别为分类标识和关键词标识生成倒排挡,这样既加快了检索速度,又能同时以分类标识和关键词进行检索,提高查准率。

5 网络信息组织的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必须明确基本的分类原则。

5.1 网络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

确定网络信息分类原则必须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

5.1.1 直接性原则

分类的层次不宜太多,不应该出现转换十多次还找不到所需信息的情况。一般来说,类目在6层以下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

5.1.2 数据保证原则

网络信息分类法是面向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对象要明确地扩大到网络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5.1.3 自然性和实用性原则

网络是面向大众的,所用的类名基本上应当是自然语言,以满足广大普通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网络信息分类的类目要少而精,要实用,不应该仅仅为了美观等因素而设立一些用处不大的类目。

5.1.4 快捷性原则

每一类名都应有与其对应的一个快捷键或类号,以便于熟练的用户进行快速查找。传统分类法在这方面有相当杰出的成就(如类名索引等),毫无疑问,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时应当对这些成就加以研究和借鉴。

5.2 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构建

传统分类体系与网络分类体系的相互借鉴和改造,使得编制一部网络信息分类法成为可能,在具体做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5.2.1 以传统分类主题为基础,构建多维的分类体系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3

    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体的阐释。如于根元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的定义:“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将网络语言定义为自然语言。之后吕明臣在《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一文中,分别定义了网络交际手段、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并指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则将这些语言现象定义为网络交际语言,并且从言语交际学、人际传播学等方向进行了分析。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指第三类。它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综述的基点。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给予网络语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很多文章都从词语的分类、特点和语用规律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只有明确类别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应用网络语言。现有的研究中虽然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很细致,但是大体还是对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如邬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四类。孟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了7种: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而柳丽慧(2006)中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其实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一个合理、科学的分类标准是前提。从网络语言使用的符号系统来看,它包含了字母符号、汉字符号、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再加上将几种符号的杂糅混合使用,可以据此分为5类。而从网络语言的构词方法上看,应分为缩略构词、谐音构词、旧词新义、隐喻造词和将缩略、谐音等构词法综合运用的杂糅构词。其中缩略构词包含英文缩略、拼音缩略、汉字缩写。谐音构词也包含英文谐音、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而通常被成为表情符号的网络词语,因为其是用各种键盘符号采用象形的方式构成来表示交流者的面部表情、心理感受等,所以可以概括为象形构词。这样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问题可以论述的更清晰和明确。同时,由于网络语言大量是由网民在交流中创造的,只要网络交流继续进行,新的网络用语就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分类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以容纳新的类别。

    3 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 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首先吕明臣(2004)重点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首先在交际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朱萍(2002)分析了网上聊天语境的特殊性,指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具有非语言交际手段失效、身份隐藏,参与者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这3点特征;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隐蔽性造成了语言行为的随意性和语言信息的不真实性,这是网络交际中语言行为的特征。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 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 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 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 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以上两人的文章对网络交际现象的分析深入透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5 相关研究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4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在新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正在不断的增多,当前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识,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传播.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研究;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29-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将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都联系到了一起,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网络也成为了传递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今天,在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有着大量的信息更新,同时也有大量的信息丢失和被删除,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信息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与类型脱节

当前,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定义和类型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1)在狭义上的定义和分类.例如,依据形式对网上的信息类型进行划分,简单的将网上的信息资源看作为网上的出版物,这就狭义的将网络信息资源划分为了HTML数据库和HTML文件两种类型.(2)广狭定义与分类,这中分类方式相对来说更加准确[1].(3)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分类,这种情况在现代网络中存在较高,当前许多的论著在网络信息资源上都是广义之说,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则是狭义的,这也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不符,导致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1.2 多种标准被应用到同一级次划分

文献信息分类的准则表明,在统一区分上进行等级划分时必须要运用同一标准,否则可能造成类目混乱交叉的情况发生[2].这一规律在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中同样适用,而在第一点中提到的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几种划分方式却与其相违背.例如,我国学者马静在对信息内划分上依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用途上进行,在划分标准上主要有四点:全文型信息、数据库类型信息、实时活动型信息、网络资源信息,这样的信息分类不仅不准确,而且违背同一分类规律.

1.3 分类标准与方法具有较大歧义

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具有较大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依照统一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例如张晓娟在对同样的网络信息进行划分时划分出了信息单元、文献、网络一次文献、网络二次文献.(2)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却划分出相同的信息,例如张晓娟,在对非网络资源信息进行划分时将信息划分为参考书、图书馆等,而在依据信息的存储类型划分时又将信息划分为了书目型和图书馆型等[3].

1.4 没有完善的体系

传统的网络信息划分最大的弊端就是每次划分上都需要选择唯一标准,这样在对网络信息是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分析.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入口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但却无法使人们能系统、完整的认识信息资源.

2 构建资源类型体系

对于什么是网络信息资源,还没有一个让人们都信服的定义出现,目前我们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网路传递的信息的合称,其也势必会随着计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益扩大,因此依据这一理解构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可行的行为.通过对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信息资源类型在划分上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例如,分层划分、定义和类型统一、实用性、体系化原则等[4].

在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可以说网络信息是一给信息交流带来一次重大的改革,信息交流的随意性、扩散范围、扩散速度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上可以通过正式、半正式、非正式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其下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及网络论坛等;半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各种报告、会议文集、产品介绍等;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一次出版的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收索引擎等,二次出版的网络评述、网络导航、检索数据库等,三次出版的网站推荐、参考数据库等.在划分上我们也将非正式(出版信息)称之为“黑色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在传播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保证.半正式(出版信息)也被称作“灰色的”这一类网络信息的质量相对来说可靠性更好,具有知识产权,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正式(出版信息)的可靠性在三种类型的信息中是最高的,具有较高得的利用率[5].

3 网上信息资源的几大类型

3.1 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也被称作资料库、文献库,它是最早一批对电子信息资源产生冲击的网络资源,它的出现使计算的资源脱离了单机模式,成功的同网络相结合.网络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了联机检索以及光盘数据库.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机检索就达到了顶峰,其本质就是数据库同通信的合理结合,也就是信息需求者在设备的终端通过检索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联机检索具有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等优点,但其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所需费用也十分的昂贵,因此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后,网络上各种收索引擎的出现也使联机搜索逐渐的走出了“网络人”的世界.正因为联机检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而且需要有终端才可以操作,所以从事网络工作的人员开始努力的寻找一种价格低廉可以存储、检索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发现了光盘存储技术,这一存储技术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6].光盘数据了具有成本低、容量大的优势,光盘数据同联机检索相比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检索信息的及时性没有联机检索高,因此在因特网列车上出现了光盘数据的身影.部分光盘数据库在镜像光盘塔和阵列式光盘塔及相关管理软件的使用下,也都间接或直接得融入到了因特网之中,同时被人们所应用.

3.2 网上馆藏数据库

信息集散地的最大地点就是图书馆,而近年来在网络的影响下,图书馆内的信息也逐渐的走向了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为了使图书馆的信息的利用率能够最大化,我国的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在并其依靠网络向所有读者提供了联机供检索目录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已有超过6000个电子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通过网络向外开放,这样所有的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有读者身边有网络,就可以利用图书馆的URL查询到读者所要寻找的馆藏,这种形式是图书馆的馆藏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网上出版物

网上出版物同现实中的出版物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需要编辑、出版然后在发行,只不过同现实出版物不同的是网络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都要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出版物主要有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等.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上网时间增长)这都为网络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使网络出版物的数量迅速的增长着.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图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也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网络参考书更是独树一帜,例如词典、手册、百科全是等图书都逐渐的进入到了因特网中,通过网络对这些参考书进行应用可以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同网络图书相比网络期刊的数量要显得更加的庞大,这主要是因为期刊的内容新、周期短、发行快,而网络的特点也正好符合期刊发行的特点.至今为止,在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上万种电子期刊可供上网人们进行使用,其中许多都是免费的,这也促进了网络报纸的发展速度.

3.4 动态消息

网络是一个交互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平台,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例如由政府机构所的消息、通告、回忆、论文集、新闻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动态资源的组成元素.

3.5 其他类型消息

网络信息资源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大量的其它类型信息.例如娱乐游戏、应用软件、电子邮件、教育培训,在网上这些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多数都是免费为人们服务的,给用户带来的巨大的好处.近几年,微博的出现也使“120字”信息在网络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4 结束语

同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也具有较高的凭证价值、情报价值同时网络资源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爆炸式,这对世界的信息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的技术在网络上势必会逐渐的出现新类型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增多,对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的划分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也要依据实际变化对网络资源类型分类进行调整,确保网络资源的定义和类型能够保持一致.

——————————

参考文献:

〔1〕杨道玲.中文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问题探讨[J].档案学研究,2011,10(3):39-42.

〔2〕吴振新,王婷,向菁,等.网络信息资源保存费用问题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2(3):37-41.

〔3〕张晓娟.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类型及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1,8(2)19-20.

〔4〕代根兴,周晓燕.信息资源类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8(2):16-18.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5

在众多网络建设中突围的品牌意识强调网络本身的“品牌性”,如突出特色、整合优势、树立品牌与精品意识的“名牌网站”。名牌网站不仅是网站本身力争名牌,其涵盖的各栏目、频道等也应成为类似内容的品牌。同时,名牌网站也应着力于塑造“文化青岛”的品牌内涵和网络文化的品牌建设。如蔡文艺等在《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谈道:“以 ‘微尘文化’、‘帆船文化’、‘海洋文化’、‘海尔海信现代科技文化’、‘孔孟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网络文化的品牌建设强调在建设“文化青岛”的品牌内涵时,所有内容都围绕一种或若干种精神建设展开,不能流于面面俱到与全景式扫描。概而言之,品牌意识是当前“文化青岛”网络建设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现状

当前的“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类似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网络建设,具有以下特点,即:文化内核模糊化、文化外延狭窄化、网络承载分散化、网络技术单一化。网站建设遵循的是内容的罗列与铺排,而不是文化内核的精深展示。目前的网络载体主要有五大类型:青岛政务网等政务类网站,青岛文明网等精神文明建设类网站,半岛网、青岛新闻网等新闻类网站,“帆船之都 多彩青岛”网等旅游服务类网站,青岛文化网等文化类网站。

青岛政务网重点在政务的网络展示、建设与互动,本意是提高政务办事效率,给公众呈现一个高效、廉洁、开放、积极的政府形象。这种形象本来就是“文化青岛”的一部分,但政务网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未突出或意识到这种文化形象,主要依靠形式来暗示,而不是通过形象来展示。

青岛文明网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政教、宣传意味较浓。其实,“文明”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组成部分,青岛的文明状况就是青岛文化的积极体现。但文明网过于执著于“文明”而忽视“文化”,专项治理、文明行为与人物等的新闻、信息展示成为最主要的内容,缺乏凝炼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文化青岛”的形象欠清晰、立体。

半岛网、青岛新闻网等新闻网站,意在展示青岛和国内外的各类新闻,其中不乏青岛形象建设的内容,如关于“青岛精神”的讨论、青岛啤酒节等各种节庆活动的新闻报道等。但由于只注重新闻性,“文化青岛”的建设也服从于新闻性,缺乏统一性、一体性。

旅游服务类网站一分为二,一是商务网站,主打在商务,青岛旅游形象只是次之又次的内容;二是政府宣传类网站,最具代表性的是“帆船之都 多彩青岛”网,以青岛旅游形象展示为主,不涉及其他,缺乏统一的精神内涵。

目前,这四类网站无明确的“文化青岛”意识,网站建设都是为了某一特定主旨服务。

青岛文化网等文化类网站具有明确的文化意识,但对“文化青岛”的品牌内涵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识与贯穿意识。如青岛文化网的频道包括新闻中心、政策法规、政务信息、艺术创作、社会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物天地、文化设施、艺术培训、演出资讯、剧场传真,但深入到具体内容,基本局限于政务、资讯、个人部门与机构的简介、剧目介绍等,“介绍”二字足以概括该网站的主要内容。平面而简短的文字介绍虽然具有直观性,但缺乏生动性、深入性与丰富细腻性,粗糙之中体现出网站建设者“文化青岛”思路的匮乏。

“文化青岛”网络建设品牌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与充实技术力量的基础上,当前“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应集合政府、报纸、影视、动漫、通讯、文化、城市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力量,整合政务、新闻、文化、社区、旅游、音乐、视频、网游、电子商务、博客等网络领域,建立一种或多种具有极强辐射力的核心网站。

1.构建核心品牌网站

利用集团化策略,整合政务网、报纸与广播电视旗下的网站,打造核心品牌网站,并设计品牌网站名称、标识、宣传标语等。命名遵循易于理解、发音原则,“文化青岛”是比较合乎受众心理的名称。网站标识的设计应遵循艺术、易解原则,具有强烈的青岛特性。青岛政务网站群的LOGO值得借鉴。网站的主页设计应简单、清晰并富有青岛个性等,尤其是“文化青岛”的核心内涵所指涉的层面。

建设核心网站,有助于化分散为凝炼,将众多涉及“文化青岛”形象的力量整合成一体。这有利于根据“文化青岛”的基本内涵构建设计思路,包括名称、标识、宣传标语等,也包括网站内容的设置。尤其是建设核心内涵,并将之贯穿于网站的整体建设之中。这样的核心网站,能使受众在最短时间最集中地感受青岛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内涵,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亲临青岛、体验青岛、享受青岛的欲望。

2.构建网站库或集群网站

以核心品牌网站为门户,集合新闻网、政务网、社区网站、房产网站、手机网站、搜索网站等服务网站,构建网站库或集群网站,并以“门户”与“集群”两种结构整合各板块,是“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

具体步骤如下:(1)定位。这批网站是“文化青岛”的品牌网络群,将是所有网民了解青岛的主要网络途径。(2)意向。在定位的基础上,要设定“虚拟青岛”的建设意向,即让网民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全面了解青岛的价值簇和青岛的主要文化内涵与文化形象。(3)建立反馈-评价体系。“文化青岛”网络建设必须重视受众,让网民迅速、自由反馈评价,给予及时、公开、公正的回复,并根据受众意见加强网络建设。

3.创设品牌板块

(1)打破行政区划与行业区划。由于传统观念,“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流于区域化、行业化,缺乏核心内涵。融合各行各业,避免行政区划与行业分割造成的相同性质网络建设的重复,是当前“文化青岛”网络品牌建设面临的棘手难题。

(2)“文化青岛”内涵多样化,应重点挖掘历史名人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等资源。最佳的建设办法是按相对集中的品牌内涵设立网络频道,然后将重点的文化资源置于各频道中,形成相对明晰、关联的体系。在形式上,虽然文字介绍必不可少,但不应该成为主要形式,而要着力于构建虚拟的2D/3D“文化青岛”导游库。

(3)建设音乐青岛、影视青岛、动漫青岛等资源共享库。这些资源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购买版权的现有作品。它们共同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呈现青岛形象,有助于受众感受到青岛的文化氛围与内在精神。当然,这些资源的编排必须避免常见的罗列形式,按照文化精神条分缕析。

(4)依托现有资源,建设新媒体、电子商务等板块,实现网络文化产品的线下延伸。如以海洋文化、道教文化为核心点,重点建设一种或多种网络文化企业。

(5)与传统品牌合作,或创立网络新品牌,设计服务板块。

“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的品牌推广

“文化青岛”需要推广,“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更离不开推广。具体而言,可分为传统媒体推广、网络媒体推广、捆绑城市推广、结合其他新媒体进行推广四大类型。

相比于新媒体的民间性,传统媒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权威性。因而,“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集束性地推广品牌网站域名、标识及品牌板块,通过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捕捉受众的关注。

网络是新媒体的一种,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全球性等特点。“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与亲历性,甚至有可能在网络受众的互动中形成新的自我认知与建构,完善建设方案。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可以随时播报建设进程与特色,形成持久的关注力与知名度。网络的全球化特性更有助于最大范围推广“文化青岛”的网络形象,利用文化差异与互渗,多方位推进“文化青岛”网络建设。

网络媒体的可利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网络公告、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和聊天工具等。网络公告具有与传统公告相似的简洁性、权威性,预先在有整合意向的网站网络公告,可以让受众提前关注,也可以在其论坛与聊天室公告并详细介绍品牌网站。制作精美且极具青岛特色的网络广告,可以选取中国各门户网站、社区网站、网络研究网站等即时、全天候,宣传核心网站与品牌板块。搜索引擎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捕捉率,故而可以在搜索引擎登录网站,并在此关键词广告。设置网站库或集群的电子邮件模板,通过邮箱推广;或者电子刊物、会员通讯等,加以深层推广。

捆绑城市推广有三种方式。其一,在青岛城市宣传中将其作为城市标志物之一,并加以现场展示。其二,与城市形象广告片结合,将其作为重要元素加以介绍。其三,与城市标志物建设相结合。

结合其他新媒体进行推广,主要指制作多种形式的数字内容,结合手机、移动电视、播客等加以推广。

总之,“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的品牌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集合了文化、网络、历史、科技等多层面的知识,需要从意识、建设与推广等方面加以实施。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文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全面自由发展

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网络文化以内容为身,兼互联网媒介形式,互联网思维正以裂变式传播的速度深刻改变着社会形态。我们不能将一种思维活动同那些使这个思想活动成为可能的记录、传递和存储的技术条件分开。我们注意到的现实后果是,在一次技术生态的变动之后,一个本地文化的构成会在其自身的发源地变得陌生和异化。知识演化的路线与媒介发展的阶段之间没有协调,技术进步的背后有着文化倒退的长久可能性。我们期待出现的现实转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文化建设的原始理解,网络文化新形式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注入新特点,二者通过媒介化形成一种人文力量。

一、研究意义

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与追求真、善、美的目标是终极一致的。人类科学研究的本质与发展目的,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和自然界关系的确认就是求真。在媒介的联动下,人们在对自身和对外部世界的求真过程中,脑海中逐渐形成一种拟态现实,而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程度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提出的人对工具理性的追求应当更加成熟,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人们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文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以及人与自然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人类“求善”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对自我行为、意识、目的、关系的“正当性”的认知与追求。

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同时存在于与旧媒介相互妥协的融合媒介域时空中,互联网自身作为一种融合媒体,在与旧媒介的协调磨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旧冲突与乱象,但开放、民主、自由、平等、互利为核心的的价值取向依旧是网络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我们要相信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为人类创造一种更好的面向未来的文化体系。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说,“真”要求的是对客观的真实的自然和世界的探索,“善”要求的是对人类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正当性认知,那么“美”要求的就是人们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自身、他人、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满足个人审美的愉悦需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网络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人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实践发展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美与艺术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认知、欣赏和传播。网络媒介的出现正是以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创造能力提供空前丰富的技术平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充分发挥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一次新的飞跃。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兴起于美国,强盛于西方发达国家。宽泛意义上的网络文化研究,可以维纳提出的“控制论”为开端,后又出现“电子人”科幻小说热潮。真正具有规模的网络学术研究,兴起于1990年万维网出现之后,其中对大陆网络文化研究影响较大的有本尼迪克特(M•Benedikt)的《网络空间入门》,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BillGates)的《未来之路》,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再起》,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和《第二媒介时代》等。后来开始逐渐有了中国大陆学术界自己的专著,1996吴伯凡在《孤独的狂欢》中正式引入了“Cyberculture”,1998年面世的系列丛书《电脑文化译丛》、《赛博文化系列》己经接近“网络文化”的概念。

1998年之后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相关论文数不胜数,相关的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台湾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始于1993年左右,研究专著不多,研究论文颇丰,研究内容集中在数字经济、网络性别与权力、科技与人性、网络色情、网络隐私、虚拟社区与角色扮演、网络者的心理、网络游戏等方面,其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多借鉴于欧美,问题涉及面非常细致,但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

国内外学者针对网络文化这一主题,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涉猎广泛,涉及到网络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覆盖了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科技、法律、思维以及人的主体性等诸方面;二是研究内容由浅及深,研究逻辑辩证有序,综合运用了超前性系统思维、利害性系统思维、抽象具体的辩证思维和分析综合的辩证思维;三是研究视角多元丰富,交叉结合了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到网络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总体来看,众多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网络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背景,但仍存在着一定缺陷与不足:一是侧重于“技术”,而忽视了“文化”,大多数研究对网络文化中体现出的技术特征的工具性分析较深入,而对揭示其影响社会关系的价值性分析欠缺;二是文章观点多着眼于网络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与抨击,表达对网络文化收编命运的担忧;三是从马克思人学观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文化的视角未得到充分重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逐渐深入阶段,人们在其对网络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片面性认识,不仅缺乏这方面研究的专著,而且就某一专题进行研究的论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综述,我们从学理层面提出以下问题指向:马克斯•韦伯笔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中国当下能否实现统一,是何种程度的统一,如何做到该程度的统一;不重视网络文化中的人文价值理性的研究而把目光集中于网络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分析,盲目偏其一而舍其次的做法在中国当下是否存在;借用媒介学视角能否更清晰展现网络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媒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当如何扮演此角色;网络文化研究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和媒介学研究视角,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学术想象和研究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网络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概述不同于费尔巴哈仅将世界视作同人类活动没有任何关系的对比对象,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是人,历史是人的历史,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的,现实存在的,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动可以不断发展的人”的历史。

首先,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区别于费尔巴哈对人的客体性认识,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肉体的、可以坚固的存在于地球上的确定物。”一旦离开现实的土壤来分析和观察人类本质,就会陷入脱离生活实际的凭空想象的泥沼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强调活生生的人,是为了关注存在于社会活动中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以及需求的满足,所有一切的社会措施都应该要立足于人民群众,以达到促进人类本质能量的充分与全面的发挥。

其次,人的存在具有社会性。马克思反对将人看做是纯粹的自然的人,他认为人类不能够是脱离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毫无关系的一种彼此独立的个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内在具有丰富而全面的本质,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人的这种本质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得以丰富与发展。每个个体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人类的社会属性,建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系统,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再次,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与自然的改造者。马克思有感于以往人们没有从人类劳动观去理解这个不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世界,而是一种变化的社会历史的产物。“迄今为止一切的历史观不是完全忽略了历史这个现实基础的东西,就是把它只是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的因素,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就被这样生生地排除了出去,从而造成了自然界与历史的对立。”⑤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人化的自然”,即被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影响的自然界,并进一步指出人的主体地位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功效就是对人本观的最佳理解。

(二)媒介学视域下的网络文化

全球对于文化的定义多至168种,对网络文化的诠释也是众说纷纭,中外学者大多倾向于将网络文化理解为在网络虚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延伸。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网络文化。从文化本身来说,它的核心应该表现为价值观。文化从来不是个“个体”,一直体现在社会之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语言文字的出现到书法与数字的发展,从古代造纸术、印刷术到电报、广播、电视再到电子计算机网络和手机通讯技术,这一切莫不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媒介形式与技术融合的结晶。媒介学视域下的网络文化,是一种人类精神生产实践的产物界定了人类思想的物理状态,重新梳理了网络工具和权力操作的实质关系,重新诠释了网络技术和社会秩序的再构成。从传播环境到信息界面,再到思想状态,权力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垂直架构到横向链接,再到节点转移,信息的所有权和自由流动何以完成;从上下层的阶级关系到新意见阶层的兴起与壮大,自由人的联合体逐渐强大。一个观念、一句话语、一种精神,是否可以通过媒介化成为一种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网络文化的内在逻辑及关系

媒介学透视下,从实体媒介到虚拟媒介的演变,重构了人类的生存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生产不仅是物质生产,还包括经济之外的社会生产、精神生产以及最根本的生命生产。“宗教、国家、法律、艺术、道德、科学等,只不过是生产的特殊方式,都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媒介域的演变使文化从生产到传播都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从现实性到虚拟性的转变。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体验。媒介学视域探讨下的文化生产,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内容与形式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哲学反思,网络文化的出现也补充并发展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内涵。

1、网络文化是人之现实生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中的人。但是人不会满足于某种既有的现实生活和存在状况,而是不断地实现着自身的超越,获得新的本质和规定性。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生成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对自然界的生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媒介学视域下的网络文化,通过互联网的虚拟形式,对信息所有权和信息操作进行再分配,在不同个体间、人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新型的生产互动关系,使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达成一种理性自觉

2、网络文化是人之实践方式转变的方法和途径马克思把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现实性联系起来,认为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人。无论是人类的哪种活动形式,其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人类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随着实践在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在对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也随之发展。媒介学视域下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催生了网络文化的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网络时代特有的新型社会实践形式,突出展示和发挥了人的能动性、超越性和自主性,培养了人类的平等意识、权力意识、开放意识和自由民主精神,创新了实践的新形式,丰富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极大地促进了健全人格、独立个性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

3、网络文化以人之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论置于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人只有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在实践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由必然走向自由,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类本质不断实现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的实践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同时为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价值目标。网络媒介的普及拓展了人的交往范围和交往能力,极大地改善了主体性状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必然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逐步从偶然的个性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网络关系增强了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际关系和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

四、结语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7

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分析,自从上世纪末由痞子蔡编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空间公布过后,有关不同类型网络文学数量急剧暴增,与传统文学评价结果滞后效应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使得理论批评领域全面失语。而网络文学似乎单纯追求内容精彩,而将社会大众一切批评言论摒弃在外。事实上,网络文学结构中的批评话语,便被定义为网络文学评价,经过时间飞速流转必将成为文学评价活动中的核心支撑单元,引起的时代回应狂潮更加不可估量。

二、长期以来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架构的特殊性论述

(一)语言表达上保留显著的即时、犀利性回应功效网络空间原本强调兼容、自由与开放主题内涵,网民经过不同文学作品直观阅读和细致感悟过后,可以直接参与到即兴点评活动中,并且大多数情况下畅所欲言,甚至不用顾忌任何情面。发展至目前,网民语言讲求简短犀利功效,适应地域各类生活、口语化要素吸纳融合,和以往标准性文学评论结果相对比,灵动和随意性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逐渐颠覆传统评价迹象。

(二)评价方式上主张匿名、互动表现规则网民在进行网络文学作品评价期间,不必要经历署名工序,大部分观点行为几乎毫无限制。正是在上述匿名化身份背景下,涉及以往客观谨慎思索态度遭受泯灭,相对地轻松灵活的批评感官效应此起彼伏。客观来讲,网络文学为相关读者思维信息共享,即时性互动探究提供方便,评价过程中作者可以及时吸纳合理意见并加以后续内容修缮,整体创作热情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为正向的激励影响。

(三)评价主体思维的客观、自主性表达结果网络文学作品评价,适当地配合独立身份与自由思维角度进行个体真实心态全面呈现,将以往虚假面具层层揭开。也就是说,一旦编辑审查、稿酬版税以及功名利益的束缚得到系统化挣脱过后,网民终于获得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机会。所以说,网络文学作品评论结果更加贴合主体内心感受,摆脱以往传统评论审核制度的束缚。

三、目前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构筑状

况和内部局限效应研究网络文学评价不管是在媒体层面或是参与主体活动控制层面上,都和传统文学评价有着系统性差异,尽管说其评价形式独具特色,却不可避免遗留各类局限冲突效应,更加需要得到网络评价主体的全面关注和灵活应对。有关表现细节具体如下所示:

(一)作品内容炒作行为过于频繁和虚假因为网络媒体自身具备前所未有的参与、互动优势,使得内部评价主体多元化百般呈现,有关后续评价内容频繁失真现象也不足为奇。发展至今,有关职业批评主体相关权利,开始被更多不知名网民分解、共享,他们都期望借助网络途径,逐渐迈向舆论巅峰。尽管说此类行为一时间使得网络文学评价内容全面丰富,但是评价内容始终遗留随意化特征,特别是在各类网民冲浪扫描式阅读行为交叉影响下,各类低俗评价内容接连衍生,过分炒作的行为必定会导致网络评价质量愈来愈低。

(二)评价体系控制手段模式极为随意网络文学评价主体,基本上都是随意借助相关论坛进行言论自由发表,内容遗留主观特性较为深刻,不乏存在一类忽略作品内涵,而单纯依据个人喜好进行作品评价的行为出现,此类行为是不负责、不客观的。正是在这类文化结构控制范畴之下,不同形式的优质化文学作品被逐一掩埋。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运用网络独有的开放性和超链接属性,有时会令作者评价被随意续写、删改与转帖,网络文学评价结果版权原本就无法稳固锁定。

(三)评价体系规范标准严重缺乏目前,网络文学评价指标时刻表现出个人、随意、娱乐等特性,尤其是在评价话语大众化情形控制下,使得不同评价主体标准五花八门。事实上,部分网络文学评价主体始终认定网络文学理应被纳入到标准文学评价体系架构之中。另外一些人员则认为,单纯运用传统文学评价机制进行网络文学管理,未免显得过于机械被动,有必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构筑起独有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确保一切控制标准内容,都能顺势在既有网络载体和基因特质中加以融合。

四、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评价管制体系构筑策略内容解析

透过上述论证内容整理判定,作为创新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必须时刻校正自身发展思路,全程关注人们中心导向地位,并将优秀作品出版作为长久使命,使得各类创新精神能效得以在生产全过程中顺势扩展,强化网络文学独特的吸引、感染能力。要提高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建立网络文学内容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网络文学编辑人员素养及强化效率,并且在特定状况之下设置开放作为网络文学编辑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训活动。有关细化的调试策略建议如下:

(一)AHP-模糊综合评估手段在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中顺势扩展沿用的必要性如今网络文学作品不管是在种类样式或是下载频率方面都极为可观,单纯沿用以往批评管理指标加以控制管理明显是不科学的。其中,层次分析手段,主要透过数学家ThomasLSatty公布实施,其主张全面融合定性、定量分析方式的优越性成就,全程维持模型构筑结果的系统、科学性,并且可以令相关决策主体运用独特的判定实力和工作经验,进行各类建筑、交通或是政治教育决策问题广泛引导支持。第一,网络文学作品评价结果主观性显著。文学作品传播和评估绩效,主要联合书写主体知名度、作品出版与销售数量加以灵活验证和认证。相对网络文学作品评价工作,不可避免地夹杂一系列个体主观思维内容,客观容量化指标严重缺乏。第二,网络文学作品涉及面域极为广泛,当中细致化评价指标排列可谓是错落有致。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验证,传统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容,其在评价结果输出前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单纯透过Edward和Colley的AIDMA评价管制模式加以解析,其实际上主张配合个体兴趣、记忆点、行为举止等规则加以评估,然后后续的DAGMAR模型正是吸纳融合了个体陌生-认知-理解-确认-行为实施等阶段评价准则,进一步确保单位环节控制指标设置的精准性。第三,网络文学评价工作本身归属于一类异质化目标分析决策问题。如今相关规划主体经常沿用的竞争性控制手段,包括AHP和模糊综合评估手段。涉及传统形式的AHP控制手段,其在判断矩阵和决策思维一致性表现上明显存在差异结果,并且针对已有矩阵信息加以检验判定一直遗留限制性弊端。由此,相关管制主体开始将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式整合起来,并从中精炼出一类系统控制解析策略内容。此类集合AHP和模糊综合化评价模式优势的手法,使得今后一切指标评价结果复杂度得以简化,并且适当联合优先关系矩阵进行决策定量流程过渡,各类信息转换动作快速便利,使得以往优化关系矩阵朝着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架构有机过渡,一致性判断问题自此得到合理调试,这对于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科学评价工作来讲,辅助意义极为重要。

(二)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评价指标精准设计和实证内容灵活分析首先,便是清晰验证并设置评价指标,从中开辟独特的评价因素集合。合理所强调的评价指标,基本上便是依照既定作品优劣质量加以评估线索搜集。当中,评价因素便是针对既有控制指标发挥特定影响实效,并且能够决定评价结果的因素内容。其次,建立版权种类集合。过程中主要利用四类一级指标加以版权种类控制,确保社会、经济效益和作者信息等二级指标集合得以清晰,方便评价技术人员进行重要信息提炼整编。当中评价语言构成的集合会自动形成矩阵架构形态,之后便可联合网络技术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与归一调试。长期以来,经过针对不同因素保留的次级指标进行评价、版权种类信息结果融合,有关模糊因素运算流程终究能够显现出不同形式的评价因素结果,技术人员此时可联合特定类别因素特征,进行对应模糊综合评判公式设置并加以归一调试。再次,面对目前既有网络文学作品评价工作控制状况,以及当中各类工作细节特殊局限效应,笔者认为通过政府管制、及企业多元化建设管制层面进行调试,进一步令网络文学作品今后的评价机制得以修缮。

最后,适当发挥不同科技创新成就的引领功效,确保今后各类刊载网络文学单位都能适当完善内部技术应用实效,适当强化自身版权维护意识,同一系列侵权盗版行为做长期维权,进行网络文学市场秩序维护,加强对一切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低俗有害内容进行打击。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登记识别、标识申领以及存储分类等管理,自此构筑出集合网络文学作品编目系统、版权信息系统和社会公示及查询系统为一体的评价管制架构。当然,作为内部技术人员,必须要充分借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工作途径,针对优秀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多终端化开发利用及有效传播。

五、结束语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8

关键词:仿生态神经网络群 神经网络集成 车型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ecosystem model and multiple neural network model, the paper proposed the model of bionic neural network group (BNNG) algorithm, which combines th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AR model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vehicle classification, and reduces the error rate.

Key words: Bionic Neural Network Group;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Vehicle Recognition

神经网络集成是计算机模式识别及群智能理论的研究主要方向,目前神经网络集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集成的内部依然是一个黑箱问题,里面权值和结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在研究多种神经网络分类识别的实验中,发现了神经网络集成理论同生态系统模型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故对其进行模型预测,同时利用交通车型识别来验证本模型的正确性。

1 仿生态神经网络群算法(BNNG)的模型提出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一个完美的动态进化模式,其内部进化靠互助、竞争等规则来完成,神经网络群按照生态系统进化规则进行演变,故称之为仿生态神经网络群。

神经网络集成是用有限个神经网络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学习,集成在输入示例下的输出由构成神经网络集成的各神经网络在此示例下的输出共同决定。需要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和检验才能够达到最终理想的输出,内部各网络之间是交叉相错的,彼此之间的依存、竞争同样使其结构达到最终的平衡。生态系统模型与神经网络集成有一定的相似性,本出简单模型匹配预测,具体如表1。

2 仿生态神经网络群算法(BNNG)数学模型构建

根据生态群落进化规则,本文将BNNG算法分为主体网络和激励网络,具体算法结构如图1。

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分为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是:输入信号通过中间节点(隐层点)作用于输出节点,经过非线形变换,产生输出信号,网络训练的每个样本包括输入向量X和期望输出量T,网络输出值Y与期望输出值T之间的偏差,通过调整输入节点与隐层节点的联接强度取值和隐层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的联接强度以及阈值,使误差沿梯度方向下降,经过反复学习训练,确定与最小误差相对应的网络参数(权值和阈值),训练即告停止。此时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即能对类似样本的输入信息,自行处理输出误差最小的经过非线形转换的信息,本次假设训练样本为,学习率为,第个样本的误差为。其中

输出公式: (2-1)

全局误差公式: (2-2)

隐层各神经元的权值调整公式为:?? (2-3)

输出层各神经元的权值调整公式为: (2-4)

而BNNG的输出公式为: (2-5)

3 仿生态神经网络群(BNNG)模型在车型识别中的应用

车型识别是交通量在线统计中的重要步骤,识别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好坏,所以选取此类实验来验证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择4种车型,各40个样本进行验证,具体如表2。

本次BNNG网络群的主体网络为BP(Feed-forward backprop)、CBP(Cascade-forward backprop)、EBP(Elman backprop)、TBP(Time-delay backprop)四种,激励网络由最基本的原始神经网络组成,如Perceptron、Radial basis(exact fit)、Radial basis(fewer neurons)、Generalized regression、Linear layer(design),验证方式为先单一网络分类,然后是主体网络分类,最后是将激励网络和主体网络融合形成BNNG网络后进行分类,通过正确识别率验证各种算法的有效性,具体结果如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主体网络的识别率要比单一网络或单个网络的识别率要高,适当引入激励网络将大大提高车型的识别率问题,识别率可以提高到95%以上,其恰好是模型匹配进化的重要规则之一,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4结语

本文提出仿生态神经网络群(BNNG)算法一种新的模型,按照生态演变规则对网络进行建立、进化。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仿生态神经网络群确实和自然界生态平衡模型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竞争机制,演变结果的可能性,对单个物种作用低的处理机制等方面运行规则相似。经过实验验证能够为神经网络集成理论统一框架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价值,为在复杂情况下的模式识别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宋锐,张静.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群的自适应分类方法及其应用[J].电子学报,2001年第12A期:1950-1953.

[2]王双维,陈强.不同车型的车辆声音与振动信号特征研究[J].声学技术,2007年第3期:460-463

[3]陈强,李江,王双维.基于AR模型的车型自动分类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第2期:325-328.

[4]余佳,李益华.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车型自动分类方法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年第9期:119-121,124.

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9

【关键词】聚类;相似度;相异系数;谱分析;社团发现

0 引言

真实世界中的许多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描述,例如社会关系网络、科学家合作网络、Internet、万维网、食物链网络、新陈代谢网络等[1-2]。网络中的节点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边则表示个体之间的关系。

在复杂网络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它的小世界、无标度、聚集性、社团结构等重要统计特征。其中,社团结构是指每个社团内部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而社团之间的连接则比较稀疏[1]。复杂网络中社团结构的研究起源于社会学,文献[1]中的研究成果,使得复杂网络中的社团发现成为近几年复杂网络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形成了复杂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已经有多种社团发现方法提出,其中最经典的是图形分割中的Kernighan-Lin算法[3]和分级聚类中的GN算法[1],Kernighan-Lin算法是根据使社团内部及社团间的边最优化的原则对原始的网络进行分类,GN算法是基于边介数的分裂算法。其它的算法还有基于连边密度、相异性、信息中心度、随机游走、谱方法、最优化某个目标函数等等。在所有社团发现算法中时间复杂度和查找准确性仍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

本文在聚类分析和传统谱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异性系数和谱分析的社团发现算法(DSC算法),用改进的谱方法把网络映射到特征向量空间上,通过计算各个节点对的相异性系数,用层次聚类方法得出网络的社团结构。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社团查找准确率,且较好的改善了运行时间,运行速度是Luca Donetti方法[4]的近10倍。

1 算法介绍

网络中的社团发现与数据的聚类很相似,把聚类方法应用到网络中就可以发现网络的社团结构。用聚类方法来发现网络的社团结构,首先要把网络中节点的拓扑性质转化到欧式空间上或特征向量空间上,然后根据转化后的数据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聚类。本文采用了改进的谱方法把网络映射到特征向量空间上,在分析了聚类方法中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后,提出了相异性系数的概念,基于异性系数用层次聚类来实现网络的社团结构划分。

1.1 聚类算法中数据的相似性度量

使用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数据之间相似性的度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聚类的效果,因此,用聚类方法来发现网络中的社团结构,定义网络中节点之间的相似性也至关重要。在聚类分析中应用广泛的相似性度量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欧式距离和夹角余弦。

1.2 相异性系数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机生成的网络

用计算机生成一个具有128个节点的网络,网络分为4个社团,每个社团的节点数均为32个。图1是该网络的邻接矩阵图。

从图1可以看出,该网络的社团结构很明显,用DSC算法对该网络进行社团划分,并将划分结果与Luca Donetti方法[4]进行比较,表1显示了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社团划分准确率都比较高,最佳划分时的模块度也相等,但DSC算法在运行时间上大概是Luca Donetti方法的1/10,提高了算法的运行速度。

2.2 Zachary空手道俱乐部网络

在层次图中,计算每一层划分的模块度Q值,我们计算得到网络分为两个社团时Q为最大值0.402。节点15、16、19、21、23和节点33的相异性系数相等(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因此处于同一层上。和网络的实际划分相比,节点3和14没有被正确归类,因为节点3和14与两个社团的联系都很紧密。图3是用DSC算法得到的Zachary空手道俱乐部图,方形和圆形分别代表两个社团,为最佳划分结果,不同颜色表示的是进一步的子图划分。

3 总结

本文给出了相异性系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异性系数和谱分析的社团发现算法(DSC算法),用改进的谱方法把网络映射到特征向量空间上,通过计算各个节点对的相异性系数,用层次聚类方法来探测网络的社团结构。并将DSC算法与Luca Donetti的方法作了比较,在划分结果相同的情况下,DSC算法在运行时间上优于Luca Donetti的方法。DSC算法不足之处是:用了层次聚类的方法,由于层次聚类在中小数据规模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大规模数据上受到噪声的干扰会降低层次聚类的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DSC算法适合于中小规模网络的社团发现,在大规模网络上进行社团探测将是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Girvan M, Newman M E J.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J]. Proc. Natl. Acad. Sci, 2002,99:7821-7826.

[2]汪小帆,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2-198.